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需要惩戒的作文范文

2024-04-16

教育不需要惩戒的作文范文(共9篇)

篇1:教育不需要惩戒的作文范文

学生被老师扇耳光,被老师逼迫去打扫厕所等事件时有发生,不断地被曝光。老师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惩罚,是令人憎恶的。但是,学生殴打老师,甚至持刀杀害老师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所以,我认为惩戒是必须的,但惩戒需适度。

惩戒是什么?它不是体罚,更不是老师用来折磨学生的工具。它应该是一种管理学生,规范学生行为的措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学生进入了学校,就应当被约束,被规范。学生犯了错,老师应适当提醒,防微杜渐,而不是等到发生了极端事件发生后,再去挽救。因为,那时候的挽救,已经是悲剧了。

学校或老师应当如何控制惩戒的力度呢?俗话说,有再一再二,无再三再四。既给机会,又不纵容,这就是惩戒的最好尺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青春年少的未成年人呢?

当学生第一次犯错时,老师可以适当提醒。这样做,既不会让他滋生对老师的厌恶之情,又可以使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他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对他进行适当的处理。

有时候,即使老师对犯错学生合情合理地进行处理,依然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某市一家医院凌晨接到一位割腕自杀的男孩,原因竟然是老师提醒他不要在校内玩手机。老师一句简单的提醒,居然酿成了悲剧。

难道学校对玩手机的孩子们放任不管吗?当然不行。

这起悲剧告诉我们,告诉学校,除了把握好惩戒的力度外,还要向学生和家长公开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我认为,很多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原因,还有家长对孩子们过分的宠溺啊!

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很多学校和老师宁可背负骂名也要去惩戒学生呢?因为惩戒是有作用的。通过惩戒一两个学生可以规范大多数学生的行为。惩戒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所以惩戒是必须的。如果放任学生们随意干自己想干的事,那学校和老师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没有惩戒,部队里面的军人在与敌人打仗的过程中,早就当了逃兵;没有惩戒,马路中央早就乱成一片。惩戒就是一道防线,一座界碑,越过了线,就要受到惩罚。

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惩戒虽好,但不可过度啊。

篇2:教育不需要惩戒的作文范文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也就是发生在前两天的事。

手机响了,是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

“谭老师,这事你必须和我解释清楚,否则我告到你们校长那儿去……”家长的语气很不好。

怎么回事?我的心顿时崩紧了。待我问清才知道是这样一回事:今天他的孩子在在学校里打闹时,撞了一个同学头上一个包,被我批评了几句。孩子受了“委屈”,回家后又哭又闹!孩子的理由是平时别人欺负了他,没有人跟他赔礼道歉,今天他打了别人老师竟批评了他;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竟说我打了他!这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看到他那哭闹的样子,非常心疼,一听说老师打了他,生气极了,便找我麻烦来了……

处理完这件事以后,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难道这事我做错了吗?凭良心说,对这学生我就连过重的话都没有批评,并没有伤极自尊心,更何况是动手打他呢?可我们的学生怎么呢?他们长期生活在“甜蜜“的世界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当遇到一点挫折,有一些不如意时,就变得非常的脆弱,有时甚至会发生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像我的.这个学生一样,我批评他,他心理不平衡,还在家长面前捏造事实――老师打了他。

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我们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今天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赏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爱心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激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亮点和主流选择。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事的关注,我们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可是面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状,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一下呢?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时是不是只一昧地表扬孩子的优点:“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能有?

我反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对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是一种相当在的伤害,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是唤醒人,就是使人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孩子犯了错误,恰恰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最佳时机,此时,给予孩子们恰当的惩戒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在澳大利亚有一家私立学校,该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比如早晨几点起床,一定要把被子都叠好,然后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三次没有叠好被子,周六就会没有假放,要到农场劳动去。这就是一种惩戒。惩戒不是打,不是辱骂,它并不等于体罚,它是一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篇3:教育需要规范的惩戒制度

由于一味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 所以一旦师生之间发生冲突, 不管事情的起因如何, 社会舆论的天平首先会倒向学生一方, 而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必须随之作出保护学生的姿态进而处罚教师。还有不少家长, 一旦自己的孩子吃了亏, 或是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动辄找老师质问, 甚至拿“我要到校长那里去告你”、“我要把一些事捅到新闻媒体上”等来威胁老师。学生上课扰乱课堂纪律, 老师罚站;学生不做值日, 老师罚其补做, 在很多人看来也算体罚或变相体罚, 会指责老师是“伤害学生心灵, 侵犯学生权益”。家长一举报就说老师的师德不合格, 教师动辄成为反面典型, 遭到口诛笔伐, 轻则向学生及家长赔礼道歉, 重则受学生或家长殴打, 甚至被开除公职或“自动离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 教师唯恐触碰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根高压线, 工作如履薄冰, 底气不足。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变得畏畏缩缩, 不敢批评学生、惩戒学生, 甚至不敢对学生说重话。面对难管的学生, 许多教师为了息事宁人, 只好选择放弃, 有时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任其自然发展。长此以往, 于教育何益?

