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以湘西地区为例

摘要:在国家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生态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实践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产生了概念泛化、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位于我国自然环境较好,生态敏感性较强,且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地。因此,在实践中更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构建基于环境、资源和景观等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为山地生态旅游规划实践,提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从而解决规划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和景观破坏等问题,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4个部分。基础和理论研究对应第1、2、3章,通过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系统和内容等进行研究,并将资源、环境和景观的量化评价作为构建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的基础,基本确定其概念体系、系统要素、研究方法和规划层次;实证研究对应第4、5章,通过AHP、PCA和SOM等量化评价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空间结构和环境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以确定宏观区域级别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时序、空间竞合策略和生态红线划定视野下的环境管控措施;应用研究对应第6、7章,运用RS、GIS等技术手段,结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和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共生理论,从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湘西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格局和景观视觉评价,以确定山地生态旅游的功能分区和旅游设施的空间选址规划,并以此作为山地生态旅游游览设施、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性规划设计的理论指导,使其既包含感性的艺术创造,又具有理性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湘西地区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和景观的评价结果:生态旅游资源质量总体等级很高,但分布不均,集中在湘西南北两端,且交通连接度低;生态旅游的环境适宜性可分为高、中、低和不适宜4个类型;八大公山的景观格局中,斑块密度小、破碎度较高、廊道连接性差。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及所提出的规划应对策略,可得到如下结论:宏观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应建立在资源、环境评价的基础之上,并根据评价结果,从开发时序、竞合策略和生态红线管控等方面提出空间响应策略;中观景区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需要以景观格局分析作为旅游功能分区的基础,并结合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综合确定各旅游设施的存量规划;微观景点生态旅游设施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山地景观视觉评价,综合确定设施的空间选址,并通过文化共生理论,构建反映本土文脉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山地生态旅游规划;量化评价;理论研究;“3S”技术;湘西地区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湘西地区

1.2.2 山地生态旅游

1.2.3 生态旅游规划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1.4.1.1 文献分析法

1.4.1.2 演绎法

1.4.1.3 层次分析法(AHP)和神经网络模型(SOM)

1.4.1.4 问卷调查法

1.4.1.5 基于ARCGIS10.2 软件平台的空间数据统计和分析

1.4.1.6 基于RS技术遥感影像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1.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辨析

2.1.1.2 生态旅游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2.1.1.3 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进展

2.1.2 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1.2.1 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

2.1.2.2 国内生态旅游的概念

2.1.2.3 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进展

2.1.3 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1.3.1 国内外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问题总结

2.1.3.2 基于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2.2.1 国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研究

2.2.1.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发展

2.2.1.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2.2.1.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进展

2.2.2 国内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研究

2.2.2.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和发展

2.2.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进展

2.2.2.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研究进展

2.2.3 国内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2.3.1 国内外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相关研究的问题总结

2.2.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发展趋势

2.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1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2.3.1.2 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

2.3.1.3 景观生态学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2 文化生态学理论

2.3.2.1 文化生态学的原理

2.3.2.2 文化生态学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2.3.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3.3.3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3.4 资源环境科学理论

2.3.4.1 资源环境学概念及起源

2.3.4.2 资源环境学在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元因子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构建

3.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

3.1.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概念

3.1.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的构架

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关系

3.2.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组成

3.2.1.1 客源系统中游客体验的相关概述

3.2.1.2 支撑系统中的生态旅游策划

3.2.1.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目的地系统和特殊系统

3.2.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系统的结构

3.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3.3.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

3.3.2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3.4 基于量化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理论要素

3.4.1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3.4.1.1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3.4.1.2 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量化评价的类型

3.4.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综合评价

3.4.2.1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3.4.2.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适宜性评价及其主体功能区划

3.4.2.3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评

3.4.3 基于景观格局及视觉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设施规划和设计

3.4.3.1 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3.4.3.2 景观格局及视觉评价在山地生态旅游设施规划选址的应用

