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2024-04-13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通用14篇)

篇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_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积累多音字“都”“作”“乘”“笼”。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有人称《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什么?作者是谁?

2、根据“阅读提示”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小组交流)

3、赏读,展开想象。

(1)张贴挂图或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边读边做批注。

2、选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物?(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再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功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板书:人物多)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内容丰富。板书:街市热闹)

(3)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教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板书:情景传神)

四、看图交流,内容拓展

1、《清明上河图》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谁能看图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议。)

2、教师小结: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北宋人民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为什么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在下节综合性学习课上交流分享。

[教学板书]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人物多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古都风貌

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地进行本课的教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篇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薛家湾第八小学教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读写“摊贩、形态各异、悠闲、溜达、一乘轿子”等词语。并注意“作、乘、笼”字是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3.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

重难点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环及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

修改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检(通过导学单试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初读感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四、精读感悟(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做铺垫。)

五、阅读链接(扩大阅读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作业设计(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检测(随堂检测,巩固运用。)

1.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你对它有多少了解?(生自由交流与习资料)

1、易错音

2、易错字

3、多音字

4、形近字

5、词语理解积累运用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指名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2.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1.用“

”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

(地方)的特色,它又称为“

”“

”“

”,需要用

度的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烙画”特殊地位,既吸引读者又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

B.“烙画”的作画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只能使用竹木、宣纸、丝绢。()

C.“烙画”没有任何颜色,只有素描的黑、白、灰。()

D.南阳“烙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着我国劳动()

用划横线的词语造句。

(1)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2)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用横线画出选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本段描写的人物有()、()、()、()、()。

3.请你用“____”画出表现艺术家技艺高超的句子。

学生齐读课题并且交流学习资料。

完成导学单并且汇报。

指明学生展示朗读。

全体学生听读,个别学生纠正字音和断句存在的问题。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汇报。

预设一:“光是画上的…哪一行的人都在画上面了”,感受人物众多。

预设二:“画上的街市可真热闹”,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生结合插图读文)

学生阅读文章,并且完成练习。

学生造句练习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安全提示

板书设计

画的概况:名扬中外

一幅名扬中

画面内容

人物:多、形态各异

外的画

街市:热闹非凡

艺术瑰宝

桥北头的情景:生动传神

历史价值:

篇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借助读音读准“汴”“贩”“乘”等易错字,利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官吏”“作坊”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紧扣“名扬中外”梳理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在句式对比、想象、品读中,深刻领悟画面内容的丰富生动与画家精湛的技艺。

3.借助“资料卡”提取重点信息,梳理文本内容;引导发现作者“有选择地介绍”这一表达妙招,并进行学法迁移。

4.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

教学重点:

图文对照,紧扣“名扬中外”梳理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在句式对比、想象、品读中,深刻领悟画面内容的丰富生动与画家精湛的技艺。

教学难点:

引导发现作者“有选择地介绍”的表达妙招,并进行学法迁移。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做资料卡片,了解画家张择端)

教学过程:

一、看画,初识“名扬中外”

(一)请同学们静静欣赏一幅名画(出示《清明上河图》全图、局部图)

(二)师补充资料: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三)说说自己看画后的初步感受。(内容丰富、惊叹、画技高超)

(四)是啊,正因如此,所以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指课题,生说:名扬中外)

二、读文,感知“名扬中外”

(一)《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名扬中外”,一定有它的理由。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依据。

1.默读,圈画关键词句,并批注。

2.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3.全班汇报。

(二)概括板书:预设: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有趣等

三、赏画,深悟“名扬中外”

第一板块:人物众多

(一)课件出示:读读这两句话,说说共同点与不同点。

①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②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相同点:都写的是画上的人物

不同点:第①句写出了画上有许多身份不同的人;第②句写出了画上各种不同形态的人。

(二)同学们,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人物之多使得街道变得热闹,画面变得有趣。接下来咱们来好好研究这画面中的人。文中写到了哪些行业、哪些不同形态的人,用笔一一圈出来。

1.自由圈画。

2.指名说,注意读准“摊贩”“吏”“溜达”。

3.引读。(出示第二段相关语段,表行业的词变红,学生接读)

(三)出示: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农民,有船工,有生意人,有道士,有医生,有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1.读读这段话,与课本比较你更喜欢哪种表达?

