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论意志的自由

第九章 论意志的自由 一.自由选择者的自由

9.1 上帝造人,把自由赋予人的意志。这意志既不受强迫,不得不行善作恶,也不会因其本质而必然如此去行(太17:12;雅1:14;申30:19;约5:40)。

l

关于预定论,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绝对预定下,我们是否都成了机器人?"如果我们像威斯敏斯德神学家那样理解上帝的预定与护理,那么这个问题就能回答:"在永恒中,上帝就按其至圣至智的旨意,自由不变地预定了将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威斯敏斯德信条》3.1)" 上帝是万物的伟大创造者,祂维系、引导、管理、统治一切活物、运动和事物,从最大的到最小的"(《威斯敏斯德信条》5.1)。" 上帝在其护理之中,彰显极大的权能、难测的智慧和无穷的恩慈,甚至及于第一次堕落,以及天使和人的其它所有罪恶。这不只是有上帝的许可"(《威斯敏斯德信条》5.4)。

l

之所以有这个部分,就是因为当初神学家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预先做出了回答:上帝并不强迫人的意志,人受造时也不会因其本质而必然不得不行善作恶。换句话说,绝对预定与护理并没有将我们变成机器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行为--除了行为的善恶,是上帝所预定的,通过上帝的护理来实施的,但是行为的性质、动机或道德性是属于我们的。因此,整体而论,行为是属于作为个别受造物的我们。预定只是远因,它不是像电源信号操纵机器人那样来操纵我们。除非我们患有精神病,否则我们对我们所决定的每一项自由行为都有完全的知觉;是依照我们的认知与情感的状况,我们的欲望与倾向而定的;我们在作决定时,是按照最好的做法而定。即使是有人用抢指着我们,问我们是要钱还是要命,我们也是以当时视为最好的做法而决定的。换个方式说,控制机器人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机器人的控制器,或操控它的精密程序。机器人没有自己的感觉或意见!但我们行为的主要起因是我们本身的意志--我们有自己的意见。而上帝的预定与护理则是我们行为的远因。

l

这个结论有圣经上的根据,基督教导说:"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太12:34-35)。

二.人在四重状态中意志的自由

9.2 人处于无罪状态时,有自由和能力立志行事,得蒙上帝的悦纳;但人本是可变的,所以他也可以从那状态中堕落(创2:16,17;3:6)。

9.3 因堕落在罪中,要行与得救相关的属灵的善事,人在意志上已经完全丧失了这样的能力(罗5:6;8:7;约15:5);因此,他既是属乎血气的人,心中完全与善为敌(罗3:10,12),死在罪中(弗2:1,5;西2:13),所以,他无法靠他自己的力量归正,也不能预备自己归正(约6:44,65;林前2:14;弗2:2-5;多3:3-5)。

9.4 当上帝使罪人归正,把他迁移到恩典中时,就将他从与生俱来的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西1:13;约8:34,36);又惟独藉着上帝的恩典,使他能够自由地立志并行属灵的善事(腓:2:13;罗6:18,22);然而,因他身上仍有残余的败坏,所以,他既不完全,也不专一立志行善,还会定志行恶(加5:17;罗7:15,18,19,21,23)。

9.5 惟独在得荣的状态中,上帝使人的意志达于完全、不变的自由。那时,人的意志才能完全向善(弗4:13;来12:23;约壹3:2;犹24)。

l

这四个部分讲述人在四重状态中的意志,就是:(1)无罪状态;(2)败坏状态;(3)恩典状态;(4)得荣状态。或换个方式说,意志的自由,现今或堕落之前都是一样的。但是,人的意志是由人心的倾向而定,而既然人心的倾向在四重状态中是不一样的,那意志的自由与能力就受到了影响。

这四种状态概述如下:

状态 自然倾向

本身具有可变性吗? 意志与罪的关系 无罪 只有善 有

能够犯罪 自然 只有恶

无,需要重生才能改变 不能够不犯罪 恩典 有善有恶 - 能够不犯罪 得荣 只有善 无

不能够犯罪

以下是几项对四种状态的备注:

1.

