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2024-04-24

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精选8篇)

篇1: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及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具体帮助指导下,横畈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目标和要求,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进、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坚持“环境立镇”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突出问题,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在抓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谋划环保思路,推进环保工作,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改善投资环境,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生态环保工作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橫畈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现将一年来我镇的生态环保工作回顾总结如下:

一、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环境立镇”战略。一是成立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针对镇党委班子的人事调整,及时调整了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保工作计划,坚持把生态建设与环保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完善工作网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行政村均确定了生态环保联络员,健全了生态环保工作网络,同时镇政府与各村、企事业单位均按上级要求签订了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与责任进行层层分解。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大力开展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引导广

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进一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村”、“绿色文明家庭”等“多绿”创建工作,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四是加强村庄整治、改善环境面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镇在完成白水涧村、庙下、郎家、庆北、曹前、市地等自然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潘联村新农村整治任务。五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镇党委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贯彻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在招商引资中,把好产业准入关,严格依照《临安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业污染排放的监管,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并杜绝了冒黑烟现象的发生。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和市“1010”工程的相关要求,为整体推进镇城乡环境设施建设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中苕溪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可续发展,提升集镇环境质量。我镇在07年度开工建设的基础上,08年又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工程推进速度,主体工程于07年10月开工,08年8月完工,10月开始试运行。一期污水管网的铺设于11月底基本完工,两项工程总投入资金约700余万

元。

二是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扩容改造和管理。垃圾填埋场扩容改造完成后对全镇的垃圾处置水平有了个较大的提高,垃圾填埋场位于横畈镇潘联村,扩容后占地30亩,总投资500余万元。改造后,全镇垃圾集中收集于垃圾填埋场进行进行无害化处理后,集镇、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促进镇生态环保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做好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根据市污普办的要求,从今年3月市污普办组织全市普查员业务培训开始,我镇就认真组织人员对全镇的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进行全面普查,共聘请普查员5人,普查工业企业污染源150余家,其中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33家,生活污染源42家,普查员在工作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努力克服种种矛盾和困难,耐心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确保普查资料准确、完整,及时,确保了我镇的污普工作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四、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从5月份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通过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我镇“清洁乡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各种硬件设施基本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健全,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主要做法是:

1、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我镇共新建垃圾房28座,固定垃圾箱240余只,其中新建 150只,修建90只,共配备垃圾桶 125只,并在垃圾房、垃圾箱建设中由镇统一标准、统一建造。二是配备

保洁工具。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镇共配备了垃圾清运车4辆,垃圾收集车31辆,工作服36件,以及铁锹、扫帚等保洁员所需的必备工具。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镇财政预计投入经费140余万,其中垃圾填埋场扩建投入50余万,河道清淤整治投入15余万,垃圾房、箱建设投入25余万,垃圾桶投入3万元,垃圾清运投入12万元,垃圾收集车投入4万,保洁员工资投入20余万元,环境整治及其他3万余元,目前镇已投入经费110余万元。

2、落实队伍,建立机制。一是落实了村级保洁员队伍。在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镇各村均落实了保洁员,现全镇共有保洁员37人,其中村保洁员23人,集镇保洁员9人,垃圾清运工4人,垃圾填埋场管理员1人,并组织了村级保洁员上岗前业务培训。二是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考核制度。各村均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保洁员管理考评制度,村坚持每月对保洁员的工作检查考评一次,并按规定均与保洁员签订了聘用协议,增强了保洁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各村还落实了环境卫生监督员,由各村委干部或老年协会成员担任卫生监督员,加强对村环境卫生的有效监督。另外各村均修订了村规民约,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和禁渔规定纳入了村规民约。

3、综合整治,改善环境。为有力地配合和开展 “清洁乡村”活动,我镇多次组织开展了“清洁乡村”环境卫生大整洁活动,发动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重点对集镇市容和各村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彻底清除堆放在路边、河边、溪边和垃圾箱内积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共清除杂草、垃圾和堆积物200车辆次,同

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拉乱挂等现象,确保村容村貌卫生、整洁、有序。另外,我镇还加大了对河道清淤整治的力度,在完成白水涧水溪、苕溪清淤保洁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集镇小溪进行清淤,共投入经费15余万元,清淤河道、小溪5公里,清除淤泥50车辆次。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发挥部门作用,团结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把我镇全面建设成为社会风气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综合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镇。

横畈镇人民政府 二00八年十一月

篇2: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及市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具体帮助指导下,横畈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目标和要求,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进、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坚持“环境立镇”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突出问题,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在抓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谋划环保思路,推进环保工作,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改善投资环境,较好地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生态环保工作目标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橫畈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现将一年来我镇的生态环保工作回顾总结如下:

一、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环境立镇”战略。一是成立组织,切实加强领导。针对镇党委班子的人事调整,及时调整了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2008生态建设与环保工作计划,坚持把生态建设与环保工作作为镇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完善工作网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行政村均确定了生态环保联络员,健全了生态环保工作网络,同时镇政府与各村、企事业单位均按上级要求签订了2008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与责任进行层层分解。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大力开展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引导广

