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2024-04-08

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通用14篇)

篇1: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邢台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

在对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运用层次分析原理和土地生态安全模型,建立适合该区的由22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和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进行了计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确保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以期维持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 者:李玉平LI Yu-ping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地理系,河北邢台,054001刊 名:邢台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年,卷(期):24(2)分类号:P942关键词:邢台市 土地 生态安全 评价指标 对策

篇2: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四川南充市郊区灰椋鸟生态的初步研究

11月~5月,在四川盆地中的南充市郊对灰椋鸟的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于月10日首次观察到灰椋鸟, 最后见到灰椋鸟的时间是204月29日.白天,灰椋鸟多集成15~60只左右的群体活动;黄昏时分,在夜宿地往往集成大群(最大群体为410只左右),在南充市郊的种群密度为26.67只/km2.灰椋鸟现仅在市郊栖息,其栖息地划分为夜宿地、休息隐蔽地、取食地、饮水地.冬、春季灰椋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啄食蚯蚓、昆虫、植物叶和人类丢弃的`食物.灰椋鸟的日活动活动节律有3个明显高峰,分别出现在晨昏和上午09:00左右.讨论了灰椋鸟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城市光和噪声污染对灰椋鸟的影响.

作 者:于同雷 郭延蜀 YU Tong-lei GUO Yan-shu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四川动物  ISTIC PKU英文刊名: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 年,卷(期): 25(3) 分类号:Q14 Q959.7 关键词:灰椋鸟   栖息地   四川盆地  

篇3: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1 西双版纳州概述

1.1 自然环境概述

西双版纳州地处云南南部, 与老挝、缅甸等国交界, 境内澜沧江贯穿西双版纳全境。西双版纳国境线比较长, 拥有多个边境贸易点。西双版纳州全境95%以上地形为山地, 其余地区为山间盆地地形, 并且由于山地地形比较多, 使得西双版纳州带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具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等气候。本地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干湿季明显, 年降水量达到1500mm以上, 水资源比较丰富, 并且温差较小, 平均温度为20℃。

西双版纳州属于红壤土地区, 其中赤红壤土占本地区总面积60%以上, 一些地区的土层腐殖质比较多, 具有较好的自然肥力。西双版纳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8%以上, 生态环境比较好, 森林植被呈现多样化, 也是我们国家主要的热带雨林区域。西双版纳州多样的气候及地形使得该地非常适宜动植物的生长, 物种比较丰富, 拥有多个自然保护区。

1.2 经济环境概述

西双版纳州截止2013年全州总人口为115万人, 城镇化率达到40%, 该地区地处边疆区域, 全州有13个民族居住此地, 其中傣族人口达到28%,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由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也使得西双版纳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比如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等等, 并且该地区拥有热带雨林、野象谷等自然风景。

西双版纳州同老挝、缅甸等国家交界, 地理位置比较好, 并且当地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当地大力发展旅游、种植加工等产业, 使得西双版纳州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该地在云南省16个州市的生产总值中排名靠后, 综合实力相当比较落后。

2 西双版纳州生态经济评价研究

2.1 评价体系

对于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的的构建来说, 必须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整体完备性以及独立性的原则, 同时该评价体系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生态经济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来说, 必须要经过指标初选、征询遴选等过程, 最终确定评价指标。本文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1) 经济系统指标;区域内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的结构、效益以及总量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结构是指当地经济发展的组成, 包括所有产业结构, 我们选择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作为评价指标。经济效益则是指通过最小的资源消耗及劳动力消耗来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 也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我们选择增长率作为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经济总量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经济的总量, 是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2) 社会系统指标;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 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系统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发展、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水平等指标。 (3) 生态系统指标;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情况, 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生态系统的评价来说主要包括资源基础以及环境调节等内容。资源基础主要包括土地、水利、矿产等资源。环境调节则主要是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

2.2 西双版纳州生态经济评价

对于西双版纳州生态经济评价来说, 其结果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 (1) 经济系统评价;根据2007~2013年经济指标分析我们也能发现, 当地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 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比率不断变小, 而消费以及出口额度则不断上升。并且, 当地的农业及工业产值占主导地位, 对于第三产业来说, 比例比较低, 并且发展相对来说较为不稳定。从当地资源消耗情况来看,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社会系统评价;在过去的十年中, 当地的社会发展较快, 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处于上升阶段, 并且城市化进程比较明显, 人口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也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均消费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也处于上升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则相对滞后。在过去的十年中, 参与养老保险、医疗情况以及受教育情况等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进,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 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3) 生态系统评价;在过去的十年间, 森林覆盖率得到一定的增长, 但是人均水资源、耕地面积等指数降低很多, 并且环境保护相关投资的力度比较低, 工业固废利用率持续下降。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也能发现, 西双版纳州的社会系统以及经济系统指标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但是生态系统的评价则波动较大, 导致当地生态经济评价的总值水平相当较低。为此, 西双版纳州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充分利用其区域内的环境差异化的特点, 结合当地经济现状, 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经济, 在改善当地社会环境的同时, 保护好生态环境。