无罪状态(第二部分) 比较《威斯敏斯德信条》6章1至2段。人受造时原有原义:"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传7:29)。那么,亚当和夏娃是怎么堕落入罪中的?神学家这么回答:人本是具有可变性的。怎么变?神学家没有尝试回答。亚历山大.贺智这么推测:亚当"易受外在的试探,过度的刺激也会使他动物性的倾向受到诱惑,这些若在适当程度上本来是无罪的"(162页)。

2.

败坏状态(第三部分)

比较《威斯敏斯德信条》6章3至4段。"得救相关的属灵的善事"指的是上帝眼中为好,为善的事。罗马天主教教导说,得救是因着信和随同的善行;但改革宗教导说,我们所有的善行在上帝眼里都像污秽的衣服。属乎血气的人是死在罪中的,而不是病在罪中。因此,属乎血气的人不能自己归正,而不是像阿民念派所教导的那样,圣灵呼召罪人,但罪人是否信主关键是靠自己决定。况且,罪人也无法预备自己归正。 多数清教徒都教导说,罪人应当寻求得救。既然归正或重生完全是上帝的工作,许多清教徒认为罪人应该等待上帝施恩,使他们归正,这样他们才能说他们已全心信靠基督。但是,他们在等待之余,不应该虚度光阴,因为他们能够读经、听道等等。但是,这些行为本身并无功德:也没有保证说,假如他们这样做,上帝必使他们归正。可是,却有许多人误以为这些行为是绝对必要和有效的,而他们也确实预备罪人领受上帝的恩典。(许多清教徒采用"预备"[prepare],却其实指"寻求"[seek],这可能是导致误会的原因)。当时的牧者们志在纠正这种错误主张,人无法预备自己领受上帝的恩典,因为当人在寻求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正寻求上帝,而是寻求得救的惠益与安慰。这样的寻求是自私的、和罪恶的,虽然如爱德华兹所教导的,比较而言,罪恶较少一些。

人无法自己使自己归正,这是圣经坚决和明确的教导:

a.

属乎血气的人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弗"2:1);他们心地昏昧,心里刚硬 (弗4:18);他们是罪的奴仆(罗6:16, 20);以及魔鬼俘虏(提后2:26)

b.

属乎血气的人不可以改变自己:"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你们这习惯行恶的便能行善了。"(耶13:23)。"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6:44a)。参看《罗马书》9章16节;《歌林多前书》2章14节。

c.

为使人能进入上帝的国度,上帝主权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3:3)。因此,归正又称为受造(弗2:10)和复活(约5:21)。

d.

使罪人归正是上帝的工作:"我要使他们有合一的心,也要将新灵放在他们里面,又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使他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上帝"(结11:19-20;36:26-27;耶31:33)。"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他听见了,主就开导他的心,叫他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徒16:14)。

e.

基督徒信心与圣洁的增长是上帝的工作:"我深信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

3.

恩典状态(第四部分)

当罪人重生后,他便进入了恩典状态。在重生过程中,有两件事的发生,首先是否定性的,上帝"将他[罪人]从与生俱来的罪的捆绑中释放出来。"重生之人已不再是罪和撒旦的俘虏或奴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8:34,36)。换句话说,现在罪人有能力不再犯罪了。第二是确定性的,上帝"使他能够自由地立志并行属灵的善事"。《威斯敏斯德信条》第10章教导说,圣灵赐给我们一颗肉心,在心灵里灌输新的属灵倾向。

可是,上帝却本着自己的美意,使蒙重生者今生身上仍有残余的败坏,而不是完全地根除。正因为这残余的败坏,重生者不只行善,也犯罪。即使他定意行善,也有罪混在其中。"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5:17;比较罗7:15-23)。

我们在《威斯敏斯德信条》第13章"论成圣"中会更加详细地说明。

4.

