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2022-07-22

第一篇: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2019上海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指南

第一部分 德育理论课题的选题要求及参考

【说明】2019上海市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资助金额5万/项。课题结项时需提交《课题结题报告》(结题书表格)、《课题研究报告》,并在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申报者可根据下列选题要求及参考题目,直接选题或自拟相关题目,明确研究要点和成果形式,同时确定研究年限(1或2年)。 ----------------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如何理解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如何把握其主题、基本内容、体系结构、主要特征、总目标、总任务和历史定位?如何正确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性与时代性,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如何有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其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如何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如何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宽度与深度,实现协同育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和信息化教育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载体与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度、效?

4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研究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目前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元素融入法治教育过程、融入学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融入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如何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实践环节中?如何通过调整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形成有效工作平台和渠道?

■参考题目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系统理论阐述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系统研究 4.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研究 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7. 高校师德师风状况调研与建设研究 8.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研究 9.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趋势研究 10.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11. 新时代上海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 12.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1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研究 14. 跨界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15. 大数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 17. 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18. 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研究

19. 新时代中小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研究

5

第二部分 德育决策咨文的选题要求

【说明】2019的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文课题的申报者须依据本《课题指南》直接选题。课题研究期限:1年,资助经费5万。结题时需提交《课题结题报告》(结题书表格)、《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工作文件(草案)或专项工作《咨文报告》《调研报告》等。 ---------------------

1.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要点】围绕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理论普及宣传等工作,研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指标,形成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方案及指标体系》 2.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务评聘研究

【研究要点】切实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审实行标准单设、指标单列、单独评审,评审过程,坚持工作实绩、工作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职称评审工作。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务评聘办法》 3.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 2018] 1号)精神,深入分析梳理上海各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经验与存在困境,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优质资源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选修课建设、“形势与政策”特聘教授制度、教学评议制度等内容,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主要成果】草拟《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 4.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报告

【研究要点】贯彻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 2018] 2号)精神,聚焦思政课教学质量,调研梳理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

【主要成果】形成上报教育部《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报告》

6 5.201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报告

【研究要点】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全面展示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及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梳理本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方针,总结新经验,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主要成果】形成上报教育部《上海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报告》 6.“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建设情况研究

【研究要点】“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是上海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建设成为上海的品牌课程。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角度,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梳理“中国系列”课程的内容主题与实施路径,研究课程的建设规律、发展方向等。

【主要成果】形成《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发展报告》 7.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要求,在《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规划(2014-2018)》基础上,调研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主要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设。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规划(2019-2024)》 8.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与答疑解惑的能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规范社会实践管理方式、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调研了解当前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分析当前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瓶颈问题,从规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动力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主要成果】 草拟《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建设意见》 9.基于师生需求的高校易班平台内容建设研究

【研究要求】调查研究高校师生对易班平台内容建设的意见和需求,研究拓展易班平台内容建设的新路径和新形式,构筑符合时代特点的易班平台内容建设,力争从创作、输入到包装、输出的全过程,满足师生的需求。 【主要成果】草拟《高校易班平台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方案》

7 10.“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研究要点】深入研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遵循关于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要求,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明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意蕴,并围绕“紧抓机遇”与“正视挑战”两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变革提供必要借鉴。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市高校网络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11.加强教育系统舆情工作研究

【研究要点】依托专业科研机构作为支撑力量,收集教育领域的预警性、倾向性与苗头性问题,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根据舆情内容、公众反应、媒体介入程度等,对舆情信息的出处、发布事件、传播路径、跟帖情况、网民观点等,进行及时分析、跟进研判、评估影响并制定对策,定期形成报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 【主要成果】形成《上海教育系统舆情月度分析研判报告》 12.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专家库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调研梳理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专家队伍在专业构成、协同效能等方面现状,结合网络舆情新形势、新特点,以专家库建设为载体,研究推进上海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处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及舆论引导、决策咨询的专业性,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专家委员会建设方案》等 13.新媒体时代教师网络素养及其培育模式研究

