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研究计划范文

2022-06-03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象研究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现象研究计划范文

初中生追星现象研究

初中生追星现象调查

由于科技的进步,传媒的发达,现代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追星现象泛滥。非常多的 中学生,只要你一靠近他们,他们就会和你讨论一些明星的事,看那个势头似乎非星不谈。他们多谈港台明星、四大天王、超级女声,计有:刘德华、蔡依林、刘奕菲、吴克群、王心凌、东方神起、王力宏、张栋梁等;也谈周润发、周星驰、周杰伦,就是没有周恩来,他们崇拜周迅忘记鲁迅,追奉陆毅不知陈毅。超女迷人,2004年安又琪、张含韵,2005年李宇春、周笔畅、张靓凝,2006年超级女声前十名。女生偏向韩剧男女,男生有看体育明星,“高、帅、酷、靓、炫”不离口。据部分“粉丝”反映,他们的班级里,85%学生滔滔不绝于超级女声,10%津津乐道影视明星,仅有5%的书呆子孜孜不倦讲学习。

汇集学生追星现象,常见的有如下表现:

1、 刻意模仿明星(不良现象):发型发色、头饰服装、行为动作、姿势神态、声音腔调等,如为了某歌星出名,影音公司封其为“忧郁王子”,近此星者也便老成,忧郁孤独起来了。

2、 给明星写信,甚至一月达到十几封,目的是为了求得签名。排队等签名照,不到校不归家,甚至以死相逼索签名。

3、 为得明星演唱会门票,筹钱不择手段,甚至跑到医院卖血。

4、 明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为之疯狂。

5、 整天听偈象的歌,把玩偈象的海报、贴纸、卡片;上网搜明星资料,陶醉其中。

6、 以明星的一切为自己的标准,如有人对比明星嫌自己胖,为达到明星的“三围”而强制节食,曰复一曰,百病缠身。

7、 形成追星小团体,一有时间就侃星,侃歌,热火朝天。

8、 上网、到精品屋专题收集某明星的歌曲专集等资料,在同学中夸耀。

9、 单车、校章、课桌、书包、课本、笔记本里里外外都贴明星照、贴纸,涂写明星名字,房间里床头、墙上张贴明星海报图片,并以此为荣。

10、 以明星为美的标准,谯更象明星,谯就更美。

11、 看到明星照片等资料两眼放光,不顾其它一切。

12、 为买明星碟片,看演唱会而去偷去抢,或逼迫父母掏钱,搞疆了关系,伤了感情。

13、 对明星演唱会、签名售书等活动宁愿逃课、借故请假也要参加,以期得一签名物品(相、书、碟、报),回校炫耀。并免费为明星举牌、喝采、拉票、发手机短信加分等,呐喊助威。

14、 一到家就开电视、放VCD、DVD、录象机,看明星影子,听明星声音,可以把其它一切抛开。

15、 女生追星比男生厉害。

“星光璀璨”,“星”为何如此令人狂热?究其心理,以下几点或可参考:

1、 为了好奇心,一不小心踏入明星世界,最终迷恋,直至为了明星一个动作、一个笑脸而痴狂。

2、 由喜欢听某首歌到喜欢听某类歌,再到喜欢听某歌星的歌,随着对该歌星了解的深入,最终走向追星。

3、 自以为追星的人是时尚的人,处于新时代,不落伍。

4、 源自青春期的躁动,对异性特别是漂亮异性的神往。

5、 追星现象很多,都是因为心理作用,追星产生兴奋。

6、 认为偈象的歌才是最棒的、最时髦的,父辈们听经典老歌是落后的。

7、 模仿明星(如黄头发、爆炸头、马蜂窝、仙人刺等),标新立异,以期获得心理满足。

8、 把自己装扮成心拟对象(往往异性)所追的星,以增加吸引力。

9、 自我感觉可以增加生活趣味,或去除烦恼,留下好心情。

10、 男生对球星的崇拜较专注,女生对影视明星、超女喜新厌旧,更新换代快。 当然,追星自有其好处,比如:

1、星为榜样,追星成为了工作、学习的动力,希望自己成为“明日之星”。

2、追星是个人的自由、兴趣、乐趣,但或优或劣的明星身上的特点也有优劣,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从明星身上找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以完善自己,明星的影视歌貌都是次要的,要看重他们的品行。如刘德华歌唱得好,戏演得好,但最重要的还是品德好。前年他举办演唱会倡导大家帮残疾儿童,还办了很多社会活动,希望大家伸出援手。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4、追星不追其现在的貌艺,而学习明星的成星之路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习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排除万难,如何苦练本领积极进取,还需要学习他们成名后到大学深造不忘上进的精神和远见卓识(不经风雨不见彩虹)。

5、使奋斗有了方向,生活有活力,更充实,更丰富多彩。

6、长期紧张学习单调乏味,偶尔追星放松一下还可以,但只能点到为止。

7、成长期烦恼多多,和同学谈星可以促发兴奋点,保持心情愉快,忘了烦恼和无聊。

8、休闲时可听歌赏心悦耳,可以学唱提高水平,到时机在同学面前一展身手。

9、能结识更多的朋友。

10、如能追赶文学家鲁迅、曹雪芹,科学家李四光、杨震宁,体育明星乔丹、刘翔这样的星,促进学习,将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但是追赶星弊端更多,列举并简评如下:

1、崇拜明星,为了买海报、卡片、碟片,省下早餐午饭钱,不吃或少吃,空腹上课(评:既影响学习又饿垮身体)。

2、为了模仿自己所喜爱的明星,不管怎样改变自己都无所谓(评:失去了中学生应有的纯真美与自然美,失去自我,甚至失去自尊)。

3、染黄头发,割破裤子,张头李身周发吴服,打扮成四不象,甚至露背短衫迷尔裙(评:有损中学生文明形象,甚至有伤风化)。

4、如果追星追梦,不化追星为动力去刻苦学习,自己最终会成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或终日不切实际,苦思名冥想,想入非非(评:走火入魔)。

