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开发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民俗旅游的开发范文

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摘 要:新疆是一个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旅游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族多元性、地域多样性、淳朴自然性等特色。结合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特色,我们应鼓励民族群众参与,加快民俗文化市场化进程,加大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新疆民俗文化的开发,从而有效利用和保护新疆民俗文化资源,在建设和发展新疆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疆;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涵义,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并通过物质、心理、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民俗文化中能激发旅游者的动机,给旅游者以积极的效益和特征的吸引物。他们可以是观赏、参与、感受和体验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经济民俗、节庆聚会、民间歌舞、竞技运动、娱乐休闲等游艺休闲民俗以及令人愉快的民俗文化环境。

一、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目前有47个民族的成员,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体民族。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就为新疆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1.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古尔邦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在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古尔邦”,阿拉伯语,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节前,家家户户要搞卫生、制糕点、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裳。做完礼拜后,回家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来宾进行招待。整个节日载歌载舞,充满欢乐气氛;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此外,伊斯兰教民族的肉孜节、圣纪节、维吾尔族的诺鲁孜节、塔塔尔族的萨邦节、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塔吉克族的灯节都非常热烈隆重。

2.婚恋习俗奇特风趣。维吾尔族婚礼隆重、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以歌舞庆贺,热闹非凡;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婚礼要举行3天,并举行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婚后,新郎要在女方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方家;蒙古族婚礼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

3.歌舞艺术赏心悦目。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阿肯弹唱,“阿肯”是哈萨克族对民间歌手的称谓。阿肯知识丰富、感情充沛、文思敏捷,即兴弹唱、出口成章。除弹唱外,还会背诵民间传说、诗歌、故事,并能创作;吐鲁番鹅舞维吾尔语叫“那孜尔空”,是模仿鹅的各种动作、表情达意的舞蹈形式,时而诙谐幽默,时而耐人寻味,表现内容十分丰富。哈密鸡舞,一女性饰母鸡,一男性饰公鸡,相互逗引,妙趣横生;塔吉克鹰舞是模仿山鹰的动作而形成的。婚礼、节日,或者来了贵客,大家就会跳起优美的鹰舞;哈萨克舞蹈多以骑马生活为题材,双臂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舞蹈语汇中常见挤奶、剪羊毛、擀毛毡等。

4.民族服饰多彩斑澜。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维

吾尔、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维吾尔、乌孜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多褶,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端多皱裥,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男子多穿过膝、无领、无袋的“袷袢”(外衣),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蒙古族、达斡尔族喜欢穿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还非常喜欢在衣服的领口、胸前、袖口、肩、裤脚等处用各种彩线绣上各种精美的花卉花纹图案,有时缀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装饰品。

5.体育竞技热烈惊险。赛马和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其竞赛技艺之高超,对抗性之强烈,令人叹为观止;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场面热烈,妙趣横生;射箭是新疆锡伯、蒙古、哈萨克等兄弟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锡伯族的射箭,已有1000多年历史,锡伯男儿以能当一名神箭手而引为无尚光荣;摔跤,是新疆少数民族共同喜爱的传统竞技体育项目。除国际式摔跤和中国式摔跤外,还有自己民族或本地区的各种有趣的摔跤形式;高空走绳,维吾尔语称为“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表演者手持长竿,不系保险带,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

6.建筑文化别具一格。新疆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最早的古建筑可追溯到青铜时代。由于新疆具有气候干燥的自然特点,至今地面上仍保存着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生土建筑。如位于古代交通要道沿线的汉唐时期的烽火台、戍城堡建筑,以及享有盛誉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丝路名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给新疆古代建筑艺术输入了新的血液,在喀什、和田、库车、拜城、吐鲁番等地,现在还保存着大量依山傍水开凿的石窟,以及地面营建的塔庙建筑。如著名的克孜尔、库木吐拉、柏孜克里克石窟、莫尔、热瓦克、尼雅、米兰、苏巴什等塔庙。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又产生出具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许多建筑。如霍城县的秃黑鲁贴木尔汗陵,是新疆早期伊斯兰建筑的代表。吐鲁番的苏公塔(额敏塔)清真寺,建于1778年,它以形体高大雄伟而美观的砖塔著称于世。清代的砖木建筑中,以昭苏的喇嘛庙、伊宁回族寺及惠远城钟楼为代表。那高居乌鲁木齐红山顶端的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古朴凝重,是清代边城乌鲁木齐城市的胜景之一。

