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且系统的新加坡教育管理体系

2022-09-11

为了提高我市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市教委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合作开展重庆市“卓越教育管理人才培养项目”。2012年5月11日, 我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 成为被录取25名学员之一。该项目学习时间一年, 前半年在重庆师范大学, 后半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3年2月28日, 我们25名同学一同飞往新加坡, 开始了我们的学习生涯。半年时间里, 我们聆听了世界一流大学教授的报告, 阅读了新加坡教育类书籍, 参观考察了新加坡部分学校。半年的学习生活, 让我对新加坡教育有一些感性认识。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构成。复杂的构成并未阻止其成为先进的教育之地, 这是因为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 其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形成了一套开放且系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其严格的教师聘用制度、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等管理制度, 是新加坡教育走在世界教育前列的根本保证。

一、新加坡教育简介

作为花园之国, 新加坡于马六甲咽喉要塞之地筑起了坚固的心灵长城, 实现了工业兴国。其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 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在于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育质量的全方位监控。

新加坡的教育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时期。从1959年至1978年为求生存而推动教育发展, 目的在于为早期独立和工业化的新加坡提供训练有素的员工, 那是在世界通道上的出口经济赢得发展的契机, 同时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力求让每一个公民都接受公平教育, 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发展;从1979年到1996年, 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后产生了新的矛盾, 那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大量的人力需求未跟上, 于是为求效率而推动教育的改革;时至今日, 新加坡已经发展到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的才华与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因此,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发展教育。

1.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多种教育质量监控制度。

其中, 比较有影响的全国教育质量检测评估制度有校群督导制度、全国统考制度和卓越学校模式。所谓校群督导制度是指以校群督导 (从有威望的、管理出色的中小学校长中选拔出来的进行督导的管理人员) 分片区来对辖区内的学校的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新加坡教育部以地域为基本标准把全国分为东、南、西、北4个区, 每个区分别由教育部学校督导司的4位副司长负责。每区又分成7个校群, 多数的校群都包括了不同类型的学校 (小学、中学、初院/高中) , 校群就是由校群督导负责管理的。通过对学校的管理方面进行监控, 保证了学校领导对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重视和贯彻执行, 同时有利于监督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真正服务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通过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检测与评估,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馈问题, 保证国家教育质量政策的有效执行, 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升学的全国统考制度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 把考试成绩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以统一考试标准对全国学生进行整体学业水平的考核, 有效地反映其教学质量。通过考试为具有各种不同能力和天赋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课程, 并提出恰当的要求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 全国性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保持了考试的效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比较和监督。

新加坡教育部为了激励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及取得良好成效, 设立了教育激励机制——“学校奖项总蓝图” (Masterplan of Awards for School) , 以奖励那些努力为学生提供全人教育, 使他们能够达到教育预期的学校。如下图:

奖励分为初级奖项、中级奖项和特级奖项。而卓越学校就是新加坡最高且最负盛名的奖。在学校每年的自我鉴定, 经过几年的沉淀, 自认为达到了相应的评判标准, 学校就可以申请。然后, 教育部组成专门的评估组, 每5年一次对学校进行校外鉴定, 其模式框架分为两大类9项评价内容, 分别是“运作过程”和“成果”, 各占50%, 总分为1000分。“成果”由“运作过程”得来, “运作过程”通过“成果”的反馈而得到改进。学校每年也进行校内自评, 并将评估的结果公布在媒体上供监督。这种模式是作为学校问责的一种工具, 有助于鉴别和奖励各类学校, 也有利于家长和学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受到了监控。

2. 分流分层的教学体制。

新加坡小学的学制为6年, 鉴于历史原因, 很多学校依然在小学4年级末进行分流考试 (新加坡政府已经取消这种分流考试) , 根据他们在英文、母语及数学方面的表现, 并结合期中和期末以及平时成绩, 分别进入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学习序列。初中阶段, 学术快捷班的学生4年学习中学的5年课程, 并在学习期满后参加“O”水准考试。学术正常班学生在学满4年后进行普通教育正常级水准考试 (GCE“N”) , 其目的在于为成绩较差的正常班学生颁发与其学业水平相称的资格证书, 并据此筛选比较优秀的学生留读一年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 (GCE“O”) 考试。普通工艺班的学生虽然学业不佳但也能接受中学教育, 主要针对其英语、数学和职业技术培训, 在4年级末也参加GCE“N”级考试, 通过后也可以进入5年级参加“O”级水平的考试。其图示如下:

新加坡的中小学没有课间休息的概念, 如有的学校上课时间从上午8点到下午1点, 中途只有吃饭时间, 连上厕所都是快去快回。很多时候剩下的半天就是开展各项CCA (英语CoCurricular Activities的缩写) 的活动时间。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加坡教育部强制性规定所有小学、初中生必须参加四大组别中的一项活动。这四大组别是体育活动团体、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团体、协会和学会团体。这些课程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增强意志、强健体魄、增长智慧、求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当中, 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