3 西双版纳州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3.1 自然保护区发展策略

西双版纳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各级自热保护区面积达到全州面积的20%以上,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不能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在缓冲区内则仅仅能开展一部分科研活动。而在实验区则较大的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该区域内, 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 积极培育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作物, 同时也能宣传旅游资源, 在保护当地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

3.2 民族文化同旅游区联合发展

西双版纳州拥有多个国家级风景区,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并且当地的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点, 为此,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风景以及民族文化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于西双版纳来说, 我们可以将风景区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使得旅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民族文化, 进而促进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 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3 林业发展

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8%以上, 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 必须积极进行天然林的种植、林副产品加工。对于当地森林资源的开发来说, 必须要带动起当地经济林以及林副产品的发展, 充分发挥优势资源, 逐步向深加工发展, 并且要进行多样化、自主研发以及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3.4 农业发展

西双版纳的农业主要是茶叶、橡胶以及甘蔗等, 同时还有热带水果以及养殖业等产业。当地主要是山地地形, 并且气候呈现出立体气候类型, 各种物种比较丰富。为此, 必须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农业, 不能盲目的追求规模化发展, 比如, 在西部山区, 可以发展起茶叶种植产业, 辅助养殖业。同时, 在种植茶园的同时积极开展珍稀木材的套种, 建设生态茶园, 并且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 发展生态农业。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州生态经济的评价,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主要从自然环境保护、旅游业、林业以及农业等四个方面出发, 依托自然保护区, 积极开展相应的旅游业、林业等经济活动, 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进而实现改善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英文, 张辉.旅游转型的概念及理论框架——兼对中国旅游转型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5) .

[2]赵志强, 高江波, 李双成, 王仰麟.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1978~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5 (5) .

[3]李超.基于GIS与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8.

[4]郭伦发, 王新桂, 江新能, 林春蕊.广西主要木本油料植物园生态经济综合评价[J].经济林研究, 2009, 32 (3) .

篇4: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青海省玉树市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91-03

1 研究区概况

玉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两级政府驻地。其面积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的4.72%。地理位置为东经95°41′40″~97°44′34″,北纬33°46′44″~32°41′34″。东西最宽189.5 km,南北最长194.3 km,面积1.57万km2。地势西北、中部偏高,东南和东北偏低,最高峰保俊色海拔5 752 m,境内海拔5 000 m以上高山951座,大部分终年积雪。玉树市气候属于典型的高原性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冷季较暖季长1~2个月。降水集中、雨热同期、霜冻频繁;冷季多风并伴有沙尘暴,暖季多雷雨冰雹。玉树市水源丰富,其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新兴客体,只有在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因此,在选择其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循其系统性、科学性、适宜性、动态性及主导性等原则。本文根据“压力—状态—响应”的理论框架,结合玉树市自然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影响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出发,分别从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4个等级出发,选用了14个评价指标,建立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公式来消除各指标量纲的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相对指数法进行指标的标准化,最终得到指标的标准化值。

对于正趋向性指标,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1)

对于负趋向性值表,实际指标值转化为标准化值公式为:

(2)

式中: dij和fij分别为第i年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化值,jd max、jd min分别为第j项指标在研究期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是对指标重要程度的反映,影响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受专家经验影响大,具有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较为客观,但又由于与实际操作经验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准确计算出指标权重。因此,本文在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采用了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观方法采用AHP法,客观方法采用熵权法对AHP法进行修正,获得更加合理的指标权重。

(1)客观赋权法(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过程。

定义pij为第j项指标下的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指标值比重,则有:

(3)

令E为第j项指标的熵,则有:

(4)

式中:k=1/hm,当 fij=0时,令In fij=0。

计算第j项指标的综合熵权jW:

(0≤jW≤1,) (5)

(2)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过程。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首先通过咨询专家确定各指标两两相比其重要性而获得的相对权重,根据专家意见监理判断矩阵;其次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数并将计算所得几何平均数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计算完成后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到各项指标权重。

(3)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结合,采取了算术平均数的方法,为加强评价指标权重的合理性,以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为主,后采用熵权法所得数据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级体系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值

指标熵权法权重层次分析法权重Wj指标熵权法权重层次分析法权重Wj

人口密度D10.03330.21490.1604土地利用多样性D80.14050.01040.0494

第一产业比重D20.04970.09620.0823牲畜分布量D90.03490.01370.0201

交通D30.02810.04240.0381森林覆盖率D100.02440.00460.0105

年平均气温D40.04110.26510.1979人均GDP D110.05920.10740.0929

年降水量D50.04750.08840.0761第三产业比重D120.04790.05370.052

土地利用率D60.13530.03840.0675自然保护区面积D130.18020.01340.0634

土地利用程度D70.12610.02440.0549牧民纯收入D140.05170.02690.0343

2.3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

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项指标都能从不同面反映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为了综合反映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情况,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先计算单项指标安全值jU,而后对每项指标加权得到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值U。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6)

