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理论教案

2022-09-05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医学遗传学理论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医学遗传学理论教案

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6章 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

 教学要求

1.掌握直流电桥和交流电桥电路。 2.掌握各种放大器的结构及特点。 3.掌握信号的变换形式。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教学重点

1.直流电桥、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

2.各种放大器的特点及应用

 教学课时

5学时  教学内容: 6.1. 电桥电路 6.1.1直流电桥

直流电桥平衡条件: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应相等,或相对两臂电阻的乘积应相等。 按电阻应变片接入电桥电路的接法,电桥可分为: 1.单臂工作电桥: 2.等臂双臂工作电桥 3.等臂全桥工作电桥

三种工作方式中,全桥四臂工作方式的灵敏度最高,双臂半桥次之,单臂半桥灵敏度最低。采用全桥(或双臂半桥)还能实现温度自补偿。

IoB R1R2£«

CRLUoA

£

R3R4

D

E 直流电桥 6.1.2交流电桥

引入原因:由于应变电桥输出电压很小,一般都要加放大器,而直流放大器易于产生零漂,因此应变电桥多采用交流电桥。

由于供桥电源为交流电源,引线分布电容使得二桥臂应变片呈现复阻抗特性,即相当于两只应变片各并联了一个电容。

C1C2ZZ12

R2R1 UoUo

Z3Z4R3 R4

UU ¡«¡«

(a)(b)

交流电桥

○ 6.2信号的放大与隔离

从传感器来的信号有许多是毫伏级的弱信号,须经放大才能进行A/D转换。系统对放大器的主要要求是:精度高、温度漂移小、共模抑制比高、频带宽至直流。

目前常用的放大器有以下几种型式:一种是高精度、低漂移的双极型放大器;另一种为隔离放大器,它带有光电隔离或变压器隔离的低漂移信号放大器,以及一个高隔离的DC/DC电源。

6.2.1运算放大器

1.反相放大器 2.同相放大器 6.2.2测量放大器

1.测量放大器的结构与特性

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低噪声的特点。

2.测量放大器集成电路(自学) 3.测量放大器的使用

(1)差动输入端的连接:要注意为偏置电流提供回路。

(2)护卫端的连接:电缆的屏蔽层应连接测量放大器的护卫端。 (3)R端、S端的连接:R端接电源地,S端接输出。 6.2.3程控测量放大器PGA 程控测量放大器PGA是通用性很强的放大器,放大倍数可通过编程进行控制。 1.浮点放大器型 2.增益电阻切换型 6.2.4 隔离放大器

1.AD277型双隔离式放大器 2.AD210型三隔离式放大器 6.3信号的变换

6.3.1 电压与电流转换

1.电压转换为电流:以A/D693为例

2.电流转换为电压:电阻式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6.3.2 电压与频率的相互转换

实现电压/频率转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积分复原型和电荷平衡型。 V/F转换器常用集成芯片主要有VFC32和LM31系列。 作业:P135

1、6

第二篇: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十一章

单基因遗传病

 教学要求

1.掌握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概念; 2.掌握主要的分子病的分子机制; 3.掌握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特征; 4.熟悉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分子机制;

5.了解主要的分子病和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临床症状;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4学时

 教学内容

一.分子病 分子病概念

(一)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的分类

1. 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及发育变化

(1)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 (2)珠蛋白基因及其表达特点 2.珠蛋白基因突变的类型

3.常见的血红蛋白病(重点、难点)

①镰状细胞贫血症 ②血红蛋白M病 ③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 β地中海贫血

(二)血浆蛋白病

1.血友病A (重点) 2.血友病B (重点) 3.血友病C 4.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三)结构蛋白缺陷病(重点)

1. 胶原蛋白病 (1)成骨不全

(2)Ehlers-Danlos综合征DMD BMD 3. 肌营养不良 (四)受体蛋白病 受体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五)膜转运蛋白病

1. 囊性纤维样变 2.胱氨酸尿症

2. 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 多媒体中的照片、教学录像展示各种分子病病例 二.先天性代谢病

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

(一)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共同规律(重点)

