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应用性高等教育学生学业管理是应用型大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提出,贯彻落实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与学业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学生学籍管理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对策,是提升应用性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论文 篇1:

流程管理思想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启示

【摘要】实现“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目前比较公认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完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改革。流程管理的基本思想符合完全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可将流程管理思想与现行的学籍管理模式、制度相结合,将其应用于学籍异动管理、学业成绩记载等方面。

【关键词】流程管理 学籍管理

近年来,随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围绕着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的尝试,目前公认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完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改革。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微管理层面上的核心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应做出哪些调整,如何改革呢?

一、流程管理思想符合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以职能管理思想为基础,根据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来制定的。学籍管理在校内采用二级管理体制,即学生所在院系与学校学籍管理部门二级负责制。这一管理体制的优点在于符合目前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管理职责明确,管理内容清晰,特别在采用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的高校中能够充分体现出各层级间的管理优势。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管理过于死板,学生自由选择度不大,自主管理性不强,行政管理色彩过重等,特别在“以生为本”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中暴露出无法有效管理、引导、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甚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选择等弊端。那么,学籍管理的改革应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流程管理的思想并应用到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之中。

流程管理源于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chael Hammer与CSC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James Champy提出的管理流程再造(BPR)概念,它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保持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的方法和技术,其实质在于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1]。流程管理的基本思想是:1.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管理;2.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3.以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为指导,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有效控制,建立优质服务的竞争优势;4.鼓励员工成为复合型人才,对员工授权,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5.彻底改造抛弃旧观念,建立新的企业观。

完全学分制的灵魂是选课制,通过开放式的选课,引导学生较为自由的完成学业。与之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是:1.以服务选课制为准则,以学籍管理流程为核心进行管理;2.对原有的学籍管理内容和方式进行梳理和改造;3.以“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通过对学籍管理各流程的有效控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利;4.以学籍管理流程为中心,向学籍管理人员授权,实现高效服务,精细管理;5.抛弃僵硬的行政化学籍管理观念,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学籍管理观。

通过流程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完全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都以流程管理为手段,达到建立优质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因此,流程管理思想符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要求。

二、将流程管理思想与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相结合

流程管理的基本思想要求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但将其应用到学籍管理的改革中,笔者认为,应将流程管理思想与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对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全盘否定、推倒从来。

其一,目前的高校管理组织为科层式职能管理结构,即校长负责制下的各职能部门负责制,这种结构比较注重管理者对组织的纵向控制,且权责清晰。若只按照流程管理思想对学籍管理进行改革,则必须打破这样的管理组织结构,设置若干个流程管理团队,由流程管理团队直接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这样的设置的确提高了组织的横向管理联系和效率,但与高校实际的管理组织结构不符,容易造成权责不明,遇事推诿等状况,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违背了流程管理设计的初衷。因此,流程管理应在现行的高校组织结构模式下进行探索和应用,即在学籍管理二级制的基础上,对学籍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整合、改造。

其二,从学籍管理自身的内容和特点来看,既有管理上的纵向控制,如:学业成绩的记载、学籍信息的修改、学籍档案的保存等;也有横向间的紧密联系,如:学籍异动的处理、学籍学历信息的在线注册、毕业资格审查、学位授予等。因此,不论是采用现行的职能管理还是采用流程管理,都无法全面有效的完成学籍管理要求,而应根据学籍管理中的不同流程(不同内容)和流程间的联系,采取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方式。

其三,史旗凯等人在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研究中,通过研究管理活动簇,即管理主体相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集合,得出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二者间的互补关系大于替代关系[2]。这一研究成果也为学籍管理改革中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并行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无论是从学籍管理改革的外因还是内因来看,流程管理的应用都应与现行的学籍管理模式、制度相结合,确切的说,应使流程管理与现行的学籍管理进行有效的联系与协作。

三、流程管理思想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完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除自身的管理内容外,更应注重对学生完成学业的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权的尊重。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应将流程管理思想应用于学籍管理的以下几个方面。

