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特征范文

2022-06-02

第一篇:现代诗歌特征范文

漆画特征论文现代漆画的个性特征探析论文大全

漆画作为绘画艺术立足于今日画坛,与中国画、油画的要求并无二致,共性是都存在着“大美”的绘画价值。漆画的创作题材也是广泛的,壮丽河山、花鸟鱼虫、人物、静物、历史神话、现实生活,无一不是漆画表现的天地。在一切材质与技法都从属于现代艺术精神的前提下,现代漆画有着独特的美学品格,独特的质料价值。在创作实践中,技艺体现着时代性、开放性、自由性,尊重质料价值并合理运用技艺以求达到纯粹的艺术境界是画者的追求。画漆画感觉会比画其他画种更加直接,因为漆画有很多硬质材料可用。从物性上讲,其它画种的色彩可以说是模拟性的,如表现金色用的是黄色。

而漆画本身是物态的,是直接的表现,如表现金色可以用金箔;白色可以用蛋壳、银色、银箔;透明色可以在银浆上着色从而得到利用金属质地的直接光线反射的颜色等等。漆画表现美学感受的直接性与意志结合得更紧密,所谓意志指的是自然的意志,比如花的香味,这与人工仿造的香精的香味是截然不同的。相对于其它画种而言,漆画本身语言的物的直接到场更具说服力,更深刻。可见漆画是借物料的本体性,而不借助其他人工的拟物性。漆画的精彩正基于此。

漆画创造的画面是透气的,整个气息是由内到外的,犹如自然本体的内在价值展现。漆画的优势在于回到物性上,更尊重物性本身的美。在历史的积淀中,现代漆画发展的任务确实艰巨。在当下“大美”的引领下,质料应该在现代漆画中扮演配角,为纯粹的绘画情境服务,即是现代漆画表现中艺术精神的全面自由自在。我们更要尊重材料的物性特征,不仅因为物性是最古老、最原始、最新进的价值和生发可能的价值,更因为这些硬质材料与漆画内在绘画性相结合能碰撞出更炫目多彩的火花。漆画独特的材质技法作为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它呈现着艺术独特的风貌和特征,这种独特性为艺术的存在确立了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即物我两忘的艺术表现、艺术精神的彰显。

现代漆画的偶发性是掌控画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偶发性因素会对画面整体产生作用,所以,要在宏观的意境基本得到预期实现的同时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随处都隐藏着偶发的美学价值,天人合一的状态是漆画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蛋壳可以砸出偶然的弦外之音,研磨时可以磨出言外之意。尊重偶然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作品来言无疑是上天最好的赏赐。比如说:打磨时磨多磨少、研磨部位不同,最终所产生的画面效果绝非一样。漆画创作需要更高的美学能力指引,这与国画的写意和水彩画有些相似,现代漆画的创作过程中充满了变数。

漆画是人工和天工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给漆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的同时,也让创作者难以捉摸漆画的特性与最终完成效果。从开始漆画的制作一直到完成都是在很高的美学能力的指引下边走边看,依据每一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判断的幸福感、疑虑感、担忧感等复杂的心态伴随着创作的全过程,但也正是这不可预见性使得漆画有着独特的魅力。

现代漆画是具有“现代性”的绘画形式。现代漆画有着独特的物性特征和偶发性价值,可以从立体、抽象、写实等多元化方向得以展现。现代漆画创作是充满发展前景的。虽然说现代漆画是个新兴画种,但它一直是在未知领域里执着地探索,寻找更开拓的发展空间。现代漆画的出路应在于创新,创新除了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外,还要与观赏者达成心灵沟通,从艺术内涵的深度上进行挖掘。现代漆画的道路还很长,虽难在“无前人之路”,但同时给予我们开阔的治学空间;虽繁在拥有材料的多种表现,但同时给予我们灵活利用画稿的表现可能,其发展空间无限宽阔。

第二篇:李白诗歌的思想特征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儒 道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代治洁

