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滥用惩戒权的案例

2022-12-31

第一篇:教师滥用惩戒权的案例

寻找教师丢失的“教育惩戒权”

“该罚就要罚,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今年10月,当两位教师先后被学生杀害后,教育部基础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10月27日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当众表态。消息一出,各种评论相继而至—— A 走失的教育惩戒权

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去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两起悲凉的血案,引起了各方关注。在新浪网教育频道所做的一项调查中,91%的网民认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却有教师在网上这么自嘲:“碍于各方面的压力,我把自己的‘教育惩戒权’丢了很久了,都已经习惯于做一名只表扬不批评学生的老师了。”

上述教师的自嘲并非空穴来风,也许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教师像现在这般处境尴尬——动辄得咎。

中国基础教育在“纠偏体罚”的风潮里一窝蜂地走向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极端,仿佛谁提“教育惩戒权”就是蓄意谋害。

加上这些年基础教育市场化走向的诡异,企业规则中的“上帝意识”等服务思想和教育理念混为一谈,于是学生的话语权成了真理,批评不得、处罚不得,结果造成基础教育惩戒权的走失。 教师做法

“赏识”与“惩戒”共行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和惩戒都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

赏识教育的确有其自身的优点,因为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润物无声的关爱,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但是,一味赏识也不可行。在特定情况下,惩戒是必须且必要的,只是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拿捏得当,把握好分寸。

拿捏得当,分寸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惩戒形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需要耐心讲清问题,注重在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错误,避免态度粗暴加深学生的心理负荷,产生极端行为;对于一些教师们公认的特殊学生,则可以适当采用跑步等惩戒形式,并辅以其他的教育手段,力求学生心中有敬畏,方可课堂有规矩,切不可让学生当众丢丑。“赏识”与“惩戒”并行,更容易达到教育的效果。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张文超 B 走失隐寓的危机

事实上,教育惩戒权的这一走失,其实正隐寓着公民素养的可预期性危机。

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是很强调自省、自律的,“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但人的“自省”与“自律”往往是以“它省”和“它律”为起点的。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惩罚必不可少,人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其行为的后果得到道义的支持或惩戒,就得到了或正或负的强化。如同磁石的两极,教育惩戒和教育激励是完整教育的应有要素。

中国教育“缺钙”的现状毋庸讳言,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惩戒教育、缺乏有痛感的唤醒。

教师想法

“体罚”时代的幸与不幸

上小学的时候,郭广钦老师是学生最怕的老师。那时,当我们犯了错误后,他总会想出与之相对应的体罚方式来惩罚我们:罚写生字100遍,罚成倍地写作业,罚绕操场跑五圈。众多的体罚方式,顽皮的我都很“荣幸”地先后“领教”。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偷偷地从学校里跑出去喝酒,结果在课堂上呼呼大睡。郭老师发现后,一阵肉体上的体罚后,什么“酒囊饭袋呀,不争气的东西呀”等侮辱性语言从他的口里一古脑地冒了出来。在那个懵懂的年代,我从心里来说,对郭老师是非常憎恨的。但多年以后,我觉得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如果没有当年他的严格管教,没有他的严厉体罚,我能学会自律和自省吗!能步入大学的门槛,走上神圣的讲台吗!

有时,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鲁迅、巴金、钱学森等大家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呢?虽不能说是体罚造就了他们,但如果他们生在没有体罚的时代,未必就能有当今的成就!