3.4.3.3 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转型升级

3.5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和环境解说规划

3.5.1 社区参与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阶段

3.5.2 社区参与到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的保障性措施

3.5.3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环境解说规划

3.5.3.1 环境解说规划的概念及必要性

3.5.3.2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解说规划系统要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规划响应

4.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4.1.1 湘西区位及资源统计

4.1.1.1 湘西区位简介

4.1.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统计

4.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1.2.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的内容

4.1.2.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4.1.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和特征

4.1.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4.1.3.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4.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评价

4.2.1 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

4.2.1.1 评价原则

4.2.1.2 评价内容

4.2.2 评价方法

4.2.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及评价标准

4.2.3.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

4.2.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4 本节小结

4.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评价研究

4.3.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4.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3.2.1 数据来源

4.3.2.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分析

4.3.3.1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类型特征

4.3.3.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均衡特征

4.3.3.3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密度特征

4.3.3.4 生态旅游资源交通结构特征

4.3.4 相关结论

4.4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响应和保护策略

4.4.1 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4.4.1.1 生态旅游概念不清晰导致资源开发定位不准确

4.4.1.2 生态旅游资源空间互补性弱,开发同质性强

4.4.1.3 无序无度盲目开发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

4.4.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规划响应

4.4.2.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开发时序规划

4.4.2.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竞合策略

4.4.2.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之间的交通优化措施

4.4.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协调机制

4.4.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与政策协调

4.4.3.2 制定严格明确的法律和管理体系

4.4.3.3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资源保护的成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量化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

5.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分类及现状

5.1.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的分类

5.1.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内部环境现状

5.1.2.1 湘西自然生态旅游环境

5.1.2.2 湘西人文生态旅游环境

5.1.2.3 湘西经济生态旅游环境

5.1.2.4 湘西地区社会生态环境

5.1.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环境现状

5.1.3.1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政治环境

5.1.3.2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经济环境

5.1.3.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外部社会环境

5.2 基于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红线划定

5.2.1 生态旅游环境适应性评价的概念和原则

5.2.1.1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5.2.1.2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5.2.2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5.2.2.1 评价方法

5.2.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指标选取及量化统计

5.2.3.1 指标选取

5.2.3.2 指标量化统计

5.2.4 数据分析

5.2.4.1 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安全评价

5.2.4.2 山地生态旅游气候环境舒适性评价

5.2.4.3 山地生态旅游NDVI分析

5.2.5 评价结果

5.2.5.1 不适宜区域

5.2.5.2 低适宜区域

5.2.5.3 中适宜区域

5.2.5.4 高适宜区域

5.2.6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及生态红线划定

5.2.6.1 生态旅游主体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划定之间的关系

5.2.6.2 湘西山地主体功能区及亚体旅游景观划分

5.2.6.3 生态红线划定视角下的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

5.3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及调控策略研究

5.3.1 区位简介及数据来源

5.3.1.1 研究区域

5.3.1.2 数据来源

5.3.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方法

5.3.2.1 评价指标选取

5.3.2.2 评价方法

5.3.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容量测算结果与分析

5.3.3.1 旅游空间容量

5.3.3.2 旅游生态容量

5.3.3.3 旅游心理容量

5.3.3.4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5.3.4 基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策略

5.3.4.1 外部宏观调控

5.3.4.2 内部管理调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设施的规划布局及具体设计研究

6.1 景观格局评价视角下的山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及景观规划

6.1.1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6.1.1.1 社会经济环境

6.1.1.2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6.1.1.3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6.1.2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6.1.2.1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运用

6.1.2.2 研究方法及数据提取

6.1.3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6.1.3.1 景观要素构成

6.1.3.2 景观异质性特征

6.1.3.3 景观多样性特征

6.1.4 存在问题及调整优化

6.1.4.1 存在问题

6.1.4.2 调整优化

6.1.5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6.1.5.1 生态旅游景观斑块布局

6.1.5.2 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布局

6.1.5.3 生态旅游景观空间结构及功能划分

6.2 基于景观视觉评价的山地生态旅游游览设施规划设计

6.2.1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6.2.2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空间选址研究

