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高的目标要求也相应被提出,“实现碳中和”等远景目标的确立也对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承诺了碳中和的目标,覆盖全球GDP的70%,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以上。

第一篇:环境科技论文范文

全媒体环境下城乡科技信息服务

摘 要:从分析城镇化、镇街产业升级发展,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信息服务的支撑,提示了全媒体技术在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的作用。以佛山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例,对全媒体时代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进行论述。利用全媒体技术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资源共享,构筑面向佛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为佛山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

关健词:全媒体 城乡居民 科技信息 服务

Full Media Environ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Wusu Mei

(Library,Foshan University,Foshan Guangdong,528000,China)

科技信息资源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城镇化、村镇街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媒体时代,佛山的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利用全媒体技术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与资源共享,构筑面向佛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为佛山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

1 城镇化需要科技信息支撑[1]

新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变的重要标志,是我国21世纪一项长期艰巨庞大的社会发展系统工程,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佛山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市、区、镇(街)各级财政年均共投入“三农”支出约161亿。城市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96.5%,农村电网、电视广播、信息网络、邮电通讯率均实现100%。全面实现市、区、镇(街)、村居行政服务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把服务延伸到全市城乡的基础组织,建立农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集体资源管理交易信息化平台和农村财务信息化公开监控系统,推动城乡文明共建,实现城市与农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今后5年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0%,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0.1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1486.7亿元,增长17.8%,地方财政收入437.88亿元,增长14.01%,城镇人均收入38040元,增长10%,农村人均纯收入17503元,增长11.6%。

1.1 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科技信息支撑

新型城镇化必须有三个体系作支撑和保障,第一,新型城镇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它是新型城镇化运作的物质基础。第二,新型城镇化聚集了大量人口、充足的物质、资金,容易造成灾害的概率也较高,造成人、财、物损失也会比较严重,为此,防突发灾害是新型城镇化运营和建设的保障措施。第三,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整体,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运作与发展,需要有更高效、更便利、更惠民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作保证,公共服务体系是其运作保障基础。目前,村镇住宅产业化,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与村镇文化建设,村镇的网络体系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与互动等,都需要科技资源为先导,这样才不会走低水平的发展道路。需要科技信息推动形成重要生产力,这样才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化科技信息服务支撑应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下,从城镇化的发展科技信息需求分析出发,构筑面向城镇化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体系。[2]

1.2 镇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科技信息支撑

产业与经济发展是推动镇街发展的根本动力,村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村镇各种经济要素以效益为取向进行合理聚集和流动,积极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村镇生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村镇与城镇产业双向有效延伸,提升村镇与城镇的产业发展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寻求优势环境进行发展,保证市场体系发育健全,交通、通信、信息畅通,创造有利于村镇的产业发展机会均等。围绕村镇的适宜性产业,以及乡村旅游、村镇房地产、村镇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村镇优势资源开发,城乡商业网络与物流网络等新兴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架构体系,形成城乡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对城镇化起支撑作用的都市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等关键科学技术。全面进行村镇街第一产业的升级,通过区域城市建设和产业传导,促进农村、镇街产业结构的变化,利用科技投资,农业科技信息的支撑。[3]

2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科技信息的服务

2.1 发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开阔农民科学知识视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改善乡村社会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竞争,建设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农村社会凝聚力,促进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农村发展,使农民通过全媒体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要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缩小城乡科技信息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居民科技信息获取上的平等,为城镇化农村农业快速发展和建设新农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农业科技信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佛山“十二五”实施,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50万元,增长11.6%。农业科技信息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显现出强劲,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佛山市载体建设、产业链扶持、内引外联、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信息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显现出了强劲的态势。一是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载体,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农业区17个,其中省级万家,市级龙头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二是建设了一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种、殖、养、渔外销经营产业链。北运鱼占广东省92%以上,供香港渔占全港市场的65%以上。三是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和新农业技术推广,与华农、省农科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农院校、农科所单位开展农业新产品育种、新技术合作,推广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品规范经营化,2011年佛山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3 全媒体技术对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的作用