——浙江温州瓯江中学 谷春香 C “教”本身具有惩罚意思

其实,惩戒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往往借助规则或规则的象征物,如教鞭、戒尺等惩戒学生,使之对规则产生敬畏感。

从汉字“教”的甲骨文字解上看,教育本身就具有惩罚的意思。 “教”字由三部分构成:左边的“孝”实际上是由上半部分的“爻”和下半部分的“子”构成,右边的“文”实际上是一个人手执棍棒的形象。“爻”一般认为与八卦有关,即与教育的内容和宗教有关,“子”无疑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或者下一代,“手执棍棒”无疑是教育的手段——惩罚。

另外,《学记》所谓“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三字经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都可以作为教师应当具备教育惩戒权的佐证。

教师观点

“教育惩戒”是教师的义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

很多人一谈“惩戒”就色变,原因是他们简单地将“惩戒”与“体罚”画上了等号。体罚是给予学生身体上的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很多时候,这种“体罚”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情感宣泄。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惩戒不仅是指对孩子的违纪行为做出惩罚,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戒除某种不良的习惯,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江苏省仪征市育才小学 张明凤 D 小惩大戒是教育的责任

然而,我们所谓的惩戒,其最终落脚点不在“惩”而在“戒”。

换而言之,小惩大戒是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惩戒让其认识到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是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如若超越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以及规章制度,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现有律令。

学校生活也同样如此。不遵从社会道德,不遵守学校制度,不服从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戒。如果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错过了纠小错的机会,一旦发展到孩子“无所畏”的地步,教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一线支招

惩罚需要策略

惩罚有度有策略,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以下五个策略很有效果:

惩罚与说理结合的策略。把说理教育贯穿于惩罚之中,刚柔相济,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 适时性策略。有些问题,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需要给他们留一定的思考余地,就要用冷处理。如与社会闲杂人员结交朋友需要冷处理。像学生旷课、打群架这类简单思维的错误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恶果的违纪行为就得热处理。

适度性策略。对学生的惩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身心状况、违纪的原因、错误的性质、违规的行为达到的可惩罚程度。

理解与宽容的策略。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非观念还差,自控能力还弱,在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尤其对屡教屡犯的同学,教师在心地里要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在处理时不要斤斤计较。

激励性策略。实施惩罚教育不能认为犯错误的学生一无是处,在错误的行为中也得辩证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重庆市彭水县郁山中学钟年映 E 找回教育惩戒的“法门”

“如何惩戒”面对具体悖逆道德的行为;用怎样的惩戒方式与程度才算是“适度”;如何区分惩戒和体罚„„这些问题很难具体操作。因此,具体可行性的法规和操作条例是必要的。

但在法律上,却几乎找不到任何依据,无论是《教师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没有提到教师的惩戒权,既然法无明文规定,教师或者学生怎么去判断什么是“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

教育法规对教师惩戒权规定的疏漏,不但造成了一些教师对体罚的滥用,也给了另一些教师纵容学生的借口。两者截然不同的效果相加,对于受教的学生来说,最大的恶果反而不是体罚所造成的肉体伤害,而是心理上不公平的感觉。

因此要实现对惩戒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找回教育惩戒的“法门”是当务之急。

教师心声

盼新规出台

为教师撑起“权益之伞”

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越来越宠的今天,孩子羞辱教师人格、侵犯教师权益、危及教师生命的事屡有发生,对此,教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碎牙齿往肚里咽。可见,教师的权益无形之中已被社会、学校、家长弱化甚至边缘化。

在这一时刻,教育部明确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教师安全;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这是尊重一个基本事实: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享有健康快乐的生存权;这也是教师履行义务之后对其匹配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视与细化,对教育法规的修订和纠偏。过去我们一味强调保护学生,而漠视教师应有的权利,特别是对人格、权益、生命保障却缺乏严格制度制约。以笔者之见,只有制约的平衡,才能保证不伤害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教育问题学生才能找到制度的出口。

诚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说,“教师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同样重要,都是重于泰山的。”急盼职能部门结合实际拟定出教育惩戒法规,为教师撑起“权益之伞”。

——江苏如东马塘中学 杨红兵

《现代教育报》记者冉阳解淑萍

第二篇: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师心得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师心得3篇【一】

2021年的寒假,我把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一遍,感想颇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不仅为教育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还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根据规则依法履行教育教学义务和管理职责,同时也维护了我们学生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之所以称为教育惩戒规则,是指学校等教育场所,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管教、训导等让学生引以为戒,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规则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条款有很多:

规则第七条,如果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其中第三条: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我觉得身为一名学生,不该有违反学生基本守则的行为。这样不仅伤害了自己,可能还伤害了别人,百害而无一利。第五条: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既然是一名学生,就不该有打骂学生、老师的行为,这样不配当一名学生,我们不但不能打骂学生,还要保护比我们弱小的同学,乐于助人,这是我们新时代小学生该有的一项基本品德。

规则第十二条,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的行为。其中第一条是“以击打、刺伤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我想说,虽然学生犯了错误,但不能对其造成身体痛苦,这样不仅会给我们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可能造成心理伤害。第五条: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我觉得成绩不代表一切,一个人最重要的应该是品德,成绩不是主要的,如果要我排列,我一定会是品德第一,成绩第二。所以,我赞成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

以上是我读了规则以后的几点的感想,我觉得规则实施以后,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会更加重视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我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更好的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师心得3篇【二】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惩戒权成了热议话题。

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片面强调赏识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屡屡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学生家长无理取闹,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让步。很多教师感到非常无助,甚至“谈管色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撑了腰、壮了胆,使大家扬眉吐气。

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普遍有些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不过个人认为,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惩戒权,并不是什么尚方宝剑,也不是灵丹妙药,教师即使有了教育惩戒权,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可见,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惩戒权,教师如何去用好是个难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因为惩戒失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惩戒权就可以让学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使用,而不是任性而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爱”的, 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学生着急老师不急,等情绪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

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还是用平常心来看待教育惩戒权吧!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师心得3篇【三】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教育部令第49号,以下简称《规则》)。《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同时,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同时,《规则》也强调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规则》还明确了教育惩戒的相关救济程序,并鼓励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规则》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第三篇:《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脑中不禁略过这样一个念头,惩戒,不就是体罚吗?体罚还有艺术可言?抱着好奇的态度,读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明白了几个观念:

1 教育的惩戒不同与体罚。

体罚是一种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让学生受到皮肉之苦,从而不敢犯错;而合理的教育惩戒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犯错。 2 教育惩戒与赏识教育并不矛盾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值得提倡的,需要学生继续坚持去做的,这样的行为需要 我们给予赏识和鼓励;另一种行为则是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这样的行为通常也不符合学校和班级的规定,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矫正。我们用赏识来增加学生某一良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用惩戒来减少某一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两者应该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并存发展。

3 应该提倡教育惩戒

观点一,教育惩戒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哲学依据。赏识与惩戒都是教师可以采取的教育方式,二都可以说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在一个班时守纪学生与违纪学生共存,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的守纪和违纪行为共存,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当是赏识教育和教育惩戒共存的。

观点二,教育惩戒是让学生逐步社会化,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必要步骤。惩戒的依据是学校的纪律,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没有不,其地位不可替代。纪律要发挥作用,又必须借助于教育惩戒的强制力量,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所以,作为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外在的由教师代表社会所给予的强制规范的影响,这是一个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观点三,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教育惩戒,是教师职业角色的需要。劳凯声教授在《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还特别指出:教师具有的惩戒权属于教师的权力而不是权利。惩戒是权力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职权,代表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是必须行使的,否则就是失职。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惩戒所采取的适当的规劝和制止行动,属于小惩大戒的教育行为。

观点四,教育惩戒的存在具有心理学的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 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是需要相应的强化的。例如,儿童由于玩火,手被烫伤,下次就不敢再玩火了。强化原理比较好地解盘了教育活动中惩戒对学生不良行为具有矫正作用的心理机制。

