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警察执法比较研究

2023-05-21

第一篇:中美警察执法比较研究

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的法官制度改革在立足于法治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法治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法官制度的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从优秀的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并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切实提高法官的保障力度,保证法官能够依法独立审判;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并设立独立的法官惩戒委员会。

关键词:中国

美国

法官制度

比较

借鉴

何谓法官制度,学者们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对法官制度的外延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法官制度是国家对法官的资格条件、任免晋升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定和科学管理的制度。也有学者认为,所谓法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而设定的有关法官选任、培训、奖惩、职业道德、工资待遇以及罢免等一系列管理规则的总称。由此看来,法官制度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范畴,具体包括法官遴选、法官考核、法官保障、法官职业道德和法官惩戒等内容。 鉴于本文篇幅所限,笔者在这里只就法官的遴选、保障和惩戒这三个最重要的方面对中美法官制度做一比较,并阐述其借鉴意义。

一、美国的法官制度

(一) 美国法官遴选制度。

1 与美国法官群体的高素质和丰富的职业经验及其崇高的威望相对应,美国法官遴选制度侧重于不断强化法官的专业性和精英性特征,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官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

首先,在法官遴选资格上,虽然美国的联邦法律和各州的法律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但原则上,担任联邦法院的法官必须是:(1)美国公民;(2)在美国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得JD学位(在美国,任何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可以报考法学院,学习三年,修满学分,即授予JD学位,就是所谓的“法律职业博士”);(3)经过严格的律师资格考试合格,取得律师资格,并从事律师工作若干年。担任州法院的法官,特别是州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具有普通管辖权法院的法官,一般也应当具备上述条件。

其次,在法官的遴选程序上,美国的联邦法院法官与州法院法官是有区别的。联邦法院的法官遴选程序比较简单,主要通过行政命令产生。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法院系统内的法官,包括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上诉法院法官以及联邦地区法院法官都是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半数以上表决通过后,再由总统任命。 州法院法官的遴选程序比较复杂,而且不同的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州法官由州长直接任命产生;有的州法官由州长提名,然后由州议会批准通过;还有的州法官是通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但上述这些遴选方式难免会出现诸如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和导致许多优秀的法律专门人才落选的弊端。当前美国大多数州都采用了一种经过修改的新的遴选方案,即“密苏里方案”,因其首次在密苏里州实行而得名。这个方案规定,当法官出现空额时由特别提名委员会(由律师界推选三名律师,州长任命的三位公民和首席法官组成)提名三位候选人,州长从中择定一人为法官,2 其任期不得少于一年,在下届普选中由选民决定该法官是否留任。 如果得到大多数选民的认可,该法官即可以连续任满一届;如果未获大多数选民的认可,则按同一程序选择另一人为法官。 当他或她的任期届满时,无需对法官重新提名和任命,只要该法官提出书面申请,表示希望列入候选人名单,即由选民决定他或她是否留任,这些法官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来接受选举的考验,而无需与其他候选人竞争。因此,自从密苏里州1940年开始实施“密苏里方案”以来,逐步削弱政党和政治的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愈来愈多的州开始采纳这一方案。

(二)美国法官保障制度。

为了保障法官独立和司法公正,美国规定了一系列较为健全的法官保障制度。一般来讲,法官的保障制度包括法官的职务保障、法官的物质保障、法官的特权保障和法官的退休保障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法官的职务保障,美国实行的是任职终身制。 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在忠于职守期间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享受报酬,其报酬于任职期间不得减少。”美国法官任职终身制主要针对联邦法院法官而设立,所有的联邦法院法官一经任命,终身任职,除了死亡、辞职或退休以外的免职,就只能通过有罪判决的弹劾程序才能罢免。美国各州的法官任职期限不一定是终身制,但一般任期都较长,从4年到15年不等,而且只要“品行良好”便可续职,实际上也就是终身制。

第二,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美国实行的是高薪制和薪金不得减少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年薪与副总统相同,

3 其他八位大法官的年薪与国会议员、政府内阁成员工资大体相同,2005年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年薪是171800美元,联邦地区法院法官的年薪是162100美元。而联邦政府普通公务员2006年的平均年薪是6.1万美元。美国的法官薪金不得减少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法官任职期间薪金不得减少;二是不能因为国家经济状况而减少薪金;三是保证法官的退休金。

第三,关于法官的特权保障,在美国,法官在执行审判职能的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享有不受指控和法律追究的权利,同时法官对于其在执行审判职能方面的有关事务,享有免负出庭作证义务的特权,当然法官的司法豁免权是相对的,它应保持合理的限度。如果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有行为不检或其他触犯法律的行为,他们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美国关于法官特权的保障,除了司法豁免权规则外,还有两项规则:一是禁止对正在进行的审判加以评议的规则;二是禁止将正在被审理的案件或争端列入国会议程的规则。前一规则主要在于防止新闻媒介滥用新闻自由,对法官的审判活动任意评论或妄下结论,避免法官因受公众的影响和左右而无法保持其实质独立。后一规则在于防止法官的审判活动被立法机关随意干预。

第四,关于法官的退休保障,由于美国联邦法官实行终身制,因此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法官的崔锡猛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38退休年龄,但规定在自愿的前提下,法官年满65岁,任法官15年,或者年满70岁,任法官10年,可以带全薪退休。法官退休以后,处于“资深法官”的地位,如果他本人愿意,经批准,可以在除联邦最高法院以外的其他联邦法院继续担任法官职务,享有法官的一切权利和福利待遇。

4

(三)美国法官惩戒制度。

为规范法官的行为,美国制定了单行的《法官行为规范》,对法官的庭外活动和庭上行为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对法官的纪律的执行,联邦和各州都设有调查委员会或类似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法官行为不端和违法违纪的组织。对联邦法院法官的制裁由国会的一个委员会受理,委员会可以对被指控的法官给予警告或者停止其工作,但不能剥夺其法官资格,联邦法院法官只能根据弹劾程序,经议会通过,才能剥夺其法官资格。 而且在美国弹劾案是很少的,只有在涉及严重的刑事犯罪时才使用弹劾程序,被指控的法官对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上诉到联邦司法会议。“在各州,委员会一般由5到13人组成,成员有法官、律师和一般公民。委员会可以从各个方面听取对法官的指控,有权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各种制裁,制裁的方法包括:警告、公开警告、短期停止工作、撤销法官资格。被裁判的法官如不服,可以向州最高法院上诉或者由特殊法院受理这类案件。”各州也规定了可以通过弹劾程序罢免法官。

二、中国的法官制度

(一) 中国法官遴选制度。

中国法官遴选制度包括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两部分。 首先,在我国,对法官遴选资格的法律依据是《法官法》的第九条和第十一条,规定担任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下列条件:(1)年满23周岁;(2)具有法律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工作经历;(3)德才兼备,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等。我国自从2001年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来,从法官队伍“入口”处杜绝了不符