3. 灵活的教师晋升制度。

新加坡的教师属国家公务员, 称为“教育官”。对教师的管理由教育部、人事部提供编制, 招收和安置办公室负责。教师晋升可以通过管理、教学等途径进行晋升, 但关键是教师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考评, 校长通过不定期旁听教师的课, 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 组织学生讨论, 收集学生对教学、教师的意见等措施收集素材。对教师实行考评, 教师考评合格, 工资可上一个档次;考评不合格, 工资只能原地踏步, 且永远比正常晋升的人晚一步。教师晋升按年龄资历和工作才干, 与其学术水平无关。在新加坡, 政府不鼓励中小学教师脱离教学工作搞学术研究, 但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 这些来源于课堂的第一手资料恰恰是科研最需要的东西, 课堂也就成了科研最肥沃的土壤。教师最好的成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因此, 教师之间只有工作职务之别, 而无学术职称之分。教龄27年以上, 工资不再增长。同时, 教师晋升没有比例、名额限制。一个人能否晋升, 完全凭自己的才干和表现, 这就造成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良好机制。新加坡教师晋升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4. 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立足本国、加以创新,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政府扶持, 注重实践性和超前性。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其教学模式为先实践后理论, 在重视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 十分注重对企业职工进行持续培训, 为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保障。其次是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鼓励师资国际化。新加坡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 不唯职称, 而完全凭工作能力与业绩, 这一举措充分保障教师能专注于教学工作。新加坡各理工学院和技工学院从企业物色师资, 引进业界精英, 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 他们到学校上任后还保持着与相关企业的密切联系。再次是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融入创业的生态圈, 使师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迪, 形成“互通、互助、互联、互促”的交流氛围, 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 增进学员的自信、沟通与思辨能力, 优化学习效果。一方面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实战模拟, 另一方面将学生直接导入创业环境, 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人、发明家、知识产权律师直接对话的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就具有了优良的品质:良知、创新、交流、专业、职业。

5. 独具特色的双语教学制度和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教学方式。

在新加坡的教学体系, 母语是一门主课, 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科学等用英语讲解。而母语则是独立讲解, 且母语分多种, 如华语、马来语, 充分体现了其包融性。而英语则是与国际联合, 其“O”水准和“A”水准考试由教育部连同英国剑桥出卷和改卷, 水平与国际接轨, 受国际承认。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成绩和能力挂勾。不主张死记硬背, 重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广度。考试不给范围 (重点) , 注意知识的开放和设题的创新。经常布置小组作业 (项目) , 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作业也算一部份分数。在这一过程中还渗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其内容广泛, 如好公民和道德教育, 其中包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多访问老人院, 做义工, 为慈善机构筹款等。课外活动也评等级, 也同样是衡量学生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加坡教育特点

新加坡总土地面积约为715.8平方公里, 2012年总人口531万, 其中328万人属于新加坡公民和53万永久居民简称“PR”, 居住在狮城的外籍人士约有150万人。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社会特色。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加坡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教育之路。其基础教育扎实, 敢于应对复杂的教育格局。走过了一个由生存为主导的时期, 那是全民受教育来提升经济, 社会团结以及国家得以认同, 普及双语制度和工艺教育的时期;也经历了效率为导向的时期, 那是减少教育浪费、提高教育体系的效率、以学习能力分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赋予学校自治权, 是新加坡教育的腾飞时期;以至走向现在能力为导向的时期, 这种提供不同管道的中学后教育与灵活的校本课程与教改, 让新加坡成为了世界教育的枢纽, 培养出了卓越的教师队伍。新加坡教育特点如下:

1. 重视教育的优先发展。

新加坡将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核心。新加坡政府将每年财政收入的20%用于教育投入, 校长不必为学校硬件设施忙碌奔波。每所学校每5年要改造翻新一次。因此, 每到一所学校都感觉是才新修的学校。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长任前可能是财政部长, 也可能是国防部长;当了教育部长后多半是国家副总理, 甚至国家总理。新加坡各行业内部工资起点收入与学历关系很大。新加坡“精英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部门官员绝大多数是留学世界一流大学并享受最高奖学金者。

2. 体制上实行分流制。

多元智能学生的多种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新加坡在小四开始首次分流, 此时开始分层培养, 中学后再次按成绩进行分流。新加坡对学生的成绩考试频率远过于中国, 但两国对成绩的使用目的不一样:中国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 而新加坡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 通过考试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3. 重视德育实施。

国家意识、国家责任、个人素养、传统美德、团队精神等均列为教育目标。新加坡以此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管理,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凝聚力。德育就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方式以活动为主, 少有空洞说教, 按照知情意行的规律实施德育, 效果明显。新加坡提出“全人教育”观念。“全人教育”有两层意思: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尊重;另一含义是所有教师都是班主任, 学生教育是每位教师的义务, 每所学校除行政外的老师都是班主任, 不象中国有专门的班主任职务, 这样教书育人为一体, 不是两张皮。