7.石窟艺术独具特色。新疆石窟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左右,遗留至今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南疆的拜城、库车,以至东疆的吐鲁番一带。与印度阿族陀石窟一样,新疆石窟也都选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这与佛经上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静坐修行有关,与阿族陀、键陀罗,乃至早期印度佛教的山奇艺术比较,新疆石窟艺术自有它独具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窟形建筑及内部结构艺术。新疆石窟由于多选在沉积砂岩的崖壁上凿建,建造方法便得到自然的发展。出现较多的窟形是将古印度的佛塔建筑与新疆的洞窟建筑完美地结合,而形成一种长方形纵券顶,中部用中心柱将洞窟分为前后二室,两旁开走廊式雨道相联通的窟形,有人称此为“中心柱”式,亦有人称“龟兹”式。它巧妙地利用前室明亮、高敞,后室阴暗、低窄的特点,表现释迦佛生前的善行和死后的悲哀情景,加强了艺术效果。其二是艺术表现手段。新疆石窟雕刻,因系砾岩,一般在雕造之初即外加泥塑,施以彩色,因此多为彩塑,也有木雕和个别石雕的。可惜大都没有留存下来,壁画艺术却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这些壁画从佛的诞生到太子出家以至成佛、降魔、说法、涅磐、分舍利等,都有多方面的描绘。在画面装饰上,新疆古代画师从当地民族传统形式和审美观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了菱形方格图案。每个菱形格内绘一个独立内容的画面,中后期的人物造型,也一改明显的键陀罗式,呈现出与中国式合成的迹象,并出现当地民族的形象。其三是壁画绘制技法。新疆石窟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即凹凸法,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二者有机结合,使画面明暗相映,富于层次,立体感很强。

8.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占新疆人口的58%左右;佛教在新疆流传最久,长达2000多年,至今仍为新疆蒙古族、藏族所信奉,在汉族、满族、锡伯族中也有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在新疆目前主要为少部分汉族人所信奉;东正教是新疆俄罗斯族人信奉的宗教;萨满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宗教,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很深的影响。现在信奉萨满教的人已经很少了。

9.独特的饮食文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现在的日常饮食文化中,不仅包括各民族从上古游牧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饮食文化,而且还包括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新疆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其已经成为新疆饮食文化的象征。此外,抓饭、烤囊、拉面、烤包子、烤全羊、丸子汤、汤饭、熏马肉、酸奶疙瘩等等,这些都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特色食品。

二、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注意避免民俗文化的快速同化。旅游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这些原因造成随着异文化的引入,民族文化正在迅速地被同化,面临着严重的退化、消亡威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二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俗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要避免扭曲真实,而且要去其不良取其精华。例如有些地方为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低格调猎奇特点,不注意鉴别真伪,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夸大其词地进行渲染;开发中不深入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表现民俗文化浓厚的民族性和纯艺术性,而是把它简单化,生搬硬套;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科学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矛盾,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绝不能盲目、过渡、破坏地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合理的开发会给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和负效应。如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等。科学地开发则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俗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练、弘扬和发展。在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经过细致分析、科学规划、适当管理,可以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社会“嫁接”,使其越过工业化过程而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化社会。

4.开发内容要有特色。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特色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所以,在内容上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5.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2002年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国际服装节上展示的维吾尔族服装绚丽多彩、华丽高贵,哈萨克族服装古朴典雅,塔吉克族服装犹如火焰,柯尔克孜族服装潇洒轻快,蒙古族服装豪迈奔放。但令人遗憾的是,新疆至今没有一个民族服装品牌问世,

少数民族服装还停留在舞台上,没有走向市场,没有形成产业,甚至没有形成商品。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也要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是开发重点,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

6.大力宣传,树立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要把宣传促销看得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创新同等重要,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宣传包装相同步,甚至宣传先行。苏州周庄以“中国第一水乡”为包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天下第一村”为包装,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例如大型节庆、电视专题片、旅游推介会、宣传手册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宣传,树立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篇: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4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和品尝佳肴,只占40%。实际上,没有一种旅游能脱离民俗旅游而单独存在,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主流。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变异,盲目仿造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神秘性等问题。因此,对民俗旅游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民俗旅游的特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目前国内外对民俗旅游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和国忠认为,民俗旅游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其欣赏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从上述定义可得出,民俗旅游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个范畴,有其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对这一范畴,我们可做如下概括: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以异地风俗文化为凭借,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和参与,达到审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动。它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性

