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规范论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翻译规范论范文

论马文言文翻译

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就是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好的标准。时至今日,看到短文:岳珂的《论马》(节选)深有感触,作此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马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马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①奇之。日啖②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⑤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⑦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南宋·岳飞《金陀粹编》)

注释

①故常:过去常常。②啖:吃。③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④介胄:介:甲衣。胄:头盔。这里作动词。⑤比:及,等到。⑥褫(chǐ):解除。⑦秣:吃饲料。

译文

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我有两匹马,过去常常认为它们很奇特。它们每天吃豆好几升,喝水十斗,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洁净的水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象不是很快。等到跑了将近一百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起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解除鞍甲也不喘息、不出汗,就好象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能够到达远路的良材啊。到了返回襄阳,平定了杨么的叛乱,两匹马却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几升,吃饲料也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抓紧缰绳人还没坐安稳,它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到一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是要死去的样子。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资质低劣的马啊。

第二篇:《贾谊论》文言文翻译

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贾谊论》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诗简介

《贾谊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文帝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全文紧扣贾谊失意而终展开,对贾谊的人格特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虚实结合、正反对比,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认为贾谊悲剧的原因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并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末段总结文章目的:劝说人君遇到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大胆使用,不要错过时机;劝解贾生式的人,要自爱其身,要善于自用其才。论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翻译/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旳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旳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旳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旳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旳感情所能比拟旳呢?贾谊不过是洛阳旳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旳规章制度,采用他旳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旳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旳信任,下面取得大臣旳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旳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旳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旳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旳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旳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旳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旳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旳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旳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旳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旳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旳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旳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旳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旳情感呀,谨慎旳对待自己旳立身处世啊!

注释

1.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

3.所就者:也是指功业。

4.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5.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

6.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7.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

8.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9.“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

10.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

11.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

12.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13.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ì),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

14.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15.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

16.萦纡(yí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

17.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

18.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

19.累,忧虑。

20.睿(ruì),智慧通达。

21.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

22.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

23.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

24.狷(juà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

25.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

26.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第三篇: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

导语:《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典论论文原文和翻译,供大家参考。

典论·论文

[魏] 曹丕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於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译文 :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 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 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 七子" ,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旸(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大凡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又是不同的,所以奏章、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华美。这四种科目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章是以" 气" 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可勉强而得。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第四篇:过秦论上篇原文及翻译推荐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过秦论上篇原文及翻译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聪明、忠诚、讲信用,对人宽厚而友爱,尊重贤士,相约用合纵来离散秦国的连横,联合了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兵力。于是,东方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班人替他们出谋献策,有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班人替他们互通消息,有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班人替他们统帅军队,常常以十倍于秦的土地做后方,率领万大军,逼临函谷关进攻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入境,但九国的将士徘徊犹豫,结果逃之夭夭而不敢进击。秦国既未丢失土地、又不化费兵力,而各诸侯国已陷入了困境。于是合纵离散,盟约解除,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讨好秦国。秦国有余力控制并利用各国诸侯的弱点,追逐逃亡、失败的各国士兵,被杀的人多达百万,流的血可以漂浮起大盾。秦国乘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迫使强国请求投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短,国家没有重大的战事。到了秦始皇,他继承了六世祖先积聚的功业,挥动长鞭统治天下,吞并了周王朝,又灭亡了六国诸侯,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了天下四方,手执棍棒鞭挞天下百姓,威震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设置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把绳索套在脖颈上前来投降,听命于秦朝的官吏。于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守边境,把匈奴击退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再南下放马,士兵也不敢挑起战事报仇。

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六国的名城,杀害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成钟鼓,又制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然后据守华山以为咸阳的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据守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以为这样就固若金汤了。又派遣良将手持硬弓,驻守要害之处,派遣忠实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兵,手执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的行人。天下已经安定了,秦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关中地势的坚固,就象千里铜墙铁壁,真是子孙后代称帝万世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波及偏远地区。然而,陈涉,这位用破甕作窗、用绳子拴着门板人家的子弟,卑贱的农夫,后来是谪罚戍边的士卒,才能不及一般人,又没有孔子、墨子的贤能,陶朱公、猗顿的富有,置身于士卒之间,却崛起于行伍之中,率领疲惫散乱的士兵,统领着数百人的队伍,辗转推进,攻打秦朝。他们斩断树木作兵器,撑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象云集般汇聚,象回声般响应,身背粮食如影随身般地跟从陈涉,于是,殽山以东的豪杰英俊就一齐起来消灭秦王朝了。

