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在中国近代史上范文

在路上--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在 路 上

——读《血色浪漫》有感回想一下第一次看《血色浪漫》还是初三的时候,那时在中考前两个月突然从朋友那里看到这本书,结果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硬是用两个星期将整部书好好的看了一遍,这次借着写读书笔记的机会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经典。 《血色浪漫》是经典著作《亮剑》的作者都梁撰写的长篇小说,这次我看的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8月1日出版的版本。其内容简介是:

那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曾是高官和将军,他们曾是满怀激情的红卫兵战士,但是到了一九六八年,这个群体正在残酷的青春中茫然游荡,他们穿着家里箱子底儿翻出来的将校呢军服,在北京的街头成群呼啸,他们身怀利器,随时为微不足道的理由大打出手,他们“拍婆子”,他们看白皮书或灰皮书,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仪式、礼俗和黑话,在“革命”的废墟上,一种独特的青少年亚文化悄然形成,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整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特定年代,一个特定群体的故事,故事可能让人感觉有点离奇,但小说却是完美再现了当时的那么一副独特的故事画卷。整篇小说都一直在阐述一个精神:在路上!

在青春年华,小说中的角色们都是在路上的行者,为

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奋斗着。袁军在路上,所以他从军做了军官;张海洋在路上,所以最后终于用执着打动了周晓白,两人结婚后过着幸福的生活。并且他当上了警察,保家卫国,也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郑桐在路上,所以虽然他插队下乡,但坚持努力,考研回城……而小说中的主人公钟跃民更是如此,正如他常说他是走在路上的人,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等到什么时候觉得走累了才会停止脚步。所以钟跃民也一直都在为他的人生而奋斗着,他的人生经历了多次低谷,下乡插队、上街乞讨、爱人离去、摆摊卖煎饼,但是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凭借他在路上的精神,终于还是换回了属于他的精彩人生。

因为在路上,所以他们执着与坚持,他们勇敢与义气。因为在路上,所以他们的青春时光涂满了血色的风采,所以那个时代独具了浪漫的色彩。

在路上是一种情怀,或可以说是一种对感情的态度。因为在路上,所以钟跃民遇到了他一生中的三段感情,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周晓月、秦岭、高月三位代表不同爱情观的女性因为“在路上”和钟跃民相遇,从此他们都踏上了“路”,他们一起浪漫,在血色的年华中,谱写着浪漫的华章。经过漫长的路后,最终我们才明白,也许爱情就是这样,不刻意为之,不总是想着为爱去改变,爱一

个人,就是让他真实地开心和不开心。

因为在路上,所以我了解到,在那过于具有铺张的鲜红色的北京城,主人公他们的叛逆,他们“拔份儿”,他们对过往女生吹口哨,他们游戏着伤害着别人同时又伤害着自己……

因为在路上,所以在那个突兀的年代,一代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匆匆而过,时代给他们留下了磨难,留下了坎坷,同时也留下了不为人知的精彩。他们参军,他们插队,他们要饭,他们流浪;不论出现在什么地点,主人公钟跃民这小子都将生命绚烂到极点,不折腾至死不罢休。

因为在路上,所以书中人物们,年轻时坏;长大时,肩负了责任;他们确实印证了郑桐的一句话:“社会上的这些顽主,在长大成年后,必将像有利于社会的方向转变,最终回归正途。”这正途上,少了年轻的动荡和洒脱,少了曾经的激情和冲动,让我悠然叹息。年轻,确实绽放得太极至,凋谢得也太突然。所以,没有绽放的青春,不可原谅!所以我们应该在路上!

因为在路上,所以残酷而又激越的青春,纯真而又浪漫的岁月,尽收在血色残阳的烽火台上,一群烂漫的年轻人的放浪形骸中。

作为一个大学生,特别是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处于转变时期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在路上”的精神,

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激情,我么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不能因为社会的现实就放弃自己当初的那份梦想。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都才踏上人生的征途,我们都还“在路上”!

最后引用书中结尾时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我想只要是“在路上”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

法学院10级2班张琦学号100502014

第二篇: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发展的必然产物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

级医事发展的必然产物?

——吴若明

2012法律甲班

学号:20120901063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中,多个阶层不断崛起一度都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行进,却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各个阶级为中国出路而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虽然有些政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仍未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而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国这片深受苦难的土地上产生又如何壮大?又是如何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取得最终胜利?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一, 其他阶级政党无法在中国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对革命道路的必然探索。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涌现了诸多革命运动以及农民起义。除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之外,主要是以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代表。为何其他阶级及其产生的政党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和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1,农民阶级在近代的革命力量中一直都是重要的一部分,其阶级本质决定了其革命性最强。鸦片战争后,进行了太平天国起义。由于《资政新篇》的存在,成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却在清王朝和外国反动势力的反扑下失败。虽然外部条件一定程度导致了起义的失败,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农民阶级的缺陷性。

农民阶级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无法接受到高层次的教育,更是无法接触到最新的革命的思想。在起义中,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取得一定成功后不思进取。后期更是在领导阶层形成内乱,即“天京事变”,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衰落。在起义过程中,一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虽然有《天朝田亩制度》的存在,起义直指农民最重要的土地。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天朝田亩制度》并不科学。起义自始自终没有正确可行的革命纲领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后期《资政新篇》的提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对于农民阶级来说,并不合适,缺乏实现的条件。

也是由于其本身的缺陷,甚至无法形成一个政党,这导致革命只能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

