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024-04-27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共10篇)

篇1: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

①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②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③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④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⑤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⑥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⑦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篇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6年把三农问题列入“1号文件”,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新时期下,我们认为,应该抓住机遇,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充分体现旅游的价值和作用。

总结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这么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篇3: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创新农村教育理念,把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强调了乡村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乡村建设人才。他明确指出:“只有乡村安定,乃可以安辑流亡;只有乡村事业兴起,才可以广收过剩的劳动力;只有农产增加,才可以增进国富;只有乡村自治当真树立,中国政治才算有基础;只有乡村一般的文化能提高,才算中国社会有进步。总之,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都是如此。”所以,梁漱溟认为,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今天的中国与当时的旧中国不同,但中国问题的关键仍是在农村。我们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发展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培养新型农民。

梁漱溟说:“要‘农民自觉’,‘乡村自救’,首先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天下事无论什么都要靠他本身有生机,有活气,本身有生机,有活气,才能吸收外边的养料’。”只要认识了上述道理,他们也就有了自救的热情;有了自救的热情,他们也就会有自救的行动。梁漱溟将农民对现实的自觉作为教育的初始目标,进而进行各种实用知识的灌输,这与我们今天的农村教育理念非常相异。但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农村教育”实践则是在农村进行的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管理方法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是用城市的一套,并没有反映农村文化的特点,实际上只是城市教育在农村的延续,定位于普通文化知识和升学的农村教育产生了很多问题。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观提出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理念,从邹平县乡农学校到后来的乡学、村学成功的案例说明,农村教育在改变落后乡村的面貌的过程中是大有作为的。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走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新的农村教育既要解决回乡务农、劳动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又要解决引导农民走出农村、灵活就业、拓展发展的空间的问题。农村教育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使广大的农村学生都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劳动生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每一个青壮年农民能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更新农村教育思路,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教育的立足点

在教育中,梁漱溟十分强调对受教育者“德”的培养,甚至把对“德”的要求放在知识学问之上,要求受教育者要有良好的精神和道德素质。为唤起民族精神觉醒,梁漱溟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教员开设了“精神熏陶”课,在村学乡学开设有“精神讲话”课,要求教员们在努力使乡村人精神活起来上下功夫。梁漱溟认为要解决乡村的“精神破产”,“让乡下人活起来”,首先必须“启发农民的智慧,“让他认识古人的道理,让他看见前途”,“再则在人生实际问题上来给他点明”,从而使他变意志消沉为“乐生之心,进取之念”。只有这样,农业方可改良,合作社方可组织,各项建设方有可能。在他看来,精神自立才能进行自救行动,才能真正复兴乡村。梁漱溟的“精神陶炼”的教育价值论和教育方法论的意义是明显的。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关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教育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青少年的升学与就业培训结合起来,改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简单升学模式。为了使农民能够自觉,梁漱溟希望用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其能够学会自主。与建国前相比,当今农村教育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农民素质仍普遍较低,文盲和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由于法律、科技、政治等基本常识的缺乏,农民常常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譬如农民失地问题,当其土地遭到不合法的侵占时,很多农民不知道运用法律来维权。再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为了体现基层民主,各地都在实行村委会直选制度,结果却出现了舞弊行为,其关键在于农民对选举制度的陌生,以及自主意识的淡薄。所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农民学会学习,就如梁漱溟所说的:“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习更会学习。”因此培养新型农民可使农民学会自己学习,不断学习,以此促进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重塑农村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看到了乡村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对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期望注重通过兴办农村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培养乡村建设和治理人才,建立起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团体,促进农民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推进农村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富强和实现现代化。这些系统改良的思想和做法,都可为发展现在的乡村管理和国家建设所吸收借鉴。在改进乡村教育中,他尤为重视成人教育。他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试验时,在村学乡学所实行的广义的教育大体上以成年农民为主要教育对象,兼及儿童青年。梁漱溟的这些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符合实际的,尤其是他把乡村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推广成人教育、重视习惯养成、推行社会改良、建设社会事业作为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这些思想和实践活动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与今天农村教育改革思路和农村发展方向的精神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对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也具有借鉴意义。在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时,梁漱溟按行政区划设学,分国学、省学、县学、区学、乡学及市 (分行政院直辖和省直辖) 学、坊学。在教育方式上,区学、乡学以社会教育为主,国学、省学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区学、乡学中儿童教育外,更重视对成人的教育。如此可使农业教育与农业社会并进、职业教育与职业社会并进,而非脱离社会改造谋农业或职业教育。