5、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记明星的名字、生辰八字、星座及流行音乐词曲,还有的不在乎上下课时间(评:妨碍学习,荒废学业,、辜负了父母的苦心)。

6、为看明星表演或新片而逃课请假,上课看明星相片新闻而无心听课,课后与同学阔谈三句不离明星(评:无心向学,,学习上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7、花钱买明星的碟片、卡片是无底洞(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不宜)。

8、沉迷于追星,对其它一切都没了兴趣,对同围事物会感到厌烦(评:变成了追星机器)。

9、别人批评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时,与之辩驳、争吵(伤感情)。

10、追星使人追求时髦,不错,但追求时髦使中学生花钱变“阔”,既要手机,又要名牌服装,又理新异发。。。。。。(评:一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因为子女追星而不堪重负)。

11、追看明星演唱会,送花捧场,花钱为搏明星一笑。或发手机短信或上网投票为其加分,无一不是浪费钱财。明星不认识你,自然也不会感激你,最多对你笑笑,握一下手(评:有什么必要余香三日不洗手,千金屡掷不回头)。

12、如不是追星族们向父母要来血汗钱贡献给明星们,他们何来数千出场费,百万身家

(评:傻瓜)?

13、“追星”这个词尽管人们多么熟悉,却没有受成人多大的欢迎(评:现实)。 为数不少的中学生也知道追星的利弊,归纳其主流看法如下:

星们俊朗的外表,时髦的发式,性感的衣服,无不让中学生们为之疯狂,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台上的汗水,台下的辛酸?追星要明智,别仅看到瑰丽的光环,更要看到他们的汗水泪水,奋斗的艰辛,并以此激励自己,不遗佘力地争取自己也成为一个“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是充满活力还是颓废无力,是追求进步还是不求上进,与选榜样的角度关系很大。追星要适可而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应学习为重,把握自己的前途命运。明星的涌现如雨后春笋,存在又如过眼云烟,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为他们浪费钱财,耗尽精力。美国学生追的多是实业家、政治人物、科技精英之星,所以美国青年朝气蓬勃。中国学生也应多追雷锋、毛泽东、吴宪梓、李四光一类的明星,才会使自己立志为国为民作出贡献,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星”。 题外话:

学校年年评三好生、树立榜样,但与“星”的光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对学生特别是双差生的吸引力,更是天壤之别。许多学生的思想感情已相当程度寄托在“星”的身上,成年人是否可以具体分析,因势利导,用以思想教育?

第二篇:秘书学现象研究论文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在秘书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常有人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难以界定,以及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重复现象而困惑。如何解除这一困惑呢?笔者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思索,现将其结果整理成文,以就教于行家。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 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独立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在划分研究界限的认识上,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承认,给秘书学划定研究领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甚至有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再说,任何一种划分,哪怕是最权威的划分,也缺乏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如果不大体上划分其研究领域,那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漫无边际地研究,致使秘书学无所不包;二是研究领域过窄,致使秘书学的研究难以拓展。不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有碍于秘书学的建设与发展。正确的认识,应象美国社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所言:“那些界限应当象一件能勾画出形体的宽大的斗篷,而不应当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别的学科的人对同一领地提出要求,但它毕竟太约束人⑧

其次,是观点问题。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即使研究内容再庞大,研究领域再广泛,也总是要有个界限的。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首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即从秘书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其研究领域。秘书学原来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清代的幕学著作,就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秘书工作开始侧重于文稿撰拟、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因此研究文书与档案的著作相继问世。在五六十年代,档案工作逐步独立,档案自成体系;文书工作日趋完善,文书学开始兴起。自八十年代以来,写作学另立门户,行政学走向成熟。这就是说,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不少研究内容不断从秘书学中分化出去,不再属于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诚然,也有些研究内容不断进入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如秘书人才学、秘书教育学、秘书心理学和秘书美学等边缘学科。如果将已经分化出去的研究内容继续留在秘书学之中,或者将已经进入秘书学之中的研究内容继续拒之门外,都不利于科学地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再次,是途径问题。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还必须解决途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供采用: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早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寻找开创者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从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几部秘书学著作来看,当时秘书学研究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是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其中的秘书实务,就包括了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工作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受其影响,在其后的秘书学著作中,大多沿袭了上述研究内容,且成一种传统。不难发现,历史的途径可使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秘书学发展的连续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险,因为传统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现实的途径,即通过对近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探讨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什

么问题,以确定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从九十年代初期间世的十余部秘书学著作来看,除了继续保留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等传统领域外,又新增加了辅助决策、沟通信息、督促检查、公共关系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⑩这种变化,不是研究者心血来潮,而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之势,除了沿袭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外,行政管理学的某些知识成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显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较的途径,即通过对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区分各自的研究范围,将不属于秘书学的内容归还给相关学科。

三、秘书学领地知多少

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应本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从而勾画出一件形体宽大的“斗篷”来。笔者根据现有的秘书学著作(教材),拟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界定为四个区域、25项内容:

(一)秘书史

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任务有三: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研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认识成果。其基本职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①秘书理论研究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

(三)秘书业务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由于秘书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有扩大之势,秘书业务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信访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

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准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

(四)秘书技术

秘书技术是指秘书人员用于处理事务的方法、手段和技能。它与秘书业务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其功能主要是培养秘书的操作能力。秘书技术应包括如下内容:(1)秘书工作方法,即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处理事务工作所运用的方式、程序、途径和技巧;(2)秘书办公场所,即秘书人员按照一定的制度,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处理公务的处所5(3)秘书办公手段,即秘书人员为达到某种办公目的而采用的办公设备,操作技术和操作程序等;(4)公关艺术,即秘书人员为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而采用的一系列的公关措施、方法和技巧。

