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2022-09-11

1 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但农业基础依然相对薄弱,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加之经济发展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外部需求不振, 口交易额下降, 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居民消费来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已成为我国面临国际经济发展压力的重要举措;农村居民消费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人口比重较大。近些年, 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 居民收入也逐步提高, 但居民消费并未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加之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居民消费更是不容乐观,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鉴于此, 国内外学者针对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已从多方面对探究了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村缺乏社会保障机制、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人口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与消费思想等。已有研究探索的因素只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 都能解决或缓解。基于已有研究成果, 本研究发现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 国内研究消费和人口老龄化关系的文献中, 所采用的因变量均从居民消费率、储蓄率、储蓄消费总额等方面进行研究;人口年龄结构指标采用老少比, 近年来, 更多采用的是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国外研究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展开相关研究, 国内文献则大多采用国外已有模型, 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进行研究。纵观国内外研究, 研究数据无论是时间序列数据, 还是省际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结果均不尽相同, 需进一步验证。其次, 国外多数研究并未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忽略了利率政策、高额财政支出、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因此,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 实证研究安徽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问题, 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以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数据, 由于时间序列分析建立在序列平稳的假定之上, 若数据不平稳, 使用OSL方法进行模型估计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因此, 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显得尤为必要。ADF检验方法作为时间序列数据中检验变量平稳性的常用检验方法, 其运用已较为广泛。

2.2 协整关系检验

若解释变量不是平稳的, 会导致回归结果出现虚假现象, 因为有必要对本文的解释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协整理论主要研究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若本文的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消费量均是同阶单整序列时, 说明存在协整关系。本文的检验结果显示Ln (Ct) , YDR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因此可利用EG检验对消费水平与少儿抚养系数进行协整检验。

2.3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 将误差修正项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少儿抚养系数与老年抚养系数两个变量存在相关性,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两个年龄段人口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本研究分别建立少儿抚养系数的消费函数、老年抚养系数的消费函数的回归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 得到协整回归结果如下:

含有少儿抚养系数的消费函数:

对于含有少儿抚养系数的消费函数模型, F-text=450.26, P-值=0.000, 说明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 进而回归结果是可靠的;且DW值=1.82, 说明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含有老年抚养系数的消费函数:

对于含有老年抚养系数的消费函数模型, F-text=500.25, P-值=0.000, 说明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 进而回归结果是可靠的;且DW值=1.85, 说明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协整检验说明, 从长期来说, 居民收入、居民的前期消费支出、物价水平对于当期安徽省农村居民均有显著性影响, 而且前期消费性支出弹性系数大于收入的弹性系数, 说明前期消费性支出对农村居民当期消费影响比较大, 消费具有刚性。安徽省农村少儿抚养系数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成反比, 而老龄化水平的上升不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

3 研究结论

本文从宏观角度实证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利用1991-2014年安徽省农村的时间序列数据, 构建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 研究结果符合生命周期消费函数理论预期, 即劳动人口越多储蓄量越大, 儿童和退休人口 (即非劳动人口) 越多储蓄量越少;当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上升时, 总储蓄率下降, 进而提高消费率;反之则降低。实证结果发现, 少儿抚养系数与老年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负向影响较显著, 即安徽省农村少儿抚养系数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成反比, 而老龄化水平的上升不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原因在于:一是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 儿童抚养比降低, 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 居民大部分收入仍用于基本消费, 消费习惯更保守, 并未提高生活品质;二是安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机制还未完善, 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形式, 农民参与社会保障及其不足, 因此, 人们降低消费倾向, 从而将收入转化为储蓄, 以解除后顾之忧;三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我国居民对子女的期望较高, 忧患意识较重, 通常会减少当前消费来增加未来消费。

4 政策启示

居民消费率偏低是我国普遍存在现象, 安徽省位于中部农业大省, 工业基础薄弱, 安徽省经济的大幅度提升有利缩小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 扩大内需特别是提高居民消费来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已成为我国面临国际经济发展压力的重要举措;农村居民消费作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动会直接农村居民消费, 结合安徽省经济发展与农村的实际情况, 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4.1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随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农业工作方式仍旧落后, 机械化水平较低, 规模化种植水平不高, 农民的农业收入日益下降。加之, 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种植理念有待更新。因此, 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提高机械化水平与规模种植;适度发展农业合作社, 加大对农民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文化水平。

4.2 拓宽农村居民就业渠道

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 农民需拓宽家庭收入的来源方式。其次,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使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再次, 农民工保障权利缺乏, 频频出现工资拖欠情况, 需完善相关法律, 保障农民工权力, 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最后, 省内各地区因依托当地要素禀赋, 有甄别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 缓解省内农村劳动力过剩压力, 拓宽就业渠道。

4.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 如西方居民消费水平较高, 部分原因在于国家的高福利政策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降低消费恐慌, 增强消费者信心。其次,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覆盖面较窄, 应提高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改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再次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完善消费信用制度, 降低银行信用门槛, 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最后由于中年人是消费的主要人群, 因此需要改变该部分人群的消费观念,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有充足的商品够其消费完善其消费, 进而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摘要: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为理论基础, 采用了19912014年安徽省时间序列数据, 在数据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安徽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受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的共同影响, 但影响有所不同, 即当前安徽省农村少儿抚养系数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成反比, 而老龄化水平的上升不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另外,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有待改变、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有待实现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等有待完善。

关键词:人口结构变动,农村居民消费,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安徽省

参考文献

[1] 孙佳丽.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我国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 2014 (27) .

[2] 王菲.我国城市老年人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5 (3) .

[3] 王一曲, 朱胜.基于固定效应的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智富时代, 2015 (3) .

上一篇:论益阳城镇格局的优化下一篇:基于TreeView组织的用户分组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