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

2023-03-01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1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1次。

第二章 评价

第五条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以下简称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 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 评价应当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 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 考核

第九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一条 目标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并于9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照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查,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牵头部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实施部门应当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将五年专项考核结果送考核牵头部门。 第十二条 目标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和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牵头部门汇总各地区考核实际得分以及有关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并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结果,形成考核报告。

考核等级划分规则由考核牵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考核报告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对考核等级为优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生态环境损害明显、责任事件多发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含已经调离、提拔、退休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章 实施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研究评价考核工作重大问题,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讨论形成考核报告,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第十五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采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考核认定的数据、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数据成果,必要时评价考核牵头部门可以对专项考核等数据作进一步核实。 因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导致有关考核目标未完成的,经主管部门核实后,对有关地区相关考核指标得分进行综合判定。

第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应当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计和监测的人员、设备、科研、信息平台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指标调查频率,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五章 监督

第十七条 参与评价考核工作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客观公正、依规有序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对于存在上述问题并被查实的地区,考核等级确定为不合格。对徇私舞弊、瞒报谎报、篡改数据、伪造资料等造成评价考核结果失真失实的,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 有关地区对考核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考核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和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有关机关和部门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受理并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针对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国家统计局商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12月2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中办国办印发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23日

01 版)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全文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根据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

第三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行党政同责,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按照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奖惩并举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基础上综合开展,采取评价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评价、五年考核。

评价重点评估各地区上一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引导各地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每年开展1次。考核主要考查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 1 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五年规划期结束后开展1次。

第二章 评 价

第五条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以下简称评价)工作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 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第七条 评价应当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 评价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

第三章 考 核

第九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以下简称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目标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突出公众的获得感。考核目标体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 2 部门制定,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作相应调整。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将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十一条 目标考核在五年规划期结束后的次年开展,并于9月底前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对照考核目标体系开展自查,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自查报告,并抄送考核牵头部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有关专项考核的实施部门应当在五年规划期结束次年的6月底前,将五年专项考核结果送考核牵头部门。

第十二条 目标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和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牵头部门汇总各地区考核实际得分以及有关情况,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并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环境保护督察等结果,形成考核报告。

考核等级划分规则由考核牵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考核报告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对考核等级为优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其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生态环境损害明显、责任事件多发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

3 责人(含已经调离、提拔、退休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章 实 施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研究评价考核工作重大问题,提出考核等级划分、考核结果处理等建议,讨论形成考核报告,报请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第十五条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采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考核认定的数据、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数据成果,必要时评价考核牵头部门可以对专项考核等数据作进一步核实。

因重大自然灾害等非人为因素导致有关考核目标未完成的,经主管部门核实后,对有关地区相关考核指标得分进行综合判定。

第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应当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统计和监测的人员、设备、科研、信息平台等基础能力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指标调查频率,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五章 监 督

第十七条 参与评价考核工作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客观公正、依规有序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对于存在上述问题并被查实的地区,考核等级确定为不合格。对徇私舞弊、瞒报谎报、篡改数据、伪造资料等造成评价考核结果失真失实的,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 4 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八条 有关地区对考核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考核结果和责任追究决定的机关和部门提出书面申诉,有关机关和部门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受理并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可以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针对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国家统计局商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12月2日起施行。

第三篇: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年度考核细则公布

2012/09/28 07:34:00来源:徐州日报访问人数:72

环保部门要完成2012年省下达我市总量减排计划,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考核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比例达到90%;省控重点监测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比例达到65%;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受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达17%;重点污染源和减排工程完成在线监控仪器安装,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监督性监测率达到100%,在线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90%以上,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和辐射污染防治;加强水污染防治等。

水利部门要完成单位GDP水耗达到当年考核指标要求,城市和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5%和70%,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含接管)覆盖率达到60%;全市年节水量达到3700万立方米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3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率不低于10%;完成市区饮用水源地年度保护工程,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域供水覆盖率达到55%等。

市公安局要制定“黄标车”区域限行实施方案,自本月起先行在云龙湖风景区、新城区范围主要路段实施限行;加速“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进程,完成省下达给我市年度淘汰老旧机动车任务。