观点五,在我国,教育惩戒的正当性还在于具有法律的依据。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样就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观点六,教育惩戒的合理性还在于其在现实中被教师、家长、学生所广泛认同。2002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组“关于惩戒认同度”的调查数据或许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教师组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的占91%,学生组占83%,家长组占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即认同教育中存在惩戒是合理的。所以,作为今天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担负起学生德育的责任,该管束时要管束,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使为则为,使止则止,绝不能听之任之,把人的管理和教育的责任推给将来的社会。 理解了以上基本观念之后,就要进一步理会惩戒的教育五大原则: 一 惩戒的艺术性原则

1 教师惩戒学生时用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度。 3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

4 教师采取惩戒措施时要注意时机。

5 教师要善于跟学生家长沟通,有效地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 6 因材施教是教育惩戒艺术性的最高要求。 7 教师要适当创新教育惩戒方式。 二 惩戒的科学性原则

1 教育惩戒要遵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教育惩戒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3 教育惩戒注意及时性原则。 4 教育惩戒要注意其合理性。 5 要注意避免滥用惩戒。

三 惩戒的依法性原则

1 要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般而言,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轻微,其惩戒主体是主管教师,班主任负责教育 惩戒的时候居多;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较严重,处分也相对比较严重,这时的惩戒权在学校,学校或校长代表教师群体来实施惩戒;学生超越了校园规范的违法行为,学校已经无权处理,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

2 要了解惩戒学生什么的问题。教育惩戒的对象应是学生的特定越轨行为,而不能是学生个人或其身体、心灵。在惩戒中,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 3 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如:调查违规情况——允许学生申辩——公布惩戒信息——建立惩戒档案。

4 防止教育惩戒触犯学生的法定权利 四 惩戒的教育性原则

1 教育惩戒确实是为了戒除不良行为。我们要检验教育惩戒的效果,主要应看其对学生越轨行为的矫正情况。

2 教育惩戒要尽量让学生获得个人发展。学生犯错后,根据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写犯错误的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画一幅画等。 3 要做好惩戒后的帮扶转化。

4 坚决杜绝一些反教育性的惩戒措施。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罚、罚款,这种惩戒只能是事与愿违,没有什么教育效果,教师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五 惩戒的伦理性原则 1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 要信任学生。

3 要懂得关爱和宽容学生。 4 要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本书在介绍教育惩戒的典型成功案例时,介绍了全国十佳(初中)班主任郑立平的弹性惩戒制度。即当学生需要实施教育惩戒时,惩戒的条目也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由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

这种弹性惩戒制度,健全了学生制度,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将学生管理中的“人治”逐步引向“法制”,进而走向更高一层的“自治”。同时,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增强了学生活力,提高了管理质量。

其实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邮局采用这种灵活的处理办法,不过,没有郑老师做的那么细致、那么全面而已。

郑州二七区实验小学的“温馨班规”也值得借鉴。他们采取了娱乐式惩罚、反思式惩罚、捆绑式惩罚、服务式惩罚、交换式惩罚、文字式惩罚等多种形式的惩罚,将教育惩戒与趣味、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我这一段时间,就采用了本书中提到的原则和做法。

明白了这些教育原则,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更适合我们学生教育方法,让学生由人治走向法治,最终达到自治的最高境界!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啊!