1.酶缺陷与酶活性。 2.底物堆积和产物缺乏 3.底物分子的大小与性质 4.临床表型与酶缺陷的关系

(二)糖代谢缺陷病 1.半乳糖血症

2.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3.糖原累积症 4.粘多糖累积症

(三)氨基酸代谢缺陷(重点)

1.苯丙酮尿症 2.白化病 3.尿黑酸症

(四)核酸代谢缺陷

1.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陷症 2.着色性干皮病

(五)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多媒体中的照片、教学录像展示各种先天性代谢病病例

1

第三篇:医学遗传学辅导教案

第2章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 教学要求

1.熟悉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2.掌握传感器基本特性。

3.了解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及发展。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传感器演示  教学重点

1.传感器的分类及特性 2.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 教学课时

4学时  教学内容

2.1 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传感器(狭义):能感应被测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其他物理量变化的器件. 传感器(广义):是信号检出器件和信号处理部分的总称. 组成: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信号调理电路组成. 2.2 传感器的分类

按测量的性质划分: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按工作的原理划分:电阻应变式,电感式,电容式,压电式,磁电式传感器等. 按测量的转换特征划分:结构型传感器和物性型传感器. 按能量传递的方式划分: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和能量转换型传感器. 2.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3.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线性度:指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直线的程度,又叫非线性误差. 2.灵敏度:指传感器的输出量增量与引起输出量增量的输入量的比值. 3.迟滞:指传感器在正向行程和反向行程期间,输出-输入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4.重复性: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做全量程多次测试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性的程度. 5.分辨率:指传感器在规定测量范围内所能检测输入量的最小变化量. 6.稳定性:指传感器在室温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间隔,传感器的输出与起始标定时的输出之间的差异. 7.漂移:指传感器在外界的干扰下,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关的变化,包括零点漂移和灵敏度漂移等. 2.3.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瞬态响应法 2.频率响应法

2.4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及其发展 2.4.1 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1.生产过程的测量与控制 2.安全报警与环境保护 3.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 4.交通运输和资源探测 5.医疗卫生和家用电器 2.4.2 传感器的发展

1.微型传感器(Micro sensor) ○ 2.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 3.多功能传感器(Multifunction sensor) 2.5 传感器的正确选用

1.与测量条件有关的因素 2.与使用条件有关的因素 3.与传感器有关的技术指标

此外,还要考虑购买和维修等因素. 作业:P23:

3、4

第四篇:医学遗传学与检验

一、亲子鉴定

我室采用PCR -STR分型技术,必须检测的STR 基因位点有16个,从以下18个位点中选:vWF40、D1S80、D19S400、DYS390、D18S

51、D22S68

3、D21S

11、FGA、TH0

1、SE

33、 D8S117

9、Amelogenin、D2S13

38、CSF1PO、D13S

317、D16S

539、D3S13

58、D5S8

18、TPOX。其基本方法是:先通过单纯PCR或复合PCR 扩增STR片段, 然后用不同的电泳方法分离等位基因片段, 最后经银染, 溴化乙锭染色或荧光标记法检测STR分型结果, 对照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判断基因型。再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父权指数(PI)、联合父权指数(CPI)以及相对父权机会(RCP)。RCP≥99.73%为最低的“认定”具有事实上的血缘关系的最低标准。

参照国际标准对可疑父亲的父权作出相应的评估和结论。以国际上通用的亲子关系概率即相对父权机会(relative chance of paternity,RCP)≥99.73%作为最低的“认定”具有事实上的血缘关系的最低标准。分以下几种情况考虑:

1. RCP低于99.73%时,应增加遗传基因座的检验数目,以提高亲子关系概率。

2. 当仅有1个或2个基因座不符合遗传规律时,应增加其他系统(如其他常染色体、Y染色体及线粒体等遗传标记),若未发现不符合遗传规律的系统,且其RCP值大于99.99﹪,则可视为突变。

3. 检测系统中若有3个或3个以上的STR位点违反孟德尔遗传规律,则可以否定具有亲生关系。 4. 对于单亲的亲子鉴定,由于双亲缺少一方检查,为了避免父母具有某一等位基因而造成的差错,只作“不排除的结论”。