市城管局要保证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各县(市)要达到50%;全面落实市政府下发的《徐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中“扬尘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任务,城区主要干道日常(零度以上)冲洒水率40%以上,各县(市)区达35%等。

市农委要将我市的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1.7%;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30%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污染治理设施,新建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同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以“两湖一河”流域湿地为重点,实施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工程,逐步修复退化湿地,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等。

市经信委完成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6%的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达5%,严格按照国家、省工作进度和要求,按时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落后设备等。

市国土资源局要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为重点,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与时序,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率下降12.52%,耕地保有量保持593296.1公顷。

市卫生局要持续加大医废的处置覆盖率,力争年底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弃物规范管理覆盖所有乡镇。

市发改委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市科技局要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重大共性技术,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物联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督促营运车辆淘汰更新,对超过尾气排放标准、公安部门未予检验签章的营运车辆,不得核发道路运输证,并出台落实船舶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市质监局要建立油气回收装置的计量标准,依法开展计量校准和计量检定工作,同步提供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为全面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做好计量技术保障。

第四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2009-2010年度)

铜川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09-2010年度)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影响,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县区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从不断增强共识与合力,攻坚克难,突出抓好金融生态主体建设、信用环境建设和辖区金融稳健运行等重要任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2009-2010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制度完善,为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009年,市政府组织召开了铜川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推动我是金融业全面健康发展。并在会后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已有成功经验,分析寻找不足和差距,结合铜川实际,制定出台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10-2012)》、《铜川市政银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息通报制度》、《铜川市诚信企业评定暂行办法》等三项制度,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长效机制保障。

(二)开展融资推介,构建良好的政银企合作关系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在多渠道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扶持资金的同时,主动加强与辖区各金融机构的联系和沟通,通过政银企合作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融资推介形式,加强政银企之间的合作,仅2009年一年就促成了46家企业与金融单

位签订融资合作协议42.56亿元,为铜川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增添了后劲,注入了活力。同时,市政府还制定出台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铜川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铜川市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增强了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引导作用,使国家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在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重点项目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形成政银企两性互动、互惠互赢的可喜局面。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了增强和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2009年以来,以创建“诚信铜川”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一是以全市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前沿阵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项群众宣传征信知识;二是抓住“6.14信用关爱日”活动契机,组织开展征信知识进村镇、进社区活动;三是编制金融生态还建设公益广告,在铜川人民广播电台长期播放并定期更换;四是在宜君县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教育培训试点,探索增强农户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新思路、新方法。

(四)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优化金融生态建设司法环境 为了加大金融案件审结力度,维护合法金融债权。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人民银行、法院、金融机构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执行有关问题的意见》,集中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治理活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为铜川金融安全运行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同时,建立了金融案件诉讼和执行情况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沟通交流金融案件的诉讼和执行情况,构筑起政府、金融机构与法院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由于治理措施强硬,各方配合有力,仅2009年一年全市审结、执行金融案件54起,涉案金额1600万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金融债权人的利益。

(五)推进信用主体评定活动,促进信用主体与银行的有效合作

信用是各经济主体与银行合作的基础。为了促进各经济主体与银行的合作,2009年以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大力开展信用主体评定活动。一方面,人民银行会同市中小企业局,委托联合信用评级公司对全市四家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使铜川担保机构有了自己的“信用等级”名片,促成了。另一方面,以信用社为主要评定主体,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活动,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截止2010年末,全市评定信用村145个、信用户36111户,建立信用档案农户66546户,农户建档率58.7%。

(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拓展系统应用功能

人民银行依托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优势,不断完善征信系统建设。一是加强企业和个人信贷信息建设,截止2010年末,征信系统共录入全市企业信贷信息5000多户、个人信贷信息18万人;二是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工作,2010年全年共建立信用档案?户,向161户建档中小企业进行了银行授信,136户企业办理了信贷业务,涉及金额9.6亿元;三是拓宽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范围,2009年以来新增环保处罚、注会资格、药监许可、质监认证等四类非银行信息,增强了系统信用信息的综合性;四是推广应收帐款质押登记系统应用,2010年金融机构通过查询该系统发放企业贷款20笔,涉及金额1.7亿元。