以上四个区域、25项内容,是就秘书学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而言。可以预言,随着秘书学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注释:

①王熙梅、王景清主编:《现代秘书学通论》,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90至167页。②钱祺喻,刘开文:《企业秘书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至381页。

②张金安、常崇宜编著:《秘书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至305页。

④张希林、吴长有主编:《文秘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至203页。

⑤董继超主编:《秘书学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至202页。

⑥袁维国编著:《秘书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至142页。

⑦搂宇生编著:《通用秘书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至278页。

⑧[美]亚历克斯·英克尔斯著:《社会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 981年版,第l页。

⑨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翁世荣等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9月)、王千弓等编著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1984年10月)、张金安和常崇宜编著的《秘书学概论》(1984年10月)、孙云洁和王慎先编著的《实用秘书学》(1985年9月)。

⑩九十年代初期问世的秘书学著作有钟辉编著的《现代秘书学概论》(1990年7月)、袁维国主编的《秘书学》(1990年9月)、楼宇生编著的《通用秘书学》(1991年2月)、程明华等编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5月)、饶士奇、曾斌主编的《秘书学概论》(1991年5月)、娄山关等著的《秘书学教程》(1991年10月)、任群主编

的《秘书理论与实践》(1991年12月)、吕发成和方国雄编著的《秘书学基本原理》(1992年8月)、王熙梅和王景清主编的《现代秘书学通论》(1993年1月)、董继超主编的《秘书学教程》(1993年2月)、张岫莹主编的《当代秘书学》(1993年9月)、黄桐华和陆宏辉主编的《新编秘书学》(1994年2月),等等。

⑩[美]乔·A,比彻姆著:《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

作者:杨晓安

摘要: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录取比例由最初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百比一,其难度之高堪称中国第一考。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钟情于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上面,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试图揭开其中的缘由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热;研究

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正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但录取的比例也越来越小。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1,9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200:1,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0:1。

1 公务员考试热原因分析

1、1 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

首先是公务员职业稳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可从目前情况来看,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有几个?即使有人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他就会想办法调整状态,使自己称职。所以目前离开公务员队伍的,除个别自动离职外,就是违法乱纪被淘汰的,因考核因素被辞退的微乎其微。其次是公务员待遇高,各种保障体系健全。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1、2 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最近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都不太好,国内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需要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外向型经济模式升级成高效率、高附加值创新型经济,由此会剩余大量的劳动力;中国的高校连年扩张,每年新增大学生70万左右,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际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陷入重重困境,国际市场的急剧萎缩进一步打击了我国的出口型经济,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失业下岗;据国家统计局估算,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两千万,如果按照GDP8%的增长速度,只能带来1200—14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每一年全国就有700万劳动力找不到工作。预计到2009年年底,我国城镇失业率将高达12%~15%,在当年毕业的600万大学生中将有150万遭遇就业困难。所以在如此恶劣的就业环境面前,找一份如公务员这样待遇优厚,环境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

1、3 “官本位”思想的遗留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强烈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五千年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群众,知道什么叫官,现在官都改名了,叫公务员。你看那个企业的老总,

拥有身价千万还不是对一个主管局的副科长点头哈腰。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共识:没钱的怕有钱的,有钱的怕有权的,谁有权?自然是国家公务员。

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今天很多人同样认为,当公务员可以获得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精神享受。因为一个方面公务员多身处权力部门,手持公共权力的支配权,这为他们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行业无与伦比的独一无二的公权力上,并不是说公务员利用公权力去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强大公权力折射出的美丽光环起作用。对于广大的刚踏入社会的学子们来说,与其说他们了解公务员职业,不如说他们是羡慕公务员这个职业,实际上他们是对公务员权力和荣誉的一种向往。

1、4 考生的“跟风”心态

“跟风心态”一方面表现在公务员考试带有盲目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竞争机制不健全、缺乏淘汰机制。激烈的竞争以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十分稀少,使得大学生想尽快摆脱这种“漂泊”,追求一种很稳定且资源相对很丰富的“铁饭碗”。考生还存在“唯利是考”的价值取向,公务员的“热”也只是热在“热门”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地区或机关条件好、待遇优,地震、气象、煤矿安全监察、边远山区一直是冷门,大批气象局岗位报名人数不足开考的最低人数要求。

另外一方面还表现在报考人数和实际参考人数的巨大差别上,很多人在考试开始前“临阵脱逃”或者考试到一半就决定放弃,从2001年到2008年的数据上分析,参考率只有74%。还有一些考生缺乏对报考岗位最基本的了解,导致在考上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2 公务员考试热产生的负面影响

2、1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公务员考试调动了大量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必将调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既包括国家为此付出的大量选拔成本,也包括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压力、努力等个体成本,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现象更是代价巨大。对于个人而言,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如同彩票中奖;对于国家而言,为了录取一名公务员却需要在数十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考室。公务员考试过热导致考试经济发达,社会资源耗费严重。此外,我国公务员考试存在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省级公务员考试、县市地方公务员考试等三大层次,每参与一个层次职位的竞争就必须参加一个层次的公务员考试,因此存在层层考、重复考的现象,也存在社会资源的浪费。

2、2 造成人才消耗

在国外,博士的培养目标是进入科研领域,在国内,不少理工科博士却争做公务员,理工科硕士报考公务员更比比皆是,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出现政治领域人才堆积并大量剩余,其结果必然是加剧内耗。而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在创造财富又需要产业升级的工业界,在亟待加速的农业现代化领域,都还缺乏吸引人才的环境,商业金融领域更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别人才,如果不能给相关人才必要的社会尊重和物质鼓励,如果让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感觉只有当官才能获得成功感和利益保护,势必会动摇科教和经济人才的培育基础,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2、3 造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下降

