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第一篇:工艺美术论文范文

传统工艺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使儿童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工艺美术中的造型美、色彩美、构图美,共同运用于儿童美术活动时,这些审美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和认知,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再想象创造。因此,优秀传统艺术能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开拓儿童的创造智慧,给予儿童发挥联想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儿童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传统工艺美术则体现着我们民族原始的审美精神,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大力弘扬艺术教育的今天,尝试将传统工艺美术融进儿童美术教育,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儿童美术活动可经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新形式。通过挖掘符合儿童特点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能使美术活动在富有童趣的过程中充满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让儿童感受具有传统文化的美术活动,培养其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兴趣,开启儿童更广阔的视野,促进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创造力及表现力的提高,培育其较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继承和转变传统艺术,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对儿童美术教育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种类多种多样,如传统民间艺术常与民间传说有关,像是兔儿爷、虎头鞋等等,内容大都活泼向上,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此外,还有国画、古建筑、书法篆刻、手工印染等。教师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儿童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传统艺术教育内容,如剪纸、蜡染、陶艺、年画等,选择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与孩子们一起欣赏,将其纳入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课程教育之中,对其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同时加强儿童对于艺术起源的探索,能够使他们更扎实、更深入地了解艺术,感知艺术的魅力。

传承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血脉相传,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是对本土艺术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与挑战的深刻关怀。如果传承从幼年开始,认知、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顺应儿童身心的自然塑造,具有早期优势,而且更符合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社会越发达,就越强调文化民族性的传承。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现代、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传统,将传承的过程也看成创新的过程。

二、传统工艺美术融于幼儿美术活动的原则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达到传统工艺美术所要求的难度和艺术水准,但我们可以通过简化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材料,将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与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易操作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表现形式,和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儿童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因此,只有鲜活的事物才是儿童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传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接近生活、反映生活,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能引发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在此基础上,教师所要做的是简化工艺技术和制作材料并在题材的选择、画面的构成、色彩的追求上渗透现代文化的观念,创造出既有传统艺术特点,又有现代儿童表现风格的绘画形式。

以剪纸为例,我国很多民族在春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上、窗户上少不了张贴喜庆的剪纸窗花,这是我国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儿童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十分喜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取用十分方便,当孩子在具有一定的剪刀操作能力之后,就可以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想象、造型能力,剪、贴出符合个人审美情趣的图案来。这种剪纸活动带有很大的自觉性和游戏成分,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性很强,作品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向多内容、多风格、多功能方面发展,在浅显易懂的原则上注重创新。

(二)传统与现代相渗透

传统艺术积淀了民族文化的瑰宝,现代艺术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视野,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儿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在美术活动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发现、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整合的过程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原则,积极探索现代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嫁接的各种方法,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使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整合为儿童喜闻乐见,从而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以陶艺活动为例,在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废旧物品,如塑料瓶、纸盒、废报纸、布料、鹅卵石、海绵、绳、线、牙刷、树枝、彩色毛球、棉签、勺子、瓶子和盖子等这些当代艺术领域已完全拓宽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大胆操作中,既能感知多种不同材质的自然物,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其所想、所见和所感,并在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满足儿童不断探索和发现的需要。

(三)情趣与情感相呼应

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借助于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以过春节为例,孩子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但看到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中国结、劈啪作响的红鞭炮,红彤彤的新年就在这样吉祥喜庆的红色形象和欢快热烈的过年气氛中掀开了序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传统艺术教育,把儿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追求充分调动起来。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康、积极的传统艺术,对人的情感有动力作用。因此,我们应选择优秀的、健康的传统艺术作品去感染、熏陶儿童,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情感陶冶作用,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過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儿童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国画为例,它反映了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国画的人文审美体现在其追求神韵、意境,将高雅与情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习国画,可以使儿童凝聚个性品质,修身养性。在领悟中国传统画学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强调师心,培养儿童以主动的精神契入自然的生命,与自然风韵相融,则能更好地传达儿童本心的思索与感悟。为了让国画活动更富于情趣,教师则需多花心思,反复推敲绘画的内容、技法等如何适于儿童表现,比如将传统的水墨动画引入活动,以动态的水墨形象吸引孩子,并结合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为美术活动增添情趣,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儿童美术活动的整合