二、金融业运行情况

截止2010年末,铜川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农村信用联社及1家又出银行;证券业金融机构仅有西部证券铜川营业部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5家。全市金融营业网点165个,从业人员4833人,其中在册从业人员2163人。

(一)银行业运行基本稳健,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1、存款余额大幅增长。截止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0.9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85亿元,增幅51.2%。仅从2010年来看,存款增加值为44.3亿元,增速达21.4%,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1.6和3.3个百分点。

2、贷款余额增速回落。截止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9.1亿元,增幅12.9%。仅从2010年来看,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4亿元,下降1.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40.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1.5%,下降5.1%,短期贷款余额38.2亿元,较年初增长5.1%。

3、经营效益大幅提高。2010年,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2.1%,较2008年提高1.89个百分点。仅从2010年来看,各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整体上升,实现盈利6.2亿元,同比增加4.8亿元,资产利润率提高1.1个百分点。

4、创新力度不断增强。2010年,各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设立了中小企业专营机构,创新产品不断推出,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多投融资选择。以工商银行铜川分行为例,截至2010年末,该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国内贸易融资贷款31笔、涉及金额2.3亿元,较年初增加1.6亿元。同时,结合铜川实际,借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思路,探索出“权证+保险+贷款”的信贷模式,印台农村信用联社在全国率先开展果园权证抵押贷款业务,为8户取得果园权证的果农办理了17万元的果园权证抵押贷款。

5、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有所提高。截止2010年末,铜川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核心资本为1.5亿元,资本充足率为4.7%,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同时,有三家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指标要求。

(二)证券业运行平稳,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2010年铜川市唯一的证券机构西部证券铜川服务部升级为证券营业部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客户资料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制度,完善了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社会统筹等工作。西部证券铜川服务部转型为营业部,有利于铜川市金融业各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截止2010年末,该营业部累计开户17743户,累计成交量49.8亿元,客户资产量9.5亿元。

(三)保险业快速发展,服务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保险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15家保险机构,其中6家寿险公司,9家财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1亿元,较2008年增加2.1亿元,增幅70%。仅从2010年来看,较年初增长24.3%,其中: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3亿元,增幅16.7%;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8亿元,增幅41.4%。

2、服务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保险业共计支付赔偿1.1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财险赔付0.9亿元,同比增长27.9%;寿险赔付0.2亿元,同比下降56.4%。保险密度607.6元,同比上升24.4%。同时,全市保险业从业人员仅3000人,同比增加500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县区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目前,有个别县区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评价工作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中出现推诿、拖拉的现象,甚至于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没有一家金融机构,使建设和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二)政银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通过在各县区座谈了解到,金融机构认为县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联系沟通较少,政银之间缺乏深入了解,普遍希望县区政府能积极协调政银相互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通过优质项目吸引金融介入,推动经济发展。

(三)中介机构造假严重,在金融领域的信任度普遍下降 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在为企业向银行提交的验资、审计报告中经常存在信息虚假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已经丧失掉对铜川市中介服务的信任。多家金融机构反映,他们已经在西安市指定了相应的业务中介机构,来提供中介服务。

(四)融资渠道较为狭窄,金融风险分散能力较低 由于铜川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全市仅一家上市公司,无政府及企业债券发行,企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领域。而铜川市二产比重过高、一产效率不高、三产发展滞后的现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相应的信贷资源配臵也比较偏重工业领域,风险没有能够被充分分散,更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五)不良贷款反弹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仍需改善 截止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增加3.2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4.3个百分点。调查发现,个别企业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现象比较严重,加之部分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贷款“三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辖区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区要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组成,明确职责;

(二)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三)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四)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

(五)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六)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七)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五篇:XX年度落实生态县建设林业重点工作进

展情况汇报

自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按照《利津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XX-XX年度落实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及生态县建设有关指标要求,结合我县林业实际,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严格工程施工管理,已超额完成任务建设指标,现将XX年度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任务目标及完成情况