二、性别畸形的SRY基因的检测

基本原理:位于染色体Yp11.3的睾丸决定基因(SRY)缺失使46,XY核型的个体发育成女性;由于易位而使具46,XX核型的个体有睾丸,具男性特征。该基因长3.8kb,mRNA长1.1kb。

诊断方法:应用PCR扩增SRY基因进行缺失检测或性别诊断。

三、苯丙酮尿症(经典型)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8~99%是由于肝脏细胞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致使PAH缺陷或活性减少, 导致苯丙氨酸异常增高,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

苯丙酮尿症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1188,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致病基因携带率为1/50~1/60。

人类的PAH基因位于12q24.1, 长度约90kb,含13个外显子,全长2.3kb,其阅读框架为1353bp,共编码451个氨基酸。PAH基因突变具有以下特点:(1)突变位置多变:所有外显子、内含子、5′UTR和3′UTR区均发现突变,突变不能单从CpG位点解释。(2)突变类型多样:有错义突变(61.85%)、小缺失(13.25%)、剪接位点突变(10.44%)、沉默突变(6.02%)、无义突变(5.22%)、小插入(1.61%),大片段插入罕见(<1%)。 (3)突变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种族和地区人群之间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座突变部位及分布具有较大差异。目前已发现PAH基因突变498种, 其中约80%为点突变。这些突变集中分布在几个外显子,其中以7号及6号外显子为最多,分别占全部突变的16.47%和13.86%。最常见的是7号外显子R408W,占全部突变的9.23%。中国目前已确定的突变将近30种。

基因诊断方法及诊断率:

(一)连锁分析

联合应用PAH基因内含子3内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TCTA)n,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以及X mnI RFLP多态性进行连锁分析,其PIC值在中国人中可达75%。联合应用这3种多态性,可以快速,简便的进行产前诊断和携带者的筛选。

(二)突变检测

应用PCR-SSCP检测PAH基因的全部13个外显子,据报道检出率可达80%左右。

四、亨廷顿舞蹈病

Huntington舞蹈病(Huntington chorea, HC; Huntington disease, HD)也称慢性进行性舞蹈病(chronic progressive chorea),是一种由IT15基因上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展所致的、以舞蹈样运动为特征的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HD呈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高。HD的相关基因IT15定位于4p16.3,基因中5′端(CAG)n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正常人的重复拷贝数在6 -37之间,患者突变基因的(CAG)n拷贝数明显增加。通过在分子水平上检测(CAG)n片段的长度,可进行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方法及诊断率:

应用巢式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HD家系中的高风险成员进行了基因诊断。为临床上进行HD高风险者的检出及随后的产前诊断,避免患儿的出生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

五、镰刀性贫血症

引起镰刀性贫血症的原因是基因的点突变,即编码血红蛋白β肽链上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GAA变成了GUA,使β肽链上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引起了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五、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

DMD的发病率在男产活婴中为1/3000。

临床特点:该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由缺失型和非缺失型两种类型的突变引起的。表现为腓肠肌假性肥大,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最先行走困难,慢慢地站立不稳,最后卧床不起直到死亡。BMD的临床表现与DMD相类似,不过发病较轻预后较好,也是由同一致病基因引起的。

遗传方式:该病呈X-连锁隐性遗传。DMD基因位于Xq28,全长2.3Mb,有79个外显子,cDNA全长大于14kb。 诊断方法:

缺失检测:19对常见引物为:外显子

3、

4、

6、

8、

12、

13、

17、

19、

43、

44、

45、

47、

48、

49、50、

51、

52、60、Pm引物。检测率为60-70%;

对未发现上述外显子缺失的病例,采用PCR-DHPLC技术进行这些外显子的突变筛查(患者加正常的DNA模板后在进行PCR,对患者的母亲或其他怀疑携带者则可直接筛查)。

连锁分析:主要用于产前基因诊断。但连锁分析必须要抽提患者的外周血DNA,并且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分析。