摘要:李白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却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从而形成了豪放不羁、孤傲的性情。他恃才自傲,与黑暗的朝政势力毫不相融,所以空有一身抱负,却被权贵扼杀。一生周游名山大川,深受各地人情民风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状况影响,用诗歌抒发对现实朝政的不满和抨击,表达对老百姓压迫的悲愤,讴歌对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思想特征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可当发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是那么迷茫时,就会产生悲天自悯的心底感触。转而远眺大好河山,人民却在权贵的压迫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不感叹世势的黑暗,人的渺小,只能用行云流水的诗歌来表达出内心无比的悲愤,抒发自己对正在受着无比痛苦煎熬的老百姓的同情。正是在这种现实的生活驱使下,基于自身的豪放性格,李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思想也随之开始变化。

一、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3]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天马来出月支窟„„神行电迈蹑恍惚。”(《天马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渴望建立惊世骇俗的功业。他要仿效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希望像“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的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驰骋才能,然后追踪鲁仲连“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赠张卫尉卿》)但那时的唐玄宗,已不再励精图治。李白报国无门,理想破灭。他强烈抗议社会的不公:“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2);尖锐地揭露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15);愤怒地控诉奸邪当道:“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劳”(《古风》其37)。《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二、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榆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他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其12)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或学道求仙:“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归来广成子,去人无穷门。”(《古风》其25)他“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峨嵋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赵少府粉图山水歌》)“西岳峥嵘何壮哉„„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庐山谣》)那是诗人凌云壮志的象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谣》)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三、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李白把批判的矛头直指玄宗:“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其51)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古风》其14)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同上)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古风》

2 其24)”

虽然宦官擅权迟至中唐才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而其祸根则是玄宗天宝年间种下的,李白则是最早予以揭露、讽刺的。玄宗晚年服食求仙,废弛政务。李白在《古风》其

3、

43、48及《登高丘而望远海》中,以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为例,借古讽今,予以针砭规谏。

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如在《远别离》中,他提出“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警告。在《古风》其53中,用“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这一史实,隐喻现实。“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云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莱,豺狼尽冠缨。(《古风》其19) ”

他愤怒谴责战乱造成的浩劫:“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扶风豪士歌》)“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表达了他报国杀敌的志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2)“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这使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李白对王侯权贵傲岸不屈,对他们的骄奢淫逸,予以揭露抨击,而他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则深表关心同情。“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丁都护歌》)“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宿五松山下苟媪家》)他用诗歌表现他们的劳动生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其14)。歌颂他们深明大义,勇赴国难:“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诚石没羽,岂云惮险艰。”(《豫章行》)在饱尝了官场的世态炎凉之后,他深为劳动人民粗茶淡饭相待所表现的真挚淳朴所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对于广大妇女的命运李白寄予极大关注和同情。他在诗中成功塑造了许多身分、性格各异的妇女,有宫女、使女、织衣女、采莲女、当垆女、商妇、思妇、怨妇、女冠、村姑等。诗人描绘她们的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赞美她们的纯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其3)歌颂她们的刚勇:“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东海有勇妇》)同情她们的悲苦:“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肠断亦绝,悲心夜忡忡。”(《怨歌行》)揭露和谴责统治者对她们的玩弄和摧残:“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妾薄命》)对朋友,李白任真纯情,《沙丘城下寄杜甫》、《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等诗,都写得情真意挚,深切感人。

