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就是明确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形态或者社会形态,从而更好地归纳总结出这一段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规律,进而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活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分期主要有两种说法和讨论。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试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

摘要:我国近代史研究由以往古代的“通史家风”逐渐转变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史学研究与发展。探究其成因,“碎片化”是宏大叙事被后现代历史学分解后的必然结果; 二战后史学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史学文化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重要原因。欲应对 我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必须正确定位“碎片化”研究价值,从“碎片化”着手探索,最终实现中国 近代史研究宏观整合;必须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碎片化”的理论创新,融合海外先进史学理论,消除掉固有 的一成不变的史学理论建构,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宏观发展。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碎片化;通史家风;应对措施

 

见,20 世纪初期我国历史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 变化。

虽然 20 世纪我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观念较为新颖且 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是仍存在一些传统传承观念,且十分 强烈。在我国近代史研究当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不 能做到真正的亲民,不能很好地将民众作为研究中心,但 是我国史学研究发展趋势逐渐向大众化、专门化、碎化方 向发展。

三、“碎片化”成因

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承认 的是,“碎片化”后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史学知识变迁。 归根究底史学“碎片化”是宏大叙事被后现代历史学分 解后的必然结果。宏大叙事体系被分解打破的同时,新 的体系尚未成熟建立,导致史学治史系统处在新旧交替 且没有完善体系的状态,使得史学呈现出“碎片化”状 态。这种形态下的史学“碎片化”就如同自然界中,地 震过后的破碎板块,站在历史学角度来分析,史学“碎片 化”处于一种“非典型”状态。古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 不同的地方在于,后现代史学即便扯断宏大叙事体系一 贯的发展链条,让史学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但是这些 史学碎片仍不受约束与控制,史学碎片之间相互隔离分 解,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没有规律的存在着,因此称其为碎 片化,就是因为他是分解的分裂的状态,只是片段性的歷 史,不是完整的历史,只是整体中的微观历史,而不是宏 大历史。历史研究与其他学术研究性质完全不同,史学 研究并不像人们臆想得那么简单有序,史学研究反而是 较为混乱且不可测的。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史学研究背 景下,中国近代史研究只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 这同样也是当下近代史研究呈现“碎片化”的基本原因 之一。

另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碎片化”的关键原因主 要是因为二战之后的民主化浪潮,导致史学研究“碎片 化”十分显著。二战后,民主化开始兴起,并从中逐渐发 现民主化后下层社会的价值,因此使得民主社会、群众社 会逐一登场,在史学研究中逐渐呈现一种更加广泛的民 主特色,将他们的生活融入与各种历史学当中。这种现 象的出现导致众多人民都在试图挣脱传统的各族,想要 在名族整体之外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因此导致 史学“碎片化”日益严重,基于此史学民主化也可以称 其为历史民主化,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不同类型的人们,将 自己的历史眼光逐渐放到社会政治层面上来。史学民主 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史学文化的发展,但其也是中国 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措施

(一)正确定位“碎片化”研究价值

在我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太过于将“碎片化”的 研究依赖于史学研究人员的史学素养与史学专业能力 上。有这样一句话“历史其实就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自己 身上,并且相关历史学资料也都在我们自身胸怀当中。 只要我们能够在自己胸怀中准确探索到沉淀历史的熔 炉,就可以将确定的历史变为真实存在的实物。”这段话 中提到的“我们”指的就是史学研究者,史学工作人员, 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发挥出的主观作用, 但是人的主观想法与思考仍对史学研究有着很大程度上 的影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

“碎片化”上,不论史学研究者的历史研究多么的内容广 博,言简意明,都应使得历史研究具备总体性与前瞻性的 历史眼光,这样才能够有效掌握与把握科学正确的历史 研究宏观架构,切勿就微论微,切忌要在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连点成线且做到排线成面,站在微观历史教学去着手 研究,从“碎片化”着手探索,最终实现中国近代史研究 宏观整合,确立宏观整合中国近代史研究意识,从微观到 整体,从碎片到宏观。