国外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比率是20%,而中国不到1%。公务员热折射出年轻人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激情,某种程度上也吻合了他们的内在心理需求。数十年的应试教育,“成绩源自考试”扎根于许多年轻人的潜意识,对考试以外的成功途径存在“先天”的畏惧和不适应。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的考试中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毕业、就业和创业。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全民积极创造财富的社会,广大的毕业生毕业后应该投身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来,然而事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广大的优秀学子的选择却是投身于财富管理和享受这个行业。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只能使社会发展的脚步放慢。

2、4 造成“官本位”思想的强化

公务员职位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势必进一步强化中国社会结构中业已存在的“官本位”取向。“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唯官独大,官位不但成为决定权力配置和利益分享的唯一标准,甚至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官本位”的强力导向之下,众多社会成员为获得当官的资格,先是千军万马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接下来又千方百计追求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各种跑官要官的“潜规则”、买官卖官的腐败伎俩很可能愈演愈烈,社会风气将受到更大的毒害。

如果“官本位”取向因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而不断强化,还将使公务员群体在社会上成为越来越强势的一个群体,这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并非一个好消息。公务员群体越来越强势,其主导改革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强大,这将导致包括普通人、农民及一些弱势群体在内的其他群体,参与改革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在改革中拥有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也会越来越弱小。

3 如何让公务员考试理性回归

3、1 端正考生对公务员“官本位”思想

我们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致密的监督网络,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理想主义的退场,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获得公职的精英并不都存在道德优势,不少人是怀着权力和经济收益目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没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如果放松了监督,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他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3、2 科学管理公务员职位

一方面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具有吸引力。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同样需要优秀人才的加盟。只有提高那些艰苦岗位的物质与政治待遇,给予报考者足够的激励,才可能避免出现职位空缺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公务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培养公务员实现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只有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才能适应新形势对公务员的要求。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与收入挂钩,健全淘汰机制,对不称职的人员及早淘汰,增补新人。使公务员能够在压力下工作,彻底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3、3 我们需要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不小,但与我国目前人才规模偏小的现实相比,扩招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的空间。问题在于,与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评价尺度却修正得很不够。择业是个人行为,但

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方面。择业的集中度反映了社会职业的公众吸引力I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可以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矫正,还要放在国家人才战略的大框架中,当务之急是打破使用人才上的“二元”结构,更加注重人才开发与利用的配套政策,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创业的软环境,彻底化解因“下不去”所引发的就业梗阻问题。

参考文献

[1]贾宇,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N],光明日报,2008

[z]张义祯,公务员热说明什么[N],学习时报,2005--11--30

[3]吴涛,公务员考试热,烧的是虚火[N],扬州日报,2007—12—10

第四篇: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研究

摘要:学生上课打瞌睡现象极为普遍,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上课效率。发现导致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头天晚上睡眠不够”、“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以及“教室环境不好,空气不流通”。本论文主要从原因调查、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法三点入手,研究了打瞌睡现象。

关键词:上课;打瞌睡;原因;解决方法

引言

上课打瞌睡是课堂中的常见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热情。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睡觉,能否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减少该种现象的发生呢?本小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并对其他同学进行访问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原因调查

第一、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点。这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由于个人对不对科目喜爱程度不同,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关注度也会不同。当一个学生对所上的课程没有兴趣,或觉得自己本来就叫不懂,对课程也就不再用心关注。久而久之,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反而在逐渐的消失当中。

第二、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教师课堂上的表现一直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同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上课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师专业水平、授课技巧、上课态度、课堂纪律管理艺术等的提高与加强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三、夜晚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欠缺。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在高中由于学业繁重,学习气氛紧张,不少学生感觉学习压力相对于初中骤然加大,以至于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白天的功课。另外一部分学生,在本应该休息时间过于活跃,兴奋,把集体活动时间都安排在了晚上。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学生睡眠不足。从中学升入高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和功课的增加等等原因,造成了心理压力的增加,而且还有些由于个人习惯有所欠缺,也容易使得睡眠质量的降低,身体得不到有效的休息,第二天自然会觉得倦怠。

第四、课下太活跃。部分活跃的学生,在课下神经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中,以至于课下

过于活跃,这样到了上课时间,神经元自然会释放需要休息的信号,以至于在上课时间打瞌睡。

第五、教室环境不好,空气不流通。除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人”的因素外,外部条件

的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现在各高校均在大量扩招,一个小教室经常容纳上四五十个学生,如果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不仅使学生在上课时“昏昏欲睡”,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现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上课时经常睡觉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前三节课,尤其是前两

节,其它时间打瞌睡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提示该校这种规律性的现象可能与学生生理方面的因素有关。

对打瞌睡原因的选项调查发现,“头天晚上睡眠不够”、“教师讲课吸引力不够”、“对

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是导致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前三位原因。在开放式回答“自己认为上课打瞌睡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认为原因在于“睡眠不足或质量不好”、“教师授课水平低或课堂气氛沉闷”,“对课程不够重视”。此外还有“教室环境不好,空气不流通”。综合学生上课打瞌睡的规律和睡觉原因的调查结果,可以提出“头天晚上睡眠不够”是导致上课打瞌睡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学生睡眠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在7—8h,夜间睡眠时间相对较短(≤7h),晚上入睡时间较晚(大部分的学生在23:O0以后才睡觉)。这证实“头天晚上睡眠不够”易导致学生上课打瞌睡,同时也提示学校应该加强学生晚上睡觉时间的管理。

三、解决方法

上课打瞌睡是许多教师经常面临并希望改善的一种现象。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多,

能否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寻找到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减少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现象是开展本项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内目前尚缺乏有关学生上课打瞌睡频率及影响因素的报道,本次调查为前期研究,主要目的是收集相关本底数据,希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个基础。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属于信息化大爆炸的年代,学生所接触的各种信息不仅繁杂