3.1 加快推进无线城乡建设,持续完善网络体系[4]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与佛山市政府签署了“十二五”战略企业合作协议,三大企业将在未来5年投入超过160亿元,加快推进新一代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构建无线城乡移动互联网络,全面采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服务、泛在无线和移动化城乡信息化生活形态。以打造“U-佛山”为目标,统筹布局移动通信网、无线宽带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等设施建设,促进网络互联互通。随着全媒体技术在城乡方面的持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佛山地处珠三角洲,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农民大多拥有高初中学历,在全媒体环境下手机不仅是农民生活中的通讯工具,也是农民获取农业生产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

3.2 全媒体在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的作用

智能手机超越PC而成为人们的主要上网工具,到2013年底,全国有手机网民5亿,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全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上展开语音通信、即时消息、视频电话、移动邮件等。移动信息化业务办公、移动电子政务为民服务、办公办事服务,移动支付、移动商城、移动广告、告示等消费服务,推动城乡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提升城乡居民生产、学习、生活的效率,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社会朝着更节能、更环保、更低碳的发展道路前进。近几年各移动运营商加大在农村移动通信工程的投入,移动信息在农村迅速普及使用,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操作简便的通讯手机普及应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方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天气变化预报、病虫灾害防治、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品种殖推广。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是双向互动传播方式,能够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主动性强。全媒体技术成为农村实现农村信息化,推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有效平台。通过无线泛在互联网连接,实现农村农业信息化,推进各级政府机构、农业科研所、农林院校与推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部门的工作开展,进一步开拓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新领域。在构筑面向城乡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各级机构要积极探寻有效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图书馆应为促进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发展作出更大的作用。[5]

4 全媒体环境下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策略

4.1 搭建全媒体技术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搭建全媒体技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政府主管部门在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主动参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科学整合管理资源配置,鼓励、引导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相关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保证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市场机制,政府可以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实行外包,通过对农民的财政补贴,鼓励农民购买相关企业生产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促进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和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市场的目标。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移动互联网络,构筑农村社区移动互联网络系统,建立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的共享平台,以适应佛山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筑以乡镇为中心、以村为主的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构筑农村社区移动互联网络系统与村居、镇街、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信息系统联网,在移动互联网提供微博、微信、社交网站,搜索信息、移动数字阅读、天气预报、农产品销售信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和政府财政支持体系,能促进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更大发展。

4.2 推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科技服务协同发展

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成功为人们所接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思想产生和发展,[6]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需求的结果,也是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利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的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的整体效能,通过直接链接广东省农村村直通车工程,与国家、省、市、区、镇、村居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联网互通,打造全媒体复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共享的基础平台。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做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采集、分析、加工、重组、建库、传递、共享应用的全过程提供多样化共建共享服务。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为农业农民提供优惠、便捷和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真正形成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及时、高效、便利、普及、丰富、畅顺、共享的综合协同服务体系。

4.3 构筑面向村镇街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佛山的经济发展战略现已转移到村镇街,但在乡镇街企产品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中,科技信息资源明显不足,已成为乡镇街社会经济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的一大短板。本地高校与当地乡镇街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乡镇街企业经济产品结构熟悉,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存储和传播中心,要加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利用全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传递功能延伸服务方式,为村镇街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强化图书馆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情报服务的结合,围绕参考咨询、竞争情报板块下做好媒体监测,定题检索、讲座培训,进一步发挥图书馆作为物理空间和移动互联网枢纽的现场价值以及平台作用。

4.4 加强宣传,提高城乡社会科技信息素养

数字、信息、网络、移动、智能等现代化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并推动全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分工。信息知识生成、加工整理、传递、应用已成为决定人类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社会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全媒体时代城乡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需要,是全媒体时代城乡人们成功的基础。利用全媒体平台,图书馆需对城乡社会的科技信息意识进行宣传、普及、推广,将培育城乡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主动构筑面向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这就必须系统提高信息知识能力和情报能力,才能持续快捷的将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做大做强。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对城乡居民进行科技信息宣传,加强对城乡居民的培训工作,组织村镇街企业、科技机构的联合体,对人们感兴趣的有关前沿、新兴和热点科技信息主题为重点内容,以巡展、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推动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传播科技知识、倡导科技创新、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作用。[7]

城乡关系的根本变化和城乡联系不断加强,在新型城镇化中正确处理好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通过地方资源整合建立起市级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区级信息服务中心、镇街级科技信息服务站、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点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全媒体复合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利用全媒体技术,向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种养技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推动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发展,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科技信息服务支撑促使城乡发展走上良性循环,实现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推动城乡发展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8]

参考文献

[1] 刘进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道路[J].农业经济,2014(1):64-66.