四、儒家、道家对李白思想的影响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1](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这在历代诗人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的确,年少时的博学,导致了他思想的复杂,但儒家思想对他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安社稷”、“济苍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政治抱负,并为这理想而奋斗一生,最终未能实现这一抱负。这在他早年的诗歌可看出这一理想:“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怒无所搏,雄无所争” [2](《大鹏赋》),“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外甥郑灌从军》)。他被放还山后,他仍高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二)。直至临终绝笔,他虽已如大鹏“中天摧兮力不济”,却还坚信其“余风激兮万世”。可见他的抱负气概,老而不衰。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当他直面现实的人生和生活现实时 “俯视洛阳川”,看到“茫茫走胡兵,流血涂草莱,豺狼尽冠缨”(《西上莲花山》)的情景,痛心疾首地呵问:“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并怒斥公卿将帅的无能“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党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赠江夏韦太守》)他再也无法逍遥世外,也早已捐弃了个人的恩怨得失。安史之乱升化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给了他几十年等待寻觅而不得的施展抱负才能的机会,可以断言,即使不参加永王麟的兵马,也会参加别的平叛队伍。在参加平叛军队后所写的诗歌都充满着昂扬的爱国激情:“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这些诗歌既有高昂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又有李白豪迈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白的儒家思想,经自身变形走样,已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对不世之功的渴求以及他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游说干谒方式,都有纵横家的印记。为了讨好玄宗,他曾做了《清平调》三首来夸赞杨贵妃,这也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而走的一条捷径。可高力士曲解此诗,引来了杨贵妃的憎恨,她向玄宗进谗言,让玄宗疏远了李白。他所向往的儒家至治境界“宽猛相济,弦韦适中,„„然后青衿向训,黄发覆礼。耒耜就役,农无游手之夫;杼轴和鸣,机罕颦哦之女。物不知化,陶然自春。权豪锄纵暴之心,黠吏返淳和之性”(《任城县厅壁记》),也杂有道家无为而治的成分。他尊孔,却是借以自许自慰:“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而他的嘲圣讥儒似乎更多,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鲁叟谈五经,白发

4 死章名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鲁儒》),这些离经叛道之处,是他对儒家传统束缚的突破。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李白自然有不小的影响。他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人生价值观念就来自儒家用世济时的思想。为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书》)。他实现理想的努力虽屡遭挫折,却矢志不渝:“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直至晚年他还壮志不衰,希望为平叛靖乱效力。所以刘熙载认为:“太白云‘日为苍生忧’,即少陵‘穷年思黎元’之志也。”(《艺概·诗概》)

可以这样说,儒家思想造就了李白,让李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也是他继承了先秦时“忧国忧民”的传统和屈原的风范。爱国和爱民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不同点在于屈原是为忠君而爱国,而李白则是为爱国而爱国。正是这一点,才让李白敢于讥讽玄宗、肃宗二位皇帝,才敢于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

李白思想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并试图用老庄的自然之道来认识天地万物、指导人生。

《月下独酌》诗义谓:天上既有酒星,地下复有酒泉,是天地亦爱酒,故人之爱酒无愧于天,与天地相通,饮酒既合于自然,与道相通。

在李白使用“自然”的诗里,《日出入行》一诗最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此诗反映出李白十分重要的自然观:此诗首言天地,次言万物,贯穿了天地万物以自然运行的思想。 这种理论以自然之道否定了自然界外还有任何超自然的神力的存在。此诗深受庄子思想影响,在描绘了日出日落、终古不息的天象之后,对六龙载日的传说提出了质疑:所谓六龙载日的说法,不过是妄语而已,哪里有什么六龙停留的地方?诗的第二段由天体运行而及自然界的四时变化。“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是互文。此段意谓:花草树木,每当春风吹来,就会生长,就会繁荣;每逢秋天降临,就会凋落,就会枯萎。它们自生自衰,并非外力,既无须因新生而感谢春风,亦不应衰落而怨恨秋天。这是因为时序的变迁,草木的荣歇,非由某超自然的外力主宰,它们与天体运行一样,皆乃自然之道,即“万物兴歇皆自然”也。

李白对道教的兴趣终生不衰。他不仅早年在蜀中即开始学道,出川后周流四方,先后居于嵩山,剡溪学道,表现出一派“仙风道骨”,并已经和一代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有所接触;天宝初他和吴筠同隐会稽,吴筠当时已以道术著名于时,他们在学道方面是相互影响的。初盛唐士人满怀政治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也是有这种梦想的。要澄清天下,拯救苍生,必然要步入仕途。李白没有选择科举一途,而是希望通过漫游博名,借隐而求名,投诗干谒等方式以求得不平常的重用。后来吴筠被征召,他随后也被特征,即与吴