而且量大,要把学生从社会上各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诱惑中拉回校园中,这就确定学校不仅要抓教育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学校向他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在激发学习兴趣时,又能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措施往往同时兼有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2、 改变教师的传统授教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

教育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上课效率。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叫一些3~5岁的儿童识字。读第一课时,有几个儿童很成功,第二天他们很高兴地再来读这课书。有几个在第一次失败了,第二天他们就不积极了。再经过几回失败,他们甚至厌恶这个活动,不愿再继续下去,或者想做别的活动,或者躲着不愿意来了。即使经过称赞、表扬,他们还是不喜欢这个他们曾经失败过的活动。后来,导师变换方式,加入游戏、讨论,甚至情景表演的方式,经过劝诱、鼓励,才取得了成功,逐渐对识字表现出热心的态度。所以识字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而克服了困难而获得成功,让他对以后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更积极。

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游戏或讲故事等活动的兴趣,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兴趣。例如,有一位班主任发现班里男孩子们有要做特种兵的理想,她就把学生带到武警部队特种大队跟叔叔们联谊,看叔叔们表演,看叔叔学习,发现叔叔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要了解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互交,还必须对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了学好各学科的兴趣。

3、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1 认真安排好你的时间。

首先你要清楚一周内所要做的事情,然后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在表上填上那些非花不

可的时间,如吃饭、睡觉、上课、娱乐等。安排这些时间之后,选定合适的、固定的时间用于学习,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正常的阅读和课后作业。当然,学习不应该占据作息时间表上全部的空闲时间,总得给休息、业余爱好、娱乐留出一些时间,这一点对学习很重要。一张作息时间表也许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是它能让你了解如何支配你这一周的时间,从而使你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和娱乐。

3.2 要适应高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以前从未住过校的同学。

首先是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学校对同学们制定的作息时间针对于高中生活来说是较为规律和合理的,大家对学校的上下课、以及休息时间要非常明确,跟上时间的步伐,以免由此带来的种种烦恼和惩罚。然后是学会处理好与同班同学的人际关际,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住在学校不同于家庭,事事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事之前要尽量争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再者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做事民主又为他人着想的同学总是受人喜欢。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争取他们在学习上与生活上的最大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永远是最无私的。

3.3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学生的课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个问题是每个老师都思考过的问题,他们的课余时间使用得是否合理更是我们所关心的。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课余时间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3.4 要养成以下优秀的习惯

优秀学生有下列习惯:课前准备习惯 (如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身体准备);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任何一节课都要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把握老师讲课思路的习惯 (很多同学往往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听课质量就差);随时准备回答问题的习惯(对照自己和同学的思路、答案);交流、讨论、合作的习惯 (不爱开口的同学往往是学习困难的同学);做课堂笔记与同步练习的习惯(跟着写,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要有总结概括的习惯 (能概括就能把自己的学习提高一个层面)。

4、 提高睡眠质量

4.1 提高睡眠的正确方法

在有限的几个小时时间里,我们如何保证我们的失眠质量呢?

睡觉的时候应该侧卧,左侧在上,右侧在下,因为人的心脏在左边,这种睡姿使心脏位于身体上部,身体不至于压到心脏上。

睡觉时穿着的睡衣应该宽松,面料应该是质地柔软,被子不能盖得过厚,压在身上的重量过重,容易做梦。

还有一点很重要,睡觉时千万不要蒙头,因为蒙头睡觉时,随着棉被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大脑供氧不足,长时间吸进污浊的空气,不仅睡眠质量不高,还对大脑损伤极大。

学生还应该学会用各种方法调节自己的睡眠。如果夜间睡得少,睡得差,可以通过午睡调节。中午趴10分钟相当于晚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深度睡眠。

4.2 失眠时的自我调节法

根据我和我的同学的经验,给大家总结了几种方法,希望能对你们有益: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总在心里念叨“高考”,越紧张越容易失眠。

◇尽量保持生活规律,以保持人体正常的“睡——醒”节律。

◇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睡前半个小时,你可以洗热水澡、泡脚,

或者喝杯牛奶。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

◇白天有空儿的话,搞点儿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入睡。

◇讲究睡眠卫生习惯,保持卧室清洁、安静,尽量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睡

觉前最好别喝茶、饮酒(有的红葡萄酒利于安神,笔者还喝过呢,不能一概而论),

避免看惊险刺激的小说、电影,激烈的体育比赛。

◇当然,咱也得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哦。睡前多想点儿好事儿:花园里,阳光明

媚,微风拂面,飞过五彩的蝴蝶,一只,两只,三只„„

4.3 失眠调解“偏方”

睡眠不实,精力差是很多高三学生的共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有那些调节睡眠的方法,现整理如下:(如下方法可以选做)

①.摆动法:自由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在体前有节律地上下摆动,双腿带动身体进行有节律地抖动,10分钟左右。

②.体滚法:坐于床的中央位置双腿屈起,双手抱膝,成屈坐之势,身体向后仰翻,身体不要过头,然后双腿稍向前下方压,顺势滚动坐起。如此反复20次左右。

③.松紧法:仰卧床上,先左手臂与左腿一起伸直与身体成45度角抬起,保持这种姿势5分钟左右,右手臂与右腿再重复以上动作。然后放松平趟床上静静地听自己的呼吸声直到睡着了。

④.自我按摩:和做眼保健操一样用手指推眼眶周围,后揉太阳堂还有眉心各式各2分钟,然后揉按颈椎两侧的下陷处,那里就是风池穴3分钟。最后用掌根轻击脑门1分钟左右。

⑤.运用中国传统健身方法调节自己,睡觉前数自己呼吸的次数,同时做深长的呼吸,呼气时尽量呼尽,吸气时尽量吸足,吸气时想象气吸入腹部,吸气呼气都要缓。一般36次左右。