如今的孩子难管、难教, 也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会出问题, 管严了也会出问题”, 这无形中给教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好多教师因严格管理而收不了场, 实在是令人心寒又悲哀啊。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不禁要问:我们该如何教育学生?

真正懂教育的人都知道, 没有惩罚和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没有接受过惩罚的孩子也不会成长为能担当的社会人。尊重、赏识学生是必须的, 但尊重不能走极端, 赏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针对的是学生违反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对那些特别顽劣和常犯错误的学生一味地采取妥协的态度, 实际上就是在纵容他们。正确、科学、艺术性地使用惩戒教育, 对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孩子的学习、认知、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的实践证明, 光表扬不批评的教育导向不仅不利于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反而成了危害老师和学生及其家长关系的“隐形炸弹”。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在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惩戒, 不仅没有过错, 反而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职责。滥用惩罚肯定不对, 但因投鼠忌器而放弃惩罚更不可取。如果教师总是一味地讨好和迁就学生, 有了错误不予惩戒, 反而被当作“上帝”一样顶礼膜拜, 那还指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栋梁之才呢?

教师的惩戒权是教师职业地位赋予的一种强制性权利, 是教师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的职业需要。但是我国现行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都没有对教育惩戒做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 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定》第27条规定:“中小学校应当严肃校纪, 对严重违犯学校纪律, 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根据其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或纪律处分”。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特别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明确了班主任的批评权。虽然这些政策法规条文明文规定了教师拥有一定的惩戒权, 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因此导致教师具体拥有哪些惩戒权、惩戒的范围和原则是什么、如何限制教师滥用惩戒权等内容不够清晰, 缺乏操作性。教师在遇到实际情况时该如何处理, 在处理问题时仍然会无所适从。

老师们期盼出台比较科学、详尽的规范, 对“适当方式”进一步细化, 帮助教师正确区分合理的惩戒和体罚以及变相的体罚, 给教育惩罚一个法制的依据。规范可以规定惩戒的范畴, 不仅指出老师具有哪些惩戒权利, 学生犯什么样的错误应该受到什么程度的惩戒, 也要为教师管理惩戒学生制定一些规范, 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样, 教师在运用这个“尚方宝剑”时便能有个明确的“度”, 也能使受教育者明白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违反了哪些规则, 该受到哪些相应的惩罚, 在接受批评教育时能抱个“理所当然”的心态。在这方面, 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经验。据媒体报道, 美国的很多州都制定了相关法律, 允许对学生实行教育惩戒, 同时, 各地区针对本地所有学生的在校行为规范、校纪管理均以此为依据。一些公立学校的学生行为管理规范对学生的在校行为、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学生在校行为规范详细列出了不同程度违纪的相应处罚, 如, 在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同时, 明确指出以下行为不属于体罚之列:为了维护和控制秩序而采取的偶然的、轻微的、合理的身体接触或行为;采用合理的、必要的强制行为以平息混乱局面, 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损害财物的学生驱逐出教室;制止学生采取自我伤害的必要行为;进行自卫和保护他人的必要行为。这些明确的规定排除了把任何身体接触都认为是体罚的可能性, 从而使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必要的强制手段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 校规还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其中包括针对其处罚行为的申诉权。规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006年4月, 英国也颁布了《2006年教育与督学法》, 从此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新法生效后, 教师获得在学校使用身体武力阻止学生打架的权力, 以及不经家长许可对学生实施放学后或周末留校的处罚。或许, 别国的经验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我们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但教育必须要有惩戒。也许有人会担心, 有了教育惩戒权学生会遭到老师的伤害, 其实, 惩戒与“以生为本”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理念并不矛盾。有了教育惩戒的细则, 也就有了可把握的尺度, 不仅对未成年学生中的害群之马会有震慑和教育作用, 对个别老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制约。“有冬有春, 方成气候。”我们只是希望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 细化老师教育惩戒学生的权利, 为老师科学育人提供依据和保障, 既要使老师们在教育惩戒学生时“有所适从”, 又要防止过度惩戒现象的发生, 让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惩罚时合情、合理, 也更合法。