【研究要求】调查新媒体时代教师日常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网络素养,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培养和提高教师网络素养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网络。

【主要成果】草拟《培育及提升教师网络素养若干意见》 14.高校“医教结合”上海模式探索

【研究要点】关于“医教结合”上海模式的探析,侧重于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精神科临床素养训练,“医教结合”模式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和创新,高校与精神卫生部门的高效协同,“医教结合”工作中医生、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研究等问题的研究。

【主要成果】草拟《探索高校“医教结合”上海模式方案》

8 15.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的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特殊群体学生:特指中小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学生,如:留守儿童、随迁生、离异(重组、单亲)家庭子女、二胎家庭子女等,容易出现各种消极心理,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干预辅导。通过实证调研,梳理特殊群体学生的类特征与共性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探索创新辅导的思路、内容、方法与策略,提析出有效做法与经验,为同级同类学校开展相关辅导提供经验参考。

【主要成果】草拟《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的实践报告》及“辅导个案汇编” 16.青春期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等系统调查与研究,了解目前各学段性别教育,尤其是初、高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的解决策略,并进行各学段教育的衔接研究。

【主要成果】草拟《分年段青春期教育基础内容大纲即示范课案例》 17.新时期学科德育落实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调研分析当前大中小幼课程育人现状,梳理德育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并研究解决对策,形成大中小幼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主要成果】草拟《推进上海市大中小幼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18.新时期上海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

【研究要点】调研分析当前上海各学段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梳理存在问题和差距及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对策,为进一步强化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德育课程主导学科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成果】草拟《新时期上海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意见》 19.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途径探索

【研究要点】调查上海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与发展特点,总结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探索促进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衔接方式和有效途径。

【主要成果】草拟《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建设方案》

9 20.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课程方案研究

【研究要点】围绕师德规范要求,调研已有的师德培训课程现状,研究师德从应然到实然,从规范到实现的落差,探索建构以教师专业生活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师德行为实现为宗旨的中小学师德培训课程的建设方案与课程标准。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课程建设方案》 21.新时代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依据有关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的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专题调研,从中探寻在新形势下影响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各类新问题,包括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外在条件、内在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征集、挖掘、提炼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总结典型经验,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提出有效策略,为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有助于整体推进班主任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

【主要成果】草拟《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22.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评估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调研分析目前本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点建设现状,梳理问题和原因。通过理论和现状研究,研制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点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推进上海“1+16+X”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建设,为家长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主要成果】形成《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评估研究报告》 23.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标准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梳理分析当前本市相关区域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现状,并分析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研制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标准,规范本市各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更好发挥其在深化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主要成果】草拟《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标准》

10 24.上海市校外教育立法工作研究

【研究要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校外教育实践育人各环节,促进校外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统筹育人方式,全方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探索现代教育体系下的校外教育功能的深化再造、社会资源参与校外教育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联动与融合。通过校外教育的体制机制探索,促进社会参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市校外教育促进与保障条例》 25.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本项目旨在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集聚全市小学、初中德育课程研训资源,如市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师大政治学科人文社科基地、市区教研室等力量,探索一种能充分发挥各方能量、凸显研究特质,充分发动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共享的课程资源,深化推进课程育人的多维一体协同研究的长效机制。 【主要成果】

(1)形成《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机制研究报告》 (2)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资源包(供全市共享)

11

2019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说明】2019的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类课题申报者可根据本《选题参考》的要求,自拟题目申报。资助经费:2万。研究年限:1年。结项时需提交:①《课题结题报告》(结题书表格)②《课题研究报告》③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篇。

