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现阶段,低碳经济与建筑工程的核心要点就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符合施工标准要求,而对施工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保证施工技术过硬。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如果存在施工技术应用不合理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到施工的整体效果,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产生安全隐患。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篇1:

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建筑的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水平,提升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的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于建筑工业化中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的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PC 外墙施工技术;经济效益

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建筑理念被引入我国,但目前对于这种理念的应用较少。限制我国工业化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建筑行业理论体系不够成熟,没有较先进的施工技术,这两点都不能达到工业化建筑的要求;二是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施工技术不完善,成本较高。通过分析,我们应该将今后的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方向定位于提升施工技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方面。

1、工业化建筑 PC 外墙施工技术

有位日本学者对于工业化建筑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将工业化建筑喻为要像制造汽车那样建造房子,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成本,提升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将工业化建筑理解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改造建筑行业使之工业化,使建筑行业不断向集约化发展。只有将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入工业化建筑的理念,才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以PC外墙的施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业化建筑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研究。

(一)PC 墙板结构

1. PC 结构 :是一种建筑构件,它是专门为了建筑的施工生产的成品混凝土,这种构件采用的是现浇工艺,它能够使建筑的结构性能与建筑内部的消防系统、电气系统以及排水系统相互结合,使他们能够共同发挥作用。

2. PC 墙板结构:PC 墙板的全称是预制混凝土墙板,它并不承重,只是作为外墙,起到维护作用。它的优点是能够长时间使用,并且能够保温隔热,还能够有效的防止外墙的渗漏 ;PC 墙板作为成品混凝土的一个构件,比较容易施工,装修方便;而且比较薄,能够增加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外侧进行加固,如果不采取此措施,就比较容易出现外鼓的现象,因此不适用于抗震区的建筑外墙。

3. 和建筑物主体之间的连接方式 :

根据外墙施工方法可以分为两种连接方式,外挂式与侧连式。

(二)工业化建筑 PC 外墙施工技术

1. PC 外墙的安装流程依次是,柱、剪力墙钢筋绑扎、PC墙板吊装、墙柱模板的安装、梁柱模板支柱、梁板钢筋绑扎、水电预埋、最后是梁板混凝土浇筑。

2. PC 外墙的安装施工 :安装过程中,需要用螺栓将钢管斜支撑和墙板之间进行连接,再和现浇混凝土构件之间进行固定。先进临时固定,再用不同长度的钢管进行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的调节,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小型的千斤顶,这样才能更加精确。

(三)PC 外墙和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

PC 外墻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可以分为两种PC外墙与梁板连接和PC 外墙与结构柱连接。 1. PC 外墙梁板的连接

1.1 梁板顶端 :PC外墙的顶端需要预留一段U型的钢筋,采用的连接方法是,使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使之和梁板钢筋两者紧密连接,预留的部分钢筋的作用是用来绑扎的,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施工,操作不便,会浪费较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方法:PC 墙板的顶端和框架梁用固定的线进行连接支撑,将U型钢筋预留在墙板上部内侧,然后将其插入梁内,使用混凝土现浇的方法是两者固定。这种施工方法易施工并且性能较好。

1.2 梁板底部 :通常采用两种办法。 其一 :利用高强度的灌浆料将梁板底部和楼板之间相连接,还需要使用焊接的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能够达到施工质量的要求。 其二:在 PC 外墙的顶端预留一部分的钢筋,钢筋的方向是竖直的,底部预先埋设好套筒,使用灌浆的技术将两者相连接。连接工作完成之后,需要确定位置的精准,在对PC墙板进行灌浆,这种方法整体性能较好,并且墙板和楼板之间不容易产生缝隙,性能较好,缺点就是成本相对较高。

2. PC 外墙与外墙暗柱的连接

PC 墙板两侧可以预留 U型箍筋,需要在PC墙板与楼板之间设一个暗柱,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将外墙和暗柱之间连接起来。在连接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将 PC 墙板与暗柱的箍筋使用钢筋进行连接,钢筋需要保持竖直,同时还要保证焊接的质量。

