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

2024-04-17

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精选8篇)

篇1: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手段,通过亲自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印象,锻炼其操作能力。医学遗传学由于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极强的实践性,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实验效果,培养其动手能力。贵州医科大学针对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的临床专业和护理专业开设本课程,共设9次实验,每次2学时。在本课程多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了如下经验来进行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实验内容

内容滞后的传统医学遗传学实验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我校该门课程共安排了9个实验,包括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人类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核型分析、人类异常核型的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性染色体标本的制作与观察、人类皮肤纹理分析、人类性状的遗传学分析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将新的理论与检测实验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并补充前沿知识,有利于优化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1PBL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是基于现实世界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00,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应用0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贯彻该种方法。如进行遗传病的系谱分析这节实验课的讲授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班级分成5组,每组同学在课前分配1个系谱图,同学之间分工协作,上课时请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讲解,讲解结束之后,其他组学生可以提问,同学之间可以开展有益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小结。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学生在课前就会对课程的内容有较深入的了解,由于需要弄清楚很多概念、相关问题,学生除了看指定的参考教材之外,还会参考其他书目和查阅相关文献,这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其次,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讲解,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兴趣,对讲授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最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其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来说意义显著,由于有了之前同学的讲授,加之老师专业的点评,两者之间的对比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虚拟实验室的利用

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具有自由度大、节省投入、安全系数高、教学效果好、可延续性等优势H,本次实验课程我们选择性的使用了我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实验室,如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和核型观察这个实验,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下,学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实验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领会和掌握课程设计的知识,有更多动脑、动手的时间。实验进行直观的演示,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3。融入科研理念

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融入了科研理念来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性染色质标本的制作与观察这一实验中,人类正常女性个体的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在分裂间期失去活性,形成X小体,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而正常男性由于只有1条X染色体,故无法形成X小体。我们要求同学们对男性、女性都要做玻片,之后交换观察,这样可行形成鲜明的.对照,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加强了印象。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现象、过程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以期通过实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融入科研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新改革评价体系

以实验报告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效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关注实验报告,以至于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绘图工作,有的同学甚至直接参照教科书或实验指导上的插图进行绘图,不利于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全面地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包括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效果、协作能力等,同时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对于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指导他们进行文献阅读及论文的写作。通过多种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得到思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进而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5。小结

医学遗传学以人类疾病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务工作者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遗传问题。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我们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教学,改变学生在实验课上被动学习的现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本领和临床工作胜任力。

篇2: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

1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培养能力为目的(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的阶段。对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做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医学教育学家(BenjaminBloom)首次提出“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的概念,且把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作为医学教育模式的主要评价指标n]。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正在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其实现依赖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髙形成性评价是通过查找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提供反馈信息,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

2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

2.1提倡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

学生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资料,查看文献,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在遗传学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遗传学上的遗传疾病的案例,学生通过学习和分析,思考遗传病案例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记忆案例当中的遗传病的特点,发病机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遗传病的系谱图、认识遗传病的危害、掌握遗传病的预防措施,并理解这些预防措施的必要性,从而自觉遵守。

2.2提倡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

TBL是兼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对小组学生学习结果分阶段评价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其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的优势。目前,我国某些中医院校也已开始尝试TBL教学,如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急诊医学等学科教学。TBL以小组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或者老师课后布置一些问题让大家分小组完成。学生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培养和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相互探讨和评论问题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目前我教研室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系谱分析实验教学中实施提前布置作业分组找病历并代表汇报一起讨论得到良好效果。

2.3学生互评与教师互评

对实验报告或结果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评价。学生互评在规模化班级实验课程中,既能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又促使学生进行相互对比、自我分析和反思,发现自己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缺陷。学生在互评的同时,对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性。教师互评在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认识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老师通过实验结果和过程的相互讨论和评价,进一步强化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更加正确的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有效弥补老师在认识上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2.4医学遗传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

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实验技能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61。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和在课堂中的表现、实验操作和结果、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册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测试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并把测试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填写实验报告册来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对实验报告册书写过程中学生记录的数据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编写情况、数据处理是否正确、画图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和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操作的错误或注意事项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这种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质量。

2.5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可以对之前学过的相关的几章内容或几个题目提出一个典型又总结性的的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给学生几周的时间,要求根据之前学过的内容和查阅问题相关的资料写出答案或者是写出一篇小论文相关信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通过这种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监督催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3结语