5 合要求的人员进入司法领域,保证了司法队伍无论在法律专业素质上,还是在学历要求上大体有一个共同的基点。这对于提高法官的遴选资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关于法官遴选程序,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有两种:一是选任制;二是任命制。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各级法院的院长由相应级别的人大选举产生;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但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的选任权限在本院院长。就我国法官产生方式的实践来看,无论是经权力机关选举产生还是任命产生,法院在法官产生的过程中起不到主要作用,起实质性作用的是人事部门和党政部门。

(二)中国法官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官保障制度,法律上的相关规定也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法官的职务保障,我国法官法并未对法官任期作出明确的规定,对免职的理由也未作出明示,开除公职的理由也较为宽泛。实践中罢免法官的现象多由地方一把手启动,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实际上强化了司法对行政的依附。特别是在事关本地方的局部利益问题上,往往以党委“指示”、“决定”来干预法院行使职权,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法院受理外地当事人告本地企业的案件,要经本地党政领导人批准,或责令其按党委意图判决。如果敢有依法违抗者,就说:“你有你的独立审判权,我有我的人事调动权!”对本该由人大任免的法官,由党委擅自加以调职或免职。而一些法院的法官慑于外来权威的压力,不是认真地“只服从法律”,而是违心、违法地执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示”,以致对6 本地企业的违法行为作枉法裁判。

第二,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我国没有实行高薪制,法官的物质待遇与普通行政部门的人员适用同一标准,而且法官实际享受的待遇甚至普遍低于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第三,关于法官的特权保障和退休保障,我国法律均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我国关于法官退休年龄实际的做法是仿照国家机关公务员的退休年龄,即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法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和其他待遇。

(三)中国法官惩戒制度。

我国对法官惩戒制度的规定,被分别规定在《刑法》、《法官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实施的《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裁判责任法》(试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对法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法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受撤职处分的,同时降低工资和等级。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法官的惩戒的职能部门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由其负责对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调查和对责任人依照法律规定进行惩戒。

三、中美法官制度之比较

通过对上述中美法官制度中的遴选、保障和惩戒三个方面内容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的法官制度存在较大的差距。 下面我们对中美法官制度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法官制度的异同并揭示其差距。

(一)关于法官遴选制度。

在法官遴选制度方面,中美两国虽然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

7 法官遴选资格和遴选程序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在法官遴选资格上,中美两国都要求初任法官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两国在初任法官的法律实践经验的要求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在法官遴选资格上强调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才能担任法官职务,“如美国律师协会通常会坚持法官候选人必须具有12年到15年以上扎实的法律实践经验。”所以美国的大多数法官都从优秀的律师中选拔。在美国,从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到律师再成为一个法官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而我国只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并具有一到三年的法律工作经历即可。与美国的法官遴选资格相比,我国对法官的实践经验要求不高,相应的初任法官的年龄偏低。

其次,在法官遴选程序上,美国无论采用选举制还是任命制都要经过一套较为复杂、严格有时近于苛刻的程序,并且对于候选人的司法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颇为重视。我国则对法官的遴选程序重视不够。在实际运作中,法官的选任遴选程序大致是:由党组织的组织部门或法院党组织提出法官候选人名单,经同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由拥有法定提名权的机构或人员,正式提交给同级权力机关,再由它按照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权力机关在选举和任命法官时,往往仅凭候选法官的个人简历来投票表决,而对法官候选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根本没有或基本没有详细了解的渠道和途径,起不到真正的审查作用。“例如,原山西省绛县法院副院长姚晓红就是一个文盲、法盲加流氓。”法盲执法不可能不无法无天,不可能不导致司法腐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极大的破坏我国法官制度的科学化、法制化。

(二) 关于法官保障制度。

8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法官的职务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任职终身制,这一制度可以彻底消除法官对总统的后顾之忧,保障法官独立审判案件。虽然他们的法官职位可能是基于总统的提名,但是他们上任之后,总统在理论上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权,他们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法律素养在法院系统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在我国,司法独立指的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法官作为法律的实施者和最终裁判者,由于他的人事任免权完全由地方党政领导掌握,随时都可能有被调职或免职的风险,所以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官独立审判案件。

其次,在法官的物质保障方面,美国实行的是高薪制。实行高薪制的必要性在于:一是法官收入构成的单一性;二是法官职业的辛苦以及风险性;三是法官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上的年长、经验等。此外,高薪制也有利于强化法官对自己职业的自珍、自爱,从经济上强化法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赋予法官应有的社会尊严。在我国,法官的物质保障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实际上甚至远远低于普通公务员的工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法院吸引优秀人才,也不利于在职法官队伍的稳定和廉政建设。在200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王胜俊院长就指出“一些法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短缺,人才流失、法官断层等现象依然存在。”可见我国法官工资待遇较低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官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切实提高我国法官的物质保障已经成为当前法官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

9 最后,在法官的特权保障与退休保障方面,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法律缺少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监督的迅速发展,媒体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报道、评论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经常使用一些带有诱导和倾向性的话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官的独立审判。此外,由于司法腐败的严重存在,社会要求人大对司法进行监督的呼声很高,但具体进行监督的法律规定又不健全,因此,人大对个案进行监督时,有时会对正在审理的案件加以过问,甚至提出具体办案意见。这种做法违背了直接言辞原则,且严重损害了司法独立。对于法官的退休保障,美国规定法官达到一定年龄并具备一定工作年限的,可以带全薪退休,而且退休年龄比普通公务员高,并尽量推迟法官的退休年龄。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退休年龄与普通公务员适用同一标准,所以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比美国法官的退休年龄要年轻得多,这就难免会造成法官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 关于法官惩戒制度。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官惩戒制度在法律依据方面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在法官惩戒制度的法律依据方面,美国有一部系统的专门约束法官行为的《法官行为规范》。 我国约束法官行为的法律依据被分别规定在众多相关的法律规范中,虽然这些法律规范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关于法官惩戒的事由以及应当惩戒的方法,但是这些规定是凌乱而不系统的。 我国关于法官惩戒制度的规定如此凌乱而不系统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不能对法官起到警示作用。

其次,在法官的惩戒机构的设置方面,美国的做法是设立独立于法院之外的调查委员会或类似的专门负责调查处理法官行10 为不端和违法违纪的组织。这些惩戒机构完全可以从各个方面听取对法官的指控,有权在调查核实后,给予各种制裁措施。与美国相比,我国没有建立独立的法官惩戒机构。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法官的惩戒的职能部门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监察部门,由其负责对违法审判线索的收集、调查和对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惩戒。但是由于监察部门是设置在各级人民法院内部的职能部门, 由它们负责对发生在本院的违法审判的法官进行调查处理,极容易对本法院的某些法官的违法犯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这些违法法官得不到应有的惩戒。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虽然中美两国的法官制度在法官的遴选、保障和惩戒方面有不少共同点,但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法官制度在法官遴选方面,表现为对初任法官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法官的遴选程序重视不够;在法官保障方面,表现为相关立法不健全,法官保障力度明显不足;在法官惩戒方面,表现为缺乏系统明确的法律依据,实施过程中的配套机制不健全。这些缺陷与不足的存在表明我国的法官制度亟需改革与完善。

