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2024-04-09

乐毅论原文及翻译(精选11篇)

篇1: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乐毅论是历史上有名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虽淹留於两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之变,势所不图,败於垂成,时运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则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齐之士流血于二城之间,侈杀伤之残,示四国之人,是纵暴易乱,贪以成私,邻国望之,其犹犲虎。既大堕称兵之义,而丧济弱之仁,亏齐十之节,废廉善之风,掩宏通之废,弃王德之隆,虽二城几于可拔,覇王之事逝,其远矣。然则燕虽兼齐,其与世主何以诛哉。其与邻敌何以相顷。乐生岂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顾城拔而业乖,岂不知不速之致变哉,顾业乖与变同,由是言之,乐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参考译文:

世人大多认为乐毅不能按时攻克即墨是错误的,因此,(我在此)记叙并论述他。

探求古代贤能的心意,应该先从大的方面和远的方面想,一定是(先感觉)曲折难懂,然后方可领会啊。如今(对)乐毅之事的曲折有人还未能彻底了解,因而大多认为他错了。这样让前代贤人在将来被人误解不是很可惜吗,看乐毅赠给燕惠王的信,他大概在谋略上是差不多了,合乎于仁道而且能始终如一。他告喻昭王说:伊尹流放太甲而没有猜疑,太甲被流放而没有抱怨,这是(因为)把大业放在最公正之处,并且是以天下为考虑了。如果想极尽仁道的度量,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使得他的君主兴盛发达,与先君情趣相合,君臣同心协力,这样,大业就能稳定了。在这个时候,乐毅的志向,是千年一遇啊,也将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哪里是他拘泥于时局,仅仅为满足兼并呢,兼并(齐鲁)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使燕国强大而废除仁道,也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不屑于苟且有成,也就心中没有眼前的小事情了,不渴求小的收获,这是意在一统天下啊。这样看来,攻打齐国是要借此机会来撼动天下,讨伐齐国的目的是要阐明燕王的仁义,没有动用武力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包围城池而没有加害于百姓,这样仁慈之心将传播很远,攻打别国不为谋求(私人)功劳,除掉暴君不用武力,这样,最高尚的美德就能普遍天下;率领其他诸侯国倡导仁道,近乎于商汤和周武王了,乐毅恰好弘扬仁道,放弃(攻打)两个城市,让百姓安生,表明诚信,来等待他们(齐国)出现弊端,使得即墨县和莒县的百姓回头怨恨自己的国君,(最后)愿意放下兵器,像亲人一样依赖我们。善于守卫的智慧,(是)不要随便做什么事情,这样,想要仁道就能得到仁道,(也是)即墨士大夫的仁义啊。责任到了尽头就会随从,只有他才是合适周全的方法。开通更广阔的渠道,来等待田单一类人(降服),助长容纳善良的风气,申明齐国士人的志向。使忠诚的人实现节操,明理的人显著道义,天下昭彰,传给后世。我的恩泽就像春光,百姓就如春草,道义光耀宇宙,贤能之人托付真心,邻国之人倾心羡慕,天下引领向往,(都)想推戴燕王。随着众人的呼声,两座城邑一定会降服,这样,霸王之业就可实现。即使停留在两城,也会很快告喻天下。不幸发生变故,在当时形势是不希望的,功败垂成,乃是命中注定。如果用威势逼迫,用武力攻打,则攻城只为求的暂时的功劳,让燕国和齐国的士人在两座城池间流血,拼杀形成很多伤残,让四个国家的人来看,这样(是)用放纵残暴替换战乱,贪婪私利,邻国看到,我们就成了豺狼。既丢失了用兵的意义,也丧失了扶弱的仁道,使齐国士人节操受损,废除清廉优良作风。拥有的是大义废弃,丢弃的是崇高的王道,即使两座城池能够攻克,称霸天下的事情也背离很远了。再说,燕国即使兼并了齐国,对世人又如何诛伐?与(原来的)邻敌又怎样相处?乐毅难道不知攻克两城很容易么,只是考虑到城池攻克时也就背离霸业了;难道不知不能迅速攻克会产生变故?只是考虑到背离了霸业与产生变故是一样的。因此说来,乐毅没有屠戮两座城池,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篇2: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乐毅者.其先祖日乐羊。乐羊为瑰史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对乐羊以是寿。乐羊死.葬于是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目,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厦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击赵适魏。闻燕昭王咀子之之乱而齐大赃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咀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旺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避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辟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递与三晋击秦.助越灭中山。