篇3: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

1将学科的新进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各种生命规律的一门学科。目前,该学科发展迅速,研究范围广泛,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前沿。在我国基础学科发展规划中,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 命科学的 四大基础 学科。干细胞 (stem cell)具有修复人类机体组织的潜能,并且在许多慢性疾病和年龄相关的疾病过程中可以维持器官的功能, 因此干细胞疗法成为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尤其从2006年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细胞)的出现和技术的逐步成熟,人们对细胞治疗的研究注入了极大的热情。2014年10月份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举办了“功能肝细胞研究进展和应 用论坛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Hepatocytes symposium)”。该论坛介 绍了目前肝细胞治疗最新研究的几个策略,如从小鼠尾巴上提取皮肤成纤维细胞诱导成为具有人肝细胞样功能的肝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和人体内肝细胞类似的上皮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谱及功能[2]。补充了从iPS诱导肝细胞的途径。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 合征 (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又称为先 天性葡萄 糖醛酸转 移酶缺乏 症。是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由于病人肝细胞胆红素尿苷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突变,导致患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经典的治疗主要是紫外光照射或血浆置换。而在本次论坛上瑞典科学家介绍了从正常人的肝脏供体中分离提取部分肝细胞直接通过门静脉输入患者肝内,在保持患者原有肝脏的基础上,让新输入的肝细胞在患者肝脏中生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及时将这些学科发展的新技术通过《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科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可让学生们了解到遗传病治疗的新方法。在以往《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单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的治疗是令人沮丧和失望的,而这种新技术的引入为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将科研活动中的常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

生命科学的科研活动是以实验技术为核心进行的,实验结果的好坏、如何分析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何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如果引入与其相关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象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具体化如细胞增殖是细胞生物学必不可缺的内容,而细胞培养及细胞增殖检测是科研活动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同时该技术中又涉及生物大分子DNA的组成特点这一个知识点。作者使用的教材中DNA组成特点在课程开始讲授,而细胞增殖的讲授在课程的后半段,因此将检测细胞增殖的技术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5-Bromo-deoxyUridine,BrdU) 染色、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的原理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有感性认识,又可将书中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样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增殖时不仅需要BrdU染色往往同时需要用荧光染料结合DNA染色定位细胞核,而BrdU染色时BrdU作为抗原掺入DNA双链中代 替胸腺嘧 啶核苷酸,而DNA荧光染料如常用的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 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需要掺入 双链DNA,实验中涉及DNA的变性原理、抗原决定簇暴露与抗体结合的原理,对这些原理的掌握是获得理想实验结果的保证,这些实验中的成功经验需要细胞生物学的理论支持,而实验的成功又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辅以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讲解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展示,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通过实验学习理论,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将科研实验引入实践教学中

无论是《医学细胞生物学》还是《医学遗传学》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的设置是必需的,实验课程的设置可以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加以强化,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何最大化地将现代科研活动中的常用实验技术及时纳入课程教学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骨髓在肝纤维化组织重构中的作用及古方一贯煎的影响(30772758)”时,作者做了骨髓移植实验,即将雄性小鼠的骨髓取出,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经Co60照射的雌性小鼠体内,经过4-8周的稳定后提取各脏器如肝脏、脾脏等的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观察雄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sex region Y chromosome,SRY ) 在雌性小鼠体内的表达情况以判断是否移植成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两个实验技术:小鼠骨髓细胞的分离、 提取方法和DNA提取PCR鉴定。随即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医学遗传学》的实验课教学中。小鼠骨髓细胞的分离、提取方法用于遗传学上微核的检测,微核 (micronucleus,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作用于分裂细胞而产生的。该方法常用于快速检测化学毒物或物理因素诱导产生的染色体畸变。理论上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中,但嗜多色红细胞为骨髓细胞中一类主核刚被排出的幼稚红细胞,在它完成最后一次有丝分裂后几小时将其主核排出,而由染色体片断形成的微核则保留在细胞中,因此一般观察计数嗜多色红细胞中的微核。DNA是遗传信息的载 体,也是遗传 学研究中 的常用材 料,而DNA提取、鉴定以及体外扩增技术是研究遗传的基本技术,对于学习遗传学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将科研中掌握的技术直接纳入实验课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常用的科学研究技术,同时也解决了因教学经费不足等导致的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实验等具体困难。

