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游憩服务质量一直是制约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景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外对服务质量理论研究进行大量的工作,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国内理论研究大部分沿用西方理论,形成适合本地经济背景,风俗文化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资料收集方法,制定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论文 篇1:

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评价

摘要: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森林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对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多功能等级为优、良、中、差和极差的小班所占比例分别为4.32%、20.02%、60.73%、879%和6.14%。将乐国有林场急需制定森林多功能经营方案,通过合理的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对森林多功能需求。研究结果旨在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森林多功能;评价;将乐国有林场

Evalu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Management Status of Jiangle National Forest Farm

Zhang Hongsheng(1)Li Jianguang(2)Zhang Xuelian(3)Meng Chu (4)

(1.Xiangyang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Xiangyang441000;2.Xiangyang Forestry Survey and DesignInstituteXiangyang441000;3.Xiangya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Xiangyang441000;4.key Laboratory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Key words:multifuctional;evaluation;Jiangle National Forest Farm

國内学者对于森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多以评价森林的单一功能为主。常杰等[1]对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进行研究,旨在研究森林的调节气候功能。余新晓等[2]筛选了10个评价指标并分别建立了评价方法,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陈引珍等[3]在重庆缙云山,通过坐标综合评定法评价研究区几种天然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和保土功能。黄进等[4]选取枯落物厚度等8个评价指标,对生态公益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评价。

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雷达图法、数理统计法等。罗梅等[5]在福建将乐林场,选取小班面积、年龄、平均胸径、坡度、平均树高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杉木人工林进行多功能评价与等级划分。赵学明[6]采用专家评价法分别从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森林游憩功能筛选评价因子,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辅助手段,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模型。殷鸣放等[7]采用多学科交融的方法对大边沟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并引入雷达图法对其森林多功能状况进行全面表达。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研究。

1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117°05′~117°40′E,26°26′~27°04′N)处武夷山东南麓,金溪河畔。林地分布在古镛镇、白莲镇、光明乡等9个乡镇和村头村、瓜溪村、光明村等23个行政村。研究区处于中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87 ℃,极端高温411 ℃,极端低温-25 ℃。雨季长,年均降水量1 0078~2 4604 mm,年际差异较大[8-10]。土壤以红壤分布面积最大、范围最广,土壤质地以沙壤土和轻壤土为主,腐殖质为灰黑色,厚45~155 cm。

2材料与方法

2.1数据来源

将乐国有林场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2.2结构与功能耦合模型的构建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本研究假定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为线性模型,表达式如下:

A=a1x1+a2x2+···+aixi(1)

式中:A为功能,xi为结构变量,ai为变量系数。

3结果与分析

3.1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林业的生产经营周期长,将乐国有林场仅仅依靠木材生产,短时期内难提高收入,加上商品林又实行限额采伐管理,林场发展森林的非木质产品和森林旅游,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收益。将乐国有林场是典型的商品型林场,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原则指导下,林场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培育商品林为主,木材生产功能是将乐国有林场森林的最主要功能之一[11]。根据《将乐县十二五计划纲要》规定“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加强药材品种种植,扩大中药材生产规模”,将乐国有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此外,将乐县气候温润,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根据《将乐县十二五计划纲要》规定,“围绕建设山水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将乐县注重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在将乐县蓬勃发展。因此,林下经济功能、木材生产功能和风景游憩功能是研究区森林的主要功能需求。

3.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量化

3.2.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根据将乐国有林场的经营目标与森林资源特点,构建的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筛选的指标应科学的,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森林的多功能情况;(2)综合性原则。筛选的评价指标要全面,可以综合表达出森林的多功能经营状况;(3)可操作性原则。应考虑到原始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所筛选的指标都应该容易获得,容易用数值来表示并进行计算。

3.2.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邀请专家对于林分结构因子进行逐一评述,如果有多于1/3的专家认为某个结构因子不重要,则该因子就被淘汰;若某个因子经过三轮之后,有2/3及以上的專家都认同,则将其作为研究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之一。确定树种组成、林分起源、郁闭度、龄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每公顷林木株数、每公顷林分蓄积、立地质量等级、坡度等10个林分结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3.2.3评价指标量化处理