任何一种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较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活动或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导致不同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

(二)文化性

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它沿着历史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与环境发展和演变,因而它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俗文化就成了旅游的灵魂。失去了民俗文化,优美的风景和秀丽的风光也将成为没有血肉的骨架,旅游业也将成为风光一时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俗文化则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体现在建筑、服装、饮食、节日、礼仪、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三)参与性

民俗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来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当地居民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而是探求参与程度更高的体验式旅游,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项目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推崇。

(四)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民俗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俗旅游活动,给游客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五)神秘性

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主要吸引力就是神秘、未知,同时,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探险猎奇,这种神秘性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而且使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二、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旅游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异、欢愉的生活情调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陈南江等人调查发现,美国来华旅游者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目标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文化不再被贬损为“落后”、“迷信”、“愚昧”、“原始”,而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旅游界努力向国际市场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开始学会用国际惯例推销旅游产品。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家旅游局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多届主题旅游年活动,各地旅行社也纷纷推出独具魅力的专题旅游。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正式打出民俗的旗号,这意味着旅游界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2003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百姓生活游”,虽然这些旅游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这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走向深入与成熟。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就不会产生负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规划滞后,缺乏人才;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缺乏政府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民俗地民俗文化的和谐等。这造成了旅游地社会的不和谐。

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在一定地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游客游览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脱离不了当地的文化背景,民俗与文化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民俗丰富了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好奇心,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秀丽的风景,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我国各民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日习俗、饮食、服饰习俗、居住交通习俗、民间娱乐习俗、礼仪交往习俗、工匠商贸习俗、医疗保健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及丰富多彩的神话

传说、民间故事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越来越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种冲动、兴趣和愿望成为激发民众产生外出旅行念头的重要内在驱动力,这对人们外出旅行活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传播和推广

1.旅游为民俗资料的收集、传承作出了贡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文人学者的优良传统。古代徐霞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全国各地游历,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增广见识,结交学友,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就有大量的风俗资料。

2.现代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研究表明,学习性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民俗文化可借助旅游和旅游者传遍世界各地。

3.旅游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旅游领域。随着民俗旅游的火热,各地民俗游竞争也日益激烈,民俗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旅游对民俗的消极影响

1.由于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其获利性可能会驱使民俗开发者、经营者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如,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透到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宣传、导游讲解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民俗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2.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民俗。如,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虽然还保留着“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但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如今大多数摩梭人已是一夫一妻,“阿注”婚姻已减少,母系家庭也逐步解体,走婚习俗将成为历史。

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一些民间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失去了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设计,质量和材料降级,变成大规模的机器制作、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来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而个别旅游项目与个别地区却以低格调的民俗包装进行简单的文化场景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这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一些不健康的陈规陋习也被错误地当成民俗特色大加渲染。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蚀

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民俗文化受到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冲击,服装配饰、饮食、建筑、节日风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长此以往,旅游地的民俗将被同化,神秘性的特点逐渐减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四)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独特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民俗各具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民俗资源,盲目开发,这就失去了民俗的特点。

五、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一是要就地取材。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优势。二是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的“妄为”。三是重发掘,轻仿制。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有高有低,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不能跟风模仿、造假欺世,这势必会使游客大倒胃口。

(二)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原则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这种独特个性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土家族有社巴节、傣族有泼水节、汉族有春节和元宵节等等,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就有1 200多个,汉族约有500个,这正是我国民俗文化享誉世界及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所在。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应在保持这种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挖掘特色。

(三)以游客为中心的原则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旅游活动的商业性也要求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特别关注旅游者的感受,只有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才会产生效益,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开发商、经营商而言都是如此。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旅游地独特的民俗风情,继续造福子孙后代。为此,要坚决杜绝杀鸡取卵似的掠夺式开发,杜绝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及忽视长远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应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先进的理念来经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

(一)引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民风民俗的商品化、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将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如,贵州青瑶的“洞洞婚恋”,在当地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上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的名义搞色情服务。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将有效改进现有模式的不足,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自主经营,同时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实施监控。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预警机制

由于民俗地区极易受到负面影响的冲击,预警机制的建立变得十分必要。建立预警机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迅速有效的处理预警信息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关键还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包括民俗旅游规划人才、民俗旅游经营人才、民俗旅游服务人才。“三才”缺乏是当前民俗旅游的瓶颈问题。因此,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各地民俗旅游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海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4]刘芳.论民俗旅游[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从小丽.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责任编辑:张佳睿)

