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闲暇”教育

2022-09-11

据报载:中央国家机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商务部推出办公室工间操制度、交通部俱乐部吸引职工健身, 水利部培植传统赛事, 中科院健身活动骨干带头、群众参与, 中国气象局兴趣主导、科学健身, 不仅促进了职工身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也在营造和谐社会的人文环境。作为我们的教育呢?对“闲暇”更应重视之, 利用之, 发展之。

一、学校返璞归真

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指出:闲暇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 “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 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 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人类的各种知识、科学、艺术的发展都依赖于闲暇时间的不断扩展。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闲暇时间十分充沛的时代。马克思说:“那时, 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 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休闲时间的增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人们可以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 也有人把闲暇时间用来挥霍浪费, 所谓无聊就是闲得慌所产生的。闲暇即闲暇时间, 是指按照个人意愿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闲暇时间,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 就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 (马克思语) 。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经过认真考证后发现, “学校”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在希腊文中, “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他们看来, 只有在闲暇的时候, 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马克思) 。这就要看你是否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充实自己。大部分人在离开校门参加工作以后即不再努力学习。一张学校的毕业证书变成了一生学习的“休止符”。其实, 离开学校才应该是一生学习的开始。

二、教师要“闲”中游

闲暇中孕育最美丽的灵感和创造。

老师需要“闲暇”, 在闲暇中可以充实自己。据一项调查, 中小学语文教师读课外书极少, 其现状很不乐观:工作繁忙、压力大, 一有时间, 宁可休息也不愿看书, 哪里有心情读书;大部分时间被学生占用, 在真正读书的老师很少;因为整个社会都不读书, 学校没有读书的环境, 整个教育评价机制制约着老师读书的兴趣, 只管考试分数, 论文发表数量来评职定级;因为浮躁, 有心情读书的人少了;没有认识到, 个别人混日子, 缺乏理想、志向、求知欲;书太贵, 好书太少等等种种情况是让人忧虑的。

凡在教学领域能任意驰骋的没有一个不是学富五车的, 教育大家于漪、腹有诗书的魏书生、锐意课改的李镇西……都是才华横溢、读书成癖的。

梁启超上课时哭时笑, 钱理群教授用嘶哑的声音为中学生“喊”鲁迅的小说, 洪镇涛领着学生擂击桌子来感受闻一多的愤怒, 内蒙古师大李淑章教授“一上课就忘了我是谁”, 他们用才华、激情、诗意创造了课堂教学的极致。是巨大的文化修养成就了他们, 不仅做“经师”, 更做“人师”。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 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 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 启迪他们的心智?更不用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的要求。古人诗云,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 言语无味。”在大力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人生观, 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从而提高闲暇学习与生活质量, 为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学生“闲”中长

闲暇出智慧, 亚里士多德“求知出于闲暇与惊奇。”

在生活中, 有各种各样的度过闲暇时间的方式。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 汲取知识的甘泉;有人利用闲暇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有人利用闲暇时间广交朋友, 撒下友谊的种子;有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哥白尼的正式职业是在主教秘书和医生, 而创立太阳系溶剂地成为了他“第二职业”的研究课题。富兰克林的许多电学成就是当印刷工人时从事“第二职业”的成果。不甘悠闲, 不求闲情, 被证明是革命家和科学家生活的准则。

上海陈钟梁先生在《语文狭窄瓶颈的阻塞》一文中指出:说实在的, 我们的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 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哪一个年级不开设语文课?哪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不是为首的?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中, 要上3000堂以上的语文课。据吕淑湘先生统计, 恰好是全部课时的30%, 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多数学生仍未达到合格水平。为什么语文教师精心打造的语文课堂学习, 竟比不上学生看似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无系统流勇散兵式的闲暇语文学习 (实践) 呢?

我们还记得小时候每个夏夜, 坐在院坝上数星星的日子, 田野里总是蛙鸣声此起彼伏, 每每这时, 总会领悟到“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意境。还记得小时候“拉猫”、“办家家酒”的情境, 当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立刻明白了里面的皂荚树、覆盆子, 它早就生长在我记忆的百草园中,

关心社会,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教育, 时时听到窗外的声音, 处处了解校的世界。学校教育绝不能与窗外脱节。教育返朴归真, 才能充实学生的生活, 发展志趣, 陶冶性情, 培养现代人必备的生活休闲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也必然会促进学生校内学业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预警管理分析下一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