[2] 赵静.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J].农业经济,2014(1):67-68.

[3] 王景嵫.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状况[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2-74.

[4] 白洁.基于协整分析的中国信息化和农村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工农业经济,2014(3):100-104.

[5] 王燕.以网络营销促进农产品销售的难题探析[J].工农业经济,2014(2):114-115.

[6] 马炳厚,郭国庆,孙金立,等.试论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情报杂志,2004(1):76-78.

[7] 刘振伟.城镇化发展需把握的几个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0(19):6-8.

[8] 孟凡博,闫元元.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应用与发展基于辽宁星火110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分析[J].农业经济,2010(7):31-33.

作者:伍素梅

第二篇:七星瓢虫:发展环境科技技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高的目标要求也相应被提出,“实现碳中和”等远景目标的确立也对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承诺了碳中和的目标,覆盖全球GDP的70%,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3以上。此外,还有1000多个投资者、1万多个城市、接近2000个组织和5000家跨国企业参与到碳中和的过程中。

七星瓢虫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雨池讲到:“加入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是响应党和政府的积极号召和政策支持,也是解决关系实际民生的重大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承诺,更是全民责任。”

从2018年起,七星瓢虫环境科技先后与沧州环保局、盐城市环保局、射阳环保局、淄博环保局、常熟环保局、千灯安环所、巴城安环所达成项目合作,并通过实地的项目运作,达到了改善环境质量的理想效果。在河北沧州实施的PM2.5 & O3协同管控服务项目,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水平,增加了当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际效果远超客户预期。此项目不但解决了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点痛点,提高了民生品质,也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提供了又一道坚实的保障,在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中发挥了环境科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据了解,七星瓢虫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具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气污染解决方案提供商。经数年的突破性发展,业务广泛覆盖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多领域,囊括大气环境诊断、大气监测、大气污染管控、大气数据信息服务、PM2.5 & O3协同管控服务等,形成了多维度、全链路、系统化的大气污染防治管控服务体系。

2013年,德国汉堡大学博士王雨池引入众多高层次、多领域人才,在苏州建立了七星瓢虫环境科技项目核心团队,旨在打造全球领先的环境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扎根环保领域的七星瓢虫,结合多年来服务于全国各地环境污染改善的工作经验,运用自主创新研发的硬件设备,利用团队的专业化、定制化服务,七星瓢虫创造性的推出“截控防治”的环境空气改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于“PM2.5 & O3协同管控”“企业无组织排放”等领域。

在王雨池的带领下,七星瓢虫环境科技创造性提出“截控防治”的大气环境改善理论体系,为行业升级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截控防治”将环境污染改善分为了4个阶段的工作,依据截——消峰拦截、控——溯源管控、防——防范未然、治——治理有度的先进理念,从监测、治理、预防等多维度、全链路、系统化的将问题分解、逐一攻破。同时,以此为指导,运用自主研发产品涵盖了23参数微型空气站、大气环境智慧监测指挥平台、颗粒物激光雷达、无人机监测系统、走航监测车、一体化扬尘监测等在线监测设备,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实现了“天地人车”的立体维度管控,做到了从单一维度管控到长期多维度全覆盖的治理的升华。

七星瓢虫环境科技在PM2.5、PM10、SO2、CO、O3以及氮氧化物等多个污染因子检测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行业领先的知识产权总储备量。同时开发了相应的软硬件产品,包含了企业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监测,企业外部环境厂界监测、城市和工业园区环境自动在线监控管理、区域内PM2.5 & O3协同管控等应用,构建了监测、溯源与管控智能协同平台,建立环保大数据平台,将线上监控与线下网格化监管体系有机融合,实现管理人员在指挥中心便可以对重点环保问题进行现场调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线督办、查处整改并上报结果,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布点、锁源研判、技术支撑、精准治理的管理目标。