4科学反哺教学的思考

篇4:浅谈《医学遗传学》说课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它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另外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有效的途径[3]。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课程考核、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这七个方面对《医学遗传学》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性质与作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广泛联系,还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既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又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生机制、传递方式,为遗传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及后代再发风险的估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医治手段,从而控制遗传病在家庭中的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理,探讨国内外医学遗传学进展现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6学时,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1.2 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本课程特点,经多次讨论,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能够记住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知道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了解遗传咨询的基本方法。(2)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分析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的能力;具有分析与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3)素质教育目标: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具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

1.3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紧扣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具体实施是以学校教学大纲为导向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灵活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透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与体系

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核心目标是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整门课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遗传病的基础):医学遗传学概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三大基本定律、实验一 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二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共10学时。

第二部分(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共12学时。

第三部分(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咨询、实验三 遗传咨询。共8学时。

第四部分(结业考试):共2学时。

2.2 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形成以“提出任务→启发讲授→学生参与→归纳总结→教师点评”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进行人类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及遗传咨询,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遗传咨询。难点为学生对典型遗传病的辨别及再发风险估计的培养。解决方法:(1)结合教学大纲、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制订本课程实施方案。(2)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为专业服务。(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能力发展。(4)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3.1 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学涉及的知识面广,逻辑推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其思路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加深学生对遗传学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选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开展“形象化”教学,将一些复杂的和动态的遗传过程以一种直观的、形象的和生动的形式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習;选取合适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最大程度的模拟临床实际,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和影响因素,树立爱患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典型、有趣的遗传病病例开展“病例”教学,力求使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PPT课件把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及应用知识能力增强,优化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

4.1 师资情况 本门课程共有四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37岁),基本上形成梯队建设,具有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该队伍的师资配置合理,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4.2 实验条件 拥有实验室两间,准备室一间,每间实验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设备使用记录,并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3 教材及教学资源 选用张丽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和相应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参考文献、授课录像、实训指导、练习册、典型案例等, 所有资料资源共享。

5 学情分析

5.1 学情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都是高考后录取的学生, 年龄在19岁左右,身心发育已相对成熟, 有较强的理解和自学能力,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了学习本门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 因此具备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条件。

5.2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就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清知识脉络,把握要点;联系相关基础知识;课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熟练实训技能操作。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课前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课后做适当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

6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实验实训报告,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占10%,实验实训报告占20%。终结性考核体现在理论考试上,占课程总成绩的70%。

7 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

7.1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编写在内容及形式上均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模块化教材;以核心理念为基础,形成完善的教法、学法和评估体系。

7.2 课程质量评价 主要采取校内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系部领导听课评价、学生评价,互学互助,达到“双赢”效果。

总之,“说课”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国刚. “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6:58.

[2] 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2-123.

[3] 杨龙海.高职说课的核心是教学策略.卫生职业教育,2008,26 (8):15-18.

作者简介:奚冰冰,女,(1980.12-),黑龙江省大庆,教师,助教,本科,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篇5: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