另外要想有效应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首先 就需要重视“碎片化”的研究与存在价值,不要极端地 去定义“碎片化”,应重视“碎片化”与“整体化”两 者之间的统一性,切勿将两者作为对立面。具有宏大体 系的碎片化历史是具有研究与探索价值的,不能只因其 史学研究内容细碎多元就忽视了碎片化史学的价值与意 义。在应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时,要秉承上文 当中所阐述的态度去研究与探索分析,重视“碎片化” 与“整体化”不同的价值所在,将两者进行紧密联系,重 视与发现“碎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将此思想观念 贯穿于史学研究者的思想当中,更好地促进中国近代史 研究的发展,实现“碎片化”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在将学者进行分类时,通常以横向型人才与专 业人才进行分类,所谓横向型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 才,而通才与专业人才是当下近代史学研究者中两种典 型学者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也分为两 种不同层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 “碎片化”进行探索治史时,并不是专业人才学者偏重, 通才偏弱,而是需要在碎片化史学研究过程中,重视通才 与专业的融合,两者相互补充,融会贯通,做到在中国近代 史碎片化研究当中通才与专业兼备,更好地实现较难达到 的史学研究目标,更好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碎片化发展。

最后,若你是一名史学初学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丰 富自己的历史学视野,增强历史学敏感度,从基础中锻炼 与发展史学专业能力,从而避免自己陷入史学碎片化的

问题当中。

(二)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碎片化”的理论创新 站在历史学自身角度来分析,纵观近年来的我国史 学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历史理论逐渐发展到让位与史学 理论,然后在参照历史发展进程不断探索追溯,最终被历 史知识问题拷问所替代。比如,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的

30 年,史学界较为重视对“古代史分期问题、历代土地 制度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 及汉民族行程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被称为上个世纪的 “五朵金花”,那么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我国史学又比 较热衷于对“历史认识论”的史学讨论与研究。再又一 个 30 年中以致又一个 30 年过后,相关历史问题被长期 搁浅,研究讨论甚少,直到出现一个乏人问津的局面。近 年来虽然我国史学研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与进步, 但是史学研究整体状态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调整,仍 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中历史研究层面上,因此近代史学研 究中,为了颠覆以往传统史学研究观念,需要重返历史本 体,纵观中国历史全局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与讨论,正 视碎片化问题,从而才能摆脱碎片化困境。

经历史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史学研究重大突 破都是建立在以理论创新为基础的前提下。而中国近代 史研究碎片化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史学界思维能力的枯 竭,思想观念的退化,导致史学界出现碎片化,并得不到 有效遏制。因此基于此广大史学研究者应以蓬勃发展中 国近代史为目标,积极引进海外新颖的理论进一步推动 我国史学界的发展,融合海外先进史学理论,做到我国近 代史研究理论根本性创新,消除掉固有的一成不变的史 学理论建构,推動中国近代史研究宏观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近代史研究当中,“碎片化”的重 要性在于史学研究方法论与史学观上的差别,因此我们

应重视开阔历史视野,提升历史眼光,打破历史碎片局 限,更好地领悟与体会碎片化的意义与价值,另外在随着 方法与史学观念的转化,我们会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同层 面上发现,以往没有任何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历史碎片,随 着方法与史学观念的转变逐渐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历史玄 机与存在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志田 .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 )[M]. 山东 :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7.

[2] 罗志田 .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 史料、理论与表述 [J]. 历史研究 ,2015(1).

[3] 郑师渠 .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 [J]. 近 代史研究 ,2016(4).

[4] 张太原 . 从人民生活的变化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J]. 理论前沿 ,2016(20).

[5] 韩毅 .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争辩与思考—— “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学术观点述评 [J]. 中 国社会科学 ,2015(2).

[6] 熊梦飞 . 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M]// 马芳若 . 中 国文化建设讨论集 ( 下编 ). 龙文书店 ,2015.

[7] 张德明 .2018 年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综述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9(6).

[8] 布庆荣 . 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改革与 实践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

[9] 吴义雄 . 时势、史官与西人对早起中国近代史的论述 [J]. 近 代史研究 ,2019(6).