得荣状态(第四部分) 当我们说到得荣的人不可能犯罪时,不是指他已不是自由选择者了。这是指旧的败坏倾向已完全根除,灵魂也完全地成圣(弗4:13;来13:23)。因此,它有着不变的圣洁意向。这就是得荣的人不可能犯罪的意思。

第二篇:论自由意志的存在及其表现

摘要: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本文初步从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两方面解释自由意志的存在与表现。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来分析自由意志的表现。

关键词:自由意志,意志

人们常常谈论意志,认为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所特有的,人是可以通过意志来控制行动。而关于自由意志的存在却有很多的争议。

心理学中存在自由意志论和决定论的争端,自由意志论假设人类有选择他们的行为的自由,人类在本质上是自我决定的。 自由意志并不意味着行为是没有原因、完全随机地存在,而是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外界环境和社会道德等境因素能被意志所拒绝。由罗杰斯和马斯洛等人所创导的人本主义是人类自由意志论的最强有力的倡导者,认为我们能够自我选择需要的目标,自由的行动。决定论假设,每一个物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因此,既然人类行为是一个物理事件,它也应由先前的因素引发。决定论强调因果律,而科学的目标便是提示这些规律从而对将来的事情进行预测和控制。心理学中大多数流派都采取了相当严格的人类行为决定论的观点。行为主义主张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其中以华生为代表,他先提出了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观点夸大了外界的对人的影响。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人的行为并非全由外界环境决定,也受内部状态的调节。这种调节就有自由意志的表现。

对于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区别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表现为意识对行为的调控。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一是推动人从事达到目的的行动,二是制止与目的不相干的行为。但在生活中人常会行动的自由感,有时候不受意识的支配。如意志和学习的关系中,对于学习这种繁重而持久的工作是需要意志才能坚持下来。但人学习学习过程中也并不是总能按意志行动,书看久了感到枯燥了,人会做与看书无关的事(看看屋外景色,踢踢球)来缓解这种枯燥感。这就是自由意志的表现。人们也许将这视为学习中的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的表现。所

以我认为自由意志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有一定的关联。就像潜意识常被人的意识所压制一样,自由意志也因人的理性的,环境的压力所排挤,处于边缘化了的心理倾向。

意志与自由意志在行动的过程中看,意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也就是说意志的行动是个体经过深思熟虑,对目标目的有了充分认识之后采取的行为。这里特别强调是自觉的目的,不然就就失去了有意识的能动的前提。而自由意志是有偶然的或一时盲目的的行动倾向。一个人在上课时没有一直专注黑板,突然向窗外看去,这一过程是偶然的,但却是人自己选择的行动。意志特征之二是以不随意运动为基础的。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受个体意识的调节和控制,具有目的性。如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自由意志却不全为随意运动,像冲动行为,是一种不随意的运动形式,常是在情绪激动时产生的,但行动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没有因为环境的外界因素而受到控制。意志特征之三就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困难有内部和外部外部,外部的有恶劣环境和挫折等,内部的是来自自身,干扰目的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自由意志是因人外界的困难的反映或本身的内部的需要而选择自己所倾向的行动。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任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意志行动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就是人的本能和基本需要的外显和表达。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信念的或哲学理论 (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自由意志被认为对道德判断因而受到众多宗教组织支持。

自由意志常在西方哲学界得到广泛的探讨。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志的自由,把意志说成是一种独立于客观现实的、纯粹的精神力量,不受任何因果规律的制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鼓吹唯意志论,将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和客观化。人类本身也是客观化的意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自由,这种不受任何条件的决定。他承认人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选择的,但是条件能否发生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例如一个抵抗者被关进狱中,环境条件几乎不能让在

