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

2022-08-22

第一篇: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而成本管理是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内容。所谓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即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市场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建筑工程的价格竞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是建筑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建筑企业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1.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到施工项目后,只有干得好、管得严、算得细,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建筑项目从投标报价、合同的签订,到施工方案的设计、材料采购、人员机械设备的调配等等环节,都应充分考虑成本问题,都要牢牢把握在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施工企业只有通过施工过程的科学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最终获得最丰厚的利润。

2.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工程项目成本的降低,表明施工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节约。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它既包含了质量的管理、工期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安全的管理,也包含了合同的管理、分包的管理、预算的管理。这些管理共同织就了管理的网络,检验着管理的水平。

3.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促使企业实施战略性成本控制

在建筑企业管理中,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建筑企业的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措施

虽然,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核算的一个重要环节,施工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实施的进度和项目的成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在多数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成本核算留于形式;管理系统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材料人工费管理不严, 对合同管理存在漏洞等等。建筑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只有牢牢地提高管理水平,控制住工程项目的成本,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制

要将精益生产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用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会大大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要强化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首要的一步是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这要求有经验丰富的不同部门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商。该设计一旦成形,各项工作的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进行,以减少建筑企业的损失。要做好成本预测工作,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为科学合理控制目标成本提供依据。

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项目成本核算责任制,成立成本管理领导机构,建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一体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明确奖罚责任制。要加强目标体系动态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比、调整,保证目标体系科学合理,控制依据真实有效。

2.加强工程项目实施中成本控制,加强对材料费、人工费的控制

建筑项目要对工程项目成本实行全过程的控制。一要坚持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生产管理人员严格依据成本控制计划下达施工任务单、各限额领料单,必须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限额领料单和施工任务单结算资料的准确无误。二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包括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两方面。工程项目和产品不同,如产品发现了质量问题可以退货或更换产品。但是,工程项目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将会带来返工、赔偿甚至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施工工程要特别加强对材料费和人工费的控制。材料费的控制包括价格控制和用量控制。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内部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在保质保量前提下进行买价控制。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尽量减少资金占用,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按定额确定材料消耗量,对超额领用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要合理堆放材料,减少搬运,降低损耗,加强现场材料管理,减少材料成本。要强化人工费成本,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尽量配备高效精干的机构和人员,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调整工资分配制度,真正做到劳分配。要合理使用临时工,加强用工管理,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计划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最终达到压缩人工成本、减少费用之目的。

3.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加强对非生产性开支的管理

要增强成本核算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建筑企业应严格要求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并严格保持自律,不得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公司要全面提高核算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也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要控制建筑成本非生产成本和间接费用的控制。针对所有非生产性费用的开支,施工企业管理层应建立有效的非生产性开支审批、报销程序,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小车油料费、办公费、修理费及招待费进行包干控制。年初制订开支计划,对各项开支要严格事前报告制度和事后审批制度。要精简项目机构,压缩人员开支,行政用办公用品一律要有计划采购,建立台账,进行管理。还要加强风气建设,狠抓享受之风,控制超标准买车、用车等各项开支。要注意分析节超原因,制定相应措施。例如:根据年初预算报表,要针对预算的具体指标,着重分析超支过多和节支较多的成本项目。对超支的成本进行详细分解,查找具体超支原因,切实提出改进和控制方法。若节支事例比较突出,对整个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其经验应可以予以推广。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不仅可改善经营管理,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施工企业再生产的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效益,提升施工企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建筑企业要从这个意义上切实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空间。

第二篇:探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考 试 论 文

题 目:

探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姓 名:

身份证号:

资格名称: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

准考证号:

所在单位:

2 010 年 11 月 摘要: 企业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更新观念,长期规划,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探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与管理

引言: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调控和开发的管理过程,通过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个人需要。

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与构成

1.1人力资源成本的含义

人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现在而且能给未来提供服务并带来效益,要取得这种资源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即人力资源成本。从不同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人力资源成本含义。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是指为了提高个人的劳动能力而在接受教育、训练、保健以及进行合理流动等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各项费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成本是指取得、开发、使用和保障人力资源再生产而支付的全部费用。一般从人力资源使用过程的角度可将人力资源成本定义为一个企业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创造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获得、开发、使用和保障必要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离职所支出各项费用的总和。