在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与儿童美术活动的整合时,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文化和艺术资源,让儿童产生丰富的艺术感受。如教师与家长多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欣赏古建筑等,领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使孩子感受城市带给我们的精致和亲切,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将绘画活动融入自然风情,融入生活,在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中获得自然发展;另一方面,还可结合传统节庆、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活动,充分感受当地文化特有的韵味,激发儿童对家乡、对当地文化遗产的热爱,并从中吸取精髓,获得灵感。

儿童教育的整合观使我们认识到,儿童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孤立的、某个领域的,而是相互联系、整合的。应该引导儿童以不同的视角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我们发现:当儿童有了运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强烈愿望时,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儿童就能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创造性地加以表现,并进入一个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境界。以美术活动《青花瓷》为例,它不仅仅是以绘制青花图案为目的的一节绘画课,青花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可挖掘的内容相当深厚。所以,教师可将《青花瓷》拓展为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活动初期,需要充分积累儿童的经验,因此教师可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青花瓷”相关的图片、知识,有条件的可以提供真实的青花瓷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孩子对青花瓷的初步认识。接下来,教师可带领儿童逐步深入的了解青花瓷,从认识青花纹饰到画青花瓷瓶,再从制作青花瓷盘、青花瓷碗等到了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往往对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特别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抓住儿童的兴趣点,利用一些视频再结合图片等,带领他们一起去观看、讨论,让孩子感受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精细与繁琐,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激发儿童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从方方面面深入的认识青花瓷,感受青花瓷器的雅致美与朴素美,从欣赏品种繁多的青花瓷器到了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等,都能加深儿童对青花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而非以往泛泛的了解。特别是当再次请孩子绘画青花瓷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画中多了自己对青花的理解与想法,画作也更添几分古韵。

四、小结

传统艺术虽然高深莫测,但也不至于阳春白雪,艺术本身就是给生活在这个世界角角落落的任何人平等的去创作和欣赏的。只要我们遵循它的精神本质去拓展延伸,肯定能在传统艺术领域内有所作为。当儿童正处于心智开发、思想启蒙的阶段,新鲜的事物,尤其是主观意识表现的某种载体出现时,对孩子正面的意义以及树立孩子正确价值观都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艺术便是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它看起来神秘高端,学起来却也不是非常困难,加之教师的精巧设计、鼓励赞扬,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变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所以,当传统艺术遇上儿童美术教育,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为宽广的视角,接触、学习、爱上、深化,进而升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外而内,由内及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张为民.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双重影响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报,2002.

[5]陈小梅.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J].小学时代,2012,(10).

作者:金晶

第二篇:莆田工艺美术雕塑

作者:方文桃 李凤强

第三篇:关于海派工艺美术教育

Over the past century, Shanghai has integrated other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Shanghai not only forms “all-inclusive and all-embracing”Shanghai-style cul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emerges as an important cradle for Chinese modern arts and crafts education.

中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传承不息。历史上,长期“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形态孕育了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形成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的工艺美术传承方式,而受制于封建体制及“艺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影响,工艺美术教育形成特殊的发展体系。近代以来,伴随国门开放和国家工业化进程探索,工艺美术在中西方文化与贸易交流中,逐步从家庭工场走向工厂专门化、走向市场,传承方式的多元化催生工艺美术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上海是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重点产区之一,自18世纪末便是全国手艺人云集之处。上海也是中西方对话的前沿窗口,百年来,上海在江南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国内外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环境,成为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孕育地。海派工艺美术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回首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百年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探索,也是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的一个缩影。