5 筠的推荐有关。李白后来被玄宗所器重,他有好道的名声也应是原因之一。到他被朝廷斥逐出京,求仙访道的活动也更进入高峰期。他曾于青州紫极宫从北海高天师受道篆,又访道安陵,遇盖寰,为造真篆。就是说,他这时通过入道门的形式已成了真正的道士。出京后他漫游四方,给人的印象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宛如神仙”[1]。他晚年所作的《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说:……吾希风广成,荡漾浮也,素受宝泱,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即四明遗老贺知章呼余为谪仙人,盖实录耳。而尝采姹女于江华,收河车于清溪,与天水权昭夷,服勤炉火之业久矣……这里“姹女”“河东”是道宗炼丹术中时对汞、铅的称呼,是说自己曾以铅、汞合炼金丹。文章的最后自称“酒仙翁李白”。他对“谪仙人”的称呼十分满意,在诗里一再提到,如“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等。他的友人如杜甫、魏颢、李阳冰等也都这样称呼他,他的诗风更是飘逸不群,被后人称为“诗仙”,作品则被称赞为“天仙之词”。道教的神仙思想对他的生活和创作影响确实是十分巨大的。但另一方面,在李白的神仙观念中,还寄托着诗人追求超越、追求理想和幻想,蕴含着要求积极发扬个性、发挥精神自由的意念。

追求精神自由、不拘礼法正是道法自然的体现。他的不慕名利、不屈权贵正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体现。他的作品中神奇的意象、虚幻的物镜,又是道教神话世界的艺术再现。他的抒情方法的宣泄式、爆发式和感情的强烈性、随意性、也是道家张扬个性、突出主体地位精神的具体反映。这些特征都可以看成是道教文化对诗人的积极影响。

李白的思想极为复杂,情绪起伏宕荡。他的诗歌也充满着矛盾,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当然这不是主要方面):“一忤容色,终身厚颜,敢昧负荆,请罪门下”(《上安州李长史书》)。“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李太白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0.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1992年 第05期 .

第三篇: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分类号: 密 级: U D C: 编 号: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学 员 姓 名: 年 级: 指 导 老 师: 学科专业名称: 学 制:

郭坤军 08级 王和泉 汉语言文学 二年制

2010年4月18日

- 1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汉语诗歌作为汉语言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类别,或存在方式。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就汉语言文学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体裁的语言,比诗歌的语言更精练化。艾青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他的诗神‛。也说明了诗无达诂。王朝闻先生说:‚艺术欣赏者感受作品的美,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活动,而是有其特殊复杂性的精神的活动‛。‚欣赏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如果一个读者不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条件,美学特征,就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诗歌的审美,王朝闻先生说:‚要以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互为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少对方,缺少对方,就无法进行建立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下面我简单的规纳一下诗歌,这一语言文学艺术基本的美学特征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学艺术 汉语言文学 现当代文学 诗歌美学特征 诗歌审美特征

引 言

汉语诗歌是汉语言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表现形式,体裁样式。以后才有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等文学艺术形式。它来源于人们劳动生产、生活中,初始时与音乐和舞蹈三者合一,并不具有独立的形式。后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诗歌才形成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创作实践、欣赏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一)诗歌充沛的感情

诗歌最早依附于音乐和舞蹈,且歌且舞、可歌可舞。既有音乐声音的美感,又有肢体形态语言的美感。诗歌是创作者,诗人内在情感的产物。“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①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生存中必然会推动自身社会生活的更替变化。这就会刺激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种感情达到不可遏止的地步,诗人便要歌唱,并用语言文学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就产生了诗歌”。“优秀的诗歌都是情感激烈喷发的果实”②。“愤怒出诗人”,一九七六年的春天,广大北京人民面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和“四人帮”肆无忌惮的压制与迫害,自发的集会在天安门广场,发出愤怒的声讨。