对10个评价指标中的树种组成、林分起源、龄组、立地等级4个非数值型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结果见表1。

3.3评价模型的构建

为了消除不同林分结构因子的量纲不同对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先将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通过各林分结构因子的相关系数可知,平均胸径与评价树高的相关系数为0884,属于强相关;龄组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相关性较大,分别为0640和062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组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前3个组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见表3。可以看出,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70616%,说明前3个主成分能代表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森林的总体功能水平。各主成分代表的功能及林分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由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4)得到。

由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平均树高(0243)、平均胸径(0239)、每公顷林分蓄积(0216)等的载荷相对较大且均匀,这些因子与立地条件有关,而立地条件是决定木材生产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将第一主成分定义为木材生产功能。第二主成分在林分起源(0383)上有较大的载荷,在每公顷林木株数(-0317)和坡度(0298)也有一定的载荷。一般而言,天然林的美景度高于人工林;每公顷林木株数和坡度越大,森林的可及度越小。这些因子与森林的风景游憩功能有关,因此将第二主成分定义为风景游憩功能;第三主成分在坡度(0490)和每公顷林木株数(0483)的载荷相对较大,坡度是限制林下经济产品种植(养殖)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公顷林木株数决定着林下空间和林下光照强度等因素,这些都与发展林下经济产品有关,因此将第三主成分定义为林下经济功能。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设木材生产功能为Y1,风景游憩功能为Y2,林下经济功能为Y3,建立将乐国有林场林分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如下:

Y1=-0127x1+0020x2+0195x3+0205x4+0239x5+0243x6-0071x7+0216x8+0004x9-0005x10(2)

Y2=0205x1+0383x2-0075x3+0091x4+0076x5+0029x6-0317x7-0142x8-0182x9+0298x10(3)

Y3=-0237x1+0113x2+0388x3-0061x4-0188x5-0127x6+0483x7+0087x8-0423x9+0490x10(4)

为了能够综合表达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综合状况,构建将乐国有林场森林的木材生产功能、风景游憩功能和林下经济功能的综合评价模型。

F=λ1Y1+λ2Y2+λ3Y3λ1+λ2+λ3(5)

式中,F代表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λ1、λ2、λ3分别代表木材生产功能、风景游憩功能和林下经济功能分别对应的特征值,取值分别为3779 、2212 、1071。

为了便于对不同小班的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等级划分,对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

Mi=Fi-FminFmax-Fmin×100(6)

式中,Mi为标准化的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值域为[0,100];Fi为第i个小班的多功能综合指数;Fmin为所有小班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最小值;Fmax为所有小班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最大值。

对将乐国有林场标准化的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等距划分,确定森林多功能等级(表5)。

3.4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评价

把将乐国有林场2010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带入公式(2)、(3)、(4)中分别计算每个小班的木材生产、风景游憩和林下经济功能值,进而求出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多功能等级划分(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等级为优、良、中、差、极差的小班数量分别为57个、264个、801个、116个和81个,所占比例分别为432%、2002%、6073%、879%和614%;森林多功能等级为优、良、中、差、极差的小班面积分别为7360,1 31013,4 35274,69953和43740 hm2,所占比例分别为521%、1826%、6068%、975%和610%。无论从小班数量还是面积来看,多功能等级为中等的小班所占比例最大,都达到60%以上,而森林多功能等级为差和极差的小班数量达到1854%,面积达到1224%,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南方集体林区急需制定森林多功能经营方案,通过合理的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对森林多功能需求。

4结论与讨论

(1)采用专家咨询法筛选关键林分结构因子构建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森林多功能評价模型,对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将乐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等级为优、良、中、差和极差的小班数量占小班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432%、2002%、6073%、879%和614%,其面积占小班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21%、1826%、6068%、975%和610%。将乐国有林场急需制定森林多功能经营方案,通过合理的经营措施提高森林质量,更好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对森林多功能需求。

(2)对将乐国有林场的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进行评价时,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树种组成、林分起源、郁闭度等10个林分结构因子,森林多功能经营状况还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等因素有关,今后可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常杰,潘晓东,葛滢,等.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J].生态学报,1999,19(1):6875.