篇4:教育需要温情的惩戒

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的家庭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两兄弟由于晚上贪玩,早上好睡懒觉,所以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为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慌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待他们走进教室以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问:假如你是杰克兄弟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208名教师经过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人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

中国式的处理方式: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与当年各种评比先进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式:幽他一默——对兄弟说:“假如今天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汽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理方式: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的处理方式: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式: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管教,让全班同学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的处理方式:打自己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的处理方式:给兄弟俩讲一个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式:让他们给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理方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 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 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的胎? 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之后,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别发给参加活动的202名学生,请学生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

显然,教育是极为个性化的行为,有风格之异,而无好坏之分,然而,因为是对人心的塑造,其在效果和技艺上还是有高下之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因为温情智慧,而显得独特、美丽、诗意。教育中,我们需要这样的智慧温情的惩罚。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在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中,教师自始至终保持温和平静的态度,饱含着对学生平等、尊重、呵护的“教育爱”。面对“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又“迟到了30分钟”,还“慌称汽车在路上爆胎”的教育对象,老师虽然半信半疑,但没有直接问话了解,没有当面训问、严厉批评,更没有移交班主任、学校、家长,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先让学生进教室上课,不使其因小失大,也避免了问而不得,甚至骑虎难下的窘境。

教育的一种重要存在形态是熏陶。即使是常犯错误的学生,如果师长能持续地诚恳帮扶,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其隐私的守护,对其人格的尊重,对其成长的关爱,也一定会触动他们内心被肯定的渴望,从而修正不足,不断进步。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式讲究策略,不贸然训话,先外围排查,了解情况,做到胸有成竹,再以理服人,处处绽放着教育智慧。案例中,教师当机立断,迅速行动,抽空到车库验看汽车轮胎,眼见“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拆卸的痕迹”的事实,综合判断,马上确定并实施教育。“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涉及共同行为具体细节过程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经历深刻的“心灵的选择”,这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即“真正的教育”过程,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智慧将会转化为教育影响力,当犯错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对教师油然而生敬意,从心底里佩服老师,自然就能产生极好的持续效应——他减少犯错了,甚至还会告知同学、朋友:“这老师真厉害,不要撒谎(犯浑)!”

学生犯错各有原因,从根本上说,教育犯错的学生时,重点要考虑的是这种教育方式能否对今后的教育产生积极导向,而不仅是本次教育效果如何,否则,教育将陷入被动应付,甚至问题接踵而至的困局。

上述案例中,中韩式的处理方式动辄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加重了错误的性质,效果不见得好。因为,这以后,杰克兄弟要是迟到了、犯错误了,就会首先想到怎样逃避批评或惩罚。新加坡的处理方式差不多。其他各国也各有问题。至于以色列式的方式,其貌似不严肃,实则让学生在严厉的自我批评中受到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没有后遗症,从短期、长期看效果都好。

学生犯错后,只有本着为了良性持续、促进成长的思路和原则,顺藤摸瓜,对因下药,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

墨初在《孩子犯错不用怕这才是成长》一书中说:“成长就是个‘试错’的过程。”这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师长,我们只有多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知道该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

篇5:教育不缺少惩戒而是缺少爱

适当的惩戒教育当然有必要, 但在笔者看来, 接连发生的“弑师案”, 并非由于惩戒教育缺位, 而是爱的教育严重缺位所致。

先看去年10月4日发生在山西朔州的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老师事件。杀害老师的学生刚进高中一个月, 报道提到, “网上有知情者称, 李明曾在初中时被一位老师打断过腿, 而事发前, 其父母正在闹离婚”。从中我们可以粗略推断, 这个学生杀害老师, 不是没有惩戒教育, 而是惩罚过度曾被老师打断腿, 甚至由此恨所有老师。况且他在家里还感受不到温暖。

接着来看去年10月21日发生的一中学生因害怕家访杀死女老师的悲剧。几乎可以肯定地说, 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惩戒教育, 在家里也没有惩戒, 学生怕老师家访么?学生之所以怕家访, 显然是怕老师给家长汇报其不好的表现, 回家受到家长的惩罚 (不仅仅是体罚, 还包括多种形式, 包括冷暴力) 。

再看去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在课堂上砍死老师的血案,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 学生为何杀老师尚不清楚, 但就有些社会舆论用异样的眼光看法大的学生, 以及由一个极端伤害事件, 推论出“80后”“90后”是冷血的一代, 这种社会环境, 让年轻一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了吗?