六、α-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α-thalassemia)[MIM141800]是α-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α-珠蛋白链合成缺陷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简称α-地贫。血红蛋白四聚体的α-链合成量不足或失效,从而引起α链/非α链失衡,是导致溶血发生的直接原因.发病遍及全世界,但好发于东南亚,中国南部以及北非某些地区.国内长江以南各省区为高发区,其中广西和广东群体筛查发现α-地贫携带者频率分别高达14.95%和8.3%. α-地中海贫血通常被认为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其表现型呈明显的异质性. 缺失突变是α-珠蛋白基因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缺失范围差异较大,从几个kb 到100kb以上,多累及1个或2个α-珠蛋白基因完全丢失。全球范围内已鉴定至少35种缺失突变,其中29种属α-地贫1突变,6种属α-地贫2突变 。在华人群中已发现7种α-珠蛋白基因,其中3种属α-地贫2基因突变(-α3.7,-α4.2及-α2.7),另外4种属α-地贫1基因突变(--SEA,--THAI,--FI L及,--HW)。--SEA缺失突变(有称东南亚型)约累及20kb,跨越α-珠蛋白基因簇上“φα2-φα1-α2-α2-α2-θ1区间”。有报道显示—SEA是东南亚和国内南方地区,香港及台湾等地最常见的类型,国内Barts水肿胎儿的基因行主要属(--SEA/--SEA).. .α-地贫2基因突变类型中的-α3.7和-α4.2,也是国内常见的α-珠蛋白基因缺失突变. 诊断方法:运用ARMS或Gap-PCR技术针对上述缺失进行诊断。

七、β-地中海贫血

β-地贫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临床表现:由于β-蛋白合成不足,造成贫血。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诊断方法:运用扩增不应突变系统技术检测我国最常见的突变CD41/42(41.6%)、IVS2-654(21.8%)、CD17(18.0%)、TATA-28(8.0%)、CD71/72(3.9%)五个位点进行检测。检出率:93%。

八、甲型血友病

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症或VIII因子缺乏症。

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表现是出血倾向。其出血特点是:缓慢地持续渗血;多发于创伤之后;大量出血罕见。

发病率:国外报告发病率为0.005-0.01%。 遗传方式:X-连锁隐性遗传。

诊断方法:

采用st14(DXS52)位点的可变串联重复序列、FⅧ基因第13内含子的(CA)n重复多态性和FⅧ基因第18外显子中存在的BclI酶切位点多态性共三个位点来连锁分析对HA家系进行间接基因诊断。

单用上述前2个多态位点中的1个,可诊断率约为66.7%;而用该两个位点联合应用,可诊断率约为88.9%。两个位点均可提供遗传诊断信息的家系占44.4%。

误诊率:St14 VNTR 可诊断率虽高,但有5 %重组率可能导致误诊。所以仅有此位点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风险。

九、脆性X 综合征

Fra(X)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智力低下疾病。国外报道男性为1/1500,女性为1/2500。

临床表现:临床特点主要为智力低下、长脸、大耳、长下巴、凸前额和巨睾。Fra(X)综合征在细胞遗传学上主要表现为Xq27.3裂隙和断裂(脆性位点)。

遗传方式:低外显率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 诊断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FMR-1基因CGG重复序列,通过是否有扩增来鉴别正常人并确定携带者,从而对临床可疑病例进行快速筛查。对全突变患者则不能作出明确诊断,只能作为初筛。检出率:不确切。

十、粘多糖贮积症II型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Ⅱ,MPSⅡ)(OMIM309900)首例由Hunter于1917年报道,又名Hunter syndrome。该病由于溶酶体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缺乏,导致硫酸皮肤素(DS)和硫酸乙酰肝素(HS)不能降解,在溶酶体内贮积,并大量由尿液排出体外。重型一般2-4岁发病,身矮,颈短,面容丑陋,智能低下,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减退,无角膜混浊,进行性耳聋,骨骼畸形(多发性骨发育不良),患者往往由于青少年期(<15岁)因呼吸道感染或心力衰竭而死亡。轻型一般10岁前发病,症状较轻,智能发育正常或呈轻度障碍。