梁漱溟倡导的以社会为本位、以人为本位的大教育观具有其历史价值和重要作用。他再三强调乡村教育必须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在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教育的不同类型承担了不同程度上的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农村教育中的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份责任,对农村转移人员和培训同样应该责无旁贷,要进行有关城市职业的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四、让知识分子下乡,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小城镇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莫过于提高5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逐步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成人才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体系,要注意农村教育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把农村教育改革放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其发挥最大功效,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农村改革的关键是人才战略。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曾指出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要想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与多数的农民打成一片,合成一股力量,否则,“如果这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总接不上气,则中国问题永不得解决”。而要使这两部分人“接气”,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上层去接受下层,即革命的知识分子到乡间去,与乡间人接近而浑融”。藉此中国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知识分子下到乡村,就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即民众教育、乡村教育、社会教育,故乡村建设主要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改造社会,由知识分子来引导,启发农民的向上精神,提高农民的素质,把农民纳入社会团体组织之内,培养他们的团体生活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不能采取学校式的教育,而应以社会式的教育为主体,村学和乡学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化社会为学校,引导众人一齐向上学好,讲求进步。他还指出对知识分子切忌重才轻德,这也有现实意义。人才战略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目前促进人才向农村流动,能够做的有两方面工作:一方面靠政府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广大人才向农村流动,满足农村的教育和科技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吸纳更多的知识分子到农村来为新农村作出贡献,解决农村教师待遇问题,加强农村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使农村教师成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理想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唯有如此,中国农村的发展振兴才有希望,中国的发展才有可能。

五、改革农村教育方式,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结合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倡导的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大教育观,认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要“合流”,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这与我们今天农村教育改革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从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看,他的农村文化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理论不只是单纯地救济乡村,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卫等多方面,并以乡村民众教育为其中心环节。他是怀抱着振兴中华民族的远大目标进行乡村建设和农村教育的。基于对中国社会和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梁漱溟指出,乡村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所以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是救济乡村,但乡村建设的真意义则是创造新文化。正如他说:所谓乡村建设,就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或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概括地讲就是“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梁漱溟强调乡村建设不只是单纯的乡村救济或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建设,而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建设,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这正是其思想的精彩之处。不过针对当时的国情,他又说:中国现在已被破坏到体无完肤,不堪收拾,非从头建设不可。这一点从头建设的工作,全是教育工作。农村教育不从农村的社会实际出发,不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是没有前途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农村教育改革,再三强调的就是农村教育必须树立起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大教育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梁漱溟大教育观的一种发展和继续。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上,必须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实现农科教结合发展,农业要以科技为指导,而科技的传播和掌握又来源于教育,以教育为突破口对农村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改革。

虽然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综合建设是不彻底和不完全的,但说明综合建设对与中国农村是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须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的道路,以“两个文明”为指导,带动农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以农村作为载体,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以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作为摸索的基点, 创新农村教育理念, 把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更新农村教育思路,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农村教育的立足点;重塑农村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让知识分子下乡, 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改革农村教育方式, 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结合。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农村教育,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 2006.

[3]刘爱景.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4]李劼.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5]赵玉丽.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 2006.

[6]袁媛.近代中国乡村教育试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27]佟玲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7][美]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8]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M].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3.

[9]马东玉.梁漱溟传[M].东方出版社, 1993.