作者简介:陈润生(1993—),男,汉族,湖北十堰人,单位 为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研 究方向为专门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作者:陈润生

第二篇: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摘要】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就是明确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形态或者社会形态,从而更好地归纳总结出这一段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规律,进而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活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分期主要有两种说法和讨论。一种认为1949年以前我国国家性质不稳定,社会性质也存在差异,所以认为1840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期。还有一种说法认为1919年至1840年是近代史的具体分期。本文浅析这两种分期观点。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分期;国家性质;社会性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这一段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但是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超过三十年的时候,按社会性质来划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看来是更加适当的。”这是胡绳先生在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的序言开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公认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领域中一部地位非凡的著作。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中国近代史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出版再次掀起了一波关注中国近代史的下限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李侃列举出以1919年为中国近代史下限的不合理,其中最主要观点就是认为以1919年为近代史下限对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全过程存在不利,对揭示和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存在阻碍。同时陈旭麓也在随后的论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觉得“近代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80年,应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10年”,认为这110年是完整的历史,所以不能1919年为下限。

在现下的中国史学界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支持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关键。但是实际上,这段历史还是被很多人分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段,因此这段历史的下限很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还要特别指出来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是按照1840—1949年的时限来撰写中国近代史的。

不得不承认近代的中国是一段充满了屈辱的,洒满了血泪的历史。自鸦片战争的失败开始,中国这艘巨轮便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狂风暴雨中,风雨飘摇。这是以前历史学者对这段历史的普遍认识。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在十几年以前,就有学者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就提出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不仅仅只有所谓的“沉沦”,还有一些“上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体来说半殖民地是对独立国家来讲的,半封建是对半资本主义来讲的。半资本主义,客观来说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历史进步。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一种进步,进步就是一种“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对这一新的解说,笔者认为似有一定的新意,又难以自圆其说。它看到了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对它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它的长处。但如何估计半资本主义的因素,颇为困难。中国社会的近代资本主义因素,在19世纪40年代即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就产生了,那完全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带进来的,且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如果说中国刚刚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乎同时就有半资本主义的“上升”因素,这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感情上,都很难以说服人。民族资本在帝国主义和买办企业的夾缝中产生出来,在19世纪90年代才有一定的增长,这当然可算作中国社会里的半资本主义因素。如果以此为准,则“上升”要到19世纪末才出现。这样,“沉沦”与“上升”同时并存,就难以解释清楚。海峡两岸间的认识不一致,大陆的学者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中的近代史阶段,1949年后是现代史阶段;较早的看法稍有不同,认为五四运动起为中国的现代史阶段。台湾的学者则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便是中国现代史阶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个人更加倾向于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这一观点。现行的中国近代史分期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1840年到1919年为近代史),作为新兴只是人才,作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打破把近代史分割为近、现代的这一习惯。从而形成一个一个更科学的,更系统的110年完整历史,积极配合建立把轴心看作国家政权,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为框架的体系。觉得这段历史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1912,即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因为这是根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而定的。从鸦片战争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到中华民国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因素:资产阶级性质的(虽然洋务运动时期已有了民族资产阶级,但不成熟,而到1912,孙中山已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第二阶段:1921—1949,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因为这是社会性质发生巨大改变的阶段,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当家做主,并且揭开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序幕。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中国终于取得了近100年来的第一次全面反侵略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赵惠昆. 护国运动百年的启示[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4.

[2] 张剑平. 中国近代史“重写”之论可以休矣[J]. 中华魂, 2015,06.

[3] 王虹波. 对普通地方高校“中国近代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4] 郭 辉. 文明冲突视域下中国近代史开端动因探微[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5] 于文善. 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理论若干问题研究[J]. 兰州学刊, 2009,02.

[6] 董恩强, 陈洪鹏. 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7] 朱 英. 商会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相关领域的拓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8] 吴擎华. 20世纪中国近代史话语的变迁[J]. 中华文化论坛, 2007.03.

[9] 赵文静. 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教材——评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

[10] 王 蕊. 浅析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教育作用[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5,04.