---------------------------

(一)新闻宣传、网络舆情与文明文化等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新时代新闻宣传、网络舆情、文明文化等的建设与创新。新闻宣传方面,积极构建教育系统大宣传格局,研究与探索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制度体系和路径方法等的创新,并做好专家智库和新媒体群的建设;网络舆情方面,探索网络舆情监督与处理的工作方法的创新和队伍组织架构的完善,着重大学生网络行为舆情数据挖掘与分析,切实有效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文明文化建设方面,研究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新要求,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及精神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等。

(二)高校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改革。教学方面,要求提炼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学理研究,并提供简要、具可推广性的解答及其支撑材料与延伸材料(含音像资料、相关文献、典型材料等)的目录。教学改革方面,要重点研究与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教学设计、评价与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及推进路径等的创新与改革,研究与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研制相关学科门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意见等。

[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时代特质、群体特征,聚焦大学生日常思政中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辅导员结合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开展理论宣讲。重点研究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如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与举措、思路与方法创新。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政的多样、有效实践路径,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等。

12

(三)普教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从中小幼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聚焦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重点研究与探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的德育目标、内容载体与落实途径等的创新;加强对研究中小学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提升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提供有效路径与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四)中职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落实《中职生德育大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培养“准职业人”为导向,聚焦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重点探索如何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探索德育课建设、实训实习等环节实践育人功能创新,加大对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德育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德育、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提供有效路径与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长机制,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对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卫生及相关社会资源的协同机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

(六)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的特色资源(或优势学科),显著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易班建设,探索工作方法与机制创新等;探索校园网路文化的特色品牌创建,构建优质校园文化,努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3

(七)共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红色基因教育资源选题参考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等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探索共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红色基因教育资源。梳理整合校内外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共同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示范教学基地”和“思想理论宣传高地”,使红色资源与学校教育全方位对接,全过程融入,让党的光辉历程与发展足迹成为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修课。

14

第二篇:学校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

1 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

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教育时

2 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广泛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校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才奠基,为社区的发展服务。”

四、研究的内容

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验前期着重抓了对德育现状的调研工作,按学段分年级采取走访、座谈、对话、问卷等形式,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新时期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行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1、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建立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主题板报”四个主题活动。

3

2、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3、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抓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的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

4 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

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习“规范、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学生只有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会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思想教育。

(3)行动研究法:综合运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书籍、刊物、报纸、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传播媒体,充分依靠学生督委会、班委会、队组织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施展才智,发展能力。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6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社区德育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二)实践研究阶段:要完成六方面工作:

1、对学校的德育情况进行调研,摸清目前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找到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2、加强课题研究的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社区和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德育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形成第三道防线。

4、建立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学生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

5、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6、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三)总结评比阶段:要完成四方面工作:

7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种资料,并汇编成册。

2、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教师的研究论文和案例评选。

4、举办课题研究的成果展览。

七、成果形式

1、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2、《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论文集锦。

3、编写德育校本课程。

八、保障措施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卢秀真

课题主持人:樊庆海

课题主研人员:温晓博 徐翠燕 段焕英 陈慧等

(2)领导小组,把握实验的进程、方向和效果。重点抓好五落实:实验师资、实验研究活动、实验经费、实验工作管理、实验工作总结。

(3)实验小组集中精力实行抓点实验,跟踪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开展好实验教师工作考核、专题研讨活动,为实验研究营造氛围,排除后顾之忧。

北陶希望小学

课题组

第三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提高学校德育德育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任县旧周学区 朱屯小学课题组

为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既定研究成果,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 重要方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支理论、业务素质均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即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

2、突出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3、采用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将心理咨询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4、以活动贯穿德育全过程,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重点

1、构建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德育课程;

2、创新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心理咨询;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较高水准的理论支撑实验研究的开展。

1、加强实验方案和本期课题计划学习,明确实验要求和方法、研究方向和任务。全体老师要把课题开展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互相促进。

2、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中去,加强课题相关知识学习,写好读书笔记,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课题研究水平。通过学习,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他育与自育、活动德育、学生自我体验等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德育课题研究有更透彻的理解。