崇仁镇中心小学 施雅

第四篇:70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脑中不禁略过这样一个念头,;首先,我明白了几个观念:;1教育的惩戒不同与体罚;体罚是一种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让学生受到;2教育惩戒与赏识教育并不矛盾;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分为;3应该提倡教育惩戒;观点一,教育惩戒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哲学依据;观点二,教育惩戒是让学生逐步社 《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 刚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脑中不禁略过这样一个念头,惩戒,不就是体罚吗?体罚还有艺术可言?抱着好奇的态度,读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明白了几个观念: 1 教育的惩戒不同与体罚。 体罚是一种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让学生受到皮肉之苦,从而不敢犯错;而合理的教育惩戒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犯错。 2 教育惩戒与赏识教育并不矛盾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值得提倡的,需要学生继续坚持去做的,这样的行为需要 我们给予赏识和鼓励;另一种行为则是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这样的行为通常也不符合学校和班级的规定,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矫正。我们用赏识来增加学生某一良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用惩戒来减少某一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两者应该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并存发展。 3 应该提倡教育惩戒 观点一,教育惩戒存在的合理性有其哲学依据。赏识与惩戒都是教师可以采取的教育方式,二都可以说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在一个班时守纪学生与违纪学生共存,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的守纪和违纪行为共存,那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当是赏识教育和教育惩戒共存的。 观点二,教育惩戒是让学生逐步社会化,由“他律”走向“自律”的必要步骤。惩戒的依据是学校的纪律,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没有不,其地位不可替代。纪律要发挥作用,又必须借助于教育惩戒的强制力量,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所以,作为发展中的尚未成熟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外在的由教师代表社会所给予的强制规范的影响,这是一个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观点三,对学生实施合理的教育惩戒,是教师职业角色的需要。劳凯声教授在《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一书中还特别指出:教师具有的惩戒权属于教师的权力而不是权利。惩戒是权力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职权,代表了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是必须行使的,否则就是失职。当然,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惩戒所采取的适当的规劝和制止行动,属于小惩大戒的教育行为。 观点四,教育惩戒的存在具有心理学的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 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是需要相应的强化的。例如,儿童由于玩火,手被烫伤,下次就不敢再玩火了。强化原理比较好地解盘了教育活动中惩戒对学生不良行为具有矫正作用的心理机制。 观点五,在我国,教育惩戒的正当性还在于具有法律的依据。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样就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观点六,教育惩戒的合理性还在于其在现实中被教师、家长、学生所广泛认同。2002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组“关于惩戒认同度”的调查数据或许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教师组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的占91%,学生组占83%,家长组占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人们比较普遍地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即认同教育中存在惩戒是合理的。所以,作为今天的教育者,我们应该担负起学生德育的责任,该管束时要管束,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使为 则为,使止则止,绝不能听之任之,把人的管理和教育的责任推给将来的社会。 理解了以上基本观念之后,就要进一步理会惩戒的教育五大原则: 一 惩戒的艺术性原则 1 教师惩戒学生时用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度。 3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 4 教师采取惩戒措施时要注意时机。 5 教师要善于跟学生家长沟通,有效地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 6 因材施教是教育惩戒艺术性的最高要求。 7 教师要适当创新教育惩戒方式。 二 惩戒的科学性原则 1 教育惩戒要遵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 教育惩戒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 3 教育惩戒注意及时性原则。 4 教育惩戒要注意其合理性。 5 要注意避免滥用惩戒。 三 惩戒的依法性原则 1 要明确谁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一般而言,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轻微,其惩戒主体是主管教师,班主任负责教育 惩戒的时候居多;学生违反规范的情节较严重,处分也相对比较严重,这时的惩戒权在学校,学校或校长代表教师群体来实施惩戒;学生超越了校园规范的违法行为,学校已经无权处理,应由司法机关来处理。 2 要了解惩戒学生什么的问题。教育惩戒的对象应是学生的特定越轨行为,而不能是学生个人或其身体、心灵。在惩戒中,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 3 实施严厉的教育惩戒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如:调查违规情况——允许学生申辩——公布惩戒信息——建立惩戒档案。 4 防止教育惩戒触犯学生的法定权利 四 惩戒的教育性原则 1 教育惩戒确实是为了戒除不良行为。我们要检验教育惩戒的效果,主要应看其对学生越轨行为的矫正情况。 2 教育惩戒要尽量让学生获得个人发展。学生犯错后,根据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写犯错误的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画一幅画等。 3 要做好惩戒后的帮扶转化。 4 坚决杜绝一些反教育性的惩戒措施。如: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罚、罚款,这种惩戒只能是事与愿违,没有什么教育效果,教师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五 惩戒的伦理性原则 1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 要信任学生。 3 要懂得关爱和宽容学生。 4 要体现公平、合理原则。 本书在介绍教育惩戒的典型成功案例时,介绍了全国十佳(初中)班主任郑立平的弹性惩戒制度。即当学生需要实施教育惩戒时,惩戒的条目也不再只有生硬的一条,而是由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相应的惩戒措施中进行选择,还可以由学生根据违纪轻重和自身特点,再申请另外的惩戒方式。 这种弹性惩戒制度,健全了学生制度,大大优化了学生管理,将学生管理中的“人治” 逐步引向“法制”,进而走向更高一层的“自治”。同时,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自主管理。增强了学生活力,提高了管理质量。 其实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邮局采用这种灵活的处理办法,不过,没有郑老师做的那么细致、那么全面而已。 郑州二七区实验小学的“温馨班规”也值得借鉴。他们采取了娱乐式惩罚、反思式惩罚、捆绑式惩罚、服务式惩罚、交换式惩罚、文字式惩罚等多种形式的惩罚,将教育惩戒与趣味、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我这一段时间,就采用了本书中提到的原则和做法。 明白了这些教育原则,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更适合我们学生教育方法,让学生由人治走向法治,最终达到自治的最高境界!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啊! 崇仁镇中心小学 施雅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70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 等内容。