我国著名教育家和翻译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反思今天的教育, 当我们感慨老师难当时, 是否想到过教育者对于教育充满了爱?

毋庸置疑, 今天仍旧有一些对学生充满爱心的好老师, 但是, 普遍而言, 师生关系正趋功利化。在中小学, 师生关系变为简单的分数关系, 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 而很少有时间和学生谈心、沟通,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在大学, 不少专任学科教师, 上完课就离开学校, 很少在课后再与学生一起谈学习、谈人生。在一些大学的新校区, 偌大的校园, 往往只有数万学生自行安排课余生活, 至于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大多早已变为“老板与打工者”。

当然, 今天的教师有很多“难处”, 当学校对他们的考核要求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时, 他们能不关注分数、不把学生作为学习机器吗?当学校用论文、经费、专利作为评价指标时, 他们能把大量精力花在不能在评价中起作用的教学上吗?那些充满爱心的教师, 往往在上述评价体系中, 由于达不到规定的数据指标要求, 被边缘化, 甚至被淘汰。

篇6:教育,需要适当惩戒

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之一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方法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其实,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明白的道理可能成为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惩戒教育”最重要的社会作用,就是让人们懂得做人要有所敬畏和畏惧,懂得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过错负责,并需要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从而时时可以警示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少走弯路。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前任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曾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窗玻璃,邻居索赔12.5美元。当他将此事诚实地告诉父亲时,父亲却要他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里根难为情地说:“我没有钱赔给人家。”他父亲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里根便利用节假日“打工”攒钱,一年后如数将钱还给了父亲。这就是一种惩戒。也正是这样的惩戒,让里根从小就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以及如何去尽责。所以,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惩戒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必需的。必须让他们明白,犯了错误或者有了过失,对他人、对社会形成了危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此,他们的人格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才可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他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适当保留对学生的惩戒,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也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

目前,国内有两种“教育尴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者的惩戒权的缺失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一种是“赏识教育”的尴尬。作为教育理念和手段,“赏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问题是仅有“赏识”显然是不够的。在奉赏识教育为神明,一味追求把赏识教育范围和功效最大化的情形下,教育者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想,人们逐渐发现赏识教育并非对所有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件都适合。这种尴尬或可叫作“教育浪漫主义”的尴尬。另一种是“关爱教育”的尴尬。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和缺少根基的教育,但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因为爱的不适当,结果收获了与愿望相反的结果。这种尴尬或可叫做“教育温情主义”的尴尬。无论是教育浪漫主义的尴尬,还是教育温情主义的尴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教育的一种缺失,那就是教育者适当惩戒权的缺失。

教育规律和教育实践都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应该反对的不是惩戒,而是体罚与变相体罚。惩戒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惩戒是合理的、适度的、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处罚,而体罚则是以伤害孩子身体、心理为前提,阻碍其健康成长的处罚。因此,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法律法规,都应当明确允许教育者的惩戒权。

三、教育惩戒需要讲究原则和艺术

一般认为,教育惩戒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惩戒通常包括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学校惩戒是指学校行使的如记过、警告等处分,或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授权批准的停学、退学、开除等能带来一定法律效力的处罚。教师则是学校惩戒的具体执行者,主要是对有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和惩罚,如训诫、斥责、惩罚性值日、惩罚性更正作业、减少或取消某项权利等。教育惩戒,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由此,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就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和艺术。

教育惩戒要遵循适时、适法、适度原则。“适时”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惩戒的时间上选择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当给予及时惩戒,以使其产生最大的心理“赎罪”感,并加深对错误的认识。“适法”要求教育者根据惩戒对象及其错误程度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不当的惩戒易使受惩者“不服”,从而难以产生“戒”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适度”则要求教育者在惩戒力度上把握好分寸,宁可不及,不可过度。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育者具有相当的教育艺术和智慧。一次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惩戒,可以促进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将他引向成功;一个伤人自尊、令人消沉的批评,则会让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从而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犯了过错,而是为了使他不再犯。”教育者在对学生施行教育惩戒时,要心平气和,而不要大声呵斥。施行教育惩戒必须具有一贯性,如果教育者放弃了对一些违规行为的惩戒,那么惩戒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降低,而且,如果其他学生也注意到这种不连贯性的话,更多的错误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如果能做到教育惩戒与奖励并重,就往往会产生戏剧性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总之,教育惩戒是教育者从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谐的角度出发,对其施行的善意的惩罚。有效的教育需要适当的惩戒。适当的教育惩戒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教育者的能力和智慧。