3、教师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查找不足,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拟定实验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树立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创新

2

内容,创新方法。力争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

2、发挥“宣传栏”、“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宣传栏”、“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学校应该利用广播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3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

除品德课外,可以在其他课堂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比如:

语文---热爱祖国,热爱党,爱护公物,明辩是非、善恶及道德品质教育; 美术和音乐---参与文化艺术的传统弘扬,体现审美、享受成功的喜悦和鉴赏能力;

英语---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乐观开朗、磨砺意志、热爱集体的思想;

4、校园文化坏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进行行为修养培养。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自主德育研究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脚踏实地地探索,我们坚信,有合作、进取的精神为支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开拓自主德育研究的新天地!

第四篇:《校园暴力和学校德育》课题研究个人总结

定远县池河中学

李发宝

我从2007年12月参加滁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校园暴力和学校德育》课题组的。在参与课题的研究中,我在行动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提高认识,再把认识形成理论,最后,把理论付于德育实践中。二年的研究中,有很多收获。

一、理论学习。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心理学》内容为理论依据,并从《班主任》、《中国德育》等德育报刊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开展行动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行动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教育班会活动。

1、寓德育教育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每一个良好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升旗仪式、德育主题教育月、班队会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地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达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2、每一阶段都以《德育读本》和学生《成长册》上的内容为主要依据,认真学习读本,指导学生填写《成长册》,并根据重点内容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

3、第二阶段针对《成长册》中“学会健心”的相关教育内容,召开了以《战胜挫折》为主题的班会,班会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讲读海伦凯勒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一个盲聋哑人是怎么样战胜挫折,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通过辨析对错,使学生明辨是非,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身边的榜样的现场讲演,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树立了战胜挫折的自信心,使其有决心、有信心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的挑战,达到了开展班会的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第三阶段开展以《关爱生命》为主题教育的德育活动课。在德育活动课上,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总结了已经掌握的安全常识知识;通过课件讲解使学生知道了遇到危险时应该沉着冷静,学会自救自护。通过本次德育活动课,使学生掌握了“自救自护”常识,学会了自我保护的本领,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珍爱生命的品质和意识。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组织学生参社会调查,给学生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的有利条件。通过开展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认真制定每阶段的课题计划,在课题计划实施过程中认真做好重点活动记录并及时做好阶段性课题总结。

三、从行动中反思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我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中,我也反思了自己以往的道德教育方式,感到了一些不足,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艺

术。具体有:

1、德育中要贴近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内心。

在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分歧一般很大,很难真正的信服。因此,教育切记空洞,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选取身边的小事例,通过身边的事例,亲身的体验来深入学生内心,进行有效的教育。

如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从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入手,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灌输,安全知识教育。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育中还要层层深入,由表及里,逐步触动到学生的心灵。

2、直面难点,激发学生讨论。

对于道德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亲身体验,都有自己的观点,要加强教育的有效性,就无法回避难点问题,否则教育会走向表面化、形式化。

如在战胜挫折教育活动中,主要是以学生的自身缺陷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在面对自身缺陷过程中出现迷惑、误区开讨化。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很容易共鸣,产生思考的冲动,能积极的参与自我改造的探讨中去。

3、通过正反事例对比,在争辩中获得有效的教育。

道德的理想与理实环境的距离,当代多元的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导致学生有很多对诚信的疑问。因此,运用鲜明正反事例的对比,让学生在争论中,达到教育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德育教育过程中,针对留守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鲜明的正反事例进行对比教育,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既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教育。

4、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隐形教育。

道德教育单靠一节课是无法达到效果的,需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在生活中,注重隐形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长期、深入的教育。

在每个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我都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习惯中,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我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以理论为指导,以行动研究为主线,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讨教育的有效性。有了很多体验,感到正是课题,才使我对这个领域有了这么多的探讨与思考,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使自己教育教学能力上升了一个层次。但我深知这些只是粗浅的认识,无论课题是否结题,我还将在这个领域,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