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进一步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开展“绿色企业”、“绿色村”、“绿色文明家庭”等“多绿”创建工作,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四是加强村庄整治、改善环境面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镇在完成白水涧村、庙下、郎家、庆北、曹前、市地等自然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了潘联村新农村整治任务。五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落实长效管理措施。镇党委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贯彻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评判标准。在招商引资中,把好产业准入关,严格依照《临安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执行“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强对工业污染排放的监管,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并杜绝了冒黑烟现象的发生。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和市“1010”工程的相关要求,为整体推进镇城乡环境设施建设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中苕溪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可续发展,提升集镇环境质量。我镇在07开工建设的基础上,08年又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工程推进速度,主体工程于07年10月开工,08年8月完工,10月开始试运行。一期污水管网的铺设于11月底基本完工,两项工程总投入资金约700余万

元。

二是加强对垃圾填埋场的扩容改造和管理。垃圾填埋场扩容改造完成后对全镇的垃圾处置水平有了个较大的提高,垃圾填埋场位于横畈镇潘联村,扩容后占地30亩,总投资500余万元。改造后,全镇垃圾集中收集于垃圾填埋场进行进行无害化处理后,集镇、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促进镇生态环保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做好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根据市污普办的要求,从今年3月市污普办组织全市普查员业务培训开始,我镇就认真组织人员对全镇的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进行全面普查,共聘请普查员5人,普查工业企业污染源150余家,其中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33家,生活污染源42家,普查员在工作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努力克服种种矛盾和困难,耐心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确保普查资料准确、完整,及时,确保了我镇的污普工作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四、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从5月份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通过半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我镇“清洁乡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各种硬件设施基本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健全,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主要做法是:

1、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我镇共新建垃圾房28座,固定垃圾箱240余只,其中新建 150只,修建90只,共配备垃圾桶 125只,并在垃圾房、垃圾箱建设中由镇统一标准、统一建造。二是配备

保洁工具。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镇共配备了垃圾清运车4辆,垃圾收集车31辆,工作服36件,以及铁锹、扫帚等保洁员所需的必备工具。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镇财政预计投入经费140余万,其中垃圾填埋场扩建投入50余万,河道清淤整治投入15余万,垃圾房、箱建设投入25余万,垃圾桶投入3万元,垃圾清运投入12万元,垃圾收集车投入4万,保洁员工资投入20余万元,环境整治及其他3万余元,目前镇已投入经费110余万元。

2、落实队伍,建立机制。一是落实了村级保洁员队伍。在完善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镇各村均落实了保洁员,现全镇共有保洁员37人,其中村保洁员23人,集镇保洁员9人,垃圾清运工4人,垃圾填埋场管理员1人,并组织了村级保洁员上岗前业务培训。二是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考核制度。各村均制定了环境卫生保洁、保洁员管理考评制度,村坚持每月对保洁员的工作检查考评一次,并按规定均与保洁员签订了聘用协议,增强了保洁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各村还落实了环境卫生监督员,由各村委干部或老年协会成员担任卫生监督员,加强对村环境卫生的有效监督。另外各村均修订了村规民约,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和禁渔规定纳入了村规民约。

3、综合整治,改善环境。为有力地配合和开展 “清洁乡村”活动,我镇多次组织开展了“清洁乡村”环境卫生大整洁活动,发动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重点对集镇市容和各村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整治,彻底清除堆放在路边、河边、溪边和垃圾箱内积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共清除杂草、垃圾和堆积物200车辆次,同

时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拉乱挂等现象,确保村容村貌卫生、整洁、有序。另外,我镇还加大了对河道清淤整治的力度,在完成白水涧水溪、苕溪清淤保洁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集镇小溪进行清淤,共投入经费15余万元,清淤河道、小溪5公里,清除淤泥50车辆次。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发挥部门作用,团结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把我镇全面建设成为社会风气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综合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镇。

篇3: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问:请谈谈《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 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冰川最发育、湖泊面积最大、河流发育最多的地区, 水资源总量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均居全国各省 (区) 之首。西藏生态系统类型独特多样, 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 拥有3 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1 2 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藏独特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 使其成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 成为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 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上个世纪9 0年代末以来, 中央和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 先后实施了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人工草地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多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会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 完善了相关政策法规。实行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 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实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 保护天然植被,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另一方面, 必须看到, 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西藏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关研究表明, 1961~2007年, 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年以0.32℃的速率上升, 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 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 进而诱发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近年来, 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 0 0 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也提出了加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建议。为此, 我委会同有关部门赴西藏进行了实地调研,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规划》, 加大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促进西藏各类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维护生态功能,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是改善西藏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广大农牧民增收, 保障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是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青藏高原实施的又一项重点生态工程, 具有重要意义。

问:《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 重视自然恢复, 通过必要的保护与建设措施, 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促进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民增收。

规划目标是, 到2 0 3 0年, 西藏自治区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理, 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度提高, 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湿地、河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测网络更加完善, 基本实现农村传统能源替代, 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

