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论文范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紫砂工艺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顺六方》身桶用泥片镶接而成,线条简练大方,颇有方中藏圆,圆中有方之韵,简约中透出不简单的创作思路。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庄的重沉稳之感。壶把和壶流均已六方体设计,使身筒的线条得以延伸,整体效果更老味十足,气韵高雅。

第一篇:紫砂工艺论文范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安祥 结缘紫砂 情系中华

走进位于江苏宜兴的曹安祥紫砂艺术馆,一波波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浪扑面而来,一尊尊大胆创新、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巧夺天工的紫砂器皿让人震撼,让人赞美,让人目不暇接。凸显出神韵和威严的《时来运转》,摹写出披云苍龙磅礴气势与王者风范的《中华龙壶》,象征着美好期盼、深深祝福的《万事如意》,通体朱红、色泽喜庆、壶内含有滚动沙球的《财源滚滚》,源于乾隆皇帝《龙井八咏》设计制作的《会心三过》,还有精仿故宫藏品的《宫廷漆壶》,根据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制作而制成的《壶藏虎符》……这就是这些精美艺术品的制作者—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亚洲(行业)品牌十大创新人物营安祥。

料正工亦精

曹安祥1965年生于宜兴丁山陶艺世家,自幼对紫砂有浓厚的兴趣。1985年至1987年在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毕业,1987年进厂学艺,后拜壶艺泰斗顾景舟的高徒吴群祥为师。数十年来曹安祥立足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着意在紫砂器皿中融人现代艺术风格,使自己的作品博采众长,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紫砂烧制业改革创新的领军人物。

曹安祥的作品泥料纯正,外形庄重,气魄大度,表面装饰精细,深得紫砂爱好者的喜爱,在国内屡获大奖,不少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珍藏。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现代国宝”的中华龙壶。

中华龙壶,是当代著名民间发明家季汉生创意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安祥制作的一款同时能泡两种茶水的紫砂鸳鸯茶器,象征“一国两制”含义,是明代至今壶艺史上的一大艺术杰作,被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系列活动组委会、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定为“和平信物”。目前,这款国宝级茶具已被赠予多位国家元首和地区领导人,被誉为“现代国宝”。

曹安祥是被正式授权的中华龙壶的唯一制作人。中华龙壶有不少机关,有不少绝活儿,如气孔、壶钮、壶嘴、壶内腔等。

俗话说泥为壶之本,曹安祥深知要做好壶一定要先有好的紫砂泥料。而好的紫砂泥,只能在他的家乡宜兴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才能找到。用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泡茶,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而且壶壁可以吸附茶气,久而久之在空壶里注入开水也会飘出茶香。

为了避免过度开采,如今紫砂泥的主要产地黄龙山已经封矿,外面很多人说紫砂泥料快要没了,其实不然。但是好些的泥料确实是没有多少,所以才很珍贵,物以稀为贵。但是真正做茶壶的人家里都有存料。曹安祥现在家里存的成品泥料与矿料大概有500吨。他把好几种泥和在—起,做成试片后再去烧制,经过反复试验,想不到多种泥料比单种泥料烧制出来的紫砂壶颜色更加动人,饮茶效果也更佳。

因为烧制过程有许多不确定性,像中华龙壶这样的精品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所以这些经过干锤百炼烧制出来的精品,每一件都是曹安祥的骄傲。好泥料烧出来的好壶的特性是:透气,像婴儿皮肤,浇上水马上风干,壶的周围雾气缭绕!