第五篇:“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

课题进行情况汇报材料

课题名称: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 批准立项时间:2013年04月 课题负责人:xxx 所在单位:xx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上午好!我来自xxx。下面我就学校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向大家作以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回顾

1、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现在的社会浮躁而功利——中国式过马路;处处存在的车外抛物现象;国庆天安门广场大量的垃圾都折射出中国公民素养的缺乏和学校公民教育的缺失。如今的学生有知识但缺少良知,普遍存在“人类文明,人文素质,公民素养”的缺失。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教育,更是教师的责任。我们虽然只是小学教师,却承担着为社会育人,为孩子“造心”的伟大任务。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这些东西绝不是大学能够培养的,必须从小着手,未雨绸缪。因此我校提出了《特色学校创建与德育创新研究》这个课题,想通过

1 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来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2、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培养“生活有理想、谈吐有涵养、举止有礼仪、行事有风度、心中有智慧”的五有新人。其次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3、研究内容

研究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研究小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研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途径、方法、活动。

4、预期成果展示

预期阶段性成果以主题班会课展示、专题活动观摩、各种实践活动影像、文本资料、阶段性情况报告等形式展示。终结性成果将以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集、各类活动案例集等形式展示。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1、建立课题组织机构、健全德育课题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学副校长和德育主任共同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指导、督促德育课题的顺利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将教师的研究工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体系。

2、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①加强理论学习。组织德育课题组全体成员摘要学习了“十八”大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了xxx“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养成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文集》中的有关文章。

2 ②课题组部分成员多次参加了xx省校长协会组织的德育研讨会和培训会。专门邀请了省级专家亲临我校作现场指导,并对课题组老师和课题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使我们明确了后期的工作思路。x月x号,我们又邀请了xx省特级教师、武xxx,xx实验小学xxx校长到我校作专题报告。

③进一步健全了研究课题的各级组织,通过专题讲座、集中讨论、互相交流等多种形式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专题培训。不定期组织部分成员到周边县市先进学校参观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运作情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查研究、确定目标(2013年04月至2014年03月)。在向总课题组提出项目申请的同时,我校就开始着手成立了课题小组。在等待审批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为课题研究做着准备,建立了课题档案,制定了研究方案;调查分析了在校学生现状,完成了现状调查报告;完善了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规范活动、形成特色(2014 年03月至2015 年06月)。从申请立项至今,我们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了学生对文明的了解程度,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和不文明现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等,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小学生德育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

1、充分运用德育教材,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除了认真研究将德育渗透于每一课教学中,还自编了《经典诵读》《花开的声音》《“六学”“六学”伴我成长》《小公民手册》等一系列德育校本教材。通过实践与努力,老师们的

3 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xxx、xxx等60多位老师的德育论文获省级奖励。2013年,在xxx省小学生经典诵读研究评比中,我校被评为“先进学校”。2014年,xxx老师被评为湖北省“十佳班主任”和“我最喜爱的班主任”。2014年,学校被xx省委宣传部、xx省全民阅读领导小组联合授予“xx省十大书香校园”光荣称号。

2、构建德育网络,增强新时代德育工作感染力

①每学期初,我校课题组都要召开关工委、德育基地负责人、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有关方面的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集思广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制定校内外德育工作计划。

②发挥校内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我校书韵电视台、彩色电子屏、红领巾广播站、“文明之声”、“小眼睛、大世界”、“文明显微镜”、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荣誉殿堂”的德育功能。利用电视台、电子屏、广播站及时及时向学生宣传优秀事迹、典型人事,定期出德育专题板报。每学期,为全校4000多名学生免费发放以“蓝校服”为主题的彩色版德育校报,让孩子们的优秀事迹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个家庭都充满正能量。