《深切掉念周总理》 揪住天公头, 踏碎阎王殿, 怒问天地鬼神, 发出心底的呼喊: ‚还我周总理‛,

- 3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的不在了。

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 还要洁白的墙,

一直闪现在我的梦中 , 它还站在地平线上,

在白天里闪烁着迷人的光茫, 我爱洁白的墙。

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 不会的,

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 你听到了吗?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诗歌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生活感受和经验,它唤醒了我们的灵魄,并催生出新的“生活”,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一面全新的“墙”。希望和喜悦之情呼跃“墙上”。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让思维飞腾起来,在众多生活经验材料中,寻找,提取和创造 。

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当时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个家庭的悲剧有什么联系。因此 ,这些人或许无法在深刻的意义上来谈论,“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什么,也可能不会像抒情主人公那样,为自己曾有的幼稚,天真,经信和盲从悔恨终身。但是,由于这面“墙”,超越了实在的生活,以让“雪白的墙”这被遮掩的美出场的方式,暗示了一个肮脏时代的丑陋,它就不仅仅帮助人们唤醒过去的经验,使一种未命名的复杂感受得以表达, 同时,也展现出新的经验与领悟。因此,并不妨碍没有文革经历的读者领悟“肮脏”与“粗暴”所象征的内涵。“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分别象征了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诗人很好的把握了这两者的对立冲突。这样在这首诗的结尾,已不是起始时的那种喜悦的调子了,它变得严肃、庄重,犹如宣誓一般:“永远的不会在这墙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这时,蒙昧的思维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彻底诀别。诗歌在说话者心灵的自我净化和升华中得以完成。

(三)诗歌凝炼的语言

一切文学艺术语言,跟生活中为实用目的服务的语言,都有所不同,它们不

- 5

——朵渔 《重力使一切向下》

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诗人朵渔,用这凝炼优美的语言,向读者传达了对母亲

⑥河的关注,忧虑,和担心。这种诗歌的独特语言是散文和小说语言无法企及的。

二、诗歌的美学表现

(一)诗歌的形式与节奏

1、诗歌的形式 (1)古典诗词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在人们生产、生活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语言表现模式,主要表现在意象的密集凝聚,格律的严格要求,典故运用和诗眼的推敲上。它造就了诗歌的张力和涵蓄,声音模式和格律的定型化,这使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了成熟的顶峰。我们看看杜甫的

《望岳》

岱宗夫如河,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⑦格律定型,节奏整饬,庄重而整齐。表现出了古典诗词有一种整体的形式美。 (2)现代诗歌

随着社会历史朝代的更迭,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结构;古典诗词由于其固有的束缚,越来越不能满足和承载日益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新诗歌的出现,就是这种改革的结果。它接受外国诗歌和本民族民间诗歌的影响,打破了古典诗歌固有的形式与内容,逐渐形成以现代白话、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制。新诗歌改革的先驱胡适在“五四”运动那年就提出,“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首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和镣铐”。胡适在《谈新诗》中说,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容纳不了这许多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写不出精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律,表述不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

我们看看胡适的新诗

《老鸦》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也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黄小米!

胡适的这些复杂的感情,是用古典诗歌表现不出来的,至少用古典律诗无法一一表现。

- 7

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做推敲状,不料毛驴当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⑨这就显示出了修辞的最佳效果。

(三)诗歌的个性化

诗歌是有个性的。艾青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他的诗神”。就是每一个诗人都能以个性化的思想感情融化他的素材,创造出自己的诗歌意象,体现出自己的主题。为什么人们谈论起唐代诗人的时候,喜欢分别用“诗仙”“诗圣”、“诗鬼”来指称李白、杜甫、李贺。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感情个性和想象力具有那些特点。凡是有成就的诗人,都是在思想情感上有个性的人。正是思想感情的个性,成为了他们诗歌风格的基础。那些经历过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归来后,思想感情千差万别。

著名诗人梁南在经历劫难后,表现出一种对党和新中国生死不移的感情心态;他把一首诗命名为《我不怨恨》。诗中写道:

……

马蹄踏到鲜花, 鲜花

依旧抱住马蹄狂吻 就像我被抛弃

却始终爱着抛弃我的人 ……

这种简单的执着感情具有神秘意味。不问青红皂白的坚贞中,透露出情感的某种历史的扭曲。比起这种不无畸型的个性情感来,著名诗人赵恺的心灵滋味就复杂多了:

《我爱》 ……

我把平反的通知

和亡妻的遗书夹在一起 我把第一根白发

和孩子的入团申请书夹在一起 绝望和希望夹在一起 昨天和明天夹在一起

„„

诗人的“爱”夹杂着很多矛盾的情绪,无可追回的亲人、青春和可以期冀的希望与明天。在苦涩与欣慰相交织的个性化情感中,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情感生活。

我们来看看另外一首诗歌

《你忘了一个约定》 说好了

在农历的腊月初一 为你

一根根地把51支 象征生命的蜡烛

- 9

亲爱的

明天是你的生日 请你不要忘记

我在远方为你祝福!

——郭坤军《互动百科》

“艺术家的不同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杰出的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⑿独创性”。

三、诗歌的美学欣赏

(一)诗歌的阅读

诗歌的欣赏活动,就是诗歌的阅读。“作为一种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读者、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⒀。

诗歌的阅读会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带来许多丰富的遐想,也会给我们孤独的灵魂带来些许温暖的慰藉。但究竟有多少,怯懦者因为诗歌而变得勇敢;有多少失败者,因为诗歌而得以超越,谁也说不完全。诗歌的阅读能让你感受到自己胸怀抱负成为心灵的明灯,它能让你感受到社会的良知。它又是个人情感的触角,让你感应着内心最深处的脉动 。因此诗歌散发着它独特的阅读魅力。

(二)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深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即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美学规律,都能描绘出形美意足的境界来。比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叫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意象和境界,我们看看夏济安先生是怎样谈论的:‚这是一首七绝,叙说一个少妇忽然想起他的丈夫来,……诗虽短短的四句,读者仍可知道不少东西。这个少妇大约长的不丑,家境也不坏,(既能‘凝妆’复有楼可上,想非‘蓬门荆钗之类’),为人

- 11

与审美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建立,是以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互为条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少对方,缺少对方,就不能建立这种互相依赖的关系。”⒁而这种互相依赖关系的建立,就是对社会生活的融合。

诗歌以语言艺术作载体,也具备这类艺术审美的共性。我们看看海子《重建家园》里的一节诗:

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土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⒂

诗人在自己的精神领域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由词语,意象,情感等等元素组成,这也是社会生活的共性。

诗人顾城把生活中常见的物象,无意识的流露出来,用词语和谐地表达出蒙胧的美。

《安慰》

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 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⒃“诗应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而使人感到一种东西,诗本身就象是一个生物,不⒄是无生物。”

对一首诗歌的审美,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一次净化,对自身灵魂的一次提升。

“人们的审美需要,兴趣和感受的特殊性,是形成特定主体对于特定客体有不同的选择的主观原因,是对象引起有差异性的反应的主观原因。但是,正因为人们对审美需要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审美对象可能超越种种限制,从而与许多主体构成广泛的审美关系。⒅”

诗歌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是一个量的积累的问题,多读,多看。一个读过几首诗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具备诗歌的审美能力的。只有多读诗,多看诗,读好诗的人,才能渐渐获得比较好的诗歌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叔民编《钟嵘诗品签证稿》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第102页 [2]:蒲公俊编《文学原理》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289页

[3]: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4]:河北当代文学院编辑《诗歌创作》 冀出内准字2001年第A198号 第19-22页 [5]:河南当代文学院编辑《诗歌创作》 冀出内准字2001年第A198号 第93-97页 [6]:荆门社科院新诗研究所《新诗刊》2007年第1期

