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科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理财科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理财环境,既迎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企业财务管理中,除了树立传统的资本时间价值观、资本风险观等微观视角的观念外,更要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等宏观视角的科学财务观念。

第一篇:理财科学论文范文

深化理财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

人们常说财政部门是“当家理财”的。其实,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就本质而言,公共财政的最高“当家人”是人民代表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他们才有权批准财政收入的开征和每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即使在行政层面,公共财政的直接“当家人”也是各级政府以及领导政府的各级党委。从理财角度考察,各级政府是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法定主体,负责征收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各个公共部门在理财方面都承担着一定责任因而也拥有相应的权力;财政部门作为综合管理公共财政事务的专设行政机关,只是党委、政府理财的参谋部、组织部和总账房。因此,严格地讲,财政部门对公共财政,既不是“当家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理财人”——难以承担全部的理财责任,从而也不具有完备的财政权。尽管如此,各级财政部门对于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科学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仍担负着极其重大而光荣的使命。这是由公共财政的重要性所决定的。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过,公共财政乃“庶政之母”。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心脏”,而公共财政则是现代公共经济的“心脏”,是政府发挥职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和基本政策手段。同时,公共财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公共财政制度和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至关系到政治现代化程度,与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紧密关联。

公共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除了其他因素以外,最重要的是全面构建起一整套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具体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经过30年来改革发展,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与以前相比有了巨大进步,但距离现代化要求还相差甚远,集中表现为科学化水平不高、民主化程度不强、法治化级别不够。有鉴于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任务,近期中央领导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财政体制。所以,我们必须以不断提高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财政领域的改革创新。

一、公共财政收入体系的创新

从本质上看,公共财政收入是社会成员为获得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所支付的价格,即广义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取得的各种形式收入的总和,包括:公共权力机构凭借政治权力征收的税款、规费、罚没,凭借财产权利获取的租赋、利润、利息和使用费、出让金,以及凭借公信力组织的债务收入。

从大类上区分,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非税收入两种。税收又可分为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非税收入则包括各种国有资产收益、收费、罚没和债务收入等。现代财政收入一般以税收为主体,以非税收入为补充,前者一般占公共收入的90%左右。

从形式上区分,财政收入有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两种。前者占公共收入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商品化进程逐步提高,现代公共收入几乎全部都是货币形式的。

从功能角度考察,财政收入具有保障公共支出和调节经济社会生活两大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权力机构对公共收入调节功能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自觉。比如,运用税收调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技进步、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缩小收入差距,运用罚没手段辅助惩治不法行为,运用国债调节社会供求,甚至运用税收和收费调节人类本身的生育行为,等等。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收入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包括:(一)全面提升财政收入的立法层次,所有税收都要有法律依据,非税收入至少也要有地方法规作为征收依据;(二)增强财政收入的调节功能,充分发挥各项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作用;(三)取消预算外收入,将所有政府收入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管理,置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四)将适宜变为税的各种基金和收费全部升级为税收,以提高征收和管理的规范程度;(五)通过立、改、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税收体系。

二、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改革创新

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权力机构根据一定时期内实现自身职能的需要,对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在不同用途上进行的分配和使用。财政支出直接为国家行使职能提供财力保证,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支撑向公民、企业和其他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公共经济活动。财政支出结构体现政府施政目标和政策意图,反映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弥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缺陷,调节和引导民间经济资源的配置,调控民间经济运行的规模与结构,促进科技进步、经济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整个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公共财政支出体系通常由公共权力机构运转支出、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支出、公共工程支出、经济和社会调节支出五部分构成。从与使用主体是否一致的角度,公共支出形式可分为直接支出和转移支付两种,其中转移支付还可从接受对象角度进一步分为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对公民、企业及其他组织的转移性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的功能包括保障和调节两大方面。保障就是为公共权力机构行使职能、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经费。从这个角度看,公共财政资金就如同营卫细胞组织物质和能量的血液;公共权力机构存在和发挥职能,一刻也离不开公共支出。调节就是通过支出预算安排与具体执行,引导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方向,调节经济社会结构。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在于:(一)按照政府与市场分工规律,进一步明晰财政供给范围,彻底解决“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二)按照效益外溢性原理,清晰界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财政支出责任纵向交叉重叠的问题;(三)分类整合一般预算、政府基金和预算外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提升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五)强化财政支出的绩效问责机制,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效果。