式中,U为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n为评价指标个数。

经计算,2010年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9。

2.4 土地生态安全结果

2.4.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的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生态安全综合值指标特征,借鉴张小虎[1]等人的研究成果,采用等间距法,将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划分为5个等级,结合刘勇[2]、蔡运龙[3]等人的评价标准及玉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根据表2所示,其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越大,说明土地生态越安全,反之则越差。

表2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综合评价标准

生态安全值区间等级表征状态指标特征

≤0.2Ⅰ恶化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受严重破坏,生态过程很难逆转,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功能退化,生态功能恢复及生态重建面临很大的困难

0.2<-≤0.4Ⅱ风险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严重,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功能不齐全,受外界干扰后难以恢复,生态问题比较大,生态灾害比较多

0.4<-≤0.6Ⅲ敏感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已有退化,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破坏,但尚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受外界干扰后易发生恶化,生态问题显现,偶有生态灾害发生

0.6<-≤0.8Ⅳ较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较少遭受破坏,一般干扰下生态环境可自动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灾害少

0.8<Ⅴ安全级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受干扰破坏较少,结构完整,系统遭受破坏后恢复再生能力强,生态问题不明显,发生生态灾害几率不大

3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结果分析

根据玉树市评价结果综合值及评价等级,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为0.192 6,处于恶化级,原因可能在于2010年玉树市发生了7.1级强地震,使整个城市毁于一旦,造成整个城市土地系统结构不稳定性增大,土地生态环境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1 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该市处于不安全状态,且发展趋势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归纳为:

3.1.1 自然生态环境的局限性分析

由于玉树市地处内陆高原地区,植物及牧草生长周期短,植被脆弱,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加之自然气候灾害对动植物生长的威胁,致使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2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非理性行为

玉树市经济水平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当地牧民的物质需求与其经济收入间产生的矛盾只能通过增加饲养牲畜数量,开采各类资源等形式解决。且近年来人口数量急速上升,加之外来经济的刺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不文明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破坏,造成当地土地生态安全发生退化。

3.1.3 政府主导的土地管理分析

政府部门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保护、开发及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的对策

针对玉树市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该市经济发展状况,笔者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诸多建议:

3.2.1 行政保障措施

任何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都不能离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行为保障。玉树市地方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以下方面出发,制定一系列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机制:提高管护力度实现生态工程效益长效化,强化各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意识,完善立法提高法律执行力,提高自然灾害应急与预防能力,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知识推动全民参与,打造科学的土地管理队伍。

3.2.2 经济辅助措施

由于玉树地区受交通、信息、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农牧民对草原的依赖性较强,对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只有发展、充实和壮大地方经济实力,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对其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从而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不利局面。

3.2.3 技术支持措施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提高当地GIS、遥感卫星系统,人工智能监测技术等对环境变化的诸多因子实施监控,及时做好数据更新处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信息,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做好技术保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本文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玉树市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状态-人类社会响应”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由于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本文结合自然、经济、社会三要素选取了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本文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结合,计算得到指标权重,提高了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2 结论

原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了玉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玉树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了其土地生态安全,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将目光放长远,以便让生态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针对玉树市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今后的学习中,笔者要加强区域性横向比较以及以时间序列为主的纵向比较,对玉树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小虎,雷国平,袁磊,等.黑龙江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88-93.

[2]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3]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2007,43(6):784-789.

篇5: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研究 --理论与指标体系

通过对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确立了重庆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的理论与指标体系,探索出了重庆市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态功能特征指标的.异同,按照气候与地貌特征的一致性,对重庆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具体化分为:4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13个三级区.这对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布局及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 者:孙凡 李天云 黄轲 肖强 袁红叶 SUN Fan LI Tian-yun HUANG Ke XIAO Qiang YUAN Hong-ye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基础科技学院,重庆,400716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00527(6)分类号:X171.4关键词:重庆市 生态安全评价 监测预警 理论与指标体系

篇6: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石羊河流域民勤县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摘要:以民勤县各乡镇为主要生态安全评价单元,根据生态安全的目标,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A1)、资源生态环境质量(A2)、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A3)3个方面构建民勤县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方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民勤县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计算各评价单元上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内部虽然采取了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和人工压沙等生态修复措施,但是受人口众多、耕地广泛、水资源严重不足、化肥使用和农膜使用强度较高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整体处于较不安全水平;绿洲边缘区和外围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水平.作 者:李元红 胡想全 王军德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期 刊:人民黄河 PKU Journal:YELLOW RIVER年,卷(期):,32(10)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安全 评价 民勤县 石羊河流域

篇7: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摘要:根据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实际状况,在“P-S-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20项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同时运用德尔菲法及安全指数法最终得出综合安全值,用以评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根据保护区的实际安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作 者:刘强 魏春凤 LIU Qiang WEI Chun-feng 作者单位:刘强,LIU Qiang(吉林省环境信息中心,长春,130033)

