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性

2022-09-10

对于小学老师数学, 引导小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有利培养儿童的数学意识和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从生活中来, 到数学中去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 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 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 为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如, 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 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每人设计一个“长15厘米, 宽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 用烟盒、硬纸板等材料, 仿照课本中的平行四边形制作起来, 有不懂的地方和困难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在正式上课时, 学生们感到很轻松, 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 学生对答入流, 并且, 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问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学生在制作教具的时候, 已经测量出来了,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理解哪一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长, 哪一段是高了。有了这些亲身体验,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上课时非常投入, 热情很高, 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 体会到数学的用途, 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如在讲授用简便方法运算100-11-16-19-44时, 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一张百元钞票, 分别在超市买了11元的香蕉, 16元的葡萄, 19元的猪肉, 一件44元的衣服?营业员阿姨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营业员阿姨找给妈妈10元钱。有些同学很快就能回答出来, 有些同学却很慢, 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不仅要会用减法的性质, 还要学会利用各部分相加之后凑成整数的简便运算。

2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 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 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例如:教授“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 开展“超市购物”游戏, 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 体验购物的步骤, 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 使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 比单纯乏味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学变与不变的关系时, 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气球, 然后把气球吹大, 老师可以利用手工技巧把气球变成兔子头、小松树、大白鹅等造型, 让学生在惊叹之中切身感受到气球内的空气体积没有变, 但是气球的形状变了, 这样学生既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又上了一节“手工课”, 他们怎么能不喜欢数学呢?

3 提供“做”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 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时, 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摩托车、自行车、汽车的车轮, 然后自己想办法测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然后通过自己的测量结果, 计算出摩托车、自行车、汽车车轮的周长分别与它们各自的直径的比值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计算, 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它们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这样在第二天讲授圆的周长时就很容易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4 以活动为载体, 在活动中发展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让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探索活动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探索、并动手操作。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 发现尚不了解的规律、操作方式和规则, 必然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满足和创造的激情。教师应大胆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的过程中动脑, 从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发展数学思维, 获得技能和方法。

上一篇:工作面刮板输送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下一篇: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