⑥.睡觉前可用双手按摩双耳轮以发热为止。

⑦.足底自我击打,左手拳击打右足底,右手拳击打左足底,如此反复,以足底发热为止。

⑧.睡觉前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影响睡眠的质量。

⑨.原地立定跳5分钟左右。

四、总结

上课打瞌睡现象问题已不容忽视,只有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家庭都重视起来,找出症结,努力想办法来改变这一现状。我想,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会把学习当作己任,努力克服打瞌睡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之才。

第五篇:我国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研究述评

摘 要:体育明星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的双重属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发法回顾了国内体育明星崇拜内涵、成因、影响等方面研究,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多为思辨性研究,缺乏实证性研究;缺少专业的体育明星崇拜测量量表;研究方法多文献法、思辨法,难以满足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研究要求,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恰当导致了研究结果之间的较大差异;研究尚处于描述阶段,缺乏挖掘体育明星崇拜社会价值的研究。建议今后研究应多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对体育明星崇拜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探索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干预机制;研究重点应定性体育崇拜与体育明星崇拜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研究指明方向;加强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引导价值的挖掘,结合目前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偶像——榜样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工作,培养学生足球兴趣;制定专门体育明星崇拜量表。

关键词:体育明星;体育明星崇拜;述评

Review on Domestic Researches of Phenomena of Sports Star Worship Abstract: A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sports star worship has dual propertie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By reviewing domestic sports star worship researches on connotation、causes、 impacts and so on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Thinking that studies have more speculative research than empirical research; Lacking of professional sports star worship measurement scale; Research methods with more literature、speculative research which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 research study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not suitabl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 resulted in a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studies;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stage of description, lacking of researches on founding Social value of sports stars worship. Recommen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on sports star worship, analysis the phenomenon of sports stars worship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depth, explor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youth sports star worship;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star worship and sports worship and their nature to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theoretical studies; Strengthen research on founding value of sports star worship to youth,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ampus football activities, carry out work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ol——Model Education”, to train students’ interest to football; Development specialized sports star worshiped table. Keywords: sports stars; sports star worship; Review

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全民健身计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终身体育观念深入人心。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人们参与体育、欣赏竞技,为喜爱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分享偶像胜利的喜悦。体育明星崇拜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这一现象引起了我国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对体育明星崇的内涵、成因、现状以及影响等作了深入研究。本文拟运用文献法回顾我国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研究成果,发现诸体育明星崇拜研究的不足之处,便于研究者参考。

1 什么是体育明星崇拜

谈起体育明星崇拜就不免涉及另一问题:崇拜是什么?崇拜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崇拜解释为“尊崇敬拜”。英文“worship”意思与之类似,但是包含礼拜、礼拜仪式的解释,意味着对神明的礼敬。古人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量的化身——神明,这种崇拜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向神明表达崇拜之意,祈求远离痛苦与伤病。体育崇拜将人们崇拜的对象从天上拉到了人间。张本俊等人通过对古代奥运会祭祀诸神的内容和形式的考察发现体育明星崇拜现象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作为祭祀宙斯的庆典活动,竞技胜利者被认为是“神灵附体”,代表了神的超自然力。冠军是神明的化身,人们对虚幻的神明的敬意借由对体育竞技获胜者的崇拜表达出来。

时代发展,思想枷锁被打破。人们认识到自然现象仅是自然现象,不再将运动竞技冠军看作是神灵的化身。但体育明星崇拜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概念是反映事物自身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与逻辑源点,概念的模糊易造成理论研究的困惑,有必要对体育明星、体育明星崇拜概念界定。什么是体育明星?有学者提出体育明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种维度建构的产物,是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同构的客体化和工具化的对象。此观点基于社会学角度对体育明星的形成进行构建,对了解体育明星形成过程中国家、市场和社会因素的地位作用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构建方式忽略了体育明星作为个体本身的人格特征魅力。马瑞、俞继英

[5]

[4]

[3]

[1]

[2]认为体育明星作为运动领域最耀眼的人,特指具有高超运动技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一定知名度或号召力的运动员。王家新持不同态度,认为体育明星不仅仅是运动员。他将体育明星定义为在体育界表现突出,成就卓著,为大众瞩目的杰出人士,主要指运动员、教练员。诚然,教练员在竞技运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力突出的教练员的光辉甚至要胜过运动员,如郎平等。

目前,体育明星崇拜概念尚未界定。作为一种社会事实,青少年心理发展必将经历的心理事物,认可度较高的观点是体育明星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注意,除体育明星崇拜,有学者还提出体育崇拜,但是也未进行界定,而是将其与体育明星崇拜混用。笔者认为“体育”与“体育明星”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分属两种不同事物,作为崇拜对象,两者概念不能混淆。

2 对体育明星崇拜成因的研究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体育明星崇拜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属性。国内学者对体育明星崇拜成因的分析主要从两个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体心理维度。较早对体育明星崇拜成因探讨的是邹克宁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体育明星崇拜形成的原因。认为:大众传播的飞速发展、体育明星代表某个俱乐部或者国家所带来的认同感和强大的集体凝聚力、体育明星创造的运动美、精神美以及观众与体育明星的情感共鸣是体育明星崇拜形成的主要原因[6]。较之过去,信息化的时代为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的发展提供了便利,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急需重新树立国际形象而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事业,造就一大批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世界级优秀运动员。这些运动员拥有精湛的技术,超高的竞技水平,代表着国家形象,他们在世界体坛的优异表现一改以往我国积弱的国际形象,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体育明星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但是单从社会学角度不能完全解读体育明星崇拜的成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体育明星崇拜的产生有其个体心理因素。王灿等人对我国城市中学生体育明星崇拜的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对体育明星的崇拜有其社会和文化背景,更有自身心理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逐渐从父母的养育式依恋中转移出来,转向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认同式依恋。在心理发展的过渡期,需要一种精神寄托来摆脱因迷茫而产生的信仰危机,崇拜心理为青少年找到寄托对象,对体育明星的认同式依恋就体现在其崇拜心理中。该研究仅对体育明星崇拜的心理因素进行思辨分析,并无实际数据和理论支撑。青少年自我确认、情感归属、团体接纳三