总结连接方案 :PC 外墙板与附近框架梁采用的连接方式是,与侧面预先留的钢筋进行整体的浇筑连接;PC 外墙下端的连接采用高强度灌浆并结合焊接的方法和楼板之间连接;PC 外墙和外墙暗柱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现浇技术进行连接。这几种连接方式易操作,并且有质量保证,安全系数较高。

2、工业化建筑PC外墙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1)PC 外墙安装的费用在安装工程费用中占了很大一部分,PC外墙的费用主要包括了运输的费用、安装的费用以及PC构件生产费用等。

(2)施工的工期:工业化建筑效率高,工期短,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管理费用。

(3)施工的费用 :虽然采用PC外墙施工时会增加一部分的运输费与安装费用,但PC 外墙在施工费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具体可以提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PC 外墙由工厂生产,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吊装,这样可以节省一大批人力,从而节约一大笔人工费用。

第二,PC 外墙的生产厂家有专门定制的钢模版,模具周转率要远远高于现浇式施工的周转率,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材料费用。

第三,PC 外墙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预制的构件要和外墙一起浇筑,外墙墙面抹灰与内墙前面抹灰的程序就都可以省略,这样就可以节约一大笔抹灰的费用。

最后,PC 外墙是预制的混凝土墙板,和普通剪力墙相比,施工过程中,可以节约许多临时性的费用,例如,设施管理费。水电费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得出结论,当PC墙板的生产形成了一定的标准与规模时,钢模具周转的次数能够达到 300 次以上,再加上对生产厂家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科学的布置,工业化建筑PC外墙与普通的建筑施工的成本相比要低很多,因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大力推广,广泛应用。

3、结束语

工业化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生产方式,能够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经济效益,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这项技术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技术还不够纯熟,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不断实践与努力研究。这篇文章针对工业化建筑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与感兴趣的学者共同研究,共同促进我国工业化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军.外墙施工技术的分析 [J]. 科技信息 .2012(8)25-26

[2] 董鹏尼.建筑外墙施工质量相关控制措施分析 [J]. 中国科技投资 .2012(11)14-17

[3] 纪颖.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研究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91-98

[4]赖伟.外墙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施工技术,2014(8) 32-35

[5]高于安.关于外墙施工技术的分析思考 [J].科技风,2014(5)26-29

[6]张洪岚.对外墙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4(21)27-29

[7]张春.外墙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4(6)85-89

作者:边益明

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篇2:

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研究

摘要:现阶段,低碳经济与建筑工程的核心要点就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符合施工标准要求,而对施工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保证施工技术过硬。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如果存在施工技术应用不合理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到施工的整体效果,质量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产生安全隐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施工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改进与升级,各种类型的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市场中涌现,人们也更加看重工艺和材料的环保节能性,所以,下文笔者重点分析建筑工程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要点,希望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施工;新技术

引言

低碳经济与在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应积极改革和创新施工技术,广泛应用先进的建筑材料,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建筑行业的活力。针对当前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建筑企业应不断提升施工水平。例如,利用创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桩基础施工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竞争力。

1、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重要意义

由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能够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在建筑行业方面必须实现全方位的创新,由此可以符合世界的发展潮流。鉴于这种现实背景,整个行业持续性地涌现出新的技术以及材料,且在具体的项目里得以使用,最终给行业带来相应的动力。借助这些新的技术以及材料能够较好地促使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当前整个行业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建设方如果要实现较好发展的话,必须结合时代的具体现状进行相应的创新,由此促使企业竞争力能够实现较好的增加,最终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社会经济建设环节,对整个行业起到了基础作用,如果要促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成长,而如果要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则必须借助科技方可实现。较好的研发以及应用相应的新技术以及新材料。

