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2023-04-01

第一篇: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探究能力

摘要: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

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燃起求知的欲望;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引导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讨论机会,引导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教给学生探究方法,让学生具备探究的能力,同时进行合理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教给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 巧创情景激发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知识的诱惑或问题情景。因此,我们教师可根据教学因素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导参与问题解决的探究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不等关系》时,我就这样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师:我们学过等式,等式的定义是什么?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的就等式。

师:我们知道相等关系的量可以利用等式来描述。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

活中还存在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量。

师:比如,研究表明同学们每天睡觉的时间要不少9小时;体育考试中合格

的分数要不低于60分,请同学们也举一些不等关系的例子。学生们一听,劲就来了,探究的热情十分紧张。

生1:每天我都比他早起5分钟

生2:我的年龄不少于13岁。

生3:我的体重不低于30公斤。(同学们各抒已见)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创设,学生举出许多反映不等关系的例子,这样,就把鲜活的数学情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交给自然事半功倍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的探究欲望往往就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只要我们教师巧创问题情景,就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究欲望。

二、 生活资源,引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身边的生活资源,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1、巧用故事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故事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景,进行探究和思考,利于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自主探究的教学目的

比如我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就巧用了一个故事-----《狡猾的地主》在明朝有一位奸诈狡猾的地主,他把一块边长为x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一位穷人耕种。有一年春天,天遇干旱。连续三个月没下雨,所以地价上涨。有一天,地主对这位穷人说:“我把我这块地的一边减少4米,另一边增加4米,在租给你,你也一样美吃亏!你觉得怎样。”穷人听后,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因为他听到增加4米。增加红了,应该多了,所以他便高兴答应,晚上回到家后,他和老婆说起了这件事,结果配老婆臭骂了一顿:“你这个死鬼,你被人家骗了,你吃亏了”然后让学生去探究穷人为什么吃亏了。

通过挖掘这样生活中的故事,把它们巧妙的利用到我们的数学探究引导中,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二期还能更深刻的让学生领悟知识。

2、善用生活实例

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提高学生探究额能力。

如在学《频率与概率》时,就设计一个摸牌的生活情境,将全班60个同学分为15组进行摸牌游戏,每组牌分别为

1、2和

1、2两组,摸牌两次,求两次摸到数字和为几的大?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班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教学《黄金分割》时我通过举生活实例节目主持人报幕时,为什么不好站在舞台的中央;跳芭蕾舞的舞蹈演员,他们的腿和身材的比例为什么会那么标准,还有我们生活中的长方形纸张,如8开、16开、32开等,都能让人看起来舒服,顺眼,有一种美的感觉呢、、、、、、、通过这些例子,就能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他们在探究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在教学中让生活实例走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交流机会促合作

我们在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有充分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的进行探究,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生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

如在教学“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4人一小组,画出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三倍垂直平分线,然后根据自己所画的图形反馈交流,通过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而归纳出结论。

这样的构成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四、 合理评价观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探究的快乐。

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就会用一些简短的语言适时评价他们,如用“你

真棒”、“讲得真好”“请同学们鼓掌鼓励“”你真聪明“等语句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我还会多发动学生对他进行评价,说说他哪些地方说的好。这样的评价方式,似乎比老师单一的评价效果更好。

新课标实施后,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数字、想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老师与学生的合理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不同方面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综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习轻松,学习愉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中语二班 丁小云

试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滩头中学

丁小云

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现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心理学派和教育学派所共同认识并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同时也对许多教学模式产生过巨大影响并成为其理论内核。在国内,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各种研究中,人们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对其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研究还太少。如果我们不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理论迁移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一种空话。因此,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针对这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有:

一、重视自主行为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吸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吸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从这一点出发,我先从道理上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参与的过程”,更注重的是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与鼓励和肯定。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创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学生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只要学生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培养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根据提示确定了学习目标,并选择了每己喜欢的段落作重点学习、赏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畅所欲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效果比老师讲给他们要好许多倍。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例如,每节课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制度,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提高学生的素养,设置了“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赏析”“心灵寄语”等内容,学生轮流来讲。

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集体教学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补充,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具有显著的优势。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可以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小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为:首先是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其次是组内交往,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利用手中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结合提示、注释、练习展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如有疑难问题,还可以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时,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收集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赛活动,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