抓住了紫砂壶的源头,还必须在壶艺的制作设计上下功夫,曹安祥立足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主张“壶艺当随时代”。因此他从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博物馆藏品、古老建筑、山川寺庙汲取多种门类的艺术营养,还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的院等教授合作设计,融人现代艺术理念与风格,使自己的紫砂作品艺博采众长、融古通今,并有多项作品获奖。

多次获殊荣

《如意莲花》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和祝福。它以简洁的吉祥图案和如意纹装饰壶身、壶嘴、壶把、壶盖和口沿,寓意着事事如意,壶盖上的铺金更使整把壶凸显出富贵大气。在壶的整体设计中,“线”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使作品更有生命力。2010年,《如意莲花》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曹安祥制作的名壶——《时来运转》,2008年荣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金奖。专家们评论说:这把壶的亮点之一是对传统壶型进行了大胆创新,壶形优美,通过“形”来表现高于生活的美,凸显出一种神韵和威严。同时,《时来运转》壶身丰润柔和;泥色古朴,肌理清晰;线条设计讲究,曲中带直,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然而,这把壶最值得探究也最令人称叹的是它的壶提、壶身居然都能转动,壶身上以金字书写着《心经》的经文,这些经文也可以随心转动,任意拜读,意味盎然,余韵悠长。

曹安祥的作品造型千变万化,高、低、肥、瘦、刚、柔、方、圆,仪态万方,在紫砂茶壶上还雕刻有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有朋友说曹安祥是“壶痴”,也有朋友说他“为紫砂而生”,他没时间闲聊、闲逛,但可以花大量时间闭门读书、找灵感、做设计、琢磨手感,力争每件作品都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好的设计,使曹安祥的作品美不胜收,而与多种艺术的结合和大胆创新又把曹安祥的艺术造诣推向了巅峰。近年来,曹安祥不断在紫砂壶装饰和紫砂杂件上推陈出新,将泥绘、珐琅彩烤金、嵌金等工艺运用于紫砂器皿的装饰,使他的每一件新作都亮点迭出,令人惊诧。

在推陈出新的同时,曹安祥还着力研究制作大件紫砂器皿,成为中国成功制作紫砂大件作品的第一人。他无偿为佛教圣地五台、普陀、九华、峨眉等寺庙制作的香炉造泥讲究、外形庄重、气魄宏大、精工细雕,件件都是精品。

近年来,曹安祥的作品多次荣获金奖并被多家博物馆和知名藏家收藏,除了《如意莲花》和《时来运转》之外,还有《双龙如意壶》、《双狮茶叶罐》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吉祥壶》被天津博物馆永久收藏,《龙凤如意壶》被成都博物馆永久收藏,《蝙蝠掇球》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双龙如意》被南京博物馆永久收藏,《会心三过》被北京首都博物馆永久收藏,《佛光普照》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在200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曹安祥成为紫砂艺术界参加此博览会的第一人,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宜兴紫砂在国内外的版权影响力,曹安祥的作品也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和被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最”的约翰·霍金斯珍藏。

第二篇:浅谈紫砂《顺六方壶》的工艺和创作

摘 要:《顺六方》身桶用泥片镶接而成,线条简练大方,颇有方中藏圆,圆中有方之韵,简约中透出不简单的创作思路。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庄的重沉稳之感。壶把和壶流均已六方体设计,使身筒的线条得以延伸,整体效果更老味十足,气韵高雅。

关键词:顺六方;工艺;艺术魅力

1 前言

北宋中期,江苏省宜兴地区已用龙窑烧制紫砂壶器,因受生产条件限制,无钵裸坯,窑内还原气氛颇重,烧成后带留火疵,壶器的形制有圆有方,分高颈、矮颈、提梁之别;壶嘴有素式和捏塑两种,素式简单,捏塑有龙头形等物象,粗犷简练;壶盖有平盖和罩形盖两种;壶把、壶嘴与壶身的镶接采用铆接法。当时的紫砂壶只是一种盛水煮茶的日用器皿。但是,紫砂泥丰富的泥色,优良的可塑性以及高温焙烧时较好的稳定性,为紫砂壶器衍生成紫砂壶艺。

2 《顺六方壶》的工艺和创作

千百年来,人们给紫砂壶造型总结归纳为几何形态,自然形态,筋纹器形态三大类,并且从这三大类去研究紫砂壶的年代。紫砂壶形态美的迷人所在,并不是外型而已,还包括内在结构。从解剖图中,我们知道,视觉的外在轮廓,与挡泥片接的内在结构,修整都是一把紫砂壶的形态美。往往一把线条简单的紫砂壶能让我们感受到力学的均衡对比强度,或是曲线让我们体会生物自然的还原,充满动人的生命力。“顺六方”就是笔者成功的茗壶形态。