篇4: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费县;约束性条件

中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历了兴起、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从资源特色主导、农业产业主导以及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过渡,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及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实践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旅游产品单一化、档次低、文化内涵浮浅等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1.山东省费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山东省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农业历史源远流长,新型农业发展迅速,拥有55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占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总数的15.32%,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居全国前列。山东费县居祊河中游、蒙山之阳,自然环境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该县通过政府的引导,将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旅游经济、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县形成以大田庄乡一事一议项目区、沂蒙百草园、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旅游区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县有两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五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三家省级旅游特色村,八处省级精品采摘园。

2.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山东费县拥有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自然环境优美,生态农业资源丰富,乡土民俗特色鲜明。

大田庄乡立足自然环境、果蔬产业、风俗民情等优势资源,引领农民发展生态观光、果园采摘、农家乐等特色项目,形成了以樱桃山庄、百丽山庄、紫藤山庄等为代表,“一户一园、一园一景”的农家乐特色,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抗战史上大青山胜利突围战发生在沂蒙小调旅游区内大青山脚下,该旅游区集红色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是接受革命教育、接触自然的旅游地。

许家崖结合地貌特征、人文历史、民俗古建,对每个项目村进行个性化设计,凸显各村风貌,最大限度保护石房、石碾、石路、石坝以及老井古树等,确保了旅游地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二、乡村旅游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

1.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旅游区中,梨花村自2000年起便是费县有名的赏花景点,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泥泞,乡村卫生状况差,如今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景区内村落焕然一新,交通道路等设施改善,道路通到每家每户,乡村卫生状况改善,通过政府投资,各个村落建设起休闲广场,增加健身设备,并统一翻修装饰村民住宅。

2.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除了环境改善之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乡村旅游业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返乡自主创业,如经营农家乐,或是响应村里的号召种植一些核桃树、向日葵等经济、观赏作物,同时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3.对农民增收的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推进,大量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创业,农家乐,特色餐馆等辅助设施的建设,使得当地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从业农民收入增加,拉动了该地区农村经济增长。

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多个主体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正确认识。对于游客,乡村旅游局限于游玩,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与完善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反馈;对于经营者,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过度商业化,逐渐丧失客源。对于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对乡村旅游缺乏重视,旅游投资相对于其他旅游业所占份额少,缺乏相应管理和规划。

2.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农村建设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农村的卫生、医疗、道路状况相对于城市还有差距。食宿、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水电供应系统不稳定,安全得不到保障,使市场得不到进一步拓展。

3.乡村旅游缺乏有效管理。目前,农民群众具有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缺乏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等管理法规,使乡村旅游发展呈放养式,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4.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匮乏是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最紧迫的问题。乡村旅游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媒体宣传等需要大量的金投入,农村集体财力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若政府财政及招商引资不利,不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1.突出乡土特色。对于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态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展示本土特有民俗民风,让游客体验到其独特性。

2.保护与开发并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对此应制定针对性法律法规,规范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推广环保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性,使当地村民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旅游规划、决策及环境保护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由组织承担风险,转移个体风险,完善乡村旅游管理;组织专家和村民共同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度与重视度,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对于当地旅游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敬桂,韦鸿,裴必高,孙海燕.宜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1-02-10.

[2] 郭焕成, 刘军萍, 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2000, 20(3): 121-123.

[3] 郭焕成, 吕明伟.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经济地理.2008, 28(4): 640-645.

[4]贾广勇.新加坡旅行商考察团来我县考察乡村旅游工作.费县人民政府官网.2015-08-04.