2、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研究

2.1提高施工过程的技术的控制

建筑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为了确保建筑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在施工准备阶段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升其专业水平,确保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将所学发挥到极致,从而提升施工效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建筑单位在工程筹备阶段对施工周围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在后期选择出适合的施工技术来开展施工工作,从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2.2加强施工前工程管控,确保新技术、新材料满足施工要求

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建筑项目所在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制订科学有效的项目施工方案;同时,应充分考虑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与传统施工的区别,在施工过程中注重检测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管控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另外,施工单位在此过程中应加强新材料的质量把控、新技术施工设备的质量把控,筛选能够满足项目施工要求的材料、施工设备及施工人员,从而确保相关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能够满足施工要求,保障项目施工安全和进度。

2.3加强正式建设后的过程控制,确保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方法符合标准

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过程监控,确保施工人员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规范施工,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检测,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构建稳定的施工环境,确保方法及技术的应用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使用深基坑技术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中遇到松软土质,则会影响基坑的稳定性,甚至引发滑坡。针对此种情形,为提高施工安全性,施工单位应提前采取防护措施。同时,在此过程中应高度注重施工区域内地下水的渗漏问题,根据施工区域地下水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地下水的具体位置、水位高度等,完善并升级基坑的排水系统,通过止水带系统等方式来进行防控;针对渗水问题可能出现的状况,应提前制订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下水喷涌能够及时应对,以保障施工环境的安全性。

2.4工业化与集成化技术

装饰集成化技术主要表现为各种装饰元素的集成设计与整体安装。随着装饰工程工业化加工水平的提高,装饰产品的环保性能也越来越好。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融合高科技元素的金属材料装饰、玻璃装饰、复合材料装饰木工件一体化装饰,许多工业产品直接应用于装饰工程中,例如:针对金属组合照明天花施工工艺,厂家需要根据图纸上的详细尺寸来定制模板,将误差控制在2mm以内;工作人员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工艺的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进行分区检查最终完成验收;安装组装板时,每块板都需要根据整个屋面的位置做标记;现场安装时,工作人员要在板上做标记,施工人员再将板移到适当位置。在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所有的零部件和面板都由厂家加工,在施工现场直接安装,形成“工厂加工、现场组装”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还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要求。

2.5BIM技术的应用

BIM技术工艺是一项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数据信息集成的建筑模型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对建筑装饰设计进行工程分析、方案设计以及可行性实施报告编制。例如,在制订装修设计方案过程中,设计人员能够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立体可视化设计,整体设计更符合客户的要求,设计概念更形象化、实时化。同时,应用BIM技术,还能够优化装修设计的工作流程,减少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加快建筑装饰工程整体的工作进度。在模型设计完成后,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动画模拟,从而为装饰施工提供有效的保障。目前,我国各类设计公司已经开始将BIM技术全面应用于建筑装修工程设计之中。从2013年开始,装饰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测试,2015年已经进入探索阶段。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些大型绿色工程企业要求在装饰工程中引入并充分应用BIM技术。截至2015年,BI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项目中。BIM技术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利润[1]。

2.6纳米陶瓷瓷砖工艺的应用

纳米陶瓷瓷砖在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效果非常显著,色彩夺目。它改变了传统的施工过程。纳米材料技比传统材料增添了美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了我国建筑装饰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且采用不同的技术材料,会给技术和工艺带来创新和更新。纳米技术加速了装饰所需材料的生命力,促使装饰用涂料产品的显著变化。装饰建筑行业要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然而,即使目前比较经济的建筑装饰方案使用较多,但是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建筑装饰的新技术新工艺必然吸引人们的目光,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赢得更宽广的市场[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改变了部分传统施工方法,给环境也带来了质的变化,也能大幅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新技术、新工艺的改革与创新是势不可当的。想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就必须大力推广建筑新技术、新工艺,必须努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必须培养高技能和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定期接受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突破传统的建筑认知局限,积极探索、敢于创新[3]。

参考文献:

[1]牛晓波,广晓倩.分析建筑工程施工的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及措施[J].居舍,2021(02):34-36.

[2]张欣.浅析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外墙装饰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12):139-141.