[7]方面的心理需要是体育明星崇拜的心理原因,体育明星崇拜的理想化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欣赏到认同的过程。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了人的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需要层次结构模型。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崇拜正是基于其对团队归属感和自尊的需要形成。需要使青少年对体育明星加以崇拜,体育明星拼搏精神、所获得的成就等引起青少年自尊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对体育明星产生崇拜心理,作为学习榜样加以模仿崇拜——虽然这种榜样学习有时有些盲目——直到崇拜者满足自身自尊的需要或者找到自尊的替代事物。

我国对体育明星崇拜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集中于社会学领域。总体看,我国体育明星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两种。社会因素包括大众传媒的媒介作用、国家的制度导向作用、体育明星本身的特征与社会价值等方面,心理因素则由青少年自身心理需要等因素构成。在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与工具的使用限制了作为心理现象的体育明星崇拜成因研究的深度与准确性。在现有对体育明星崇拜成因的心理学角度探索中,大都是运用现有心理学理论对崇拜现象进行解释的思辨法、文献法,并无实证方面的研究,缺乏较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8]3 对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情况的研究

体育明星崇拜具有突出的年龄性和过渡性特征。体育明星崇拜的队伍绝大多数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发展过渡期,这一时期个体有对自我进行确认的需要,体育明星的无疑成为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投射对象。

众多研究中,潘一禾(2003)调查“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后发现有偶像的被调查者中崇拜体育明星的人数(23.3%)仅次于崇拜影视明星的人数(37.2%),两者都崇拜的人占39.5%。然而,李强、韩丁(2004)的“中学生偶像崇拜”研究中发现崇拜体育明星的中学生只占有偶像学生的16.3%,在姚计海、申继亮(2004)的研究中这一数字则更小,只有7.7%。通过对文章的考察,发现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抽样样本、研究范畴、多偶像类型的选择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王灿(2006)等人将体育明星崇拜分为适度、中度和极度三个水平对我国城市中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有97%的中学生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绝大部分(91.7%)对偶像的崇拜处于适度和中度的有益范围;崇拜对象主要集中在篮球(20%)、足球(19%)和乒、羽项目(21%);运动员的技术、个性和精神(53%)是中学生选择崇拜对象的主要价值取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31%)崇拜体育明星是受同辈影响,因为从众而崇拜。在该研究中,抽样样本为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中学生,是否能代表研究总体值得质疑,且在崇拜程度的划分上有待商榷。马瑞、俞继英(2010)对1152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有822人有崇拜的体育明星(71.4%),调查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对体育明星的崇拜以实质崇拜为主。这一观点主要是从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的价值取向出发,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认知取向为主,有利于青少年将偶像向榜样转化。

吕先波(2006)在对南昌市大学生的体育偶像崇拜现状研究得出大学生崇拜体育明星对媒体的选择依次为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男生(35.8%)多于女生(15%)(U=21>U0.05=1.96,P﹤0.05);个人价值、个人品质、相貌、项目价值、社会价值是大学生崇拜体育明星最主要的原因;312份城市生源样本个体中崇拜体育明星的有113人(36.2%),250份乡村生源样本个体中崇拜体育明星的有27人(10.8%),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9]4 对体育明星崇拜影响研究 4.1 球场观众暴力现象

体育明星崇拜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球场观众暴力”。球场观众暴力是指由观众在赛场内、外,以殴打、侮辱、破坏或者其他手段对他人造成身体、精神或财产上的损害,妨碍赛事的正常进行与组织管理,并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石岩

[10]

等人研究发现,我国球场观众暴力有由场内向场外蔓延趋势,暴力主体趋于低龄化,暴力表现形式由最初向场内扔杂物、辱骂等转化为真实暴力对抗行为。对于球迷骚乱现象的成因,有研究认为球迷对崇拜球队的极度感情倾向是球迷骚乱发生的重要基础4.2 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体育明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源于大众对体育明星的崇拜文化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于永慧

[13]

[12]

[11]

。体育明星的价值对体育

等人以体育英雄崇拜为起点,阐述了体育英雄崇拜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体育英雄崇拜现象在对体育精神文化影响过程中无论是对体育英雄还是崇拜者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体育智能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对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体育明星某种意义上是国家的英雄,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英雄。体育英雄的塑造过程是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体育明星崇拜对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4.3 对青少年的影响

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所特有的心理“附属品”,体育明星崇拜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瑞、俞继英在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通过对体育明星崇拜与非体育明星崇拜的学生的多方面对比,发现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认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研究并未对体育明星崇拜与青少年体育行为关系进行探讨。根据埃利斯的ABC理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是诱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其实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观念、信念B(Belief),观念B是造成事件A的直接原因。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体育精神、观念有一定积极作用,体育观念的正向发展对其体育行为、体育参与也必然有积极影响,这为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运动兴趣提供了一定参考,亦引发对学校“偶像——榜样教育”的思考。“偶像——榜样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学校通过利用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育,但是狂热崇拜的消极方面不得不使我们权衡利弊。有研究认为体育明星崇拜能促进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功能,如有助于情感波动期维持它的相对稳定、在群体中得到相互认同等,但消极作用同样突出,表现在不良的崇拜心理易使青少年产生光环效应,对崇拜对象加以神话,从而导致青少年对其崇拜对象产生偶像迷恋,背离现实生活,阻碍个性和道德发展。

体育明星崇拜与中学生体育参与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体育明星崇拜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的研究中,马瑞与沈建华

[14]

[4]