一、启蒙: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摇篮—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1843年上海开埠后,土山湾成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枢纽。土山湾位于上海徐家汇地区,因清道光年间疏通肇嘉浜、蒲汇塘等河道,堆泥湾处而得名。1841—1846年,先后有四批十九位传教士到達上海,并于1847年开始驻扎至徐家汇地区,修建起天主教堂、大小修院、圣母院、徐汇公学、藏书楼、博物馆、天文台等,形成以土山湾为中心方圆十几公里的天主教社区。西方传教士也推动此处成为中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1852年,西班牙传教士范廷佐在徐家汇创办艺术学校,专门招收中国学生传授素描、雕刻等技艺,并请意大利传教士马义谷教授油画艺术,马义谷是在上海向中国学生传授西方油画技法的第一位外国人,这所艺术学校也成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习机构。1864—1869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地区建立修院,总称徐家汇圣母院,是徐家汇及其附近地区女教徒主要活动场所。圣母院除开办启明女校、聋哑学堂等,还设有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坊,“所出刺绣与花边亦极为精美华丽,与育婴堂出品互相辉耀者也“,圣母院女工工场也是“海派绒绣”技艺发源地。

1864年建立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是海派工艺美术的重要孕育地,培养并影响了一大批海派工艺美术人才。孤儿院前身是1855年法国天主教教士薛孔昭于青浦横塘创建的育婴堂,后几经辗转迁至土山湾地区,专收教外孤儿,“衣之食之,教以工艺美术,其经费由中西教民捐助,或留堂工作,或出外谋生,悉听自便“。为容纳孤儿工作,孤儿院同时开设土山湾美术工艺所,据资料统计,1864年至1934年这70年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收养孤儿近2500人,除少量孤儿进入社会,多数都进入工艺所做了学徒。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工艺所发展盛期也招收社会学员入学。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开设之初便分布了木工部、五金部、中西鞋作、图画馆、印刷所、照相馆等工场,其中图画馆前身即范廷佐创办的徐家汇艺术学校。1856年,范廷佐的中国学生陆伯都在他病逝后继任学校管理,和马义谷及法国传教士艾而梅继续教授学生。1872年,陆伯都与学生刘德斋将学校迁入土山湾,成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下属图画馆,俗称为“土山湾画馆”。刘德斋长期执掌画馆,为画馆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诸如任伯年、周湘、张聿光、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等海派大家均与画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悲鸿更是称其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土山湾画馆也是最早在中国生产推广彩绘玻璃工艺的机构,赋予海派建筑独特魅力,开创了中国建筑玻璃装饰工艺的先河。中外教士在土山湾美术工艺所传授技艺的过程也推动了中西方工艺美术交相融合,成为海派工艺美术的重要发源地。以规模最大的木工部为例,海派黄杨木雕的创始人徐宝庆自小在此学艺并留堂工作至新中国成立,他的作品将江南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素描、雕塑技法相结合,既有西方题材作品,又有反映传统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海派工艺风格。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开创近现代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先河,创立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规范,奠定现代美术教育基础。土山湾美术工艺所下设各专业工场,形成“工作间”式“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模式,孤儿在土山湾慈云小学完成基本的文化教育后被送至工艺所开始半工半读的学习,并且会“必视其性之所近,而为之选定科目也”,即根据个人秉性到各工场学习相关科目,工场教学注重实际手工技能操作,强调工艺设计与技术的关系;工场内有多个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科目的教学,针对大量学徒采取集中授课的模式,取代了单一的传统师徒制,已经具备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的教学雏形;土山湾美术工艺所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画馆教学为例,为培养学生基础的绘画理论和技艺体系,专门编制了《绘事浅说(两卷)》、《铅笔习画帖(三册)》作为画馆教材使用,这也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美术教科书。周湘、徐咏青、张充仁等诸多早期美术家均受教于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其中张充仁在离开工艺所后赴比利时留学,归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人绘画雕塑教学工作室—充仁画室,延续土山湾工艺教学理念,王季迁、哈定、陈逸飞等均为其门下弟子。张充仁推动中西方雕塑艺术交流,是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周湘在离开工艺所后,相继在上海创办了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油画院、背景画传习所、中华美术专门学校等,倾力培育美术新人,可谓是我国正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者。刘季芳(海粟)、乌始光、陈抱一、丁慕琴(丁悚)、汪亚尘,以及张眉孙、王师子、杨清磐、丁健行等都出自周湘门下。1912年,乌始光、刘季芳等人一起集资创办上海美术院(1921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专门学校,奠定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基础。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教育成果享誉海内外,推动了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为上海商业美术发展奠定基础。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各个工场的工艺生产最初以满足教会需要为主,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开始寻求社会订单并主动拓展至海外,在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发展盛期,各个工场间相互协作,创作了一批享誉国际的作品。1887—1894年刊印出版的《道原精粹(8卷)》《古史像解》《新史像解》,“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特点、结合当时先进铅印技术与传统雕版印刷图像集的诞生,也是近现代宗教艺术文化、科技工艺发展的见证“;1906年建造完成的“土山湾中国宫”是东西方建筑工艺融合的代表作品;1929年创作的木雕人偶系列产品—“世间百态“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上海市井百姓生活的风俗写照;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参展作品《土山湾百塔》《中国牌楼》共86件,获得3枚奖牌。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在发展过程中引入素描、雕塑、油画等艺术形式及镶嵌画工艺、彩绘玻璃工艺、石印工艺和珂罗版印刷等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了当时上海工艺美术发展水平,带动行业多样化发展。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月份牌”广告画为例,其工艺技术和作者大多来自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徐咏青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在离开工艺所后曾开设水彩画馆,是20世纪初期从事水彩画教育的先行者,他将在土山湾美术工艺所学习的技法运用于月份牌制作中获得极大成功,并推动在商务印书馆开办美术班,培养了上海工商美术界许多代表人物,其门下学生包括杭穉英、何逸梅、金梅生、金雪尘、戈湘岚等,都是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作的骨干力量。其中杭穉英创办“穉英画室”成为当时著名的广告画创作团体,设计过许多著名商标和包装装潢,他本人是中国第一代包装装潢设计师。