[2]余新晓,吴岚,饶良懿,等.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2):110113.

[3]陈引珍,称金花,张洪江,等.缙云山几种林分水源涵养和保土功能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2):6670.

[4]黄进,张晓勉,张金池. 开化生态公益林主要森林类型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8791.

[5]罗梅,郑小贤,杜燕,等.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评价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2(3):269272.

[6]赵学明.基于GIS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八达岭林场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7]殷鸣放,郑小贤,殷炜达.森林多功能评价与表达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6):2327.

[8]杜燕.将乐国有林场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9]周洋.福建三明将乐国有林场低质低效常绿阔叶林经营技术[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0]孟楚,郑小贤. 福建三明马尾松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5):181186.

[11]孟楚,周君璞,郑小贤.福建将乐林场栲类次生林健康评价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30(4):198203.(责任编辑:夏剑萍)

作者:张红生李剑光张雪莲孟楚

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论文 篇2:

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摘 要:游憩服务质量一直是制约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景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外对服务质量理论研究进行大量的工作,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日趋完善,国内理论研究大部分沿用西方理论,形成适合本地经济背景,风俗文化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资料收集方法,制定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一、相关概念

(一)森林游憩。森林游憩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崔国栋(2009)认为森林游憩是指在林区内依托森林景观资源发生的以游憩为主要目的的多种形式的户外游览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直接利用森林和间接依托森林都可称为森林生态旅游。其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森林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组织进行以森林为背景的露营、野餐、登山、探险等各种游憩活动;广义的森林游憩是指在森林环境中开展的各种活动,进行任何形式的林中游憩。

(二)森林游憩服务质量。森林游憩景区服务质量是游憩服务过程中利用设施、设备和产品向游客提供满足其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它包括有形产品的质量和无形产品的质量两个方面。森林游憩景区的硬件设施是有形产品质量的主要表现,软件服务,即游憩景区所提供的各种劳动服务及环境的质量是无形产品质量的主要表现。有形产品的质量支撑和提升无形产品的质量,无形产品的质量是在有形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劳动服务来创造。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森林游憩研究概况。森林游憩的研究兴起于90年代。Robert W.Douglass认为:游憩是对休闲时间的令人愉快的和建设性的利用。AhmedMR认为:所有让人恢复精神的活动都是森林游憩。它是为了获得愉快感受而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称。从研究内容来看,森林游憩价值的研究、森林用途多样化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游憩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研究的重点。Lonsdale研究了澳大利亚北部公园游憩车辆对野草种子传播的影响,发现有游憩车辆的地方,野草种类是没有车辆地点的3倍,表明游憩车辆成为野草侵入的媒介,wright从森林环境整体构成出发,全面研究了游憩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游人的态度和行为也是研究的方面。Lindhagen在分析瑞典人对森林游憩爱好的变化时认为,游憩与多样性的冲突在减少。Home的研究也表明游憩者对保护稀有物种的丰富性和景观质量的改善有积极性,如果管理能促进资源保护,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游憩价格。

(二)国内森林游憩研究概况。目前我国森林游憩研究主要为研究森林游憩需求与森林游憩影响。森林游憩市场需求研究主要包括森林游憩者行为规律、客流规律、森林游憩市场宏观分析、预测和营销等策略探讨等。研究对象一般为森林公园。其中,一些学者把运用数学模型预测游客量作为研究兴趣。由于统计资料获取困难,学者们一般以问卷调查为主。这些对为公园改进服务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肖亮对城市森林游憩需求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问卷调查,得出城市居民的森林游憩需求十分旺盛的结论。目前对森林游憩市场需求研究的学者在逐渐增加,但由于统计资料获取困难,实地调查工作量大,与森林游憩资源等供给方面的研究相比,需求方面的研究显得薄弱。