问:《规划》提出了什么样的工程建设布局。

答:《规划》提出, 根据植被地带性分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地貌格局与类型等原则, 将西藏分为3个生态安全屏障区。一是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内地势高亢、湖泊众多、气候寒冷干旱、冻融作用强烈, 大风沙尘天气多。主要治理任务是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在维系西藏高寒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发展草地畜牧业。二是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面积相对较小, 自然环境条件稍好, 属温性半干旱气候, 是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治理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化。三是藏东南和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该区内自然环境条件较好, 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 森林类型多样, 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治理任务是加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实施天然草地、野生动植物保护, 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适度发展特色经济。

问:《规划》提出的主要建设内容有哪些。

答:《规划》确定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类十项工程。生态保护方面共包括五项工程。一是天然草地保护工程, 实施退牧还草和鼠虫毒草害治理。二是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基本建成全区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体系, 因地制宜开展森林火烧迹地更新工程。三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 全面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四是重要湿地保护工程, 全面实施湿地保护工程, 恢复湿地植被。五是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工程, 优化区域电网和农村电源建设, 基本实现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

生态建设方面共包括四项工程。一是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建成布局基本合理、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二是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 建设灌溉人工饲草料基地、草种繁育基地、绿洲型饲草产业基地、旱作人工饲草料示范基地。三是防沙治沙工程, 通过开展封沙育草、草方格沙障、砾石压沙等多项措施, 治理沙化土地。四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通过封禁修复、水土保持种草、水土保持林等措施并辅以小型水土保持配套工程等, 治理水土流失。

在支撑保障方面, 实施生态安全屏障监测体系工程, 建设地面生态监测站和地面观测点。

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篇4: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研究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保护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下面我就我们所面临的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简单的论述。

1.生态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由于人口密集、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环境保护技术落后与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中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1.1土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污染沙漠化严重

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我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

1.2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以我们邢台市为例:2013 年市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8 天,占全年天数的10.4%;轻、中度污染天数为182 天,占全年天数的49.9%;重度污染以上天数为145 天,占全年天数的39.7%。我们邢台市成为全国有名的空气重污染城市。

1.3水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以我们邢台市为例:河流水质状况邢台市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干渠(清凉江)和七里河外,其他河流均接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无天然径流。2013 年12 条有水河流的监测结果显示,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为Ⅲ类外,其他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1.4森林资源在减少

我国属于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而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近10几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

1.5生物多样化趋势锐减

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但生物物种灭绝和濒危趋势发展很快。由于野生物种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加上一些地区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5000种,占总数的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在《频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2.加强环境建设急需采取的措施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项事关当代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努力。

2.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2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3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大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纵观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为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首先,要建立健全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加快制定》、《自然资源法》、《防治沙漠化》、《有机废弃物排放法》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建立公共政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第三,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生态环保的内容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加强集成。

篇5: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为顺利完成县政府下达的生态建设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分水镇年初工作计划,社会事务办积极成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及时分解落实责任。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还积极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分工负责,并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要求具体负责人工作进度及相关情况知根知底,做到工作及时汇报。分管领导积极亲自下村检查,指导工作,做到各项工作情况有所掌握。要求各村严格按照工作部署,工作台帐与工程台帐必须完整健全,工程进度与质量必须按时上报,做到上情下达有序、通畅。

二、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社会事务办对各项重点工程都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联系科室及联系人,实行倒计时计划。

1、继续完善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加大污水截污纳管改造力度。2011年分水镇完成了05与16省道连接线、武盛街、滨江路延伸、分水江休闲度假区(滨江段)、南门大道(院士路)、工业功能区等道路的污水管网建设,并对武盛街(健康路-玉泉路)实行雨污分流改造,2011年新增污水管网13.8公里。分水镇以桐庐县开展农村生活

污水处理工程为契机,对城西村和武盛村进行污水纳管处理,实际建成DN200以上管网3公里,污水处理量得到了有效增加。截止10月底,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80%,比2010年增加了5%,飞行检测和出水水质基本达标,在线监测装置已安装并正常使用,污水厂的各项台帐资料完整健全。根据省建设厅下发的申请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省级“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文件精神,分水镇积极收集相关工程资料,目前申请资料已基本完成,争取在12月份完成申报。

2、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桐庐县“三江两岸”工作。分水镇作为桐庐县“三江两岸”工作的成员单位,在桐庐县“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积极完成各项任务。分水镇领导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对照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分水镇污水处理厂的平均日污水处理量在10月底达4010吨,处理率达80%,有效完成了日污水处理量达处理能力的80%及污水处理率增加5%的任务。同时,“三江两岸”工作台帐健全完善。

3、组织开展污水治理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1)、确定小源、太平、徐桥、里湖、天英、儒桥、武盛、城西8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村推进工作,其中武盛、城西采取污水纳管处理模式,分水镇共建污水处理池70只,其中无动力厌氧加人工湿地池64只,微动力太阳能池6只,纳管人口19118人,预计工程总投资2067.5万元。4月份完成工程初步设计,5月份完成各村污水处理池建设招投标工作,9月份池体工程基本完工,同时管网招投标工作也同步开展,目前各村主体工程已经完成,绿化、管网、池