至于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受到侵夺而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仍然和过去一样。陈涉的地位,也不比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君主尊贵;他手中的锄头和木棍,并不比鉤戟长矛锋利;谪罚守边的士卒,战斗力并不超过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战略战术,又比不上过去六国的谋士。然而,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变化,建立功业的人正好相反。如果比较一下殽山以东的诸侯国与陈涉的强弱,比较二者的权势和实力,那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然而,当初秦国凭借小小的国士和千辆兵车的国力,却迫令八州诸侯称臣,使原先位处同列的诸侯入秦朝拜,达一百多年之久。然后以天地四方为家,把殽山和函谷关当作宫墙。谁料陈涉一人起来发难,秦朝的社稷就毁灭了,国君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王兴康)

【讲解】

《过秦论》在《史记》中为一篇,载于《秦始皇本纪》之后,《陈涉世家》后又引第一大段。《文选》则分为上中下三篇,三篇实为一篇,分别评论始皇、二世、子婴三代的过失,总结秦亡的教训。这里选录的是上篇。文章不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贾谊认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贾谊写作此文,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提供政治上的鉴戒。文章使用了前后对照的手法,铺陈排比,有一泄千里之势。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

本文放笔极言秦朝兴盛的过程,以大量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铺张和渲染,层层推进,直泻而下,大有一发而不可收的气势。可是,待到高潮之际,忽而一转,勾出一群“俛起阡陌之中”的“罢弊之卒”,竟将“亡秦族矣”,令人感叹不已。当读者犹在感叹之际,贾谊却仅以一短句作结,指出秦朝的过失在于“仁义不施”,从而点明写作意图,又将思考的余地留给了读者。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作者小传】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有才名,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任大中大夫。由于他在朝廷上力主革除政治弊端,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贾谊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主张以全力抗击匈奴,对内主张发展农业,增强国力。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汉文学史纲要》)。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后人辑其文为《贾长沙集》。又著有《新书》十卷。

第五篇:试论双关语翻译(长春大学)

论双关语翻译之真谛

张传彪

张红深

(1. 石河子大学外语学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2. 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 福建福州, 350108)

摘要:翻译之难莫过于双关,原因就在于找到完全对等的双关几乎不可能。本文试图通过大量英语双关语汉译实例,证明幽默双关语的替换译法是一个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在双关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尽量保持原文审美信息,再现原文修辞效果。

关键词:双关语;修辞效果;替换法翻译

[1]

[2]Abstract: The pun is considered most challenging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because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find an exact pun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 abundant E-C translation cas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rgue that the replacement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English puns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esthetic messages of the source text should be especially retained and the rhetoric effects reproduc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un. Key words: pun; rhetoric effects; replacement translation 0. 引言

双关语是通过特定语境中一个词的双重含义,或其与另外一词因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可能引发的意义联想,达到幽默、诙谐、讽刺诸效果的修辞格。鉴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本体性差异,试图在两者间寻找到意义、结构、韵味都一一对应的双关语难乎其难。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谈到双关语翻译时也不无感慨:“翻译双关语时,我们能做到的最多是给译文加注释,告诉读者原文是双关语。”

“译文加注释”作为双关语翻译等而下之的替代译法可以考虑,但无论如何不是最佳策略。理由无他,译诗必须还之以诗,译文必须还之以文,译双关必须还之以双关。本文试图跳出双关语翻译语义对等的狭窄观念,转而从双关修辞的目的属性探讨英汉双关语翻译的另类技巧与变通途径。

1. 幽默是双关修辞的本质属性

什么叫“双关”?《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定义是:“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p.1275)双关语的这个与生俱来特点,必然注定了其幽默、谐趣、语义含混的修辞属性。双关语使用者无论是用它表现幽默功能、讽刺功能,还是呼唤功能,这种幽默风趣的内质都始终存在。以打字机广告语“不打不相识”和《红楼梦》中隐藏双关的姓名“甄士隐”、“贾雨村”为例,这些双关语作者的初衷或许只是出于功利目的(比如推销产品)和讽刺目的(比如嘲讽世态),但双关修辞本身还是依然赋予它们挥之不去的幽默感和谐趣味。可以想见,当汉语读者看到广告语“不打不相识”时,从打字机的“打”突然联想到古人“不打不相识”的“打”,毫不相干的二者被这么巧妙地组合到了一起,而且还分明感受得到它们跨越时空的携手际会,怎不哑然失笑?至于双关语中的绝大部分,原本就用于幽默、逗趣的目的,那就更不用说了。不妨看例: 1)Customer :Waiter,will the pan cakes be long?