1.2人力资源成本构成

(1)取得成本。取得成本包括企业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招募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内外来源而发生的费用。选拔成本是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挑选,评价,考核等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录用成本是企业从应聘人员中选拔出合格者后,将其正式录用为企业成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录用手续费等。安置成本是企业将所录用人员安排到确定的岗位上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开发成本。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岗前培训成本是企业对上岗前的新员工进行有关企业历史文化,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时所发生的费用。在职培训成本是在不脱离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上岗培训成本和岗位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工作的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脱产培训发生的费用。

(3)使用成本。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维持成本是为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是员工的劳动报酬,包括员工的工资,各种劳动津贴和各种福利费用。奖励成本是企业为激励员工使其更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员工做出的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它是对人力资源主体所拥有的能力的超长发挥做出的补偿。调剂成本包括员工疗养费用,员工娱乐及文体活动费用,员工业余社团开支,员工定期休假费用等。

(4)保障成本。保障成本指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劳动事故保障成本指企业对员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健康保障成本指企业负担的员工因工作以外原因引起的健康问题不能工作而需要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退休养老保障成本是企业负担的保证员工老有所养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失业保障成本是企业对有工作能力但因客观原因造成暂时失去工作的员工给予的补偿费用。

(5)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可以分为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空职成本。离职补偿成本是员工离职时补偿给员工的费用,包括一次性支付给员工的离职金、必要的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等支出。离职前的低效成本是员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的损失费用,这种成本不是支出形式的费用,而是由于其使用价值低造成的收益减少。空职成本是员工离职后职位空缺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它不仅应该包括因该职位空缺造成的直接损失,也应该包括因职位空缺给相关工作带来的间接损失。

2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匹配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

1、导向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将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组织的工作分析、工作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等各个方面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自身的工作考虑,而是更多地从是否有利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考虑问题。而且,组织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都通过各自的方式有效地将组织的战略意图传达给全体员工(或未来的员工),将员工的期望、态度和行为有意识地导向组织的战略方向。通过保持员工对组织贡献方向的明确性、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组织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2、凝聚功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协调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间的匹配和功能整合,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各功能子模块间的冲突和不一致,保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体绩效最佳。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内部匹配,组织可以形成强势的主流文化,传播明确的价值和行为取向,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知和忠诚,形成合力,从而为组织创造巨大的无形资产,使组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及控制策略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不断创新、探索和尝试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控制策略。

3.1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否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关键看思想观念能否尽快由传统人事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以及贫富差距的决定因素。大量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大大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因此,企业不仅重视物质资本的管理也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进行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每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以至整个组织的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问题,不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来获得最佳效益。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识,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管理者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和控制。

3.2长期规划,全面控制

科学、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取得,开发成本,因此有必要制定目标,长远规划。首先要拟定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这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可以确保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使企业管理活动有序。人力资源的长远目标和规划要符合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并在企业的发展中逐步去落实和不断完善。企业要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并进行分析;然后估计和预测将来需要的人力资源,未来人力资源的需要由企业总目标和战略方案决定;最后根据对现有的评价和未来的需求制定未来人力资源行动方案。

其次,加强成本计划和全面控制工作。同其它成本管理一样,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事前,要精打细算,根据整体规划详细地做好计划和预测;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则要合理控制各项支出,这是降低企业成本的直接方法;成本发生后,则要总结经验,修订来年预算,不断降低人力资源的长期成本。

3.3开拓引新,优化成本

人力资源管理要花费资金,这让组织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所以首先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制度。通过这些成本核算制度,实行成本对象化,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找出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规范支出范围和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管理者有必要考虑运用新方法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作用,控制成本。比如外部有其他企业或组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此外,人力资源租赁也是降低成本,精简机构的好方法。企业与租赁公司以契约形式达成协议,让其提供规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让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企业更加注重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和风险的转移。

[ 结 论 ]

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将会由其掌握的物质资源转移到拥有知识和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上去。企业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物质资源的管理和落后的人事管理将会导致资源浪费,成本居高。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理论,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制度,运用恰当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控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 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 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 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现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 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唯有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令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汪卫东.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企业激励八法[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0 [4] 刘昕译 .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001 [5] 吴唐青.MBA典型案例评析[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第三篇: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论文

1.战略成本管理概念与实现工具1.1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于企业战略的大背景中,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取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成本资料并从战略的高度对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准确资料的成本管理活动。它的理念更加先进、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企业内部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

1.2战略成本管理的实现工具。

1.2.1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具体可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该类成本动因一经形成便很难发生变动,构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约束成本。企业经营者通过对结构性成本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执行性成本动因与企业作业的执行有关,它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产品结构等因素。在保证企业基本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利于优化各要素间的组合,使企业通过低成本获取高收益从而确立企业的成本优势。