上海开埠之后迅速成为中外贸易中心,外国资本的输入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交融、多元开放的大都市是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产生的社会环境。西风东渐、中体西用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教会推动土山湾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地标,也成为诸多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的发源地,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极大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多元化发展,是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产生的文化环境。教会设置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客观上培养了一大批海派工艺美术人才,它的教学实践刷新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认识,累积了现代工艺美术教学经验,奠定上海商业美术发展基础,对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与深远影响。

二、探索: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继承者—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海派工艺美术教育进入政府构建的本土化探索期。1953—1955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由上海市民政局接管。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开始实行公私合营模式,各工场相继并入相关行业。至1960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彼时,工艺美术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发挥特殊作用,在政府生产自救的号召下,工艺美术行业得以快速恢复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工艺美术作为重要行业纳入轻工体系。1956年,在全市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先后建立了118家生产合作社(组),从业人员达13802人,当年完成产值2259.7万元,其中出口1079.8万元,占出口总额的47.78%。为贯彻上海市政府关于“团结老艺人,发展祖国民间艺术“的精神,1956年11月建立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1978年更名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吸收分散在上海民间的对工艺美术各有专长的12位老艺人,提升海派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创作,受到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支持。1981年创办《工艺美术学报》(1984年更名《上海工艺美术》),拓展上海工艺美术社会教育传播的阵地,进一步扩大海派工艺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