四、美国法官制度的借鉴

(一)从优秀的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并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

从优秀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在美国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法官遴选制度。律师不仅具有与法官相同的接受法学教育的背景,而且精通法律并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在美国,一个人做律师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其中之一就是被选任为法官”。近年来,在我国不仅有很多学者呼吁拓宽法官遴选渠道,建

11 议从优秀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而且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建立条件严格和程序规范的法官选拔制度,拓宽法官选任渠道,逐步探索上级法院从下级法院选拔法官,重视从律师、专家、学者中选拔法官”。就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司法厅副厅长王翠凤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从优秀律师中遴选法官检察官”的提案。可见从优秀律师群体中遴选法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实践中也已经开始探索,从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法官算起到2007年2月28日,已有22名律师、学者当上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以我国目前的条件,要实现这一步,也有充分的可能性,大批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律师行业,可以为法官的遴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并为从事法官工作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避免了直接从司法考试合格者中遴选的法官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因此,从优秀的律师中遴选法官对于提高我国法官的素质,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了保证权力机关真正了解法官候选人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保证其行使法官任命权不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法官遴选中由特别遴选委员会提出法官候选人的做法,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法官遴选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由法学教授、律师、公众代表和资深法官(法院院长或庭长)组成,由他们分别从法官候选人的法学理论水平、法律业务素质、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根据严格的挑选程序和标准,进行公开遴选,并将结果予以公示,然后将最终选定的候选人名单交由权力机关批准,从而克服现行法官遴选程序流于形式的弊端,选出真正符合法官条件的人员。

12

(二)切实提高法官保障力度,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从依法治国,保障司法独立和实现司法公正的角度而言,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法官终身制。但鉴于我国目前法官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法官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现实,如果断然实行法官终身制,必然弊大于利,所以目前在我国实行法官终身制的时机还不成熟,但在对法官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和严把法官准入关后,逐步实现法官终身制是完全有可能的。关于法官的物质保障,以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承担高薪制的运作,但是提高法官的经济地位,以彰显其职业尊严的做法却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具体改革思路是: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官的职业化改造,大幅度削减法官的数量,实现法官的精英化;另一方面对于非法官的司法工作人员,则应降低其工资水平,扩大与专业法官的收入差距,最终建立一套不同于一般公务员、符合法官职业特征的工资制度。 另外,为了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完全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有必要从源头上将法官的工资来源从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财政统一划拨。有关法官的特权保障,我国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建议法律明确规定,法官在依法审判过程中实施的行为和发表的言论享有不受指控或法律追究的权利,对于与执行审判职能有关的事务,免负出庭作证的义务。同时,我国还应制定相关的规定明确禁止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评论,人大对案件的监督应当是事后监督。关于法官的退休保障,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在目前我国法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是合适的。 但是,随着我国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如果我国法官的退休年龄仍然与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一样,无疑是对我国法官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在我国法官素质普遍提高以后,有必要借

13 鉴美国的做法,适当提高法官的退休年龄。

(三)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并设立独立法官惩戒委员会。

针对我国目前法官惩戒制度凌乱而不系统的规定难以对法官起到警示作用的弊端,我国有必要对这些规定予以系统整理,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官惩戒法》,将惩戒主体、惩戒事由、惩戒措施、惩戒程序等问题予以系统化、明确化。这样法官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对照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官惩戒法》的规定,是否应当受到惩戒并应受到何种惩戒以及受到惩戒如何行使申诉抗辩的权利等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 另外,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设立独立的专门“法官惩戒委员会”。 笔者认为,可以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法官惩戒委员会”,负责对法官违反职务方面的不当言行予以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没有构成犯罪的,由其负责处理。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权力机构,人民法院的工作对其负责,作为设置在人大常委会的“法官惩戒委员会”就有权力对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理,这既是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和职责,同时也是它们行使法定监督权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原因是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法官惩戒委员会”,可以有效避免惩戒委员会的人员与法官可能会存在工作上或职务上等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而不能够严格按照法官惩戒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惩戒的情况。

14 【参考文献】:

[1]熊先觉, 刘运宏. 中国司法制度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陈海光. 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 2002-04-30. [3]周道鸾. 外国法院组织与法官制度[M].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4]陈文新. 法官职业与司法改革[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宋 冰. 读本: 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6]赵兴洪. 法官的“钱包”[EB/OL].http://www.studa.net/ 2008-10-04 [7]陈 勇. 美国公务员收入真相[J].环球, 2006,(14). [8]袁成本. 喝人奶的法院副院长[J]. 报刊文摘, 1999,(3). [9]秦志凯. 试论我国法官制度的现状及改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7,(1). [10]陈文新,詹素娟. 论我国法官遴选制度之再优化[J].法学评论, 2007,(3). [11]李光明. 王翠凤代表建议:从优秀律师中遴选法官检察官[N].法制日报,2009-03-14. [12]吴 兢. 22名律师学者当上最高人民法院法官[N].人民日报,2007-02-28. 15

第二篇:中美教育技术比较研究

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部领导及部队首长都对教育技术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不少高校都把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学校的支撑学科进行重点建设。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技术学”学科如何建设,教育技术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模式等的研究受到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普遍关注。今年二月随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代表团参加了美国ECT2000年年会暨国际教育技术学术研讨会并顺访了夏威夷大学、印第安娜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等院校,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的领导及有关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同时参观了他们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及环境建设,并就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远程教育等情况作了深入了解,取得了一些第一手材料。现就中美教育技术情况作对比研究探索,以期能为大家进一步深入探索教育技术的热点问题,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健康深入发展提供借鉴。

一、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

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并结合美国的实际情况,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94年发布了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我国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翻译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并根据我国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特点,对教育技术做出了定义,其中以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为代表,他认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学位办1995年6月公布的学科目录,明确地把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编号为040110。教育技术学不但招收本科生,而且不少院校进行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研究方法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基础是教学与学习理论,手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高新技术,性质是定位于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所以我们说:“教育技术学是关于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科学”。

二、关于教育技术的人才培养

美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以硕士学位研究生为主,少量本科生及博士生,学制2-3年。硕士生以学位课程取得学分为主,不做课题,博士生除完成一定的学分外还必须完成研究课题,学制比较灵活,可以修一些学分后工作一段再来学习,可以5-7年完成学业。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系统设计及相关内容,重视教育技术94定义的阐述,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和开展研究,特点是在设计和评价上投入更多的力量。教学媒体制作也列入教学内容,学生主要是学习、研制网络方面的软件。他们明确表示“我