2021年,七星瓢虫環境科技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在业务项目上,公司与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达成合作;在发展规划上,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七星瓢虫环境科技公司总部基地开工建设,将建设成为涵盖设备生产基地、大气指挥中心、行业标准实验室等于一体的企业科技园。七星瓢虫秉持“扎根大气领域,不管改善提高大气环境”的信念,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探索环境科学技术,为加速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履行着行业企业重任。

作者:七星瓢虫环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第三篇:郑州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分析

[摘 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要素包括区位环境、制度环境与产业环境。郑州市科技园区在区位环境方面缺乏合理的选址布局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在制度环境方面的主要障碍是体制不健全、法律有缺位、制度不完善,在产业环境方面主要是园区缺乏统一规划、特色产业不明显,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产业聚集能力较弱,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郑州市科技园区应优化基础设施、提高区位环境竞争力,加强体制创新、提升制度环境竞争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加强产业环境竞争力,从而全面提升园区环境竞争力。

[关键词]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区位环境;制度环境;产业环境

科技园区是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综合基地。科技园区在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园区相比较所特有的吸引、争夺和控制各种关键性资源并通过创新将其转化为各种持续竞争力的优势。环境是科技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园区在资源聚集、产业发展、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研究表明,对处于不同地区的科技园区以及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园区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有很大差异。Maskell等[1]认为高新区的竞争因子主要包括环境因子、资源因子、制度因子和知识因子4个层面,而环境因子在高新区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起到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迈克尔·波特[2]经过研究发现,产业主导、企业集聚等国家政策环境有利于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谢恩等[3]认为科技园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而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竞争对手所不能复制和模仿的。孔德涌[4]认为,园区的基础设施环境直接影响着园区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科技园区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产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陈益升[5]认为科技园区的系统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区位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事实上,科技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它们获得竞争优势所依赖的竞争要素也有所不同,从实现原始积累到优化升级,竞争要素也应该从资源要素逐渐过渡到环境要素。

在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评价方面,伊丽莎白·切尔[6]指出,科技园区的环境竞争力应从4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基础设施、政府作用、创新支持系统和企业家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孙万松[7]认为环境竞争力来源于较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体系,主要包括政府服务环境、政策法规环境、技术创新与发展环境、产业配套环境和体制创新环境等。张英辉[8]通过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环境、产业和文化4个方面对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综上,现有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评价方面的研究通常是将资源、环境、制度、技术、品牌、文化等要素纳入一个评估体系来考虑,未突出环境要素在整个评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前提作用。而科技园区的环境竞争力,是吸引资金和资源的重要前提,是园内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科技园区自身实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科技园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本文拟将环境因素单独提取出来,从环境竞争力的视角分析郑州科技园区的状况,以期有助于政府进一步改善园区的区位环境、制度环境和产业环境,提升园区的环境竞争力。

一、郑州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评价要素构成 郑州市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新郑港区、河南科技园区等40多个科技园区,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企业聚集,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但与国内发展较快的科技园区相比,整体实力还有差距。2010年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07亿元,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35位;排名首位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617.83亿元,是郑州的7.8倍。根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0》数据统计,2009年郑州市高新区有企业615个,年末从业人数96 642人,总收入98055亿,工业总产值858.07亿,工业增加值26373亿;而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企业达3 471个,年末从业人员345 141人,总收入3 136.63亿元,工业总产值2 016.2亿元,工业增加值642.1亿元。

科技园区是置身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相对独立的科技产业社区系统,因此,其发展离不开所依托的城市地区及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智力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的支持。参考已有文献成果,结合郑州科技园区发展现状,本文选取区位环境、制度环境和产业环境三要素作为评价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年

第1期 张辉:郑州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分析

1.区位环境

区位是指园区所占据的场所或空间,科技园区的区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区竞争力的强弱。影响区位环境的关键因素有园区选址、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情况、交通运输使用及便利程度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情况。