③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优势,寓教于训练,寓教于活动之中。在课题组的安排下,学校坚持开展 “精彩大课堂,快乐大课间、成长大舞台”三大系列活动。每周

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集中开展精彩大课堂活动。有乐器、手工、球类等共计72个班。每一间教室、每一块场地都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舞台、展示特长的平台。每周

三、周五上午第二节课

4 间,时长三十五分钟,全校4300多名师生同时参与活动,有竹竿舞、抖空竹、耍花棍等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整个校园生机勃勃,充满快乐。

④充分发挥校外德育基地的作用。我校已举行过挂牌仪式的德育基地有4个,定期组织相关年级学生到不同的德育基地开展活动。每年的三月份,三年级的孩子身披“文明小卫士”红色授带来到广场,开展“小手拉大手,清洁我家园”宣传活动,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温馨的小路,我们静静走过;美丽的广场,我们细心呵护”。为“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每年四月份,四年级近800名学生步行来到十里开外的烈士陵园开展磨难教育。五月份,五年级的学生参观赤壁博物馆,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 重阳节来临之际,大队辅导员组织部分少先队员赴敬老院慰问演出,为老人们送去温馨和快乐。孩子们的感恩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⑤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校园风气、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们不定期分别邀请消防大队指导员来我校作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请派出所副所长作法制知识讲座,请交警中队作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法律、交通安全意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我校拥有学生4300多人,校门口来往车流如织,但近年来,无一例交通事故发生。

⑥创新德育活动,共育孝雅新人。以“六学六好”为载体的公民素养教育活动,是我校结合当前学生道德素质的薄弱环节,在“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而精心谋划的一项综合性的

5 “育心”工程。我们分低、中、高三段分别编写了“六学六好儿歌”,编印了“六学六好教材”,下发了“六学六好家校联系手册”,形成了孝雅教育合力。老师、家长、孩子们,将儿歌编成快板、小品、舞蹈、情景剧等形式,将“六学六好”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自律行为和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还设计了“学生成长卡”,积极开展“天天夺卡、月月争星、人人文明”的“夺卡争星活动”,让获得金卡的孩子发表国旗下的讲话,使幼小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每年春季,我们坚持开展“拥抱春天,绿色出行”春游活动,(出于安全考虑,现在很多学校都不敢开展这样的活动,但我们已经坚持了五年,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公民素养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全校四千多名师生,六十个班级在同一天出发,分别奔赴不同的地点,野餐、踏青、游戏等,尽情享受春天润泽万物的阳光。每次活动结束,孩子们都自觉地将每一片垃圾带下山,山间留下的只有孩子们的欢笑,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六学六好”内容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今年四月份,学校开展“情系山区,爱满校园”爱心捐赠活动,号召大家向云南、甘肃、四川等贫困山区捐赠物品,虽然学校规定捐赠时间只有一天,但短暂的时间内,我们共收到衣服、鞋子、书包、书籍共13000余件,重达5000多公斤。

我校孝雅教育工作已经在省内外形成影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文摘周报》等分别给予报道,省内多所学校专程前来参观,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四、课题实验还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缺乏指导;

2、由于课题研究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课题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严密甚至不够细致的地方;

3、参与研究人员自身理论功底还比较浅,因此教师中的一些经验不能很好地总结出来,一些做法和经验缺乏先进理论的引领。

4、参与研究人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还有些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停留在表面。

5、小学生性格波动大,可变性快,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的不可控性,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复性非常大。

五、课题研究努力方向

1、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大环境不断冲击着家庭、学校教育,如何创新德育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2、德育队伍建设同样也是制约研究深入的因素,教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品行养成。如何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将是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

3、积极向xx省校长协会负责课题的专家汇报课题研究情况,请专家及时给予指导。

回顾两年的实验,我们感到,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学习与感悟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理论研究的深度,采取多种途径创新德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

上一篇:小学德育汇报材料下一篇:学校国庆放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