做什么事了,然而他依然可以有许多选择。如读书,写文章或绝食。萨特反对一切决定论的因素,如环境、教育。唯心主义的观点过分提高了人意志的作用,人的行动多数是按客观的世界的规律的。人人想得到财富,但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才可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志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有一定的意志自由,但人的意志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人的行动也要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很完善,不能说明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发展的实质。哲学常将自由意志与犯罪联系起来讨论。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认为自由意志本质上是善的,因善事对其有好处,而恶事使其深受其害。一个人之所以要作恶,也只是他以为那是善的。只要他知道那是恶的就不会主动去作恶了。因此要向善,关键不在于限制人的自由意志,而在于交给什么是善的。

自由意志的认识与发展问题现在仍然有很多需要解决。人在生活中多数是按意志所行动的,自由意志是在人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的。应该是内心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反映。却时常被外界的环境(道德与舆论)和内在理性精神所隐藏起来。人也不能没有自由意志,失去了自由意志就失去了人的选择能力,如动物与机器一样按规律行动。

第三篇:影评:从《飞越疯人院》看自由意志

一、故事情节:

飞越疯人院是1975年导演米洛斯.福曼根据肯.西克的小说《飞跃布谷鸟巢》改编而成。故事的主人公叫麦克墨菲,由尼克尔森饰演,由于他生性好斗犯了法,被抓去了农场改造,由于他不堪农场的残酷装疯,所以他便被送去了电影中所讲述的那家疯人院里。当墨菲来到这里以后他发现,这里的环境比在农场里好不哪去,而且更遭。每天所谓的疯子病人们,在医生的“巴浦洛夫摇铃”的提示下吃药,而且要在被盯视的的情况下把药服下去。作息时间一成不变,没有电视娱乐节目,处处是极度压抑的气息。

主人公墨菲于是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开始了抵抗。首先,由于墨菲喜欢棒球,而且美国棒球大赛直播在即,所以墨菲在病人讨论会议上把晚上看棒球电视直播的提议说了出来,但是参加的九人会议中只有三人同意,另六个人惧怕着院长瑞秋小姐的眼神。会议以麦克墨菲的失败告终。在休息室里,病人们在那里玩着无聊的纸牌,有的在那里发呆,墨菲不甘,又一次怂恿大家逃出疯人院去市中心的酒吧看棒球直播比赛,大家都认为这是儿戏。墨菲指着旁边的沉重的金属水筒说:“我打赌,若我能举起这个大桶,大家就跟我出去看棒球比赛。”大家以为根本不可能,从来没有人举起过它,所以便跟注。最后,墨菲使尽平身的力气,尝试了多次,那只金属筒在那里岿然不动。墨菲气愤的瞅着大家,眼神里透着几丝失望,说:“但是我试了,对吧!至少我试了!”疯子们都认为他疯了。

故事的情节又转到了潮湿的体育场上,墨菲望着铁栏网外面停着一辆客车,于是会心一笑。他借高大的“酋长”的肩膀越过了铁网,自己开着这辆客车载着疯子们兜风,然后偷了一艘渔船让大家感受海洋的浩瀚,天空的蔚蓝。他想让大家明白外面的世界其实很精彩。电影的镜头从疯人院的小视角转到了广阔的海洋的大视角,视角明亮、广阔。

然后电影进行到了高潮,墨菲把两位应召女郎引入疯人院,墨菲把医院的一名看护收买,深夜里,开了一次疯狂的party,把疯人院搞得一塌糊涂。墨菲把医院的的门窗打开,坐在窗前陷入沉思,表情多次变换,有甚慰、有迷茫、有憧憬,亦有无奈。但是他没有逃走,第二天的早晨,他躺着在打开窗子边旁的地板上。院长瑞秋很是愤怒,她把故事里的一位名叫比利的人叫过来(故事中比利被发现和一位应召女郎赤裸的睡在一起),无情的揭示了他的弱点,扬言这次绝对不会饶恕。比利由于害怕,割喉自尽。这次墨菲无法忍受,暴怒的用手死死地掐着院长瑞秋的脖子,最后墨菲被一名医院的看护砸晕。