回顾紫砂百年发展史,从明代的初兴,到清代的盛行,再到如今成为艺术鉴赏品的佼佼者,紫砂总是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房。而已有五百年多历史的紫砂壶,可谓百家争鸣、风格多样,或庄重典雅、或轻快明丽,每一位紫砂壶工艺师也都在根据着自己的心境、领悟以及价值观赋予了作品不同的意境和表现内容。笔者是一个对紫砂壶有着独特见解与丰富制壶经验的制壶艺人,在作品中不仅保留了紫砂壶传承百年的优雅与淳朴,更赋予了它们一丝灵气,《顺六方》便是其中的代表。

从远处静静地欣赏这件沉醉在榆木茶案上的朱砂作品,它光洁如玉,柔中带刚,每一个角度都棱廓分明,壶体每一处都交接着构成六方的棱线,俊朗有力。观纵向,从壶钮、壶盖至壶足,皆设计成六方棱形;观横面,从壶嘴至壶把,均被塑造为六棱形。六,寓意顺利吉祥,在这件作品里,壶型相对继承了传统六方壶的造型基准与特色,颇具大师遗风,因此整件作品充满了一种淡雅而古色古香的气息。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乃是壶身的动感棱线。

《顺六方》身桶用泥片镶接而成,线条简练大方,颇有方中藏圆,圆中有方之韵,简约中透出不简单的创作思路。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挺秀庄的重沉稳之感。壶把和壶流均已六方体设计,使身筒的线条得以延伸,整体效果更老味十足,气韵高雅。壶盖与身桶经娴熟技术加工,配合严密,保证了该壶在使用中茶汤不会溢出。壶把从壶肩部挑出收于壶身下方,线条流畅拿捏方便。壶流自身筒中部蜿蜒伸出,形成了极富动感的三弯流,与壶把配合的左右均衡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视觉平衡和虚实平衡,“壶把跟着壶型走,壶嘴要随壶嘴出”一说此壶得以完美体现。

3 结语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

作者:严伟

第三篇:紫砂茗壶小史

唐朝人陆羽写了一部《茶经》,对茶叶的品种、烹茶的用水和方法以至各种茶具都作了出色的总结。

陆羽的时代推崇“越窑”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后,江苏宜兴的紫砂茗壶就异军突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

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而且还有特殊的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加之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香味,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珍同拱璧,贵如珠玉。

所谓紫砂,就是用宜兴所产的特殊陶土紫砂泥烧成的无釉陶器,其胎质坚实细密,呈现陶土固有的色泽及肌理。

紫砂泥得宜兴山川之灵气,乃是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矿产。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分,则判若霄壤,色泽的美茂朴雅、质地的经久耐用,当推宜陶为独步。

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且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桔色的黄泥,猩红的朱泥,黛色的绿泥……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除了各式茗壶,紫砂还用来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杂件等。

紫砂茗壶首先是原料与一般陶器所用的粘土不同,而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物原料。其特点是含铁量高,同时还有多种矿物元素;其次是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介于1100℃~ 1200℃之间。

紫砂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烧结精细陶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

据“青莲岗文化”证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的先民在使用细小石器、过着渔猎生活的时候,就发明了原始的陶器。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宜兴就成为几何印纹硬陶和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曾和西施在宜兴制陶。在西汉六朝时代,宜兴又成为南方高温釉陶和青瓷的主要产区,这里的“周处墓”出土了西晋青瓷香熏和神兽尊。唐五代时期,宜兴盛产青瓷,鼎蜀镇还有唐代古龙窑遗址保存。宋、元和明代前期,是宜兴日用陶业的发展时期,也是紫砂茗壶的创始时期。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记录,最早见于北宋梅尧臣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又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句子。梅尧臣曾到过宜兴,还留下《陶者》诗一首。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轼在谪居宜兴的时候,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就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