20世纪50至70年代,为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高度重视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先后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专门的工艺美术学校。除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6年)以外,全国各省市手工業局或轻工业厅建立以中专层次为主的工艺美术学校,如:苏州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厦门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1958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1962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1963年)、济南工艺美术学校(1973年)等。1960年2月,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归口的上海市轻工业局向中共上海市委提出拟办工艺美术学校的请示,当即得到相关部门同意,1960年4月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春季班开学。这一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消隐,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新生,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完成历史交接。建校初期,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制定教学指导思想:“力求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实际操作经验,又有一定工艺美术理论基础,并能独立进行创作,又红又专新接班人,达到上海工艺美术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基础,大大提高一步并逐步创造上海独特风格“,确立了海派工艺美术教学方向。学校最初招收漆雕、玉雕、木雕、牙雕、织绣五个专业,相较于同类学校,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在传统手工艺学科的设置方面更为齐全。同时,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学校办学资源及师资力量强大,建有玉雕、木雕、牙雕三个专业的实习工场,既有来自美术学院的教师教授学生造型基础,又有经验丰富的工艺师传授技艺,文化及艺术理论课保证学生素质全面培养,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的教学体系。1960—1965年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共开设玉石雕刻、象牙雕刻、木雕、黄杨木雕、漆雕、织绣、瓷彩绘、工艺绘画、玩具等9个专业13个专业方向,培养364名毕业生。同时,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地毯厂于1961年开办工业中学,之后又有上海金属工艺一厂(老凤祥首饰总厂)、上海金属工艺二厂(宇宙金银饰品厂)等16家企业也开办了工业中学,1961—1985年间,工业中学培训的学生有2515人。这一时期,海派工艺美术在政府扶持下得到系统建构,并在全国工艺美术界竖起一面旗帜,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形成校、厂、所并存的格局,形成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研究转化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为满足行业人才需求,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保障。

20世纪80至90年代,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处于走向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转型探索期。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宣布停办。1972年,中美外交关系恢复,由于对外出口创汇的需要,周恩来总理指示“批判极‘左’思潮,恢复工艺美术生产“,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迎来转机,于1973年在嘉定县外冈镇重启招生。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复办为标志,海派工艺美术教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伴随工业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呈现新的发展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如何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新工艺、新技术,提升工艺制作质量成为工艺美术教育重心。据1980年的统计数据,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共有200名设计人员,其中有160人是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毕业生。1981—1990年上海工艺美术共获得国家级、部市级质量奖73项。1984年,上海有27件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其中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的作品占11件。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工艺美术同现代文化生活的关系更为紧密,上海工艺美术根据市场导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行业发展更加多元化,为适应这一变化,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开始转型,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课程逐步成为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主流。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先后增设家具造型设计、地毯设计、日用品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工艺品设计与管理、旅游品设计等专业,并运用现代设计教学理念展开教学改革,率先在上海美术设计类学校中开出“三大构成”课程。随着计算机设计逐渐成为工艺设计主流,1995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增设计算机图形设计专业,将设计与新技术结合起来培养适应性人才,并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图形设计实验基地,在课程、师资、设备等方面,为国内多所中专校开设同类专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学校作为全国轻工中专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主编了由轻工业部指定的9个工艺美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150门课程教学大纲。199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7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根据全国中专学制改革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上海轻工开展“大教育”调研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作出“按照中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不盲目擅改学制;坚持艺术类学校的特点和长处,竞争过人,能生存,能发展“以及“专业设置要有发展前途,师资队伍要有素养”的决策,保证学校稳步向前的态势。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伴随国家产业布局和社会转型的发展需要而展开本土化探索。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步入政府组织学校教育传承的正轨。这一时期,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经历了受“文革”影响停办到改革开放后重启建设的社会环境变化,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到市场经济自产自销的经济环境变化,西方文化热潮到本土文化反思的思想环境变化。在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工艺美术人才,服务经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这一时期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探索的核心。