故事到最后,医院里凡是认识墨菲的都说墨菲逃走了,真正的“飞跃疯人院”了。但是故事里的那位高大“酋长”在夜里看见了被送到病床上来的墨菲,这时墨菲表情呆滞,不能言语,头上有两道手术伤疤,他被医生实施了脑前叶手术。这种手术曾被用来治疗那些性格异常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和严重强迫症的患者,经过手术后,这些患者无不变得非常驯良和温顺。酋长看着痛苦的墨菲,用枕头把墨菲捂死了。他走到墨菲生前没有举起的大水桶旁,吃力的把它举了起来,然后走到窗前扔了出去。然后酋长爬过窗户,逃走了,镜头切换,又由近变远。他的前方是葱郁的树林和蔚蓝的大海。酋长说要带墨菲的灵魂飞越疯人院。故事结束。

二、剧中人物:

老头子哈定:留着绅士胡子,带着老教师们带的大眼镜,始终认为他的妻子要出轨的精神病人。剧中哈定是个见风使舵的老滑头,他既不敢惹怒另类的墨菲,也一如既往的阿谀奉承院长瑞秋。在墨菲打赌要举起那只水桶的时候,他坚定地压了20美元。他是疯人院里认为精神最正常的人,医生是这么认为的。最后当酋长破窗而逃的时候,镜头里是他隔着铁窗望着逃出去的酋长,意味深长。他代表着社会的中上层人物,中高收入阶级

矮子马提尼:剧中一位善良淳朴憨厚的矮子,他喜欢墨菲的特立独行,墨菲所有行动想法他都大力支持。在剧中,他是医院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被极度压抑的人物。打赌的时候,他赌5美分,而上面的哈定老头则是20美元,是马提尼的400倍,可见疯人院里也是有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他代表着社会的被剥削压抑的底层劳动人民。

口吃的比利:剧中是一名口吃严重的年轻人,而且患有恋爱狂想症。最后他被院长瑞秋发现赤裸的躺在场上,当他被叫来训话的时候,比利的口吃症状突然好转了不少。但是当瑞秋直揭他的弱点的时候,他的症状有严重起来。最后他害怕被电击等残酷的惩罚,割喉自杀。他代表着社会的青年阶层,有憧憬,有弱点。

契士维克:里面一位带着大眼镜秃顶的老头,有着倔强的性格,也有着一腔充满自由梦想的老头。在剧中,他坚定的站在墨菲的那边。一次在讨论会上发脾气搞乱,被医生拉到特殊医疗室进行可怕的电疗。他代表着社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有自由梦想,有自由意志,但处处被压抑。

院长瑞秋:剧中的一名道貌岸然的的白衣天使,她处处压抑着病人们,利用固定的作息时间让所有的病人遵从臣服。若有的病人抵抗自己的意志,便会受到对待精神病人残酷的惩罚。瑞秋差点被墨菲掐死,最后给墨菲进行了残酷的“脑叶切除手术”。她代表着统治阶级,冷酷无情,看上去正义凛然,但是处处反对着人民的意志。

卷发看护:剧中里一名冷酷无情的医院看护,以暴力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高人酋长:剧中喜欢拿着笤帚扫地的大个子,大家都叫他酋长。疯人院里的人都以为他又聋又哑,但是麦克墨菲在和他交往中慢慢发现酋长既不聋也不哑,他不在沉默,不再静观着医院里的非人制度。篮球场上,墨菲让酋长不再麻木,能把篮球放到篮筐里,这是对墨菲的良苦用心的回应,他不想让墨菲这样的人绝望。最后酋长把已被医生弄成植物人的墨菲捂死,他不想让墨菲就这样行尸走肉的活着。最后他搬起了那沉重的水桶,破窗而出。他就是社会上的沉默的大多数。

三、影音之外

被称为红色罗宾汉的切.格瓦拉一生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着,最后却被反动派用子弹洞穿了胸膛。在给他妻子的绝笔诗中他写道:“再见了我的唯一,不要再饿狼面前颤抖,也不要在思念的草原上冷得发抖。”