1.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活动进行分析以实现成本最低化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找到其中的增值环节与非增值环节,完善增值环节,消除非增值环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并提高企业绩效。通过价值链分析,将自身成本状况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并根据企业所处的战略阶段,选择恰当策略以扬长避短,取得成本优势也是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1.2.3战略定位。战略定位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在与竞争对手提供同等质量产品的情况下,通过低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为自己获取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主要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目标集聚战略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以期在这一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比较

2.1传统成本管理注重局部,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整体。传统成本管理主要关注生产与销售等局部环节的成本控制,注重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战略成本管理则注重全部环节的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对各环节成本的协调与配置,从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控制。

2.2传统成本管理注重低位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注重高位成本。低位成本指有形成本,这类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小;高位成本指无形成本,这类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大。传统成本管理注重对低位成本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控制企业的高位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的成本节约。

2.3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与战略相分离,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与战略相融合。传统成本管理中产品成本与企业战略间并未有过多联系;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成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的重要因素,战略成本管理将二者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战略成本管理在应用中的问题

3.1成本管理观念转变滞后。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上,管理观念未能及时跟上管理方法的更新。我国企业偏爱成本领先战略,却很少将战略定位与外部环境综合考虑,这可能会导致战略定位失败,影响企业战略实行。

3.2企业各部门对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视不足。我国企业实施的战略成本管理中,大部分工作仍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工作中,而会计人员对其他部门工作情况的了解程度有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战略成本管理的片面性。

3.3相关信息缺乏有效性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与战略成本管理所需信息还存在一定差距。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的信息仅靠财务人员无法满足,还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参与,从战略高度看待成本管理。只有将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信息有效性。

4.战略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加快成本管理观念转变。企业应建立适应现代管理体系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要从长远考虑,追求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各部门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中来,从追求短期局部的成本降低逐步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4.2全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有效实行。企业各部门员工要加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认同感,这样企业管理层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成本进行控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从企业层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

4.3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信息有效性。企业应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为财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财务人员为企业提供符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的有效信息。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比如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建立正确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通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等举措,将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02)

[2]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02)

第四篇: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的好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为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供应,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本文主要叙述了应收账款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及应收账款的几个特点,并从市场竞争、赊销手续、内部控制以及销售监管四个方面进行应收账款的成因分析,指出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现状的主要原因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并且提出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转让应收账款三个具体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综合性信用政策三部分;加强内部控制即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主要通过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一方面了解客户付款情况,一方面结合财务及责任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有效地收回账款。

关键词: 应收账款; 管理; 信用政策; 内部控制

Abstract

The account receivable is regarded as the component with quite important current assets of enterprises, the quality of its management, is having direct influence on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operating activities. Withdraw from circulation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fund, guarantee enterprises have enough circulating fund supply, promoting the normal running of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enterprises must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ver account receivable . This text has narrat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unt receivable mainly, and from market competition, sell on credit formality , inside control and is it supervise four respect carry on origin cause of formation of account receivable analyze to sell, is it cause enterprise main reason and goal , account receivable of management , account receivable of current situation to point out, and put forward and mak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redit policy , control , transfer three concrete measures of account receivable inside enhancement enterprises. Mak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credit policy and include three parts of credit standard , credit condition and comprehensive credit policy; Strengthen the inside and control and do a good job of everyday control promptly, pass and work out the age analytical table of the account receivable mainly, understand customer pay the bill situation , combine the financial affairs and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 system go on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on the other hand on one hand, take the reasonable method to regain the funds on account effectively in time.

Keywords: Receivable account; Management; Credit policy; Inside controlling

言............................................................................................. 5 第一章

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 ............................................................ 6

1.1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 6

1.1.1应收账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6 1.1.2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 7 1.1.3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 7 1.2应收帐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7

1.2.1缺乏科学竞争的意识 .................................................... 7 1.2.2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 .................................................... 8 1.2.3缺乏基础工作管理的意识 ............................................ 9 1.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 9

1.3.1 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 ....................................... 9 1.3.2编制账龄分析表,积极反馈信息 .............................. 10 1.3.3明确催款责任,建立清账奖励制度 .......................... 10 1.3.4选择合理的坏账核销办法 .......................................... 11 1.4国内外应收账款的研究状况 ................................................... 11 第二章

应收账款的控制策略 .......................................................... 11 2.1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 11 2.1.1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的综合管理制度 .......................... 12 2.1.2加强应收账款的监控和催收预警管理。 .................. 12 2.1.3明确界定应收账款的催收和管理责任 ...................... 13