(三)国外对游憩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

1.概念的提出与发展。1982年格朗鲁斯提出服务质量的概念。1985年,蔡特哈姆尔等人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服务过程中顾客感知与对服务的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1988年蔡特哈姆尔设计了SERVQUAL差距分析模型,用来衡量不同服务之间的质量差别。他们认为评价服务质量有5项标准:响应性、可靠性、移情性、保证性和有形性。通过询问顾客一些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计算每项标准以及子项的分值。比较顾客期望服务的分值与感知服务的分值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小说明提供服务的质量越高。

SERVQUAL差距分析模型作为游憩服务质量评价工具被引入游憩业,用于对饭店、旅行社等服务质量评价,使用SERVQUAL模型从5个服务维度对旅行社顾客的感知服务和期望服务进行了测量。这5个维度下面又细分出26个服务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顾客的总体满意度与这5个维度相关。

2.对SERVQUAL差距分析模型的改进。Yuksel Ekinci等(2003)根据Gundersen(1996)的研究结果调整了SERVQUAL模型来评价英国Cretan住宿设施的服务质量。在这个研究中,感知的服务质量分为两个要素:有形性和无形性。有形性指景区的景观美感度和物理设施的功能性;无形性则指服务人员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研究结果支持了使用两个要素对游客进行感知服务质量测量的有效性。John Akama和Damiannah Kieti(2003)运用SERVQUAL模型对肯尼亚Tsavo West国家公园的服务质量和游憩满意度进行分析。他们的模型设计了一个含有7个服务维度的抽样调查问卷(在SERVQUAL的基础上增加了价格和价值认识2个维度),并包含了15个指标问题。

(四)国内对游憩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

1.理论研究。王大悟(1997)就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问题,建立了游憩服务体系结构和服务质量的20个要素。张广瑞(1999)介绍了国际上对游憩服务的分类方法,包括联合国《暂行中心产品分类》,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活动标准国际分类》。

关于服务质量的测评,沈向友关注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对旅行社业务经营中旅游服务满意度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全陪、地陪、前台接待、旅游线路安排、旅游体验性几大方面来提升服务质量。韦福祥分别运用SERVQUAL 和SERVPERP方法对所选取的酒店展开案例研究,对比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以及结果的科学可信度。姜凌对九寨沟景区开展旅游服务效果调研,对比各要素的数据分析结果,找出服务水平的差异化分布,提出一系列改善措施。

2.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赵洁(2002)构建了基于Browers/Server的旅游服务系统TSS,并分析了系统功能、软件结构和关键技术,使旅游服务的管理理论转化为操作系统。张立军(2003)基于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特点,分析评价要素构成,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国内学者从多领域多学科对服务质量评价中涉及的游客心理、服务主体的感受进行测量,一些学者还从数理模型等方面进行尝试,但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体系。麻亚军(2001)以旅行社的服务为案例,介绍了服务蓝图的方法,即通过研究服务过程的所有要素,找出重要环节以保障旅游服务质量。

我国对游憩服务的系统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需要,使得游憩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不充分,评价方法的实践探索也相对落后。因此如何建立起一套实用于中国游憩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是研究工作者关注的迫切问题。

三、结论及建议

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之处在研究视角上,国外学者十分注重从游憩产品消费者角度,对游憩服务感知评价、游憩体验评价开展研究,以确定游憩服务质量的实现,以旅游者的感受来体现服务质量;国内学者则偏重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游憩服务质量标准进行探讨,以期制订出一套细致的行业标准。

在研究范围上,国外学者往往以某一处旅游景点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游客期望和感知的测量来评价游憩服务质量,研究结果对该景点的实际管理有指导意义;而国内学者常常关注于旅游行业的某个整体性问题,忽略了对具体问题深入的调查研究。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首先对国内外游憩服务质量及其评价方法的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游憩服务质量的内涵和特性,为后续的评价量表的开发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借鉴了国外成熟的游憩服务质量评价方法SERVQUAL差距分析模型,结合相关研究和实地访谈,开发游憩服务质量评价量表进行分析,通过游客对服务质量各要素的评价,找出景区目前提供的游憩服务中的优缺点,为景区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美]Geoffrey Godbey,张春波等译.21世纪的休闲与服务[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John Swarbrooke.Development and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M].Butterworth:Heinemann,2002.