三、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的改革创新

公共财政预算是一定时期内的公共财政收支计划,其基本功能是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这两个财政资金运行阶段从数量与结构上对接起来,达到某种平衡(从传统意义上的年度平衡到凯恩斯主义的周期平衡)。公共预算作为统筹安排全部公共收支的事务,在功能方面如同动物的“心脏”,处于整个公共财政运作的中心环节。

公共预算体系,依据财政资金运行两大阶段通常分为公共收入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按其所计划的时期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目前我国的公共预算体系是按照财政资金性质和用途构建的,包括一般预算、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预算外收支计划;同时依据组织方式,又将公共预算按照政府功能预算和各个公共管理部门预算两种形式具体编制和执行。

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构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基本载体,从而是公共财政发挥资源配置和稳定发展职能的主要途径。公共收入计划决定社会资源总量中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各自所占份额,公共支出计划则将公共财政资源分别配置于公共权力机构的各种具体职能,即不同种类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或提供上。不仅如此,公共收入和支出预算还具体决定公共财政调节民间经济活动、调控社会需求总量和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力度与结构。

目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在于:(一)强化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将所有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置于人民代议机关的决策与监督之下;(二)将预算审核管理权集中于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消其他部门对预算资金的二次分配权,以便使财政资金配置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施政目标;(三)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预算、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复式预算体系;(四)强化零基预算法和标准预算法的应用,提升预算编制的精细化水平,将预算编制得更加科学;(五)普遍实行预算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各个公共部门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责任;(六)有序推进参与式预算,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公共预算选择的深度,扩大预算民主。

四、公共财政政策体系的改革创新

政策是指政治活动主体的施政策略,也泛指各种社会组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制定的倾向性对策方略。公共财政政策就是公共权力机构为实现自身职能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事务的施政策略。公共财政收支及其预算在遵循其自身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必须在财政政策指导下进行。因此,公共财政政策是制导公共财政全部活动的引擎。

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包括公共收入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和公共预算政策等。具体而言,公共收入政策又包括税收政策和各种非税收入政策,公共支出政策也可以按其内部类别细分,公共预算政策则可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公共预算总量政策按其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又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的不同组成部分各有其特殊功能。公共权力机构根据每个时期的调控需要和不同部分财政政策的特有功能,对它们既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组合运用。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在于:(一)从定性角度,强化政策制定和出台的科学论证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的负效应;(二)从定量角度,要兼顾需要与可能,对政策引起的减收和增支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超过财政承受能力出台政策,以保证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三)赋予财政部门按照统筹平衡原则对政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论证的职能,克服政出多门导致的重复、抵触、超过承受力等种种弊端。总之,要努力增强财政政策体系的科学性,提高政策效果。

五、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的改革创新

由于公共财政资金是营卫整个公共权力机构系统所有细胞组织物质和能量的“血液”,所以,公共财政管理涉及公共权力机构的各方面、各层次所有总分组织,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担负着公共财政管理职责,并应享有相应的管理权力。只有在公共权力机构的横向各系统、纵向各层级主体之间明晰而合理地配置公共财政责任和权力,才能保证整个公共财政有序和有效运行。不同方向的公共财政责权配置都需要遵循一定规则,这些配置规则构成复杂的系统,就是所谓公共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体制是纵横交错的庞大系统,包括一个基础环节和横向、纵向两大系列。然而,通常人们说到财政体制不仅忽略其基础环节、只知纵向而不知横向,而且又将纵向财政体制仅仅归结为财政收入划分,由此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解。

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环节,是整个公共财政的责任与权力,具体表现为由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分界所决定的公共财政收范围。其合理边界应当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失灵”的领域;超过这一边界就是“越位”,达不到这一边界就“缺位”。

横向财政体制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同一层级公共权力机构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主体之间财政管理责权的配置;其二,是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内部财政部门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财政管理责权的配置。

纵向财政体制实际上也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各层级公共权力机构之间财政责权的配置,具体包括财政支出责任划分、财政收入决策责权和财政收入归属划分、财政转移支付三个环环相扣的组成部分;其二,是同级行政机关内部纵向财政管理责权的划分,包括政府与其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其他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之间、各个公共事务部门与其二级三级预算单位之间财政管理责权的划分。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财政体制,都可按其责权集散程度区分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相对集权模式,另一种是相对分权模式。集权的财政体制有利于高层公共权力机构统筹全局地配置公共资源,分权的财政体制有利于调动多个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可谓各有其长、各有其短。科学的财政体制应当取二者之长、避二者所短。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和任务在于:(一)进一步明晰划分财政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避免政府投入的挤出效应;(二)将横向财政体制科学化提上改革日程,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之间以及不同行政部门之间正确而明晰地配置财政管理责权;(三)推进纵向财政体制的科学化,正确而明晰地划分各层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相应调适政府间财政收入归属和财政收入权的划分,按照扩大一般、收缩专项的原则调整政府间转移支付结构;(四)实现财政体制的法制化,增强其稳定性。