(预设:课文表达更具体明确,不单调,令人印象深刻)

2.三百六十行,为什么只写这几种行业?

(关注省略号,选取有代表性的写,有重点地写,给人想象空间)

3.想象说话:画上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尝试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4.同学们,我们光用嘴说这么多的各行各业的人都费劲,更别说画出来了。难怪作者说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结合插图想象一下,他功夫会下在哪?

(画前要认真观察,画时要一丝不苟,画面小难度大必须反复练习才可画好)

小结:画家作画所花功夫如此之多,难度如此之大,所以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过渡:同学们,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师引读: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有的…

2.画上不仅有这些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人,还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小结:画家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热闹繁华的街市景象,所以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第二板块:情景有趣

(一)画上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自读自悟自演:

1.边读边想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趣,画下来。

2.自由说有趣之处。

3.小组表演,再现情景。

4.推荐代表全班演示。(分工:一人骑马,两人扮演小毛驴,一人看风景)

(演好动作:骑、拽、踢、跳、赶)

(二)小结:你看,这么生动传神又有趣的情景画家都画下来了,多了不起啊。《清明上河图》不愧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关注写法,领悟表达

(一)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完成表格填写。

1.自由读文。

2.填写“名画资料卡”

名画资料卡

画名:

年代:

作者:

尺寸:长:高: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3)交流、校对。

3.结合“资料卡”整体回顾文本。

(二)同学们,第一段基本上介绍了这幅画的内容,作者为什么还要在二、三、四段作介绍呢?

(具体、细致地介绍画面内容,给人深刻印象)

(三)《清明上河图》画卷五米多长,要介绍的内容太多太多,作者为什么偏偏只写这三方面的內容呢?

预设:所写内容是画面中最为精彩,最有代表性;所写内容也最能体现这幅画的“名扬中外”。

小结:是的,同学们,当我们面对要介绍的内(下转44页)

(上接195页)容比较多的时候,不可面面俱到,应该选取最精彩、给人印象最深的、最能突显表达中心的内容来写,这就叫“有选择地介绍”!(板书)

五、学法迁移,活学活用

(一)同学们,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会运用到这种本领?

(二)交流后出示练笔:仿照课文2、3段写法,自选一小题尝试写具体。

1.元旦联欢会上的节目真是精彩纷呈!

2.书架上的图书太丰富了。

篇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一、教材简说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制作课件。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6.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

四、参考资料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对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紧张地忙碌着、叫喊着。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画面中还表现了许多这样精彩的生活细节。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市区街道热闹非凡,人物众多,个个形神兼备,极富情趣。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这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篇5: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学习重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方法指导:

看看、读读、说说。

知识链接:

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会读本课课文。

3、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图画的美,以及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

自主、合作、探究:

1、由读题导入,理解“名扬中外”的含义。

2、例举一些名扬中外的人或物,以便更好地体会其“名扬中外”广泛的影响力。

3、说一说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张择端的了解。

4、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5、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我来闯关:

A、名扬中外的近义词可以是,还可以是()。它是形容()。

B、抄抄背背

欣赏风景来来往往清清楚楚

名扬中外形态各异古都风貌

C、我来挑战

省略号的作用有:A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B重复词语的省略;C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D表示静默或思考;E表示说话断断续续;F表示语言的中断;G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下面这些句子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请选择

1、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让我想了很多……()

2、妈妈说:“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吧…”()

3、春天到了,花坛里热闹起来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鲜花装点着欣欣向荣的季节。()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篇6: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让学生从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由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我安排了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灿烂艺术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交代了《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第二三四段分别介绍了画上的人物、热闹的街市、桥北头有趣的情景。最后以简单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为结尾。

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学会欣赏《清明上河图》,知晓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2、教学目标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学生的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大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深入课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照画面学课文”,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再加上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中年级略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我所制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方位合作方式,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引起小学生的有意无意注意。

3、通过带读个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文内涵。

三、说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五读预习法”提前预习,小组检测、课堂检测、体会感受、交流质疑、教授学生“对照画面学课文”法,学习课文,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检查预习

1、小组检查

2、汇报评价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检查预习成果,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二)课堂检测

1、卡片检测生字词语

2、交流喜欢的词句

(四)朗读检测

1、分段读课文,谈谈体会

2、结合图画读课文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质疑问难

2、谈谈体会

(六)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假如张择端就站在你眼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老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绝!中华文化真叫绝!

