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在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的价值

2022-09-12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引起了包括大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使反腐这个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亮眼的“主角”熠熠生辉。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信心惩治腐败, 反腐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尺度之广前所未有, 打虎拍蝇取得的成果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 催生了反腐力作, 《人民的名义》也就应运而生。该剧选题以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快速提高, 利益温床逐渐升温, 腐败现象不断产生为创造背景和故事线索, 通过影视艺术的载体, 刻画和展示了中央反腐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 体现了中央高举反腐大旗, 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主题。

《人民的名义》众多人物中, 有一条校园线索引人关注, 那就是剧中的“汉大帮”—汉东大学的师生链, 从省政法委书记、省委副书记高玉良及其妻子吴老师, 到公安厅长祁同伟及妻子梁璐, 再到检察官、反贪局长侯亮平、陈海, 都出自汉东大学, 而且候局长、陈局长、祁厅长是高书记的得意弟子, 从剧中我们看到, 大学学府培养了代表人民名义、刚正不阿的检察官, 也产生了走向人民的对立面的腐化官员。大学是完成学生与社会人转变的最后阶段, 如何为社会把好人才观, 如何坚守做人底线, 系好社会人的第一粒扣子, 高校的廉洁文化建设令人深思。《人民的名义》是十年来首部反腐大剧, 据统计, 自开播以来, 同时段收视率位居榜首, 可谓不辱使命, 其在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拓宽廉洁教育载体, 丰富文化内容。高校是理论研究高地, 是思想传播的阵地,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习近平同志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人民的名义》以鲜活的表现形式和极富时代特征的鲜明主题, 引发大学生“圈粉”,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人民的名义》收看人群中超六成是“80后”“90后”!这一现象级电视剧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大批95后的大学生也加入观剧大军。很多大学将《人民的名义》引入课堂, 极大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影视评价、人物剖析、研讨交流, 增强大学生廉以修身的自主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规矩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促进校园构建浓重的廉洁文化氛围。在学习李达康、侯亮平、易学习等人民正义的代表中,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与政治取向。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说教形式, 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充实了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活跃了学校文化氛围。

二是提升廉洁教育的渗透力, 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 大学生仿佛能够从汉东大学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侯亮平廉洁自律, 面对发小种种诱惑岿然不动, 在遭到举报时能够淡定自如, 其自信来自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他敢于伸张正义, 面对同窗好友反贪局长陈海被人陷害, 他没有逃避而是从北京调任京州, 选择偏向虎山行, 完成同学未了的事业;祁同伟师兄当年急功近利, 为了改写自己的命运, 追求大他十岁的梁老师, 校园一跪, 拜的是梁老师父中的权力, 歪曲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后来成为残害同窗的幕后黑手, 也把自己推入腐化的深渊, “我拼了命的, 要把我失去的尊严夺回来。”他没有选择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找回尊严, 而是通过权利变态的追逐来满足他无路可退的贪心;学生眼中可亲可敬的高老师, 满腹经纶, 传道授业,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慷慨激昂, 深谋远虑的他最后却背道而驰, 忘了为师、为夫、为官的初心, 走向学生所不齿的不归路。爱恨情仇跌宕起伏直达心底, 以“进入式”描写师生情、同学情、手足情, 将学生带入戏中, 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大学生深刻感悟了反腐的斗争中人性之光, 普通学子的家国情怀充盈胸膛, 使大学生深刻体会到, 人民的名义就在身边, 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祖国发展壮大的重担就在自己肩上, 营造崇洁尚廉的廉洁氛围责无旁贷, 莘莘学子有校园轶事, 更要有政治担当。校园里有人热议老戏骨入木三分的表演, 有的研究影视反腐与现实反腐的辩证关系, 也有学生分析台词中的官场常识和纪检知识, 在思想碰撞中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宽, 廉洁文化知识得到充实, 廉洁教育的渗透力得以不断提升。

三是树立大学生对中央反腐的自信, 坚定理想信念。反腐剧、涉案剧大约在十年前基本退出各大卫视黄金档, 这一类剧的创作便趋于停滞。十八之后, 伴随中央高调反腐, 反腐大剧逐渐拉开序幕, 随着2015年《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涉案剧回归黄金档, 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人民的名义》是周梅森沉寂8年之后再度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也是其继电视剧《国家公诉》之后又一部塑造检察官形象的电视剧作品。剧中开篇描写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接到举报, 当事人是国家部委的一位项目处长, 涉案上千元, 当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到家搜查时, 见到的却是住在极其简陋的旧宅, 端着一碗炸酱面的简朴的“老农民”, 经过三番的斗智斗勇, 那个趾高气昂, 拍着胸脯说自己是清官的处长, 面对现金墙、现金床、现金冰箱, 瘫坐在2亿现金面前, 抱头痛哭。这样大尺度的画面毫不掩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在拍案叫好, 感到痛快淋漓的同时, 更敬仰我们党敢于揭短亮丑、直面矛盾、自我革新的勇气和信心。将现实反腐搬进荧屏, 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形式直面问题, 使广大学生受到更强烈的冲击, 认清了当下中国反腐形势严峻复杂, 感受到了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 同时也带给广大学子一个深深的人生思考, 一位穷苦农民儿子出身的官员, 怎么就成了两亿巨贪?让他们对贪官群体的蜕变和其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剧中陈岩石应省委书记沙瑞金的邀请, 为省委领导上的一堂党课, 先后被许多高校引用为党课教材, 陈岩石十分钟短短的党课, 回答了每一位共产党员绕不开的问题“为什么入党?”“我入党, 是因解放军队伍攻打岩台, 不是共产党员就没资格背炸药包, 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我当时只有十五岁, 为了抢到背炸药包的特权, 虚报了两岁, 火线入党……”“一场攻坚战牺牲了九个, 其中有我的入党介绍人, 也有才十六岁、刚刚一天党龄的战友!”“同志们, 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句句触动青年大学生的心灵, 引发他们对理想信念, 对信仰追求, 对人生价值深深的思考, 学思践悟中有了更高更清醒的认识。

摘要:高校廉洁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反腐力作《人民的名义》引起包括青年大学生的广泛热议, 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 也为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重要参考, 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优势, 将廉洁文化教育从书本转变为鲜活的人物和跌宕的故事情节, 拓宽了廉洁教育载体, 丰富了文化内容;提升了廉洁教育的渗透力, 激发大学生责任担当;帮助大学生对中央反腐树立起强大自信, 坚定了理想信念。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高校,廉洁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国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9-30.[1]张国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29-30.

[2] 宋卉.红色影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彰显的新载体与新理路[J].电影评介, 2016, (24) :22.[2]宋卉.红色影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彰显的新载体与新理路[J].电影评介, 2016, (24) :22.

[3] 于洪良.大学生为啥爱看《人民的名义》[N].中国教育报, 2017-5-8 (5) .[3]于洪良.大学生为啥爱看《人民的名义》[N].中国教育报, 2017-5-8 (5) .

[4] 人民的名义-2017年李路执导电视剧[EB/OL].https://baike.so.com/doc/23641299-24196894.html.[4]人民的名义-2017年李路执导电视剧[EB/OL].https://baike.so.com/doc/23641299-24196894.html.

上一篇: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探究下一篇:上颌快速扩弓与自锁托槽矫治器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