电影《勇敢的心》里面的英雄威廉华莱士,为了抵抗外族入侵苏格兰,率本土的人民发起抗

争。在剧中他说了一段话激励了战场上无心恋战如羔羊的苏格兰人民,他说:“如果战斗,你们可能会死。如果逃跑,至少还能多活一会儿。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就一个机会。回到这里,告诉我们的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最后华莱士没有完成自己的自由梦想,被侵略者肢解分尸示众。但是后来的人民开始觉醒,开始团结抵抗外侮。

疯人院的人们在墨菲未来之前生活似乎很平淡、很正常。但是有人说一直处于苦中就不觉苦了,这就是在强权统治下被压抑出来的奴性。故事中的酋长是沉默的,直到墨菲的出现,他找了希望,最后破窗而出,寻找他的梦想去了。

一个被压抑的社会,会有麦克墨菲的出现,也会有沉默的大多数不在沉默的破窗而出。

——2013.1.25 文/菲德艾尼

第四篇:论自由意志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由意志是支配历史传述的意识模块,它决定着历史传述者以一种何种状态对历史本身进行传述。自由意志在其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做是人思想的附属品,是在人思维作用下的意识产物。但是从其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意志的存在,以及在历史中的地位是其独立进行存在的,或者说是人只是表达自由意志的载体而已。那么何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志不是外力作用所能改变,其存在是自身存在价值最好的表现形式。自由意志是通过人作为载体,表现在历史传述过程中的,这种意志形态是处在完全自由状态之下,可以说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下的有条件的意志形态。自由意志在其存在的途径中仅受一种状态的约束,这就是理性。理性并不是对自由意志进行束缚,相反,理性是为了使自由意志在其表达上更具有准确性,使得自由意志更能表现其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表现其存在的价值。

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人所独占的,人在自由意志的表达上只是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人产生了自由意志,而这种想法则是纯粹的错误,正是因为自由意志的独立性才使得自由意志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值,成为了不受人为因素支配的存在形式。相反,自由意志是支配人行为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支配作用的存在使得自由意志实现了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这种独立表现在历史上则是使得历史成为了历史本身。

历史在目前状态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因素使得历史失去了独立性,可以说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这种独立性

的丧失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三者出现了实质性的差异,出现了不衔接,人对于历史开始出现了理解的偏差,使得历史被认为是政治的鼓吹者。历史独立地位的丧失是历史的可悲之处,而历史传述过程中的政治化则是历史的可叹之处。

在历史传述中,自由意志占据著支配的地位,只有在自由意志的状态之下,历史本身才能本真实的传述,防止历史本身在传述中被扭曲,或者以点盖面,或者肆意的加入其他影响因素,使得历史信度差被人为的扩大。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由意志的作用在此时就是使历史本身能以最完美形式表现的精神状态。而自由意志是保证历史本身能不被完美传述也是由历史本身及历史传述过程所决定的。

对于历史的了解我们现在单纯的是认为是对过去事件的记述,其实历史是文明的汇总,是人类文明过程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历史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文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使得人能了解整个文明的面貌。此处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历史本身的表现形式人为历史。正是因为历史本身必须通过人为历史才能使其自身具有了文明汇总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就是所谓的前车之鉴。但是任何事件都是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必然的,我们所说的前车之鉴也仅仅是一种相似而已。因此,正是因为这种前车之鉴的作用,才有“读史可以明智”的观点,而这也是历史作为文明汇总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说历史不单单是事件的记述,更是一种文明的汇总形式,也是一种文明传承形式。