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自己去探究文章并提出问题还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到示范性,给学生以“方法的示范”“思维的示范”设问注意环环相扣,先后有序,体现教学环节。如教学《背影》一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文中几处写到背影?(2)其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找出这一段,并体会其语言表达。(3)文中没提到背影的段落写了什么?(4)如果把

2、

3、4节去掉如何?这样,运用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本文响教学环节,教师由一个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示范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自主式的创新学习时,也可以引寻学生对教材进行以下探索:欣赏课文的一个最佳处,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引入与此文写法相同(或相反)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文章中有哪些空白是可以展开想象的,此文所用材料可否增一个或减一个、换一个等等。我们还可以结合传统教法,自己设计一些问题和环节让学生多想、多说、多交流,这也是很好的探究。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及,给学生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间。我让学生分组交流对买书过程的看法,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的想象中活了起来,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买书的艰辛过程,更加深了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当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当我们真正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局面。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直冲校区 吕艺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还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特别是阅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探究能力;学生由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向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中积累、感悟、获得学习经验、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并且具有怀疑精神、探究精神,不迷信权威。促进学生个体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特征得到更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探究的基础,衡量探究能力强弱的一个侧面。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利平台,在包罗万象的文本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问,尽情的探索研究。从问题开始,带着新的思考结束。

(一)疑问是发明和创造的起点

1.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要把提问权交还给学生。有一点应值得注意并不是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价值,教会学生提问就是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每一堂课学生都会提出问题,然而有的学生却不会提问,有的学生提的问题确实没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认真听取学生的同时,还要分辨学生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或者闪光点。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借助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问下列一些问题。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怎么想?想知道什么?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在《争吵》一课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我想知道谁和谁争吵?有的问:我想知道他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有的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好如初。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接下来会主动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探究、思考解决疑问。或是利用其他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处于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起学习者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用探究的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养成每当一看到课题等就开始思考,开始提问,想知道为什么。

2、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郑板桥云: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有学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混沌汉。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人类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中不仅包含着学生的求知欲,还包含着学习的动力,探究欲望。学生通过长期的探究学习活动完成对自身知识的主动构建。学生在读中思考,提问、并进行探究分析。初读阶段,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提出一些问题。这篇文章是用什么基调写成?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感觉?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它们有哪些来历?这不仅帮助学生增加重读课文的动力,还可使学生更深刻的记住生字生词,通过探究了解这些字词的有关历史和知识。复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内容、潜词造句等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对一些重点的句子、段落、修辞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熟读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省,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还想知道什么?

3、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产生问题。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把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打开视野,放开思路去发问。例:在讲《争吵》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要是不和好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的和好会带来什么好处?父亲为什么要?教师有意让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去提问,把学生从某一课引出来,在更的大的空间里进行探究学习。或是把各个部分,疑点联系起来提问。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对同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思考,去发问。

4、盯住争论,引发问题。

争论往往是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引发出来的。在争论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提问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建议,即使那与语文本本意或教案、大纲相冲突,不能使用教师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让他们无条件服从。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自动分成了两组他们会主动提问,主动做答且提出反问。教师要敢于撒手,学生思想的碰撞最能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他们更深入的思索。

5、在学生众多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探究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提问。这样才有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被提出来。如:想到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让全班同学对这篇课文做无条件、无限制的提问。然后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与适当的表扬,像“你问得真好,这个问题也正是我想问的,问得不错,问得真有创意,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疑问”。利用“榜样”来引导学生进行继续的提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或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借此了解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教师要马上抓住时机点出来。

6、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是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绝大部分问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答案。教师完全告诉学生,这是失败的教学,失去了鼓励学生提问的意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指给学生方向的,学生寻找答案路程中的路标。“路标”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7、利用手中的阅读文本对问题进行分析。

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了针对文本的内容提出问题,还要教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教学生学会读书。对文本整体提出的概括性问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上解决问题。从整个内容入手,着眼全篇,把握好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对于细节问题,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段落中入手,分析某些重点的句子、词语、字以及标点符号,透视它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读书要读透,把书中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知识能力等。如《将相和》学生抓住与秦王的对话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及其它手段渲染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产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