们培养软件的设计者,而不是培养软件的制作者”。学生来源主要是学校的教师,在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条件下培养利用教育技术当好教师的能力,毕业后还回学校工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协作讨论学习。

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主要是学历教育,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是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求职,学习的内容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门类较多,学习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实习和讨论。教育技术专业多设在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中学和高校教师。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也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立了一些硕士学位授权点,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及特点亟需进行深入研究。

三、关于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

美国教育技术研究从对教学电影等音、视频媒体的设计、制作及应用的研究开始,随着教育技术领域的变化而变化,到如今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成为科研的主要内容,也进行教学媒体的有关内容的研究,进行诸如“不同学习工具对学习者的不同影响”的研究。他们认为媒体制作易,设计难,难在要从教学的整体中去把握媒体技术的整合。没有整体的改变,技术不能实现潜能。正是由于从教学综合需要研究媒体,因此设计就成了主体。用MICHAEL MOLENDA的话讲就是“我们不培养制作网页的,而是培养设计网页的”。近几年来,网络教学及远程 教育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仍然是把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中也涉及到网络教学优缺点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生动机的研究及道德问题研究等多个侧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利用与研究,利用媒体(如计算机多媒体等)构建新的教学环境的研究也比较活跃。“教师培训与教育技术”构成了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主题。

结合我国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技术研究,构成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主流。其一是进行教育技术理论层次的研究,主要探讨“为什么”。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原理的研究,不少同志也重视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如何克抗教授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等,为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二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实施层次的研究,主要探讨“怎么做”。这是大量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远距离教育等,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基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这里的代表研究是《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医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九十年代末以来,网络教学及远距离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普及,逐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学为主,考虑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育技术研究逐步深入发展。例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网络时代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等。这些从不同的角度的研究一是探讨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分析了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法与资源;二是指出了网络远程教育中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及各种特点;三是指出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兼取“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之所长并弃其所短,是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四是介绍了协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模式,探索了协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并对协作学习模式下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五是指出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关系,为探讨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创新点,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这些研究代表了当前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与 主流。

四、关于远程教育

美国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在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点,夏威夷大学、马里兰大学都分别开设了远程教育本科或硕士学位课程或专业,有的专业,只进行网络远程教育,据调查统计75%的美国大学将提供网上教育,5000万成年人在学习。在美国几乎没有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同步教育的网校,美国远程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它的发展增加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选择,美国远程教育采取了卫星电视双向传递和英特网两种方式。

我国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了英特网和卫星电视网,规模大、发展极为迅速,但和美国远程教育比较起来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是计算机普及率和网络带宽偏低,是阻碍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上没有广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普及率比美国低许多。美国总统克林顿在96年就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该行动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中小学电脑都将连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21世纪现代技术教育;二是缺少广泛的资源合作。目前批准的远程教育学院大都采用和电信部门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这

一模式不利于资源的精品化、规模化和开放性。三是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我国远程教育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在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招生管理等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美国,教育部已经向224家包括大学、各机关、学校以及非盈利研究机构等部门授权,创建帮助教师备课的软件。四是各自为政阻碍了远程教育的进一步规模化、大众化发展,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共享,造成模式僵化和一成不变。五是社会宣传做得不够,许多人还不知道不清楚这一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大众化。美国的主要产业是信息高技术产业,其特性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频繁,客观造成了大量需要继续学习的群体,终身学习成为美国深入人心的一个观念。又加上美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无升学压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我们国家政府对此也极为重视,近来批准成立三十多个远程教育学院,具体如何发展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六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政策。从我国现状来看,远程教育的对象是欠发达地区的人群,而这些地区的网络设施及人员背景还不够完善,人们难以上网更谈不上远程教育了。美国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图书馆跨越数字分水岭,实行了折扣补助计划,由联邦政府通讯委员会每年从通讯服务基金中向有待帮助的学校、图书馆提供超过19亿美元的高速上网、Internet配线和长途通信的费用折扣,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中美科技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国情有许多不同,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在研究中美教育技术比较的时候,要结合我国实际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的优势,为我们教育技术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教育技术将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三篇:中美高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中美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1)

2、中美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3、中美高校体育教学的比较„„„„„„„„„„„„„ 3.1、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3.

2、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3.3、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3.

4、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

4、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强调避免陷入“应试体育”的误区 4.

2、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更加完善„„„„„„„„„ 4.3、具体体育教学方面 „„„„„„„„„„„„„„„4.3.

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地贯彻和落实„„„„ 4.3.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自主权„„„„„„„„„ 4.3.

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4.3.4、高校教学评价强调科学化„„„„„„„„„„„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 (2) (2) (3) (4) (5) (6) (6) (6) (7)(7) (8) (8) (9) (9) (9) 11)

(

中高美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张 慧 兰 指导教师

任 丽 萍

三峡大学

体育学院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等,从指导思想、管理体制、体育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进行比较分析,为探索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服务。 关键词:中国;美国;高校体育;比较分析

前言

教学改革与时俱进是我们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适应体育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因此,包括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评价在内的教学整体改革,日益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发达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学习。对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剖析自我,借鉴吸纳,在弄清国内外高校体育状况的基础上,理性地借鉴国外高校体育的合理成分、积极因素和进步之处,为重新构建我国新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提供良好的经验。(建议不用“重新构建”,可否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

1 中美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比较

中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体质,强调“健康第一”,注重发展技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上,由重视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逐步转变到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体育教学注重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相结合。

美国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可发展学生的一切潜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借助健全的身体素质更好地进行生活和服务于社会。

从整体上看,中美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基本相同,都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来指导教学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美国高校体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强调在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促进人们之间的感

情沟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而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的片面,在教学中较为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运动技术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体育锻炼,都是围绕“应试体育”的模式进行,运动负荷、运动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

2 中美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中国为集中管理体制,主要标志是国家对高校体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由国家制定方针和政策决定学校体育的人、财、物投入等。其优点是有统一的计划、目标和评价标准,便于检查。缺点是如果决策的水平较低,工作处理不当,将影响各地学校的积极性,易形成“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一般被称为体育教学部或体育教研室等,统揽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包括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业余运动队训练、学生及教职工的体育竞赛工作,它既是教学部门又是职能行政部门,体育教师都是单一学科。

美国为地方管理体制,无统一的部门来领导学校体育,各州行政部门负责上150分的体育课,20个州要求中学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利于发挥各地区的积极性。但各州差别较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比较。其优点是使学校体育更能符合实际,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缺点是全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决策机构和对课的评价标准,不便于统一的管理。而美国高校体育管理主要有两部分: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由学校教学部管理;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则由“娱乐体育部”和“竞技体育部” 管理。“娱乐体育部”主要管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各体育协会,组织大学生或体育爱好者参加体育活动和群体比赛,也经常参加一些社区体育活动,达到与社区沟通和联系的目的。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工作则由“竞技体育部”管理,“竞技体育部”隶属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并且按照全美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章程进行管理。“竞技体育部”将学生运动员分为国家级、国际级两个类别,高水平运动员经常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型体育比赛并多次获得世界冠军。比如美国的大学生篮球队就种多次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