此外,财政制度、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体系同样面临改革创新任务,限于篇幅,在此存而不论。

(作者单位:河北省财政厅)

作者:齐守印

第二篇:论企业科学理财观

【摘要】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理财环境,既迎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企业财务管理中,除了树立传统的资本时间价值观、资本风险观等微观视角的观念外,更要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等宏观视角的科学财务观念。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国际理财;理财观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维护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与不可再生资源耗尽危机所提出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产生的各国利益的协调,以及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要求中国企业在理财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

一、 社会责任理财观

(一)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理财观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与它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群或组织应尽的职责,或因过失而应承担的赔偿。具体讲,就是企业对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货商、客户、社区、国家等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因过失对他们造成损失后应承担的赔偿。人们习惯于将企业对内部的所有者、经营者与职工应承担的职责作为企业内部责任,而将企业对外部的债权人、客户、社区与国家应尽的职责和赔偿等视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为什么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由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服务与支持,企业理应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承担赔偿责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企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企业的生产既是商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企业具有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企业作为具有经济属性的组织,它要完成自已的经济责任目标,即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社会属性的组织,它要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目标,承担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义务,为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等问题,贡献企业的一分力量。因此,西方和中国某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从单个孤立的企业出发,片面强调企业经济属性的一面,宣扬人的所谓自利属性,不讲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讲企业赚钱,不惜损害社会、他人利益;只讲企业高管人员具有经济人的一面,不讲他们同时应具有社会人的一面,并极力主张将国有企业低价或零价格转让给高管人员(所谓MBO)或私人;有人还在某刊物发表有关“国有资产趋于零”的错误文章,宣扬全盘私有化,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中是有害的。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看,一般把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具体化为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对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安全的责任,主要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并保证在产品消费中不得发生人身安全和损害健康的事故,如因企业过失对消费者造成损失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赔偿。二是企业对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的责任,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排污、节能降耗指标。具体包括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污染治理、环境恢复、废料回收与循环利用、环保产品生产,生态建设等。三是企业员工利益维护责任,主要包括员工收入水平、员工健康安全、员工培训、失业员工安置与员工其他福利等。四是社会利益维护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事业,社区安全维护等。五是维护社会稳定责任,主要包括关怀弱势群体利益、关注预防犯罪与公共安全教育、关心公共利益与社会捐助等。六是维护债权人、政府和其他相关者利益的责任,主要包括对债权人按时还本付息、对政府财税部门及时纳税交费等等。

财务管理是资本投入产出(收益)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工作。企业社会责任理财观,是指通过企业资本运作与财务关系的协调,全面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目标,使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

(二)企业应如何树立社会责任理财观

1.企业在制订生产经营战略规划时,要把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安全、企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规则纳入整个战略规划中,通盘考虑。在进行投资计划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面的投资安排。如果因资金不足发生生产经营投资支出与上述社会责任投资支出之间的矛盾,企业要优先安排上述社会责任投资的需要,宁可少上一些生产经营项目,也决不可砍掉上述投资项目,这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要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观念,在财务资金配置上把保证安全生产的设施建设真正放在第一位。一些可花可不花或可少花的管理费应尽可能少花与不花,但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支出却不能少。这样做,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也可避免因出现安全事故造成职工生命损失与企业更大的经济损失,有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3.在工资增长机制的建立方面,要构建职工工资与企业高管人员工资共同增长的机制,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做到效率与公平相给合,使广大职工能共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应实行基本工资、效益工资、艰苦岗位津贴和特别贡献奖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证企业职工与高管人员收入水平的共同提高。对企业高管人员按国家政策规定进行激励与约束无疑是必要的,但必须与职工收入增长保持合理比例。