体外围等工程正处于扫尾状态,计划将于12月初全面完成,准备验收。

(2)、高联、外范、百岁坊、朝阳、三溪、盛村村于2010年底完成污水处理工程,现已建立长效运维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已建工程真正发挥处理实效,在今年进行查漏补缺工作,对全村的污水池进行检查,尤其是针对绿化进行了全面整改,分水镇2010年工程绿化、外围整改费用达23.8万元。通过整改,现在各池均达到“污水进、清水出、花草茂盛”的效果。为了有效保证池体美观、绿化茂盛,根据县环保局要求,对已建工程进行护栏安装,并加强环保宣传,共计投入227200元。

(3)、新龙村因部分池体存在严重渗漏问题,经村两委讨论研究,决定改建6个池,并新建3个池,共计整改资金达52.8万元。4月份完成招投标工作,目前池体工程已完工,绿化及池外工程正有序推进中,计划于12月初全面完成。

三、加强监管,重视信访

分水镇是以制笔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强镇,工业生产的逐渐壮大给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影响,环境信访也因势而产生。面对繁琐而又棘手的环境信访,社会事务办始终坚持“努力将纠纷在基层解决”,积极配合环保监督所处理好矛盾纠纷。2011年主要接到信访10件,顺利处理9件,另外1件正在调查处理中。在严格的监管和稳妥的处理下,未发生因监管不力、失职渎职造成重特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因环境问题引起的重大群体性或群访事件,也未发生重大以上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四、积极配合县生态办开展工作

社会事务办严格按照《桐庐县2011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目标任务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向生态办提供信息,保证每两月提供1篇以上信息。到目前为止,已提供8篇,被采用的信息已有3篇。

通过一年来的工作,社会事务办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对照先进,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部门的考核标准和文件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高效完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

社会事务办

篇6: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2008年,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在学校各级领导的监督和指导下,在全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全处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全面、深入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基本建设与规划任务。现将2008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

(一)土地的征用与出让工作取得新进展。

1、土地征用:多次向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双桥村的征地及遗留问题,在双桥村安置地批准后,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和镇海区政府、庄市街道联系,加快勤勇村253亩土地的征地和供地工作;完成了北校区镇海联丰村(田野涨)55亩土地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核准和供地审批及缴费工作,现已完成供地;与市发改委、国土局、教育局、江北区政府和镇海区政府沟通联系,积极推动双桥村208亩土地的供地工作,并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完成了该地块的选址规划、用地预审、环境评估和核准工作,现正在争取早日供地;完成镇海区甬江村248亩土地规划选址、用地预审、核准、地质灾害、矿产压覆评估、征地谈判和农转用审批工作工作;

2、土地出让:办理完成育才路成教学院地块挂牌拍卖的相关前期工作,并已基本完成该地块的拆迁工作,待时机成熟时再挂牌拍卖;准备完成曙光路(原宁波海洋学校)地块土地规划控制文本和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代表学校具体负责协调市教育局、镇海区政府和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股权转让工作,并将股权转让资金用于完成北校区镇海联丰村136亩土地的供地工作,现已完成供地和土地证办理工作;做好陶公山土地开发的前期工作,为维护学校的利益,减少资产流失,寻找有关权证和资料,现已重新建立陶公山的权证档案,并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二)创平安校园工作再创新佳绩。

在校创安办和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全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的制订和实施,组织全校性安全隐患检查并组织整改,推进本处内部的安全制度建设和日常防范工作,在整个考核年度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本处员工及建筑施工人员也均未发生违反校纪校规和违法事件,为我校创建平安单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今年本处的创安工作自评98分,考评满分,获得学校“创安”先进集体称号,充分受到学校创安领导小组好评,我处黄群立同志因安全工作出色荣获了校创安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三)党风廉政建设收获新成效。

1、建立了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坚持利用各种会议和讲座形式,组织全处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等文件精神。通过辩析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剖析正反典型事例,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防机制。依据中共宁波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细则》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处的实际情况,明确了我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和责任分工,逐步完善本单位党风廉政建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勤政廉洁、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2、推行事务“三公开”(事由、决策、执行),充分实施“阳光工程”。在坚持办公例会的基础上,增加全处同志及相关部门同志参加的审批例会(立项审批和招投标审批),以便于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以及相互之间的工作沟通。根据会议的内容,形成全处会议纪要、审批例会纪要和处务(扩大)会议纪要,通过网络等媒体公布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和结果。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关心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3、建立行贿档案查询制度,惩治和遏制腐败犯罪。根据廉政工作专题会议精神,积极配合审计处做好我校在校备案企业的行贿档案查询工作,对存在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个人和单位,严格按学校廉政工作专题会议纪要[(2008)1号]的规定执行。针对出现的情况,我处进一步落实行贿档案查询工作,从制度上杜绝行贿人或企业进宁大,坚持与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协议。同时,为加强对在校备案企业的管理,我处制定了《建筑业企业考核的办法》,并以此依据对在校备案企业实行年度考核。

