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2-09-11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关键在科学技术的发达与否, 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教育,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当今时代, 很多国家对课程设置都进行了改革, 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正掀起新课改的高潮。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 1%, 农村新课改成功, 全国的新课改才能真正成功。目前, 农村的教育现状与新课改存在着很大差距, 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分析如下。

1 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状

1.1 课改实施者观念普遍滞后, 观念更新困难重重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 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然而, 当前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改大认识上就存在误区:有的认为, 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 摆点花架子, 评价学校的好坏和老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 看学习成绩, 看升学率;还有部分“事务型”校长, 热衷于事务管理, 自己业务素质差, 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 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还有的校长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足、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暂时无法实施新课程为借口, 墨守陈规, 不积极因地制宜进行课程改革。这些都致使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处于被动局面。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体——农村教师, 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看作消极的知识容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 必然使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对新课改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中很自然地走传统教育的老路, 影响新课改的实施。再者,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和主管部门, 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 教师从来就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然而, 新课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力, 在学校层面上, 教师还应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观念落后、思想守旧的部分农村教师来说, 要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因此, 多数农村教师有畏难情绪, 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 长期以来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 是让孩子通过上学跨出“农门”, 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 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但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 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将来考不上大学, 这学就是白上了。

1.2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素质提高面临挑战

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反思型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但我国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很难达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学历偏低;二是老教师比例大, 年轻教师少;三是职称偏低, 由于农村教师评职称普遍很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知识结构上,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系统学习过, 不少教师的知识只限于本学科或书本知识, 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和非师范学校毕业教师, 而这部分人整体素质更低, 按说, 教师观念的转变, 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 更多地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 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培训不支持, 因为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 外出学习就要影响校内教学。另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培训基地建设落后, 培训流于形式, 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培训由于缺少课程资源的学科带头人实效不大。此外, 由于地域特点, 有些偏远地区学校课改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地指导。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教学设施落后, 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新课程一方面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挖掘校外资源, 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增长经验的机会。但是, 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近几年,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为“以县为主”, 在投入上实行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并负责教职工工资的发放。目前, 大部分农村地区老师工资是有了保障, 但多数农村学校普遍反映, 学校公用经费不足, 难以维持日常办学的开支, 更不要说去添置设备。有些学校甚至连一台微机也没有, 更谈不上多媒体和网络的运用。有些学校或者缺少实验用品, 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 学生无法动手进行实验研究;或者缺少音像设备和音像资料, 教师上课还停留在一支粉笔, 一张嘴, 一块黑板和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条件上;或者缺乏图书资料, 有限的资料也不能及时更新, 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查。就校外资源来说也很有限, 校园周围没有像样的图书馆, 没有科技馆, 没有博物馆, 也没有足够的网络资源, 由于硬件条件不足, 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村教育顺利进行课程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面对上述各种现状,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 必须认真探索研究寻找对策。

2 对策

2.1 大力加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

新一论课程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 大力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使其深入人心。报刊、杂志、新闻媒体要正面引导, 对课改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要大力报道和宣传, 真正使社会、家长、学校对集体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合力, 构筑坚实的基础。

2.2 更新农村教育工作的观念, 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教育观念更新尤为重要, 在校长更新了观念认识后, 校长必须向全体教师讲明新课程改革是农村教育的必然之路, 人人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使全体教育工作者真正形成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育观、新型的价值观、新型的评价观、新型的课程资源观等。以此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2.3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硬件设施, 满足农村新课改的实施

在课程改革的进行中, 面对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状况, 首先, 各级政府应明确责任, 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 在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其次,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广开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比较严重的情况, 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 给予专项投入, 拨款贫困地区信息网络站点建设, 丰富教程资源, 拓展资源库容量, 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保证。

2.4 全面改革各类招生制度,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目前农村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多以升学率为依据, 社会看学校办得好与坏, 仍以升学高低为标准, 因此目前的农村学校教育始终没有脱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以, 招生制度的彻底改革,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使其与课改精神相吻合、协调。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改革与考试制度的通知》精神, 考试多样化, 使教师和学生有展现特长和潜能的机会。如果新的招生制度和评价没有改革和建立, 学校领导不敢搞新课改, 教育工作者也不敢搞新课改。假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硬着头皮搞改革, 上级和社会不会认可。

2.5 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根据农村现实,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应以岗位培训为主, 坚持“教学研结合”与“教学做合一”的培训原则, 改变“培训即办班”的单一的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培训。

专题讲座与示范课结合。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请有专长的外校教师专题讲座并上示范课, 同时安排本校有特长的老师上专题课和示范课。

观摩培训。学校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观摩优质课、特级教师示范课以及当地优秀教师观摩课。观摩后要求进行研究, 对照别人找差距, 提出自我改进、提高的思路或设想。

自我培训。教师自发组织集体听课、评课、研讨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个别专业培训。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个别学科专业教师实在缺乏情况下, 可以选派少数同志到专门的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短期的专业培训。培训结束后回校兼任所缺学科的教学工作。

我们相信, 只要弄清了农村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 找到了解决这此现状的对策, 在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通过广大老师的认真探索, 不懈努力, 农村新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成果。

摘要:当前, 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 由于教师素质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太大, 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尚未确立, 应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更新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 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2] 李如密, 唐爱民, 祝令华.现化教育理论[M].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3]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思考下一篇:人职匹配理论视阈下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