这些事实以及后来的义和团运动,都证明了农民阶级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算其具有最有革命性的特征,由于缺陷的存在,中国革命的未来,只能另寻他路。

2,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绝对不能忽视的力量,早期最先接触民主思想的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王朝的也是资产阶级。可以说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革命道路上,若没有资产阶级的参与,一定会走更多的弯路。

在世界近现代,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

王朝。但为何在中国,资本主义无法得到成功?这和中国近代的特点以及资产阶级本身的缺陷有着绝对的关系。

最先在中国提出民主和自由的,是以康有为以及梁启超为首的资本主义革新派。百日维新中,维新派依靠光绪帝进行了社会改革。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的软弱性,相对于农民阶级又显得革命性不足。导致其错误的依靠了已经没了大权的光绪帝,后来又错误的相信了袁世凯,也没有发动农民群众,直接的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后来由孙中山带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直接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后,资产阶级再次错误的相信了袁世凯,将革命果实转手让给了反动势力。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错误认知之后,显露出了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软弱和妥协性。而这些在中国近代顽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国外反动势力面前,毫无疑问是致命的。而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和革命人民决裂,本因代表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已经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代表。

在中国严峻的革命形势面前,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以及对反动势力的妥协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是胜利,而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最终胜利的,只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

二,无产阶级在各阶级中同时兼备革命性以及能产生先进政党的特征,只有无产阶级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最终胜利。

无产阶级在中国近代才产生,但由于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其和农民阶级一样有着极强的革命性。而又是由于其所在的环境,无产阶级也能快速吸收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这让新式政党能够在无产阶级中产生,最终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阶级里诞生。

三, 外来思想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共融,产生了最适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新式政党:中国共产党。

1,1848年《共产党宣言》首次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在西方历经多年发展以后,1917年在俄国取得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而中国工人阶级受到的压迫在世界上极其罕见,但是从阶级本质上和国外工人阶级并没有区别,这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阶级的融合奠定了基础。1920年,《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2,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震动了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1919年,我国爆发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次运动中,马克思由于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学生和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

由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已经形成。在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下,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于上海诞生。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完全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必然的抉择,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最终的胜利。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上)期末考试题

2011年中國古代史(上)本科期末考試題 (備註:所有題均為開放題,沒有標準答案)

1.名詞解釋(共8個,每個5分,共40分)

原史:(缺)

元謀人: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後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

彩陶: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 彩陶氧化錳作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胎地上呈現出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陶器。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彩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青銅時代:人類利用金屬的第一個時代。各地區的青銅時代開始時期不一。希臘、埃及始於西元前3 000年以前,中國始於西元前1 800年。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青銅時代是 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時代初期,青銅器具比重較小,甚或以石器為主;進入中後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銅器和隨之的增加,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力水準提高,物質生活條件也漸漸豐富。青銅出現後,對提高社會生產力起了劃時代的作用。

夏禹: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禹死後安葬與浙江紹興市南的會稽山上,現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都有來禹陵祭禹。

張騫:約西元前164~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敦煌:敦煌是甘肅省酒泉市轄的一個縣級市,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七王之亂:這是發生在西元前154年發生的一次叛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吳王劉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漢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劉濞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不得已殺了晁錯,但叛軍依然不退,還公言要奪皇位。景帝命太尉條侯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餘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2、簡答題:(任選兩題,每題15分,共30分) (1)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上的進步 (2)“三皇五帝”傳說與《史記·五帝本紀》的關係 ( 3) 漢武帝的事蹟

漢武帝劉徹(西元前156年~西元前87年),漢族,出生於長安,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五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后王娡。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春節始於太初改曆,昔日漢武帝改正朔,易服飾。遙想漢武當年,金戈鐵馬,四面出擊,揚我大漢國威。衛青霍去病嘯傲風月驚敵膽,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奏凱歌而還。張騫鑿空西域,開創中西交流之先河。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秦皇開創封建體制15年而崩殂,大業半竟。劉邦打下江山,一直在為劉氏江山千秋萬代而努力,剪除異姓王,與霸業轉而成就帝業。漢文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至於胡亥子嬰惠帝呂後沒有時間精力去完成如此大業。歷史之重任歷史般的落到了劉徹手上。70高齡,54載帝業,漢武帝無愧於列祖列宗,無愧於中華民族。是他一手奠定了大漢興衰的基石,盛於斯,衰於斯。知天命的漢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決策的失誤帶來的惡果,安撫流民的同時遂在輪臺頒下《輪臺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史書《罪己詔》記載:「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複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西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後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找藉口處死了她。西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

3、論述題:(任選一題,每題30分,共30分) (1)從“焚書坑儒”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論述秦漢時期的農民運動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D ) A.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D )

A. 中法《黄埔条约》

B. 中英《虎门条约》 C. 中美《望厦条约》

D. 中英《南京条约 3.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 第一次鸦片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认识( A )

A. 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B.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过程

C.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D.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5. 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D)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6. 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B )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7. 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B )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8.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 ) A.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 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9. 外国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是在( C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

B.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签订后

D. 中法战争《中法和约》签订后

10. 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 )

A.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 太平天国的抗击洋枪队斗争

C. 台湾高山族人民的抗美斗争

D. 义和团的抗击八国联军斗争

11. 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 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 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2.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

A. 社会制度的腐败

B. 军事技术的落后

C. 西方列强的强大

D. 经济力量的薄弱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4. 在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是( A ) A.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B. 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