破宋,广地千余里。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潜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日:“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采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厦楚、魏。”于是使乐彀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潘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毂。乐毅于是井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毂独追。至于临蕾。齐昏王之胜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毂独留绚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蕾。尽取齐宝财物馨嚣输之燕。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堆士。封乐彀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毂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牧留掏齐五岁.下齐七十奈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篇3: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一、关于“翻译腔”

笔者认为只有理清了翻译腔的定义及产生原因,才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腔,提高译文的质量。“翻译腔”也称“翻译体”或“翻译症”。奈达首次将“翻译腔”冠以“translationese”。他认为“翻译腔”是指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Nida, 1969)。

由方梦之编纂的《译学辞典》中关于“翻译腔”的描述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方梦之,2004)

《当代翻译理论》中对于翻译腔,即翻译体的介绍如下:“‘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贬义中的翻译体是机械主义翻译观和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所谓的翻译体的显著特征是不顾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看作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具体表现为:(1)不顾目的语的语言规范(特别是语序规范)和惯用法(特别是词语搭配);(2)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源语的句式、词义和用语习惯(特别是汉语虚词和外语中的代词及形态结构词);(3)不顾目的语的语境,生搬硬套源语在语言文字结构形式及修辞手法上的设计与安排;(4)不顾目地语的文化形态、民族心理、接受者心理,生搬硬套或不求甚解地引进外域文化;(5)不顾社会功能及效果,承袭源语风格。”(刘宓庆,1999)

可见,“翻译腔”的主要特点是译文在形式上受原文束缚较大,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不符合译入语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翻译腔”既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其产生。

二、“翻译腔”的起因

英汉翻译实践中造成翻译腔的原因有很多。溯其根本,由于翻译是一个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过程,再加上大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形成“翻译腔”的原因不外有三个:一是未考虑文化背景造成的“翻译腔”;二是对原文理解不透造成的“翻译腔”;三是译文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翻译腔”。

(一)未考虑文化背景造成的“翻译腔”

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读者和外国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不能不想到文化上的差异,想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处理,否则“翻译腔”就会随之而来。

1.Haven’t They Seen“Casablanca”?

原译:他们难道没有看见“卡萨布兰卡”?

改译:别了,“卡萨布兰卡”式的吻别。

解析:这是网上一篇英语短文的标题。讲的是法国的火车站决定禁止送别情侣在站台吻别,以防止火车站的秩序混乱。他们采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吻别场景作以比喻。显然该标题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此背景的译文是夹生饭似的译文,“翻译腔”十足(毛荣贵、范武邱,2004)。

2.To these guest workers...it was nothing short of an“Asphalt Jungle”.

原译:对这些客籍工人来说……这简直是一片“沥青森林”。

改译:对这些客籍工人来说……这简直成了“一座大城市”。

解析:看到“沥青森林”, 读者一定会觉得一头雾水。As-phalt Jungle原为美国影片的名字, 现指一座大城市或大城市的一个特定区域 (毛荣贵、范武邱, 2004) 。

(二)对原文理解不透造成的“翻译腔”

理解就是透彻地了解、懂得、掌握原文所表达的内容和实质。理解不了原文,又尝试硬译,为了过分追求忠实,便对原文进行逐字逐词翻译,最后的译文无疑将会是晦涩难懂、“翻译腔”十足的拙劣翻译。

3.The essence of pearl mixed with essence of men a curious dark residue was precipitated.

原译:珍珠的要素和人的要素一混合,一种奇怪的黑渣子便沉淀了下来。

改译:珍珠的价值和人的灵魂,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便泛起一种奇怪的黑色沉渣。

原译读来生硬,出现“翻译腔”,可能是译者不理解“the essence of pearl”和“essence of men”的意思,于是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下来,将两个“essence”都翻译成“要素”。其实,“the essence of pearl”指的是珍珠的价值;“essence of men”则指人们自私贪婪的本性(范仲英,1996)。

(三)译文表达不到位造成的“翻译腔”

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译语准确地表达原文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在译语表达阶段,如果不了解源语与译语在语言结构上各自的特点,忽视译语表达习惯,译者即使读懂理解了原文,也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和束缚,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来,形成“翻译腔”。

4.Writers cannot bear the fact that poet John Keats died at26, and only half playfully judge their own lives as failures when they pass that year.