(四)履行校园总体规划迈出新步伐

学校的总体规划虽于前年底全部编制完成,但是因各种原因没有评审和审批,但我处在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仍很好地实施与深化中,编制了北校区的总体规划,较好地履行校园总体规划,同时我处还积极推动该规划的评审工作尽快展开。

(五)服务学校建设再添新作为。

为了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及搬迁工作的开展,08年,我处共受理校内立项71项,并完成了宁波大学北校区运动场及多功能活动中心的市内立项工作,其中宁波大学北校区运动场已进入施工招标阶段,北校区多功能活动中心也已进入项目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共受理校内招投标申报审批113项,需要进入市统一招投标平台的项目共计2项,校内进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共计41项,其余均为符合学校规定的直接发包项目。本年度共签订合同106项,其中直接发包合同83个。圆满地完成了各学院教学、实验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的改建工作。此外,我处还积极联合各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如第三届宁波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竞赛、星桥落成典礼等,在全校范围内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关心校园建设的热情。

二、基础工作

(一)制度建设发挥新作用。

继续深化和完善学校基建规范化建设工作,构建一套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度完备的管理体系。陆续制定和实施了《宁波大学基建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宁波大学建筑业企业考核试行办法》、《项目移交制度》;完善《宁波大学基建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宁波大学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的相关条款。为使学校校园基本建设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成立了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宁波大学基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条例》。制度的制订、完善和实施为规范化管理和实施阳光工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今后工作起着指引和促进作用。

(二)工程造价控制积累新经验。

2008年,我处主要完成了宁波大学学生发展中心、安中大楼和学生公寓三标段决算三个新建大项目的初审工作。安中大楼施工单位送审的工程造价5622.5026万元,核减造价37.9212万元;学生发展中心施工单位送审的工程造价798.6034万元,核减造价17.1776万元;学生公寓ⅲ标段施工单位送审的工程造价8452.6425万元,核减造价117.4258万元。累计完成改造、改建、维修项目竣工决算审核72项,核减造价总计28.1847万元。在项目初审当中,重视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别对联系单和签证单,都一一进行仔细核查,真正做到了对学校负责,对工作负责。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更好的控制项目投资和造价,分别建立新建、扩建、改造、维修项目投资数据库,对工程款的支付和审计决算及投资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分析对比,为今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提供参考依据。

(三)培训形式取得新突破。

为推动宁大基建工作健康发展,我处召开了由监察审计处、监理公司、学院以及施工单位的代表近40人参加的2008年基建工作暑期研讨会,调动了基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总结了我校过去的基建工作,拓宽了我校基建工作新的规划思路。

我处还积极为全处教职工搭建学习的平台,这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职员工。我处叶春阳副处长在赴川支援灾区建设的过程中表现突出,荣获了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我处卢高挺荣获了宁波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职工的荣誉称号,我处李洁获得了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的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对于鼓舞员工土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处组织全处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在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培训。在人事处的组织下,我处着重对新员工开展了上岗培训,并对部分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使全处人员得到较好的锻炼机会,保证了基建工作更好地运转。

(四)施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严信才教学楼及其附属工程中,我处能够确保大楼按时剪彩,并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总结,找寻在管理工程中出现的造价、安全、资料等各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正式建设项目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在厚德载物楼改造、军政训练场地建设、阳明学院办公室报告厅改造等多个小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获得了一些控制造价的新方法,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做了一个工程资料及其移交的范本。管理经验和方法在后来的工程管理中的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处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维修,负责了新建学生公寓各个标段、新建学生公寓ⅱ标段、包玉书教学楼群等校园所有建筑保修期内的保修工作,确保这些建筑房屋正常使用。我处协助审计部门完成了对废旧物品仓库、学生发展中心、科技学院田径场、建工楼扩建室外工程等工程进行了现场工程量复核,积极与对应的审计人员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工程审计的一些规则,为今后在合同管理、联系单签署、招投标文件理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认识。

(五)学校维修工作再获新成绩。

08年,我处继续加强校技改维修工作的规范性、经济性和高效性,配合学校8890报修平台,进一步落实好技改维修工作分片区服务制度。全年落实零星维修数千项、大型技改维修和建筑安全隐患整改项目数十项,其中主要的维修项目有三大学院搬迁调整技改维修工程、锦绣活动中心加层渗漏维修工程,国防生楼维修改造工程,教学楼、文萃、文汇小区屋面翻修工程,10号公路改造工程等。三大学院调整搬迁,维修工程量较大,工期紧,全处同志暑期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任务;今年的维修工作技术上也有所突破,通过现场调研、专家论证等措施,初步解决了困扰我校多年的房屋建筑渗漏问题疑难杂症,如锦绣活动中心的渗漏、司令台看台的渗漏、泰山面砖外墙普遍渗漏问题等等,我单位有信心再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面扭转学校建筑渗漏问题比较严重的现状。此外,学校道路普遍破损的状况今年得到明显改观。这一年,通过对三大学院及国防生楼、锦绣楼、文萃、文汇小区等技改维修工作的实施,加强了与学校各单位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获得了各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为学校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六)行政事务性工作

