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2022-09-12

俗语展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深含了民族的一些思想和感情,体现出来了不同民族的思维形式和精神状态,俗语的流传形式是通过人们的口头相传代代相传。不同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会产生出不同的俗语。

一、俗语的概念及特点

俗语其实就是某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点讲出来的较短的语言,被周围较多的人所认同,并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格言。或者说就是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的固定的词句,利用通俗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的词句就是俗语。这样的话都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生活经验的词语。中国和韩国的书籍中对俗语的定义中表达虽然都有差异,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俗语就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俗语在漫长的形成岁月中有了自身的特点,首先来看简洁性,俗语通常情况下都是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述出深刻的意义,这个语言比较凝练,说起来比较顺口,比如半路出家等等,然后是俗语中的通俗性,俗语的对象就是普通的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普通生活中的经验归纳总结。因此俗语中涉及到的对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如陈芝麻烂谷子等等,正是这个通俗性让俗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流传。还有就是俗语的乡土气息,俗语究其根本及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地域的浓缩,由于风土人情的不同,区域的不同,俗语表达出来都是不尽相同的,中韩两国都有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被儒家文化所熏陶,有着类似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因此两国的俗语中有着不少相似、相雷同的俗语,如久旱逢甘霖等等,但是毕竟中韩两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区域,在俗语的表述中,还是带有各自的浓郁的民族气息。此外从俗语的教育性来看,俗语中深含了很多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词句。通过俗语来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些道理,进而达到教育子孙能明事理、辨善恶,惩恶扬善,福泽四方的效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俗语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二、中韩两国俗语的比较

1、中韩两国俗语间的相似之处

中韩两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相邻,从社会发展、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两国流传下来的俗语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从观念上来看,中韩两国俗语中有着较多的体现人们的价值观、世俗善恶的感官的俗语。这类的俗语一般情况下都反映出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处事原则等方面,一般情况下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形态有所差异,从内容和涵义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如虎穴焉得虎子等等。然后中韩两国的俗语中经常使用到人的五官的词句,借用人的五官进行道理的说明、描述,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舌头底下压死人,其次是中韩两国的俗语中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我们经常说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这两个俗语中都牵涉到了和佛教相关联的东西,和尚、庙宇、钟。中韩两国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中韩两国历史长河中的历代统治者都对佛教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支持。再次是中韩俗语中还使用了很多对动植物进行描述的俗语,如如虎添翼、狗改不了吃屎、猫哭老鼠假慈悲等等。从人类诞生以来,动物就是人们的朋友,动物的存在形式、生存方式给人们在创造俗语的时候以无数的奇思妙想。通过动物来进行描述的俗语非常的生动、易懂。

2、中韩两国俗语的不同之处

中韩两国的俗语间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但是中韩两国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风俗、文化特点,那么俗语形成的环境就存在了很大差异性。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饮食有南北之分,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食,其烹饪的方式主要是煎炒,而作为韩国来说,虽然在主食里面也有米,但是韩国人更多的主食是吃年糕、南瓜、泡菜等等,其烹饪方式一般是煮和炖。韩语中的不费吹灰之力和自古便宜无好货等俗语中,都运用到了一些年糕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韩国人的饮食文化中年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虽然在中国的俗语中有意思相近的词句,但是都没有使用到年糕这个词语,有比如天上掉馅饼这个俗语,韩国类似的俗语中用到了南瓜一次,在韩国,南瓜也是注释,韩国人民都喜欢南瓜,大部分人民都认为南瓜是美食,所以站在韩国人的立场来说天上掉南瓜就是美事,但是在中国的俗语中,认识馅饼是美妙的实物,所以中国人认为天上掉馅饼及时一件幸运的事情;从中韩文学作品中的差异性也会影响俗语的差异性。如韩语俗语中经常使用到一个春香的词来表示强人所难的意思,这个词语源于韩国的一部古典小说《春香传》,春香是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可以这么说她的形象就犹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以看出韩语俗语中借用为难春香来表达强人所难之意是非常贴切的,相较之下,中国的俗语强人之难则显示出了言简意赅之意但是缺乏了文学色彩;从地理环境的层面上来看,韩国三面环水,韩国人民天生就对水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俗语中经常使用流水,如把花钱多比作流水,但是在中国则不一样,中国作为陆地面积特别大的国家,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对土地有着强烈的狂热之情,所以在中国的俗语中把金钱多比喻成为挥金如土;再从生产方式的层面上来看,由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农民主要养羊,所以在中国的俗语中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说法,而在韩语中也有着类似的俗语,在他们的俗语中不是羊而是牛,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古代韩国的农耕生活中,韩国农民养的比较多的是牛。

总而言之,最为一个国家都拥有着自己的俗语,这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智慧的结晶。俗语有着很多的特点,如乡土气息、简明扼要、教育性等等,中韩两国从地理位置上相邻,都属于儒家文化,人们有着比较多的相似性,所以在俗语方面,中韩两国有着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又有着自己特有的习俗、习惯,受地理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俗语方面两国间又有着一些不同。

摘要:俗语其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这个是一个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沉淀形成的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中韩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非常多的俗语,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有关中韩饮食俗语的比较研究刘爽-《吉林财经大学》-2013

[2] 关于中韩成语俗语中“狗”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李爱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3] 中韩语言表达异同的文化分析姜淼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

[4] 关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孙贞敏(Son Jeong min)-《浙江大学》-200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同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同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上一篇: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下一篇:论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