郑州市地处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是我国东西部转移生产要素的承接地,是我国陆路的交通枢纽,是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的中心,根据规划,围绕郑州将形成1小时经济圈。郑州科技园区充分依托郑州市“中”、“通”特点,毗邻道路交通的枢纽或者节点而建,形成了园区的区位环境优势,从而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业聚集,提升竞争力。

2.制度环境

科技园区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区位要素上是不够的,制度环境关系到科技园区的长远发展。制度环境包括优惠政策的吸引力、政策法规健全程度和政策对外开放程度。在园区建设初期,制定优惠政策是吸引高新企业和项目入园的必要手段与有效方式,但随着园区的发展,对制度环境的要求也必然从简单的优惠政策转移到完善的制度体系、自主创新机制和开放的市场体制。

3.产业环境

产业环境决定着科技园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产业环境包括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智力资源、孵化器建设情况、孵化企业毕业率及成活率。良性的产业环境一方面能够提升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产业聚集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促进城市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支持体系,激发园区内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郑州市目前有汽车、装备制造、煤电铝、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六大优势产业,自然资源储量丰富,冷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郑州科技园区应围绕优势产业构建产业环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轻工业、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引导产业聚集和产业链聚集。

二、郑州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郑州科技园区地处中原腹地,其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条件的约束,尤其是其外部环境约束。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郑州科技园区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外部环境问题,并抓住这一有利发展时机,实现科技园区经济总量和产品质量的飞跃。从环境竞争力视角分析郑州科技园区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区位环境方面

目前郑州科技园区在园区选址上基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位于郑州市郊,如高新技术开发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郑州市东南部、马寨工业园区位于郑州市西南部等,这些园区毗邻高速公路、绕城公路或国道,流通成本较低,但由于位置偏离市区,园区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的资源共享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与市内资源结合不够紧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还不健全;另一种是位于郑州市内,如位于金水区文化路的河南科技园区、位于大学路的郑州大学生创业园、位于金水路的古家园生态农业科技园,这些园区位于市内繁华地段,依托完善的城市基础设置和生活服务设施,聚集了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但与此同时,园区大量的人流、物流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园区自身也深受交通拥堵的困扰。此外,科技园区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快速通道。

2.制度环境方面

目前我国科技园区未来前景的主要障碍很大程度上还是体制不健全、法律有缺位、制度不完善。郑州科技园区的创办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投资,通过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导向吸引企业形成空间聚集,缺乏内在机制和产业关联,没有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和创新机制;大多数科技园区资金进入方式有限,亟待建立起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对创新创业和优秀项目的扶持。此外,郑州科技园区还需要健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产业孵化服务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以提高科技园区制度环境的竞争力。

3.产业环境方面

一是园区缺乏统一规划,特色产业不明显。近几年,我国发展较快的科技园区大多已建立起十分鲜明的特色产业。如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园以动漫为品牌,动漫作品生产总量持续保持国内首位;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骨干成员;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相比之下,郑州科技园区大多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分工不明确,产业特色不明显,很多科技园区不考虑实际情况,“一拥而上”地发展一般性的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致使产业结构趋同。

二是主导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集聚能力不强。郑州科技园区普遍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产业和品牌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成长优势的新兴产业更是严重匮乏。大多数园区缺乏有实力的高科技主导产业,产业聚集能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此外,大多数园区企业关联程度不高,协同效应不强,产业链短,很难形成产业集群尤其是能够产生产业链集聚效应的集群。而国内先进的科技园区基本上都已经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各自的产业集群,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信息服务产业、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光伏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等。

三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郑州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普遍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合作攻关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显;不少园区过于重视眼前利益,忽视孵化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功能,有很多孵化器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有限,部分园区孵化场地和孵化基金不足。当今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都将园区发展的驱动力转向技术创新和内生增长,加大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能力,培育新兴先导产业,打造核心技术和企业品牌。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孵化了著名企业联想和百度,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园孵化了中南卡通、盛大边锋,大连软件园孵化了东软集团和中软国际。