(一)任务目标

XX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继续推广植树造林,确保年底森林覆盖率达到14.2%;继续加强对一千二林场和利北自然植被的保护,使受保护面积占国土比例稳定在29.1%;完成建设期内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建档工作。

(二)完成情况

1、XX上半年新建冬枣园5700亩,完成任务的51.8%;村庄绿化已植树村147个,植树24.8万株,分别占任务的87%、100.8%;路域绿化完成29.2公里,完成任务的83.4%;水系绿化完成28.7公里,完成任务的143.5%;农田林网完成网化面积59000亩,完成任务的218.5%;新封滩育林XX0亩,占任务的100%;到目前全县林木资源总量共有3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5%。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措施,继续搞好对一千二林场和利北自然植被的保护工作。在自然保护区内,新设立宣传牌3个,界桩20个,同时组建专业防护队伍,加强巡逻,责任到人,使自然保护区面积稳定在70.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0.2%。

3、对各项工程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以规划设计、作业设计和小班管理卡为主要内容,建立造林管理档案,实现对造林全过程的全方位监测。

二、主要措施

(一)搞好组织宣传发动,广造声势,营造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浓厚氛围。一是搞好舆论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媒体报道、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植树护绿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利津镇速生林和虎滩乡冬枣的成功经验,算经济帐,让事实说话,从而激发群众造林营林的热情。三是结合植树节和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掀起植树造林的新高潮;

(二)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我县部分土地立地条件差,土质盐碱,造林成活率难以保证,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林业部门切实发挥本身职能,林业技术人员与乡镇搞好配合,到村庄、地块实地踏查,本着“因地制宜、使地适树”的原则,现场规划,为下一步科学造林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土壤盐碱较重的地段,通过修台田、拿大堑、深翻土壤、大水压碱等工程措施改善土质条件。在苗木品种的选择上,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主要选用了白蜡、杨树等树种,苗木要求胸径3厘米以上,木质充实无病虫害;在栽植上,提倡大穴、大苗、大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确保栽一棵,活一棵。

(三)搞好技术培训,提高林业科技含量。结合“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搞好林农、果农技术培训。入春以来,共举办冬枣春季修剪、花前花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培训班共17期,培训人员1400多人次;现场指导10村次;发放《新建冬枣园春季管理技术意见》、《冬枣园管理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700余份;电视技术知识讲座1期;聘请专家病虫害防治知识讲座1次。通过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科技兴林意识和营造林科技含量。

(四)创新机制,完善落实政策,增强活力,加强栽后抚育管理。借助去年的成功经验,本着有利于调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树木管护的原则,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木管护机制,对公共用地树木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吸引群众投资造林,确权到人,继续实行“谁管谁有,一包到底”,依靠群众造好林、管好树,杜绝出现“公家树”。

(五)加强领导,严格督导,推动我县林业工作深入开展。为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有力地促进了造林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县建立了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林业局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林业绿化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协调。县委、县政府把造林绿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村庄绿化和冬枣园建设工程已经列入全县“双十”工程。3月3日召开了全县林业工作会议,确立各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是造林绿化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造林绿化的主要责任人,把绿化任务砸到领导肩上,明确责任,落实到人;3月10日召开了由各分管乡镇长参加的春季林业生产调度会,要求各乡镇结合植树节活动,迅速掀起植树高潮。同时借助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督查、机关工委、文明办、林业部门密切配合,通过检查评比等形式,加强督导调度。3月25日、4月4日,根据县政府的要求,四部门联合组织了两次林业生产工作大检查,从林业项目建设进度、苗木栽植质量、栽后抚育管护措施等方面,对各有关乡镇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评比,由督查局进行了全县通报;林业部门自入春以来,技术人员巡回指导各乡镇,准确掌握各阶段林业生产情况,每周利津绿化委员会对各乡镇林业阶段生产进展情况全县通报,以此来促进我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

虽然我县的林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基础差,底子薄,林木资源总量少;二是盐碱地面积大,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树木生长缓慢,阻碍了林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林业科技含量比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用率不高。因此说,我县的林业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力开创我县林业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上一篇: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措施下一篇:申通快递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