篇5: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在于一个“新”字,不同的时代对“新”的定义和要求不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纪元,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里程碑。随着改革进程的一步步深化,随着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变,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农”字号,这也是我们当前讲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三农”问题在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和紧迫。

当前我们讲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建设方面的体现。“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这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在农村建设方面的体现。“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建设方面的体现。“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显示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决心,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的生态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

接下来的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主题鲜明的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反映出中央工作的一个主体方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十六大以来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页有了新的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 “四化同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1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省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9月省政府下发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举省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美好安徽建设的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一件件中央和地方文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意义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的重要保障。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一个政党要实现党的奋斗纲领,首先就要取得政权,将自己的主张、纲领转换成国家的政策、目标。取得政权后的任务就是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将党的意志、主张长期贯彻下去,实现党的纲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说进行各项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不能取得政权、不能巩固政权,什么推动社会发展、进行各项建设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农业是并将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在我国仍占有着极大的面积,农民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依然很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的推行等,使我国的“三农”状况得到很大发展,但其中问题依然很多,其中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等社会管理者的工作理念还没有适时改变,基层的一些党员干部的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的理念不到位,甚至不能认真去理解“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有的党员干部在说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还常会报之一笑,有的党员干部还在陷入面对群众工作时是代表党的利益还是代表老百姓利益的站队误区,有的党员干部还会视群众不如草芥,为了几个绿化的花朵对群众上演全武行,还会在群众已无退路、在预谋爆炸的时候认为不强拆“开发商就没法活了”。这些人,让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很重要,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更为紧迫和必须。使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党的生死存亡、发展壮大的意义,以及进而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自己的职业生存、发展的意义,有助于他们增强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责任。近年来,中央的一些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医疗、社保、居住条件等面貌在发生很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在逐步增长,农民在说到中央时的种认同感时是一个劲的竖起大拇指。但涉及到三农的上访、群体事件、突发事件却久治不愈,农民对基层政府、对基层工作人员很难赞同和拥护。

基层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最前沿,前沿的党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执政地位的巩固,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党群关系的和谐是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体现。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和目标取向,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和谐的农村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生产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群关系和谐有利于干群拧成一股绳共同谋划实施本地经济发展战略,而广大群众从中受益后会更加相信基层党组织,自觉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践行党的各项农村发展政策,从而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党群关系和谐有助于统一思想,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思想基础。党群关系和谐有利于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农民群众在实践中贯彻党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充分做好思想动员;也有利于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现状,在群众监督和参与下着力进行整改,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在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堤坝,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党群关系和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夯实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群关系和谐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夯实稳定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扎实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篇6: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二、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资源丰富,富有特色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产品类型多种多样

三、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晚,开发粗放,经营水平较低

2、管理力度不够

3、产品特色不明显,雷同较多

4、开发不够规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政府要加强引导

2、加强社区的参与力度

3、避免无序盲目的开发

4、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

2、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篇7: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旅游地产策划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设计

一、旅游示范村的选择思路

二、旅游新农村模式结构

三、G+V+I+F的投资模式

四、示范带动与带状区域发展

一、旅游示范村的选择思路

选择示范村,是旅游局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必需有的放矢,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选择示范村,应该从资源、交通、市场、旅游基础四个方面下手。

1、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类型。就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首先去除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等已经由国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区。因此,乡村旅游,更多的是着眼于景观农业及乡村休闲。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

山水环境资源――以山岳、河流、溪谷等等地质、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了山水景观基础,是“山水型旅游新农村”。

生态环境资源――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成为氧吧,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是“生态型旅游新农村”。

田园环境资源――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形成了田园景观基础,是“田园型旅游新农村”。

村落环境资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是“村落型旅游新农村”。

经济产出资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等为依托,形成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基础,是“新农产业型旅游新农村”。

对于不同的资源类型,应该有完全不一样的旅游开发模式,也因此对新农村的效果及示范推广价值产生不通的影响。我们应该选择在一个区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易于成功开发的类型,进行试点。

对于试点,我们建议选择对于本地休闲市场有吸引力的资源进行开发,并且,争取选择多种资源结合的村落,进行综合性开发,是试点选择的最佳条件。比如,有山水景区的古村落,有独特产出和田园风光的近郊村落,都是最好的示范村。