2.1.4加强客户资信度管理及合同管理 .............................. 13 2.1.5建立健全坏账准备金制度 .......................................... 13 2.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 14 2.3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 15 2.3.1成立追账组 .................................................................. 15 2.3.2制订清欠方案 .............................................................. 15 2.3.3后期财务处理 .............................................................. 16 结

论 ................................................................................................... 16 致

谢 ....................................................................................................... 17 参考文献: ............................................................................................... 18

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往往只注重于一般的记账式管理,财务部门只起到“出纳”的作用,而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方法。这是近些年来造成企业间大量拖欠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改善和加强企业的日常应收账款管理,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主要流动资产之一,对其管理应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收账款从某种程度上可视做是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获取资金扩大再生产。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在“客户稀缺”的买方市场条件下,赊销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普遍选择,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市场渗透,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产品销售规模,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条件和资金实力的限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赊销竞争中,企业总是面临货款不能及时足额收回的难题。目前在我国,社会信用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迫使赊销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货款,减少或规避资产损失。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信用管理政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等,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章

应收账款的管理研究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充沛畅通的资金流就像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如果企业缺少血液就失去了健康,轻则营养不良,重则奄奄一息。现实中很多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都与资金周转不良有关。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一项风险较大的资产,它的数额大小及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因此应收帐款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是不是能顺畅流通。近几年,很多业绩不菲的上市公司屡屡出现财务危机:主营收入、主营利润以及净利润稳定增长,但应收帐款数额巨大且质量堪忧,成为影响公司财务稳定、制约公司业绩增长的瓶颈。如何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如何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进行全面的筹划,就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1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就是抢夺市场的竞争,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手段,被企业广泛采用,有一种居高不下的趋势。

1.1.1应收账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企业的商品销售分为现销和赊销。赊销经营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减少存货、降低存货管理成本、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赊销也是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但面对严峻的产品竞争和买方市场,企业不能“因噎废食”。即使一段时期内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一直保持畅销势头,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想做到完全杜绝赊销是不太可行的。不管是国际惯例还是国

内趋势,适当地对客户提供一些信用业务,不仅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增加自身企业销售,减少库存积压,而且缓解了购货方的资金压力,对建立良好的购销关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都是有益的。

1.1.2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中采用赊销方式,允许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延缓付款时间而形成的尚未收回被对方单位占用的一种流动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应收账款有着风险高、流动性差、停留时间长、回收成本较高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所在,一旦它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过大,或长期不流动,就会使企业垫付的资金增加,丧失可能产生的潜在收益,甚至形成呆账、死账,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给企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1.1.3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企业应该认识到,应收账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加速产品销售、加快企业运转、迅速占领市场、快速获取利润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应收账款毕竟不同于现金,存在持有成本和引发坏账的可能。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认识,只要我们意识到它的重要,坏账就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管理。企业通过全面筹划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就可以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良性的水准,既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又保障了企业健康生存和发展。

1.2应收帐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产品走俏,销售情势喜人,但巨额的应收账款使得现金流入与流出严重失衡,越销越亏本的恶性循环,阻滞着企业的正常经营。这些账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在于管理。

1.2.1缺乏科学竞争的意识

加强和改善应收帐款管理,首先要解决企业的目标问题。应收账款的金额居高不下、规模过大。现代企业制度赋予国有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经营权,从总体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机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期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重市场抓销售,盲目进行新品研发,盲目扩张,认为只要抢占了市场挤垮了对手就是竞争的胜利者,孰不知由于企业经营目标的不合理,导致对资金风险的忽视,使得应收账款处于被长期忽视或管不起来的管理漏洞。

外部业绩越做越大,内部财务资金状况却日愈恶化,信誉度也随之降低,造成企业长远利益的牺牲。经营者片面追求高收入、高利润,使其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企业既不考虑赊销资金的时间价值,也不估计应收账款可能带来的风险,造成应收账款急剧膨胀,甚至形成死账、坏账,其最终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片面追求“高利润”、“高效益”,以便提高职工工资,使得经营者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以赊销为诱饵推销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应收账款大幅上升。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0%的水平。

1.2.2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

1、没有建立往来客户资信档案。客户作为一项资源,很多企业管理者都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销售部门也通常建立有详细的客户资料以便购销业务即时联络。但因为缺乏系统的管理,这些静态的资料往往不能反映客户的资信情况。正是由于客户资信数据的缺失,一旦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发生人事变动,原本稍做分析可以避免的应收账款就可能发生,长期拖欠,甚至成为呆账,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2、忽视合同管理。企业没有固定的购销合同范本,或者草草签定一纸协议,甚至长期与客户保持“君子协定”。销售人员缺乏严肃的合同观念,出于信任或者仅仅是碍于情面,于是“君子一言”,使得企业产生一笔应收账款,真可谓“一诺千金”,风险也就此酝酿。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已屡见不鲜,动辄对簿公堂,大都与应收账款有关。

