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吾国与吾民》看林语堂的佛教观

2022-09-11

1 引言

林语堂作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较深研究, 尤其是儒、释、道三大学派, 尽管佛教在林语堂心中, 地位远不如前两者, 但他也曾评价佛教“唯一由外国热传入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

2 民间信仰

林语堂指出儒家思想并不是中国盛行的唯一学说, 因为它对形而上的世界避而不谈。但是世界上每一个文明中都有涉及形而上的问题, 这就在中国人的精神中留下了空缺, 于是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缺。“下面我们将看到这种哲学为什么事实上连中国人也从来未能感到完全满意过, 而这种不满意又是怎样由佛道两家的超自然主义予以弥补的。然而在中国, 这种超自然主义似乎在总体上与人生理想这个问题相脱节:更确切地说, 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副产品, 或情感的宣泄途径, 使生活更能使人忍受。”在林语堂看来, 佛教的作用仅是调剂生活, 那么它一定是位下层的老百姓服务的。林语堂也提到佛教是“中国人生活的中药组陈部分”。和尚尼姑直接干涉他人的私事, 生老病死, 各大场合都有佛教的元素。一些佛教用语也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生活, 孩童被称为“小菩萨”, 慈禧太后被称为“老佛爷”。佛教的功能在林语堂看来, 和世界其他各大宗教并无不同, 都是“拯救黎民百姓摆脱困境的作用”。书中提到中国当时若找到反击拥有先进军备的日本, 喇嘛便不会如此盛行了。被恋人伤害的女孩, 可能会削发为尼。因此, 人之所以转向宗教, 是因为现实中的失意。无论如何, 这种影响多多少少是消极的。林语堂还指出, 佛教具有传播“福音”的作用。它倡导人们要积极性善, 普度众生, 死后便能去极乐世界。相反, 杀生, 作恶的行为会使人死后入地狱。

3 对儒家的影响

林语堂认为, 佛教不仅是民间信仰, 也是对儒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想。“佛教的影响如此之大, 以至于要进而改造儒学”。尤其是在宋代, 儒家学者极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 主要是得益于佛教的影响, 他们将佛教中的术语“性”、“理”“命”“心”“物”“知”引进儒家思想。尽管这些学者没有转变信仰, 但佛教的确帮助儒家关注心和意识等世界。

4 禅宗

林语堂对佛家的态度经历了许多变化。起初, 佛教没有引起林语堂的关注, 但在后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过程中, 林语堂开始重新审视佛教, 并发现其中的魅力, 尤其是禅宗。禅宗不提倡通过背经颂典来修炼自己, 而是提倡真正将佛放在心中;它传授真知的方式也不是通过言语或其他逻辑形式, 而是要抛开繁文缛节来“悟”道。林语堂评价禅宗:“禅完全是直觉”。他将禅的精髓延伸出来, 认为一个人若能抛开所有的表述形式, 感官, 那么他的精神将能回到最初的状态, 最终实现超越。这与西方的逻辑推理都有本质区别。林语堂分析道, 禅宗的精髓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庄子的启发。禅宗的精神就是庄子所言的“冥思”, 即思维的高度集中。庄子认为道在于茫茫万物之中, 而不是某一个定义中。这与禅宗不受任何限制的精神是一致的。

5 文学作品中的佛教元素

林语堂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能反映佛教文化的人物, 也注入了许多佛教元素, 如因果报应, 宿命观等。曼娘是《京华烟云》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经常背诵佛经, 将事情的一切缘由归于命。丈夫去世后, 她经常向木兰倾诉痛苦, 认为丈夫的死不只是意外, 而是命运的安排。她的想法与她痛失丈夫后长期“听佛经”的经历密不可分, 通过佛经, 她的痛苦和灵魂得到慰藉, 但是佛教只是告诉她接受命运, 而不是去改变, 因此成了一个悲剧人物。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到佛教教人“消极的抵抗”。

红玉也是一个深受宿命论和因果报应说影响的人物。她曾看见一个女孩溺水而死, 便长声叹息。她意识到人的命运皆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 人不应该也不能够反抗。她从算命先生口中得知自己的悲惨命运后, 于是在阿非爱上另一个女孩后, 跳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结局反映了林语堂对佛教因果宿命的理解。

6 结语

综合上述, 除了这两个悲剧式的女性人物之外, 《风声鹤唳》中的老彭也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物。老彭是一个中年未婚男子, 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对保守战争摧残的人们施以博爱, 自愿为战争捐钱捐物。他的善心也打动了年轻的梅玲, 使她也成了一个志愿者。就这层意义而言, 他就是梅玲的精神导师。作为信佛之人, 老彭并没有像其他信徒一样, 戒酒戒荤。这样的性格反映了林语堂对禅宗的影响。此外, 整部作品充满了因果报应说。梅玲曾经是老彭的朋友博雅的恋人, 本由博雅介绍给老彭认识,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梅玲转而爱上了老彭, 而博雅却为保护梅玲牺牲。博雅是梅玲和老彭认识的原因, 因此, 他必须为这个原因付出代价, 来用生命承担结果。

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 后于汉朝传入中国, 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之一, 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外来宗教, 悄然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绝不可被忽视。本文主要探索林语堂对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理解, 以便了解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

关键词:《吾国与吾民》,佛教观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中国印度之智慧[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2006.

[2] 林语堂.信仰之旅[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 王兆胜.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J].东岳论丛, 2009, 30 (7) .

[4] 张芸.论林语堂的佛教观[J].语文学刊, 2005 (9) .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特色的研究下一篇: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