2、市场基础与交通条件

一般来说,新农村作为区域性休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是比较容易启动市场,形成成长快速、效果明显、带动性强的结果。因此,交通便捷、离城市近,是休闲市场最佳的目标村。因此,示范村的选择,应该把交通条件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区域性休闲市场影响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其中,餐饮市场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可以说,特色乡村餐饮,是中国乡村旅游的核心。

另外,国道、省道边交通节点上的村落,具有特别优势,可以成为以路为生的旅游村。

3、现状选择

不要在没有旅游经验的村落搞试点,也不要在经济落后的村搞试点。

有一定经济实力,至少在区域处于中上水平,才可以保证村集体、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能力,以及村民建房的能力。

有旅游经验,才能保证村民对旅游市场有基本的概念,有信心、有初步的认识基础。因此,应该选择村庄现状较好,有旅游经验的村落进行试点。

二、旅游新农村模式结构

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旅游开发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且达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旅游与这20字方针的关系,就是旅游新农村的模式结构。旅游产业,以游客的旅游消费过程为核心,形成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形成了旅游新农村全新的模式。

新农村景观――吸引游客观光――观光收入;

绿色新鲜农产品――吸引游客餐饮――餐饮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

乡村田园环境――吸引游客住宿――住宿收入――农居转变为生产资料;

经济作物――吸引游客购买――购物收入――高附加值销售农产品;

因此,有游客消费,带动形成了景观农业、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改善农民住宿并形成农家接待能力,并由此形成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民主的管理,达到由旅游而建设新农村的经典结构。

三、G+V+I+F的投资模式

旅游新农村示范的投资,应该包括四部分,即政府G(government)、村集体V(village)、投资商I(investors)、农户F(farmers)。

政府应该对交通道路、上下水管网、水利灌溉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给予补贴,对村落规划、技术辅导予以支持,对市场起动、宣传推广、前期消费带动,给予直接的扶持。重庆、成都等地政府埋单消费农家乐,就是一种有效的启动支持。

在政府协助下,核心机构,是村委会,这是代表集体经济的决策机构。村集体经济对于整体发展的投资和决策,是系统科学发展旅游新农村的关键。应该选择集体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村落进行旅游新农村建设,这样才能较好的建设基础设施,投资一些中型的旅游项目,形成较大的吸引力结构。

投资商,是建设新农村的外来动力。应该尽量吸引外来投资人,投资几百至几千万元资金,建设独立的旅游项目,比如大棚餐厅、大型鱼塘、景区项目、野奢酒店、山水酒吧等等,成为带动旅游的重点。应该规划一批旅游项目,吸引多家机构投资,已达到区域吸引力的最大化。

农户,是旅游新农村的主体,是受益人,也是投资人。农户投资新民居建设、投资餐饮(农家乐),投资经济作物(花卉、果林等)、投资家庭旅馆等等,是打造新农村最为重要的内容。

四、示范带动与带状区域发展

一个村的示范,可能带动一个区域。旅游局长们必需考虑示范村的带动模式。

我们建议,以带状结构为目标,进行新农村带动区域的规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沿路带状发展

一条近距离大城市间的通道,是最好的休闲带。一条景观大道,可以带活沿路一条休闲带。开放式休闲景观大道的规划与建设,对旅游新农村独具价值。沿路进行旅游新农村规划与推广,是非常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

2、沿河带状发展

河流,是城市景观的血脉。滨河大道与沿河乡村带,是发展旅游的最佳区域,一种滨河休闲区域。水是灵气的聚集,有水就有开发价值。沿水带旅游新农村开发,包括以水为游线,沿水开路,沿水成景,都可以形成较快的发展。

3、沿山带状发展

城市一般在坝内或谷地,总有山环水抱,这是中国风水。山前地带,往往形成一座城市的风景线,就象河流成为风景线一样。因此,很多城市,都有沿山发展休闲带的极佳条件。旅游新农村,在沿山发展中可以脱颖而出,形成带状区域发展。沿山旅游公路,可以很好的带动沿山乡村旅游。