原译:作家们无法忍受这一事实:约翰·济慈26岁时就死了,于是就几乎半开玩笑地评判他们自己的一生是个失败,这时,他们才刚刚过了这一年。

改译:诗人约翰·济慈年仅26岁便溘然长逝,作家们对此深感惋惜。他们过了26岁之后,便不无戏谑地叹息自己一生无所作为。

原译没能根据英语句子的形合特点,借助关系词,弄清长句的脉络,分清主次,“翻译腔”严重。改译按汉语表达习惯,打破原文语序,调整同位语、时间状语从句的位置,妥当断句,使原文内容表达清楚、流畅自如(李淑琴,2001)。

三、如何消除“翻译腔”

消除“翻译腔”并非简单之事,但并非不可为之事。既然“翻译腔”是由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那么,在英汉翻译中,只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摆脱其表达形式的束缚,掌握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并对汉语运用自如,就能使表达符合汉语习惯,消除“翻译腔”。具体说来,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翻译腔”的毛病。

1.加强责任感,在艰苦的翻译工作中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翻译作风。

2.翻译实践中树立宏观的文化意识。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的研究已有很多,许多学者应经得出了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从文化入手,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中西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语言变迁的源泉,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何以中西语言会有差异,从而着手通过翻译技巧的运用,巧妙地消除差异,避免“翻译腔”的产生。

3.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扩展知识面。只有具备足够的外语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通过原文语言的表层结构抓住其深层含义。只有达到了较高的外语水平,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为后面的表达阶段做好准备。

4.增强汉语修养。在英汉翻译中,汉语的表达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一个译者的汉语程度越差,他受原文的束缚就越大”(乔曾锐,2000),所以一个翻译者必须对本国文字有运用自如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翻译实践中,晦涩难懂,令人不知所云的“翻译腔”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广大翻译工作者应提高文化意识,逐步提高翻译技能,严把翻译质量观,力行消除“翻译腔”,使译文流畅易懂。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Taber,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Leiden E.J.Bril, 1969.

[2]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4]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李淑琴.语境——正确翻译的基础[J].中国翻译, 2001, (1) :42-46.

[6]毛荣贵, 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7]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篇4:乐毅报燕王书原文翻译

【原文】

臣不佞(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2),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3),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4),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5)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6),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7),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8)。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9),闲于兵甲(10),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11)。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12)。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13),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14),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15)。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16)。齐王逃遁走莒(17),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18)。蓟丘之植植于汶皇(19)。自五伯以来(20),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21),使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22);早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23),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24),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25)。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早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26)。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27),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28)。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

【翻译】

臣不才,不能秉承先王的教导,来顺从您的心意,恐怕触犯死罪,来伤害先王知人的明察,又损害您的正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背着不肖的罪名,所以不敢作解释。现在大王派使人来数说自己的罪行,我怕您不能体察先王之所以养畜亲爱臣的道理,又不明白臣怎样为先王办事的用心,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对答。

我听说贤眀的君主,不用俸禄偏爱他的亲人,而是给与才能相当的人。所以考察才能来给与官位的,是成功的君主;评论操行来结交的,是建立名誉的士子。臣拿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举动处置,有高出世俗的想法,所以借着魏昭王的使节,亲自到燕国来考察。先王过分推举,把我从宾客中选拔出来,位置提升到群臣之上,不跟父辈同辈商量,却命我作为次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徼幸无罪了,所以接受命令不辞让。

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久已有深仇大恨,不考虑燕国的弱小,而打算对齐国报复。”臣答道:“齐秉承霸国的一些教导,留有屡次战胜的遗迹,熟悉兵事,熟习战争。大王倘要攻击它,那一定要发动天下来算计它,那就没有快于联结赵国了。况且准北和宋国地方,楚国和魏国都愿意得到的。赵国倘使赞同,约楚国和魏国尽力帮助,合四国力量来攻打它,齐国可以彻底打败的。”先王说:“好。”臣才接受命令,准备了使人的符节,使臣向南出使到赵国。很快回来覆命,起兵跟着去攻打齐国。靠着合乎天道和先王的英明,齐国黄河北面的土地,随着先王进兵到济水上都占有了。在济水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击齐军,大破齐军。拿着精锐武器的轻装大军,长驱直达齐国都城。齐王逃奔到莒,幸免一死。珠玉财宝,车子、盔甲、宝器,全都被缴获运回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燕国的旧鼎运回到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陈设在宁台。燕国蓟丘竖立的旗帜插在齐国汶水上的竹田里。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及到先王的。先王认为满足了他的志愿,认为臣不废他的命令,所以分地来封臣,使臣得跟小国诸侯相比。臣不才,自认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徼幸地无罪了,所以接受封爵的命令没有推辞。