魏春凤,WEI Chun-feng(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长春,130022)

篇8: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广场是城市的重要载体, 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舞台, 也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1]。本研究通过对南充市各个广场的健身人群的年龄、性别和项目等综合调查, 分析其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广场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北湖公园、白塔公园和市政新区广场参加体育健身的群众。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分别在双休日的早上6点-8点、下午3点-6点和晚间7点-10点三个时间段进行发放。每张调查表均在专人的指导下完成。

2.2.2 访谈法

对问卷调查对象进行交谈, 了解被调查者及其家人的锻炼状况。

2.2.3 数据分析法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广场健身人群的性别和年龄比例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南充市健身人群中45岁以上的达到了74%, 而儿童和少年的比例总共才13%。说明南充市的健身广场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另外, 被调查者中女性占到了74.3%, 而男性只有25.7%, 说明广场健身者主要以女性为主。

3.2项目内容

从表2可以看出南充市健身广场的人群中有42%的人选择了健身舞蹈项目 (有81%为女性, 19%为男性) , 说明健身舞蹈项目是健身广场的主要项目。民族传统项目 (武术、空竹和秧歌) , 其中参与武术和空竹两个项目主要以男性为主, 秧歌以女性为主。

3.3 对广场健身人群锻炼习惯的调查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被调查者每次的锻炼时间达到了30分钟以上, 26%被调查者没有达到30分钟。从表4中, 有2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每周锻炼3次, 有55%的被调查者锻炼3次以上, 但还有24%的被调查者每周的锻炼时间没有达到3次, 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有较好的健身习惯。

4 南充市健身广场健身人群状况分析

4.1 参与广场健身的性格比例失调

从本研究的调查中发现, 女性锻炼者要远远大于男性锻炼者, 这可能与参与的项目中, 大多数为健身舞蹈和秧歌这种集体项目为主, 这两个项目本身的特点, 其运动强度较低, 动作简单易学且较能够陶冶女性的情操, 故较为吸引女性的参与。男性大多数会参与走、跑、空竹和武术等个人项目。

4.2 参与广场健身的年龄比例失调

本次所调查的广场健身人群以大于45岁的中老年为主,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缺乏青少年活动的场所, 青少年最喜爱的项目是篮球、足球和乒乓球三个球类项目, 而在所调查的健身广场中缺乏这些场地。2) 现在青少年的学业较重, 在周末中要参加奥数、英语和物理等补习班, 其精力和时间上都限制了其参加健身的机会[2]。3) 体育健身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多年以来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量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霸占或取消, 故我国青少年在健身意识和健身时间上有很大的不足。另外, 很多人会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一定的休息、做家务或接送孩子参加各个补习班等。

4.3 参与广场健身的人群锻炼习惯状况分析

锻炼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对锻炼者机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医学会建议每周进行3次, 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才能够对机体有一定的好处。

从本次调查中发现南充市参加广场健身人群的锻炼习惯均较好, 在3次-6次这个区间有65%的人选择了在健身广场健身, 但是3次以下的人群也有24%, 说明其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 南充市广场健身人群问题解决方案

5.1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

南充市体育部门应广泛的宣传和发动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特别要请专家到市内中小学校, 对学生和家长宣传体育健身对人体健康、丰富文化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 动员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5.2 增设适合中老年男性和青少年的活动项目和场地

在广场内增设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专用场地, 吸引青少年和中老年男性的参与。

5.3 在健身广场开展竞技比赛

根据广场健身人群的实际情况, 每年在健身广场举办一些比赛, 针对中老年人就可以举办健身舞、交际舞和排舞比赛;针对青少年就可以举办一些篮球、乒乓球和趣味比赛, 通过比赛来促进群众到广场健身的热情。

5.4 组织市内体育教师或体育专业学生到健身广场进行针对性指导或开展义教

有关部门应组织南充市的大中院校的体育教师或学生到健身广场开展义教活动, 对健身人群喜爱的项目进行现场指导和教授, 从而提高其锻炼热情和增长健身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道清.城市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27 (3) :20-21.

篇9: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 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21-02

1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界定

张虹波,刘黎明等人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源于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安全”研究。

高桂芹,韩美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特定研究区域内土地资源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在一种没有或少污染威胁的健康平衡、可持续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土地可长期保持足够的有效生产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维持土地固有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性能,维持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体长期协调发展。

董飞,宋戈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使土地资源生态状况能持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的利用同社会经济发展能保持相互协调的关系,土地资源处于一种不受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健康平衡的安全状态。

综上所述,可认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该系统为人类提供能够持续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状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其着重点在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安全性及其为人类所提供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

2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虽然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但学者们已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主要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侧重于构建指标体系和确定安全阈值。

一般国内学者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过程大致是:针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建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有:(1)“三成分”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社会生活水平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王发曾,1991)(2)“五成分”指标体系——人口、能源与交通、自然环境、社会福利、经济发展。(3)牛文元的指标体系——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过程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1997)(4)“经济学”指标体系——“投入-产出”或“生产-消费-污染”指标体系。