1.2.3缺乏基础工作管理的意识

1、部门责任不明确,考核制度不合理。销售人员只管卖东西,工资提成与销售额挂钩,钱的事全都归财务管,这是大部分企业的做法。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片面追求销售任务,不惜大量赊销,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讨账的重大责任落到相对“无辜”的财务身上,越来越多的账收不回来,势必形成恶性循环。

2、内部会计控制不严。财务人员对应收账款缺乏监督,责任心不强,对待催收工作态度消极,与销售部门不及时沟通,与往来客户长期不对账,不能定期清理应收账款并提供相关的分析资料,导致错过收回账款的最佳时机,甚至没有按相关会计准则确定和提取坏账损失,一系列的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催款责任不明,造成应收账款急剧膨胀。

3. 法律意识薄弱,望“应收账款”兴叹。购货方到期不按合同、协议归还债务,是一种违法违约行为,本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诉讼成本与效益反差等原因,有些企业到了讨债的苦果,宁愿坐视相当一部分应收账款沦为坏账,也不愿低声下气催索欠款或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望“应收账款”兴叹,使结算资金逐年上升,资金周转不畅。

4.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健全。企业在确定赊销对象时,必然要对客户的资金状况、信用等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传统搜集的方法所获取的这些信息,往往并不可靠,而现阶段,我国专业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还为数不多,所能提供的服务也非常有限。

1.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应收账款管理是一项多层次、多方面的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的销售、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同时购货方的信用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对策,为此:

1.3.1 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

首先,要建立一个严密而完善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系统,由专人负责,它

体现一个企业对这项管理工作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其次,企业必须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应收账款的日常核算及日常管理工作,每一环节都明确了其主要负责的工作任务,使之各有分工,对每一工作环节设定了衡量其工作好坏的标准,以便每月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奖惩结合。再次,设定应收账款控制员(即是应收账款系统及运作流程的统一协调人),负责应收账款系统控制、应收账款会计分析报告、提出建议并负责执行、应用及有效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运作系统等工作。

目前,我国企业通过银行结算的方式主要有: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以及汇兑、委托收款、异地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等,以上各种结算方式,从应收账款回收的及时性、安全性的角度来考虑,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风险比较小的结算方式(即应收账款回收的时间快、回收的金额基本有保证)如支票结算方式、汇兑结算方式,银行汇票结算方式等;第二类风险比较大的结算方式(即回收的时间较长,回收的金额视情况而定)如商业汇票等。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络,提高竞争能力;反之,选择风险比较小、约束能力强的结算方式。

1.3.2编制账龄分析表,积极反馈信息

根据客户欠款时间的长短,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正确计量应收账款价值。如果某一客户出现超期应收账款,应立即停止对其赊销,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催收(如成立专业催收队伍、有奖催收、以物顶收等)。催收无望时,企业应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诉诸于法律,使企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避免企业因长期挂账而使资金周转不畅。

1.3.3明确催款责任,建立清账奖励制度

企业对业务部门应实行销、收一体化管理,从销货到收款的整个业务流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催款责任,建立清账奖励制度,对讨回的老账按 10

回收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给予奖励,以保证资金按时按量回笼,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1.3.4选择合理的坏账核销办法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核销可以采用“直接核销法”和“备抵法”中的一种。“直接核销法”是将坏账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账户。这种使收入与坏账损失不在同一会计期间配比的方法,不符合配比原则,显然不够合理。“备抵法”是本着谨慎原则,在各期按赊销收入或应收账款的一定比例从管理费用中计提坏账准备金,发生坏账损失时即冲减坏账准备,它较为符合费用与收入配比原则,因此企业应采取备抵法。

1.4国内外应收账款的研究状况

应收账款的管理与社会的信用基础和信用体系的完备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作为一门研究学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国外,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应收账款管理方法是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化和保理业务。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备,信用管理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关政策法规尚未出台。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比较淡漠,管理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企业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因此,我国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今后,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市场经济必将得到快速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

应收账款的控制策略

2.1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意识到,应收账款的产生和日积月累,必将给企业带来消极的影响,而控制赊销和催收清欠等工作也会带来费用增加、市场丧失的负面效应,与其亡羊补牢,不如在源头控制上多花点力