下载地址:70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 .Doc

【Top】

最新搜索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读后感 近处有风景三亿文库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初中数学教学更紧密的与生产实践联系文都网校2017考研基础词汇-刘一男(现场生成版 中) 锦江之星旅馆水单 《虞美人》整首词前六句两两对比,永恒与无常的对比。乡镇2012乡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考核办法 首都师范大学710 854考研真题电视专题片《海边的媳妇们》编导阐述

第五篇:对强镇扩权的思考

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加快镇街经济社会发展

乡镇政权组织是我国农村的最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一些发达乡镇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积极迈进的进程中,乡镇基层政府肩负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责任,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临着新矛盾和新挑战。现行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瓶颈。改革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给予乡镇更多的权力,有利于激发乡镇更大的活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促使乡镇更快实现现代化。

一、近年来我省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历程

我省历来重视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1994年11月,浙江省提出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100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995年,全国57个小城镇开展小城镇综合试点,浙江有6个镇列入试点。至1998年,全省确定了112个综合改革试点镇,其中全国试点镇28个。2000年,浙江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确定了择优发展小城镇的原则,省政府公布了136个省中心镇。这阶段改革的目标主要是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择优发展小城镇。

2005 年 11 月,我省在绍兴县的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 个镇进行中心镇培育工程试点。试点中,绍兴县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就放”的思路,对农村中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事故发生频繁、而县级职能部门又鞭长莫及、管理滞后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

察等4 项职能,通过委托方式授予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个中心镇。2006年10月,在嘉兴市的改革试点镇西塘镇,嘉善县政府对该镇予以财政政策上的重点扶持,规定镇域内土地出让金县得净收益部分按乡镇财政体制结算标准各提高10个百分点,并享受开发区土地收益有关优惠政策等。在这些小城镇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7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通过推进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赋予小城镇政府以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政策措施,把141个中心镇建设成为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二、“扩权强镇”的内涵

目前,乡镇机构要实行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究竟怎样改?无论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意见还不一致。大致来看,一种是弱化的观点,即认为乡镇一级政权组织应该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权组织,可以撤销乡镇政权或精简其组织机构和人员,将其改为县(市、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减少公务人员、节约行政开支。另一种是强化的观点,即认为应该通过改革,进一步强化乡镇一级政权组织,转变其职能,以使之在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加全面和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完善乡镇功能,解决乡镇的实际功能与其法定功能不相符合的问题,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更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果以乡镇财政的负担能力为理由而大规模地撤并乡镇,甚至改为县