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了不会废掉,所以记载在《春秋》里;有先知的士子,声名确立了不会毁坏,所以被后世所称赞。系先王的报怨雪耻,平定万乘强国,收缴齐国八百年的积蓄,到了抛弃群臣的日子,留下诏告后嗣的遗嘱,执政任事的臣子秉承遗教,所以能够安抚庶孽,推及百姓徒隶,都可以传教到后代。

臣听说善于创作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不一定善于终结。从前伍子胥的话得到阖闾的听信,所以吴王的足迹远到楚国的郢都;夫差听不进子胥的话,赐给他革囊,让它的尸体在江里飘浮。吴王夫差不觉悟先见的可以立功,所以把子胥沉在江里而不后悔。子胥不先见君主的气度不同,所以被投入江内仍不改变他的怨愤。使自身免于祸患,保全功名,来表扬先王的行事的,这是臣的上策。遭受毁辱的错误处置,毁坏先王的声名的,这是臣子所非常担心的。面临不测之罪,以徼幸不死为利的,是按照义来行事的人不敢做的。

臣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也不发生恶毒的声音;忠臣的出走,不想勉强保全他的好名声。臣虽不才,已多次受到君子的教导了。怕您轻信旁边人的话,不考

察疏远的臣的行为,所以敢于用书信来回报,只望您的留意。

【注释】

篇5: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篇6:《论毅力》原文及翻译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孔子说: “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篇7:浅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商标,音译法,意译法,音译意译结合法

国际贸易日益繁荣的当今时代, 商品交流日益频繁。商标翻译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该产品的市场命运。商标翻译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呢?

一、商标翻译原则

商标翻译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原则。强调的是译文能有与原文一样甚至高于原文的感染力。也就是说商标翻译标准就是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的等效准则。这是商标翻译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结合商标翻译的特点,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则也不能忽视。

1. 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

商标翻译力求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 如果能带有韵律美感, 能够做到音韵、神韵的完美结合定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众所周知的英国名车品牌RoilsRoyce, 按照音译法我们会译成“罗尔斯罗莉斯”, 这样读起来非常拗口, 同样是音译我们省略音节再加点韵律变成“劳斯莱斯”就更显响亮大气。还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如:Budweiser (百威) 、Coca-Cola (可口可乐) 、Rejoic (e飘柔) 、Smart (醒目) 、Clean-Clear (可伶可俐) 等不仅再现了原商标的商业价值, 又体现其很高的艺术美感。

2. 体现产品特征

商标翻译之所以必须体现其产品的本身特色, 其原因就在于商标翻译本身对于外国消费者来说就是最为简洁有力的广告。例如, 美国牙膏公司Colgate翻译成“高露洁”, 其中“高”就代表高高在上, 胜人一筹;“洁”又突出了牙膏自身的特征, 就是达到清洁牙齿的作用。让人一看一听就有一种纯粹干净的感觉, 乐于接受。能够突出产品特点和用途的商标翻译还有Pampers (帮宝适) 、Bens (奔驰) 、Crest (佳洁士) 等等。

3. 重视文化差异, 入乡随俗

文化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要做到非常接近的文化信息的传递就必须注意商标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跨文化因素和跨语言因素。比如国内好多品牌商标中含有“龙”字, 因为中华儿女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有一种高高在上而不可逾越的寓意在里面。而翻译成英语成要注意避免出现“dragon”一词, 因为西方文化赋予“龙”巨大的翅膀, 口中吐火的样子, 它是邪恶的象征, 与中国恰好相反。由此看来, 只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 在商标翻译过程中才能做到最为接近的文化信息传递。

二、商标翻译方法

1. 音译法

音译法是商标翻译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有许多商标品牌由于其本身没有太多的意义, 也找不到和它意义对应的外语词汇时, 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找到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进行翻译。比如国外相机品牌“KO-DAK”“SONY”和汽车品牌“NISSAN”等, 本身没有太多意义要传达, 故翻译成中文分别为“柯达”“索尼”和“尼桑”就很是朗朗上口。另外如果遇到无法找到与之读音相同的词语, 我们可以选择读音相近的词语来代替, 同样能达到较为良好的效果。比如, “Fujitsu”译为“富士通”, 快餐品牌“Mc Donald's”译为“麦当劳”, “Sanyo”译为“三洋”等等。