[3] 魏小安.旅游服务质量等级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10).

[4] 王昆欣.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9).

[5] 崔国栋.浅谈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以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J].山西林业科技,2009(6).

[6] 李建华.森林旅游产品的分类,特征及开发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3(3).

作者简介:罗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罗厅

生态旅游等级评价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生态服务评价的旭日村村落保护规划应用研究

摘要:生态服务评价的研究在村落景观生态规划领域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通过生态服务评价可以定量的评估村落生态服务作用的发挥情况。本文立足于景观生态学学科理论,运用群组决策—层次分析法(GDM-AHP)建构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旭日村生态服务理论体系和评估方法,从旭日村的农业、水域、森林和城市生态服务4个方面评价旭日村综合生态服务作用的发挥情况。评价得出其“森林—农业—水域”综合生态服务中生态价值较高、休憩体验服务较差,城市生态服务中历史价值较高、文化服务发挥较差。据此提出保护规划策略,对于自然生态服务提出激发其生态作用,改善游憩设施及景观品质的策略;对于城市生态服务提出村落居住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激活古建筑的利用率的策略。整合和规划旭日村自然资源,打造古村为“岭南建筑文化窗口”,以期促进村落旅游业发展,寻求古村落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保护规划;生态服务评价;群组决策—层次分析;旭日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6.014

文章編号:1009-1483(2019)06-0098-1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Village Protection Planning of Xuri Village Based on Eco-service Evaluation

XING Qiyan, LU Qi, GUO Xiangyu

引言

1981年Ehrlick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服务”,即生态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支撑作用[1]。1997年,Costanza将生态服务具体划分成17种类型,探讨不同类型生态因子为人类生存提供不同的服务能力[2]。 2005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将生态服务划分为支持、供给、调节和文化4种基本类型,提出生态服务与人类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3]。可以看出,与传统基于景观格局的实体空间研究不同,生态服务更关注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关系。生态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正是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目的,将区域内的资源整合,尽可能减少人类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规划设计[4]。

旭日村存有大量明清稀缺的古建筑群,成为展现岭南建筑文化的窗口。一直以来,对其研究较少,且偏于建筑单体保护[5]。而村落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仅考虑一方面或者片面地保护,如果整体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么文物即使保存,其价值也会受到破坏。因此,面对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建立客观的评价诊断体系,辨别系统内部中的关键生态因子。通过计算评估生态服务作用的发挥情况,对于情况优良的要提倡激发与保持,即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对于生态服务作用发挥较差的提出优化与改造,从而对旭日村的发展提出科学指导性强、保护决策性佳的建议,以展现其岭南建筑文化特色,促进村落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

1村落概况与评价方法

1.1村落概况

旭日村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是岭南地区历史悠久、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古村落[5],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约为178公顷,是一个集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建筑文化于一村的稀缺古建筑群,被誉为“罗浮第一古村”[5](见图1)。旭日村自然资源丰富、历史建筑较多,古村有600多處古民居,其中明代纯德陈公祠、清乾隆年间司马第大屋、蔚园等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图2)。该村落真实记录了岭南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和传统民俗民风,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历史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成为现代人了解岭南建筑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如今旭日村内一些还未能及时列入保护名录的古建筑开始衰败,老宅基地闲置,新建建筑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村内的基础设施缺乏系统的规划,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不符,生态资源和历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阻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旭日村政府希望能够在保护文物建筑、村落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秩序的前提下,改善村落环境、突出地域的独特性,以带动古村落的发展。