遗传方式:呈X连锁隐性遗传。

诊断方法:

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DNA测序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IDS基因外显子

2、

3、

5、

7、

8、9进行突变检测,据报道突变检出率约为80%。 十

一、成骨不全症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骨质脆弱症(fragilitas ossium),本病是由遗传性中胚层发育障碍造成骨骼脆性增加及胶原蛋白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结缔组织异常性疾病。本病的病因,目前倾向于遗传学说,多数人认为其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亦有隐性遗传。本病基因流行率为4~5/10万,约6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20%为隐性遗传,约25%为新突变。

在患有该病的病人中,90%的病人在COL1A1和COL1A1这两个基因中有突变产生,而又以COL1A1基因产生突变多见,COL1A1基因有52个外显子,总共有199个突变; COL1A2基因有52个外显子,总共有123个突变。

我院运用PCR-DHPLC-测序验证的基因诊断方法对致病基因COL1A2的24个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诊断率未确定。

十二、软骨发育不全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OMIM 100800)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侏儒畸形之一,曾作为侏儒的代称。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软骨母细胞的生长及成熟发生障碍,导致软骨内成骨障碍。临床表现:头大,前额圆凸;鼻梁下陷,上颌骨发育不良,可引起牙齿挤塞和错位,下颌前凸。面容粗犷,随年龄增长而更趋明显。躯干高度正常,四肢长度不成比例地短小,特别是上臂及大腿过短。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32厘米,女性123厘米。手足各管状骨过短,手指呈车轮样展开,是特殊的表现。

遗传方式: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生频率约为1/2600。 诊断方法:PCR-限制性酶切法。检出率:可高达95%。 十

三、Marfan综合症

Marfan综合症(MFS),也称马凡综合症,是一种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累及骨骼、眼和心血管系统,由于编码原纤蛋白的FBN1基因突变导致。

马凡综合症发病率为1.72/10,000,其中约30%为散发性病例,约25~30%的病例为新的突变造成。MFS为不完全外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同家族间及同一家族内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

FBN1基因位于15q21.1, cDNA全长200kb,65个外显子,编码序列为10kb。至今已发现突变600种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单碱基突变和剪切位点突变。所发现的FBN1基因突变几乎分布于所有65个外显子上,没有发现突变热点。由于马凡综合症诊断标准过宽、基因过大、外显子过多等原因,突变检出率偏低,无家族史的患者检出率只有10~20%,有家族史的患者检出率最高可达70~80%。

①连锁分析

联合应用4个散布于FBN1基因内高度多态的数目可变的串连重复序列VNTR作为遗传标志,分别命名为mts

1、mts

2、mts

3、mts4,其中mts

1、

2、4为(CA)n, mts3为(TAAAA)n。这些VNTR分别位于FBN1基因的第

1、

5、28和43个内含子中,各自的等位基因数量分别是10个、15个、4个和9个,由这4个VNTR组成的极其多样的单体型可以为连锁分析提供丰富的信息,通过分析家系中致病等位基因的分离情况就有可能推断家系成员是否携有该致病基因。

②突变检测

应用PCR-DHPLC检测FBN1基因的全部65个外显子,据报道有家族史的患者检出率最高可达70%左右,而散发性病例检出率较低,只有10~20%。

十四、白 化 病

白化病(albinism) 是一组由黑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眼或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根据涉及基因的不同,白化病可以分成十二种亚型,即眼皮肤白化病Ⅰ~ Ⅳ(OCA1~4) 、Hermansky6 型、Chediak

1、MATP、HPS

1、ADTB3A、HPS

3、HPS

4、HPS

5、HPS

6、CHS

1、OA1 等基因的突变引起。

其中OCA是白化病最为常见的类型,世界范围内OCA 的发病率约为1/ 20 ,000 ,其中眼皮肤白内化病Ⅰ型和Ⅱ型分别约占40 %、50 %,二者都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在白化病的基因诊断中,主要是对患者的酪氨酸酶基因和P基因进行突变检测,诊断率约为40%~50%。

应用PCR-DHPLC-测序验证的方法针对酪氨酸酶基因(tyrosi2nase , TYP)的5个外显子 、P基因的25个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诊断率约为90%。 十

