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2-09-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 中国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 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因此,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就成为摆在高校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使命。

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 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所谓创新型人才, 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 并能将其付诸实施, 取得新成果的人。[2]创新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点。[3]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1.2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意识, 就不会有创新行动, 也不可能确立创新目标, 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实践。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 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从心理成分方面说, 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 互相制约,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4]

创新能力即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 是进行创新的源动力, 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2 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 我国一些高校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 尽管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但实质是教师主宰着教学活动,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张扬。

2.2 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滞后, 知识陈旧;课堂教学多集中于理论层面, 缺少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等等。这都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

一方面是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教育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 导致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再就是学校缺乏创新教育环境, 尤其是统一的考试制度, 泯灭了学生个性, 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发挥。

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3.1 与学校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树立创新理念, 奠定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一个长期甚至艰难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中, 不管是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 还是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 以及个性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就是以人为本和创新, 因为创新就是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 宽厚的知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 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 较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发挥作用, 只有三者的统一, 才能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 学生工作者应紧紧抓住入学教育关, 重点做好理想信念、大学文化、培养目标、校规校纪、专业思想等教育, 并将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常抓不懈, 奠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3.2 充分利用学校创新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完善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诸如第二校园经历、设立创新基金、创新学分、设辅修专业及双学位、暑期学校技能培训、二次专业选择等一系列平台。辅导员作为这些措施实施的主要组织者, 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工作, 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相关政策, 不断提高认知水平, 鼓励同学积极参与, 最终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使更多的同学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3.3 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一支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就不可能培养出或者就不可能更多的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此, 学校要想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把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做实做好。

3.4 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

契机, 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

近年来, 团中央等部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隔年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 形成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各高校应抓住这个机会, 制定专门措施, 拿出专项经费, 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发动, 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激发创新热情。

3.5 与本科生导师制紧密结合, 实施个性化教育,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大力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度,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 以便于老师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加以指导, 期间, 辅导员老师要做好配合工作, 及时将学生有关情况反馈给导师, 协助导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尤其是在方法指导、树立创新意识、开发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挖掘创新能力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3.6 规范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搭建锻炼平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经历是大学生需要的重要经历之一, 也是长期以来国家一直非常关注的一项工作。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单纯的技术咨询和义务劳动等不是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的本质要求, 我们应该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 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 捕捉更多的信息, 了解社会, 提高公民意识, 锻炼自身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社会竞争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时代前进的驱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只有大批创新型人才涌现出来, 创新才有可能实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理应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2006, 8, 64.

[2]  唐景莉等.创新人才应当怎样培养[N].中国教育报, 2006, 7.

[3]  唐黎标.美国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4]  蔡珊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2:149-150.

上一篇:抽油杆滚压修复技术下一篇: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