C. 冯桂芬撰写的《校颁庐抗议》

D.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15.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所宣传的重要思想是( D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6. 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 ) A.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B. 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

C. 以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为中心

D. 以废除儒学的纲常伦理为中心

17. 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A )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 19世纪60年代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 变法维新以救亡图存

19.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 ) A. 冯桂芬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左宗棠

20.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B )

A. 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B. 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

D. 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

21. 在甲午战争后,通过翻译《天演论》为戊戌维新运动提供理论根据的是( A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谭嗣同

22.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 A )

A.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B.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D. 革命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2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 A )

A. 戊戌维新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革命

24. 孙中山在1894年领导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C )

A. 同盟会

B. 华兴会

C. 兴中会

D. 光复会

25. 1903年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良药的是( B )

A. 邹容

B. 章炳麟

C. 陈天华

D. 严复

26.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 )

A. 中国同盟会

B. 中华革命党

C. 兴中会

D. 光复会

27.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C )

A.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8.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领导中国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 A )

A. 黄花岗起义

B. 惠州起义

C. 萍浏醴起义

D. 镇南关起义

29.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B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30. 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

A. 辛亥革命

B. 戊戌维新运动

C. 太平天国革命

D. 义和团运动

31. 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C )

A. 二次革命的失败

B. 护国运动的失败

C. 护法运动的失败

D. 保路风潮的失败 32.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 D ) A .香港

B. 澳门

C.山东

D.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和澎湖列岛

33. 自1863年到1908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人是( C )

A .瓦德西

B. 康格

C. 赫德

D.卜罗德

二、多项选择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 AC )

A.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B.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殖民地的中国

C.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D.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E. 古代的中国逐步变成近代化的中国

2. 在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 AC )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E. 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3.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产生的阶级是( CD )

A. 农民阶级

B. 地主阶级

C. 工人阶级 D. 资产阶级

E. 豪绅阶级

4. 1840年后,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AC )

A.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 反对帝国主义 C.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的富裕

D. 反对封建主义 E.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5.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方式包括( ABC )

A.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B.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C. 勒索赔款,掠夺财富

D.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E.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6.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近代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手段是( ABC )

A.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 扶植、收买代理人

D. 建立全面控制中国的殖民机构 E. 推行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7.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包括( ABCDE )

A. 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

B. 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C.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E.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8. 太平天国起义在定都天京后先后颁布的主要纲领是( AB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校颁庐抗议》

D.《明定国是》 E.《海国图志》

9.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 ABCD )

A. 兴办近代工业

B. 建立新式海陆军

C. 创办新式学堂

D. 派遣留学生 E. 倡导君主立宪

10.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守旧派激烈论战主要问题是( ACD )

A. 要不要变法

B. 要不要实行民主共和 C. 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

D. 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 E. 要不要社会革命

11.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戊戌维新运动是( BCD )

A. 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 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C.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D.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E. 一场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运动

12. 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过程中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 ABD )

A. 华兴会

B. 光复会

C. 兴中会 D. 岳王会

E. 同盟会

13. 20世纪初,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纷纷涌现,其中包括( ABDE ) A.《革命军》

B.《警世钟》

C.《变法通议》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E.《猛回头》

14. 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议题是( ABC ) 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 要不要推翻帝制和实行民主共和

C. 要不要社会革命

D. 要不要废科举和兴西学 E. 要不要文学革命

15.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革命成果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 ABC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运动

C. 护法运动

D. 保路风潮

E. 北伐战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是什么?

第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二,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4、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二,不推翻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要想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失败是不可能的。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 第二,打击了封建主义。

第三,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联合绞杀了革命。

主观原因: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它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第二,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四、论述题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政治。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勾结。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极不平衡。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的两大任务。

第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受到了严重阻碍。其侵略主要表现在:第一,军事侵略。第二,政治控制。第三,经济掠夺。第四,文化渗透。

4、试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5、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第一,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第二次鸦片战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加速了向半殖民地化的演变。 第三,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八国联军入侵及《新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完全形成。

6、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是什么?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7、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是( A ) A. 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

B.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

C. 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D. 反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民族资本 2.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C )

A. 民主和自由

B. 平等和博爱

C. 民主和科学

D. 理性和科学

3.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D ) A. 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B. 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D.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是( D ) A. 护国运动

B. 护法运动

C. 五卅运动

D. 五四运动 5.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 D )

A.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B.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C.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6. 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是( D ) A. 毛泽东

B. 蔡和森

C. 陈独秀

D. 李大钊

7.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是( C ) A. 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B.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C.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D. 中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8. 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D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B. 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C. 土地革命的总路

D.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9.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 A. 中共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二大的召开 C. 中共三大的召开

D.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

A. 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

B.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C. 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

D.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11.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 D ) A. 秋收起义

B. 广州起义

C. 百色起义

D. 南昌起义

12.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总方针是( C ) A. 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 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13. 毛泽东在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B ) A.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B.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 兵民是胜利之本

D.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4. 1931年11月在江西省瑞金县成立的红色政权是( A )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 中华民主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 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D. 工农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5. 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是( A ) A. 遵义会议

B. 古田会议

C. 洛川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16.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A ) A. 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B. 政治问题和路线问题 C. 战略问题和战术问题

D. 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

17. 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 B ) A. 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的开始

B. 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C.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的形成

D.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8.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是在( B ) A.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C.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D. 华北事变爆发后