6.2.2.1 游览设施空间选址的研究方法

6.2.2.2 研究区域游览设施现状及备选样地的确定

6.2.2.3 备选地址的景观视觉评价

6.2.2.4 游览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

6.2.3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材料选择

6.2.4 生态旅游游览设施的外观设计

6.2.4.1 游步道设计

6.2.4.2 休息亭设计

6.2.4.3 水榭设计

6.2.4.4 观景台设计

6.3 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保护区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1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核心观点

6.3.1.1 文化生态学的诞生及定义

6.3.1.2 文化生态学的内在结构及表现形式

6.3.2 本土文化景观要素的整理和分析

6.3.2.1 文化生态景观要素整理

6.3.2.2 聚落景观的空间分析

6.3.3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旅游服务设施设计原则及方法

6.3.3.1 设计原则

6.3.3.2 设计方法

6.3.4 保护区内部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4.1 游客中心设计

6.3.4.2 生态旅馆

6.3.4.3 环保厕所

6.3.4.4 餐饮设施规划

6.3.4.5 购物设施

6.3.4.6 景观标识设施

6.3.5 保护区外部的生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3.5.1 酉水简介

6.3.5.2 演绎多元文化共生导向下的景观空间结构

6.3.5.3 再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节点

6.4 八大公山保护区内部的基础设施规划

6.4.1 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6.4.2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及现状

6.4.2.1 八大公山基础设施现状

6.4.3 八大公山交通设施规划

6.4.3.1 八大公山外部交通规划

6.4.3.2 八大公山景区内部交通规划

6.4.3.3 景区内部交通设施设计

6.4.4 八大公山给水排水规划

6.4.4.1 八大公山给水预测及水源

6.4.4.2 八大公山排水预测及处理方案

6.5 保护区环境教育导向下的解说设施规划设计

6.5.1 保护区生态旅游解说设施现状及问题

6.5.2 基于SMRM模型的解说设施规划系统

6.5.2.1. 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环境解说——“为什么解说”

6.5.2.2 解说受众分析——“为谁解说”

6.5.2.3 解说内容分析——“解说什么”

6.5.2.4 解说设施的选择——“如何解说”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湘西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评估

7.1 山地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概述

7.1.1 概念辨析

7.1.1.1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7.1.1.2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

7.1.1.3 生态旅游管理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关系

7.1.2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容

7.2 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管理

7.2.1 生态旅游规划编制管理

7.2.1.1 规划编制组织

7.2.1.2 规划编制程序

7.2.1.3 规划评审

7.2.2 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7.2.2.1 组织管理

7.2.2.2 人才建设

7.2.2.3 法律法规

7.2.3 生态旅游规划监督管理

7.2.3.1 制定全面严格的监督机制

7.3 山地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以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

7.3.1 生态旅游规划社区参与概述

7.3.1.1 社区参与的缘起及概念

7.3.1.2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意义

7.3.1.3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及方式

7.3.2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现状

7.3.2.1 八大公山社区参与的问题

7.3.2.2 八大公山居民社区参与的态度

7.3.3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对策研究

7.3.3.1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规划决策

7.3.3.2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

7.3.3.3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利益分配机制

7.3.3.4 保护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7.3.4 八大公山生态旅游社区参与保障机制

7.3.4.1 教育培训保障

7.3.4.2 组织制度保障

7.3.4.3 法律法规保障

7.4 基于一致性和绩效相结合的山地生态旅游规划评估策略研究

7.4.1 传统旅游规划评估所存在的问题

7.4.2 生态旅游规划的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7.4.3 基于一致性和绩效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4.3.1 规划评估内容

7.4.3.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的结果、结论和展望

8.1 论文结果与结论

8.2 局限性及展望

8.2.1 研究局限性

8.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上一篇:产业转移物流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学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