作为文明传承的形式的人为历史必然会打上人为的烙印,而这也是历史信度差存在根本原因所在,历史本身并不是人为作用的结果,其只是对

人类文明汇总而已,仅此而已,但是在其传承过程中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历史本身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直接影响了理念历史存在的依据,或者说升华的依据。因此,就必然需求一种意志状态来制约历史传述者本身,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够自由的表现历史本身,将其呈现。 在历史传述中人往往是认为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从这个观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本身深受政治环境、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则是造成了历史传述的不准确性,更有甚者就是对历史的肆意捏造。而这种肆意的捏造或者扭曲则是由于历史自身价值所决定的。人对于前代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史书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人为历史的重要的政治价值,这种政治价值的表现形式则使得历史出现了所谓的正史和野史的区别。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专业的历史本身传述者,而这些人则是被严格控制在了政治形态之下,这种政治形态则使得历史传述者本身不能对历史进行正常的传述,最终形成了历史的政治性,一旦历史出现政治性,历史可以说是进入了死亡期。理念历史此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历史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这我之所以强调政治对于历史传述的影响是因为在诸多影响历史的因素中如环境、传述者本身的价值观等等,都不能超越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成为了历史传述的标准尺度,政治本身决定了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状态下历史就是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反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附属品。而这种附属品的地位归根到底是因为历史传述者不能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形成自身对于历史传述的“非自我”的传述模式。这种“非自我”的模式使得历史传述者不能根据自身意志

进行传述,反倒是根据政治走向的变化而出现对历史传承的向政治靠近的趋势。因此“非自我”状态下的历史传输是一种病态的历史传承模式,其本身就是对历史本身的否定。

正是因为这种“非自我”的存在,才要求自由意志成为历史传述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模式。

提到意志总给人在意识上造成这种状态是人的附属品,其存在是深受人自身制约的,其实不然,自由意志作为意志状态,其存在不是人的附属品,相反自由意志是借助于人来证明其存在,人在自由意志的发挥中只是一种载体或者说是表现工具,是自由意志存在的证明形式而已。正是人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本身能更好的体现,但是并不是说没了人自由意志就不存在,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其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则是在人为历史之中,正是这种人为历史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被最直接的表现。

自由意志支配着历史传述者,使其由“非自我”的模式向“自我”模式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传述者自身状态的转变,更是对历史本身传述的转变。可以说正是因为自由意志的支配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对历史本身进行更真实的传述。因此,自由意志是对历史本身传述起支配作用的意志模式。

自由意志在其根本目的上是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历史能从政治模式的路途中脱离出来,使得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存在形式。历史因为其特殊的作用,使得历史在其表现形式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这个我们上面已经提到,那么历史成为政

治附属品的模式是什么,只有弄懂这个我们才能更好的解释自由意志使得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与政治相脱离。

政治对历史的影响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其他的影响因素都是政治因素的派生物。政治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表现形式则是对于历史传承的垄断上。中国历朝历代大部分都专门设有历史编辑部门,负责对历史进行编著,这种模式下就使得历史传述者成为了政府的公职人员,这就决定了历史传述必然会跟着政治态势的发展而出现变动,尤其后来发展到了只有官方编辑的历史才被认为是正史也就是真正历史的阶段,这可以说是对历史垄断的巅峰。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历史进入两人一个循环的怪圈就是:政治影响历史传述,人为历史宣传政治因素,这种加强后的政治因素又成为影响历史传述的因素。可见,此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与政治本身的协调,起到维持政治模式的作用,此时历史真的不能称之为历史了,此时历史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是政治影响下的适合政治模式的以历史为名的政治宣传工具而已。自由意志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得历史传述减少或者是消除历史因素对其的影响,使得人为历史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历史本身一致,从而为理念历史的出现做好必要的准备。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由意志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状态转变为“自我状态”,使其排出政治因素对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使得历史本身真正减少或者说消除政治因素对历史传述的影响,使得历史或者说是人为历史不在成为政治的附属品,而真正成为历史本身升华为理念历史的桥梁。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作用所在。

对于自由意志本身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自由意志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可以说自由意志是在一种不受束缚的条件下的意志状态,但是这种不受束缚不等于不受约束,对自由意志的约束是为了保证自由意志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对于自由意志做好的约束则是理性,正是因为理性的存在,才使得自由意志能更好的在合适的状态下发挥其作用,自由意志不是肆意的发挥。