1.学籍异动管理方面

学分制下强调的是学生的修业学分,弱化的是学生的专业、年级、修业年限。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招录政策的现状,学籍管理改革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分阶段教育培养,即:按学科大类招生,第一阶段(一般设置为一二年级)进行通识类和学科基础类课程的教育,完成要求学分后确定专业,进行第二阶段(一般设置为三四年级)专业和技能的培养,学分修满即可毕业。

学籍管理方式可根据这一规律,在第一阶段采用流程管理,根据学校招生规模,设计数量适当的学籍流程管理小组,负责第一阶段学生的学籍管理。此阶段的学籍管理,在管理内容上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修业学分的获得,在管理强度上应简化学籍异动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应设置学生修业完成指导计划和预警机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

第二阶段学习开始前,由各流程管理小组根据学生意愿和修业学分确定专业(应为学生所录取学科大类下的专业),并将管理职能向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转移,采取二级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学籍信息修改、专业调整、毕结业审核等工作,此阶段的学籍管理以职能管理方式为主。目的在于达到学籍管理“有进有出、过程控制”的八字要求,保证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学业成绩记载方面

学业成绩的记载不再采用“正考—补考—清考”的传统模式,而采用“正考—重修”模式,即学生所选课程考试完毕,不论通过与否,只要学生对取得的分数不满意,都允许重修,直至成绩满意为止。这样的模式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成绩对学生学位、就业、以及其自身对成绩的要求和一些主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来设计的,同时也绕开“一考定性”的困局。成绩记载在这种模式下采用流程管理,由学校学籍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学生的学业成绩记载、变更、免修等工作。

学籍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籍管理改革应着眼于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将流程管理思想应用于学籍管理改革之中,正是试图以流程管理为抓手,加强管理方式间的纵横向联系,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切实为学生的培养铺平道路,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黄艾舟,梅绍祖.流程管理原理及卓越流程建模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2).

[2]史旗凯,郭菊娥.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刘兰青

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

摘要:应用性高等教育学生学业管理是应用型大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提出,贯彻落实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与学业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学生学籍管理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对策,是提升应用性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应用性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学分制;学习对策

作者简介:张建敏(1959-),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杨芳(1978-),女,湖南娄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从过去以学科教育为主的单一形式向应用性教育等多种形式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学生学业管理是应用型大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它还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深入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业管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的学业管理水平是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综合体现,而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又是衡量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对学生的学业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学业管理的现状

学业管理与学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学业管理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学生学籍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尽管学业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但以学业管理为线索,可以辐射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如培养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等。因此,学业管理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晴雨表”。学生的学业过程和成绩管理,必然涉及学校培养计划制(修)订、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重大教学管理问题。现实中,学业成绩经常是学籍异动的“杠杆”,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某一阶段的学习规定不相适应时,往往通过学籍变更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①

1.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2005年9月1日起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施行多年。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章“学籍管理”中,明确了学籍管理基本制度,在强化政府监督的同时,给予高校很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其中对学籍管理中有关学生学业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是高校发挥办学自主权的有效管理空间,也是体现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各高校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从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籍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两种。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在我国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实现,一些高校提倡的学分制只是改革的力度更大一些罢了。无论采取哪种学籍管理模式,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具体的操作办法不同。学生学业管理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课程成绩评定标准、课程成绩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关系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这一切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改革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导下,一般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在“入学与注册”、“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方面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执行,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考核与成绩记载”和与之相关的“学业警示、试读、退学、留降级或延长修读年限”等规定上有较大的出入,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教育部给各高校最大自主权的地方,由学校来决定。

各高校在修业年限上一般本科是3~6年,高职专科是2~5年。各高校在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的做法上大同小异,只是学籍处理的条件各不相同,处理方式上亦各有千秋:有以单方面累计不及格学分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有以累计不及格学分和学年不及格学分超过限定值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有以学期不及格学分超过限定值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还有以学年不及格学分超过限定值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在处理方式上有学业警示、留级、试读、延长修读年限、退学等等。

近年来,各高校实行的课程考核基本模式是:期末考核加开学初的补考。对于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一旦补考不及格,则只能参加毕业前补考。即使是按学分制进行学籍管理的高校,由于真正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很少,所以开设重修课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极少费用。这样的考试制度和不能按学分收费的学籍管理制度,有诸多弊端:

(1)由于学年学分制不开设重修课程,学生只能通过留级来改变学业状况,而留级的次数是有限的(在最长修业年限内),所以,学生学习非常被动。

(2)有些高校由于没有学年学分的限制,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虽然基础课程不及格,但只要未达到留级条件,照样可以继续升级。

(3)由于学年学分制不开重修课程,低年级不及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只能带到毕业,通过毕业前补考来完成学业。这对于学生和校方来说是两难的境地。学生到毕业前参加基础课程补考是很难通过的,而校方如果不严格毕业前补考,会有“放水”嫌疑,影响学校的声誉,如果严格毕业前补考,则会有很多学生因此不能毕业,同样影响学校的声誉。

2.学业管理的困境

按照马丁·特罗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国家或地区18~25岁青年人数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达到15%~25%以上,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以上,则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特别需要明确的是,马丁·特罗本人指出,该理论不是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目标理论”,而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预警”理论。这种理论预先警告我们: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加之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内部活动要产生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都要发生重大变化。

北京市的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3年毛入学率已达到50%以上。当我们来不及为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做好准备时,我们的教育已经迅速地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开始向“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还停留在传统学科型高等教育阶段,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已变成大众化、应用性教育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的学业管理均出现了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新建大学,更难以逃避学业管理的困境:

(1)据统计很多高校学期期末考试课程的总不及格率为6%~10%,公共基础课不及格率更高,平均在10%以上,个别课程不及格率达30%以上,每年毕业生中有近20%的学生有不及格课程,需要学校给予补考机会,才能正常毕业。

(2)学业成绩评价的刚性原则与“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冲突。不同课程的学习成绩构成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信息,这通常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依据。如何正确运用这些信息,对学生完成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过于刚性的原则甚至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公平。

(3)学业管理等同于成绩管理,重成绩评价轻过程督导。虽然大多数高校在学生选课、重修、辅修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真正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愿还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不足,有政策无对策。另外,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缺少明确要求,授课期间缺少阶段性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实际上,学业管理应该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评价学习结果更为重要。

二、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与学业管理模式

在学业管理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而实现这一切的唯一手段是采用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弹性学制和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个性、特长和能力选择修业年限和课程。学分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完成学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必要的、相对宽松的外部学习条件。

(1)建立学业分阶段管理模式。学校可实行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到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后,再让其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给学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即要求我们的教学运行管理按照学分制的模式进行管理。

由于专业的选择权是相对有限的,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的努力程度来决定专业学习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学习阶段,学生是按本人意愿学习专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十分有利,一般会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把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学习分成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和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只有按照要求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相应的学分才能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如果经过两年基础课程学习后,未达到规定学分的70%,就不能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院校的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能真正实行学分制,可以避免学生累积不及格课程直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前再补考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业管理的困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推进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当大力开展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试管理制度。

课程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期中考试、阶段测验、实验、课堂讨论、作业、专题论文、出勤等评定。加强过程管理就是加强平时的学业考核。现代高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并完成平时成绩的评定。而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考核过程管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多次形成性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学习对策的培养

学生进入大学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学校制度保障和外部环境以外,还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措施有关,我们称之为“学习对策”。学习对策包括: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与调节、激发学习动机与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和维持注意力、对学习时间与环境的管理、会寻求帮助等。

大学生经过中小学时期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与大学学习仍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当然,他们的学习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被动,他们更多地重视课堂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对于知识信息的深加工和学习资源的配置。

(1)传授学生学习对策的知识。学习对策本身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评估学习水平、监控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调节学习情绪、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精细加工、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等。教师在传授学习策略时,要教给学生自我监控、检查、评定和修正的对策,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对策。

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组织要条理特别清晰,结构性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要特别具体和明确;而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注意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整理知识,反思和总结,学会灵活对待教师的教学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并主动探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国现行的教学,尤其在中小学,仍是以教师演讲式讲授为主,学生不习惯且害怕回答问题。到了大学,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变成被牵着走的人,学习兴趣较多地依赖教学内容,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自主性降低。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很难得到学习对策的启迪。②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一些经典的教学模式,如探索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和互动性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各种学习对策教育、训练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同时,学习对策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深入探讨学生学业管理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学校总体培养目标指导下,教师、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这三支队应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学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①刘杰,林小艳.高校学籍管理中学生学业管理的深层次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②杨易.浅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杰,林小艳.高校学籍管理中学生学业管理的深层次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杨易.浅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张建敏 杨芳