19. 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 B ) A. 台儿庄战役

B. 平型关战役

C. 淞沪会战

D. 百团大战

20.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大捷的是( B ) A. 淞沪会战

B. 台儿庄战役

C. 忻口会战

D. 武汉会战

21.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 A ) A.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C.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D. 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22.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B ) A. 战略防御阶段

B. 战略相持阶段

C. 战略反攻阶段

D. 战略决战阶段

23. 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 B ) A. 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

B. 和平、民主、团结

C.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 独立、自由、和平

24. 1946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重要文件是( D ) A.《兴国土地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25. 1947年,台湾省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举行了( B ) A. 一二一运动

B. 二二八起义

C. 五二O运动

D. 黑旗军起义

26. 1947年6月,刘、邓大军主力实施的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 C ) A. 战略防御的序幕

B. 战略相持的序幕 C. 战略进攻的序幕

D. 战略决战的序幕

27.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B ) A. 和平、民主、团结

B.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

28. 1948年1月在香港宣告正式成立的民主党派是( B ) A.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B.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C. 中国民主促进会

D. 中国民主建国会 29. 1948年1月,公开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民主党派是( A ) A. 中国民主同盟

B. 中国农工民主党

C. 中国民主促进会

D.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30. 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会议是( C ) A. 民盟一届一中全会

B. 民盟一届二中全会 C. 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D. 民盟一届四中全会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是( ABC ) A. 帝国主义

B. 封建主义

C. 官僚资本主义

D. 民族资本主义

E. 资本主义

2.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的阻碍包括( ABDE ) A. 外国资本的压迫

B. 官僚资本的排挤 C. 人民大众的反对

D. 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E. 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

3. 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三种主要建国方案是( ACD ) A.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B. 农民阶级的方案

C.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D. 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E. 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方案

4.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的历史特点是( ABCE ) A. 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B. 真正的群众运动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倡导了民主和科学的主题

E.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5.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的三种主要类型是( ABC ) A.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 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C.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

D. 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 E. 中国产业工人中的骨干分子

6.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过程中创办的刊物有( ABCD ) A.《劳动界》

B.《劳动音》

C.《工人月刊》

D.《济南劳动月刊》

E.《赤心评论》

7.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 DE ) A. 政治问题

B. 作风问题

C. 思想问题 D. 军事问题

E. 组织问题

8. 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时,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BCD ) A. 统一战线

B. 武装斗争

C. 土地革命

D. 农村根据地建设

E. 党的建设

9.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将经过( ACE ) A. 战略防御阶段

B. 战略退却阶段

C. 战略相持阶段

D. 战略决战阶段 E. 战略反攻阶段

10. 针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危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大口号是( BCD ) A. 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B.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C.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D.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E.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

11.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策略总方针是( ABD ) A. 发展进步势力

B. 争取中间势力

C. 消灭顽固势力

D. 孤立顽固势力

E. 反对中间势力

12. 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 ABC ) A. 和平

B. 民主

C. 团结

D. 独立

E. 自由

13. 1947年6月底,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是( ACE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华东野战军发动济南战役

C. 陈粟大军挺进苏鲁豫皖

D. 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E. 陈谢兵团挺进豫西

14. 1948年秋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 ABD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济南战役 D. 淮海战役

E. 渡江战役

15.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主要的法宝是( BCD ) A. 土地革命

B. 统一战线

C. 武装斗争 D. 党的建设

E. 独立自主

三、简答题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提出反帝反军阀的政治口号。 第二,群众运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第三,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简述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第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三,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简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第一,中日之战是决死的战争。

第二,敌强我弱,决定战争是持久战。

第三,敌小国,战争的退步性,国际上的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战争的进步性,国际上的多助,胜利是中国的。

第四,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5、简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的主战场,粉碎了日军的北进计划,迟滞了南进计划,减轻了英美的压力。

第二,为盟军提供了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配合了盟军的作战。

第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6、简述“两个务必”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务必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二,现实意义。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启迪意义。

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第三,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四、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第一,好的思想基础。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第二,好的阶级基础。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试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主观上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历史意义:中共领导了人民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失败中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转入土地革命斗争阶段准备了条件。

3、试述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及其主要原因。

第一次是“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第一,理论准备不足。经验缺乏,对中国的历史、革命、社会特点,革命的特点规律不了解。第二,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

4、试述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第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第四,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团结一致,第五,依靠人民,艰苦奋斗。

现实意义。(略)

5、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领导核心。 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6、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7、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道路,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人民指出了正确的斗争方向。

第二,共产党人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为人民的利益流血牺牲,得到人民的拥护。 第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人民实践中确认的客观真理。

8、试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胜利的原因:第一,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基本经验: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的建设。

第五篇:教会医疗事业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6年第10期

教会医疗事业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顾建洋院长

13962079611

(阜宁协和康复医院基督教会医院)

要: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是其传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直接、间接方面对于基督教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这是其它传教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教会医疗事业在基督教传播上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这一切都中国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关键词:基督教

医疗事业

近代中国

19世纪以来,新教在华医疗事业(简称教会医疗事业)有较大的发展规模,规模最大时拥有教会医院330所、诊所223所[1]、教会医学院校10多所,另有众多的护士学校。关于教会医疗事业在基督教传播中的作用,有学者对医学传教士在传教中的作用作过探讨。本文拟对教会医疗事业在基督教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全面的探讨,以进一步加深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认识。

一、教会医疗事业在基督教传播中的作用

(一)教会医疗事业对传教事业的间接支持

教会医疗事业是一种世俗性很强的传教事业,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对传教事业的发展起了多方面的间接支持作用。