当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对新时期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育才、成才和用才关注的热点。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医学知识的迅猛发展,才能有强劲的后续发展力,才能真正担当起救死扶伤的重任。医学遗传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生命学科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病例分析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中有些知识点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病例分析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更形象、更生动、更易于理解。如遗传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当每种疾病都举出具体的病例,如白化病、夜盲症、舞蹈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结合病例展开分析讨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联系与K别,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病例照片和视频资料的直观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讲血友病时,先导入“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憾”的小故事,介绍维多利亚女王家族有多个成员罹患怪病--受到轻微碰撞就会出血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每一代发病的都是男性?怎样诊断?怎样治疗?怎样预防?这样步步导入,步步设疑,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具有极大的趣味性。病例分析教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和善于学,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病例展开层层分析、讨论,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专题讨论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所谓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重点、难点或延伸性问题,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的交流讨论。讨论选择的专题要突出学科特点,在所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专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也可以由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提出自己喜欢的讨论话题,最后确定讨论主题。如开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利与弊?转基因治疗面临的问题?如何做好遗传咨询?如何预防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如何做到优生优育?等等,既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学生很热衷的话题,讨论的时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专题讨论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讨论的真正主人,所以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探讨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质疑、辨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专题讨论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教学手段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题讨论要求学生自己既要有独立的思考,也要关注其他同学的见解和论证,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专题讨论教学同时关注了专业知识与社会的互动性,如讨论遗传病患者所面临的社会救助、人文关怀等问题时,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精选习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一些精选习题,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教材。例如讲解单基因的遗传特点时,可以针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正常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直发和卷发、有耳垂和无耳垂等让学生对自己及家庭成员和亲属的情况展开调查,整理分析,可以画出系谱图,然后根据系谱图呈现出来的特点自己分析某种性状的遗传特征。如果有不符合遗传特征的地方,是否反映应该有一些其它的影响遗传性状表达的因素存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推理及辩证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也能提髙学生学习兴趣,觉得学到的东西有意思,后面的学习过程才容易开展。讲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时,可以给学生提这样的问题“人类的性别分几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笑,接下来就会猜测各种答案,3种、4种、5种,但具体说不清楚,这样就我们可以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课后查资料,去了解有关两性人方面的一些信息,这样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染色体疾病的讲解做好了铺垫。讲到肿瘤时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阅文献,找自己感兴趣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了解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启迪学生思维,紧跟学科前沿,开阔学生视野。精选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习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医学遗传学教学需要通过实验课验证有关理论,实验教学是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医学遗传学的实验内容丰富,但由于学时有限,所以要精选一些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及接受能力的实验内容。实验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医学遗传学有的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如人类外周血染色体标本制备需要提前72小时进行细胞培养,终止培养前2^3小时需要加入秋水仙素,这其中又包括各种试剂的配置,每一个环节对实验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前面的环节都有教师事先准备完成,学生只能从后面的.步骤开始,对实验缺乏整体认识,所以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做好预习,要对实验全过程尤其是实验原理及操作要点有整体认识,避免课上按部就班地操作,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操作中教师要规范操作流程并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实验结束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如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为什么有的染色体分散不好,有的太过密集,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对,有的染色效果不好,鼓励学生查找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认真观察,严谨操作来捕捉现象、发现问题、整理记录、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发展迅速,关于各种遗传病的研究进展和诊疗手段等方面的知识不断进行快速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而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成本低、检索便捷等特点,已成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和学生获取最前沿学科进展一种快捷途径。网络资源同时也加速了教育终身化、教育全球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介绍基本公共免费数据库的内容和网上检索方法,如OMIM(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NCBI(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及校园网图书馆上的数据库等,这些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专业数据库和网站,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的科研资料可以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篇6: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

如何从分子角度上为学生阐述生命的奥秘,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任何一个假说与理论,都是源自于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了提高“分子生物学”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利用科学史来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知识背后的故事。这种课程导入方式降低了课堂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可以轻松学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3.2优化传统的教材理论教学内容

为了降低“分子生物学”的难度,我们从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大纲分为几个内容:①绪论部分:让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②基础知识:介绍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DNA复制、蛋白质合成、RNA转录等基因表达过程;③研究方法:包括体外操作技术、蛋白质操作方式、体内与体外重组技术;④分子生物学的应用:采用实例的方式介绍生物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以教材为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夯实基础知识。并将分子生物学融入生活案例中。

3.3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时教学法,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如,在讲解关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亲子鉴定的知识时,即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起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来提出自己的见解。除此之外,我院还会定期举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会、生物学研究进展讲座等,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更新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将各类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动画、音频、视频、图形、文本、仿真软件的方式来直观的呈现相关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逐步解决课程教学难点。并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其中的内容包括教学录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线辅导、毕业设计等内容,并结合课程内容及时来更新,让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3.4构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内容,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多为验证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实验内容的创新性不足,为此,需要将实验资源与科研力量整合起来,提高实验的创新性、启发性、实践性、系统性与完整性,根据专业要求划分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是常规实验内容,在大一阶段开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点,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相关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的实验项目,由学生按照主题来设置实验方案,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3.5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

传统考核模式单一,以理论成绩作为主要考核依据,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中间环节的考察。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的考核模式,从“过程后考核”转化为过程中考核,内容包括“考勤与纪律”、“小组论文”、“课堂讨论”、“期末闭卷考试”、“开卷随堂测试”几个方面。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4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在揭示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实验性学科。随着DNA和RNA聚合酶的发现、遗传密码子的揭示、乳糖操纵子的发现、PCR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组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合成生物学的诞生,使分子生物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邢雪琨,武红艳.医学遗传与优生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1).

[2]廖亚平,梁玉华,蔡绍京.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J].井冈山医专学报,,(2).

[3]温扬敏,丘丹缨.社会化行为生态学在高职医学遗传与优生学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11).