鄂荆内字 02号 第113-114页 [7]:胡适著《尝试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2月版 第15-16页 [8]:《徐志摩诗文集》 学林出版社 1992年版 第24页 [9]:胡群星,肖应勇著《语文建设》2006年12期 第46-47页 [10]:海子《你忘记了一个约定》荆门晚报社 2005年 [11]:郭坤军《迟到的春天》-互动百科网 2010 [12]:杨辛、谢孟主编《艺术赏析概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4年10月 第13页 [13]:王朝闻著《适应与征服》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10页 [14]:王朝闻著《审美谈》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第24页

[15]:海子著《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版 第107页 [16]:顾城著《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10版 第74

- 13

第四篇:现代企业文化的一般特征

2008-8-19 12:32:52 来源: 兖矿集团 【关闭】【打印】 查看评论

1、客观性。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理念和经验的科学反映和凝结,而且也是社会文化和企业实践的融合。做为前者,它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反映了企业基本的精神风貌。无论人们对其意识与否,认识到何种程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兴衰;做为后者,它又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与企业实践的结合。

2、时代性。企业不但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这一空间环境中,而且同时也处在一定时间环境这一时代条件下。所以,企业文化中必然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例如:50年代鞍钢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庆的“铁人精神”和煤炭系统的“石圪节”精神以及原大同矿务局的“特别能战斗”精神。

3、民族和区域性。任何企业都必然存在于特定的国家、地理区域和民族聚居范围内。因此,企业文化总会受到特定国家历史、民族传统和区域习俗的影响,它们会从各方面给企业文化打自己的烙印,形成某种企业文化特定的优点与缺憾。

4、独特性。企业文化存在于各种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之中,同时也是自身多种构成因素和条件的综合表现。由于这些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与差异,因此各种企业文化也必然显示出独到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反映出本企业独特的精神风貌。

5、系统性。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多因素、多方面、多层次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象任何一个自然或社会系统一样,企业文化中某一部分和方面的变动,也都会影响和牵扯到其它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6、目的性。企业文化学说做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发展中的新阶段、新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的首要一条以及其它一切管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企业文化理论通过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情操、道德标准来统一和指导员

工的言行,使个体行为融入整体行为之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目的保持最大可能的一致,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

王维《送别》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不这样理解,就会觉得诗歌的矛盾,怎么下马喝君的酒,而君去归卧南山陲?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的“老”“肥”字便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风使莺雏老,雨使梅子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

二、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又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

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三、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诗里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鉴赏时一定字字揣摩。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可以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

【一】、词语的反常组合

这种变形方式通常表现为词序的颠倒和词语的超常搭配。先看词序的颠倒。它是指古典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

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之内的错综颠倒。这里头的情况比较复杂,用语方式极为灵活,虽无固定格式,但也可勉强归纳出一些常见类型:

1、主语后置。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将主语置于句首,则读起来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逗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2、宾语位移成主语。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可还原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故意让主语和宾语易位,显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诗句给人以强烈的陌生感,极富感染力。

3、宾语在主谓之间。如杜甫《月夜》中的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悬想美丽温柔的妻子正引颈望月,思念自己。形象感人,意境凄美,可谓语丽情悲。若按通常语序表达,则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如此一来,“湿”“寒”二字,就显得平弱不堪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忆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则难以凸现;另外,节奏和韵律亦多有不谐。

4、状语置于句首。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置于句首,使“落枣花”于“衣巾”的声音得到强化处理,渲染了氛围,令人如闻其声,与缲车纺丝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充满了乡村情趣。

5、状语置于句末。如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中的“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状语“凭短墙”“傍垂杨”皆置于句末,若安放于通常位置,则了无诗趣,亦不押韵。

6、定语位移成状语。如李白《玉阶怨》之三四句:“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玲珑”本形容“秋月”,是定语,而诗中变形为状语,究其个中缘由:一是为了与其他几句都形成23节奏,便于吟诵;二是为了强化宫女泪眼望月而生无限哀怨的抒情形象。