[3]李天鵬,曹飞.建筑工程施工的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及措施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23):58-60.

作者: 周东升 陈健

建筑技术与技术经济论文 篇3:

创新经济学理论比较研究

【摘要】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是目前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分别综述技术创新的熊彼特理论、新增长理论、技术推广理论、技术新进化理论和创新过程理论,以及制度创新的激励理论,并对这两派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引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 新增长理论 制度创新理论 制度激励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

1、熊彼特开创的创新理论

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入新技术;(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因此,创新者不同于革新者,只有敢于冒险,将新发明引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熊彼特教授认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家之所以敢冒险,进行创新活动,是因为存在创新会带来企业盈利的预期,驱使企业家敢于创新,同时,其他企业的模仿又会使创新引发的盈利机会趋于消失,从而解释经济周期问题。

2、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将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分析的视野,利用总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推动了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随后,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加以分析,并把人力资本和“新思想”作为重点分析对象,较好地解决了技术创新作用分析的量化问题。

3、技术推广模式理论

受熊彼特的启发,曼斯菲尔德(Mansfield,E,)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对技术推广及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定义“模仿”是指某个企业首先采用一项技术后,其他企业相继采用这项技术。他所研究的技术推广模式主要解释当一项新技术首次被某家企业采用后,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被该企业所在的部门的多数企业采用。因此,曼斯菲尔德主要研究的是新技术在同一部门的推广问题。而英国经济学家特列比尔科克主要研究的是部门间的技术扩散问题,他认为一国最先进的技术主要首先体现在军事技术上,要研究部门间的技术扩散,首先就要研究军事工业中最先采用的先进技术传播到民用各工业部门的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存在两个途径,一是军事工业中有一些先进技术适用于民用工业部门,那么民间各工业部门相继采用;二是军事工业中一些使用过先进技术的熟练工人转到民用工业部门,因此,先进的军事工业的建立对带动民用工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具有重要作用。

4、技术创新进化理论

以纳尔逊(Nelson,R.)和温特(Winter,S.)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化理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进一步克服了新古典学派和新经济增长理论非现实性基本假设的致命缺陷,分析了现实存在的非均衡、动态的复杂经济系统中的技术创新过程,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新视野。在纳尔逊看来,一个技术创新的进化系统包含以下一些因素,如将创新引进系统的机制,系统具有创新的功能;进化系统能对各种经济实体(企业、技术等)进行机动选择,使系统具备去旧存新的能力。因此,企业和企业家必须具备发现新技术的搜寻能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累计形成系统产品设计和过程创新的进化能力。

5、技术创新过程理论

罗斯韦托(Rothwell·R)在其1992年《成功的工业创新:90年代的关键因素》和1994年《工业创新:成功、战略、趋势》两篇论文中,总结和划分了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简单来讲就是,第一代模型是线性或技术推动型,把创新看成是由研究而产生技术机会,市场只是被动接受技术变革的承载体;第二代模型是市场推动型,它强调了R&D对市场的反作用,认为市场需求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来源;第三代模型是“链式”或耦合模型,它结合以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观点,企业的营销和R&D之间、企业运作与相关公共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受到重视,它强调企业和国家层次上创新的R&D与市场营销阶段的合成;第四代模型强调技术创新一体化过程;第五代模型强调系统集成和网络性,创新企业被认为是在和其他机构竞争又合作的复杂网络中,从而企业必须采取系统集成的方法从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中获取信息和资源,并创造创新产品的连续流动。

二、制度创新理论

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家从制度及其组织创新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制度是继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之后的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诺思教授根据自己早期对美国经济史的考察,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存在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变革的行为主体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之比对促进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内改变现有制度和产权结构的企图。正是在制度经济学的影响下,技术创新经济学进一步看到了制度及其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知,制度及其组织激励是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企业、市场和政府三个方面来架构技术创新制度激励。

1、企业制度激励理论

企业制度激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的创新资源得到最大应用,可以从产权、组织和管理等方面来架构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激励体系。

