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 旨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之功, 必须要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来通盘考虑。

一、以情感培养为原动力, 优化探究心理

心理学表明, 探究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 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求知激情。此外, 个性在探究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探究成就的不同, 而探究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 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是主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多与学生沟通, 不挖苦、不歧视差生, 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 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 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追求进步的信心,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优化他们的探究心理, 开发他们的原动力。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意识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广泛的应用性, 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情景交融, 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力量。数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这对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公理等都有现实原形, 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结合实际, 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 提供学生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 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 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触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原有的认识结构精心设计引入课题的问题情境。

三、以知识教学为载体, 发展探究思维

任何能力都是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而探究能力是以探究性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探究性思维是人们在新的情景中为解决问题所特有的思维活动, 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的起点。良好的探究性思维, 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 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 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各学科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通过教学, 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发展他们的探究思维, 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 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问题, 这些都是良好探究思维的体现。为此,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在教学中要力求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观察和

整体思考。从而抓住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本质特征, 从思维策略的角度总揽全局, 进行联想思维, 迅速作出直觉判断, 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入手方向或总体思路。

2、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学科中提出的问题大进行胆猜想、多向思考。

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 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许多科学结论的发现, 都是从猜想开始, 然后设法加以证明。因此, 在教学中, 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 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 鼓励学生勤于观察, 大胆地提出猜想, 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

3、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联想、类比,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问题来解决。

同时, 有时还可以根据题目外形结构相似的特点, 通过类比, 进行变式, 实行等价转化, 从而培养探究能力。

4、在教学中要通过对知识的讲授与讨论, 引导学生掌握解法的多样性。

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思路、标新立异, 学会放开思维,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造、积极探究, 从不同方向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5、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背景进行探讨, 组织学生合

作学习,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启发学生探讨, 发现问题的实质, 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因此, 选择典型问题, 创设好的问题背景, 调动全体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 也就成了发展探究思维的关键。

6、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特别是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认隐蔽的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 从而选择、判断、创新等能力也就越强。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可从条件、结论、图形、图象、声音、多媒体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入手, 通过教师适时点拨, 巧妙运用, 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探究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视觉观点, 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 以及数字化的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 图表识别能力, 建模解题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应加强与现实生活情景, 社会发展联系的应用数学,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化气息。在教学中, 可就所学理论, 指导学生可将生活中的情景, 融如所设计的问题背景中, 自己编写简单的数学解答题。教师将与数学有关的“利率问题”、“物价问题”、“节水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用料最省问题、“利润最大问题”“经营决策”等问题引入课堂, 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数学题,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 贴近实际, 又能运用社会现实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上一篇:浅析如何培养合格高职人才下一篇: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