Waiter:No,sir,Round.

2)A: What is the worst kind of fish? B: Selfish. 可以说,任何一个英语母语者,只要其思维正常,绝对不会对文中的提问做出如此荒唐的回答。 显而易见,作者的用意只有一个,那就是故意制造幽默。有哪一个英美餐馆的服务生会误解顾客 “Will the pan cakes be long?”中“long”的真实意指呢?同样的,例2)中对“What is the worst kind ————————————————

*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2007年校级科研课题“汉、英民族语言心理差异的发生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RWSK08-Y117

[1]of fish?”的回答“Selfish”,牛头不对马脚,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双关语纯粹 都是基于插科打诨,博人一笑的目的。难怪纽马克对双关语翻译有过这样一个经典评论:“双关语翻译的重要性有限而趣味无穷。”[2] 此言的潜台词是什么?那就是:双关语是用来逗乐、博笑的,双关修辞本来就是被定位在文字游戏上,所以,对它们的翻译大可不必太较真。事实上,文学语境和交际语境下的双关语从来都不是为了传递字面信息,而是为了制造言在此,意在彼的修辞效果。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在双关语的翻译上视野更开阔,思路更宽畅。

2. 双关幽默是供人意会而非教会

设想一下,一个饱含睿智的双关语突然间被你悟出,那会是一份怎样的快感?可是,同样这个双关语,如果你不是从智慧的思考中顿悟,而是经由别人条分缕析的讲解后得知,会有相同的感受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双关语该如何翻译?

译界一般认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语言自身差异如语音、字型等造成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主要由同音或谐音形成的双关语,显然属于后者。既然在英汉两种语言间寻找意义、结构完全对应的双关语不可能,那么在英汉双关语的翻译中寻求变通,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所谓变通,并非简单的直译加注,这样的玩意儿谁都会,但效果却不敢恭维。幽默是只能意会而不能加注的,经过注释处理的幽默即使不是趣味索然,至少也已魅力不在。所以,本文讨论的变通,不拟包括注释法。

作者设计双关,目的无非是制造出其不意的幽默、讽刺效果。因此,翻译双关语理所当然应该首先考虑效果。德国功能学派学者Vermeer提出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主张,翻译的交际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即“目的决定手段”。从目的论的视角看双关语翻译,也就是应该把再现这种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作为价值取向的核心。所以,那种把双关语信息摆在翻译首位的做法,实际上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仍以前面提到的那句谐趣双关为例:

1)Customer :Waiter,will the pan cakes be long?

Waiter:No,sir,Round. (原译)顾客:“服务员,煎饼还要等很久吗?”

侍者:“不,先生,是圆的。”

这是一个利用英文单词“long”既指时间“长”,又指形状“长”的双关义制造出来的幽默。原译采用了直译加脚注的“注释翻译法(philological translation)”,其在忠实传达原文的信息上无懈可击,只可惜原作者精心设计的幽默却在译文中丧失殆尽。面对这样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对话,汉语读者如果不看注释,能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吗?原作者饱含创意的艺术语言,体现在译文中居然成了一个无厘头信息!请看笔者的改译(本文除“原译”外,所有译例均系笔者所译): 顾客:“服务员,煎饼还要好久吗?”

侍者:“哦,先生,煎饼不用酒(久)。”

笔者的改译谈不上完美,但至少部分传递出这句双关语的幽默,而这种幽默正是原文作者最希望产生的现场交际效果。然而,原译只盯住了文本表层的对等,却把活生生的幽默诙谐转化为冗长枯燥的脚注。读者不禁纳闷,假如本句的双关是出现在电影、戏剧的对话中,又该如何脚注呢?再看以下两个例子:

2)What keys won’t open doors? ———A monkey, a donkey and a turkey. 3)A: What is the worst kind of fish? B: Selfish.