三、创新:海派工艺美术教育新时代践行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新世紀前十年,海派工艺美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提升期。伴随中国全球化进程加快,知识和资本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事业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得到提升发展,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200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建校40周年时,学校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几个班级200余名学生发展到40多个班级千余名学生。办学形式以四年制普通中专为主外,还有职工中专、学前辅导班;并和职大联办职大班;与普通大专院校联办四年制大学本科班,六年一贯制高职班等。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主持召开2000年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全国工艺美术院校及研究机构相关负责人汇聚上海嘉定,共同探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引入传统手工艺的内容,使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在现代设计里继续发扬光大“。会议为我国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的理论教育与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年,学校提出《关于加快培养高级工艺美术人才的若干设想》,其中提出申办五年制高职的构想,“设想能创办专门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术人才的五年制高职,它能够训练出具备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和上海地方特色,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2003年,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同意,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与上海第二轻工业职工大学联合组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实现从中等专业学校向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的转型升级。2005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搬迁至嘉定新校区,学校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时期,上海工艺美术行业逐渐形成以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为主的格局,传统工艺美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被重新认识。为适应上海都市工业发展要求,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不断加强现代设计艺术教学研究。同时,国家先后于2002年、2005年两次发布关于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政策导向下,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民生价值进一步凸显,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转型升级后,为应对教学规模扩张、提升教学质量,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校教师参编教育部职成教司80个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程教材,《设计概论》《图案》《基础摄影与专业摄影》《工艺品(雕塑类)设计与制作》和《字体设计》5本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展开较为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出台《教学大纲编写指导意见》《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教学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提升学院整体学术和管理水平,2006年组建院学术委员会;为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建设,学院与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聘请12位工艺美术大师为学院客座教授。2007年立项建设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公共实训中心;2009年设立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时尚与工艺学院等四个二级学院,开始试行二级管理,并创办学报《创意设计源》,启用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先后建立起“国外设计师”“国内工艺师““校内教师”“民间特艺”四大类60余个工作室。2010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艺术设计类院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发展模式。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全面振兴,工艺美术教育传承再次得到全社会重视。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出以建设特色型高等艺术院校为目标,致力于打造深植中华文化、独具海派风貌,拥有时代特征和世界视野一流的文化传承与创意人才教育高地。目前学院建有5个二级学院,涵盖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22个专业,为艺术创作、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娱乐、文化传媒等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领域提供优秀人才和服务。同时,学院建立了“上海市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共实训基地”等,汇集“东方学者团队”、国际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民间特艺大师等领衔的大师工作室,逐步形成以生产型实训工场和各类工作室为主体的办学形态。2012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同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筹建国内首家“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成为文化部“20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认定的全国23所首批试点院校之一;2017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9年,学院成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

从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创始与启蒙,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的承继与探索,至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奋进与创新,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历史发展文脉清晰,既有吸收外来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基础,又有立足现代工艺美术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以及不断探索当代艺术设计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与时代同步伐,与城市共命运,上海这座特殊的城市赋予工艺美术“海派”风格,为海派工艺美术教育的孕育产生提供必要环境,成为近现代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策源地。海派工艺美术教育历经近现代剧烈的社会转型,从教会需要、市场需要,回到人民需要的原点,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回馈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气息。时至今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海派工艺美术教育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持续探索创新。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1〕徐蔚南《中国美术工艺》,第186页.

〔2〕林驺编《徐汇纪略》,第12页.

〔3〕《参观上海土山湾工艺局纪要》,引自《申报》,1917年7月11日,第11版.

〔4〕倪怀纶编,《道原精萃》,土山湾慈母堂,1887年。

〔5〕上海二轻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二轻工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6〕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教学计划(草案)[Z].上海市档案,1960,第3页.

〔7〕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大事记,http://www.scac-cn.com/dsj/list.htm

〔8〕余世安.上海工艺美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下)[J].上海工藝美术,1995(2):19-20.

〔9〕石群.四十载耕耘三千余桃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J].上海轻工业,2000(4):14-15.

〔10〕尚美.2000年传统手工艺与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纪要[J].装饰,2000(4):12.

〔11〕朱孝岳.传统工艺人才出现断层原因何在[J].上海工艺美术,2002(1):5-6.

作者:潘鲁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工艺美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工艺美术史论文范文05-13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05-10

美术论文范文05-08

大美术论文范文05-08

美术上论文范文05-08

新美术论文范文05-08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05-08

封装工艺论文范文05-08

钻采工艺论文范文05-09

镶嵌工艺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教育研讨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质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