4、环城带状发展

大中城市的消费能力极强,形成了环城郊区的休闲旅游繁荣局面。旅游局长应该借助于已经形成的基础,规范城郊休闲、形成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发展结构,形成环城带状发展的格局。环城带结构中,新农村与大中型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并行,城乡发展融合,是最具商业增值价值的发展结构。

篇8: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样就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环境与技术的保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向往,长期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居民选择农村旅游作热门休闲活动。据统计,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21.03亿人次,出游率为157.4%;旅游总花费为12579.77亿元,人均花费为598.2元。国内旅游的目的地大多为名胜古迹和热门城市,而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逐渐兴起,即农村旅游,或者说是乡村旅游。面对强劲的旅游需求,农村旅游如何发展,且走出自己的特色则成为一项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农村旅游的概念和意义

1.1 农村旅游的概念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旅游相对的,以农村、农业对象为观光目的的国内旅游形式,农村旅游之所以会兴起,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城市生活,很多人在城市中出生成长,对农村生活完全陌生,特别是70年代后出生的人对农村和农业生产一无所知,甚至感到神奇而产生向往。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增多,生活越来越现代,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对城市生活逐渐产生厌倦感和逃避感,人们也越来越渴望回归最初的原生态,返璞归真。因此,农村旅游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农村旅游是指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等大农业的生产生活为对象的旅游,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包括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民俗乡村文化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农村旅游可分为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游是指农业景观的体验,游客可以参观并亲自体验农业生产活动,时下流行的果园采摘就是农业观光旅游的典型;乡村休闲游是指乡村景观的观光,游客住在农村体验农村的衣食住行等;自然生态游是指参观农村的自然环境,体验乡村风光;民俗文化游是指参观并体验农村的民俗文化活动;古村落游顾名思义是指参观原始的村落或者是古代建筑。

1.2 农村旅游的意义

农村旅游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使传统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转向多元化经营。还可以解决单一的农业生产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收入不稳定,增产不增收,甚至导致伤农现象。因此单纯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是有限的。受到我国人多地少的限制,农业生产有时在国家开始补贴前甚至是亏本的,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2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2.1 农村旅游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附近农村旅游休闲,带来农村旅游市场的消费,实现城市居民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同时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就近就业,也会带来当地农业人口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改变我国农村面貌的方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多元化经营,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2.2 农村旅游让农民稳定地增加收入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自身的造血功能,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从而减轻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同时,还可以扩大当地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3 发展农村旅游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之风

农村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旅游,必然会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明水平。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和谐之风。

2.4 农村旅游将改善和美化农村的生态环境

旅游休闲环境,农家接待条件的改善,是旅游最基础的内容。这就需要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如生活废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以及自然生态的美化等。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美化村容村貌”的目标。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旅游的对策

3.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一方面是落实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政策,也是落实“三农”政策的有利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打下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旅游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基本做到的农村公路村村通,同时建设配套好公共交通设施,设立相关的交通道路的指示和标识,建好公共停车场等。其次,要建好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改善农村的公共卫生水平。最后,要提高农村的住宿水平。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旅馆饭店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农村旅馆饭店的卫生条件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

3.2 搞好新农村建设,保护农村旅游环境

农村旅游必须保护好农村原始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优美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往往能吸引大量的游客。然而这样的旅游地区往往地处穷乡僻壤,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通过适度的旅游经济开发,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使政府有能力进行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要做到农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重要环节是要进行适度开发,不应只开发不治理不保护。因此,要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立足长远,坚持适度开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4 结束语

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发展农业旅游,将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向多元化经营,带动其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加快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休闲经济,对发展农村旅游产业提出了新课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帮扶力度。只有这样,农村旅游产业才能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加速发展,才能实现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巍,王洁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旅游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3,(03):75-76.

[2]黄雅琴.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2,(24):11-11.