篇7:长沙医学院成教毕业论文[范文]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院(系)名称 专 业 名 称 学考指导生生教姓

名 号

长沙医学院 临床医学 谢满莲

师 杨爱华

副主任医师

2014-4-18 完 成 时 间

长沙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谢满莲

2014年 4月 18日

目 录

1.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临床资料分析.......................5.6 2.疤痕子宫对妊娠分娩的影响...........................6.7 3.影响疤痕子宫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8 4.疤痕子宫不同分娩方式利弊与可行性...................8 5.辅助检查..........................................9 6.临床价值.........................................10 7.阴道试产必须具备的条件............................11 8.阴道试产中的注意事项...............................11

前 言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及子宫肌瘤的年轻化,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也随之增加。其分娩方式已成为产科临床突出的问题,临床要求既要尽可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再次剖宫产给母儿造成的不良影 响。又要遇见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子宫破裂对母儿导致的危害。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长沙医学院临床2012级临床专业专升本班 谢满莲

摘要

综述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利弊及对母婴的结局的影响,探讨阴道分娩的有效性,可行性及临床管理方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8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阴道试产成功率为23%。主要经阴道试产成功者为无试产禁忌症者经阴道试产,无骨盆产道异常,无胎位异常。彩超示子宫疤痕厚度大于0.5cm.结论阴道分娩的选择严格掌握指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合理运用刨宫产术。

关键词:疤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

随着疤痕子宫的增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已成为困扰产科医生的难题,回顾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78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和措施。

1、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2006年1月-22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疤痕子宫的足月妊娠产妇78例,年龄23-46岁,平均33岁,孕周38-42周,前次手术距此次妊娠小于两年的20例,大约2年的58例,最长时间10年,最短时间为13个月。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孕8例,距前次手术小于一年的3例,间隔大于2年的5例,剖宫产术后再孕61例,第一次剖宫产术前有阴道分娩史17例。

2、结果

2.1阴道试产组28例无试产禁忌者行阴道试产,试产成功18例,占试产组64%,占疤痕子宫组23%,所有病例前次手术切口为甲级愈合,距前次手术13个月1例,其余均大于2年,子宫肌瘤剔除术3例,平均新生儿体重3200g,1-AP-gar氏评分大于7分17例,轻度窒息1例,无新生儿死忙。子宫不完全破裂1例,无产后出血,平均出血量320ml。

2.2阴道试产失败组28例试产失败10例,占试产组35.7%,占瘢痕子宫12.8%,第一产程延长新剖宫产3例,产妇高度紧张不能忍受疼痛要求剖宫产术6例,1例出现先兆子宫破裂,立即行剖宫产术,书中证实为不完全子宫破裂(原切口处),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新生儿无窒息,平均体重3225g,平均出血量240ml.2.3择期剖宫产组前次剖宫产的指征依然存在者32例,高度紧张拒绝试产13例,古典式剖宫产及体部较大肌瘤5例。无一例新生儿窒息,平均体重3360g,术中平均出血量320ml.3.讨论

3.1阴道分娩的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者,提出肌瘤的大小,个数,位置影响阴道试产的选择,前次剖宫产的术式,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再次妊娠间隔时间,胎儿大小,产妇及家属的经济基础,医患双方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等均是影响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可试产的条件1.选择试产前必须详细了解前一次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手术指征。2.疤痕在2年以上,因为手术后2年以上子宫疤痕的肌肉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3.阴道分娩式:有阴道分娩史者,宫颈容受条件较好4.无痛分娩的应用适合前次无剖宫产指征,因不能耐受疼痛而剖宫产者5,适当给予助产技术,缩短第二产程,在阴道试产中,宫口开大3cm,给地西泮10mg缓慢静推,人工破膜等。6,解除孕妇呵家属的思想顾虑。3.2合理运用剖宫产术,一般认为子宫体部切口(体部剖宫产,子宫体部肌瘤大于5cm)子宫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两次以上剖宫产史者不论再孕间隔长短,均应选择剖宫产,对手术后不足2年,彩超示子宫肌壁小于0.3cm者有明显的产科指征。如骨盆狭窄,胎位不正,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等选择剖宫产。因阴道试产的不可预测性及手术的相对安全性,对于胎儿特别珍贵拒绝试产者选择剖宫产。一.疤痕子宫对妊娠分娩的影响