4.企业要重视必要的社会捐助和尽力支持企业所在社区的福利事业与安全维护工作,并给予力所能及的财力支持。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少数人群因各种主观原因而存在生活困难,成为弱势群体,常要国家社保照顾,也需要企业必要的捐助。特别是面对突发的地震灾害、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造成人民和灾区企业的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时,非受灾企业更应慷慨捐助、奋力赈灾。企业要主动关心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建设需要与自己财力的可能,做到“慷慨解囊”,促进发展。

5.要认真履行对债权人、消费者的承诺,遵守显性和隐性契约。企业要严格按照贷款契约的规定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绝不可逃债、废债;企业应认真履行对消费者承诺因质量问题的退货与赔偿义务,以及商品售后的保修责任。企业应将这方面财力支出看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信誉投资,充分给予保证。

6.企业应履行对国家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按有关法律规定,及时足额上交国家税金、教育附加费、城市维护建设费、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等各项税费;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还应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规定及时上缴产权收益,在企业重组中坚决维护国家和企业职工的利益,要与侵吞国有资产的败类做坚决的斗争,这是企业承担社会责的最基本内容。

总之,社会责任理财观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形成共识,我国企业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的共同实现。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

(一)什么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

19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伴随着经济高增长也一同出现,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布伦特兰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定义包括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世界贫穷者生活上必需的需求;二是环境的限度,即由于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使环境满足当代和后代需求能力受到限制的问题。总之,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使后代人失去经济发展的条件,从而降低生活水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某些新自由主义学者,他们只讲企业自由发展,反对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反对国家强制关闭严重污染和高耗能的小火电、小煤矿企业的政策,攻击这些政策是“妨碍自由竞争”是“国进民退”,他们的观点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是指企业通过资本融通与配置,保障企业经济全面、协调、长期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企业如何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财观

1.在资本配置方面,要充分保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节能降耗与生态建设方面投资项目的资金需要。国家早在“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就要求“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又有新的要求,这是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为此,在新建设企业时,应将基本生产技术项目建设与相配套的环境保护与节能降耗项目统筹安排,反对“先生产后治理”的片面生产观;老企业应对发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问题高度重视,要优先安排资金,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治理与节能降耗指标的完成与超额完成。企业要树立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只为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2.企业要高度重视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投资,保证企业拥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众所周知,企业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都具有生命周期,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和被淘汰的过程。如果躺在现有盈利水平高的主导产品与主导技术上睡大觉,不思进取,一旦产品与技术被市场所淘汰,企业也就面临生存的危机。因此,企业一定要克服短视观念和短期行为,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要制订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不断投资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要有一批储备的产品和技术,一旦原有主导产品与技术被淘汰,有新的主导产品与技术去替代,使企业永葆青春。

3.企业要高度重视取得长期性资金的渠道。前面提到的进行环保与节能降耗项目的投资、研究开发与技术改造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投资,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去加以保证。企业拥有长期性资金供给渠道,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正如因人体具有不断造血的功能,才能健康长寿一样。因此,企业要在维护长期资金供应渠道上下功夫。一是要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具有稳定性和风险小的特点;二是对债权人保持良好信用,做到不随意改变借款用途,保证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三是采取正确的股利政策,兑现对股民的回报,使广大投资者能分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维护企业良好形象,使增发新股能顺利进行。企业应坚决克服盲目“圈钱”、随意花钱造成投资失误、有盈利而不给股民分红的错误筹资观念。这些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财源,遗患无穷。

三、人力资本财务观

(一)什么是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理财观

早在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指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他说:“劳动力的有用属性,即能创造棉纱和皮鞋的属性,不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劳动必须在有用的形式上支出,以便形成价值。决定的事情,是这种商品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比它本身更多的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又指出:“另一方面,转化为劳动力的资本部分,却会在生产过程中变更它的价值。它会再生产它本身的等价物,并生产一个超过部分,一个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只有活劳动(劳动者劳动力的使用),才能创造新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是价值创造源泉的天才思想,是西方近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著作中,将企业资本区分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是一种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之所以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是体现未来的收入或满足,或未来收入与满足的来源”。在实践中,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发明者以知识产权折价的方式入股企业,与货币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企业所有者,使人力资本以价值形式生动的表现出来。

从马克思和舒尔茨的论述,以及技术入股的实践可见,人力资本可理解为劳动者以所有者身份投入生产经营中,并能给企业带来新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人力资本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是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的重要责任。

人力资本理财观,是指通过企业人力资本的合理形成、优化配置与有效使用,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满意化。