一年来,较好地完成了各类会议的会务工作:整理、印发各类会议纪要80期;做好规建处文件的收发、归档工作;做好工程项目中各类合同、文件及资料的轮阅工作;做好我处和外聘人员的各类福利、津贴的发放工作。做好对处公章、技术专用章的保管及正确用印工作。做好13家进校建筑业备案登记、资格审核工作;配合离退休处,做好我处离退休人员的联络工作,组织我处离退休人员一年一次的旅游和福利券发放等管理工作。退休人员在生病期间,处领导、工会代表都能及时前去探望。能及时办理办公设备、家俱的申购及入库手续;协助学校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入库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省、市、学校交给的各类统计任务。完成学校基建竣工项目档案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立卷和归档工作。及时做好在建项目的施工图、技术联系单、签证单等资料的收集、登记、分发和归档工作。校园规划与建设处

篇7:基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对策

1 引言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全国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工厂和大型养殖场在农村迅速崛起, 农业已经演变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 农村环境遭受到难以修复的破坏, 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基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 土壤污染

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其他化学物质, 而农作物只能吸收1/3, 2/3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洗最终流入了土壤, 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 农产品存在有毒物超标现象, 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2 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近年来, 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 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占大多数, “三废”没有规范的处理设施, 大量粪尿及冲洗废水随意排放, 有的直接流入附近河流或饮用水源保护区, 并造成恶臭、滋生蚊蝇, 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3 生活垃圾污染

卫生部调查显示, 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kg, 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 我国大部分村镇居民的生活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的状态。同时, 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 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 堆放的未处理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 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2.4 秸秆焚烧的污染

每年到收获季节, 农民为了省力气、省时间, 往往将大量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 这样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 污染了农村环境, 还破坏了土壤。

2.5 白色污染

农村的白色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使用的废地膜、食品包装袋、塑料方便袋等, 这些塑料制品质量差, 无法再利用也难以回收, 被当做废弃物丢弃。

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1) 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技术, 积极引导农民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同时,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行田间合理灌排, 发展节水农业, 严格控制污水灌溉。

(2) 划定畜禽养殖区域, 改变人畜混居现象, 规范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业的畜禽粪便无害化还田处理, 并要求其建立相应的环保治理设施, 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和污水治理发展沼气建设, 应统一化、规模化的开展, 避免单家独户的进行。禁止污水流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直排到周边河流。

(3) 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 扩大宣传范围, 在农村开展保护环境, 爱护水源的宣传。引导村民对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采取挖坑填埋、建沼气池等办法处理。

(4) 大力推广可降解的农用薄膜, 减少农用薄膜在农田中的残留, 保护农田, 使其可永续利用。同时, 提倡农民使用国家规定的塑料方便袋或环保布袋。

(5)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 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 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禁止有毒有害物质流入保护区, 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6) 加大畜禽养殖的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检查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是否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粪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执行了“三同时”制度, 未按相关规定执行的一律不得开工和生产;对地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稠密的敏感区和不合理的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对新建养殖场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和检测。

(7) 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检查, 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 防止污染严重的淘汰落后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和“十五小”、“新五小”等在农村死灰复燃。

4 结语

保护农村环境, 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同时也是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陆新元, 田为勇.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毛应淮.污染源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3]冯雨峰.生态环境监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篇8:横畈镇2008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总结

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问题,我曾专门发表过《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之我见》一文(1)着重从“生态环境”一词的问题入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进行了质疑。与此同时,我还发表过《“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2)、《(“生态环境”的提法值得商榷)一文发表的前前后后》(3)等文章,特别指出了“生态环境”提法的不科学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明确提出不再使用这一提法的建议。文章发表后在其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然而,由于历史的与现实的诸多原因,加之本人观点影响所及范围十分有限,致使这一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不仅如此,近期有的学者又在否定“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同时否定“生态建设”的提法,我对此虽然在《中央9号文件缘何没用“生态环境”一词》的访谈中简单表达过“‘生态建设’的提法站得住脚”的观点(4)但还是感到有话要说。特写此文,进一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在于“生态环境”

我一直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在于其中“生态环境”的提法不妥。这在我以往发表的文章中已多有论述,本文不再重复。

这里需要特别补充的一个论据是:“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黄秉维院士本人后来也认识到这一提法“是错误的”。

有资料显示,“生态环境”一词最早是由已故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前所长黄秉维先生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保护生态平衡”的提法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保护生态平衡”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他的建议在当时的《宪法》和《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时均被采纳。从此,“生态环境”成为法定名词,相继在我国各级官方文件、新闻媒体和其他各类出版物中广为流传,并进而派生出“生态环境建设“一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成了社会各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