7、定语挪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8、状语位移成宾语。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本属状语,可理解为“桃花依旧春风笑”,若果真如此表达,则不单是音律不美,诗的含蕴也将会顿减,以至索然无味。让“春风”作“笑”的宾语,仿佛能想见春风之痴情无知,这样似乎更能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词语在一句之内的颠三倒四,远不止上述情形,因为诗歌创作根本就不存在预设的固定句式可供选择,许多灵动而有韵味的诗句,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生成的。

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内的跳跃变换。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例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宾语,此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感觉效果强烈。另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秋高急暮砧”,其词序颠倒,几乎没什么规律可循,根本就无法还原成普通的诗句形式,若要懂得其诗句大意,则只能试以散文句法表述:秋高气爽的傍晚,白帝城处处响起急急的砧声,如在催促人们快拿起剪刀尺子来赶制寒衣。杜甫在诗中故意让词语左奔右突,驱遣无常,决非玩弄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为了使诗句传达的信息更为密集繁复,从而获取万象迸发、百感交通之审美奇效。

再看词语的超常搭配。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虽有悖于生活逻辑,却合乎艺术逻辑从而获取了诗意的真实。此类变形语言,极富表现力,往往能绝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给诗歌增添无穷韵味,古代的诗论家,常谓之“无理而妙”。如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的颔联:“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孤灯”怎能点燃“客梦”?“寒杵”又何以捣出“乡愁”?显然,这种词语的特殊搭配,是很难符合生活常理的,但从抒情写意的角度赏析,又确实精妙之至。旅途中独对孤灯,引动了行客的思归之梦;阵阵捣衣的杵声,摧人心腑,惹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中的“燃”、“捣”二字,是实现此种超常搭配的关键字眼,新颖奇警,光彩传神!描写出眼前凄凉孤寂的景象和丰富复杂的情思,二者水乳交融。又如清代诗人王猷定《螺川早发》的颔联:“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同样是无理而妙。诗人俯视长江,滚滚不息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更远的梦乡;划动的短棹好像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诗中词语的超常搭配,营造出空阔渺远的意境,有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感受。

【二】、句子的反常组合

普通语言的句子组接,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在古典诗歌中,为了突出引人入胜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气势,诗人常常会突破此惯常规律,让句子反常组合。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之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诗人先提出疑问,再交代生疑之由,这就是一种因果倒装。“春风”句,作为诗的发端,给人新奇之感,暗用了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语意,隐寓皇恩不度夷陵(今湖北宜昌)的贬谪之意。诗人将含蓄隐微的悲怨牢骚语置于篇首,给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感伤的情绪色彩。古典诗歌中的这类句子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对此作了言简意赅的解释:“用逆挽法,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拍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叙以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②妙用“逆挽”者,不妨再看一例。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的下片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二句“写当下景”,

三、四句则“转溯从前”,即一二句应与三四句对调逆解,其倒装幅度已超乎寻常。夏夜山村的一场大雨,骤然而降,正在赶路的词人,情急之下,在“社林边”找到了旧时熟悉的“茅店”,这正好避雨,夏夜之雨来去匆匆,词人茅店避雨片刻,听到外面雨声渐稀,又继续赶路,穿过土地庙边的晦暗的丛林,先过一座溪桥,再转几道弯,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幅豁然开朗的图画:骤雨初歇,疏星在天。大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趣。词人的喜悦之情,不胜言表,故首先就写下这目遇之景。这种句子的反常组合,产生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情趣,有扣人心弦之奇效。

【三】、倒装语序形成的原因。

1、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如《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得不作一定的变通。

2、修辞的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读者的心中可以映入这样的画面:“竹林中一片喧闹,稍待片刻,却见一群浣衣少女,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地归来了;突见一片莲叶纷纷而动,正自诧异不知何故时,原来打渔的船满载而归。”一起一伏,一跌一宕,产生无穷的余味,这就叫诗家语。

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前置和定语“锦官城”后置,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线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即穿巴峡到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参考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感到格外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穿”写在险恶的三峡中舟行如梭,“下”写出峡后顺流急驶,准确生动。

8、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9、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

一、三句为对,第

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

上一篇:消防部队案例范文下一篇:学党章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