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客体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常论常新、常论常需的问题,也是一个分歧较大、争议较多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领域已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已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在不断攀升,正在成为或已成为教育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比,存在着载体、形态和关系等方面的自身特殊性,这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边界更加模糊、更难把握,主客体的转换更加迅速、更难察觉,主客体活动的场域和环境更加复杂、更难捕捉,主客体关系呈现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和叠加互动同时并存、相互交织的复杂情况,这些特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研究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必须直面的重点和难点。在交互主体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指导下将对这些重难点问题——加以解析和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其根本性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并提出要把育人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问题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集团、群体和个人利用网络而对网民施加的旨在影响和改变其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很显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化行为,并且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主要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多主体说”、“相对主体说”、“主体间性说”、“超越主客体说”和“无需主客体说”等观点。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争议和分歧,主要原因是把哲学范畴和教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概念及其关系理论简单套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概念及其关系,没有看到或没有充分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渗透和融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主要目的和作用对象分别为促成受教育者思想的觉悟和行为的外化。另外对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区分没有或难以借助抽象力将其分解为“实然状态的自我”和“应然状态的自我”两个部分,并找出两个自我之间的差距来进行自我教育,并最终实现从“实然的自我”向“应然的自我”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划分难度很大,主要依据在于在网络思想互动和教育引导活动中是否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那些有意识地编发、推送和传播网络信息去影响和改变他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人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反之那些在网络中只是浏览、获取、接受信息,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易受他人影响和改变的人就会沦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哲学和教育学中关于主客体的理论,当然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中关于主客体的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实践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价值多元性等基本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身份多样性、层次复杂性、脆弱易变性等方面也特征鲜明,在网络交往实践中主客体关系方面呈现出了情境依存性、建构流变性、信息中介性、共生共育性和交互两重性等基本特征。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问题有了初步了解: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边界模糊不清,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方式多变和主客关系复杂流变;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对话机制不畅,主要包括主客体之间彼此关注不够、互相理解不深、双方交流不畅等问题;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和谐程度不高,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沉溺网络较深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力量严重不足两个方面。这些现状和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构建起来造成的,具体指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发展滞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建设缺乏专门的研究团队、稳定的研究机构、大量的研究时间精力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等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路径入手来加以解决。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首先要打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转化的通道,一是要深刻领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转化原理,二是要积极促成主客体身份的确立和有效转化,三是要牢牢守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转化的阵地;其次是要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这主要是从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优良三个方面来配齐配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队伍;再次是要遵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对话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要遵从真诚沟通、用心交流和频繁互动的三原则;最后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优化机制,这主要从积极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和谐环境,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共生资源,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平台,以及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发展条件等方面来下功夫。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基本内涵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及特殊性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一) 主体

(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一) 客体

(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一) 主客体关系

(二)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第二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渊源

一、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

(一) 西方古典哲学家对主客体问题的探索

(二) 现代西方哲学对主体性问题的高度关注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阐释

二、教育学中的主客体理论

(一) 教育主客体学说的演变历程

(二) 教育主客体的特殊性

(三) 教育主客体的复杂性

三、其他相关学科中的主客体理论

(一) 传播学中的主客体理论

(二) 社会学中的主客体理论

(三) 文化学中的主客体理论

(四) 心理学中的主客体理论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 实践能动性

(二) 社会历史性

(三) 价值多元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征

(一) 身份多样性

(二) 层次复杂性

(三) 脆弱易变性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 情境依存性

(二) 建构流变性

(三) 信息中介性

(四) 共生共育性

(五) 交互两重性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现实状况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边界比较模糊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对话机制不畅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和谐程度不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现状分析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尚未构建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投入不够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路径

一、打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转化的通道

(一) 深刻领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转化原理

(二) 积极促成主客体身份的确立和有效转化

(三) 牢牢守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转化的阵地

二、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

(一) 配备政治牢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

(二) 配备业务精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

(三) 配备作风优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

三、遵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对话原则

(一) 真诚沟通原则

(二) 用心交流原则

(三) 频繁互动原则

四、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优化机制

(一) 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和谐环境

(二) 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共生资源

(三) 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优化平台

(四)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发展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策略的论文提纲下一篇:人类与环境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