篇7:体罚不可取惩戒有空间

据学生反映,该班主任多次粗俗语言辱骂学生,并曾对多名男同学出手,甚至还要求学生下跪,班级里有多名同学写联名信要求班主任“下台”。不过,校方称,该班主任在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上,虽然还是有要学习的地方,但是个责任心很强的老师,课堂上的不文明用语以及和学生有肢体冲突的现象可能存在,但没有那么夸张。

孰是孰非外人很难有个定论。不过,如果体罚的确存在,自然是违反相关政策法规,是师德师风建设绝对不允许的。我国自1952年起就开始明确表示要禁止体罚,至今为止已有《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共三部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如果确有“下跪”“一脚踹在男同学后背”“一拳打向同学脸侧下巴处”,当然需要按规论处。

不过话说回来,法规禁止的是体罚,而非惩戒。无论古今,也遑论中外,惩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手段。教师没有体罚的权力,但“惩戒”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

当然体罚与惩戒是两码事,但有时候存在模糊的中间地带。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惩戒和体罚性质不同,手段却有相似之处,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如惩罚性更正作业,一遍、两遍是惩戒,十遍、二十遍则是体罚。我们反对体罚,但不能否定教育惩戒。因为适度的教育惩戒在教育活动中是必要的。教育应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戒为辅,二者相辅相成,适度为好,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如果如校方所言老师没对学生造成任何伤害,那勉强属于惩戒的范围。但如果依据学生“弹劾书”所说,该老师的确也有体罚的嫌疑。在判定是非中,我们必须首先不要将体罚“扩大化”, 从而对教师或横加指责,或诉诸法律,教师也唯恐正常惩戒而被指责为“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敢实施正常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教育的目的难以达成。同时,也不能将体罚“缩小化”, 一些侵害学生权益的体罚行为往往被忽视,造成学生人身伤害事件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的教育惩戒制度建设还是空白。需要明确惩戒权作为教师职业性权力的性质和法律地位,规定惩戒的形式和程序,将其与教师授课自由权、授课内容编辑权、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权并列作为教师职业基本权利,尽快纳入相关法规之中。

篇8:教育惩戒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1.以关爱为基础

(1)教育者要出于爱。教育惩戒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教育惩戒本身应出于对学生深深的关爱。没有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惩戒将会被异化为身体和心灵的惩罚和苦役,从而失去教育性。

(2)使受教育者能够感受并认同这种爱。教育惩戒应在教育智慧和教育之爱的沐浴下,让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这种爱。

(3)让教育惩戒成为一种爱的交流活动。教育惩戒是一种以惩戒的形式负载深沉之爱并达成爱的交流、升华的活动,教育惩戒绝对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惩罚、规训学生,让学生变得听话、驯服,而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别样的爱心传递的活动。这种以爱为基础,以传递爱为内容的活动,将促进双方精神和灵魂的通达与丰富。

2.以尊重、慎用、适当、灵活为原则

(1)相互尊重原则。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教育是爱的事业,更是尊重的事业,人的内心不仅需要关爱,更渴望别人的尊重,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也应尊重、呵护学生。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随意侮辱甚至践踏学生的人格、尊严,这样只会让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学生走向反面,降低教育效果。

(2)慎用原则。教育惩戒的效果取决于施教者、受教育者双方,再加上教育惩戒可以产生正向或负向作用,这就决定了教育惩戒的复杂性,而教育惩戒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达成教育效果的高风险性。因此,应坚持慎用原则,避免滥用教育惩戒,规避教育惩戒带来的教育风险。

(3)适当原则。教育惩戒的教育效果不是和严厉程度成正比的,有时甚至成反比,教育惩戒的次数也绝非越多越好,应坚持适当原则,恰当、适时地进行教育惩戒。

(4)灵活原则。教育惩戒应遵循灵活原则,灵活选择是否进行惩戒,灵活选择惩戒的方法、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

3.以达成理解、促进发展为目的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始终应该追问的。教育惩戒如果仅止步于惩戒,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之为教育,那只能是一种惩罚活动。教育惩戒如果要提高教育效果,就应回归教育性,应以达成理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教育惩戒才会回到教育的本真,才能真正提高惩戒的教育效果。