[3]张健.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浅析徐州发展农村旅游之路[J].中国经贸,2012,(06):98-98.

[4]饶品样.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当代旅游:学术版,2011,(08):121-123.

[5]郑阿丽,薛建红.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旅游市场开发[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05):120-124.

[6]陈彦.农村旅游业对新农村建设作用及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01):85-86.

[7]田利琪.开发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8,(23):217-217.

篇9: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永兴镇

一、盐边县永兴镇土地整理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涉及永兴镇双河村、范村村、新民村、六合村四个行政村,项目区土地总面积69775.05亩,其中参与本次整理规模的地类为耕地、其他农用地、园地,规划建设规模11792.85亩,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1238.25亩,总投资1646.06万元,于2013年4月1日开工、10月31日完工。完成了土地平整8328.19亩,新建田间道12.95公里、排灌渠24.63公里、蓄水池13口等工程项目。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农村基础实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的重要措施。永兴镇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后,极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和耕作条件,改变了农村运输条件,为农副产品的运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人居环境也越来也好,有效的解决了阻碍农村发展的行路难、耕作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增强土地流转利用,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永兴镇土地整理项目建成后,永兴镇政府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引进蓝莓、葡萄等特色水果种植产业,发展大棚西瓜、黄瓜等本地产业。当地农民把地租给种植公司,农闲时再来地里打工,现在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边看家边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永兴镇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后新增耕地1238.25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通过配套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贯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通过土地平整,将零乱破碎无序的田块被改为规整的田块;将原来的土水沟、小水池修建成混凝土边沟及蓄水池;将原有宽窄不一的田间土路修建成混凝土田间道。土地整理项目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发挥了农田的生态功能,节约了水资源,充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开发整理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民众缺乏热情,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认识有待提高。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农民的支持程度、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工作的成败。本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但不少农民群众甚至少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对项目实施存在不少疑虑,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热情不高,对项目建设支持不够,增加了基层协调工作的难度。还有少数群众站在自身利益角度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阻扰工程施工,影响项目建设。

2、项目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中,设计单位未对项目区进行细致的现场踏勘,单方面追求“ 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设计效果,导致最终设计与现场实地情况严重不符;未充分征求当地政府群众意见,不了解当地生产生活习惯,工程布局等不能做到和生产生活相结合;规划设计图未达到施工图件要求,工程清单量与具体施工工程量不符,比如说土石方开挖量不准确、土石比例有误等问题,导致后期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变更量较大。

3、项目后续管护措施不到位。

由于盐边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作纳入了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且国土资源局给予一定的工作协调经费,故乡镇争取项目的积极性较高,项目实施阶段较为重视,但项目验收后,部分乡镇对后续管护认识不到位,导致项目后期管护制度缺失、管护主体不明、管护措施不实、管护资金缺乏。

四、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议

1、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为争取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民群众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土地开发整理中来,做到实施前农民同意、实施中农民参与、实施后农民满意,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真正地成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2、科学合理规划设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规划設计应当严格遵守设计规范,设计单位必须深入到项目区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广泛征求当地政府及农民群众意见,防止不切实际、闭门造车。加强规划设计深度,设计工程量应尽量精准,减少后期实施阶段的设计变更,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3、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制度。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对后期管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民群众自觉管护的意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政府应当把具体管护职责细化到村、组和具体责任人,每年组织对项目管护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政府应采取多渠道管护资金的筹集,比如说申请地方财政补贴、农民集资等办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期有效管护,能够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结束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土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耕地产出率,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虽然盐边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但经过不断地改进提高和完善相关机制,我相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能够为盐边县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幸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 双赢是这样实现的——合肥市创新土地开发整理方式的经验[J]. 国土资源通讯. 2006(24)

[2] 胡廷兰,杨志峰. 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5)

篇10: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0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8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3.1乡村旅游应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3.2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上一篇:Z27-火工品使用安全规定下一篇:在元旦文艺汇演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