构建指标体系后,初步探讨确定指标安全阈值,提出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状态处于哪个等级并进一步研究评价结果能否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状态,更要反映出对生态安全有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另外也要考虑生态安全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区域性、科学性、整体性、可度量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模型,同时考虑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各评价因子的复杂关系和研究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水平以及国内相关成果,从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方面建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高桂芹,韩美等人选取指标并用生态安全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安全值进行计算,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量化方法。张虹波,刘黎明等人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张婷婷,吴胜军等人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建立黄石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重,对该市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肖笃宁,陈文波等人提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则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并以干旱内流区为例,探讨了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此外,学者们同样重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平台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如:郭斌,任志远等人采用遥感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得到了生态安全状态与土地利用格局间的内在联系。蒙吉军等人以GIS和SPSS软件为平台,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标准阈值的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研究了鄂尔多斯市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刘建军,李春来等人基于土地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应用GIS技术对贵阳市区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卢金发等人借助GIS技术编制完成了研究区生态安全评价图。

综上可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过程和方法不断的拓展,逐步深化。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使得研究的领域更宽泛、研究的结果更准确。

3 发展趋势展望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和核心,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类似土地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与日俱增。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与挑战。随着土地退化的不断加剧和土地持续利用管理理念的提出,土地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逐渐使人们担忧。

学者们在此期间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目前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影响机理和实践等研究方面较少。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影响机理与尺度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此外,在评价方法上,会更深入、广泛地结合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平台,使得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献:

[1] 张虹波,刘黎明,张军连,等.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J].资源科学,2007(06).

[2] 高桂芹,韩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

[3] 李国智,杨子生.中国土地安全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2):5-12.

[4] 刘勇,刘友兆,许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4,26(3):69-75.

[5] 张建新,邢旭东,刘小娥.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J].湖南地质,2002,21(2):119-121.

[6] 罗贞礼.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J].湖南地质,2002,21(4):252-254.

[7] 张婷婷,吴胜军,杜耘,等.黄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2).

[8] 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9] 郭斌,任志远.3S支持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10,35(2).

[10] 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04).

[11] 刘建军,李春来,邹永廖.GIS支持下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 研究——以贵阳市区为例矿物学报[J].矿物学报,2001(01).

[12] 卢金发,尤联元,陈浩,等.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生态安全评价与土地利用调整[J].资源科学,2004(3).

篇10: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研究及质量评价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研究及质量评价

根据吉林西部的实际情况,应用遥感数据和非遥感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各市县的环境质量做出优劣排序,为了使结果更清晰,应用Mapinfo软件实现评价结果可视化.为吉林西部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姜玲玲 林年丰 唐晓慧 张新宇 JIANG Ling-ling LIN Nian-feng TANG Xiao-hui ZHANG Xin-yu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刊 名:干旱区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年,卷(期):22(2)分类号:X821关键词:生态环境 遥感技术 层次分析 模糊评判 灰色关联 质量评价 吉林

篇11: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黄浦江沉积物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黄浦江沉积物样品中PCB、Hg、Cd、As、Cu、Pb、Cr和Zn等8个污染要素进行了分析,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浦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黄浦江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Hg,Cd,PCB,As,Cu,Pb,Zn,Cr.

作 者:程祥圣 刘汉奇 张昊飞 张勇 CHENG Xiangsheng LIU Hanqi ZHANG Haofei ZHANG Yong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上海,200137刊 名:生态环境 ISTIC PKU英文刊名:ECOLOGY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615(4)分类号:X522关键词:黄浦江 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

篇12: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是一定时间尺度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持其自身正常结构与功能和满足人类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在分析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构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采用“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对洞庭湖区各县(市)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泊调蓄功能衰退,洪涝灾害威胁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重是洞庭湖区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洞庭湖农业生态安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生态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由湖边向丘陵、山地区递减.本研究成果可直接为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方法可为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借鉴.

作 者:许联芳 王克林 刘新平李晓青 周上游 XU Lian-fang WANG Ke-lin LIU Xin-ping LI Xiao-qing ZHOU Shang-you  作者单位:许联芳,王克林,刘新平,XU Lian-fang,WANG Ke-lin,LIU Xin-ping(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李晓青,LI Xiao-qing(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3)

篇13: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生态安全对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资源合理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识和了解生态安全的状况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生态安全的概念提出以来, 已经被应用到区域土地、农业、湿地、自然保护区、城市等方面,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的评述与生态安全的评价等方面。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的核心, 有效的生态安全评价能够及时提出减少不利影响或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 从而避免严重的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 保护地球和区域环境。目前, 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评价对象广泛, 但涉及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学者不多, 因此对生态安全评价及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文献进行归纳, 以期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理论方面起到借鉴作用。