理性是对自由意志本身发挥作用最好的保证,也是对自由意志本身最好的解释。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发挥其本身作用,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也是以理性为前提的,自由意志就如火车,而理性就是轨道,保证火车的正常运行。

此处我们用了约束而不是束缚,是因为理性不是对于自由意志的束缚,而纯属于一种约束,这是有根本区别的。理性使得自由意志有了共同的规范,使得自由意志在其发挥作用上更能体现漆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所在就是使得历史传述的准确性更高,更能符合历史本身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就在于真实性上。

理性作用下的自由意志使得自由意志在人这种载体下发挥其作用时具有了“度”的准则,使得自由意志在一种被认可的范围内最完美的发挥其作用,这种被认可的范围则是不违背当时所公认的道德底线的限制。一旦自由意志超出了这种底线,那么自由意志不但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相反则会使得自由意志作用下的历史传述走上歧途。理性则是顺利解决这种状态的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理性的存在才使得独立意志能真正的成为名符其实的自由意志,而这也是自由意志发挥作用的前提。

前面提到自由意志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转变成“自我”,使得人为历史减少了或者消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成为独立的历史存在,不再是政治的附属品,那么在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是怎么发挥其作用的?

理性约束下的自由意志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在于思想模式的转变。在对历史本身传述的过程中历史传述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为历史是在历史传述者作用下形成的历史本身的传述形式,历史传述者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历史传述者对于历史本身的传述过程中自身的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历史传述者自身的观念是对历史本身的传述往往形成了自身的模式表现形式,但是这种模式表现形式若是不能在自由的状态下则不能真正形成历史传述者自身所认为的最佳的表述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往往在某种外力的压力下形成,其所形成的状态则是一种压制下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历史传述者不是真正表现其自身对于历史本身的传述,而是外力作用下自身违背自身意愿形成的模式,这种“非自我”的模式导致的结果则是历史传述者本身就对人为历史存在诸多的质疑,更何况是历史接受者。自由意志的存在就是改变历史传述者自身的这种存在状态,使得历史传述者能够根据历史本身真实存在而对历史本身进行传述。而这也保证了历史从附属品的地位上独立出来,真正成为历史存在,使得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与政治进行了脱节,不再受到政治的影响,也就不再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变为了真正的自身。

自由意志是独立存在的存在模式,正是因为这种独立的存在模式才使得其通过人这种载体充分作用于历史本身的表现形式——人为历史。正是

由于自由意志的出现才使得历史本身、人为历史、理念历史形成了时间、空间上的结合,使得历史传述者由“非自我”转变为“自我”,历史拜托了附属品的地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这两点也是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的重要价值和存在形式的表现。自由意志保证了历史成为历史。

第五篇:毅力与意志力

毅力不是一天培养出来的,是性格及后天锻炼的结果。

我的毅力比起我同学(大学)及同事都要强:一个事实就是这么多年我坚持锻炼,直到现在几乎未间断过。出差时行李里都由运动鞋和泳衣,只要有空就去宾馆的健身房和泳池。

有时同事或同学说要买个跑步机跑步。我就问他是否有锻炼的习惯。他说没有。我就建议他先养成锻炼的习惯如早上或晚上,周末一定要找时间,哪怕是半个小时,都要出门走走。养成习惯后,再买不迟,否则多数买了跑步机,不过一个月就成了放衣服的架子了。

从我的经历看,毅力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上小学时,学校有晨练和早劳动,每天6:00就要起来,有时跑步,有时要完成劳动任务。任务也很简单,就是捡粪!现在的人和城里人没这个概念,农村的都有这个经历。直到小学4年纪我都是在农村生活的。这四年,我先学会了打乒乓球,都是在水泥台上练,看电影模仿;接下来大篮球和排球。这样,就养成了早练的习惯,一直到毕业上班。高考那会也没断,早上6点起,半个小时跑步,然会吃饭上学;大学也如此,早6点,半个小时;下午4点开始锻炼到6点。

所以,毅力是要慢慢培养的,要从一点一滴的事做起并坚持,持之以恒。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下一篇: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