气。

2.1.1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的综合管理制度

转变传统的财务管“账”的观念,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落实到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并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销售部门建立销售责任制,将货款回笼情况合理地进行指标化并作为销售人员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实行奖惩与激励相结合。生产研发部门作为企业的技术力量,也应该充分发挥研发的创新能力,结合市场调研,生产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通过产品本身的优势竞争力使销售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尽量为降低赊销业务发生率提供保证,在企业资金流的最前端影响应收账款发生及数额大小。财务信息部门是企业的“数据中心”,在做好信息反馈及分析的同时,应针对应收账款建立起一系列的计划管理。比如:设定合理的应收帐款余额,在每一年的计划中明确应收帐款的年末余额,便于企业以此为目标进行全的应收账款全程管理;设定一个相对积极的平均收账期,以及实际收账期在该指标上下浮动的范围;设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结合限额,实施弹性控制。

2.1.2严格商品赊销的审批权限和手续,加强应收账款的监控和催收预警管理。

首先,业务部门应建立客户资信调查档案与资信等级评价制度,首笔业务不得采用赊销方式。在确实需要办理商品赊销时,须由客户填写《商品赊销申请单》、《欠款单》,客户与经办人分别在以上单据上签名,由经办人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公司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审批后,再由经办人负责办理。其次,为了保证结算资金的安全完整,赊销商品款应按规定的时间入账形成应收账款。以旬为阶段(即每10天为一个阶段),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应收账款监控旬报表》。再次,建立催缴预警机制。在规定信用期(即还款日)之前7~10天内,财务负责人向经办人下发经部门负责人或者公司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签字的《赊销货款催收预警通知》一式两联,一联送交经办人,一联财务留档,要求经办人按期追回。

此外,应加强核对与确认管理。应收账款应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与债务人进行 12

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具体依据路途的远近、账龄的长短、业务的繁简程度分别采取派人当面核对、电话核对和发询证函等方式进行。核对无误后经特许不能全部清还的,应让对方确认余额。

2.1.3明确界定应收账款的催收和管理责任

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责任制,赊销商品的经办人和审批人为货款回收的最终责任人。即所有经济业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由其经办人终身负责到底,如出现死账坏账,并造成损失,则经办人不准办理调离、提升、退休等一切手续,并按规定扣除其工资及岗位津贴,直至结清为止。对违反法律法规骗取企业财产的业务人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赊销商品的审批人应负连带责任。

2.1.4加强客户资信度管理及合同管理

销售部门应建立健全客户档案,对新老客户的市场信誉程度、支付货款能力、财务状况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确定不同的资信等级。资信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销售部门要随时关注货款回笼、客户机构拆并等可能影响到企业资金实力的情况,及时更新资信档案,以调整赊销政策,从而降低坏账发生的概率。合同管理也是销售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企业防范坏账风险的法律手段。企业必须严格规定,除现金收入以外的所有购销业务都应该签定合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尽可能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合同要素要齐全具体,收账期等重要款项清晰明了。或订立金额重大的销售合同,还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并标明具体违约责任,避免在发生纠纷时因缺少证据使企业遭受损失。

2.1.5建立健全坏账准备金制度

不管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企业应遵循稳健性原则,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终,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

相关信息,合理估计计提比例,并及时计提坏账准备金,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

2.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即要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企业在应收账款发生的源头实行了一系列的全面管理,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应收账款的质量,而在应收账款发生的环节同样也不能放松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制度调动起相关部门,在每笔赊销业务中,发挥各自的监控职能。

1、销售部门: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销售特点,销售部门应熟知本行业的产品定位并及时掌握市场新动向,以确定赊销的必要及赊销的规模。产品走俏时赊销规模从紧,产品滞销时从宽,资金紧张时从严,直至接近限额警界线时,暂停赊销业务。结合往来客户的资信等级,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制定不同销售时期的赊销限额。资信等级较高的客户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先发货后付款,资信较差的客户采取较苛刻的现款现货,甚至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预收货款。而产品也因其受欢迎程度不同,销售部门可以采取不同的收款政策,好销的产品预付货款和现款现货的情况较多,滞销的产品则根据库存情况多采用赊销方式,不同产品多种收款方式并存,预收与应收相互冲抵,可以大大降低应收账款的数额。