企业树立人力资本理财观,应当全面界定人力资本的范围,明确企业人力资本的类型。企业人力资本按其在再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本(高管人员)、管理型人力资本(一般管人员)、科技型人力资本(技术人员)、生产型人力资本(生产员工)。尽管各类型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分工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合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满意化。某些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企业经营者从事复杂劳动,承担了很大的经营风险,属稀缺人力资源,所以经营者才拥有人力资本,除获得高额工资和奖金外,还应以期权与期股的方式去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企业广大职工不拥有人力资本,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他们这种观点不仅与马克思和舒尔茨的理论相背离,而且与事实相违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职工已变成知识型工人,他们拥有劳动与管理诀窍等无形资产,他们时常面临失业风险,东南沿海出现的“民工荒”表明技工资源稀缺,按照新自由主义学者的上述理由,企业职工理应拥有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

(二)企业如何树立人力资本理财观

1.要对人力资本进行科学估价。无论人力资本的形成、使用和参与收益分配,都要以各类型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为前提。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贡献,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人力资本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等,使用这些方法应充分听取企业员工的意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这项工作。

2.要注意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企业要按照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型人力资本的投入,保持合理比例,不能有的多,有的少,出现比例失调,造成浪费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在企业招聘和引进人才之前,要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作好定岗、定员、定酬的基础工作,按需定岗、按岗定人、按岗定酬、按人签约。在引进人才时,可采取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法。有些为完成某项目需用的人才,也可采用项目聘用制,项日完成后不再续聘。

3.要重视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促使人力资本内涵扩大再生产。对本企业的员工,要通过出国进修、外送培养、内部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这些方面可能增加不少资金投入,但随着人力资本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带来的价值增值潜力是巨大的。

4.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应设立企业“职工股”。企业应在对本企业各类人力资本科学估价的基础上,按不同权数设立企业职工股,职工股只做为内部利润分配的依据,不能上市流通,也不能内部转让。这样,可以构建企业职工收入与企业利润共同增长的机制,从基础上做到企业收益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5.要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本业绩评价。企业激励约束制度的执行,是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评价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本业绩评价,主要包括确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与考核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要按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特点,建立因人制宜、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要先进可行,让企业员工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并在一定时期保持相对稳定,不要“鞭打快牛”;考核方法要具体,对企业职工完成考核指标的过程和结果能如实反映。

总之,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贯彻人力资本理财观,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发展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四、国际理财观

(一)什么是国际理财与国际理财观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脊梁,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越益明显。中国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到2006年12月止,五年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外国大公司与大金融机构已蜂拥而来,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发生在2008年10月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和西欧经济发达国家造成重大破坏,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理财视野应超越国内的范围而扩展到全世界。中国应尽快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力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对广大中国企业而言,应尽可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有利条件,积极而谨慎地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跨国引进人力资本,加强国际金融风险监控,搞好国际税收筹划,通过国际理财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应积极贯彻国家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国际理财观,是指企业通过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与资本重组,实现国内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满意化。

(二)企业如何贯彻国际理财观

1.要做好国际财务战略的选择。企业要洞察国际经济波动周期的变化情况,分析国际总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跨国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一般而言,当国际经济处于高涨时期,或世界政治与军事形势相对稳定时,企业可采用扩张型财务战略,大胆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活动;当国际经济普遍进入低迷时期,或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相对动荡时,企业应采用紧缩型财务战略,缩小跨国投资与筹资规模,甚至将部分资本转移回国;当国际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或国际动荡的政治、军事形势有所好转时,企业可采取稳定型财务战略,逐渐增加跨国投资与筹资,为推行扩张型财务战略作好准备。为了做好国际财务战略的选择与相机转换工作,企业应不断提高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形势发展变化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

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国家某些大型公司面临破产边缘,资产价格低廉,其中不乏技术先进型企业与资源型企业。因此,在充分做好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大胆参与外国公司重组,进行收购、控股或参股。