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紫瓯”、“提壶”,都是指宜兴紫砂。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北宋诗人,这意味着在北宋以前,宜兴已有紫砂陶的制作了。既称新品,想来紫砂茶具,在北宋时流行于士大夫之间为时还不很久。

1976年秋,宜兴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掘之后,“北宋”之说,得到考古学的支持。羊角山宋代窑址,出土大量紫砂陶残器及废品堆积,可以看出的器形主要为罐和壶两种,尤以壶为大宗。壶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三大类,胎呈紫红色,表里均不施釉,泥质较粗。造型除圆形器皿外,还有六方形,可见成型方法已经脱离了陶轮拉坯成型,而走向泥土镶接成型了。而且相当一部分壶嘴有捏塑龙头型的装饰。这些紫砂壶制作工艺还比较原始,说明早期的紫砂壶还属于日用陶器的范畴。经鉴定,这座紫砂古窑遗址的年代可能早到北宋和盛于南宋。

到了元代,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据元代蔡司著《霁园丛话》记载:“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孙道明,生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他隐居于九峰三泖间,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则立刻着手抄录,筑映雪斋,延接四方名士,以校阅为乐,故人称高士,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由此可知当时已有用紫砂壶泡茶的风气。而且南京距离宜兴较近,这件紫砂罐的产地应该就是宜兴。所谓紫砂罐,即当时流行的一种紫砂陶饮茶用具。《先进录》云:“俗称壶为罐也”。

有实物遗存并有关于制作者记载的,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

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是缸、坛、罐、瓮之类的日用器皿,只有湖金沙寺的和尚,能做紫砂陶茶具,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清吴骞有诗:“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里所说的“白足禅僧”,就是“阳羡茗壶”的创始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流传。从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以来,一直推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为紫砂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注意。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应该归功于供春。

供春本名龚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宜兴人,本是学使吴颐山少时的书僮。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作紫砂壶,亦用细土抟坯,指掠内外,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制品古朴风雅,传器树瘿壶,“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极造型之美,被称为茗具中的逸品。从此,供春就专以制壶为业,他的制品也被称为“供春壶”。

此后,紫砂壶由日用陶器脱胎而出,走上艺术化发展的道路。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宜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许多良师名匠,毕智穷工,制成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产品,如茗壶、酒器、花盆、香熏、文玩等。

紫砂茗壶的迅速勃兴是由于明代饮茶方式由烹点饼茶改为冲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茶壶。紫砂的特性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最适合制作茶壶;并且因紫砂泥的可塑性强,茶壶造型可随心所欲地变化。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士大夫所关注,并有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它文人艺术品的性质。

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自供春树瘿壶问世后,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四人作品,董翰以文巧称著,其他三家则以古拙见长,但是传器很少。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也是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朴素带艳,李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壶乃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明代壶艺成就最高的是时朋之子时大彬,他的作品淳朴古雅,有“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时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徐友泉也是明代的制壶名手,而且都行大,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

明末清初间,壶艺风格日益倾向于精工巧妍一途,以杰出的陈鸣远为代表。但风格高古的也有闵鲁生、陈和之、沈子澈、项不损、华凤翔等辈,而浑朴与精致兼备的更有惠孟臣、惠逸公等,百花竞秀,维持着一个灿烂的局面。

清嘉庆年间的溧阳县宰、书法篆刻家陈曼生对紫砂壶艺术化的发展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由陈曼生设计、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的紫砂茗壶,再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撰词作画镌于壶上,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风格,世称“曼生壶”,开创了紫砂壶艺术化的新路。

明清两代,赵宦先、董其昌、陈煌图、郑板桥、吴大、吴昌硕、任伯年等人,都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作画、刻字。

明清时期的紫砂茗壶,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早期专仿供春,多作大壶,从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等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

历代紫砂艺人都有在壶底、壶把下方等处落名款的习惯,明代多为用竹刀阴刻,以欧体楷书刻于壶底;明清之际,刻字与印章并用;从清代康熙以后,刻字减少,壶底用印外,或于盖内、把下盖小章。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称谓亦多,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