篇9: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惩戒教育;实然存在;走向法律的规范化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失败教育、惩戒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惩戒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惩戒教育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赞成与反对并存。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惩罚,特别是其正当性大可怀疑的惩罚,会使人的心灵变得粗野、凶狠、残暴,一个在儿童时代遭受过惩罚的人,少年时代就不害怕什么儿童收容所、法庭、劳教所。” 从教育前辈们对惩戒教育的对弈来看,支持或者反对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也存在着缺陷,只是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但不管是支持或反对的理论都只是分散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没有形成系统;另外由于教育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教育理念也肯定不同。

现代,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小皇帝、小太阳们的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同时,一些有危机感、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家长,都主动把挫折教育、吃苦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磨难,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群体意识、规则意识,锻炼孩子的自律、自强能力。另一方面,过于宽松的义务教育环境和过于严苛的教师问责制度,严格限制了教师对于惩戒手段的使用,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乃至心理,使他们对学生诸多的违纪、违规行为不敢管、不能管、没法管、不愿管。对违纪学生的管理,在某些学校甚至到了谈虎色变、养痈成疽的程度。很难想象,这些温室里成长起来的霸王花,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能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能不能适应国际间的竞争,这都是令家长、教师、学校、国家深思和担忧的!

二、惩戒教育的合理性。

惩戒教育作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其两难处境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终于柳暗花明,基本上达成共识,趨于认同。 一项调查显示,91%的教师、83%的孩子、65%的家长都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某种教育意义上讲,说教和惩戒相伴相生,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一)惩戒教育的存在是教育完整性的需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表扬、有奖励,也应该有批评、有惩戒。如果教育中没有惩戒只有奖励,那奖励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并且这也是不可能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是万能的,奖励方式也不例外。所以从教育的整体上来看,可以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宜的惩戒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正如宋晓梦所言:“被百般宠爱的孩子,轻生的事件却一再发生”。所以当学生犯下了较为严重的错误并对教师的劝告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时,适宜的惩戒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夸美纽斯在论述学校的纪律时所论述的“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戒,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适宜的惩戒”,不能够惩戒过“度”。那究竟该怎么来掌握惩戒的“度”呢?即究竟什么样的惩戒是适宜的,什么样的惩戒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何齐宗、肖庆华指出:“适宜的惩戒”主要是指“合乎法律规范”、“合乎道德规范”、“具有教育性”以及学生能接受的惩戒。因此,教育者在使用惩戒教育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火候,用恰到好处的惩戒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惩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其实质是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的遵守纪律规范。从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来看,人和动物自动出现的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或抑制之后出现的可能性会很小。例如,儿童由于玩火,手被烫伤,下次就不敢再玩火了。由此看来对于受惩戒的学生而言,特别是某些适宜采用惩戒而不适宜表扬的学生来说,惩戒教育无疑是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及思想等的良策。而对于没有受到惩戒的其他同学来说,惩戒其他同学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间接教育。正如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所描述的,强化原理虽然可以解释人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但不能解释人的全部行为。因为人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通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听或看等间接经验获得的。也正如涂尔干所说:“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

所以适宜的惩戒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需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教育工作者在享有惩戒权利的时候,也必须履行自己的惩戒义务。

三、惩戒教育的实施。

(一)作为施惩方的教师要明确体罚和惩戒的差异。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的错误,而体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教师以学生劳动作为惩戒。这种做法说轻一点,可能是体罚;说严重一点,这有违党的教育方针。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人施惩。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回家自杀了;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走上了成功之路。同样的惩戒,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在惩戒学生上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格因素进行惩戒。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四)加强教育立法,让教师依法行使教育惩戒权。惩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激励手段之一,在国内外皆有之。许多国家也都有相关的明确的具体的法律规范。韩国几年前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日本法律规定,必要时可以依据监督机关的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实施体罚,并对哪些行为属于体罚做了较明确的说明。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及什么范围内可使用惩戒;学生犯什么样的错误应该受到什么程度的惩戒等,以法律保障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在我国,教育惩戒法还是空白。作为从事了几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第二中学校长邵喜珍建议国家教育部门抓紧制定与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相配套的《中小学生惩戒教育规范》等相关的法规性文件,建立起科学的惩戒制度,从而建立起以赏识教育为主、惩戒教育为辅的教育方式。只有将教育惩戒合法化和规范化,才能保证其恰当使用,才能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促进其健康成长。

上一篇:两分钟英语面试下一篇:茶叶基地产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