2.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工作。国际理财环境的高不确定性,使国际财务风险远高于国内财务风险,这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国际财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工作。一是企业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评估,对进行跨国投资与筹资的风险大小做到心中有数。对评估为财务风险大的跨国投资与筹资项目,应在有周密的防范措施以后才能“拍板”,否则应该放弃。二是在跨国投资时要正确处理实业投资与虚拟资本投资的关系,要以实业投资为主。在进行虚拟资本投资时要处理好基本金融产品投资(外国国债、企业债券、股票等)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期权、期货、货币掉换等)的关系,多选择风险较小的基本金融产品投资,严格控制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并做好“套期保值”。三是企业要做好国际财务风险的利用。企业要通过各种合法的渠道与方式全面了解国外投资与筹资对象的详细情况,以及所在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善于从风险中看到机遇,从而在别的企业不敢涉足或迟迟未能涉足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跨国或跨地区投资与筹资,取得较高的风险收益。四是在遇到事先未完全预见的国际财务风险时,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时,要头脑冷静,处变不惊,敢于对抗风险,对国际财务风险尽可能加以化解。例如,果断停止跨国投资与筹资项目,主动申请股票与债券回购,或者变卖已形成的部分资产,将资本转移回国;动用预先提取的弥补损失准备金等,尽可能减少损失。五是进行风险转移,对某些无法规避的国际财务风险,企业高管人员应事先购买相关国际保险,在风险损失发生后由保险公司赔偿,防止出现企业财务危机。

3.跨国公司应加强外汇收支的监控。按照新《外汇管理条例》,企业经常外汇收支权限进一步扩大,其风险责任也随之增大。企业在外汇结算币种的选择上,应正确预测汇率变动趋势,做出正确决策,避免汇率损失。在外汇风险控制方面,应采取签订外汇保值条款、进行银行远期外汇买卖和利用借贷投资等手段,规避或减少外汇损失。

4.企业要认真作好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筹划是在遵守投资与筹资东道国税法和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财务分析和纳税计划安排,使企业国外总体税负水平最小化的一项财务管理工作。要搞好货物进出口国际税收筹划,要求企业(特别是财务高管)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税法和相关法律精神,了解东道国所鼓励的进出口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将东道国的税收导向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与服务的结构尽可能地协调好,多进出口东道国征税税种少、税率低的产品与服务,少进出口东道国征税税种多、税率高的产品与服务。尤其要重视对方有减税免税收政策照顾的产品与服务的进出口。在进行跨国投资时,要充分了解东道国对投资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税收优惠(减、免、抵扣、税收返还)政策,选取既有税收优惠又有较高投资收益率的项目进行投资。在进行跨国筹资时,要充分了解在东道国发行债券、股票或进行银行贷款的税收政策,选择筹资成本低的渠道与方式进行筹资。在跨国投资的收益分配方面,企业还应充分了解东道国对资本利得和股息红利的税收政策与汇回中国有无限制条款等有关规定。企业要在全面了解跨国进出口、投资、筹资的税收政策与投资收益汇回我国的自由度的情况后,进行综合税收筹划,力求取得更多的节税效益,提高企业收益水平。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应牢固树立社会责任财务观、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观、人力资本财务观和国际理财观等科学理财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 (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 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 郭复初,郑亚光.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郭复初,王锋.从宏观价值结构的变动过程与国有资本比重优化—兼与樊纲教授商榷[J].中国财务学评论,2006(2).

[7] 郭复初.中国特色财务理论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8] 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J].经济学动态,2010(3,4).

作者:郭复初

第三篇:深化科学理财 促进强省建设

实现河北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跃升,既是燕赵7000万民众的殷切期盼,也是省委省政府的宏伟目标,而其关键在于政府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经济调控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有效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进一步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率先形成健全而又科学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科学理财要求按照科学原则全面优化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全方位地有效配置和运用财政资源。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讲科学、求规范、重创新,兴财政、促发展、为人民”基本理财思路,不断更新理财观念,提升理财境界,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在助推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省公共财政体系与全面科学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只有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才能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强省的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体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科学的财政体制对于激发经济活力、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助推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着眼“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不断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一是实施新一轮激励性财政体制。根据对上一轮激励性财政体制的利弊分析,2008年实施新一轮激励性财政体,按照分类指导、激励发展的原则,针对河北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科学方法分类施策,强化发展动力,促进市县加快发展、协调发展。

二是扩大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的激励性体制政策,引导经济资源集约布局,促进各地区主导产业大基地、大园区的形成,助推全省经济多极增长、竞相发展。

三是着眼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调整部分财政收入分享格局。2008年起,将新建扩建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增值税的省级分享部分下划市、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下放省级分享县域新增营业税,以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适当上收资源税收入分享级次,抑制矿产资源滥采乱挖,保护资源和环境。

四是全面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实行“规范的分税制”和“统收统支加激励”两种体制模式。2008年开始,把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县(市),促进县域经济资源合理配置、县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