首先,医学传教打破了初期传教的障碍。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跨文化传通的过程。本土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传通的严重障碍。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就面临着这一严重障碍。与此同时,清政府厉行海禁和禁教政策也严重阻碍了中西间的正常往来。因此,19世纪以来的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遇到很大的阻力。马礼逊来华时托身于东印度公司才得以在中国立足,但在严守夷夏大防的社会氛围下,他很难与中国人自由往来。所以,首先取得与中国人的接触对于传教是相当重要的。教会医疗事业在这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伯驾早期行医的影响就是明证。1835年,他在广州设立眼科医院,第一天无人应诊,第二天才有一个孤寡妇人前来求治,到第三天就有6人前来求医([2],p.122)。此后,求伯驾治病的人日益增多,不少官员也到他的医院去求治。这样,行医为华、“夷”接触提供了方便,并为传教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对此,有传教士说:“当欧洲的大炮不能拉开一个门闩时,伯驾却用手术刀打开了中国的大门。”([3],p.232)继伯驾之后,雒魏林、合信等医学传教士先后来华。他们在各处行医时都产生了与伯驾同样的影响。诚然,在清政府的禁教政策下,早期医学传教士的传教效果并不明显,他们却使西方差会从医学传教中看到打开传教局面的方法。

两次鸦片战争使传教士获得了诸多特权,他们开始进行公开的自由传教。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心理的根深蒂固,中西接触上的文化障碍并未立即消除。传教士初到一地,无不受到中国人的本能排斥。1860年以后,频繁发生的教案就是明证。教会医疗事业却起到了其它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虽然医学传教士在各地行医之初,也会受到当地人的猜疑,甚至引起教案与冲突;但是他们却通过先进的医术、免费施诊送药,逐渐博取一些中国人的信任。许多中国人纷纷抛弃偏见、歧视,络绎不绝地请医学传教士治病。有的中国人还与医学传教士结成友好关系。这就为传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奠定了许多地方传教事业的基础。浸信会“华东差会传道工作的始基”就是“医院工作”所奠定的([4],p.131)。

教会医疗事业不仅取得了一般民众的信任,而且逐渐取得了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官绅的认同。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在北京的京都施医院,“显宦贵官亦均有来就医者”[5]。许多地方官员在受惠于教会医院或医学传教士后,不仅对教会医疗事业和传教事业在租地等方面提供方便,而且在提供主动地为传教事业提供保护上或提供资助。因此,教会医疗事业被称为“打开传教的楔子”([6],p.252)。

不过,这里的“初期”不仅是指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初期,而且指其在华某个区域传教的初期。20世纪初,传教士永伟理在澜沧勐角董的细筒达佤族传教时,“由于治好了一个已被全寨弃置寨外、生疮将死的族人而导致全寨人的敬服和皈依,全寨的佤族群众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放弃了他们延续了几代人的鬼魂神灵崇拜而改奉耶稣为崇拜对象。”([7],p.101)到20世纪20年代,医学传教界还说:“在较边远和传教不充分占有的区域,它的先锋作用还是必要的。”([6],p.252)

因此,医学传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武力所不能打破的文化接触上的障碍,间接上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因此,1907年,在华新教传教士大会通过决议指出:“教会医疗事业不是打开和推广传教的暂时工具,而是整个传教事业的一个不可分隔的、永久的组成部分。”([8],p.288)

其次,医学传教在传教事业进一步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教事业在华迅速发展,教会医疗事业也达到相当规模。有的传教士说:“行医只是在开辟传教的初期有作用,使用它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偏见、获取信任和建立教堂”。“当以上几点实现后,传教就毫无困难,行医这种方式也就应当取消了”([9],p.12)这遭到一些传教士的反对。事实上,教会医疗事业对于传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起了重要作用。医学传教士通过行医继续与中国百姓和官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为教会医疗事业乃至其它传教事业提供了诸多便利。柏乐文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就是明证。他通过行医与苏州及附近的各阶层结成了很好的关系。他不仅为别的传教士租地建房提供方便,而且为东吴大学的创办起了重要作用。1900年东吴大学创办时,柏乐文的任务就是“征集苏州、无锡、常熟和南浔等地上流人士的赞助”,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是他的病人,并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10],p.20)。

民国时期,教会医疗事业依然对传教起了重要的间接作用。民初,东北教会中的中国人就说:“教会与官民联络感情,得力于医院者不甚少”([11],p.48)。20世纪20年代,滁县基督教会还称:“医院方面,卓著声誉,深得社会信赖,尤为辅助本会推行教义之得力团体。”([12],p.120)

以上是从教会医疗事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分析。就它与传教事业的关系来讲,教会医疗事业对基督教的传播也起了重要的间接作用。教会医疗事业不仅为传教士及其家属的治病提供方便,还还为其它传教事业提供保健服务,如为教会学校的学生治病、定期体检等。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医疗事业的慈善性质正是上帝关爱众生的现实表现。这比空洞地宣讲基督仁爱更为直接,更容易引起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兴趣和信任。此外,基督教是一神教,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有些传教士主张利用科学传教就出于这种考虑,近代西医恰好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人医药观中的迷信和偶像崇拜。所以,教会医疗事业对传教事业提供了多方面的间接支持。

(二)教会医疗事业直接传播基督教的方式

教会医疗事业在直接传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具体情况如下:

1、特殊医疗单位的传教。这主要是指在戒烟所、麻风病院、疯人院进行的传教。戒烟所中的传教常常是由传教士到戒烟所宣道,有时医学传教士也进行一些传教活动。麻风病院的情况与前者大概相同。在疯人院里进行传教,情况稍特殊一些。以创办最早的广州疯人院(惠爱医院)为例,院长恂嘉理指出该院的宗旨是:“不特疗治有形之癫狂,使能愈者得起沈疴,不能愈者亦免流离失所,更兼以基督真理,感化人心,使之知罪改恶,可获永生之福”([13],p.186)。该院积极在病人和病人亲友、医院职员、施诊送药时的病人间进行传教,具体作法是:院内附设福音堂,每天上午祈祷;并设有女传道三人、男传道一人,由他们向上述各种人传教;至于病人中的传教则是针对“留医中之颇有智识及渐渐病愈之人”([14],p.248)。

2、教会医、护学校的宗教活动。宗教教育在教会医、护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初,教会医学校都进行宗教教育。汉口伦敦会医学馆专门规定:来学者必须早晚礼拜,还要同牧师读圣书([15],pp.86-87)。有的医、护学校还要求学生参加医院的传教活动。后来,随着教会医学院、校的正规化,其宗教活动基本上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它们一般都将宗教教育定为必修课。在上海女子医学院,“《圣经》课在四年中都要开设。这是由一名医学教师来讲授的,以特别引起对医学职业中的宗教问题的讨论。”([16],p.757)20世纪20年代,受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教会医学校的宗教教育有所淡化。1927年后,各教会医学校向国民政府立案,宗教教育由必修改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尽管如此,教会医学校的宗教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除学校开设宗教选修课、组织宗教活动外,学生还组织青年会进行宗教活动。在这种氛围下,教会医、护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和护士大都是基督教徒。

3、医学传教士的巡诊布道。医学传教士在医院、诊所从事活动外,有时还到附近进行巡诊。在巡诊时,他们顺便进行传教,或直接宣教,或散发随身携带的宗教宣传品。这在医学传教的早期较受重视,后来由于医院工作的繁重、医学传教的世俗化,这种方式日渐式微。

4、公共卫生教育运动中的传教活动。公共卫生教育运动似乎与传教没有关系,其实它是医学传教的特殊方式。1917年,中华博医会指出:“鉴于卫生教育运动在与知识阶级建立有效接触方面的媒介价值,它为对一个人数众多影响极大的阶层进行直接宣教工作铺平了道路;又鉴于卫生教育运动具有基督教实用教义的具体表证的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护教办法。”([17],p.978)因此,医学传教士积极利用公共卫生教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教活动。

5、医院和诊所布道。教会医院和诊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起初,一些教会医院和诊所附设于教堂,教堂与医院、诊所合二为一,难辨彼此。1891年,刘坤一指出:“美国租界里,虹口有耶稣教堂一所,即体仁医院”([18],p.711)。随着教会医院的发展,教会医院独立出来。许多教会医院都附设有自己的教堂,有的则设立宣道室。

在教会医院或诊所里,传教方式主要是直接传教、散发宗教读物等。这些活动起初主要是由医学传教士从事。同时,一些院外的传教士积极利用教会医院或诊所的特殊环境进行传教。后来,由于医学传教士医务的繁忙,各差会都向医院派遣专职布道的牧师。在此过程中,教会医院和诊所将传教活动制度化。1860年以前,雒魏林就将上海仁济医院传教制度化,“医院每天早晨七点半打铃,所有住院病人凡能走动者,都必须到大门内集合,听外国牧师讲道并参加祈祷。下午门诊开诊前,所有候诊病人及院同事的家属,也都必须集中听各国牧师的宗教灌输,不管病人愿意与否,一概先听道后看病。那些重病人起不了床的,外国牧师就到病房里去讲道。”([19],pp.105-106)晚清时期,各教会医院和诊所一般都在早上、候诊时进行传教,并向病人发放宗教读物,有时还在周末进行特殊的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教会医院和诊所继续实行传教制度,苏州博习医院等教会医院设立了宗教科等管理机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教形式。据1915年的调查,教会医院采用的布道方式有14种,常见的是候诊室宣道、早礼拜、病房布道、与病人交谈,其他10种是:(1)散发宗教读物,如:散发宗教小册子、提供有关消息或医药的读物(均附有《圣经》章节)、给私人病房里的文化人提供宗教著作;(2)放映关于基督生平的幻灯片;(3)教病人读书,并把《圣经》发给学会读书的病人带回;(4)通过医院布道者为病人做善事(如为不识字者写信等)把病人引向基督教;(5)周日下午举行问询活动;(6)周一早晨让病人重复一周所学的宗教知识;(7)为病人开办主日学校;(8)建立病房图书馆;(9)通过医院中职员的工作感化病人,如精心照顾病人、同情病人等;(10)为医院里的中国职员开设读经班等([20],pp.306-307)。

以上14种方法是许多教会医院所采用的传教方法。此外,两广浸会医院除运用一般布道方法外,医院“宗教组负责按月两次,请得美国新闻处放影新闻片、宗教片、教育片、医学片”([21],p.8)。有些大的教会医院在职工中进行制度化的布道活动,苏州博习医院“每天早晨全院职工必集于一处,同做晨祷(早礼拜):先全体合唱赞美诗,后由主领牧师或朗读圣经,或宣讲福音,晨祷为时约5到10分钟。”([22],p.28)院内传教的同时,教会医院还进行跟踪传教,由医学传教士和医院布道者访问病人,或介绍受感化的出院病人到其住所附近的教堂去。