四是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郑州市有54所各类高等学校、1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和21家中央驻豫科研院所,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多数郑州科技园区缺乏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没有能够成为科技园区创新的重要外部支撑,也没有成为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三、提升郑州科技园区环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优化基础设施,提高区位环境竞争力

加大便捷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郑州市城市交通网络发达,但科技园区之间快速联系通道需要完善,尤其要打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和商务中心之间的通道,加强信息交流,降低流通成本,便于资源整合,以促进科技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科技园区与周边区域形成高效的产业互动,从而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网络带动产业扩散。

加强科技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的跟进。目前郑州科技园区基本上实现了基础建设的“五通一平”,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实现本地产业化。要加大园区会展中心、商务酒店、金融机构等配套商业设施建设,实现科技园区全覆盖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同时逐步开通网上政务通道。要加强园区服务建设,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和物流服务,提供入园企业注册、税务登记、基础建设、劳动用工、人才引进等“一条龙”服务,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吸引企业投资,方便企业入驻。

2.加强体制创新,提升制度环境竞争力

郑州科技园区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服务体系,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政策法规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进一步发挥高新区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优势。

一是强化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要坚持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费用。要强化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孵育功能,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体多元化、功能专业化、形式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外机构、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创办各种类型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孵化器,推进孵化器的多样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于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介机构组织。要大力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保险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使其进入科技园区,为区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规。郑州市的科技园区要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设立各区的管理机构,坚持依法行政。要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推动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机制,通过体制创新激励技术创新,以增强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要建立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创业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郑州市人大和政府要做好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明确科技园区的法律地位和权限,针对科技园区的主体法人资格、管委会的管理权限等问题作进一步的规范,明确高新区管委会与创新型科技园区管理机构的权责分工,为科技园区建设和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要制订扶持科技园区及园区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人才引进与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资金扶持以及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机制建设等各方面,具体推进和落实科技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3.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加强产业环境竞争力

一是发展优势产业。科技园区要围绕郑州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消费品工业及现代轻工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将具有支撑和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引进园区,培育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群。如杭州路都市工业园区以思念和三全食品产业为依托,建设以食品工业为先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郑东创新工业园区以信息产业、创意产业、科技研发和软件园为依托发展特色产业。所有园区之间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分工明确,避免重复建设。

二是形成集聚效应。郑州科技园区要建立起较为牢固的产业链,一方面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便于产品就地消化、加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某一市场的短暂波动而导致整个园区产业链条全盘崩溃。例如,马寨食品工业园区将食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已经吸收了河南食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康师傅(郑州)食品工业基地、郑州天方集团入园,如能再吸收面粉加工、棕榈油加工等上游产业以及饼干、糕点、八宝粥等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烘焙食品及其他关联产业入园,加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产业环境竞争力就会大幅提高。另外,科技园区的布局要注意使产业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以支柱产业为依据进行划分,方便产品交换运输,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三是充分利用智力资源。郑州市智力资源丰富,中央驻豫科研单位在郑州有21家,研究领域涉及机械、煤炭、通信、船舶、农林水利、地球物理、核工业和工程技术等,是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此外,郑州市有高等学校54所,在校学生78.3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1家,在校研究生1.6万人。郑州科技园区的建设要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进驻园区或进入企业,充分发挥中央驻豫科研单位、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形成专业性研发中心,为企业、园区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是提高孵化能力。郑州科技园区要把重点放在研究开发、孵化、商品展示和信息服务上,充分发挥科技园区的孵化器功能,通过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和统一服务,使初创产业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以度过创业艰难阶段。鼓励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园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倡园区抬高选项标准,吸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朝阳产业进入园区,以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参 考 文 献]

[1] Maskell,Malmberg.Locu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167.

[2]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弟,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 谢恩,李恒.组织内部要素与竞争优势的获取[J].中国管理科学,2001(4):58.

[4] 孔德涌.美国科技园区成功的四大要素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1999(12):6.

[5] 陈益升.民营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崛起[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 [美]伊丽莎白·切尔.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李欲晓,赵琛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7] 孙万松.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8] 张英辉.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决策参考,2009(19):77.

作者:张辉

上一篇:英国农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案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