五是探索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科学界定省以下各级财政支出责任;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我们选择公共安全、义务教育等12类47项发展性支出,在全国率先进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试点,并落实到2009年预算编制中。

完善和实施财政政策,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和发展环境优化

围绕助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财政政策,强化政策实施效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2008年以来,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河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着眼于促进粮食生产、产业调整、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及时研究制定了30项具体措施。巩固和强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稳定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和机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扶持生猪和奶业生产发展的财税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二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率先出臺政策、筹措资金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制定破产关闭、改制重组等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财务政策,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财政政策。按照河北省政府确定的战略调整方向,整合运用相关财政政策和资金,试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促进非农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国债项目管理,科学安排使用基本建设资金和重点项目资本金,积极谋划争取政府外债项目,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投资规模合理增长。

三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使用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主导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公共性科研开发平台建设,引导科技资源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产品倾斜。

四是完善节能减排政策。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优化配置技改贴息、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等方面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引导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五是优化经济发展的财政环境。2003年以来着力推进收费、罚没收入收支脱钩管理,非税收入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2003年—2007年下降1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全面清理行政性收费,停收、取消、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108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24.2亿元。六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发挥财政调控作用,及时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从增加政府投资、落实税费减免、提高居民收入等6个方面,制定实施了26项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共财政职能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情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们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不断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

一是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落实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财税政策,支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突出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

二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标准;积极支持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标准。落实好提高部分军队转业人员和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标准的政策。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支持开展廉租住房保障工作。

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大学建设,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切实落实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抓好清理和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

四是积极支持医疗卫生和文体广播事业发展。努力筹措资金,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支持县乡卫生机构改造提高,建立稳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支持开展“计生惠民”行动,进一步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支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民心工程。

五是实施城镇化战略,大力支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支出210.6亿元,支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省财政制定实施支持省会建设的体制优惠政策,将应当分三年支持的15亿元合并在2008年提前拨付。市县财政共计安排一般预算资金54亿元,统筹土地出让金、公共事业附加等相关资金189.1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08.4亿元,有力推进了城市拆迁任务的超额完成,2009年起转为支持拆建成并举。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促进环境优化。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不断优化财政运行机制

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用,不仅要改革创新财政体制、完善财政政策,而且必须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通过财政管理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健全确保财政资金配置科学、运行安全、使用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着眼于增强预算安排的预见性和连续性,率先探索推行发展性支出三年滚动预算试点,2009年省级试点部门达到42个,试点资金量达到省级发展性支出资金总量的70%以上,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中长期预算编制试点省份。加大相关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事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事项。加强预算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项目论证、审核、入库及维护更新的有效衔接控制机制,全面实施“先评审、后入库”试点,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加大绩效预算实施力度,广泛推行项目绩效评价。

二是全面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2009年河北对设区市的国库管理改革范围将延伸到所有预算单位,60%的县实行规范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积极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加快推广公务卡制度。稳妥开展财政资金增值运作。

三是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采购制度,健全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规范采购行为,扩大采购规模,提高采购效率。认真执行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和自主创新产品政策。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与管理。2005年起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财政监督派驻试点,向省国土资源厅、教育厅、交通厅、林业局等4个省直部门派驻了财政监察组实行“旁站式”监督,并完善对市县巡回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效果。同时,健全财政管理制度,把财政政策制定、财政资金运行和财政业务流程纳入制度化轨道。推进财政法制建设,促进财政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全面深入开展标准化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财政管理和监控信息系统平台,促进财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学理财水平

科学理财对公共财政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财政管理者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决策和处理各项事务,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创新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机制,不断调适财政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预算,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干部在职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科学理财水平;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出台8项干部人事制度,2009年又采取“展、考、述、推”方式公开选拔了一批副处级干部;大力推行干部轮岗交流,2003年以来先后交流干部180名,其中:处级干部112名;深入开展创建“六型”机关活动,在全系统扎实创建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财政机关;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强化财政机关效能建设,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结合财政工作特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机制,锻造了一支团结协作、务实创新、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为财政改革与发展事业提供了优良的人力资源支撑。截至目前,我厅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讀博士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38人,83%的干部职工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近年来,我厅数十项工作被财政部、中央其他部门和省委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受到表彰奖励,全省财政系统连续8年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类部门行风评议中获第一名。

作者:齐守印

上一篇:群众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备份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