但是,自“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出现以来,学术界对其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据中国科学院冯宗炜院士介绍,中国生态学会还曾专门就“生态环境”的提法问题开过一次会,到会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该提法不妥。后来,就连“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黄秉维院士也发现提法是个“错误”,并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指出:“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又说“我觉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它有权改变这个东西。”(5)这说明,黄秉维院士终于从“生态”与“环境”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出发,认识到了不应该将“环境”与“生态”混为一谈,而应该将“生态”与“环境”分开。这从黄秉维先生这段话中运用“否定后件式假言推理”所进行的反证法论证即可看得十分清楚:

如果我这个提法是正确的,那么“生态”与“环境”

应该分开(省略大前提);

顾名思义,按照我这个提法“生态”与“环境”不

应该分开(小前提);

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结论)。

这说明,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关键词的“生态环境”一词,在提出之初即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以致其首创者事后也亲自出面来纠正这一提法。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生态环境”一词提出20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尽管这一提法的首创者黄秉维院士也亲自出面提出如此明确的纠正意见.却一直没有使这一提法得到应有的纠正,致使这一提法连同其派生词组“生态环境建设”一直被错误地沿用至今。

值得高兴的,是在2003年6月2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中,尽管“生态”是其中出现派生词组最多(达30多处)的一个词,却没有再出现以往同类文件中常有的“生态环境”一词。而且自该文件出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内已经有不少论著不用“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而改用“生态与环境”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表述。如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等负责编制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2020)》(第十专题),以及2004年出版的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姜春云同志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6)一书都没有再沿用“生态环境”的提法,而是将生态与环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分开表述。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一词出现在一些报刊和领导讲话中的频率也有所减少。

将“生态环境”归总为“环境”说不通

令人费解的,是在目前学术界对“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质疑初见成效的时候,有的学者又在否定“生态环境”提法的同时主张将原“生态环境”的含义“归总为‘环境’”。在这些学者看来,原有“生态环境”的准确表达是“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是“广义环境的一部分”,因而按照他们的逻辑,也就可以将“生态环境”归总为环境。

但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因为它不符合“生态”与“环境”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也不符合包括黄秉维院士在内的“生态环境”提法的首创者和使用者的本意。

这里涉及到对“生态”与“环境”的科学含义及对黄秉维院士和多年来“生态环境”一词的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的理解问题。

正如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指出的,按照生态学原理,所谓“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逻辑含义上分析,它包含生物、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三个要素。而“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的是作为主体的生物周围的事物。这说明,“生态”与“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我们不应该将它们混为一谈,更不应该将“生态环境”归总为环境。

说到黄秉维院士提出“生态环境”一词时的本意,如前所述,他当初提出“生态环境”一词是针对“保护生态平衡”的,当时他的意思显然不是否定生态(平衡),只是认为仅仅保护生态(平衡)还不够,还应该保护环境,因而认为该说法不够确切,建议改为“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说,他当时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保护生态与环境”,只可惜在“生态”与“环境”之间缺了一个“与”字。后来他认识到“生态环境”提法错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这一提法容易使人“顾名思义”,误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其本意也是要将生态与环境分开,而

不是要将”生态”一词取消而将原有的“生态环境”归总为环境。道理很简单:如果把“生态”一词取消了,“生态平衡”也就不存在了,那就不是黄秉维院士所认为的“不确切”的问题了,而是成了完全不要“生态”的问题了,那岂不是同黄秉维院士的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

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生态环境”一词时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准确含义),我曾查阅过 “生态环境”一词出现频率较高的许多文字材料,有关结论已经在别的文章提及,这里不再多说。但行文至此,不禁使我想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被收入《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一书中一篇文章的这样一段话:“当人们乐于运用‘生态环境’一词时,实际上在强调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面。”(7)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人们使用“生态环境”一词的本意是为了强调生态,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相当于生态学中所说的“生态”、“生态系统”或“生态状况”。在我看来,这是对多年来人们使用“生态环境”一词准确含义的客观写照。这也恰好同我查阅大量相关文字材料所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原有“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和使用者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并非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是“自然环境“,而是“生态与环境”,而且其侧重点是为了强调生态。因此,我们也不能将原有的“生态环境”简单地不加分析地“归总为环境”。