8、充分借助课外资源。

教材的内容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许多问题仅凭教材,全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教师要把学生从课堂上带出去,把他们引到无穷无尽知识的海洋中,动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倡学生去图书馆、书店去查阅资料去探究分析。信息社会,强大的网络资源也是学生们分析问题的有利帮手。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展开论坛讨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兼听则明,教会学生收集信息,课下可去向家长、朋友、有关专家讨教。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提倡同学多读书,更要多思考,只读不思不如不读。

学生们经过搜集、访问、调查、思考分析一系列的过程,最后可能还得不出结论。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所经历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时时刻刻纪录的习惯,可以是调查笔记、日记、谈话记录、随笔总之要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有所纪录。至于那些对问题已得出结论的同学,问题解决的形式可以是五彩纷呈:表演、录音、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展览、交流会„„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以结果来衡量。评价的视角转向学生在整个过程的表现,收获。

(二) 通过 “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话是学生发现自我,沟通他人,与文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碰撞的有效途径。学生要想进行真正的对话,必须有面对面的平等意识。教师自己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意识,不能把书本当成权威。对话是交流沟通贵在真诚,学生要敢于直言自己真实的想法。探究学习就是要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平等意识,怀疑精神,实事求是的品格,“对话”正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通过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对话方式。

第一,与文本的对话。大多数学生对于一篇新的内容还是有兴趣读,但是最怕反复读书。因为学生此时是被动去接受文字信息,与文本没有交流。试问谁又愿意重复看已知道的信息?学生因为与文本没有交流,就不会主动去思考,就像看一则通知,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如:为什么会这样写?这点我不同意或真是太对了等。学生以对话的心情去阅读文本时就会与文本产生这样的交流,首先要通读即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对话顺利进行下去,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揣摩发表见解,或者提出问题的过程。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会继续分析已知信息寻找答案。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课上努力引导学生去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针对课题、课文具体内容、或者对课文整体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读书与文本对话。

第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句成语叫“孤陋寡闻”,一个人若不与外界交流,只一味闭门造车其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又一次探究的过程。阅读文本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分成小组、全班)从相互的对话、发问、质疑、争论中获得启发,从而继续进行探究。在同学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权衡别人的见解,培养学生归纳信息,分析信息,总结概括,吸收信息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由于是同龄人别人遇到的问题也许正是他也会遇到的。积极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安排学生,同桌之间或者同小组之间对某一段落,文本以及其中的人物种种进行对话,要求畅所欲言。鼓励学生间的对话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有些课可以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对话。如:《麻雀》一课,在讲到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争斗时,教师故意停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自己的感受。同学们不仅说道老麻雀母爱的伟大,还谈到自己的妈妈平时是如何关心自己的。课文内容在同学的话语中得到升华,引起学生对母爱的思索。

第三,师生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是分享学生的思考见解,对此加以启发引导。或是学生向教师提问引发谈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时,应注意尽量多的带给学生信息,启发学生去发现、探究;把学生引向课外,接触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为对话不断带来新鲜血液,使对话生机勃勃。例如教学《西门豹》西门豹的神机妙算使人叹服,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数不胜数,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人物或参考书目建议学生去阅读,去了解一些祖国的历史人物,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话式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探究打下基奠。学生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且在对话中分析问题,并把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在情境中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建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由原本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熊大熊二在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颗好吃的果子,由于他们两个都不想将果子让给对方,所以导致其非常苦恼,而此时光头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那么光头强到底给他们出的什么主意呢?由于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陷入到思考中,所以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假如一个果子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话,那么半个果子怎么表示呢?利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将学生带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同时对于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问题中感知数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充分借助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分析,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采取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数学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在实际应用中练习自主探究

人类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数学教学不仅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为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距离的缩短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探究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深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掌握先加还是先减、先括号内还是先括号外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接近的情境问题:比如,小红与小丽是一对双胞胎,周末的时候妈妈带她们去买文具,小红买了15元钱的本子,小丽买了24元钱的笔,妈妈一共付给了售货员100元?X,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呢?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列式的方法。而学生则通过积极讨论很快就得出了两种列式的方法:(1)100-15-24,(2)100-(15+24)。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样列式有什么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第一个列式表示100元减去买本子的15元,再减去买笔的24元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而另一个同学则说:将买本子的15元和买笔的24元加在一起,然后用100元减去就是应该找回的钱。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混合运算时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文本中的问题或文本的某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自主感悟和主动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的爱国爱家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初中生正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学生信仰问题调查问卷下一篇:学生学习绘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