几乎所有涉及这两句双关语的译者,都对它们要么避而不译,要么照字直译,要么干脆以它们为例,证明凡属语言文字自身属性差异造成的双关皆不可译。请看一位作者是怎么译的:

2)什么钥匙开不了门?——猴子、驴子和火鸡。 3)A:最坏的鱼是什么鱼?

2 B:自私。

坦率地说,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初看这样两句汉译,难保不会怀疑应答者是不是刚进过精神病院。译文对原文如此原字照搬,实在无异于拿汉语读者寻开心。要知道,原作者设计这两个双关,着眼点并不只是它们的信息。在这里表层信息实际上只是一个“道具”,而道具是为展开剧情服务的。所以,双关语译者此时没有理由不跳出传统狭窄的翻译观,从而把目光直接瞄准双关修辞最可宝贵的本质内涵上。试看笔者如何改译:

2)I. 什么(钥)匙开不了门?——汤匙、糖匙和醋匙。 II. 什么天最美?——聊天、谈天、武则天。 3)A:最坏的鱼是什么鱼? B:暴雨(鲍鱼)。

从传递语义信息的角度讲,改译似乎有点离谱。若从再现原文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讲,改译显然胜出一筹。双关语作为一种利用谐音、歧义为主要修辞手段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故意追求模糊性和多义性的产物,又怎么能够要求译者恪守忠实,天衣无缝呢?所以,笔者以为,翻译双关语,字面信息的对等与否,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当然,能在译出双关的同时又能兼顾对等,自然求之不得,但这等美事只能得之于偶然,无法求之于必然。张南峰教授在《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就指出:“假如认为必须保留原文双关语的结构和字面意义才算翻译,那么,就英汉翻译而言双关语的可译性就很低;但假如认为双关语不必译为相同的双关语才算翻译,那么可译性就很高了。”[3] 这段话无疑是深得双关翻译三昧者之经验高论。实际上,只要我们一改双关语翻译必须保留原文结构和字面意义的狭隘观念,转而寻求其修辞效果和功能的再现,许多原本只能直译加注或被打入“不可译”冷宫的双关语,马上就能获得新生。谓予不信,请看例: 4)A:At what time of day was Adam born? B:Just before Eve. A:后羿射日在什么时候?

B:前羿射完后。

5)A:What kind of money do girls like most? B:——Matrimony. A:爱钱女孩最喜欢什么元? B:姻缘(银元)。

6)Donna:He’s so romantic. Every time he speaks to me he starts with “fair lady”. Tina:Romantic, my eye. He used to be a bus driver. (原译)多娜:他真浪漫,他每次跟我说话总是先说声:“漂亮女士”。

泰娜:浪漫,哼!他以前是个司机。

改译:多娜:他真浪漫,每次跟我说话总先说声:“够漂亮女士!”(Fair lady!)。

泰娜:浪漫,见鬼! 他以前是个司机,开口就是:“购票,靓女士!”(Fare, lady!)

7)“Why don’t you go forth and multiply?” asked Noah, a bit angry. “We cannot, ”said the serpents, “we are adders.”

原译:“你诺亚不是叫我们出去‘相乘’吗? 对不起,我们蝰蛇是做加法的。”

在原译作者的文章中,该双关其实是被归入不可译之列的。短短两句英语原文,引出的却是一大段解释性说明——:

“这段幽默的作者别出心裁地从《圣经》取材,拿诺亚开玩笑,也给翻译出了个难题——如何翻译‘multiply’(繁殖、相乘)和‘adder’(蝰蛇)这两个词。大洪水退后,诺亚叫所有动物都出去繁衍后代,当他看见两条蝰蛇仍赖在方舟里不走,便略带愠怒地问它们为什么不出去繁衍后代。然后,狡诈的蝰蛇却偷梁换柱,将‘multiply’中诺亚所指的那个‘繁殖’的意义,换成了‘相乘’的意义。将名词‘adder’(蝰蛇)与动词‘add’(做加法)这两个意义上毫无联系的词生拉硬拽到一起,然后根据英文名词构词法之一——在动词后加词尾‘er’便构成该动作

3 行为者,来为其懒惰辩护:‘你诺亚不是叫我们出去‘相乘’吗? 对不起,我们蝰蛇是做加法的。’”

[4]汉语读者即使有耐心认真看完这段约200个字的注释,也未必清楚原文的幽默风趣所在。诸如add与adder的语义衍生关系,普通中国人很可能是一头雾水。退一步说,就算他们真的读懂了这段长长的注释,所得到的审美享受也跟英语读者读到原文时的会心一笑大相径庭。殊不知,双关语的幽默是靠顿悟神会的,而非长篇解释教会的。这个中道理就好比诗歌给予读者审美愉悦,靠的是浑然天成的美,而不是一词一句的肢解和阐释。任何一首好诗,换成了白话散文,都不比初中作文好多少。请看笔者的改译:

诺亚:“你们为什么还不出去孕育后代?”

