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拉动廊坊市文化消费的路径探析

2022-09-11

投资、消费、出口通常称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超过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终端环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动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从物质导向型逐步发展为精神文化导向型,居民文化消费支出逐年增长,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70892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7%,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东部,紧临北京、天津和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地带,享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称号。自2017年取得国家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建资格以来,廊坊市运用多种手段,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但仍需精工细作,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一、多措并举创建京津冀文化消费名城

(一)加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文化惠民中心、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设施以及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综合体项目建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该中心总规划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34.3亿元,由剧院群落、艺术博览馆群落、公共活动空间及相关配套构成,是京津冀及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主题定位最为明确的地标性单体综合文化建筑。

(二)引导文化消费行为,增强居民文化消费

举办“文化消费季”活动,开展各类文化体验及文化消费展会,鼓励企业开展各类文化消费主题活动,组织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参加深圳文博会、中国文交会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展会,通过展会平台宣传文化产业项目,推出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启动廊坊市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举办非遗购物节,开展非遗展销和展演活动。结合文化消费系列活动开放文惠券云平台,带动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化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举办京津冀文化产业博览会、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等活动,深化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文化消费协同发展。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廊坊白洋东淀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深度融合。开发大厂骑行赏花休闲游、大城逛红木赏花采摘体验游、永清采摘赏花温泉度假游和固安赏花民宿体验游四条乡村游项目,提供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城市周边游,周末休闲游,满足人民群众追求个性化、多样化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四)推进对外交流,提升知名度

参展2019年意大利米兰国际手工艺品展销会,展出景泰蓝、雕漆、百宝嵌、金漆镶嵌、京绣、脱胎漆器、风筝等廊坊艺术品,让世界了解中国走进廊坊。承办“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作品展”,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大展,廊坊首次承办全国性的大型展览,打开了城市知名度也推动了地区美术事业发展。成功取得了第19届世界漫画大会主办权,利用国际化的高端平台,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廊坊漫画动画游戏原创,带动文创发展。

二、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廊坊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文化消费

数字技术是指运用二进制数字“0”和“1”数字编码,借助电子计算机、光缆、通讯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处理图、文、声、像等信息的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数字时代,在数字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乘坐公交系统时手机查询的实时查询系统,校园学生的一卡通,地图导航等等。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市场化正广泛快速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抓住时代的脉搏,运用好数字技术实现“文化+科技”的融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文化消费的关键。

(一)加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实体经济融合

近年来廊坊大力推进“大智移云”,在建设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让数字技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经扎扎实实的展开了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从事“大智移云”产业的法人单位达4485家,产业收入达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5%[3]。廊坊“大智移云”产业发展成就显著。其中,从事“大数据生产和服务”产业的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润泽国际信息港润泽国际信息港”项目,能够提供2.8万架机柜服务能力,为众多的机构、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客户提供数据服务,为廊坊市、河北省乃至京津冀信息产业转型提供支撑。但廊坊市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实体经济融合方面仍旧薄弱,如利用数字技术研发生产智能学习产品、智能家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运营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课堂的企业寥寥无几。以智能家电为例,我们比较熟知的“小度在家”智能视频音箱就是运用AI体验语音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功能控制,销售行情火爆。我市应抓住AI、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已开发的资源,加速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实体经济的融合。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发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项目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内容消费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主流。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中国已经拥有8.5亿的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7.3亿的网络新闻用户,6.3亿的网络音乐用户,5.5亿的网络直播用户,及4.5亿的网络文学用户,其中网络视频的使用率高达94.1%,仅次于即时通讯位居第二,而这些数字还在逐年攀升。毫不夸张的说,在未来能否运用好数字技术拓展网络市场是影响产品营销的关键。最近网上被称为当代鲁班的”阿木爷爷”就是利用视频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阿木爷爷”从2017年开始通过网络视频展现了不用钉子、胶水就能结构连接的榫卯技术,在西瓜视频上吸引265万粉丝,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视频总观看量超过2亿。火爆之后又开发了“阿木爷爷”同名木工品牌生产木质家具。当地政府也积极开展基建工作,建设阿木爷爷文化长廊,通过视频打造出来的影响和积累起来的粉丝吸引游客,搞活新农村旅游项目。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产业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将运营的数据分析、用户或粉丝与产品的互动、意见的反馈结合到内容的选择、产品的呈现当中,这些正是数字技术赋予传统产业的新动能。廊坊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丰富。运用好“互联网+”平台优势,我市的文化市场将大有可为。政府和企业应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推动文化项目的优化升级,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展现廊坊文化魅力,发展文化产业拉动文化消费。

(三)运用数字技术调节文化产品供需矛盾

充分发挥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精准把握市场用户需求的优势,解决文化产品供给结构供需不平衡,文化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问题。从消费群体上看,老年人群体、残疾人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以老年人群里为例,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27.9%,但总体来看,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文化产品远远不足,在未来能让老年人生活更丰富更便捷的文化产品,如智能文化用品,线上线下老年大学等等。此外,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正激发细分市场蓬勃发展。曾经的小众的爱好,如中国汉服、玩偶、电竞、cosplay等现在正发展成千亿以上市场体量,在未来5G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相结合将让大众的文化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而这种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消费体验必将刺激文化消费。

三、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成为加速文化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廊坊市自创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做出了显著成绩,应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依靠自身文化资源、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优质的人才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拉动文化消费,提升廊坊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

摘要:廊坊市自创建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以来做出了显著成绩,但在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文化消费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本文从加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实体经济融合、发挥“互联网+”开发特色文化项目、运用数字技术调节文化产品供需矛盾三个方面探讨拉动文化消费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消费,数字技术,廊坊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0-01-17)[2020-06-23].

[2] 王洋洋.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施工忙[N].廊坊日报, 2019-05-05.

[3] 卢凤花.廊坊“大智移云”产业发展成就显著[EB/OL].廊坊市统计局,(2018-10-24)[2020-05-23].

[4] 孟宪峰.河北廊坊润泽国际信息港:向亚洲最大云数据中心集聚港迈进[EB/OL].河北新闻网,(2020-04-19)[2020-05-30]. http://hebei.hebnews.cn/2020-04/19/content_7804163.htm.

[5] 中国网信网.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0-04-28)[2020-06-13]. 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6] 新浪财经.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EB/OL].(2020-06-19)[2020-06-30].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6-19/doc-iirczymk7921071.shtml.

上一篇:新棚改政策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法探索下一篇:浅谈工程质量控制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