里的派出机构,那就犯了本末倒臵的错误。

从1992年起,我省先后实施了4次经济强县扩权改革,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强县的发展环境,激发了经济强县的发展活力,推动了强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改革的范围一直限于部分经济发达县域。2008年底,我省启动第五轮扩权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行扩权强县。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词序的变动,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县都将会得到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而“扩权强镇”,作为与“扩权强县”相对应的是权力的进一步下沉。如果说“强镇扩权”旨在通过赋予中心镇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新的跨越,成为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区域中心,那么“扩权强镇”,则主要是为了将镇街做强而采取扩权的方式,培育更多的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发达强镇无论是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还是发展吸纳力、辐射力等方面,都接近甚至超过内地不少县城和小城市。而乡镇政府相应的财权、行政权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太小,已无法满足急剧扩大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之需,故要扩权。而放权给弱镇会给正在发展中的较弱的乡镇以动力和刺激,同时对县市的利益影响小。因此,对实力还较弱的乡镇放权扩权,并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对调动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的积极性,加速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因此无论强镇弱镇与穷乡,扩权都是完全应当的。

三、“扩权强镇”改革的动因

镇街作为基层的一级政府和市政府派出机构,担负着管理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基本转型、小城镇经济高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壮大的情况下,我市现行的与全国同一的镇街运行体制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

一是机构设臵不合理,条块关系不顺。小城镇的政府组织机构设臵不尽合理,是目前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小城镇政府与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职责关系上,设在乡镇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镇事业单位,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包袱”甩掉。由市政府直接领导的设在镇上的公安、税务、工商、土地、城建、房管、卫生、广电、邮电等站所实际行使的权力已经将名义上拥有治理乡镇权力的乡镇政府架空,使镇政府不能成为职责清晰完备的一级政府。而且,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忽视部门横向协作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结构的合理布局与协作,也不利于小城镇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二是经济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不健全。现行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20 世纪80 年代建立的乡政府管理体制,沿用传统乡政府的职能,即发展地方经济征收农业税、搞好计划生育、维持农村稳定等。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政府在许多新问题面前显得无所适从。部分与城镇建设、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市政、园林绿化、环卫、婚姻登记、养老保险等,职能尚未延伸到镇

街。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些镇街机构、职能、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都会感到吃紧。镇街现有的干部工作人员中,与城镇建设管理等工作关联度大的规划、工程监管人员,普遍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很难适应岗位任务的需要。

三是执法机制不顺。担负基层土地执法权的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和国土所,前者与镇街并不存在管理上的隶属关系;后者尽管人员工资并入了镇街,但人事调配权则仍属于国土局,镇街没有人事建议权。镇街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实践中却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但又必须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并承担责任。

四是镇财市管制度框得过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镇街积极性的发挥。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致使镇街政府无力承担管理辖区内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也不利于镇街各项工作特别是阶段性、突击性工作的开展。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通过扩权改革来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理顺市级部门和镇街的职责和权限,扩大镇街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高效便民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为提升镇街综合发展能力提供体制保障。

四、“扩权强镇”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注重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扩权强镇”改革增强了镇街政府的职权,提升了镇街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但是扩权本身不是改革的目的,提升基层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加政府责

任意识,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才是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推进扩权强镇改革的同时,镇街基层政府必须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按照“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乡镇政府建设社会管理职能、授权乡镇政府行政执法的职能“的思路,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和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要建立配套工作制度。强镇扩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发改、建设、财政、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相互配合。要强化政策协调机制,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突出政策协同配套。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镇街干部素质。要重视更新现有镇街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大力组织实施镇街干部专业知识培训和再教育工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任务的需要。

四、提高授权效能与强化用权监管相结合。一方面市级机关授权部门要强化服务理念,切实加强对放权事项的指导与服务,做到授权与服务相结合,注重权力监督,加强对乡镇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督查,规范扩权事项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另一方面扩权后镇街要做到“权责统

一、敢用会用”,及时研究制定确保下放权限规范有序运转的配套政策、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使用权更加顺畅,达到放而不乱,规范扩权乡镇权力运用,促进率先发展。

上一篇:建设节约型社会演讲稿下一篇:建设绿色校园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