3 中美高校体育教学的比较

3.1 体育教学目标的比较

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身心健康目标,即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运动知识技能目标,即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索养;

(三)运动参与目标,即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社会适应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培养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竟争与合作的关系。具体目标有:(1)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2)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社会化;(3)提高学生的素养;(4)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5)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优秀的运动员。

在美国,各州的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发展身体,提高运动水平;(2)终生参加体育,养成良好体育习惯;(3)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良好态度;(4)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培育人的自我表现力与竞争力,突出合作、进取冒险等精神。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有:(1)培养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2)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性,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3)加强安全教育;(4)提高互相尊重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素质。

在中国和美国体育教育目标比较研究上,中美两国由于教育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背景、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有所不同是必然的。藤了敬的研究认为,美国体育课程目的框架中的“个体的发展”、‘实现个体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等都是以“个体”为核心,而中国不仅强调个体发展,还要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强调社会需要对个体的制约性。但也存在共同特征:一是体育教学目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体系;二是体育教学目的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三是体育教学目的在基本内容结构上趋于一致;四是终身体育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得到认可;五是当代的学校体育向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是个开放、发展、动态的体系,它会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各国学校体育目标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将增强体质作为共同目标,都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作为共同的终极目标,这反映了各国对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功能的全面理解。 3.2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美国教育管辖权归属各州,高校体育没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标准,私立大学则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而决定是否开设必修体育课程,充分的体现了高校体育的自主性。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围绕健康体育和娱乐体育展开,健身类体育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学生选择、学习、评价、反馈及教学评估后反复筛选确定的,类型上可以划分为健身项目、个人项目、水上项目、舞蹈项目、户外项目、体操和其它项目。学生的选择性很大,在一个教学单元里会出现多种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内容。美国高校的体育理论内容主要强调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探究。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执行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指导性大纲和公认的课程标准,是列入正式教学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的非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体育课程,主要分为两类:设学分的公共必修课程和给予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技、战术教学内容所占比重达学时的60%一70%。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这些课程要求在两学年内完成。近年来,特别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指导纲要》公布后,各校根据《纲要》精神对体育课进行了教学改革,从一年级必修综合课,一年级开设选修课,发展为多数院校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选项课体育教学。从课程安排形式上看,既有一定的统一性,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论教学主要讲授体育的目的、功能和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损伤处理等,学生仅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比美国高校开设的众多的运动项目,中国高校开设的项目则少得可怜,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内容。项目设置多由学校体育部门设置,学生只是一个被动受体的角色,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固然与我国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师资短缺有关,但也与思想观念陈旧有关,我们应在现有的条件下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 3.3 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领域中主要有三种主导模式:(1)运动技能传授模式;(2)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模式;(3)“快乐体育”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调查与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三基型”、“三段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俱乐部型”这5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以“一体化型”为例进行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把体育教学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发挥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2)教学目标:强调个性与主观能动的发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课程的设置:体育课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1—2年级为必修课,3—4年级为选修课。学生根据所选项目上课,每学期可选择一个项目学习。( 4)操作方式:该模式教学课内的部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技能形式进行,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和练习方案,并寻找和创造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在高等学校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逐步落实,三个“自主”正在打破传统体育课教学的壁垒,教学正在朝着灵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是个地方分权制国家,教育由各州管理,各州享有决定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权力。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竞技体育模式;二是健身体育教学模式;三是社会责任模式;四是学科联合模式。在各种教学模式中针对不同

水平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其模式的基本内容是:(1)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发现或探索可发展学生的一切潜力。(2)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机体的增长与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的能力。( 3)课程设置:美国部分高校已取消体育必修课,大部分高校开设体育选修课,有些高校没有体育教学要求,但设立了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选项目进行练习。( 4)操作方式: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

通过对中美两国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高校体育暴露了三个问题:(1)目标指向较为单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体育能力、态度的培养,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2)特征不明显,针对性差,目标完成较为困难;(3)操作性差,不能发挥其效应。

3.4 体育教学评价的比较

美国高校评教一般是在最后一节课之前进行,是让学生填写“教学效果评价表”,学生填写好的评价表由系办公室统一保管,任何教师只有在公布考试成绩后,才能到系里调阅这此评价表。这样做不仅有效提高上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以下情况:学生为了使教师的评卷的尺度能放松些,希望获得教师的好感而过高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为寻求学生对自己的较高评价而给学生过高的分数。学生是评教的主体: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是否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是否能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是依据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定。评教的内容主要有:第一专项等级评定(1)课程的组织(2)教学方法(3)与学生关系(4)个性特征(5)总的评价;第二专题评论(1)该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哪些方面最突出(2)你认为该教师在什么方面还应该进行改进(3)这门课程能够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改进(4)其他评论或意见。

中国许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有些是在课外时间专门组织,有些是安排在考试之后。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是专家,但目前也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由专家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模式;第二种是同行评价;第三种是由教务部门将评教信息发布于网上,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或者是由教务部门发布的问卷评教,但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完善和评估制度的不够完备,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形式,无任何实质作用。而且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学生会因为成绩的原因而对教师做出或许违心或许无奈的评价。并且教师对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信息不能良好地反馈到终端,使得先前付出的成本得不到收益。另外还有一些高校采取领导参与教学评价,虽然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补充方式,但是评价者的行政地位,反而影响评价结果。学生不是评价的主体,分管教学的领导和同行专家是评价的

主体,学生评价只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补充形式和参考。因此以上提到的三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都不能客观的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难免会片面、死板和出现对教师的不公平现象。

美国高校教学评价采取师生双向互动方式。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实行双向的互动式的评价。与我国高校相比,美国高校更注重因材施教,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具人性化,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多样需求。

4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 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强调避免陷入“应试体育”的误区

我国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践中认识理解的片面,在教学中较为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运动技术传授。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体育锻炼,都是围绕“应试体育”的模式进行,运动负荷、运动技能成为了体育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这样明显偏离了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的进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更好的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教学思想和目标上应切实落实“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改变传统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由纯运动技术传授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在教学观念这一点上,要注重学生身心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培养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课程目标:(1)“健康”将取代“体质”和“体力”。(2)终身体育。(3)更加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4)学生体育态度和自主运动能力的培养。(5)寻求体育教育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与平衡。(6)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目标从隐性走向显性。(7)课程目标,从科学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健全发展。(8)突出体育教学的育人内涵。 4.2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更加完善