【作者简介】

胡榕餜(199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学位,单位:湘潭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胡榕餜

第三篇:初中历史之记忆中国近代史的策略

摘  要:在初中阶段,中国近代史是教师学生公认的难点,中国近代史的课程安排在初中二年级,这个时期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加上近代史本身知识点繁多,學生理解识记难度大,导致学生时间分配在历史科目上较少,对学生长期的学习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形成非常不利,本文中,笔者就将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探讨初中历史学习中对中国近代史的识记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记忆策略;中国近代史

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在三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最费力、学生最吃力、教学效果最差的学习模块莫过于是“中国近代史”部分了。学生普遍对于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的历史处于混乱状态,各种战争、不平等条约、赔款、政权更替“争先恐后”,学到最后部分学生思维混乱,开始搞不清楚谁是谁,久而久之,也就置之不理了。从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来看,作为读书人这一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从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的立场上看,学生学的“乱”了,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的失职;从历史的“以史为鉴”价值来看,我们的学生如果学不好历史,很容易重蹈覆辙走错路、说错话。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想办法让学生记住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少走弯路。

而想要让初中生记住中国近代史,总归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中国近代史需要记住的内容非常庞杂,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技巧。其次,中国近代史学习与令人抓狂的“初二现象”在时间上“撞车”。这是阻力。最后,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学科突然增多,学生在学习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上都无法合理安排,导致焦虑。而焦虑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消极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想要解决初中历史之中国近代史学习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准确地记住这些历史事件的问题。

1.在笔者看来,传统的以朝代为记忆模块仍然是最佳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持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观,按照该学派的观点,社会被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个阶段。由于学生在初中一年级阶段已经学过了中国古代史,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我们要做的便是将我们学过的各个朝代对应到具体的社会形态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把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时间起止大概列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将自己知道的朝代纳入到合适的社会形态中去。教师只需要和学生强调三点:第一,社会转型和改朝换代存在区别;第二,每一种社会形态下一个形态转型的过程必然是曲折的、反复的甚至存在迂回,要用长时段的眼光去看待它;第三,社会形态的转型成功必然需要人民付出巨大的代价,且转型并非一种形态完全取代另一种,而是在前者基础之上的覆盖、代替、保留遗存并存的状态。当学生将中国古今历史框定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中时,首先自然不会出现朝代的混乱安排和记忆问题。

2.在具体的社会形态的内部根据重要事件发展特征再细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过程,如果仅仅记忆时间、事件、影响等,造成混乱是难免的。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用拟人化的手段和思路加以记忆。现以晚清政府为例加以说明:我们在对学生讲解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晚清政府比做一位到了垂暮之年的老师,然后以时间为节点加以讲解和辅助记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老师对自己的能力相对比较自信,因此面对外部侵略时,也抵抗了将近2年。然而,终究还是败了,还让英国人看到了看似强大体魄之下的严重老化的四肢和器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这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下来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显著加深;而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则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简直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破窗效应,通过一系列程度上的比较,学生就可以将这段历史事件的顺序大致记下来。

3.通过对于一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的认识、评价加深记忆

中国书写历史的传统和习惯是“盖棺定论”,即等人物去世、朝代结束了才给与比较公正的判断。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在每一个历史重大历史事件中寻找一个或者几个人物作为典型,通过人物命运来分析历史事件。

4.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有人说,学过历史的人和没有学过历史的人是不一样的,学过历史的人相当于活了几辈子甚至几十辈子,其生命的长度不见得被拉长,但是其宽度和深度必然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可以在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学习结束之时,让学生带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引导学生明白人生选择的重要意义。这就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三观的作用。

总之,在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均是不同的个体,其阅历、家庭背景等各项条件不同,导致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但是,笔者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教师注意观察、开动脑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能教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蔡娜纯.初中历史复习课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34)

[2]郑训彬.浅探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构建爱国主义思想体系[J].学周刊,2016(03)

[3]付耶非.政治与历史:国统区、敌占区、根据地中学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5

[4]张丽华.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研究—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5

[5]李贞.初中历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研究—以人教版、北师版、华师版教科书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作者:孙建军

上一篇:畜牧业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知识产权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