1.2评价方法

1.2.1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的确定

本研究选用群组决策—层次分析法(GDM—AHP)来确定评价指标值[6-7]。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具体赋值研究,首先可采用“1—9 的标度法”①来生成指标值进行两两比对的判断矩阵,矩阵模型建立后,会对所赋予的评估值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一致性检验方可确定最后的权重值[8]。

1.2.2生态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赋值细则

通过进入村内现状调查、对村内老人口述的资料收集、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指标进行赋值。评分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 个等级[9],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别评分,分级得出的打分值与以上评价指标的赋值相乘,最终将所有的项相加求和,得出相应指标的生态服务综合评估值[9]。

1.2.3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计算

2旭日村生态服务评价体系构建

2.1主导生态服务的选取

生态服务中需要从研究对象中优先选取一些关键性的因子[12]。旭日村生态系统由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服务功能的指标值选取,从而建立旭日村生态服务功能指标体系(见表1)。

2.2生态服务评价指标划分

旭日村生态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选取相应的生态服务评价指标[13]。目标层指旭日村综合性指标所代表的生态服务;准则层指不同生态系统带来的服务。根据对旭日村生态系统进行识别,准则层是指水域生态服务、农业生态服务、森林生态服务和城市生态服务;一级指标层级指旭日村生态系统中相对应占据主导地位的生态服务;二级指标指能够充分反映生态服务发挥情况、测算与信息易于获得的表征因素[14](见表2)。

2.3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1—9”标度法[10],将各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判断其相对重要性,并用数值“1—9”及其倒数进行量化,建立旭日村生态服务评价指标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值,第一步对准则层权重值进行计算,第二步对二级指标权重值进行计算[15],以求得村落中的具体问题(见表3)。

通过以上权重计算结果可知,森林生态服务权重最大,城市生态服务权重最小,这与旭日村现状是相吻合的,也就意味着旭日村城市生态服务作用未得到较好的发挥,其对村落发展贡献的价值也是相对较小的。

对二级指标权重进行分类计算得到如下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服务权重值计算可以发现,食品供给的权重值较大,景观观赏的权重值较小(见表4);通过对水域生态服务权重值的计算,可以看出水系水量丰富、水质较好,但是景观体验价值较差(见表5);通过对森林生态服务权重值的计算,可以看出旭日村森林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但是景点观赏度和交通便利度水平较差(见表6);通过对城市生态服务权重值的计算,发现遗产的历史价值和保留价值虽高,但是建筑损坏严重导致可观赏的景点数量有限、道路布置情况差等情况导致交通便利度低(见表7)。

3旭日村生态服务评价结果

3.1生态服务综合评价

在旭日村的生态服务评价体系中,指标分级评价主要是通过踏勘调研、专业人士评价讨论等形式完成。本文中专业人士主要指三类人群:从事相关生态领域的专家、核心干部群、村落长期居住人群等。评分标准主要有优良中差劣五个等级,专家按照二级指标层给出相应的分值,进行统计。以这些对旭日村发展颇为重视、了解度较深的人群为主要调研对象,可加强本次分级评价科学性(本次发放问卷共40份,回收 35 份)(见表8)。

通過表8计算,将水域生态服务权重值与综合生态服务值相乘,得到结果为:水域生态服务为ESFA1=0.122×3.644=0.444,(3.644指的是综合生态服务值相加,3.644=0.931+1.315+1.166+0.232),农业生态服务为 ESFA2=0.263×3.648=0.959,森林生态服务为 ESFA3=0.559×4.3452=2.428,城市生态服务为 ESFA4=0.056×4.51=0.253。

3.2生态服务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综合评价可得出,旭日村水域、农业和森林生态服务作用发挥相对较好,即自然生态服务分值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常住人群较少,很少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故该村自然生态服务评估相对较高。但是旭日村城市生态服务作用发挥较差,主要是该村落交通条件不利、可游憩和停留点较少、多数历史建筑长期处于破坏且尚未修复等原因导致的。结合目前旭日村的现状,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旭日村生态服务保护规划策略。