从整体上看,美国的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松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除美国教育部外,还有很多国家和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全美健康、体育教育、娱乐和舞蹈联合会,健身与运动总统委员会等等。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各州政府负责。美国的联邦政府很少负责具体的学校体育工作,而是由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州的高校体育工作。美国高校体育的校内管理也由相应的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教师负责,但其具体工作的分类比较详细。由此可见,中国高校体育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等等;但同时由于较少顾及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会对各地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美国的管理方式恰恰就可以弥补这个缺点,这种松散性的管理使得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能够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决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高校的积极性,使高校体育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学校体育目标和评定标准,因而难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准确的测评。

4.3 具体体育教学方面,其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4.3.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的贯彻和落实

综观世界体育教学的改革,最先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展开的。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学目标还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评价的内容。因此,把握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貌,以及体育教学发展的一般规律。(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各国高校体育教学共同的终极目标。70年代美国学者布切尔就指出,体育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增进健康水平。1999年出台的美国最佳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核心概念就是“健康体适能”,强调体育教学应“通过教授和应用健康体适能概念以促进终身体育活动”。我国更是一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历次的教学大纲中,均突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各国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有用“健康”取代“体质”和“体力”的趋势。这与各国对体育功能以及“健康”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有着极其类似的社会背景原因: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身体活动不断减少,精神紧张日趋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更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把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2)终身体育应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导目标。美国的《最佳体适能》明确提出体育教学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美国学者布切尔也早就指出,体育教学应基于参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促进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已经为世界各国所认同。(3)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强调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体育学习过程。美国最佳体适能计划的哲学思想就是“个体化和公平”,以至于被称为“个体化课程”。它强调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健康体适能上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4)强调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培养,以及自主运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国体育教学的共同特征。我国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及

“态度”问题,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5)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寻求课题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平衡。8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要求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领导作用,建立全国性教育标准。1991年4月,布什总统颁布了《2000年美国教育战略》要求全美各州、各个社区制定计划实现六项全国性的教育目标。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这一文件“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说明建立教育的统一性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度统一的高校体育教学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我国的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今后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4.3.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自主权

扩大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自主权,鼓励办学条件较好并且具有良好体育氛围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体育课程,突出办学特色。高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围绕健康体育、娱乐体育展开在项目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教学项目,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提高参与积极性。对于社会流行的娱乐性体育和户外健身,野营活动也应纳入体育课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理论教学应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体闲活动、身心调节方式为基础,使学生变“知识接受者”为“知识参与者”,培养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体育课程的时空得到扩展,形式更加灵活,学生的自性、选择性大大提高。选修制仍将是各国高校体育教学共同的组织形式,但是选修课占多大比例更为科学,则是各国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4.3.3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一是,倡导开设多种类刑的体育课,可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性别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二是,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课程内容的实质和发展:第

一、从我国发展和研究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规划和改革的实质,就是对陈旧和落后的课程内容的突破,对新世纪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第

二、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弹性化和自主化的体育课程内容特点,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科学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依据。第

三、普及健身教育内容、合理安排竞技体育内容、更新和充实体育

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建立富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现代化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途径。第

四、改革传统课程目标设计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是实施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卓有成效的方法对策。总的来说:(1)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强调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2)将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和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主体。(3)竞技运动项目将日趋教材化。(4)集竞技体育的课程化、生活化,集健身性、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简约性于一身。 4.3.4 高校教学评价强调科学化

现代高校的体育课程具有时代性、创造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人体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能像产品评价那样用指标性能的统一尺度来衡量,要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增强身体素质的需求;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保护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的权力。根据美国的经验和现在的中国国情,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并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体系。如美国的双向互动评价法就实施的非常到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应该继续朝着双向互动评价的方向发展,更具人性化,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学生与教师相互监督,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总的来说我国课程评价发展方向为:(1)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评价;(2)纵向上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是评价的标准,而不是无条件地与他人横向比较;(3)评价方式趋向多样化,更注重自我评价;(4)评价内容多元化,如情感体验、认识、社会适应等,更多地发现学生优点,激励进步;(6)评价项目自选化,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突出特长。

5 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发展正趋于全球化融合,通过中美之间的相互比较、交流、学习、借鉴,高校体育逐步走向统一,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教学思想更贴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成为不变的主题;教学内容更体现时代特色,向新颖性、生活化、乡上化、社会化发展;教学模式科学化、多样化,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将更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自主评价,更切合实际,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趋于规范、科学,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如果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较,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美国高校体育充满活力,体育内容丰富、教育对象明确。通过对美国高校体育现状的研究,从中吸取适合我国体育教学开展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来指导

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是有益的。

致谢:四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我的毕业论文也已经完成。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给予我的指导。

在我完成毕业论文期间,我的指导老师任丽萍教授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为了论文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我相信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个人是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论文的。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这篇论文的每个环节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熟悉论文的写作,并迅速的完成。再次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论文虽然已经完成了,但是由于能力有限,难免存在瑕疵,希望老师在阅读之后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将按照老师的指导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切我会将这次完成中遇见的诸多问题铭记在心,争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进步。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再次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任丽萍和我的同学!

参考文献

[1]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季浏.体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发展[J].体育教学.2006,(4) [3]曹淑忠.1990-2007体育核心有关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的综述[J].体育学刊.2008,(6) [4]王亚立.美国健康体适能课程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1) [5]陆淳.中、日、德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8) [6]郁震.美国高校体育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7]张勇等.中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8]吴贻刚.国外体育全球化研究现状、问题及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9]杜炳辉.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9) [10]陶永仲.国外体育课程改革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4) [11]王子朴等.中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2,(5) [12]赵妤.中美日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13]张建华等.21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1,(6) [14]曾怀光.中、美、日学校体育教育的比较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8) [15]叶鹏等.中美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9) [16]张细谦等.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11) [17]郭太玮等,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研究现状述评[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 [18]罗睿等.从国外学校体育的比较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聊城大学学报.2007,(3) 恭喜,可以定稿了!任务如下:

1、通读全文,熟悉文章,再次进行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整,这样才不至于在答辩时被难倒。

2、等待打印。(后期还需要填写档案袋封皮、打印大目录、打印论文“原创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3、5月初要把答辩的PPT做出来。

4、有什么其他问题可以联系我。

加油!