1.子宫破裂:由于子宫存在疤痕,再次妊娠时子宫增大尤其在分娩过程中,愈合不良的疤痕不能承受子宫压力的增加而自发性破裂。2.产后出血:子宫疤痕尤其是位于子宫下段的疤痕,易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导致产后出血。

3.前置胎盘:由于疤痕处蜕膜发育不良,加之疤痕影响了早期附着于子宫下段的胎盘向上移行,导致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增加,而前置胎盘的发生,是疤痕子宫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中药原因之一。4.剖宫产手术并发症增加:疤痕子宫孕妇行剖宫产分娩时损伤,感染,粘连加重,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增加。

二.影响疤痕子宫分娩方式选择的因素:总结目前临床上影响疤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选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一旦发生子宫破裂后果极其严重,为减少医疗纠纷,临床医生对疤痕子宫有手术倾向,在交代病情中常侧重于子宫破裂的可能。使孕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不愿试产。

2.前次剖宫产后疤痕子宫的孕妇,本次妊娠时要求绝育率达67%,有作者提出对有绝育要求者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因此对要求绝育的患者,医患双方都有剖宫产手术倾向性。

3.手术及麻醉技术的提高,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的安全性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无疑使剖宫产率升高,也影响了疤痕子宫孕妇足月妊娠的阴道分娩率。

三.疤痕子宫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与可行性。总结其利弊如下:

1.剖宫产率的大幅上升,使母婴近期远期病率上升。而产妇及新生儿病死率均不能相应下降。

2.再次剖宫产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而阴道分娩阵痛时子宫下段变薄,上段变厚,宫口扩张,这种变化使产后子宫收缩力增加,有利于恶露排出,子宫复原,减少产后出血。

3.疤痕子宫由于盆腔粘连使再次手术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大为增加,临床上再次剖宫产术中因腹壁与子宫粘连无法剥离而经腹延长切口的病例屡见不鲜。同时再次手术可使原有腹腔粘连加重,切口痛,慢性盆腔痛,子宫活动受限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多次手术子宫内膜损伤破坏或腹腔种植,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会。而阴道分娩可避免再次手术对子宫的创伤,减少盆腔粘连,减少感染,预防切口愈合不良。4.由于粘连及疤痕,组织弹性欠佳,暴露不充分,易造成剖宫产术中取胎头困难,又由于大部分孕妇未经试产,先露高浮,更增加取头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新生儿的窒息率。而分娩过程中子宫有规律的收缩。能使胎肺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出生后呼吸的建立,促使胎肺成熟,而很少发生肺透明膜病。分娩时宫缩和产道的挤压作用,可将胎儿上呼吸道的羊水和粘液排挤出来,使新生儿湿肺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免疫球蛋白G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可由母体传给胎儿,而剖宫产儿缺乏这一获得抗体的过程,因而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5.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6.多次剖宫产会破坏子宫肌纤维,使疤痕加重,特别是子宫复旧至未孕状态时,峡部挛缩硬化,甚至宫颈上吊,宫体后屈,给日后的计划生育手术带来诸多困难,并易造成子宫损伤。

四.辅助检查。

以往由于缺乏症断子宫疤痕状态的可靠手段,产科医生常因担心子宫破裂而行剖宫产术,近年来,有许多针对应用现代检查手段诊断子宫疤痕状态的研究。尤其是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状态,对预测再次分娩结局及降低重复剖宫产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较为常用比较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有宫腔镜和超声诊断。

宫腔镜: 在非孕期用宫腔镜诊断子宫疤痕状态,对剖宫产术后又生育要求者,在月经周期第4-5天行宫腔镜检查,此时子宫内膜功能层已全部剥落,通过菲薄的基底层可以观察其下面的疤痕组织的状态,再次妊娠时可作为选择分娩方式的参考。具体关键词(四号Times New B超:在产前及产程启动后动态监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及连续变化,用B超观察孕妇子宫下段厚度,发现子宫下段厚度大于等于35毫米时破裂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根据宫腔镜诊断将不同状态的子宫疤痕分为三级:一级为子宫峡部未见疤痕组织,已无法分辨,二级为子宫峡部有少许大小形态不同的疤痕组织成分,疤痕组织内血管网明显减少。三级为子宫峡部有宽窄不等的无血管网,疤痕组织带且凸凹不平,根据B超诊断亦将不同状态的子宫疤痕分为三级,一级为子宫下段无变薄现象,二级为子宫下段变薄,失去连续性,但未见胎儿毛发或胎脂斑点。三级为子宫下段变薄或缺失,可见胎儿毛发等。