2. 意译法

一般来说商标品牌都包含一定的内涵, 或是概况产品的特征、用途或优点等。所以, 在商标翻译中意译法就是不直接翻译, 是把原商标的实际意思翻译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目的语的过程。在进行意译时, 要认真剖析原商标品牌的内涵意义, 在原语基础上找到意义内涵最为贴近的商标词, 达到功能上对等。比如, 热水器品牌“EV–ERHOT”译为“恒热”就很妙, 既准确表达了英文商标的原意, 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让中国消费者一眼就知道是热水器的品牌, 而且通过商标名称还能体会到热水器具有性能高、质量好的优点。此外采用意译的例子还有很多, “apple”译为“苹果”;译为“太阳神”;“Crocodile”译为“鳄鱼”;“王朝”译为是“DY-NASTY”等等。

3. 音译意译结合法

音译意译结合法, 顾名思义是非常巧妙地将“音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结合在一起, 造就满意的商标翻译。如今商标翻译采用最多的就是音译意译结合法。比如, 饮料“COCA-COLA”没有完全按照音译翻译成“可口可拉”, 而是“可口可乐”, 使人想到在饥渴难耐的时候喝上一瓶, 立刻有可口的感觉, 可乐的感受, 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此外“GOLDENLION”译成“金利莱”;“AVON”译成“雅芳”等等都是这一方法的合理运用。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一个品牌能否一炮打响并坚定屹立在国际市场上, 它的商标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标翻译既要体现产品特色, 追求韵律美, 又要打动消费者, 激发他们的强烈购买欲望。因此好的商标翻译必须体现产品特征、重视文化差异、简单明了,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为企业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明全.论进口品商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 1996.1.

[2]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杨柳.商标的翻泽及其魅力[J].中国科技翻译, 1992.

篇8:论毅力原文及翻译注释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刀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愤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篇9: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本论》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尧、舜之书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尝 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 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天下有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 官有定职。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 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是以其 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 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禁暴必以兵,防 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 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 心益劳而政益不就,????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 本末,不知先后而已。

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足天 下之用,莫先乎财,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财丰矣,取 之无限而用之无度,则下益屈而上益劳。兵强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则兵骄而生 祸。所以节财、用兵者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备,兵已可使,财已足用,所以 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财而节兵,立法以制之,任贤以守法,尊名以厉 贤,此五者相为用,有天下者之常务,当今之世所先,而执事者之所忽也。今四 海之内非有乱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时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

以晏然至广之天下,无一间隙之端,而南夷敢杀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强之王, 北夷敢有抗礼之帝者,何也?生齿之数日益众,土地之产日益广,公家之用日益 急,四夷不服,中国不尊,天下不实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备故也。

请试言其一二。方今农之趣耕,可谓劳矣;工商取利乎山泽,可谓勤矣;上 之征赋榷易商利之臣,可谓纤悉而无遗矣。然一遇水旱如明道、景祐之间,则天 下公私乏绝。是无事之世,民无一岁之备,而国无数年之储也。以此知财之不足 也。古之善用兵者,可使之赴水火。今厢禁之军,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暂用 之,则谓之借倩。彼兵相谓曰官倩我,而官之文符亦曰倩。夫赏者所以酬劳也, 今以大礼之故,不劳之赏三年而一遍,所费八九百万,有司不敢缓月日之期。兵 之得赏,不以无功知愧,乃称多量少,比好嫌恶,小不如意,则群聚而呼,持梃 欲击天子之大吏。无事之时其犹若此,以此知兵骄也。

夫财用悉出而 犹不足者,以无定数也。兵之敢骄者,以用之未得其术。以此 知制之不立也。夫财匮兵骄,法制未一,而莫有奋然忘身许国者,以此知不在任 人也。不任人者,非无人也。彼或挟材蕴知,特以时方恶人之好名,各藏畜收敛, 不敢奋露,惟恐近于名以犯时人所恶。是以人人变贤为愚,愚者无所责,贤者被 讥疾,遂使天下之事将弛废,而莫敢出力以为之。此不尚名之弊者,天下之最大 患也。故曰五者之皆废也。