第四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作者: 蔡红生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年6月1日

【编辑推荐】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在这个万物共生的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它独特的地位。我们欣赏特色文化,我们追求和谐文化,希冀透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这个窗口,窥视并探究这个多彩世界色彩斑谰的文化的冰山一角……

【内容简介】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穿科学发展观,运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纵横交错中以点带面的方法,从文化、校园文化、大学和大学校园文化等基本概念的辨析入手,在寻觅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分别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主体、主要内容和主要载体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力图提出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选择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之解释 一 选题的确立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讨之路径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原则 三 研究的重点及创新 第三节 概念之辨析 一 文化 二 校园文化 三 大学

四 大学校园文化第二章比较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 中美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中国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美国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 中美大学产生与发展的相关比较 第二节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程的比较

第三节 影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主流文化 二 宗教信仰

三 社会发展第三章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主体比较 第一节 大学校长 一 大学校长的选拔

二 大学校长的知识背景与职业经历 三 大学校长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大学教师

一 大学教师的选拔与运用 二 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 大学教师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大学学生工作者

一 大学学生工作者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大学学生工作者的价值取向

三 大学学生工作者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节 大学学生 一 大学学生的招考录取 二 大学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 大学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第四章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内容的比较

第五章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主要载体的比较 第六章 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选择 结语:我理想中的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的博士生蔡红生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去年年底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答辩毕业,其博士论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在盲评和答辩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十年磨一剑,虽然他攻读博士学位、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拖得长了些,但他长时间执著追求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令人欣慰。作为导师,在他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之际,为其作序,当然十分高兴。 蔡红生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研究员,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此前长时间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曾多次借调到教育部有关司局工作,这些丰富的工作阅历,使他有机会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1995-1997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被教育部派往美国,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州立大学(林肯校园)访问学习了一年半时间,专门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其博士论文选题就是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该选题后来还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这一切,为他做好这个项目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令世人注目的今天,建设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中国政要和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大学人的孜孜追求。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流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撑,一流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当代,美国大学的实力已雄踞世界之首,以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为比较研究对象,探索中国特色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之路,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 (张耀灿)

【后记】

在漫长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期盼着论文出版成书、撰写后记的时刻。我想象,在这个时刻,我要饱含深情,畅谈我的悲欢得失,倾诉我的甜酸苦辣,表达我的满腔谢意,描绘我的美好愿望。然而,当这一时刻真正到来的时候,面对熟悉的键盘,我竟不知从何敲起!

这本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写成的书,历经了八年时间。这个写作过程实在是太长了,长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然而,正是由于过程的漫长,才使我受到的磨砺如此深刻,得到的关怀如此深切,获得的阅历如此深远。八年来,我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也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欣;有过失望,从而产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悲观情绪,退却、逃离和放弃的想法不时闪现,也有过高昂,从而产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浩然气概,奋力、坚持和图强的念头终占上风。八年里,我付出的不仅仅是辛劳和汗水,我收获的也不止是知识和学位。

我首先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张耀灿先生。做张先生的学生的历史很长。1980年,我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张先生就作为著名哲学家陶军教授的助手,到我们生物系七九级“蹲点”,给予了年轻的我和我的同学们以许多有益的教诲;1985年,我作为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班”的第二届学生,以一个理科出身的学生政工干部,在张先生门下开启了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启蒙教育;1997年,我从美国进修回国后,第二次投奔先生门下,接受他和已故的饶定轲教授①的指导,攻读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2001年,学术幸运之门再次为我开启,我有幸成为先生的博士生弟子。

【文摘】

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初是移植了英国的模式,英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不同流派在美国得到了各自的尝试机会。南北战争是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起点,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清了道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社会逐步由农业化过渡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由皮尔斯、詹姆斯、杜威等人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逐步成熟。同时,由欧洲传人的科学教育思潮产生深远影响。美国逐步吸取了不同国家(主要是欧洲)的大学制度和思想,把这些不同的大学理念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和美国自身的实用主义哲学相结合,逐步发展起了有鲜明美国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尤其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大学制度,那就是“学术性学科与实用性学科同在一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兼容;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并举;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兼顾;自治、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以市场为导向与多种渠道和方式调节相结舍,办学方式灵活多样”。

有关文献资料表明,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 waller)是西方第一位系统研究学校文化的学者。他在1932年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中首次运用“学校文化”概念,并从文化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后来,布鲁韦尔、考勒曼和麦克顿等人采用结构一功能主义的观点,将学校视为一个社会体系,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美国学者本森·斯奈德(Benson R. Snyder)的《隐蔽课程》,因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院文化和社会文化作了深刻的分析而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社会学家霍奥德·贝克(Howard Becker)以人类学的研究风格对学校的学术生活进行了研究,并对医学院的学生生活进行了研究,具体分析了影响学生生活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压力;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的《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从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管理角度对美国大学校园中的各类文化因子提出了明确而精妙的看法。

【书评】

构建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目前关于文化理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关于校园文化则相对较少,关于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的研究更少。《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一书对校园文化进行了细致研究,是一部颇有意义的力作。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在这个万物共生的地球上,每个个体都有它独特的地位。我们欣赏特色文化,我们追求和谐文化,希冀通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这个窗口,窥探并研究这个世界色彩斑斓的文化。”作者以创造和传播传承文化为职能的大学为阵地,就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作者不再纠缠于狭义与广义之分,而是建立在具有科学本质的文化概念之下。如他研究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生活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特别是“群体精神”的比较,凸显了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关于载体的比较则显示出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精神层面和载体层面的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的本质予以更深更科学的理解,还有助于生动展示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典型的亚文化形态的生动图景。

相对而言,美国很少有封建传统和负面政治因素的束缚。美国是移民国家,大学具有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照搬欧美国家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加上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的多样性发展,因而大学校园文化内容显得单一贫乏。

作者从大学的使命观、大学发展观和大学的教育观3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大学理念。从道德体系、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3个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大学道德。此外,还选取了自由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如何体现大学精神进行了比较。大学精神在美国,更多地已经内化到心灵深处,成为自觉习惯。而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在少数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大学学者的呐喊中。而且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大学校园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其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并不会否认大学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精神。 该书在对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基本主体、主要内容、主要载体进行的比较分析中,渗透着探索,包含着启示,在对理想中的中国大学校园文化选择模式进行的初步探索中,传递着理念、勾画着轮廓。最终,作者得出结论,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选择必须依据大学校园文化的当代全球时代境遇、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呼唤,从而构建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华中师范大学 周挥辉《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10日6版

第五篇: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中美财务报告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反映,财务报告格式的好坏、质量的高低都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大经济后果。美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从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也最严格,其会计实务体系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会计模式,对我国会计的影响之大是勿庸置疑的。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大量借鉴了美国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类似美国的财务报告体系。但是,国别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历史、文化、经济等的差异,导致了我国财务报告与美国的一些区别。目前,会计正走向国际趋同化,而在这个趋同化过程中,美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美两个的财务报告进行比较研究,为我们下一步的会计国际趋同做好准备。

一财务报告格式的比较

(一)资产负债表的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表基本相同,一个重大的区别是美国规定资产负债表可以采用帐户式和报告式来编制和报告1;而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有公司、企业都必须采取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另外,我国资产负债表术语的使用过于标准化,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独特事项或适应独特的企业类型,而美国资产负债表的术语却是多样化的。再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还特别设立了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这两个资产负债表要素,这是我国会计准则所没有的。