2 林业生态安全相关定义

2.1 生态安全的内涵

生态安全是国家乃至人类安全的重要内容, 它是支持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生态与环境的安全状态, 包括土地、森林、湿地、水、大气和生物物种等方面的生态安全。但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自然生态坏境状况能够支撑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 其生态就是安全的, 反之, 则是不安全的[1]。

生态安全概念最早由L.R.Brown于1977年提出[2]。对于生态安全的定义, 大体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上, 它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狭义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3]。

2.2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评价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ESA) 是生态安全的核心, 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判断研究[4]。不同学者开始将生态安全应用于某一领域或地区进行生态安全现状分析。生态安全评价开始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又一热点。

3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3.1 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生态安全包含对象的层次广, 范围大, 包含旅游城市, 湿地, 城市, 土地, 草原, 水环境等[4,5,6,7,8,9]。其中, 对城市的生态安全评价最多, 有从评价方法角度切入, 比如赵维良等人[6]以上海为例, 从一定时间尺度上评价了城市生态安全状况, 探求了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要素。有从区域角度研究, 比如王振祥等人对安徽秦淮地区经济、社会、坏境等特点, 提出社会经济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3.2 主要研究模型

3.2.1 P-S-R模型

P-S-R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 (Press-StateResponse) 该模型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模型中, 某一类问题可以由3个不同类型但又相互联系的指标来表达:P (Press) 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系统造成的负荷, S (State) 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 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况, R (Response) 响应指标表示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时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这种模型是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中最为常见的, 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郭数红等人[10]通过P-S-R模型建立福建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⑵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主要表现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并针对不同城市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或者根据压力态P-S-R模型选取指标, 再进行指标维度的权重设定, 得出城市的生态安全指数值。比如曾翠萍, 邱慧珍[11]等人基于PSR模型建立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和综合指数法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 得出结论庆阳市的生态安全度处于危险, 各县生态安全状况不平衡。

⑶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存在的生态问题, 对其危险性, 敏感性以及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如李春晖等人[12]对衡水湖流域生态安全系统健康评价, 包括功能评价, 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

3.2.2 D-P-S-I-R模型

D-P-S-I-R模型, 在P-S-R模型中增添了D (Drive)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自然灾变驱动力和I状态的改变对人类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Influence) 。D-P-S-I-R模型能够弥补P-S-R模型的缺陷, 表达清晰的逻辑关系, 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 因此DPSIR模型得到众多学者的偏爱。如今, D-P-S-I-R模型在水资源, 城市生态安全, 土地安全方面都有应用。如邵超峰, 鞭美庭[13]选取能够反映区域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3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天津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估。

3.2.3 其他模型

除了上述模型, 左伟[14]提出了D-PSR模型即驱动力 (Driving Force) -PSR模型, 该模型添设了生态环境驱动力, 使压力类指标含义更广泛、中性化, 而且首次引入了生态环境服务功能, 取代了简单的生态支持作用。王耕[15]等提出的状态-隐患-响应 (S-D-R) 是生态机理框架, 可以反应出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及Corvalan提出的D-P-S-E-E-A模型 (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 模型等。

3.3 主要评价方法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方面, 代表性的的方法是基于P-S-R数学模型的层次分析法, 综合指数法, 灰色关联法, 主成分投影法。模糊综合法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运用。此外, 生态足迹法和景观生态模型法以及数字地面模型也是学者偏爱的评价方法。国外学者用的颇多的是暴露-响应概念性框架模式。

3.3.1 基于P-S-R数学模型的代表性方法

⑴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⑵综合指数法:指在确定一套合理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 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 用以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如Peiliang[16]等人构建了基于P-S-R模型北京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北京的生态安全状况,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⑶灰色关联法: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通过一定的方法, 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 (或因素) 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 灰色关联度分析为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 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如张凤太等人[17]在重庆市的生态安全评价中应用指标值与理想值差值来计算关联度, 使分散的信息综合, 从而比较其生态安全状况。

⑷主成分投影法:该方法是在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和适当加权处理的基础上, 通过正交变换将原有的指标转换为彼此正交的综合指标, 消除指标间的信息重叠问题, 并利用各主成分设计一个理想决策变量, 以各被评价对象相应的决策向量在该理想决策向量方向上的投影作为一维的综合评价指标。

3.3.2 生态足迹模型

是近年评价生态系统持续性及安全性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但由于过于简单化与静态化的缺陷, 在生态安全定量评估中还未得到广泛的运用。如Xiao Bingli等人[18]针对内蒙古草原的生态安全, 开发了一个于生态足迹的概念消费的足迹压力指数 (CFPI) 和生产足迹压力指数 (PFPI) , 并制定了生态足迹贡献指数 (EFCI) , 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自2005年处于严重危险。

3.3.3 景观生态模型

Zhao Ling[19]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通过破碎, 隔离性和显性指标构造, 土壤侵蚀指数, 利用GIS和RS方法在沅水流域的生态安全特性进行了分析。张继权等人[20]对白山市土地覆被进行景观分类, 借助Fragstats分析景观指数, 提取重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对白山市所辖各区县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3.3.4 其他方法