五、Kallmanns综合征

Kallmanns 综合征( KS) 又称为幼稚嗅觉丧失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为男性1:10 000,女性1:50 000。

Kallmanns 综合征可呈家族性发病、也可散发,共有3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Kallmann 氏综合征与 KAL-

1、KAL-2和KAL-3基因突变有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Kallmanns 综合征患者是由于KAL-2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Kallmanns 综合征患者是由于KAL-1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Kallmanns 综合征患者是由于KAL-3基因突变所致。

对临床发现的Kallmanns 综合征患者,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KAL-1基因的全部1~14个外显子的缺失情况,检测率为14%。 十

六、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 病(Wilson’s dicease,WD)是一种伴随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10 000-100 000。 WD基因已被克隆并定位于13q14.3,,基因全长约80kb,含有21 个外显子和20 个内含子,其cDNA编码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59ku的由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P型铜转运ATP 酶(ATP7Base),故又称ATP7B基因。

我院根据中国人中Wilson综合征的突变特点,设计了针对WD基因所有外显子突变检测引物,运用PCR-SSCP方法Wilson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检测。 十

七、X连锁鱼鳞病

临床特点:是一种以四肢伸侧或全身皮肤发生形如鱼鳞状或蛇皮状角质增生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常在1岁内发病。该病患者有90%以上表现为STS全基因缺失。

发病率:1:2000-1:6000,不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

的基因诊断方法及诊断率:

运用PCR方法,检测STS基因5’端和3’端是否存在缺失。 5’端一对引物被设计在STS基因起始位点上游约900bp处,3 端一对引物被设计在STS基因第10外显子的末端,均具有其特异性,有效地避免了在Y染色体上其假基因的假阳性扩增;尽管这两对引物不能识别STS基因内部的部分缺失,但它们被报道在诊断STS基因全缺失方面与Southern杂交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诊断STS缺失的检出率可高达100%。目前这种多重PCR方法已被当作检测STS基因缺失的快速、灵敏、简便的有效方法。 十

八、视网膜母细胞瘤

从遗传学的角度又可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分为遗传与非遗传二种类型。遗传型占40% , 由遗传性的基因缺陷所致, 其中1/4 有RB 家族史, 突变的基因是由曾患过病的亲代遗传而来; 3/4由新产生的生殖细胞突变所致。可遗传,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外显率为90%。

非遗传型占60% , 由体细胞水平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发病年龄偏大, 平均3.5岁, 仅单眼发病, 发生第二恶性肿瘤的频率很低, 不遗传。

RB是由于RB1基因突变所致。RB1基因内碱基插入、缺失和置换是RB形成的主要原因。Rb基因很大, 约200kb。结构复杂, 有27个外显子。Rb 基因突变以点突变为主, 约80% 的Rb 基因异常为点突变。Rb 基因突变无明显的突变热点或高发部位, 必须对整个Rb基因至少是编码区作全面的检测后才能作诊断、下结论。在大宗病例检测结果中, 大约10%~20% 的RB肿瘤及遗传型RB患者的白细胞DNA 未检测出Rb基因突变, 可能就是由于现今各种方法检测范围都主要在编码区及其附近少量内含子顺序的缘故。

RB 的基因诊断方法可分为二大类。一是间接分析法, 例如利用Rb 基因位点附近或内部的遗传标记作连锁分析, 侧重于RB 患者家庭成员患病风险的估计。常用的遗传标记有RFL PS (如BamH I/P 123M 1. 8, Xba I/p 88PR0. 6, R sa I/p 68RS2. 0 T t th111/p 35R0. 6) 和VN TR s (如Rb1. 20) 等。

上述间接分析法有以下明显的缺点: ①只适用于有RB 家族史的家庭, 特别是有多个RB 患者的家庭, 并要求某些关键的家族成员如曾患过病的亲代或亲属的存在; ②选用的一个或多个遗传标记必须是杂合性的; ③用于连锁分析的多态性标记的位置不等于导致RB 的突变的位置, 有时这二种DNA 序列可以不一同遗传。因此, 至少3/4的无家族史的遗传型RB 无法通过间接分析法作出明确的判断。