五读预习法模式介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远比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是非常至关重要。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

一、课前预习——“五读”预习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教师讲课要提前备好课,然而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上课要备学,也就是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许多学生一听老师说要预习,觉得无非就是把课文读几遍,能读下来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但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预习呢?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以前我让学生下去预习下一课,而课堂检测很少,导致预习和课堂两张皮的现象。自从两周前参观借鉴了拦隆口中心校的“提起预习,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后,并结合我中心校“导展练评”的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五读”预习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读:默读、标画生字。预习课文,解决掉文中的“拦路虎”是第一要务,这是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所以这一遍读,要求学生默读,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不认识的生字标出来。读完后,查生字词表或查字典解决这些“拦路虎”,再认真把这些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二读:朗读、正音。这一遍读,只要求大声朗读,朗读过程中可以请家长或同学监督,以纠正自己的发音。如果一遍没有读通,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熟为止。经过这一步骤,学生把课文读顺了、读熟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摸索出断句的方法,慢慢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读:默读、标画字词。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铅笔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浅色彩笔标画出四字词语。

标画之后,用分解词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试着理解这些词语。这个步骤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的特点,学生进行了两个步骤的预习后,可能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让学生在动口后再换为动脑,调节情绪,会起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四读:朗读、标画句子。这一遍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读完后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标记标画出最能表达文章情感的句子或段落,标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以及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这一步骤考虑到了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再动脑加动手,并且彩笔的标画会让课文看起来赏心悦目,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个步骤往往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也是做得最出色的。

五读:默读、提问。这一遍读,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我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个别学生偷懒,要求学生至少就课文内容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这样,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尽量多提问题,而懒惰的学生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也无机可乘,也必须动脑思考,日积月累,能力也就不断得以提高了。这一步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实践

学生利用五读法提前预习课文,在课堂上5分钟小组检测并反馈,结合预习逐步教学,小组长安排每一课的卡片和小黑板,轮流做,家庭作业改为提前预习,不再是抄写字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我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了。以前学习上有自卑情绪的学生通过自学,也增强了学习信心,学生由必须依赖老师到敢于自己“走路”了;有些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预习之后,不懂的地方听课时就格外留心,所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我发现,越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有不少学生甚至在课外阅读中也使用这种预习方式来指导自己的自主阅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二.环节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小组检查

2、汇报评价

(二)导入新课

1、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欣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检查预习成果,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重点纠正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二)课堂检测

1、卡片检测生字词语

2、交流喜欢的词句

(四)朗读检测

1、分段读课文,谈谈体会

2、结合图画读课文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质疑问难

2、谈谈体会

(六)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假如张择端就站在你眼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老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中华文化真叫绝!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此基础上,根据阅读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整体了解这幅画,之后让学生自学,自读课文将字读准,并反复读文标出自已的感受,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在学生交流感受时,我再对学生的读进行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高,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当与现实的进行比较学生感知了图后,孩子们不禁对图有了一种佩服的感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提前五次朗读,同学们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刻了。都渴望表达自己的感悟。读书,自我读书,真的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当我执教“人多”这一环节时,我让他们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行业外,图上还会画哪些行业的人。孩子们踊跃的发言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三百六十行,行行都知道。

篇7:《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对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目前保存的情况做了介绍,让读者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走进画中,身临其境的氛围,并运用图文对照学习法,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让学生对灿烂的中华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疑促解,情景导入

1.多媒体课件呈现:一道古色古香的大门徐徐打开,配着古琴曲《高山流水》舒缓的曲调,清明上河图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2.教师揭题:轻轻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这一节课我们要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紧扣课题质疑。“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名扬中外”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导入新课,动态、唯美的画面及优美的配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期待,并通过老师优美的语言和对课题的质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⑴注意读准字音;⑵读通课文。