五.临床价值:用宫腔镜和B超联合检查可做为评定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状态的可靠手段,为再次妊娠选择分娩方式提供依据。一级疤痕子宫若没有其他剖宫产指征存在,可以经阴道分娩。二级疤痕子宫可在B超的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并适时行阴道助产。如产程进展不顺利,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六.阴道试产必须具备的条件

阴道试产的成功率取决于产前对阴道试产指征的合理掌握,对有剖宫产的孕妇经阴道试产应详细询问本次妊娠经过,了解前次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式,新生儿体重及术后有无发热及出血等异常情况。检查子宫原切口疤痕区有无薄弱部分及压痛,必须具备1.前次剖宫产指征已不复存在,如双胎,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过少,过期妊娠,脐带绕颈,胎位异常,骨盆异常等。2.前次剖宫产术式是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后无发热,伤口感染,大出血等,如前次剖宫产为子宫体部纵切口,则为阴道试产的禁忌症。3子宫切口应于妊娠晚期行B检查,观察子宫前壁厚度及子宫疤痕的回声状态,测量子宫下段厚度大于等于3毫米,为切口愈合良好。如B超检查若发现子宫下段疤痕出现缺陷,或下段厚薄不均,或者羊膜囊自菲薄的子宫下段向母体腹部前壁方向膨出,应考虑子宫不全破裂4.前次剖宫产于本次妊娠间隔较久。病理检查证实,术后2到3年子宫切口疤痕处肌肉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剖宫产术后2到3年是子宫切口愈合的最佳时期,再孕时间以剖宫产术后2至3年为宜。5.孕妇全身状态良好6.试产过程中宫缩有力,胎头下降快,宫口开大快,产程进展顺利。7.本次妊娠无严重的产科及内科合并症。8。宫颈成熟良好无头盆不称。9.医院具备随时手术,输血和抢救条件。10.禁止使用镇痛分娩,因其将掩盖下腹压痛及腹痛的症状,致使先兆子宫破裂的诊断处理延误。七.阴道试产过程中注意事项

临产后密切观察宫缩,胎心,宫口,先露下降等产程进展情况,绘好产程图,最好用胎心监护仪监护胎心和宫缩,以便及早发现异常,且产程中不予静脉滴注催产素,米索前列醇等催产方法,试产中药密切注意。有无子宫病理性缩复环形成,下腹部压痛,胎心率异常和血尿,是先兆子宫破裂的四大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

1.张小勤,剖宫产术后在次妊娠的177例分娩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57—58 2.韩志安,朝丽莉:子宫疤痕状态的诊断与分娩方式的选择[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9.8(4)

3.刘素芳,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相关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6):869—870

4,刘春娟,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2中旬)

致 谢

篇8: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的探讨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中起重要作用[1]。教师的言行时刻感染和教育着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认真钻研教学, 平时注意多收集各类遗传病图片、影像资料、临床病例等, 精心制作课件, 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与时俱进, 时刻关注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 了解在临床中遗传病的最新检查手段、治疗措施及预防工作开展情况等, 并融入教学。这样, 教师一定会把课讲得生动有趣, 赢得学生的喜爱。

2 医学遗传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的灌输

在绪论课上要向同学们清楚地介绍医学遗传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随着科学的进步, 对急性传染病、流行病的控制, 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已变得越来越明显。据统计, 在儿童医院, 住院病儿约有1/4~1/3是患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果从人群中的患病率来估计, 人群中约有20%~25%的人患某种遗传病, 这些疾病可以采用医学遗传学的手段得到有效解决, 运用医学遗传学的知识和技术, 会降低新生儿遗传病发病率, 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作为21世纪的医务工作者, 学习并掌握好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3.1.1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信息丰富等特点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2]。比如, 可以通过动画清楚地把减数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复制、分离、染色体重组等一系列的发生过程一气呵成地演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会对减数分裂过程有一完整的认识和掌握。同时, 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同源染色体、联会、二价体、二分体、四分体、姐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这一系列概念在幻灯片上以图显示并讲解, 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用语言描述难以讲透彻的概念, 而且还能透彻的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既减轻了教学负担, 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1.2 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遗传学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的关系。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向学生介绍各种遗传病。通过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图片, 学生看到了各种遗传病的临床特征, 理解了不同遗传病的发病机制, 这些遗传病给学生印象深刻, 甚至牢记不忘,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1.3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一并展示出来, 有些内容还可以列表说明、比较, 这样使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内呈现给学生, 增加了知识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 解决了医学遗传学教学时数少而内容多的矛盾。比如, 笔者在讲到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阈值和平均值距离与发病率的关系、群体发病率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的比较及阈值有性别差异的易患性分布这些较为复杂的内容时, 把绘制好的图片展示出来一一说明, 既节省了时间, 又可以图示意、深刻讲解, 学生容易接受这一复杂的教学内容, 降低了学习难度,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 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利用, 可以生动形象的演示出一些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3.2 合理利用病例分析教学法, 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3.2.1 病例的引入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们认真的聆听、思考及发表见解, 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对遗传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老师平时注意多收集典型病例, 并将这些典型病例做详细记录, 制成幻灯片演示给学生。