数字地面模型法, 能将区域各因素系统化, 构成完整的分析体系来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的综合评价。暴露-响应概念性框架模式, 是国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最为常用的方法, 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还可以输出相应的生态风险管理与安全维护策略。

3.4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设定, 是要构建一套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参考体系, 它决定着人们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和价值取向[21], 体现生态建设与环境开发项目生态、安全的影响程度和保护的要求程度[22]。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结合其他方法, 采用等级划分[23]。颇为学者喜爱的是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 而确定等级最主要的就是确定权重, 运用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来确定权重, 即采用AHP法、结合专家咨询, 确定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24]。还有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8,10,19], 复相关系数法对指标赋权[25]等方法。

4 林业与生态

4.1 林业生态内涵

林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应当包括以下3个方面:1、森林生态安全, 是指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2、林业产业生态安全, 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对林业产业系统的威胁或保障的安全程度的林业生态3、产业共生关系安全, 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林业产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的安全性。

4.2 林业生态的研究综述

对林业生态的研究, 国内基本集中在: (1) 针对林业的健康状况, 对林业及相关领域发展提出对策, 如陈继红[26]针对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的林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2) 探讨林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战略地位, 指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并且林业也是国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势在必行。 (4) 针对某一区域的林业特点进行研究。通常集中在林业相对发达的区域, 如吉林、海南、陕西等地[27,28,29,30,31], 因其林业对生态的作用举足轻重。外文文献研究主要从: (1) 林业风险及管理方面研究, 如Borys Tkacza[32]通过对北美榆树林的侵入性森林害虫和病原体的研究, 长期监测北美森林的健康指标,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 林业危险预测方面, 例如Anne Oxbrough[33]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确定森林生态变化的机制, 以及使用指标来预测当前和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的模式。 (3) 林业生态的补偿机制, 基于林业生态服务的重要性突出却因工业等原因污染, 需要治理, 主要方法有政府直接补偿, 如造林基金, 投资, 税费减免等[34,35]。

5 林业生态安全评价

目前, 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基本是指标体系法, 生态安全测度的“指标体系法”通过多层次指标体系对林业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评价[1]。

如房用[36]从不同方面对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平原地区、盐碱地区以及沙区等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对每个生态系统都设立二级指标, 通过理论分析、资料调查和分级等方法制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级标准, 将分级标准和相应权重经过系统化处理即建立完整评价指标体系。罗露[37]用熵权法对舟山海岛林业的森林覆盖率, 林地利用率水平,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生态公益林比例确定权重, 用综合指数法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 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

由于其中各单项指标具有明确的生态经济意义, 因此便于分析导致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但为了得到综合评价值, 该方法需要对各指标计算权重, 因而可能导致其综合指标失去生态经济意义, 且在确定指标权重时, 通常主观性较大, 不便于准确理解和运用。

张智光[1]针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提出FES-PSIR结构模型, 在PSR的模型基础上引入了I (影响因素) , 并将该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 分别是社会经济压力 (FES-P) 子系统, 包含社会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对森林资源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等压力;资源与环境状态 (FES-S) 子系统, 包含森林资源总量、质量、覆盖率、分布、类型结构以及温室气体浓度等状态;生态影响 (FES-I) 子系统, 包含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调节力、森林灾害发生率、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空气质量、气候变暖等影响;人类响应 (FES-R) 子系统, 包含人类改善生态状态的投入、人工造林、林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科技支撑、法律政策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应对危机机制等响应。

并根据FES-PSIR模型, 建立林业生态安全测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SEM) 。最后还提出了构建整体的运作框架, 包括该方法整体的目标-手段树和技术路线。但该方法虽然能客服特征指数法的一些缺点, 但仍然存在理论不足, 指标权重主观性大等问题。目前, 针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 还没有一套可行系统的研究方法。

6 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6.1 完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评价指标体系太过单一, 缺乏统一的准则, 由于林业生态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 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并且设置指标体系时不能有失偏颇。根据不同的对象, 有针对性的建立指标体系, 当今的生态安全的广义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 生态安全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 还必须考虑经济、社会生态安全, 建立林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时, 就必须设置经济社会类指标, 再根据各个大类考虑相应因素制定小的指标, 从而使林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更加完整。

6.2 加强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现在的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静态因素的研究, 没有考虑动态因素的影响。林业生态安全的预警能够有效的及时掌握生态安全的动态,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及时调整国家政策, 经济发展政策, 及时改善生态坏境结构等, 使林业生态坏境能够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

6.3 与其他领域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目前大部分的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都定性的, 然而林业生态安全的动因大部分来自人的活动, 很多定性方法也不成系统, 所以定性研究并不一定适用。因此定量的研究是未来的趋势, 加之影响林业生态安全的因素千变万化,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不同的领域知识制定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例如已经有学者将GIS、RS及GPS技术使人们可以利用卫星的光谱资料信息和数字化的环境资料对广大地区自然社会经济要素进行识别, 使得大范围长时间对生态系统进行检测成为可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也可以结合其他领域, 比如结合科技对林业进行火灾报警, 例如利用3S技术与评价模型结合, 对林业生态进行动态分析和预警。因此, 将其他领域与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结合是今后的一个趋势。