开放教育模式下学籍管理论文 篇3: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刍议

摘 要: 教务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从功能定位、页面设计、特点界定入手,进行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设计,有助于深化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模式,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关键词: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 信息查询 平台设计

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远程教育环境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正在不断显现出来,而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模式显现出诸多不适应性,如开放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亟待更新、过程管理存在不足、师生的互动、沟通渠道不畅等。为此,我们在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将有助于强化过程管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为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奠定基础。

一、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的需求现状分析

1.国家学籍学历管理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过程管理

教务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育部关于学籍学历规范管理的需要。过程管理缺失和管理中诸多潜规则的存在是造成不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1)过程管理的不足亟待弥补。

目前过程管理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放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细化过程管理的要求。以学籍管理为例,一系列学籍管理办法与规程的制定,保证了常规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应看到,学籍管理办法及相应规程所涉及的问题,都是目前管理中不能不面对、不能不管的问题,比如学籍注册、成绩、学籍异动、毕业、学位等,而对过程的管理,如学籍有效期问题,只规定了八年有效,而对学生在八年之内是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所处的学籍状态具有的相应权限等根本没有明确规定。另一方面是教学点、省级电大、中央电大的分级管理制约了过程管理。分级管理实质上是分权管理,上级电大的管理依赖于下级电大定期上报的结果,作为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因素,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时效性及数据的统一性既然已难以保证,过程管理就难以实施。

(2)管理中的潜规则亟待规范。

目前的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潜规则,这些潜规则都是缘于管理办法、规程不完善,各级电大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存在差异,缺乏过程管理的监控等。如毕业审核前发生毕业生信息更动、学生成绩更动,中央电大生成电子注册号后要求取消毕业资格、恢复学籍等现象,下级电大往往都以管理人员失误、保障学生权益为理由,中央电大则因不了解省级电大的要求是否到位、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学生是否被明确告知等过程,而只能被动地处理。潜规则的存在势必导致各级电大怠于过程管理,将必要的过程管理一概简化为结果管理。而这些潜规则与教育部日益规范的要求存在着冲突,制约着电大的规范管理,如不彻底规范,将给中央电大的学籍管理造成很大被动,最终必然损害学生的正当权益。为此,通过信息平台的建立,将管理的要求告知学生,发挥学生的监督、督促作用,弱化部分管理人员不良管理意识的干扰,根除潜规则,强化规范管理。

2.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理念与模式亟待更新

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摸索并形成的,较普通高校的教务管理更能适应开放教育的教育形式,为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然而,逐步扩大的办学规模、国内外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考验,所以我们必须探索更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管理模式,更新理念、完善机制。

以毕业证书颁发工作改革为例,集中审核、集中处理问题、集中办证与各级联动的改革成功更新了固有的管理模式,为教务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不容否认,学生基本信息、成绩信息的准确规范问题,仍然制约着毕业证书的颁发效率。究其原因,各级分级管理的机制、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固然重要,而中央电大过分依赖分级管理,缺乏与学生直接沟通与互动的渠道也是主要原因。

3.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来支撑

学生除拥有公民所应拥有的权益外,还有其特殊的权益,即学生权益。教育法律、行政法规、教育规章等有关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生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而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目标之一即是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开放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学生的很多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比如,作为管理者的各级电大缺乏向学生公示相关规定与要求、查询学籍及成绩基本信息、预警学籍有效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平台;学生缺乏对许多信息的知情权,难以了解相关规定与要求、核实本人基本信息、确认本人学籍状态的渠道。

以2006年入学学生最短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两年半的实施过程为例,中央电大下发相关通知后,由于部分省级电大未能及时告知学生并做好相关工作,给中央电大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如果通过学生信息平台等渠道将相关信息发送至每一位2006年秋入学的学生,既可以起到及时告知的作用,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反映,妥善做好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工作,避免被动。

综上所述,要适应远程教育发展和电大长远发展的需要,在电大与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便捷、快速、准确的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强化电大的过程管理,加强中央电大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设计

