化工技术实践教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阐述了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的建设。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化工技术实践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化工技术实践教学论文 篇1:

化工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策略

摘要:讨论了化工技术类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和相关策略。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策略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自主实训室建设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顶岗实习托管模式。不论何种模式,都存在着投入不足、技术滞后、超负荷运转、托管移位等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有所作为,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卓有成效的策略。本文就这个问题以化工技术类项目化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背景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体现实践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一所院校办学实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根据教高2006年【16号】文件,高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倡“校企合作”,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应研究企业的生产规律,借鉴企业生产过程,采用多种模式,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走出一条符合高职自身规律的硬件建设之路。

实践教学基地是技术革新的重要源头,是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的重要载体。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有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对争取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面向社会开展多样化服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造血”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国内公办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被纳入到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成为评价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硬指标,[1]无论各级政府还是行业部门,都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投入,但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实训消耗材料量多价高,仅靠政府投资和学校自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争取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即便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企业也缺乏热情,形成了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的格局,基地建设自我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各国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立法、企业参与、行业监督、多方协同,推进办学模式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渠道,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各环节都能在校内或合作企业里完成,很少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在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采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美国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如实行培训税,向培训青年工人的企业提供工资补助金,向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还创办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关系。[2]虽然我国近年来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但对于政府、社会、企业在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涉及,导致企业的职业培训责任的缺失,职业教育存在着投入不足、技术滞后、超负荷运转、托管移位等诸多问题,基本原因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直在“供血”,未形成“造血”机制。

因此职业院校在接受政府投资的同时,还需与企业进行“技术”沟通,苦练内功,形成“造血”机制,健康成长,扶助企业实现技术转型,而不是一味强调多元化投入。目前我国有效地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尚未建立。虽然围绕着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制定了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开展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完成的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的有生产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但是,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和职业活动脱节,过程不典型,岗位不实际,课程实训基本上只承担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各专业、各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实训课程和项目间的融合对接几乎没有开展,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只能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逐步完成实训,缺少理论升华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些院校毕业前集中两个学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以弥补平时实践教学的不足,但是,由于合作企业的不积极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严重滞后,这种实习往往流于形式,监管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工学结合模式,缺少生产型、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缺少项目化、开放式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内涵建设严重不足,另外还有政策扶持缺位,企业的人才技术储备制度不健全等。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要求

1.既要满足实践技能训练,也要满足理论学习需求。实践教学基地是职业技术教育技能训练的场所,在训练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效果,所以实践教学基地要满足理论学习的需求,否则就会导致理实两张皮,工学得不到结合。[3]

2.既是实训场所,也是理论课堂。理想的实践教学基地既能实际操作,也能进行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能分散练习,也能集中答疑、点评;所以实训场所既有实训装置,也有黑板等教具,既能上手操作,也能画图设计,配备必要的桌椅和投影设备。

3.既是操作间,又是维修间。实践教学基地是操作练习的场所,练习和操作一定会有损耗,在实际的教学和工作中,设备、仪器的维修和保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那么,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也不应忽视这个问题,除了会操作,还要会维修保养,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深刻理解操作内涵,进行技术创新和科研探索。

4.既是课堂,也是资料室。技能训练需要理论支持,理论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课堂上所学知识仅是一小部分,大量的知识需要去资料室查阅,许多知识不需要记忆,懂得查阅运用即可,所以理想的实践教学基地应该配备必要的专业工具图书,可以查阅最新的科研技术动态。

5.既是生产型教学基地,也是网络开放平台。生产型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个方向,学生进行真实生产操作,能大大促进工学结合的力度;生产之余,利用开放的网络平台,进行理论学习,与指导教师沟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既能实际练习,也能仿真模拟练习。由于教育教学资源在短期内是稀缺的,实际练习的工位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练习,仿真练习是一个很有效的选择,两者的结合是很多职业院校正在运用的教学措施。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策略

1.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造血”机制的形成。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还需呼吁出台《职业教育促进法》,来调整政府、企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行为和利益关系,依靠市场规则和法制保障,依靠高职院校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新技术输出,而不是依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看,政府通过法律规定或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学校与企业共担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义务,共享利益,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鼓励院校筹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互惠互利互补为核心的运作机制。

2.推进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包括项目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教材等。高职院校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立足在课程改革中突出职业活动能力,打破课程设置格局,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化课程,重新整合课程资源,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充分挖掘和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作用,形成有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融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为一体。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立足高职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项目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过程考核评价体系。