比如, 在讲到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 笔者给学生展示一个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患者的临床病例, 其中包括病史过程、临床表现、家族史, 根据这些资料让学生:绘制系谱, 分析系谱特点, 互相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特点, 预算患者同胞、子女再发风险。

病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了遗传病的分析和诊断过程, 为学生今后从事遗传咨询、优生优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引导作用, 同时又能驾驭好课堂,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3.2.2 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能使医学遗传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在医学领域, 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比如, 在讲到多基因遗传病时, 笔者向学生列举了一些常见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唇裂等即为多基因遗传病, 请学生思考、回答这些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是否有家族聚集倾向、是否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病情, 大家对这些疾病非常熟悉, 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学生感觉不难回答并积极参与讨论, 最后老师总结、概括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受遗传、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 多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细节改善病情。这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深受学生喜爱。

3.3 注重实验课教学

实验课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我们除了安排染色体核型分析、人类皮纹分析等实验内容外, 还安排了观看遗传病录像、系谱绘制和分析, 让学生自己积极动手动口、互相讨论[6], 对各种遗传病进行分析、诊断、进行再发风险估计等;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儿童福利院, 了解遗传病和先天畸形的调查程序, 了解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 让学生把学到的医学知识用于实际,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7]。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述式、启发式、讨论式、谈话式、对比式、实验式、引导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8], 以及与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9],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

目前, 来本校就读的学生一多半来自农村, 他们家乡的医疗水平和条件很有限, 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些实践活动。收集典型遗传病家族发病情况, 绘制系谱并进行系谱分析, 进行再发风险估计, 给家乡父老提出合理的咨询意见[10];宣传防治遗传病的科普知识;宣传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适龄生育、产前诊断等具体措施的实现对于优生的重要性, 给孕妇解释为什么现在孕妇需要做唐氏综合症检查;帮助百姓解读新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等国家政策。通过实践, 同学们的遗传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同学们也感到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 医学遗传学知识的普及会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会使中华民族兴旺、国家富强。

5 开展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电教传媒, 解决问题易懂高效, 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把遗传病录像带播放给学生看, 学生可以系统掌握遗传病种类, 目睹各种单基因遗传病的详细特征, 每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特点, 各种染色体病的临床特征、细胞学特征, 两性畸形的种类、原因及相应的矫形手术。通过遗传工程初探电影的播放, 学生可以加深理解基因的转录翻译这个及其复杂的过程, 这个内容恰恰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称之为中心法则, 它是研究遗传学的基础, 是教学的主线之一。这个内容的观看解决了教学难点,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树立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 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 将更好的方法和内容运用于教学实际, 将更新的知识信息传播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好医学遗传学的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涛.高职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 (09) :16-17.

[2]刘莉洁, 石丽娟, 王莉.多媒体技术在生理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8, 10 (6) :70-72.

[3]王美兰.多媒体在寄生虫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1) :62-63.

[4]苏绍祥, 宋汶辉.病例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96.

[5]万小毛, 王梅香, 程辉龙.LBL结合PBL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7) :53-54.

[6]孙艳, 刘继鑫, 姚淑娟, 等.开展“问题式教学法”促进实验教学发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97-98.

[7]郑文香.高职检验专业寄生虫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74-75.

[8]马萍.生物化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6) :53-54.

[9]张敏.生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4) :90-91.

上一篇:谢公宅,谢公宅李白,谢公宅的意思,谢公宅赏析下一篇:怅然若失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