比较前述五种传教方式,前三种方式易受传教对象影响,影响范围不大;第四种方式开始较晚,且受财力所限,在传教中的影响不大。第五种在接触对象和接触范围上都比前三种有优势,较少受外界干预。因此,教会医院或诊所是教会医疗事业中的主要传教场所。

二、医学传教的客观效果分析

(一)医学传教的客观效果

医学传教与直接布道、文字布道、教育传教等传教方式一样对基督教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关于这些传教方式的效果,李提摩太认为:教堂讲道花费时间太长,传教士接触信徒的数量有限,很难影响全体中国人;用办学校的方法去传教也是比较慢的,因为传教士不可能在中国各地都建立起学校,学生经过好多年的培养才能在社会上起作用;开办医院“收效也不很大”,因为“通过医院所接触的都是病人,而病人又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他认为文字布道是最有效的,别的方法只“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23],p.7)李提摩太的说法虽有道理,但是过分强调了文字宣传的作用。比较医学传教与其它方式的利弊,可以发现它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有效作用,但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

首先,医学传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教的进行起到了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医学传教在打开传教局面上起着其它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传教士为了在华传播基督教采用了诸多方式,这主要有直接布道、翻译或散发《圣经》等宗教读物、借助文化出版布道、教育传教、医学传教、借助慈善活动传教等。在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初期,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如教会医疗事业一样打开在华传教的大门。就直接布道而言,在禁教政策下,马礼逊、米怜等传教士举步维艰。因而,直接布道长期以来很难打开传教的局面。最早的华人布道者梁发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4],p.199)教育传教因关涉到价值观,中国人顾虑较多,很少有人愿将子女送到教会学校去读书。文化出版方面,传教士曾发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但收效甚微。因此,在传教初期,甚至在1860年以后,医学传教之外的各种传教方式都不能打开传教的大门。医学传教却能广泛接触各阶层的中国人,消除其偏见、歧视,取得国人信任,打开传教的大门。

另一方面,医学传教对传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其它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慈善、文化出版在传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会教育能够培养教徒精英以扩大教会的影响,但宗教教育一直是中国人所反对的,其宗教教育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如有的学者指出:“教会大学的宗教影响实际不如中学、小学和医院。”([25],p.263)慈善活动又太受局限,其中的育婴事业又常与迷拐儿童相连,儿童死亡较多,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反对;文化出版只能在知识阶层中进行,影响范围有限。而且,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以上诸种方式所起的作用都会减弱或受到限制。医学传教则可以在诸多阶层中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加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落后,因此医学传教对于传教的进行可以起到长期的持续作用。民初山西教会人士还认为山西“全省之防病卫生事业,教会独负其责,而晋省教会借医病布道,亦独有之良时也。”([11],p.60)同时,治病可以使病人直接受益,从而使传教界与取得信任的中国人建立多方面的友好关系,并为传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便利。

其次,医学传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效的传教方式,对基督教的传播起了直接和间接的有效作用。教会医疗机构可以吸引大众的集聚,为传教提供了便利。“中国教会最初的定期宣道叙集”就是在伯驾的医院里进行的([24],p.223)。许多人在教会医院的影响下皈依基督教。一些学者往往以伯驾传教的成绩不理想而认为整个医学传教是不成功的。的确,到伯驾的医院就诊的人虽多,但是差会对传教的结果并不满意。到1847年,他才有一个华人信徒([26],p.156)。然而,该看法忽视了传教的社会背景。在当时的条件下,传教事业举步维艰,到1847年中国的基督教教徒仅有9人。[27]相形之下,伯驾有一个教徒也就不足为怪了。在行医与传教的两难选择之下,许多医学传教士尽力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加上职业布道者的帮助,医学传教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东北,司督阁在行医传教的头两年就洗礼了14人([28],p.485)。而且,因医学传教而皈依基督教的人数在教徒中占有较大比例。1884年,德贞指出:“医院病人中的入教者占教徒人数的比例大大超过通过直接布道而入教的人所占的比例”([29],p.9)。1925年,马雅格称:中国“有一半以上的教徒第一次听讲《圣经》是在教会医院里”([30],p.585)。此外,有些病人皈依基督教后积极进行布道。([31],pp.304-305)因此,1925年,马雅各说“医学传教已经被证明是教会所拥有的最为有力的传教工具。”([32],p.585)

从非医学传教士的态度,我们也可看出医学传教的效果来。不少专职传教士都主张以简单的行医辅助传教,认为这对传教“有很大的价值”([33],pp.380-381)。在台湾传教的马偕就让他手的华人布道者多少学些医药知识,从而便传教。([34],p.435)。

但是,同其它传教方式一样,医学传教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教会医疗事业是花费较高的传教事业,它往往不能达到西方差会所期望的传教效果。因为,到教会医院治病的人很多,但是皈依基督教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然而,这些弱点并没有导致医学传教的终止,相反更多的差会认识到它是一种有效的传教方式。因此,美国学者古利克评价美国公理会医学传教政策的转变时说:“伯驾关于医学传教的观念被公理会整整抛弃了一代,但是却被其它差会拾起,并取得显著的成绩。”([35],p.143)