3.建设开放式网络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开放式网络平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职业教育面临着实训设备和师资不足等问题,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缓解这方面的矛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网络辅助课程应该大力开发,鼓励形成精品课程和有特色的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节省教学成本;把实践教学基地和网络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仿真和实操密切关联,课堂和课后统一起来,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形成高职院校“造血”机制的关键,有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有了高职院校自我补偿的能力,反哺基地的硬件建设和技术开发,更好地为教学生产服务,推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投入,永远要求补给。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要多渠道投入和政策倾斜,给实践基地注入新的市场活力。

5.鼓励新技术研发和孵化。技术研发和孵化是高职院校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同时关系到各个院校的长远发展利益,在人才密集的院校应该进行新技术研发。只要配置相关硬件设施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形成研发团队,优化师资结构,新技术研发和孵化可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基地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探索有效的工学结合实训模式。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倡导工学结合,但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不断艰苦的探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突破点,有了这个抓手,通过扎实的专业内涵建设,以点带面,形成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与企业的技工培训和技术储备结合起来,才能继续深化改革,使高职教育教学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2] 盛立强.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3]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杨成德

化工技术实践教学论文 篇2: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阐述了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的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应用化工技术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对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本文通过课题立项研究,结合本人工作情况,简单谈谈在现有条件下,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一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由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两部分组成: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若干个能实现或模拟化工生产实践真实环境的实训基地,或由利用学科群优势发展起来的校办企业组成。目前,我系已建成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分析中心、计算机仿真模拟控制实训中心。新建设的有化工设备认识及装配技能实训中心,包括管子、管件、阀件、管路连接方式及热补偿和管路的保温涂色陈列室、管路、典型常用简单设备(如离心泵、通风机等)安装拆卸实训室、化工设备与仪表自动化陈列实验室、反应过程与设备各类反应器模型陈列室等。

新建设的专业综合实训设施有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一(无机、生物化工)、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二(有机、高分子化工)、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三(精细化工),计划建一批校办企业作为我校培养具备生产、管理、销售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基地相比,校内基地自主性强、容易管理。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得到更为具体的化工生产实践训练。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0年3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的课题立项,截至2013年底,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先后在通辽地区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开展此项课题之前的2家增加到了10家。已与我系签约承担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通辽市谷道粮源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通辽市通华蓖麻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集团通辽分公司;未签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内蒙古蒙古王酒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塞外狼酒业集团、杨氏调味品厂等企业。

校外实践基地,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能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现代化工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产学密切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将理论优势和科研优势渗透到企业之中,力争做到“双赢”。并根据企业的改革趋势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以往企业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的局面,使校外实践教学能真正收到实效。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及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制度》《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第一,要符合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要求。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是我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第二,要符合建立“工学结合”机制的要求。我系现有的化工实验室、实训设施比较简陋,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加大化工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若干化工生产、操作、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第三,要符合加强校外生产实训环节的要求。改革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时间安排校外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带领学生深入化工行业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化工生产操作技能、产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多数是非化工专业老师,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经过几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

按学院的要求,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以“师傅—徒弟”形式结成了五对师徒,并签订了师徒协议,以言传身教来培养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验实训工作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化学实验团队、化工校内实验实训团队、化工校外实训团队。

因为我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师资不足,为了确保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划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硕士5名,“双师型”10名,来充实化工专业教师队伍。每学期派出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和学历提升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测试员、考评员等资格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和科研交流活动。

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近几年来,院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办好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就必须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这两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来适应国家日益增长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晓军

化工技术实践教学论文 篇3:

技能竞赛促进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着手,探索技能竞赛对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技能竞赛;教学改革;工业分析检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1 引言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展示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风采,为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提供了职业培训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检验高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1],引导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使高职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2006年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项目开办以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结合几年来带领学生参赛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积极探索、分析总结,依托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进行教学改革,把技能竞赛的理念、内容融入实际教学中,取得一些成效。

2 工业分析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工业分析检验赛项是面向高职工业分析技术等相关专业开展的一个比赛项目,关联的职业岗位涉及化工、石油、医药、农林、食品、卫生等多个领域,目的是通过竞赛全面考查学生对先进分析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处理样品的能力,文明操作、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竞赛展现了各院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有机会了解学生,了解院校,为挑选优质人才提供平台。同时,竞赛促进了校企合作,引领了教学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真正对接,为国家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分析检验领域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了企业和学生的满意率[2]。