2、财务部门:应严格按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规范核算,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及时反映每笔往来款项,以随时掌握应收、预付账款的形成、回收、增减变化情况,并按月与客户核对和清理。要求制订严格的管理办法,对过期的应收、预付账款逐笔查清原因,建档清查,及时向领导汇报。公司领导应根据查明的情况,分清责任,责成有关人员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制订具体催收计划,责任到人,财务部门要跟踪督促执行。财务部门在赊销业务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臵身事外的,通常销售人员的过失或舞弊行为,往往最早是在财务的某张单据上暴露问题。财务部门应该发挥它特有的监督及内部审计的职能,全程关注销售及收款流程,例如:核查赊销是否合理,经办人是否职责分离,有无正确的授权审批手续,有无单据、凭证或相关记录,有无定期对账等等。通过检查赊销业务有无异常现象,避免违规赊销、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重大差错,确保资金回笼到位,并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及时纠正,使应收账款的管理

制度更加健全,逐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

3、再次,应注重并加强销售合同管理,按照新《合同法》的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经济往来中,除能即时结清者外,都要签订书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应尽量使用示范文本,如果使用自拟文本,内容一定要详细、具体、完备,尤其是对方提供的文本,一定要弄清每一款的含义。实行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层层把关,对标的额较大、内容重要的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公司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同时,要建立、完善合同台账制度,部门要有部门台账,公司要有总台账。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各类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由于订立合同把关不严或因证据不足无法追讨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要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此外,还要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检查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等。

2.3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2.3.1成立追账组

企业应该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任组长的清欠小组,组员应包括销售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并将清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指标考核范围。追账组必须上报坏账明细表,按照应收账款预期回笼时间及收回的可能性大小,将其细分为未收款、催收款、准呆账、呆账、死账几类,针对不同情况,加以不同的清欠力度。同时,依据拖欠期限的长短、金额大小、客户付款程序的繁简等因素,做出一个有轻重缓急的清欠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催收清欠工作。以前形成的呆坏账,必须查找原因,不得消极对待或放任不管,导致应收账款的追收错失良机,让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不断上升,给企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2.3.2制订清欠方案

清欠工作人员应制定出详细的清欠计划,落实责任人,单位负责人、销售

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各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奖有罚。由于造成应收账款的原因很多,比如客户短期内资金紧张无法周转,企业出现亏损无法偿还,甚至有意拖欠拒付货款等等。企业应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清欠措施,如加大催收力度、谈判沟通协调、申请仲裁、申请民事诉讼等,并在方案中预算出清欠的费用,力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效。

2.3.3后期财务处理

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应收账款经过努力清收三年以上无结果,债务人已破产且无法清偿,债务人被公安部门宣布死亡,应确认为坏账,视为企业不良资产。如果企业掌握了这种情况,应及时取得相关的证据并报批,以便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财务状况真实、合法。对已核销的不良资产应当实行账销案存,设臵核销坏账备查账簿。企业对已核销的坏账应设臵备查簿分类记载欠款客户、时间、数额、原因、欠款批准人和经办人,核销数额、核销条件、核销批准机构和批准人员,后续管理措施等情况。备查簿应长期保存,便于日后核查。

由于应收账款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2002年国家财政部专门针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陆续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等文件,对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企业的各级领导、销售部门、财会部门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针对企业自身的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和改进对其的管理,通过系统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措施,保证货款回笼,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在科学管理的大方向指引下稳健发展。

另外,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依法经营、科学管理、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道德意识和信用观念,遵循诚信原则,以和谐社会的大局为重,为全社会良好信用体系的形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随着我国信用知识的普及和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备,我国企业可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结合我国国情从应收账款的源头开始采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本科学习生活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高维红,应收账款的假账甄别与防范,华东经济管理,2001,(1) [2]

邹香,应收账款的失真剖析,财经问题研究,1999,(12)

[3]

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 》,财企[2002],513号

[4]

杨有红,《中级财务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5]

林钧跃,《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6]

王曙光,《企业应收账款过高的因素、规避及化解》,四川会计,2002第3期

[7] 财政部财会(2002)21号,关于印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

(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的通知 [8]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9] 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10]

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

方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若干建议,财务与会计,2002,(1) [12]

赵玲红,浅谈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及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01)

[13]

Toronto Star. Cautious budget could dampen economy furcher, Newspaper Source, Mar 24th, 2004. [14]

Ben J. Sopranzetti 《The Economics of Factoring Accounts Receivable》

Available online 18 August 2004 [15] 徐国才,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五篇: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当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企业必须提高内部监督,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环境治理,建设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信息沟通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建议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自我管理与监督的手段,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保障企业自身的经营财产安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会危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被称之为企业风险。通过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监督与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由于自身管理不善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损失,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有力指导,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我国的企业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中小企业居多,且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并不完善,还有待提高。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财务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