前日五代之乱可谓极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 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夫五代之主岂皆愚者邪,其心岂乐祸乱而不 欲为久安之计乎?顾其力有不能为者,时也。当是时也,东有汾晋,西有岐蜀, 北有强胡,南有江淮,闽广、吴越、荆潭,天下分为十三四,四面环之。以至狭 之中国,又有叛将强臣割而据之,其君天下者,类皆为国日浅,威德未洽,强君 武主力而为之,仅以自守,不幸孱子懦孙,不过一再传而复乱败。是以养兵如儿 子之啖虎狼,犹恐不为用,尚何敢制?以残弊之民人,赡无资之征赋,头会箕敛, 犹恐不足,尚何曰节财以富民?天下之势方若敝庐,补其奥则隅坏,整其桷则栋 倾,枝撑扶持,苟存而已,尚何暇法象,规圜矩方而为制度乎?是以兵无制,用 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

今宋之为宋,八十年矣,外平僣乱,无抗敌之国;内削方镇,无强叛之臣。

篇10:高中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篇11:论英语隐喻的认知翻译标准及方法

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借助自己熟知的事物来描述那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物,达到了顺畅交流的目的,大大降低了相互之间交流的难度。这种用具体来解释抽象的方法逐渐被运用到翻译的领域当中,增强了翻译的理解力,利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 隐喻的翻译标准

要翻译隐喻就要遵照一定的标准。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标准,使翻译能传递出原文神韵,易于人们理解。这样能大大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及针对性,使翻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大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保持隐喻特征就是隐喻翻译中的重要标准,利用各种翻译手段显现出隐喻特征的翻译,才能称得上是好的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隐喻对象的选择是不同的,在翻译时要充分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还要考虑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英国是一个临海国家,很多文化都与航海、海洋有关,比如swim like a fi sh.而我国盛产竹子,我们的文化里关于竹子的描述就比较多,比如说“胸有成竹”。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选择不同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在隐喻里面也是一样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性。英国不产竹子,当然就联想不到竹子;我国航海不发达,所以我们的文化里与航海有关的就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区别进行周密的考虑,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抓住隐喻的特征,这样才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

3 隐喻翻译的方法

对于隐喻的翻译不能仅仅局限在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都恰如其分的对仗上面,而是应该注意到隐喻中的思想内涵,把握原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幽默、态度等,这样文章才能通过翻译者的转化为更多的读者带来与原文一致的阅读感受。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说“做牛做马”,表示工作很辛苦,像牛马一样被人使唤,这其实和我国的农耕文化有很大的联系。牛马都是我们以前进行农业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劳作牲畜,它们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把人比做牛马就是形容工作累,但在英语中的表达是to live a dog’s life.英国的隐喻的喻体则是狗,很明显与我们所说的牛马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对双方的文化不是很了解的话,就可能并不能了解,为什么做牛马,或者做狗就辛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翻译的时候还是直译的话,就会造成人们的误解,实际上也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使用合适的方法。

3.1 转换喻体

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很多隐喻实际上用到的喻体并不是一致的,这需要我们对两种文化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翻译人员需要通晓两国文化,只有在懂得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以及差异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翻译。比如That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你的理论站不住脚);The students had trained to compete continually against each other,so that the lesson turned into a kind of noisy greyhound race(学生练就了长时间互相竞争的本领,到了课堂变成了一个嘈杂的辩论会场);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我们只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及其表达的功用,才能更好地通过转换喻体来进行翻译。

3.2 映射对等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对意向不能很好的理解,但又不能进行喻体的转换,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映射对等的翻译,争取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例如Spare moments are the gold-dust of time(闲散时间就是时间里的金沙);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so she can get what she wants(她是含银匙生的,想要的就都能得到)。对这样的句子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没办法置换喻体,同时强制置换可能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映射对等的翻译

4 总结

英语隐喻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英语的隐喻翻译的时候,要尽量达到能够传递思想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英语隐喻的翻译越来越好。

摘要: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在英语的翻译中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充分认识英语中隐喻的特点,制定一定的翻译标准,才能在翻译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效率。本文通过对隐喻的认知以及其翻译标准的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希望对英语翻译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隐喻,翻译标准,方法,认知

参考文献

[1]白丽芳.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53-57.

上一篇:十户联防记录下一篇:“铁人杯”全国职工工会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