4旭日村生态服务保护规划策略

4.1水域—农业—森林综合生态服务保护规划策略

旭日村综合生态保护规划主要集中在对现状自然环境的改善,即将旭日村自然保存较好,资源利用较好的资源进行优化,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期对旭日村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的同时,对当地居民引入良好的发展途径,提升村落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带动当地居民回家乡发展[16],实现自然与人文经济的双重收益。

4.1.1村落景观格局的保护

针对自然综合生态服务中风景观赏度低的情况,提出保护现有植被、山势、水系和田园风光整体格局的策略,通过划分旭日村核心建筑区和护山的高度,来确定旭日古村建筑与护山的关系。建立旭日古村内部核心区与护山之间的视线联系。划定山体、古榄园至核心区的景观视廊,景观视廊范围内原则上不应新建建筑遮挡景观视线,对旭日村中所规划的视线廊道中的建筑高度控制到10m以下,保证景观视线的通透(见图3)。

4.1.2村落游憩设施的增加

针对水域生态服务和森林生态服务中景观体验度较差与交通便利度较低的情况,提出建立道路游憩系统,以此满足旭日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与交通通行。规划在村落主入口处设置一个停车场地,核心保护区内部道路系统保持街巷原有的尺度、规模、比例及步行方式,游线与村道相互分开,降低干扰度,同时禁止大部分机动车辆进入古村落保护范围内(见图4)。村内景点连接形成内部游览路线,线路两旁集中设置亭台座椅以供游人休憩(见图5)。

4.1.3村落整体景观品质的提升

针对村落中整体生态服务系统中的景观特色和景观观赏度较低的情况,规划提出将古村入口与村落古榄园作为重点景点打造的策略,提升旭日村村落景观品质。古村入口景观设计中,将村落东侧池塘扩大,通过人工河的联系,将村前水系打通,形成完整水面景观带(见图6)。村落中的森林资源——古榄园设计结合地形及现有平台,将建筑廊榭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高低错落、玲珑有致的山地园林景观,游人可徜徉于古树浓荫之下,也可小坐于亭榭曲廊之内,享受着习习清风之拂面,也感受着浓浓古村之风韵,有“恬适惬意”之感(见图7)。

4.2旭日村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保护规划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历史文化保存较差的问题,不宜在村落内安排生产性建筑用地,对保护内容有破坏的设施应立即拆除。通过对村落风貌进行整体控制、对村落周边居住环境整治,以及对村落中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恢复,达到保存村落历史信息、统一村落建筑整体风貌的目的,最终提高村落建筑作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建筑利用率。

4.2.1村落整体风貌控制

针对城市生态服务中遗产保护的历史价值和保留价值较高,但是景点观赏度低的情况,提出对村落风貌进行整体控制和保护的策略(见图8)。同时对街巷格局及风貌采取分级保护的策略,保护街巷名称、走向和街道轮廓尺度。对传统街巷的构成要素和环境要素也要进行保护,划分其重点保护路线,对于一类保护街巷要重点保护,包括其传统民居院落、围墙、建筑色彩、立面、台基、地形、道路铺地等(见图9)。

4.2.2村落居住环境的整治

通过实地调研,统计影响村容的地点并标记,整治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保护作为旅游点背景的山林与池塘的自然形态。利用原有水系营造良好的景观系统,沿岸绿化应与村落风貌协调。重新布局垃圾站点,以利垃圾收集和输运,确保古村主要道路景观整洁。村落中的一些空地清理过后可以开放成休闲广场或者艺术介入,为居民休闲生活及旅游事业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4.2.3村落建筑的整治规划

针对城市生态服务中历史建筑保留价值最大、建筑风貌生态服务作用发挥最低的情况,提出建筑保护整治采用分类保护、少干预的规划理念。首先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测绘和族谱的研究,对村落中的建筑演变的历史作了梳理,并按照年代对村落中的建筑进行了划分,据统计旭日村明清建筑有28个,民国建筑42个,其中省级文保4个,县级2个(见图10)。