7 结论

生态安全并不否认经济增长, 但它更强调既要满足人类需要, 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及其可持续性。随着生态安全被普遍接受, 生态安全评价也被广泛运用, 而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目前研究的学者不多, 研究的程度也低。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区域为评价对象, 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并未形成系统。而由于林业在生态中的重要性, 加强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是必然趋势, 包括对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指标、标准等。另外, 加强动态预警及动态监测研究, 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都是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对生态安全评价进行了研究综述, 从评价对象, 评价模型,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类。阐述了林业在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对林业与生态关系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在林业生态安全评价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林业生态安全评价方面所面临的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一定建议。

篇14:南充市生态安全评价及策略研究

关键词:转基因;棉花;中ZM1514;适应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3-0039-03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3.009

O 引言

中ZM1514是以丰产、高衣分、抗病能力强的鄂抗棉9号为母本,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5为父本,配组杂交,经南繁加代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铃品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为评价其在长江下游地区(盐城)的生态适应性及安全性,作者于2013-2014年以中ZM1514、转基因抗虫棉对照鄂杂棉10号、非转基因抗虫棉苏棉22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旨在为该品种在长江下游地区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态适应性试验

试验以中棉所提供的中ZM1514为研究对象,市场购得的鄂杂棉10号为第1对照(CKI),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生产的苏棉22号(非转基因)为第2对照(CK2),共3个材料,3次重复,小区面积40㎡;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8日播种,5月16号移栽,移栽密度27000株/h㎡,其他栽培技术及管理全试验统一进行。生长期间定点定期调查棉花植株性状,吐絮后分小区收花计产,10月中旬分处理采收50铃,测定单铃重、衣分、籽指等。

1.2 安全性评价试验

试验材料同生态适应性试验,每个品种种植40㎡,不设重复,同一品种设治虫和不治虫区,调查记载两品种的生物学性状、田间生物种群分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株性状

生态适应性主要从棉花的单株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评估。从表1可以看出,中ZM1514的植株性状与2个对照品种基本一致,其中,果枝层数以中ZM1514最高,为21.8个/株,单株结铃数以苏棉22号最高,为29.4个。

2.2 产量性状

由表2可以看出,中ZM1514的产量性状与长江流域两个对照品种无明显差异。其中,单位面积总铃数以苏棉22最多,为793800个/h㎡,单铃重以鄂杂棉10号最高,为5.9g,衣分以苏棉22最高,为40.2%。籽棉单产和皮棉单产均以鄂杂棉10号为最高,经DANCAN'S新复极差测验,籽棉、皮棉产量差异未达0.05显著水平。

2.3 田间抗虫性

2013年6月下旬利用庆大霉素1000mg/kg,对供试材料进行涂叶测试,结果显示中ZM1514抗虫株率达98%,转基因品种鄂杂棉10号抗虫株率为89%。8月19日调查田间棉铃虫、盲椿象、甜菜夜蛾等害虫及七星瓢虫、草蛉等的发生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中ZM1514与鄂杂棉10号无明显差异(见表3),说明中ZM1514对棉田生物种群的影响与转基因品种鄂杂棉10号无明显异。与非抗虫棉苏棉22相比,中ZM1514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抗性,中ZM1514百株虫量为17头,而苏棉22号为67头,但两者之间卵量相差不大,说明对落卵量影响不大(见表3)。

2014年的结果与2013年相似。8月4日通过调查各类棉田的生物种群,中ZM1514与两对照相比对棉铃虫和甜菜夜蛾表现出一定抗性,与非抗虫棉苏棉22相比,中ZM1514棉铃虫、甜菜夜蛾百株虫量分别为0和8头,而苏棉22号分别为3和28头,这两种害虫发生量相差较大,但两者之间棉铃虫卵量相差不大(见表4)。2014年棉铃虫发生轻,与当年8、9月份雨水多,对棉铃虫成活不利有关。

从表4还可以看出:抗虫棉中ZM1514种植区与非转基因品种苏22种植区的天敌数量相近,表明中ZM1514对天敌种群的影响与非抗虫棉无明显差异。

3 结论

通过对供试材料生态适应性的研究,中ZM1514棉花品种在长江下游地区(江苏棉区)种植是适宜的,籽棉产量接近3750kg/h㎡,皮棉产量接近1500kg/h㎡,与当地主栽品种无明显差异。该品种种植后,棉田生物种群与非转基因品种苏棉22号相比,棉铃虫幼虫减少明显,但落卵量无明显差异;与转基因品种鄂杂棉10号相比,棉田虫相、虫态和天敌数量均无明显差异,说明中ZM1514选育所采用的转基因技术有效的,对环境是安全的。

上一篇:我的贪玩爸爸的作文下一篇: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