(二)医学传教现实遭遇的原因分析

医学传教虽然为传教做出了贡献,但是病人中皈依基督教的人数毕竟只占全体病人的一小部分。这种现实遭遇正是中国特殊文化背景下文化选择的产物。

首先,这与医学本身的特性有关。中国传统医学虽然有较高的水平,但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使广大民众有病难医。同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医学被排斥在儒家六艺之外,不涉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些不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对医疗的需求,而且决定了接受西医少有正统观念的束缚。医学传教士带来的西医建立在科学之上,治病较灵验,很容易给接受西医治疗的人带来切身的利益。因此,西医初来中国时虽遇到一些抵制,但很快为中国人所接受。这正是医学传教能够广泛接触中国人,进而打开传教大门的原因。这同时也说明: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对医学传教的认同,更多的是倾向于行医。医学传教士行医治病的功能因此得到发挥,他们往往忙于行医,很自然地将行医的地位放在传教之上。难怪,伯驾说他每天要医治大量病人,“却无暇代表他们的灵魂向天堂呼救”,他说自己身上“世俗医生的精神太盛”,而“传教精神太少”([36],p.41)。医学传教士虽然可以通过治病的影响来传教,但是病人对医生的依赖性来自医生的职业权威([37],p.228)。这决定了医生必须注意行医的质量。因此,许多医学传教士很难兼顾传教与行医的双重功能,二者发生分离是必然的。20世纪,医学传教士直接从事传教的日益减少。他们在行医中的作用日渐突现,在传播基督教上的作用日趋间接化。此外,大量病人给医院专职布道者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们往往忙于应付,同时由于病人来源地复杂,他们很难从事医学传教士所主张的访问病人的跟踪布道。其它传教士又不能充分利用治病带来的机会。因此,医学传教固然对传教有很大影响,但是现实却决定了其影响是有限的。

其次,与中国人的宗教观有关。近代以来,伴随着传教事业的发展,教徒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无论教徒怎样增长,他们都只能占中国人口总数的很小比例。这说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困难,医学传教也不能例外。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中国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度,中国人对宗教多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临时抱佛脚”,“入仕为儒,辞官为道,身死为佛”,这些日常谚语就是最好的写照。在这种宗教态度影响下,真正能信仰基督教的很少。加上基督教是外来文化,又随西方侵略而来,所以它遭到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本能抵制。同时,中国社会毕竟有着许多宗教信仰和偶像崇拜,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信奉基督教就意味对这些信仰的放弃。当一个地方对基督教尚未达到宽容的时候,放弃本土信仰就会遭到当地社会的排斥。因此,一些中国人在信奉基督教上很有顾虑。如19世纪90年代,医学传教士在苏州附近开办诊所进行医学传教,一些病人想信奉基督教,但是却不无担心地说:“如果我们放弃了偶像,民众就不会容忍我们,因为在迎神的时候,他们将会让我们为迎神捐资,如果我们不答应的话,他们会来到我们家里,拿走任何东西。”([38],p.20)所以,医学传教虽然可以用科学改变中国人在治病上的鬼神信仰,但是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在国民心理积淀很深的宗教和信仰。这不仅是医学传教的困境,而且是整个传教事业在中国的困境。

综上所述,教会医疗事业在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过程所起的作用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政治、文化封闭的环境里,教会医疗事业对传教局面的打开起着其它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间接作用。在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开放之际,教会医疗事业充分发挥其直接和间接的传教功能。进入20世纪,教会医疗事业虽然仍发挥着重要的传教功能,但是它的世俗功能却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20年代,有传教士说:“作为传教开启之楔的医学传教的早期功能在过去的时期里减轻了重要性”,其基本目标也应转变为“现实地展示基督般的仁爱和服务,培养基督教团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以变化的形式向基督教团体、非基督教徒展现基督教的理想”。([6],p.252)这不仅是基督教传教方式变化的产物,而且是教会医疗事业适应中国社会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 Kenneth Scott Latoura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1929.

[2] William Lockhart, The Medical Missionary in China: A Narrative of Twenty Years’ Experience, London: 1861.

[3]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XIX, 1888.

[4] 吴立乐:《浸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上海书店,1996年。

[5] 《京都西医院》,《申报》同治癸酉六月初十日。

[6] Henry Fowler, Medical Mission Policy,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Vol. XXXVII, No.3-4, 1923.

[7] 钱宁主编:《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8]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4th issue, 1913.

[9] Robert Case Beebe, Hospital and Dispensary, 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 Vol. XV, 1901, No.1.

[10] 文乃史著,王国平等译:《东吴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

[11]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四期,1917年。

[12]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七期,1923年。

[13]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二期,1915年。

[14]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八期,1925年。

[15] 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16] France W. King, Woman’s 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Vol. XL., No.8 , 1926.

[17]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五辑

(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

[19]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6th issue, 1915.

[21] 《两广浸会医院卅周年纪念刊》1947年。

[22] 《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苏州第一人民医院院志(1883-1983)》(上册)1986年铅印本。

[23] 江文汉:“广学会是样一个机构”,《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三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

[24] “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2期。 [25] 顾学稼等编:《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7] 《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一期“附录C”,1914年。

[28]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XVI, 1885.

[29]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XV, 1884.

[30] James L. Maxwell, Medical Missions in China,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Vol. XXXVIII, No.7, 1924.

[31]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

[32] James L. Maxwell, Medical Missions in China,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Vol. XXXVIII., 1924, No.7.

[33]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XX., 1889,.

[34]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XXIII, 1892,.

[35] Edward V. Gulick, Peter Parker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6] (美)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

[37] F. D. 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38] Minutes of the Eighth Session of the China Mission Conference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1893.

上一篇:在职研究生机构范文下一篇:做最好的接班人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