第三篇:乡村旅游的开发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越来越受到亲睐和推崇的同时,也引起政府、专家和学者们的注意。本文就近来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乡村旅游的开发分析、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和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内 乡村旅游 开发 目 录

引 言 ......................................................... 3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 4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 4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 4

(二)现代乡村旅游 ............................................. 4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 5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 5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 6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 7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 8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 9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 ........................................... 9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 11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 11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 11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 11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 11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 12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 12 参考文献 ...................................................... 13 致 谢 ......................................................... 14 引 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

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金海湖镇位于北京平谷东北端,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是北京第一缕阳光首先照耀的地方。就乡村旅游而言,金海湖镇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自然风光淳美。这里有北京最大的综合性水上乐园——金海湖,曾成功举办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赛艇、皮划艇比赛”和“2002年阿迪力挑战世界吉尼斯高空生存纪录”等大型赛事。金海湖群山环抱,碧波万顷,宽阔清柔的水面、秀丽峻峭的山峦与亭台轩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全镇28个乡村,错落有致,三分之一分布在金海湖环湖路沿线,三分之二位于山角或平原。放眼环湖路,青山、绿水、蓝天交相辉映,为金海湖独具之美。其中黄草洼村是北京少有的泉水村,村域泉群,常流不息,充满水灵之气。

历史文化源远。上宅文化,数十件打制、琢制、磨制的石器生产工具,展示了70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古迹。其“上宅文化陈列馆”,是国家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有“上宅文化,首都之光”之称;长城文化,即万里长城北京段东端的明代将军关石长城,雄伟石长城与柔美金海湖相对,形成南湖北关之势;奇石文化,其金海石外部造型奇妙,内部纹理精美,被誉为“画在石上的中国画”,可谓京华奇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万亩采摘醉人。平谷现有22万亩桃林,有“世界第一桃园”美称,金海湖镇占据七分之一,桃林面积之大,品种多达百种,使其以观赏采摘为主的休闲旅游魅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平谷推出的国际桃花烟花节,巧妙地将自身桃花节与浏阳烟花节结合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节庆活动,观赏者白天沉醉于如霞似锦的桃花海,夜晚欢乐于璀璨烟花的不夜天,金海湖镇作为东道主之一名声随之不凡。

民俗旅游红火。全镇28个乡村,1个市级民俗村、6个区级民俗村,民俗村户比例较大。仅2005年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从业300余人,旅游收入达1500多万元。金海湖镇民俗旅游形成了特色,打出了牌子,如饮食方面,烤红鳟鱼、柴锅侉炖鱼、水菠菜等,已成为特色接待饭。黄草洼村民俗户刘小林,在北京“首届农家饭电视大赛”中,选用生长在13℃泉水中的水菠菜、水芥菜、水芹菜和用泉水饲养的鲤鱼做出的道道农家饭获得一等奖、创意奖。仅2005年“十一”期间,他就接待500多人,收入3万多元。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 (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 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乡村旅游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

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乡村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第七步:项目实施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

其一,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乡村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状况、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

其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指导委员 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 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 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乡村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年01期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章新芬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章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章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四篇: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进行开发,并在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复合旅游地产的开发模式

海南的大旅游地产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城市建设也随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海南旅游地产开发规划中,列出了几个重要的节点城市,作为我国未来最大航天基地的文昌、拥有石油加工工业的东方和洋浦、临高等城市。这一类城市的旅游地产和上两类的发展模式迥然不同。

复合旅游地产项目潜力大升值快 借助低纬度的优势,文昌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航天中心。目前两条一路和东线高速铁路的建设使文昌摆脱了长期被边缘化的局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就在宣布航天城建设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文昌房地产价格已经翻番,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也急剧增加。

紧密结合城市发展 与滨海湾区开发的国际化和养老地产的独自发展模式不同,城市拓展区地产开发项目要承担起部分城市功能,对项目和配套设施的规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需求多元 这类地产不仅要照顾外来的候鸟客户和度假客户,更多的是城市升级带来的大量商务人群。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海南传统的旅游地产客户不同,更看重资产的升值潜力。

复合旅游地产的开发的限制因素,海南岛城市中除海口和三亚外,城市市政基本配套设施档次低,城市功能不完备,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医疗和文化娱乐设施缺乏,针对单个复合旅游地产的开发开发商难以承担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土地的一级开发中要为其预留发展用地。

上一篇:目送读后感精选范文下一篇:泌尿系梗阻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