为切实保护旭日村最具特色的村落建筑风貌,进一步分析村内建筑类型、质量和使用情况,据此提出建筑保护与整治策略:对于文保单位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对于历史居民建筑进行维修改善,对于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进行保留和控制,反之则整治或拆除(见图11)。

(1)保护与修复:对于村落中的明清重点古民居进行修缮,同时对于村落中没有纳入保护名录但具有建筑服务功能的建筑也要加以修缮和保存,从而保证村落建筑风貌的完整性,以面状保护代替点状保护。

(2)翻新与转化:村落中有一些与历史村落无冲突的,大多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建造的传统民居,但因房屋破损,且内部功能和空间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生活的需要、使用率低,因此进行翻新作为民宿或用作其他功能,进行功能的转化,满足村落旅游服务的功能。

5结语

本文针对旭日村现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在识别旭日村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之上,运用群组决策法(GDM)获取旭日村中的主导生态服务因子,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农业、水域、森林、城市4大生态服务功能准则层,以及其下的11项一级指标层和14项二级指标层进行权重评估赋值,建构了旭日村生态服务评价体系。通过对旭日村评价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村落中森林—农业—水域综合生态服务评价指标中的生态价值虽高,但景观观赏度和休憩价值均较低,导致其生态服务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中的历史价值虽高,但由于其二级指标中的交通条件较差、历史建筑损坏严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服务作用的发挥。据此,本文从两方面提出村落生态服务保护性发展规划策略,一方面从农业—水域—森林生态服务角度,提出对旭日村村落景观格局保护、游憩设施增加和景观品质提升的策略;另一方面从人工生态系统服务提出村落整体风貌控制、居住环境整治和建筑治理的保护策略。

本研究与以往村落保护规划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将村落中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并对其要素进行逐一分析,凸显各要素之间的强弱关系,打破了将各要素的服务在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中同等对待的局限,准确且系统地把握旭日村生态服务现状,为旭日村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策略,提高了景观规划效益,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广性。通过专家决策建立的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对于构建具有地域特征的村落也是一种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方法,并为日后检验旭日村规划后的效果提供了验证体系。文中仅对主导生态服务因子进行选择,没有对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因子进行考虑,其他的生态服务因子选取和研究作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建构旭日村生态服务评价体系时,只考虑了生态服务的静态发挥,缺乏对动态环境下的生态服务进行考虑,在今后的研究中会进一步完善。

注:

①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计算指标的标准: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3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5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因素i和j比较的重要性指标为aij,则因素j和i比较的重要性指标aji=1/aij。

参考文献:

[1] Ehrlich P R, Ehrlich A H. Extincti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Specie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1.

[2]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S ,et al. The Values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 [J]. Nature,1997(387):253-260.

[3]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2nd ed[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3.

[4]陈峰,李红波,张安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中国陆地生态风险评价[J].地理学报,2019,74(3):432-445.

[5]张启铭.珠三角城镇化下的博罗旭日古村居住环境提升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6]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7]王国华,熊立,董雨,等. AHP中专家判断信息的提取及一致性调整的方法[J].运筹与管理,2004,13(6):41-44.

[8] 郭翔宇. 基于生态服务评价的秦岭北麓甘河流域保护性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9]骆正清,杨善林.层次分析法中几种标度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9):51-60.

[10]梅昌艮.基于GDM-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

[11]李超.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2]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等.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J].城市规划,2010,34(2):19-24.

[13]高燕.生态服务功能导向的滨海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14]康世磊,岳邦瑞.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3):50-55.

[15]康世磊. 秦岭太平河平原区段河流健康评价及格局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6]刘慧.村落发展的生态路径研究——以浙江外桐坞村、高家堂村、山一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33(10):87-91.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10.020.

作者:邢启艳 陆琦 郭翔宇

上一篇:城市房屋权属登记分析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无损检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