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022-11-02

研究显示, 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大约占50%左右。大学生心理障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自卑、抑郁、交往障碍、恐怖、睡眠障碍、焦虑等, 这些问题若是得不到及时解决, 将会影响其学业, 甚至影响到今后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 因此, 高校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也要进一步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与指导服务工作。

1 心理健康的特点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可以用一些数据加以量化, 人们无法根据生理数据来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每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内心体验并不完全一致, 因此, 对于心理健康的特点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心理健康因具备以下5个特点:积极的自我观念, 对现实有正确的知觉能力;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和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 吸取过去经验, 策划未来;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 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2 课外体育活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体育课的延续、补充和发展, 是培养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中, 学校体育已经成为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实践表明, 仅仅通过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有限的, 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质量以及针对性上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 我们又注意到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空间广阔,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能吸引广大学生参加, 它的灵活性大, 选择性较大, 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基础水平大学生的不同要求, 这对发展大学生的个性, 提高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形成每个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特征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 有必要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形象, 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特点, 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 课外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3.1 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当今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和学习生活压力的加大, 使许多大学生内心为前途未卜、命运难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甚至导致忧郁、孤独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有氧锻炼可以减少自我反应而引起的心理和生活上的紧张, 人们参加某项运动项目并坚持锻炼, 他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 并相应掌握和发展一些体育技能和技巧, 当取得这些成绩后, 个体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 从而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 经常参加课外锻炼能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消除紧张情绪;使患有心理障碍者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产生积极的成就感, 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 降低和消除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 保持心态平衡。

3.2 增进人际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较好形式, 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 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 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 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Brawley研究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也认为, 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由于课外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因此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节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 (Rosenberg, 1979) 。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 在适应社会和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众多研究已表明, 参加体育锻炼能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 如湃力 (Pery.J.E) 等以3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让他们进行7周的运动训练, 而后调查自尊心项目的变化结果, 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自我概念清晰度显著提高。Gruber (1986) 在总结了84项研究论文后得出结论:自我概念的变化与游戏和体育课程有关, 参加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是使小学生自尊得到提高的贡献因素。还有人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 通过力量训练, 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当然, 经常不间断地从事体育锻炼, 有助于养成终身喜欢运动的态度和习惯, 这与全民健康、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这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益于正确认识自我, 养成克服困难, 持之以恒的精神。

3.4 心理治疗效应

大量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众多的研究资料显示, 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 发现跑步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 且发现适当的步行 (达到VO2max) 的35%~65%) 亦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 并在运动后持续2h, 运动降低焦虑的作用与其他治疗方法 (如冥想、放松疗法、完全性休息) 的效果是一样的。据资料显示, 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体的数目或其敏感性。此外,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降低了心率和血压, 从而减轻了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同时也锻炼了人的意志, 增强了心理坚韧性和对挫折的承受力, 人们参加某项运动项目并坚持锻炼, 他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 也相应地会掌握并发展一些体育的技能和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 个体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 从而产生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 经常参加课外锻炼能缓解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 消除紧张情绪, 使有心理障碍的锻炼者从中获得心理满足, 产生积极的成就感, 从而增强自信心, 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 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 使人们保持心理平衡, 具有很好的消除心理障碍的效果。此外, 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培养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有重大意义, 这些也都是心理健康所必须的。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延伸和补充, 它在心理上、生理上和社会活动中都体现出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而且有助于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 同时, 它还是治疗和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健康,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毕秀淑, 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 .

[2] 安雅然.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参加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 .

[3] 晏宁, 毛荣建.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

上一篇: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下一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