我院可采用联合应用3个可变的串连重复序列VNTR作为遗传标志,通过分析家系中致病等位基因的分离情况就有可能推断家系成员是否携有该致病基因。 十

九、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

育龄夫妇中不能生育者约有10-15%,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方生精障碍,表现为无精或严重少精(〈200万/ml〉,约占不育男子10%。位于染色体Yq11.23区的AZFa、AZFb、AZFc存在有与精子发生有关的USP9Y、YRRM和DAZ基因。各个区域AZF常常存在微缺失。对不孕征患者,特别是严重少精症患者,通过ICSI治疗可以获得自己后代,但是如果这些少精症患者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则有可能其男性后代亦会出现相同的男性不育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

我院对少、弱、畸症病人检测分布在AZFa,b,c的四个位点(sY84 、USP9Y 、 sY143 、 sY254 )。采用这些位点几乎能够检测到所有临床上的相关缺失和文献报道的三个AZF区域95%以上的缺失,这套设计完全满足常规检测。 二十

一、蚕豆病

最后一章:遗传病的预防

遗传病的普查、新生儿筛查、携带者筛查、遗传登记、遗传咨询

第五篇:遗传学教案

Genetics 课程代码:10102104 学时数:72学时(讲课:58学时;实验:14学时;实习:无) 学分数:4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遗传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遗传学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遗传学有关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一章 绪言

课时分配:讲课2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清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了解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在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和关键性实验。 本章主要内容:

1.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2.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3. 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内容:遗传学的概念,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变异与生殖的关系,遗传学的历史及发展。 难点内容: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掌握内容:遗传学的概念、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概 念:遗传学,遗传,变异,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课时分配:讲课5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生物染色体的结构与组成‚掌握真核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生殖等生命活动中的规律性行为及其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真核细胞的遗传体系; 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3.细胞的有丝分裂; 4.细胞的减数分裂; 5.配子的形成和受精; 6.生活周期。

重点内容:染色体组,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减数分裂过程及特点,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的关系。 难点内容:减数分裂。

掌握内容:减数分裂,染色体相关内容。

概 念:联会、染色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单倍体、一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二价体、四分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 实验:1.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学时);

2.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2学时)。 3.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学时)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课时分配:讲课6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关于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等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两个遗传规律的内容和细胞学实质,了解基因作用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1.分离规律;

2.独立分配规律;

3.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4.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重点内容:分离规律及其实质,自由组合规律及其实质,概率及其应用。 难点内容:孟德尔对试验的解释及验证,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概率及其应用。 掌握内容:分离规律、概率、乘法定律、加法定律。

概 念:遗传因子、基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体、杂合体、回交、测交、分离、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F1代、F2代。

第四章 连锁遗传

课时分配:讲课8学时,实验3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基因连锁交换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之间的关系,掌握重组率计算和三点测验方法,掌握在动植物育种中利用基因连锁群资料确定育种试验规模的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1.连锁与交换; 2.交换值及其测定; 3.基因定位与连锁图; 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 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重点内容:连锁与互换的实质, 基因定位 难点内容:交换值的测定

概 念: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重组,重组值、单交换,双交换,干涉,并发(符合)系数。 实验:4. 基因独立分配、基因互作和连锁遗传现象的观察(3学时)

第五章 基因突变

课时分配:讲课3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了解基因突变的诱发与鉴定的方法,理解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1.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2.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3.基因突变的鉴定;

2 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5.基因突变的诱发。

重点内容:基因突变的鉴定和分子基础 难点内容: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概 念:置换,颠换,移码突变,同义突变,错义突变,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第六章 染色体变异

课时分配:讲课10学时,实验4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细胞学特征和主要遗传效应,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和利用的基本知识;掌握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组的整倍性变异、非整倍性变异的类型和遗传特点以及在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了解同源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体分离和基因分离的规律。 本章主要内容:

1.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与遗传效应;

