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2022-08-26

第一篇: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教育发展的层面上看,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改革开放来,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体现出我国教育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和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主权,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

从学校发展的层面上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资源,且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我校要实现“自主学习,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有特色的、具有“示范性、实验性”的重点高中,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是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利于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在职教育。

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看,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设计,并依据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计划死板单一,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也不能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他们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第二篇:开发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摘自:《汉阳教育资源网》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一)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校开发校课程一些情况:

1、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我们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开放型人才”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②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初步体验、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③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构建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我校的活动课教学研究,在经历了兴趣小组、班级活动、研究性学习三个阶段之后,形成了活动课教育改革的“

四、

四、八”模式和“

六、

四、三”活动课运行机制,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成为我校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我们对“四大类活动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整合,形成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学习方法、活动类等校本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中感受世界之美,从而产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并将这一愿望凝成一种责任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人文素养类方面,我们依据《四书五经简明读本》这一通用文本,侧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尊严感、责任心,积累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科学素养类方面,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科技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让人类智慧的火花在孩子们心中闪光;在身心健康类方面,我们通过开设形体训练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在交流中增强自信,激发学生对运动、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在生活技能类方面,我们与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空间,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强化训练,熟中生巧;在学习方法类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活动类方面,我们以大队部为依托,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能力。

3、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实施的随意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成立健全的组织。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教导处、教研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监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保证校本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

②、制定计划,确保课时。参考《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拟定了《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计划》。在课时安排上,保证了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计的10%--12%,即1--2年级每周2--3课时,3--5年级每周3--4课时。

③、培训教师。校本课程方案确定后,我们对教师进行适当调整、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校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

④、加强班级课程建设。每个班级根据本班实际,开发颇具特色的班级课程,再通过班际交流、校内外交流,形成各年级的课程特色,有力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实施,并使校本课程更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

⑤、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管理、教材管理、课程评价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有章可循。

⑥、设备与经费到位。充实了汶源书院,加强了厚德书画苑、飞天舞蹈室等特种教室的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不断扩展校外基地,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专项资金。

4、探索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很多,但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生活,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我们利用校本课程,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投向自然,走进工厂,步入社会,体验和感受生活。到红领巾交通岗执勤,感受交警工作的辛苦;孩子们通过参加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判断力,激发了爱国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航模制作、动物习性观察、民风民俗调查、市场行情调查、汉江污染与治理等等,孩子们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其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从选题到实地调查研究,到资料整理,再到成果展示,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享受到了成功与欢乐。在区教研室组织的研究性学习现场会上,体现我校校本课程特色的四驱车安装比赛最引人注目。零部件装车、技能赛车,孩子们娴熟的动作、认真的表情、情不自禁的呐喊,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为孩子们的成功体验而高兴,为这种成功的教育而喝采。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贾;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将是这个宏伟战略的重点和基础,也是一个难点。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人文精神缺席的西部大开发可能会落入乌托邦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难题在于“人、自然、经济”三元关系的问题,西部大开发的人文精神需要普及化、大众化,这就需要创新教育体制,开辟社会化教育渠道。只有把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处理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得以顺利展开.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人环境;意义

正文: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西部国土面积 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世纪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国家提出西部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

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在总体规划下,今年将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工程,继而循序渐进,遵循经济规律实施,避免一哄而起。

本文的“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总体的表现。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控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人文环境的建设是西部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也是其拱心石。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广泛的依据,也有其重要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建设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从历史实践出发,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始终遵守历史统一的原则。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创造的人文环境,就很难培植出西方近化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文化转型;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1600年-1900年之间中国却变得大大落后于西欧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停留在过去人文观念上无所事事、缺乏创新。处于中西盛衰消长之际的明代是关键时期。当时人文新陈状况如何呢?明代思想家中王阳明的影响最为著名,但他与同时代的西方人文主义大师比起来显得未免寡浅。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个性化、异端化倾向颇重的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种子最终的结局象当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样不能形成气候。因此传教士传到中国的科学、西学终究未能很快地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森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引导及其肥沃士壤,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如果我们漠视进步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规律,西部大开发就将步入实践的误区。

(二) 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科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万能论、科学主义都是独断论,都是违反科学史实际和科学家实践活动本性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是两种相对独立的不同学术传统,尽管二者时或平行、时或交叉、时或环动、时或渗透,但是毕竟二者有不同的对象、出发点、价值观、信念、方法、规范和模式。当有人把自然科学视界之外的东西看作无有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在掩耳盗铃式地漠视人文环境,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给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帮倒忙。设想人文不在场的局面是什么呢?只能是技术乌托邦或者什么都没有,这种乌托邦史无前例,后也无来者。也许出于某种超越智慧的安排,让人类兼有科学与人文,让科学与人文并存而互相规范、互相促进,这正是人类的福社。

(三) 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社会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存在系统,我们必须确认和发展社会主体,因为社会主体才是历史的决定性的力量源。社会主体何以有如此力量呢?又何以能发挥此种力量呢?乃是因为有人文价值系统的整合作用、纽带作用、定向作用。新思想、新思潮、新价值等对社会意识有巨大的规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其作用力之大有时出乎意外,正是在这种作用中,社会主体得以建构、发挥作用。相比之下,再伟大的科学发现也难以直接使公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体,因此,西部大开发如果缺少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充实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体,西部大开发的圆满成功将是很难实现的。

总结:

结 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展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只有西部的人文环境建设好了,西部大开发才有了其发展的坚实基础,西部大开发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才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哈珀. 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 谢阳举. 杨振宁论科学与人文关系述评[J]. 西北大学学报. 2000年,(3).

[3] 唐纳德·沃斯特. 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4] 许通美. 美国与东亚:冲突与合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第四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意义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程序开发

开发教师学校学生管理系统的意义本着“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原则,快截的管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

第五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1. 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地环境

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使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识,更注重村容村貌,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将促进旅游地大环境的改善。同时,还将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及当地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因而能增加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使当地居民认识文化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价值,让民间手工艺、音乐、戏剧、舞蹈、饮食等各种文化都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同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更深刻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的布局更加合理,排污、治污更加规范、严格,更加注重高科技投入,注重生物害虫的防治等,从而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客观上为当地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休憩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并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产品结构,使传统农业增添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4. 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在充分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美学、系统科学等方法,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等与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生态农业项目计划书下一篇:生态养老田园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