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

2022-05-1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素质培养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培养人才的社会热点。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素质培养展开综述,提出对策,以期在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下,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初探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渗透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1. 从阅读“经典”词句中,感悟人文意蕴。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中的意蕴是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段来品味,反复阅读,使人文内涵得到升华,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在教授课文《长城》时,教师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这个词组让学生感悟整个句子的人文意蕴。通过成千上万的人登上长城,想象他们目睹长城后的不同感受,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长城留给世人的刚毅、庄重与伟大的品格,一种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不仅是酣畅饱满的语言表达训练,更是一次审美的渗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好的诠释。学生在这样的感染下,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那就是崇高的爱国情感教育。

2. 从阅读“内容”中,感受人性关怀。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把“关爱生命,塑造完美人生”的人文意识倾注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并从中感悟、体味人性关怀。如,课文《她是我的朋友》,小小年纪的阮恒肯献出自己的鲜血去挽救一个生命垂危的小朋友,文中深刻地体现了这种“肯为朋友奉献生命”的可贵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敬佩的情感反复阅读课文,并挖掘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所谓“朋友”是彼此能为对方做奉献的人。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感悟洋溢在文章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深情厚谊,而且要教育学生在当今的社会里,交朋友要以诚相待。这样的阅读教学既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去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人文价值,受到人文教育。

3. 从阅读“古诗”中,渗透人文教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首先要从教学古诗着手,引導学生感受古诗韵律美的同时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人文意蕴,寻找人文关怀的根,使人文内涵得到感化。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就充分体现了在异乡的故人思念亲人的深厚感情,特别是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后人所传诵,因为这句诗体现了全诗的主旨:诗人的思乡情怀。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这种真挚的情感。通过阅读古诗,学生不仅学到了传统的古诗文化,还能把这种深刻的诗蕴融入人文关怀之中,从而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文以载道。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教人相统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把人文关怀体现在作文中,这是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的又一新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深入地体会新课改精神,把作文与育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受到人文教育,把人文精神写入作文中。

1. 在学生的情感作文中渗透人文教育。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何偿不是一种人文教育的方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的,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小学生心灵纯洁,感情真挚,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温暖的亲情,有真挚的友情,还有浓厚的师生情。教师在教学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片段中挖掘,把亲身经历的事写成作文,在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写同学间的矛盾或友爱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写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中的关怀等等,并用心去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真话,道出真情,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是真正“心灵的写照”,才能让人感动,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心表我情”的写作目的。这样,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2. 在学生的生活作文中渗透人文教育。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作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应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热爱生活。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去观察生活,才能有兴趣做与生活有关的事,写与生活有关的作文。如,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家务送温暖、为灾区小朋友捐款捐物献爱心、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学生一旦有了这些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才会显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且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教育。

编辑:郭裕嘉

作者:马平霞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素质培养探讨

摘 要:素质培养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培养人才的社会热点。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中进行素质培养展开综述,提出对策,以期在以人才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机制下,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培养;有效性;措施

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特别是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交流、人文体验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也应把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目标,用先进的理念带领学生学好语文,并学以致用。

一、 精心引领,充分体验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为稚嫩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听、说、读、写。首先,纵观现有的小学教学模式,部分语文教师重书写而轻表达,在课堂中也鲜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表达交流,导致学生缺乏情感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下降。其次,小学语文的丰富性并不能自主呈现,而是需要在教师的专业引领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概念,将陌生的事物转化为生活常识,从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深厚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传统教学方式和理念无法真正挖掘出其深度和广度,教师也会偏重对人物的分析和篇章的讲解,没有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拓展,学生也不会主动探究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奥秘,思维也就受到束缚。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注入更多的情感,让课本活起来,让书中的人物有生命力,让文字充满思想,这样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语文学习方向,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也有较大的帮助,语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在经历了有效、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之后,就会进一步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语文学习的持久性自然也增强了。举个例子来说,在学习一篇诗歌时,要充分挖掘文章的写作背景。如自然美景诗,重点营造出“自然”这一情景,抓住诗词的关键脉络,放大人物性格,形成课堂主线,在精读的基础上融入作者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强烈的思想情感,提升综合素质。

二、 妙用媒体,形象带动

语文素质培养关键在于学生要学会自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面临问题时,都不会积极主动去思考,需要教师的指引才能解决。这反映了学生的懒惰性,也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作进一步改变。语文教育的另一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对一些诗歌、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此情况下,巧妙利用多媒体,形象地给学生创造一个个意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大脑、手、眼并用,综合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还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语文素质培养中的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而小学生的想象力不强,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借助PPT、视频、音乐等贴近课堂主题的形式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学习方向,让学生对本堂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消除语文学习的陌生感。在课前导入之后,可以采取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简笔画来处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问题,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用简笔画串在一起,加深学生的理解,课后再让学生相互分享作品。这种“成果分享”“教师督导”“媒体利用”的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具效率。

三、 内外互动,有效融合

语文素质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中,更体现在户外教学中。通过户外教学,能够节省课堂资源,延长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达到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也要利用好这些电子设备,在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前查询相关文献和作者生平。当然,学生也应做好预习,自主搜集资料补充课外知识,这也是锻炼他们独立学习的有效方式。课外活动的组织应当具有目的性,一定要以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接受能力为主,课题不能过难,以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以免达不到知识拓展的目的。在内外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长期学习的习惯,并能学会信息整理,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要做好激发学生潜能的工作,让学生理解“语文来源于生活”,创造愉悦的文化交流氛围。在课堂学习中,主要以学生的独立分析、合作探讨的方式为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汲取语文素质,塑造自己;在户外教学中,要以互动交流、动手操作为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对于学校而言,也要给教师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如在校园报刊栏中公布一些优秀文章,可以是名人轶事,也可以是学生的作品;或者在教室走廊中悬挂名人名言的字画,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学习好的思想品格;同时可以定期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写作大赛等,在紧张而又充满意义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体现。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进行语文素质培养的核心,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注重平时的积累,分层次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始终贯穿到教学中。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培养既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经之路。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今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应秉承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立红.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16(07).

[2]刘丹丹.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

作者简介:

张梅,二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宁夏灵武市白土岗回民小学。

作者:张梅

第三篇:浅析小学语文美育教育

摘要: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台湾蝴蝶甲天下》、《火烧云》、《万里长城》、《黄山奇石》等。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语文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

(二)情感性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描写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教学时应把握李白当时的心情,层层推进,以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达成共识,从而受到感染,领悟诗意。

三、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要素

(一)审美感知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语言文字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开端,学生在对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美,在大脑中描摹作品的形象,体味文中美的章节,产生一定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儿童的想象力量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自觉的审美教学操作在教学目标中同时认定审美目标。

(三)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是审美活动从感知,想象发展到审美理性阶段的心理活动,是理性的直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教材中美的形象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融和理性的判断,细细去体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文章,教师应相应地向学生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阅读时融入理性的判断。 四、语文美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四)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六)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阅读欣赏

语文美育光靠课内的若干篇文章来开展是有限的,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是不够的。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小美文,让学生颂读,使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教师可利用课堂前5分钟由学生带读并讲解一首古诗。

(七)适时地组织创作,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体验美。

作者:段华

上一篇:石材平台论文范文下一篇: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