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果蝇的ClB测定。

3.染色体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单倍体。 4.染色体的非整倍变异:亚倍体,超倍体,非整倍体的应用。 重点内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难点内容:遗传物种改变的遗传学效应。

概 念:单体,三体,缺体,四体,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实验:5. 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与鉴定(2学时);

6.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2学时)。

第七章 数量遗传

课时分配:讲课6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遗传力的估算方法及在育种上根据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值对性状选择的原则,了解QTL的概念与数量性状定位方法;掌握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特征,了解其在动、植物育种上的用途。 本章主要内容:

1. 数量性状的特征:表现特征,遗传基础。 2.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3. 遗传力的估算及应用; 4.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5. 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

重点内容:多基因假说,方差分析杂种优势。 难点内容:遗传力的估算

概 念:数量性状,质量性状,不连续变异,连续变异,方差,遗传力,杂种优势,近亲繁殖。

第八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课时分配:讲课6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细菌和病毒的一般特征、类型以及生活周期,了解病毒的重 3 组作图原理和方法,掌握细菌遗传分析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1.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2.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3. 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接合,性导,转导。 重点内容:中断杂交实验,转导 难点内容:重组作图

概 念:细菌杂交,中断杂交,转导噬菌体,受体,供体,F-细胞,F+细胞,Fˊ因子,Hfr,F因子。

第九章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概述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狭义基因工程的发展概况、DNA重组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工具,理解基因组学的概念、理解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和途径。 本章主要内容:

1. 基因工程:限制性内切酶,载体,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2. 基因组学:遗传图谱及其构建,遗传图谱的应用。

第十章 细胞质遗传

课时分配:讲课5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其与母性影响的区别,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了解其它细胞质颗粒的遗传以及核、质遗传系统的互作关系,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别和特点以及雄性不育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母性影响;

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遗传;

4. 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 5.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重点内容:细胞质遗传的遗传机制,母性影响的遗传机制。 难点内容:叶绿体DNA,线粒体DNA的传递特点。 概 念: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第十一章 群体遗传

课时分配:讲课5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的遗传组成即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理解群体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掌握影响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因素与方式,重点掌握选择与群体基因频率改变的数学关系;掌握物种的概念,了解物种形成的主要方式。 本章主要内容: 1. 群体的概念;

2. 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其计算; 3. 群体遗传的机制;Hardy-Wenberg 定律;

4 4. 群体变异的机制:随机交配偏移,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 5. 物种的形成:物种的概念,物种的形成方式。

重点内容: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及其计算和Hardy-Wenberg 定律 难点内容:基因频率及其计算和Hardy-Wenberg 定律

概 念:遗传漂变、Hardy-Wenberg 定律、基因频率、进化速率、分子钟

实验部分

通过教学录像、示范图片、幻灯片及田间实验的实验环来节印证课堂讲授的遗传学规律和理论;通过实验室实际操作和观察,训练遗传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生物显微镜的方法,掌握常用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能独立进行从取材、样本处理到制片和观察的全过程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和归纳,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为学习后续课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实验1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观察(3学时)

内容和要求:观看“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录像片、幻灯片和永久片,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了解试材的制备过程和方法。 实验2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2学时)

内容和要求:用涂抹法制作黑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临时片,并对其进行观察,学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技术,进一步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全过程及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实验3 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压片法(2学时)

内容和要求:学习根尖压片技术,进一步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实验4 基因独立分配、基因互作和连锁遗传现象的观察(3学时)

内容和要求:观察玉米的几种一对性状、二对性状杂交F

2、测交果穗及F1花粉的性状分离,并作X检验,验证独立分配规律和连锁规律,了解基因互作的表现特征和遗传性质。 实验5 染色体结构变异观察与鉴定(2学时)

内容和要求:制作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涂抹片,观察玉米易位杂合体减数分裂终变期分裂相及花粉半不育现象,观察玉米易位杂合体自交果穗结实情况,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特征和遗传效应。

实验6 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2学时)

内容和要求:制作黑麦加倍根尖材料的临时压片,掌握染色体加倍和鉴定方法。

2 5

上一篇:银行业案防心得体会下一篇:银行信用卡收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