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钢琴教学乐感培养之我见

2022-10-19

1 目前钢琴教育的误区

师范钢琴生收生范围广,专业基础相对较差,学习时间仅有短短的三年,师资条件也无法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种种先天不利条件,决定了通过中师钢琴教育几乎不可能造就出所谓的钢琴家。而目前,随着各地师范学校钢琴教育的普及,加之出于对“育才”、“成名”的种种渴望,钢琴教育领域又出现了一批盲目的教师和学生。具体表现为:

1.1 教育理念僵化

一些教师片面强调“博学精深,熟能生巧”,为了提高学生的弹奏技巧,只顾让学生从小曲到大曲翻来覆去弹来弹去,从不敢让学生有丝毫懈怠。曾经有一位外国音乐教授夸张地说:“中国的教师本事最大,他们甚至能教会电线杆弹琴”。的确,有很多的中国钢琴教师正在兢兢业业,恪尽授业、育人之责。但是努力的方向正确吗?这种简单生硬的教育手段,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会引起他们对钢琴学习的厌恶感,使其逐渐失去尝试自我发现的乐趣,最终失去学习的心理动力。

1.2 学习思维凝滞

一些成才心切的学生,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弹奏水平,尽快得到社会的认可,一味攻在考级曲目上,将考级曲目“复印”般地弹来弹去,死记硬背,生弹涩奏。长此以往,熟练程度是有了,音符、时值也比较准确。但是,钢琴演奏偏重于感性的特性,决定了其学习水平的提高决不能单靠练习强度的简单再积累。缺乏乐感指引的演奏,只会使听众感觉到,此时的演奏者只是在精确而机械地执行着类似“翻译”乐谱的程序,而这种功能,现在一台普通电脑就完全能够完成。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无法成就学习者当“钢琴家”的梦想,更严重的是,长期刻板的“无思维型”训练,还极有可能会损害其原有的宝贵天份。读谱准确只是一个最起码、最简单的条件。从音乐表现上说,音乐因缺乏意识的演奏而丧失表现的鲜明性,丧失细腻与精巧,从而丧失了音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不能不说是钢琴教育走入误区的一个悲哀。

2 对乐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乐感的培养,应以鼓励、引导为主线,立足于兴趣养成,着眼于澪潜能激发,辅之以适当的技能培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的目的。

2.1 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 因势利导。提高乐感的动力来自于对音乐的接纳、理解和消化。毋庸讳言,目前中师钢琴生喜好流行音乐甚于正统音乐的倾向十分明显,提高音乐理论就感觉乏味、头痛的不乏其人。这是其音乐素养、年龄特点使然,不应对此有所鄙薄。与其一味排斥,反不如针对其喜好浪漫这个特点,予以积极引导。例如,教师可以找出几部学生喜好且风格相近的好莱坞电影配乐和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在进行批判讲解的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进行比对,特别应让学生认识到,即使眼下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也是因为从古典音乐中汲取了大量营养,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抄袭了其理念,才得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2) 因人而异。乐感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天资、性格、教养的影响。但如果因人施教、引导得法,一些先天不利因素反面会转化为优势。如,对于演奏技能较高但缺少乐感指引的学生,如果能够向其灌输正确的音乐理念,辅之以环境熏陶,以技能带动乐感,以乐感强化技能,就会有效促进其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有乐感天份但缺乏系统理论知识的学生,如果能够敦促其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所长补所短,同样也会迅速提高其音乐感受能力。

(3) 宽松活泼。喜好轻松、自然是人的天性,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当注重并擅长“寓教于乐”。对于几乎完全依赖于感性认识的乐感教育来说,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有形的视觉刺激,改变以往乐感教育以听觉训练为主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想象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多欣赏一些钢琴比赛和音乐会的声像资料,听一听专家讲座,或者上网阅读一些有关钢琴演奏的论著,再让他们自我对比一下,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将视、听、学有机结合。

2.2 乐感培养的几个环节

(1) 辨音质。简单的七个音符,通过复杂的钢琴演奏过程,可以变化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俄罗斯钢琴家涅高滋曾经说过:“任何钢琴演奏总是以发出的声音、‘制造’出声音为目的,那么无论你弹奏的是练习曲还是艺术作品,弹钢琴必然是在声音上下功夫,说的更准确些,就是练习声音”。一名称职的钢琴教师首先自己要对钢琴的声音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而后,利用欣赏、倾听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听,学会鉴别声音的好坏优劣。如,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细致的分辨音色,仔细区别怎样是扎实、圆润、洪亮的声音,怎样是虚弱、飘浮、干涩的声音,从而区别不同的要求,做到细致、准确地表现乐曲。再如,弹琴的动作,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连奏、断奏、跳奏三类。应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弹奏要领,弹奏技术才能提高,弹奏的琴声才优美动听,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2) 明意境。每一首优秀的乐曲,都会表达一个独立的内容、情绪或者意境。设想有一篇散文,让不同的人来朗读,有的朗诵无力而枯燥,令人昏昏欲睡。而有的朗诵却真挚感人,深深地感染听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答案很明显:对作品理解深刻的人朗读会让人感到真切。而不了解作品内涵的人的朗读势力失去对作品的表现能力。对于乐曲的演奏和理解也是如此。比如,演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就不能象弹奏海顿的奏鸣曲那样去表现,而是要进行确切分析,明确其旋律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始终洋溢着热烈、活泼的气氛。因此,明确这首乐曲意境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那种优雅含蓄、意境高远的气质,以及民间音乐生机勃勃、充满情趣的生活气息。

(3) 谙风格。和意境一样,每一首作品必然有其自己特殊的风格。要深入理解一部作品,还必须有对作品风格的正确认识。真正的作曲家不会只写某一种固定风格的作品。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每人都有着自己的写作风格。莫扎特的作品大多数具有古典作品精致典雅的韵质,清新、明亮,自然而不乏味。贝多芬的作品则大多数较为热情,具有英雄性和战斗性的特质。浪漫乐派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多数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风格,具有宽广、抒情的合唱性风格。肖邦的作品也富于浪漫的气息和幻想色彩。了解这些,只能作为一般知识,具体的作品应具体对待。

(4)求指、心、意之融会贯通。“音与指合,指与意合,意从心出,琴如其人”。这是古之琴者所向往的最高演奏境界。钢琴也不例外。要弹奏出丰富多变、音色饱满的旋律,需要手指的灵巧动作;手指的下键,又受意识所支配;而只有心中对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明确的形象,才能在意识上反映出来。一首演奏完美的乐曲,应当是演奏者动作 (指) 、心灵 (心) 及思想 (意) 完美融合的产物,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乐感与演奏技能达到完美结合的状态。强调乐感的感性培养,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对技能的培训。乐感的提高过程,一定会伴随着演奏技巧的相应完善:而成熟的演奏技巧,又有助于乐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 不能只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应当把它作为培养音乐感、音乐表现力及提高音乐素质的手段”。但是, 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乐感呢?笔者由此出发, 在阐述目前钢琴教育误区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乐感培养的看法。

关键词:因势利导,明意境,谙风格

参考文献

[1] 在钢琴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乐感弹奏[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再认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3, 3.

上一篇:浆细胞乳腺炎64例临床分析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外伤的换药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