发现体育明星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开始、运动坚持、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青少年对崇拜对象的崇拜会投射到其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影响对锻炼项目的选择。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持续性也有一定作用,更能激发青少年运动技能学习的欲望。但值得注意一点,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与体育参与行为相互影响,到底是因为青少年因运动项目而喜爱体育明星,还是因崇拜体育明星从而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参与动机,马瑞与沈建华未给出答案。高泳

[15]

对河南省新乡市和驻马店市的中学生进行研究后认为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模仿行为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其体育参与活动。而在王灿等人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四座城市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城市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之间相关不大,该研究还发现体育明星对中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激发有一定作用。上述两种研究结果的差异从样本选择上可以体现出部分原因。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生活水平、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体育参与都有影响。 4.4 对体育明星自身影响

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和体育明星,崇拜者对体育明星的信任和追随会激发他们继续攀登竞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会使他们为求胜利不择手段向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13]

。对偶像的过度崇拜会导致社会距离的产生,这种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屏障对体育明星的生活作风、价值取5 对体育明星崇拜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

综合上述研究,体育明星崇拜主要存在于青少年时期,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对青少年体育意识的提高、锻炼兴趣的培养等有积极作用。那么是否能将体育明星崇拜融入学校体育乃至德育、智育中,以更好挖掘体育明星崇拜现象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全面发展学生?陈相光[16]对此进行研究,认为偶像是人内心世界的最宝贵的情感寄托,大学教育者应认真考虑如何利用体育明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引擎,充分发挥体育明星的人文教育价值。体育明星不同于影视明星,他们的成功更多的是靠经年累月的苦训获得,在非常人所能企及的高强度训练水平长期坚持。体育明星具有顽强拼搏、不怕失败、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在过去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提出“学校体育明星”概念,“学校体育明星”是指将在校高水平运动员包装成“明星”以发挥其巨大的教育、引导作用

[17]

。该研究认为打造学校体育明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价值,并给出了打造学校体育明星的具体流程,对如何将体育明星崇拜与学校体育结合,挖掘体育明星的学校教育价值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上述研究虽然对将体育明星崇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大力追捧,但都未给出避免体育明星崇拜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方法和措施。从研究与实践现状来看,将体育明星崇拜结合到学校教育情景的设想尚处于理论阶段,具体是否可行,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仍需深入探讨。

6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对体育明星崇拜内涵、成因、影响等方面研究进行总结。体育明星崇拜最初源于宗教崇拜,人们将对神灵的敬畏投射到竞技冠军身上加以崇拜,崇拜现象的产生具有社会学和心理学双重因素,体育明星崇拜具有过渡性和年龄性特征,崇拜主体为广大青少年,对青少年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作用,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体育明星亦有影响。认为目前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体育崇拜与体育明星崇拜混用是概念界定问题的症结,有必要在区分内涵的基础上分清两者概念;研究多为思辨性研究,缺乏实证性研究;缺少专业的体育明星崇拜测量量表;研究方法多文献法、思辨法,难以满足作为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对象的研究要求,研究方法和工具的不恰当导致了研究结果之间的较大差异;研究尚处于描述阶段,缺乏挖掘体育明星崇拜社会价值的研究。针对矛盾,建议今后研究应多以实证性研究为主,对体育明星崇拜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探索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干预机制;研究重点应定性体育崇拜与体育明星崇拜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研究指明方向;加强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引导价值的挖掘,结合目前的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偶像——榜样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工作;制定专门体育明星崇拜量表。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体育崇拜的宗教启示[J].体育与科学,1988,13—16. [2] 张本俊等.角色神圣到世俗异化:体育明星崇拜变迁的动因与理性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3,34(3):41—44. [3] 胡全柱,乔超.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的社会学分析———基于“国家-市场-社会”理论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4,35(4):64—66. [4] 马瑞,俞继英.体育明星崇拜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精神认知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11—14. [5] 王家新.体育明星价值的社会学审视[J].体育文化刊导,2006,53—55. [6] 邹克宁等.当代体育明星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4):12—16. [7] 王灿等.角色神圣到世俗异化:体育明星崇拜变迁的动因与理性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15—317. [8] 王玉清,赵溢洋.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7,61—62. [9]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

(一)[J].青年研究,2007,(3):9—14. [10] 石岩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40. [11] 刘晖,侯本华.球迷骚乱行为成因探析及管理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91—92. [12] 黄延春.我国体育明星价值嬗变审视[J].体育文化刊导,2012,(2):148—150. [13] 于永慧等.浅论英雄崇拜对体育文化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15—17. [14] 马瑞,沈建华.体育明星偶像崇拜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研究[J].体育科研,2013,34(3):80—83. [15] 高泳.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33—38. [16] 陈相光.中国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及人文教育价值[J].体育学刊,2006,13(4):15—18. [17] 杨文运等.打造学校体育明星的价值与措施[J].体育学刊,2007,14(5):41—44. [18] 吕先波等.大学生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与分析——与15位奥运、世界冠军对话后的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39—141. [19] 王慧琳.大众传媒对大学生“运动明星崇拜”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6,49—51. [20] 刘少华.大众文化时代的体育明星——以姚明为中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0—21. [21] 范宏旗.论体育崇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增刊):99—100. [22] 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23] 赵红艳.体育崇拜的文化学释义[J].体育学刊,2009,16(3):23—25. [24] 李力研.体育崇拜的宗教启示[J].体育与科学,1988,13—16. [25] 尧义,庹清云.体育明星崇拜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5—29. [26] 董世彪.体育明星的外延意义及形塑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5):23—26. [27] 陈志明.体育明星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206—208. [28] 赵霞.我国中小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3,74—79. [29] 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23—26. [30] 曹守和,赵玉梅.“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5—18. [31] 潘一禾.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4—33. [32] 李强,韩丁.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及其与自我评价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23—26. [33] 姚计海,申继亮.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55—58. [34] 吕先波.江西省南昌市大学生对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与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上一篇:学习勤廉代表范文下一篇:学校三城同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