“生态建设”的提法不容否定

谈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问题,不可不涉及“生态建设”这个重要概念。

据我所知,“生态建设”一词是由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先生首先提出的。在马世骏院士的一篇题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文章中对“生态建设”一词的基本含义表述得十分清楚。他说:“要想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建设。什么叫‘生态’?作为一个学科,它是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这又是什么关系呢?从近代生态学的观点来说,生物与环境应该是个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的关系,他们应该经常地处在一个协调关系的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各尽所能’,即所谓‘协同进化原则’(Co-ev01utionpdnciple)。‘建设’,一个是‘建立’,即没有的就新建立;二是原有的就加强改善或改进。这意味着我们要运用现代的生态学观点,建设我们的农业生态体系、生产体系,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8)这就是说,在马世骏院士看来,“生态建设”指的是生态系统(生态体系)的建设,包括新的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原有生态系统的加强、改善或改进。我认为,马世骏院士关于“生态建设”的这个观点,既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又符合现代汉语赋予“建设”一词“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的词义(9),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生态建设,并投巨资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而且取得可喜成就的大好形势下,有些学者却对“生态建设”提法的正确性提出质疑,并提出用“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改善”代替“生态建设”、用“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代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张。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能保护、恢复或修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不是人为地“建设”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据他们所言,“生态建设”的提法已经在国内产生误解和误导,还容易在国外引起误解和反感。但在我看来,这些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首先,把保护、恢复或修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完全排除在“生态建设”之外,是不恰当的。看来,在这些学者的词典里,只有人为地建设原本没有的事物才是“建设”,而对于原有的事物的保护、恢复或修复等就不是“建设”。这显然同前述现代汉语赋予“建设”一词的词义以及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类出版物和人们日常用语赋予“建设”一词的广泛含义不符。事实上人们对“建设”一词的理解和应用要比这些学者宽泛得多。譬如我们通常所讲的“城市建设”,既可以指在原本没有城市的地方进行的全新的城市建设,也可以指对原有城市进行的保护、改造、改善或对遭受破坏城市的恢复、修复和重建。同样,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对原有的、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的保护、恢复、改善或修复、重建称为“生态建设”。

第二,对于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根据生态学原理,我们当然首先要努力认识天然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尽可能地利用大自然的自然修复功能,去保护、恢复或修复天然的生态系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遭受破坏的天然生态系统面前只能消极地等待大自然的自然修复功能的发挥.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人工地促进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修复,并在条件适宜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去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我们当然首先要着力保护好天然林,并在保护中努力着眼于利用好大自然的自然修复功能(如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区、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封山育林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天然林实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也不妨碍我们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如德国“近自然林业”模式等)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大力发展人工林。这同前述马世骏院士谈到“生态建设”时所说的“没有的就新建立”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生态建设”理解为“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运用符合生态规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的一切旨在促进生态系统建设的行为的总称”。其中既包括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修复、改善,也包括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这不仅符合生态学揭示的自然规律,也符合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如我国近年来相继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长江等重点地区的防护林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等生态工程,就既包括对遭受破坏的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修复,又包括条件适宜的局部区域范围内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林)的建设,我们将这些工程通称为“生态建设工程”是再恰当不过了。

第四,所谓“生态建设”一词“已经在国内产生误解和误导”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我对一些专家说的“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人工生态系统,造成大量资金和劳力的浪费,有的由于违反当地的自然环境,不但徒劳无功,甚至事与愿违,反而增加了破坏”这一情况是否存在无从确认。但我认为,即使这些专家说的是事实,也只是“一些地方”的个别现象或部分事实.不能以偏概全把它当作一种普遍现象,更不能断言这是由“生态建设”一词的误解和误导而来,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联系。事实上,除了对“生态建设”一词提出质疑的这些专家外,“生态建设”的提法及其科学内涵已经为社会各界广为接受,并不存在什么“误解和误导”。

至于所谓“生态建设”的提法容易在国外引起误解和反感

的担心,在我看来,同样缘于对“建设”一词的过窄理解。如果这些学者也能认同“生态建设”一词更为宽泛的含义,这种担心也就不会有了。

还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提法好

综上所述,自“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出现以来,一些学者在对这两个提法进行质疑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但其中的观点和主张差异很大。如对于“生态环境”的提法,有的已经将其修改为“生态与环境”或“生态,环境”,有的则主张将原“生态环境”的含义归总为“环境”;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有的已经改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有的则否定“生态建设”的提法,主张用“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改善”代替“生态建设”。用“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代替“生态环境建设”,如此等等。

我的观点很明确:“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在于“生态环境”而不在于“生态建设”。从维护用语的科学性出发,还是“生态与环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提法好。这是因为,只有这样的提法才符合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才符合原提出者和使用者所要表达的本意、也只有这样的提法才与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在内的党和国家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规范表述相一致。事实上,正是“生态与环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正确提法,科学地反映了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项伟大事业。如早在2000年10月11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就号召:“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10)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在本文和以往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一再呼吁用“生态与环境”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提法取代“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

历史已经表明并将继续表明:“生态与环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法的正确性是勿庸置疑的;生态与环境以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关注生态和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一定要继续高举生态建设的旗帜、认真贯彻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沿着党中央国务院指引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胜利前进,而不应有丝毫的松懈和动摇。

注释:

(1)《林业经济》2003年第2期

(2)《经济要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2003年第16期、《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3月13日

(S)《林业经济》2003年第7期

(4)《绿色中国》(A版)2005年4月号

(5)黄秉维:《地理学综合工作与学科研究》,《陆地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6)姜春云主编:《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2月

(7)《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中国纺织出版杜2001年5月第1版第215页

(8)《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年第3期

(9)《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621页

上一篇:外联部副部长竞选稿下一篇:量体裁衣 打造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