(二)损益表的比较

从损益表的格式上看,中美基本相同,两者都将损益表项目分为两大部分,即营业利润部分和非营业利润部分,但其含义不同。我国的营业利润的范围比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美国的小,比如投资收益在美国属于营业利润,在我国属于非营业利润。在我国的损益表项目中,除计算项目外,其他项目都有一一对应的账户。美国损益表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无法直接从某一账户中找到,因其会计核算的账户是各取所需,灵活多样的,在编表时则按统一的项目分析填列。另外,我国损益表项目的规范性与美国相比更严格,美国只是从大类上规范损益表的项目,营业利润部分更是如此。填报收入时,可将销售收入和其他收入合并为一项,也可将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单列;在费用方面,不象我国严格划分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而常常将销售费用和一般行政管理费用合并列示,将折旧费、利息费用单列,也有的将利息净收入单列,但对非营业部分却是严格的。

(三)现金流量表的比较

我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本上和美国相一致,区别是:美国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有两种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而在实际应用中,间接法比较流行。因为直接法虽然更为合理,但需要改变企业的报告形式和披露企业实际现金流量的敏感信息,同时如果企业现金流动种类多、收支渠道错综复杂,采用直接法会很困难。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要求用直接法,并且只要求提供当年数据。此外,一些美国公司还会出具现金流量预测报告。

(四)财务报告附注的比较

我国财务报告的注释部分远不及美国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我国的注释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报表附注是主要的,其内容包括: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重大事件等,揭示方法主要是底注和旁注。而美国会计附注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其篇幅大多超过会计报表本身,包括会计政策的提示、报表中具体项目的补充说明、报表格式内难以反映的内容和业务情况等,对于违反一致性、可比性原则的事项,注释也要求予以揭示,而且揭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旁注、底注、括号、补充报表、附表和信息分析报告等。

二中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差异比较

(一)财务呈报法律规范的比较

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立法方面,美国主要是《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而我国主要除了《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原则性约束与规定外,还受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细则和财政部的会计准则的法律约束。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美国立法强调三方面内容:强制披露、强制审计、法律责任。美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均由三大体系构成:会计准则体系、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审计准则体系2。在我国也强调强制披露、强制审计、法律责任这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于法律责任中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民事赔偿责任未作规定,还有一些规定过于原则、抽象,不便于司法的具体操作。

在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FASB这样的民间机构,SEC则保留了对FASB所制定会计准则的监督权和否决权。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是政府性机构——财政部。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执行的是财政部于20xx年1月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

(二)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

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从19世纪40年代起,美国证券界和会计界就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间经历了由禁止发布到鼓励但非强制性披露的政策演变过程,现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体系。目前,美国的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现象已非常普遍。我国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中还缺乏预测性信息的披露,预测性信息的披露还处于空白的状态。

(三)表外信息披露表外信息是企业提供的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而又不能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会计信息。表外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等。就目前我国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看,大部分是财务信息,这种不全面性的信息已不能满足报告使用者的需要。美国财务报告则充分利用了表外信息披露这种形式,将无法在报表内确认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然资源信息、难以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以及环境信息等等,通过表外披露进行报告,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获得比较充分的信息,从而方便其进行决策。在美国,财务报告使用者需要的是能够报告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信息的报表,从这样的报表中他们能挑选出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三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中美比较

(一)中期财务报告理论比较国际上对中期财务报告(简称“中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方法:独立观、整体观和综合观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的是整体观,明确规定要把中期只看成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需考虑对全年经营成果所作判断的影响,有关费用需以适当的标准和方式在各中期期间进行分配。我国侧重于采用独立观,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在独立观下,中报的计量和财务报告(简称“年报”)一样,都应当基于合理的估计。中期终了,编制中报,其会计估计、成本费用分配、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基本采用与年报相一致的原则和标准,不对有关费用进行均衡化。

(二)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关于对中报编报时间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上市公司应按季度编制中报,并向该委员会提供报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会计的报告期间,中报是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实务中,我国中报主要是指半年报和季报。关于中报内容的详略程度,美国只要求企业提供有限的财务资料,中期会计报表项目可详可略,报表附注可以简化,认为资料的及时性可以弥补资料细节的不足。鉴于详细披露信息需承担更多的成本,美国上市公司通常只提供最低限度的中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报中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会计报表一致。关于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美国对提供比较中期会计报表的要求包括:本中期末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收益表,本中期及本年初至今和上年可比期间的现金流量表。如果管理当局认为提供上一会计可比期间末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季节性波动,则可以提供这样的资产负债表;同时,可以提供离本中期末最近的几个月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在中报中,企业应当提供以下比较会计报表: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关于对中期会计政策变更披露的要求。对中期会计政策的变更,两国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美国规定,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的第一个中期内,则该变更的累积影响应包括在第一个中报的净收益中;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发生在企业会计的第一个中期以外的期间,应将变更会计由变更之前的中报改用新的会计准则加以重报。当不能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也不能计算模拟金额时,可以忽略累积影响数和模拟金额,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采用新会计政策对各中期以及年初至今报表的每股净收益的影响数,并同时说明忽略累积影响数和模拟信息的理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指出,企业在中期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其中,在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的情况下,除非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否则企业应当对以前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涉及本会计内会计政策变更以前中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数字的,也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会计政策在整个会计和可比期间一贯采用。四结论针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发展方法,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进一步改革:

(一)继续完善三大基本财务报表首先,随着股份公司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财务报表的详细程度需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将某些项目具体化,加大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其次,要对资产负债表中市价变化影响较大的项目如存货、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项目,辅以相应的补充形式列示其现行市价,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程度较高的财务信息。再次,还要尽快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金流量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财务预测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急需了解企业的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和情况。但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了解程度上的欠缺,无法对企业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他们要求企业编制预测报告(表)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大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应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制预测财务报告(表),并纳入企业正式的财务报表体系,以完整反映企业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4]。

2、股东权益变动表。近几年来,我国的股份制改革日益发展和完善,股份制企业和上市公司迅速增多,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除了要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同样非常关心企业的收益分配和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股东权益变动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财务报告中的一种报表。

(三)扩大报表注释的信息容纳量我国会计报表附注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相关性还远远不如美国,因此在报表附注的改进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企业在编制注释时至少应披露以下信息:(1)会计政策、方针的变更说明;(2)报表中重要项目的说明;(3)非常项目的说明;(4)不确定项目的披露;(5)关联企业及其交易的说明;(6)法定义务赞助的说明;(7)合并事项的说明;(8)重大期后事项的说明;(9)其他重大事项的说明。另外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各种软资产的出现,给现行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行财务报告应相应增加附表或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四)改善中期财务报告我国中报的内容十分详细,编制成本比美国要大,而实际的效果恐怕不如美国。中报应突出信息披露的重心,如重点披露中期销售收入、中期收益、中期现金流量等,其他重大事件可以使用临时公告的形式公布。这样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编制中报的成本,减轻其压力。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对中报的审计。通过独立第三者的鉴证,可减少虚假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治理有偿补课自查报告下一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