3 工业分析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

内容多,涉及面广  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考核内容的选取是依据企业岗位和职业标准要求进行,根据企业目前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评判规则设置,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流程。工业分析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考核内容包括理论与仿真考核、化学分析技能考核、仪器分析技能考核共计三个竞赛单元,内容多,涉及面广。

实操项目的开设及分析结果的好坏均受仪器、试剂等方面的限制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实操项目使用到的试剂种类繁多,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对试剂、仪器的依赖性比较大。滴定操作中使用到的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都要经过校正,才能得到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取得优异成绩,但是校正玻璃仪器耗时、耗力。

实操项目涉及的细节非常多  实操方案的设计是参照国标制定,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比如标准溶液的制备、试剂的配制、待测试样分析的方法等,这在备赛过程中需要仔细对照,反复琢磨。

4 通过技能竞赛反映出的问题

根据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近几年参加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的情况,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理论成绩较差,操作不够规范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较低。另外,近几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招生不景气,入学分数也只是稍高于本校录取资格线,导致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在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理解不透彻。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实训练习中还是照方抓药的模式,兴趣不高,出现问题时不会分析处理,数据处理能力差。

指导教师的素质和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虽然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扎实,但很少接触企业,不能及时跟上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更新的步伐,缺乏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很难驾驭好技能竞赛项目[3]。

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加强,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校企合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很大难度,企业没有承担教育教学的义务,即使允许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鉴于场地及安全方面的因素影响,也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很少有学生能够直接上手进行设备的操作。安全、技能不能达到要求,没有上岗证书等,都是制约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因素[4]。

技能竞赛通常指定硬件条件,现有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赛项训练需求。技能竞赛采用的设备型号紧跟企业发展要求,比较先进。另外,大赛主办方每年不定,使用到的仪器型号可能会有变化;国赛与省赛的比赛内容及设备也有可能不同。因此,使得部分职业院校不堪重负,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无法及时更新,赛前训练无法实施,最终影响参赛成绩。

5 技能竞赛促进应用化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赛促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研室通过企业调研,在对化工等行业企业的人才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和专业技能调研的基础上,参照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需的检验环节,结合学校的地域情况及自身实际,确立了化工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在学校“校企融合、项目带动、双轮职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特点,与企业合作创新“双证融入,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达到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形成与企业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

以賽促教,优化课程内容  分析化学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工业分析检验技能大赛比赛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但是,分析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而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学习缺乏积极性;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结果是实验做得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毕业后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参照近几年国家及山东省工业分析检验技能大赛实施方案,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为目标,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线的技能训练课程体系[3]。对于理论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将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题库穿插到平时的教学中。实训项目以工业分析检验国家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来规范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竞赛的良好互动,以证书考核代替课程考核。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竞赛选手的技能比武,更是指导教师能力的比拼。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具有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及超出正常教学要求等特点,要想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1)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和专业技能培训、交流。技能竞赛方案、评分标准的制定、实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反映了行业的最新标准和企业需求。要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指导教师需从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入手,到行业培训,到企业实践,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当前社会环境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及相关职业技能要求,同时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开阔视野,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鼓励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每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都有3~5名教师参加相应的省培或国培项目。

加强兄弟院校间的沟通,搭建教师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专业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教学的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

2)举行教师技能竞赛,促进教师成长。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指导各类技能竞赛,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检验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引导教师转变理念,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直面挑战,不断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形成教师职业技能学、练、比、教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教师技能竞赛进一步检验了教学质量与成果,同时使得指导教师能够对技能竞赛的项目反复进行钻研,仔细揣摩,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不再只限于纸上谈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实施现代学徒制,完善校企联合育人培养机制  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加大实训室建设投入,改善校内实训环境,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机制,在开办企业冠名班的基础上,依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签订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协议,全面施行现代学徒制改革。完善校企联合育人培养机制,学院和企业签订联合培养框架协议,共同制订学徒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学校承担系统专业知识教学和基本的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的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分考虑相关企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知识、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要求,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路线,在宁波萬华、鲁抗医药等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师资,合作研发生产产品,实现资源互换、合作共赢。

6 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借助工业分析检验技能竞赛平台,优化了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得到加强,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同时,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实践证明,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借助技能竞赛平台,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云春.职业技能竞赛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47-50.

[2]李金玲,包丽明.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影响:以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4):35.

[3]郭金龙,刘珍珍.以技能竞赛引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研究[J].河南农业,2016(36):36-37.

[4]刘明玺,姚芳芳.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教育,2013(3):3-5.

作者:张莉 刘峰

上一篇: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政府采购模式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