蝰蛇:“对不起,本蛇姓蝰(性亏),不受孕。”

3. 双关语翻译的审美观

双关语翻译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用双关语译双关语,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完全对等。但这只是理想译文,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正因为双关语的翻译几无例外都经过变通处理,所以评判其美学价值就可能人言人殊。笔者以为,评判的尺度应该首先放在衡量原文幽默效果的再现上。当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原文的修辞功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请看例:

8)Customer: Have you got any chicken’s legs?

Waiter: No,sir,1 always walk this way! (原译)顾客:你有鸡腿吗? 侍者:不,先生,我一直这样走路! 改译:顾客:你有鸡腿吗? 侍者:没。我有双腿,从来不用鸡腿。

9)What is the most contradictory sign in a library? ——To speak aloud is not allowed. (原译)图书馆里最自相矛盾的标示语是什么?——大声讲话不是大声。 改译:图书馆里最自相矛盾的标示语是什么?——敬请(尽情)低语!

例8)的原译看似忠实于原文,其实根本没有传达出原文歧义双关的幽默,而症结就在“你有鸡腿吗”和“不,先生,我一直这样走路”之间少了一个“missing link”。不懂英语的中国读者面对这唐突的一问一答,绝对丈二金刚摸不着脑袋。而笔者的改译表面上偏离原文,实际上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文的幽默。什么叫“离形得似”?——这,就是!

至于例9)的原译,严格说来不能称之为“翻译”,而只是“揭谜底”——把原文谐音双关的另一层意思(To speak aloud is not aloud)和盘端出。在这个对话中,To speak aloud is not allowed的本意是“不得大声说话”,这也正是笔者改译中“敬请低语”的意思。而“敬请低语”刚好跟“尽情低语”成了一对语义相反,且又谐音双关的绝妙联袂!

如果说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话,那么双关语翻译就更是如此了。成功的双关语翻译应该做到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文本功能,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感受。请再看例:

10)Marriage is an institution where a man loses his bachelor’s degree and a woman gets her master’s status. (原译)I. 婚姻是一个学院,在里面男人失去学士学位而女人得到硕士地位。(脚注:bachelor为双关,意为光棍 / 学士;master为双关,意为主人 / 硕士)

(原译)II. 婚姻是这么一个学院:在里面男人失去光棍学士学位而女人得到老大硕士地位。 (原译)III. 婚姻是这么一座寺庙——男人进庙当不成“真和尚”,女人进庙却成了“老佛爷”。 以上3个译文在再现原文谐趣双关修辞效果上明显存在差异。原译I和原译II基本上没有摆脱“注释翻译法”的窠臼。原译III则相对超脱,对原文幽默效果的再现也显见功力,美中不足的是,“真和尚”和“老佛爷”的喻意略显直露,有失双关修辞的含蓄美。本文作者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改译:

◇ 婚姻是一所卫校——男生入学主修“气管炎(妻管严)”,女生入学主攻“肤必治(夫必治)”。

以“主修‘气管炎(妻管严)’”对应“loses his bachelor’s degree”;以“主攻‘肤必治(夫必

4 治)’”对应“gets her master’s status”,恰好做到以双关语译双关语,并且在幽默效果上毫不逊色。此外,以“卫校”取代“寺庙”对应institution,也更加贴近原意。不过,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改译给予汉语读者的审美愉悦,跟原文给予源语读者的审美愉悦基本相同。而这,才是翻译双关修辞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Nida, E. A. Rhetoric and Styles: A Taxonomy of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J]. Language Sciences. 1984(6): 297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217 [3]张南峰.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J]. 中国翻译2003(1):32~33 [4]金敏、熊丽娟. 英语幽默的汉译困难[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5):119

上一篇:芳烃类物质范文下一篇:辅导班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