1.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定位

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教务管理工作的辅助系统,依托现代化通信技术及网络手段,协助管理者有效加强教务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促进管理数据的准确、规范;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加强学生与上级电大的互动与沟通,建立有效的、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平台是建立在各级电大(及各级管理部门)与学生间的信息桥梁、信息通道、信息中转站,促进学生与学校的有效沟通,辅助电大建立学生“主动管理、自发管理、自主管理”新型远程教育管理模式。

2.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基本内容

平台包括平台首页、个人页面、管理人员页面等三个页面。首页包括学校简介、新闻动态、专业介绍、课程介绍、规章制度、省级电大的联系电话及电子邮箱、链接网址、站内搜索等栏目;个人页面集中展示与学生本人相关的教务、考务管理过程中的动态信息,涵盖学籍基本信息、课程注册信息、考试信息、毕业信息、学位信息等五大模块;管理人员页面包括学籍管理信息、课程注册信息、考务信息、课程成绩、证书申办等信息反馈模块。

3.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基本功能

平台包括公示、查询、引导、预警、反馈等功能。通过公示功能,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共性化的静态信息进行公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考试、毕业、学位等信息;通过查询功能,向学生个人提供相关的个性化的动态信息,帮助学生随时了解本人的学习、考试、毕业等方面的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调整学习计划;通过引导功能,可根据学生的查询意向或结果,向学生提供管理要求、流程等,引导学生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如何转学、如何更正学籍信息等);通过预警功能,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预先设定一定的条件,实现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自动预警,及时提示学生;通过反馈功能,根据导入的数据,对数据有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相关部门。

4.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特点

平台面向各个用户,体现全局性、动态性、服务性的特点。

(1)全局性。

所谓全局性,即信息内容涉及教务管理、考务管理等方面,覆盖电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过程。首先,学生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及引导,避免其在学校就读期间发生选课、考试等错误,少走弯路,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学业;其次,通过平台的搭建,在每个学生与各级电大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模式,使学生了解其在各级电大层面的实际状态;再次,平台提供各类证明的申办,为学生快速、便捷的获取成绩证明、学历证明、毕业证明提供通道;最后,个人专属独立页面的设计,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个人信息,提高查询效率的同时,有效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2)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即数据信息实时更新,帮助不同用户及时进行信息查询。平台通过对学生信息数据的统计、筛选,可实现在某些异常情况下信息的动态反馈,便于各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动态,实施领导决策,加强学生管理。

(3)服务性。

所谓服务性,即面向学生、各级电大提供数据、管理扶持服务。首先,平台具有公示、预警、信息核对、后台成绩核对等功能,可提高各级电大的审核与管理效率,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其次,通过平台的搭建,在各级电大与每个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模式,使各级电大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上级电大加强管理;最后,通过平台反馈的数据及数据分析的结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强化过程管理,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性服务。

5.教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的作用

(1)以学生为中心,维护学生的知情权。

平台的所有功能都是以学生需要的信息为中心,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注册信息、考试信息、成绩信息、毕业信息及学位信息。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及时查询,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

(2)发挥学生的监督、督促作用,促进管理的规范化、有效性。

平台将相关规定、流程等向学生进行公示,既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又可以发挥学生对教学点、省级电大、中央电大的监督、督促作用。比如,平台将学生的毕业审核及毕业证书颁发、学位证书获得及去向等信息通过学生个人信息页面向学生发布,对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及时颁发将起到积极作用。

(3)进一步深化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模式。

平台虽然从信息发布、核对起步,但其将进一步深化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模式,完善各个管理环节。仅以毕业证书颁发为例,通过平台提前完成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图像信息、学生成绩的校验,启用平台两年半后,毕业审核数据不必经过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央电大即可毕业审核,实现随时毕业、随时颁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玉琴.试论省级电大教务管理网络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2]李洪.电大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蔡瑾.开放教育条件下电大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4]冯雪飞.筹建天津开放大学的若干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5]袁亚兴.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CPS1.0)使用手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12.

作者:黄正明

上一篇:基于员工满意的煤炭企业论文下一篇:电气自动化节能设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