4. 重视师资建设。

各种上岗培训、在岗培训、课改培训、在职进修等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监督保障体制也相对完善。这种从学校实际出发, 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 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 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 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在评优选先、聘用考核等方面加强管理, 直接规范教师的职业生活。新加坡的教师准入门槛是欲申请教师者, 须先实习一年;每年从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前30%中通过教育部选拔合格后再进入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学习一年教育, 毕业后才能到学校任教;在从职期间也进行培训和进修, 教师每5年需到国立教育学院进修一次。

5. 政府对学校实行督导评估。

有专门的部门或机构, 对学校实行定期督导与评估, 注重以督导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新加坡以校群督导制度来对学校办学进行约束和激励。新加坡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有一个方法叫教学质量增量评估。每个学生的成绩教育部都建有成绩库, 学生学籍也是全国统一建库。学生进校的成绩为基础, 下一次统考学生的成绩增减情况作为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重要参数。这种评价的优势鼓励校长、老师乐于接受基础差的学生, 不会出现赶差生出校的情况。比如:甲学校是一类学校, 乙是二类学校, 甲学校收了前200名学生, 乙学校收了后200名学生。升学考试中甲学校升了200名高一级学校, 乙学校一个也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 但教学质量增量评估乙学校胜过甲学校。原因是甲学校这200名学生虽然升入了高一级学校, 但这200名学生的升学成绩相对于他们的入学成绩下降30%, 乙学校这200名学生都没有升入高一级学校, 但升学成绩相对于他们的入学成绩上升了40%, 乙学校评估等级就高于甲学校。这样的教学质量增量评估真实客观地反应了学校的成绩, 克服了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弊端。

6. 学校全方位开放。

学校内部课程是开放的, 活动课程几乎占一半的时间, 周末节假日老师带领学生社会实践, 每位老师负责10名左右学生。每所学校都与国外学校建立师生交流机制, 有的中学提出让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出国至少一次。新加坡实践了杜威的“教育即社会”的思想。为了扩大学校交流, 新加坡在一些学术会上专门安排参会人员之间名片交流的议程。

7. 教育均衡发展。

新加坡由于历史原因, 学校也有名校概念。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不存在差异, 学校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学校收费标准上的差异。但每所学校的教师平均收入没有差异, 不象中国名校教师收入远远超过一般学校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分配制度才能实现让每位学生成才的理念变为现实, 因为名校老师的付出不一定高于一般学校教师的付出。

8. 学校内分配差距拉大。

新加坡教师工资不与职称挂构, 主要看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大要素。校长收入是首席教师的2.5倍, 副校长是首席教师的1.2倍, 中层约高于首席教师工资;首席教师一个学校一般只有一个, 工龄长教学业绩突出者方能受聘首席教师。目前, 新加坡首席教师月收入8千新币, 折合人民币月收入4万元。学校内每学年由校长组织中层以上管理者根据国家统一的考核标准将教师分为A、B、C、D、E五等, 作为分配的依据, 这里差距较大, 多的5万新币, 少者为零。新加坡把这称为“绩效花红”, 校长用红包形式发放, 教师之间彼此不知道所得多少。E等一般没有, 若出现E等需报国家教育部, 教育部组织复核确认等次。

9. 项目教学助推学生能力发展。

新加坡教育发展到以能力为导向阶段。为了发展学生能力, 从教室设计、课程开发、管理体系等都做了改革。新加坡的学校学生人数一般在一千左右, 上了两千的很少, 班额在40以下。新加坡的“未来教室”是如此布置的:教室正面和左右两侧是玻璃板和电视, 课桌是五角形, 课桌下是电脑插座。教材已不是传统的学科分类, 而是以项目为单位, 有的项目可能花一学期, 涉及每门学科。教师自然也没有教什么学科的概念了, 那真是“万精油”。这样的设置淡化知识的传授而重视能力的培养。

1 0. 教育的立体化。

新加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对学生的教育形成合力。

国立教育学院陈惠萍博士给我们播放了《新加坡历史》和《小孩不笨》两部电影, 同学们对这两电影很感兴趣, 要求拷贝回国使用。结果被陈博士拒绝, 原因是:“新加坡与美国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我们听后感触颇深。但最后她通过另外的途径把这两部电影拷贝给了我们。一位教授在课堂上给我们展示出新加坡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

2013年8月7日, 我们到新加坡文礼中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庆活动, 在观看节目时, 我和旁边的一位社区代表聊天。她是一家私企的会计。交谈中她把新加坡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提出的一些解决措施一一罗列出来。我问她是怎么得知这些教育理念的, 她说这些教育理念都是通过读报纸看电视获得的。由此可见, 学校的教育理念深入社会。

一个周末, 我们几个同学去超市购物。一个未成年人提了三瓶啤酒, 超市收银员拒绝出售啤酒给这位小孩, 结果等到小孩母亲到了后才卖了这三瓶啤酒。款付清后, 超市收银员还嘱咐小孩不能饮酒。一个超市收银员担负起教育责任让我们感动。

半年新加坡之旅带给我们的启发甚至是冲击的地方很多, 最重要一点是我们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希望以上个人体会能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一点新鲜空气, 为我们垫江教育人提供一点帮助。

上一篇:基于微小发光真菌的化妆品化学毒性测试方法下一篇:探析建筑给排水施工现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