在产权方面,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是以人力资本为主体的企业,明晰人力资本产权,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于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非常重要,形成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持久的动力系统;同时,采取相对应的科学的、合理的组织结构;在管理方面,则应该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规范和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

2、市场制度激励理论

对技术创新而言,市场制度无疑是一种配置资源效率较高的制度。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发挥着提供市场信息、企业创新激励等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市场过程也是一个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通过市场认可才能获得创新收益,既对创新者产生有效激励,同时通过形成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这种作用,从企业外部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激励系统。

3、政府政策激励理论

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则使创新活动出现市场低效和市场失灵,如基础技术研究、产业共性知识及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安全的创新行为等,往往由于较长的回报周期和较强的投资需求强度而为企业所不愿或无力介入,必须依赖政府来加以组织。

三、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比较

技术创新学派与制度创新学派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经济增长是来源于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尽管当时各执一词,但现在看来,其实二者的观点是可以相结合统一起来的。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罗森堡(Nathan Rosenberg)就对此提出过中肯的评价,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技术生产率的提高都不可能脱离其制度环境而存在,因而必须在其制度环境中加以研究”。

事实上,由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在内在机制上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使得两者的均衡发展表现出对经济增长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匹配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最早是由委内瑞拉学者佩雷兹(C.Perez)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在20世纪80年代解释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三十年代发现的“长波”现象时提出来的,但当时并未引起众人的关注。佩雷兹和弗里曼认为康氏长波不单是一种纯经济现象,而是技术经济范式(techno-economic paradigm)与社会制度框架(Social-institutional framework)之间的一种匹配或失配现象。

弗里曼利用创新分类法,按照技术创新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大小,将技术创新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渐进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即对现有产品和工艺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常常通过“干中学”获得,并且尝试市场需求推动。虽然这只是一些小创新,但小创新的不断累加最后常常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一些大创新都需要同时进行许多持续的小创新来不断完善,最后显现创新带来的巨大收益。第二类是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即产生全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往往是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潜心科研的结果。与渐进创新相比,这类创新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要更大,但同时单个根本性创新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还是局部的,除非是一系列根本性创新组合在一起促成全新的产业出现。第三类创新是“技术体系”的变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它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根本性创新和渐进创新的组合,甚至伴随相应的组织创新。如20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之间出现的合成材料和石油化工的创新群的出现,加上喷射和挤压模具机械的发展,促成在建筑、包装、农业、纺织、石油、汽车、服装、玩具等行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发生改变,从而深刻改变了企业生产的制度及消费者消费模式,这样构成一个新的技术体系。第四类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变革(change of techno-economic paradigm),也就是技术范式的改变,导致整个经济系统作出相应重大、深刻的变化,即具有在经济系统中的渗透效应,也就是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创造性破坏,如蒸汽机、电力等在经济系统中的渗透效应就是如此。技术经济范式把技术范式和经济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这种创新对经济系统的影响相当之大,不仅引起技术、工艺方式的改变,还伴随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创新,已远非单纯的技术创新。如大量生产的引入就包含大量技术创新和企业的组织管理和企业制度方面的因素。

因此,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诞生于旧的技术经济范式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漫长的孕育和竞争过程。它首先需要在一个或几个产业部门证明有潜在的巨大收益和可实现生产率的巨大提高,并且其在经济系统中的渗透需要伴随一定的制度变革,也就是说技术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制度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是否匹配的问题,三者之间由于发展的速率不同而作用的结果不同。一般而言,在巨大收益预期的驱动下,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更快,而制度变革则会遭遇各种综合、复杂的因素如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而延长制度变迁的进程。总之,盈利动机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技术经济范式是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它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而社会制度框架为这种技术经济范式提供了必要的和合适的制度环境。

( 注:本论文系张正玉主持的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创新与成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200671001)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 科斯、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王建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匹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第3期。

作者:张正玉 姜 强

上一篇:小提琴基础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