2.交流互动。⑴你读懂了什么?⑵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课文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解决问题。同桌相互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桌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以读促解,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通过交流互动,自读自悟的过程,既可以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理解、边概括总结的阅读能力。)

三、品读赏析,突出重点

1.学习第1~5自然段。(1)读了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现在还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通过画还能看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2)小结:最后一段告诉我们这一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2.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课文对照画面细细品读。

3.反馈交流。(1)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你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吗?(2)赏读第2~4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清明上河图》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3)学生指着《清明上河图》相应位置结合课文进行解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物众多)⑷出示课文插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⑸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①教师: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②教师: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板书:街市热闹。)③教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并回答。)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4.激发情感。⑴教师:这五百多人与这热闹的街市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画面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让学生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出感受。)⑵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⑶出示局部画面。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细节,然后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⑷教师归纳引导:多么精致画面啊!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展示了张择端高超的画技,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⑸教师: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⑹教师:就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____(学生齐读)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抓住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进行学习,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书,抓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交流,轻重适宜,有的放矢,从而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四、再赏名画,有效拓展

1.播放课件,深化认识。教师:是呀,《清明上河图》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这一幅画卷里,共描绘了550多个不同身份、不同形态的人物,除此之外,还画有13种动物、170多棵数木,56匹各种牲畜,二十多辆不同车轿,二十多艘大小船只,描绘了数量众多的房屋建筑。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宏大的规模,如此高超的画技,让我们惊叹,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总结:同学们,《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一件画中瑰宝,让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清明上河图》只是打开这座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们是祖国文化的传承人,希望你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亲近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欣赏名画和归纳总结,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篇8:《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在本节可得教学中,课前的谈话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我注重生字词的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了“我当小老师”的环节检验学生对本科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抽学生起来读本课生词,再教全班同学认读,这样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走进画卷,感受热闹。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受画面的热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了解古画的兴趣。第三个环节:我让学生细品画卷,感悟传神。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桥北头的一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来感悟画卷的传神之处。第四个环节是;想象画卷,迁移运用。由于学生在前三个环节的学习中对《清明上河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画卷并且仿照第四短的生活场景,自己选择一幅画面用两三句话进行描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抒发情感,运用语言。在前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图画、写场景的训练,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因此,我在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自由的来谈感受,学生可以选择对张择端说,也可以选择谈谈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上完本节课之后,我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从环节上说,达到了环环相扣,各环节衔接过渡自然,基本完成了本课的四个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够,教学没能面对全体学生,对优秀生关注的比较多;语文教学重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本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还不够到位,读的比较少。

篇9:《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懂得《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媒体:

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和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 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篇1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内容

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年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篇1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课文所选画面的内容十分丰富,课文的文字也非常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建议学生对照图画多读几遍课文,特别是作者描写画面内容的三个自然段,非常生动,传神,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

4、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描写的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讲解员,对照相应的画面,介绍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或场景。

5、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某些词语,对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一定影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作坊”是什么意思?(手工业工场)可以用的办法解决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可以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篇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课外作业

篇1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准备】

1.搜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3.抒情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的孔子,认识了一个()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2.揭题解题。(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师:以上这些你是通过读课文的哪一节知道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第一节,齐读第一节)。以上是对这幅画的总体介绍(板书:总体介绍)。课文的其它段落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

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请你们再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老师补充: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1.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2.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生自由读文)

五、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2.布置作业(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总体介绍:行 业——人多

具体介绍:街 市——热闹 情 景——传神

篇14:《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上课后,我板书课题后,组织学生进行提问,学生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这是一幅什么画?”、“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围绕这些问题我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标出自已的感受。在交流学生的感受时,我又对学生的读进行了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度和高度,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学生观察之后,大开眼界,赞叹我们有这么了不起的图画,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为里面的内容而惊叹。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段落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了一下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总的来说,学生在本节课上收获还比较大,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把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

上一篇:门面租赁合同优秀下一篇:小型晚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