从COSO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由五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风险评估是依据、控制活动是手段、信息与沟通是载体、监控是保证。风险管理由八要素组成:内部环境、目的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组成要素上看,两者有五个要素是重合的。从目标上看,风险管理目标包括控制目标的内容即运营目标、财务目标、法律目标,还要包括战略目标。所以从内涵上看,两者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企业全员参与,都渗透到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都为经济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互为一体,相辅相成。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内部控制,而风险管理又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的延续。若是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那么企业的风险管理就无从下手,预期的目标更无法达成;若是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如虚设,毫无意义。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内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其发展的风向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对企业预期产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防范于未然。

2.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范围上看,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范围较广,包括企业对风险的测评、战略目标的制定、人员的任用以及企业日常的管理和相关预算等。企业内部控制更多强调对自身内部的管控,内部控制实施的途径相对较多;而企业风险管理则更对强调对自身全面的风险管控,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都要囊括其中。

从实现方法上看:内部控制更多采用管理方法及手段进行;而风险管理则更多强调采用预防性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内部控制则强调采用对既定现状采用管理方法及手段加强改进及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嵌入自身各业务流程的具体业务中,融合在各项规章制度中,使企业能够做到正常运营过程中自发地修正并防止错误,提高效率,确保企业战略及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强调从面上来评估企业状况,而风险管理则更为独立,强调对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的分析、评估与防范,更强调点到点的方法。

二、当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国内外企业共同竞争的双重压力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由于经营风险的不断加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较不完善,滞后于企业日益竞争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日益发展需要的经营策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安全,杜绝虚假财务报告,规避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经营利润。

2.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可以使部门间更好的协作与配合,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同时使企业的管理者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适于公司发展的经营策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当下,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依赖于外部咨询,内部沟通方面还需要予以更加的完善。

3.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使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变化,风险无处不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早已落后于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对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了解不足,在管理的过程中,二者不能兼顾,顾此失彼,管理脱节,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措施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内部控制,而风险管理又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措施的延续。两者必须同时兼顾,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的完善,风险降到最低,在稳定中可持续发展。

4.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目前,就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对于企业的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招聘专业的人才,而是多采用外部会计咨询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于目标的制定,风险的预测等相对就比较滞后,不完善,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能系统的把握。只有在企业内部培养专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人才,才能使企业适应未来的竞争发展需求。

5.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

当前,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与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企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不能够进行合理的优化,抑制管理效果的发挥。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在企业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由于企业缺少相应的内部监督,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形同虚设,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制约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给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三、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议

1.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是企业应对未来激烈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内部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与发展环境,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例如:企业引进ERP系统,各部门负责相应模块,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从订单的生成到结款到入账,层级进行审批,保证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认识

对于企业来说,内外资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处处藏风险,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刻不容缓,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风险管理它不是摆设,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延续,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提前做好对风险的预测、评估,提前对潜在风险的做好防范措施,结合内外部资源,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例如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稽核部门,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风险防范培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对于财务人员出纳不能直接录入现金银行凭证,记账人员不能审核凭证;办公电脑、操作系统登录权限设置密保等,防范风险的发生。

3.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内部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监督,才能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加强企业对经营风险的日常防范与管理。例如在企业内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绩效考核,对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进行定期的审核,对审计文件及时进行归档保存。

4.加强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一切制度而言,最终的执行者都是企业的内部员工,员工的执行力高低直接决定政策能否被落实。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企业的管理者是主要的发起人,他们风险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决策,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对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员工是企业政策的执行者,例如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加强他们对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鼓励员工间沟通与交流,分享经验。且在招聘新人时,注重选拔高素质人才,及时注入新鲜血液,为企业储备人才。

5.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

沟通是管理的基础,没有沟通管理就无从谈起。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并且使之在各部门间及时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为企业的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企业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各部门间相互监管。例如:各部门每周五下午进行部门内部总结,各岗位交流工作心得,每周一举行例会,各部门进行上周工作总结,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全公司召开月例会,沟通工作理念,交流经验。

四、结束语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是现代社会对企业每个管理者的要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风险的发生,使之防范于未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我国企业当下乃至未来必须要完成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在未来的时代大潮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窦冰.风险管理方法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

[2]王新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策略应用[J].中国商论,2015(27).

[3]杨羽.论企业内部控制及其风险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

[4]唐春旺.探讨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

上一篇:牵引车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企业安全生产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