紫砂壶如按造型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

一、几何开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其造型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要“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要匀称端正。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古壶和汉扁壶等,就是紫砂圆器茶壶的典型造型。方器主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不论是几方形的造型,紫砂壶口盖必须规划统一,任意转动壶盖,口盖准缝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雪华壶等,就是紫砂方器茶壶的典型造型。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花货”。花货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最能代表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这种造型带有一些浮雕、半浮雕装饰,主要是将自然形态变化而来的造型。另外则是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把和的子。紫砂传统造型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翠蝶壶、荷花壶等,是花货造型的代表作品。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结体精确严格、制作精巧的一种陶瓷造型类别。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其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筋囊线条纹理清晰,疏密变化得体。制作精工,要求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能滑爽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合菊壶、瓜菱壶、玉兰花壶、水仙花壶、葵花壶等,就是筋纹器造型中有代表性的产品。

四、水平壶和茶器造型。不同于一般茶壶的要求,水平壶容量很小,是我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使用和收藏者。因为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水平壶的规格,习惯以“几杯”称,有半杯、二杯、四杯、六杯、八杯、十二杯之别。一般六杯壶容量为80毫升,八杯壶容量为100毫升左右。水平壶的造型,要求壶嘴与把在形式上要协调,其重量还必须一致,才能使壶在热水中保持平衡。壶嘴以直形嘴为最多。传统式样的紫砂水平壶有线圆水平、扁雅水平、汤婆水平、线瓢水平和什锦水平等,造型美观,制作考究,质地致密。

茶器是日本民族所爱用的产品。茶器的造型特征是一般不用端把(传统样式的壶把),而在与壶嘴成九十度角处装一柄。也有连柄都不装的。茶器的口部较大,嵌盖较多,一般用“流”代替嘴。茶器的容量,一般在二百到三百毫升左右,其“流”的根部较大,所以出水爽快。

紫砂壶成型均由手工操作。制坯成型时,圆器是用传统的“打身筒”方法制成。以这方法制成圆壶,其圆正度与轮制的圆器无异。方器,则是用传统的“镶身筒”手法制成,其工序与陶板结合法相同,但有许多细致工序是宜兴陶艺所特有,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紫砂壶陶刻装饰艺术,是由制壶艺人署名刻款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至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壶都铭刻着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子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处。后来,由于茶事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为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不仅制壶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不少精于品赏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也纷纷介入紫砂,出样订制和挥毫饰壶。同时,刻画装饰的部位也都移至壶的肩、腹、盖面等显眼处了。

紫砂茗壶一般不上釉,以其本色特性著称。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一度在紫砂壶上施炉均釉,用珐琅、粉彩绘图案和在壶表包锡、镶玉、描金,或进行抛光及金银丝镶嵌等,也可使产品别开生面、流光溢彩,另创一种艺术风格。现代讲究紫砂本色,故很少采用此种工艺。此外,还有用本色泥在紫褐色壶上绘画的泥绘工艺。

紫砂壶入窑烧炼耐火度较高,不易变型而容易变色。烧成的颜色,本来是一种古雅幽静的黯紫色,器身上布满着“银砂”、“珠粒”,隐现发光,所谓“黝若钟鼎,灿烂琬琰”。以后,经过历代艺人的调制配合,增加了许多颜色,主要有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冷金、闪色等,此外还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桔柚黄、新桐绿、琅翠等名称。其中最好的是紫色,如果紫色的壶再入窑烧炼,即成青黑色,俗称“乌灰”,古雅可爱。这些多种多样的颜色,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艺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中发生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艺术化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盛行三百多年。在国外,它也大为艺术界、收藏界所珍赏。

现代的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代表。

当今,陶都宜兴的紫砂陶艺名家有:蒋蓉、吕尧臣、汪寅仙、徐秀棠、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顾绍培、周桂珍、鲍仲梅、李昌鸿。

当代紫砂茗壶,紫砂泥色彩的调配更加运用自如,纹饰采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书画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

(题图:大红袍壶 清邵正来作)

作者:韩其楼

上一篇:启蒙写作论文范文下一篇:翻译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