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公允价值

2022-09-11

1 委托代理相关的理论发展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 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 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 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 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 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 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 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 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 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2 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客观要求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 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定义是:“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 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 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 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来看, 会计理论的变革、创新无不是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迁相适应。自上个世纪初以来,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经济环境的变迁引起会计计量模式的创新只是表象, 其本质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 必然打破原有会计计量模式所达到的委托代理各方的利益均衡状态, 加剧企业委托代理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客观上要求一种新的计量模式来保证委托代理各方的公平公正, 以此来协调各方的利益冲突使之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是为达成各方利益关系的均衡状态而必然产生, 以此满足契约公平公正的诉求。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其本质是基于一种市场信息的评价, 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没有受到侵犯、利益没有受到损害、风险和不确定性也是完全知情的、体现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各方公平公正的利益关系的均衡状态。

3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代理理论制度缺陷的弥补

3.1 公允价值计量对利益目标不一致的弥补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 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 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从会计的角度来看, 当公允价值被记录下来, 就成为账面上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 能较好的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例如:就拿投资性房地产来说, 账面1000万元, 如果市价涨到1亿元会计上就应该反映1亿元, 这样的信息才真正真实有用。如果仍然坚持在报表上显示1000万元, 会计处理倒是简单了, 但这种信息不仅不能帮助委托人进行决策分析, 甚至还会误导。可见公允价值计量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为委托人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故公允价值的应用首先可以避免公司企业的会计信息成为代理人获取最大化利益的工具, 公允价值的计量能够如实地提供所有者进行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而所有者可以根据所得会计信息从更多角度考虑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可以剔除一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其次对于现代委托代理制度下的公司, 由于物质上的不满足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 使得代理人为了满足物质方面上的需求, 不惜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式来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使代理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预期收益比成本多, 此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可以减少损害委托代理人的利益可能性。

3.2 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不对称的弥补

现代企业的内外信息不对称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企业和债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个是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早期业主制和合伙制股东就是企业的内部人, 股东拥有信息优势, 而外部债权人处于信息劣势。会计信息主要解决的是企业与债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债权投资者为了保证企业能够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而希望企业的会计政策趋于稳健, 这样历史成本计量是比较好的选择。而现代企业在股权极端分散的前提下, 股权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相分离, 股权投资者早已不象早期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那样拥有信息优势。相反, 他们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上。而债权投资者则不同, 现代企业在借款的时候, 往往要受到银行的直接审查, 要向银行提供更多的内部信息。银行还可以派人直接到银行进行尽职调查。因此,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要解决的更多是企业和股权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相对债权投资者来说, 股权投资者需要的更多是与企业价值决策相关的信息, 而非趋于稳健但与决策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信息。显然, 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能满足这个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知识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结合体, 现代企业又是股东远离企业经营的公司制企业, 公允价值计量更能维护委托代理各方的公平公正。

4 代理理论制度下公允价值计量总结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 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 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 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即使在最早提出会计准则的美国, 近年来也不断由于公允价值的滥用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重大财务丑闻。在欧洲、香港等委托代理制度据称相当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都不难找到同类的证明。对于尚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在委托代理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 利用公允价值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积极研究公允价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相信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代理人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增强, 技术要求逐渐成熟后, 将会取得更加可靠的公允价值, 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可靠和相关。但是在我国现阶段, 公允价值计量所依存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 公允价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 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 如:健全且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等。

摘要:现代企业因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企业由众多的股东占有, 企业经营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在于委托人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 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动, 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 从而克服和减少委托代理中的风险问题。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 通过委托代理理论视角来探求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客观要求, 以此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代理理论制度缺陷的弥补和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忠贤, 郑林.关于现代公司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1) .

[2] 赵学彬, 林霞, 曹有.委托代理制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00 (10) .

[3] 王峥.从委托代理关系看会计信息失真[J].经济论坛, 2004 (24) .

[4] 苑莉.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3) .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

[6] 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会计研究, 2007 (10) .

[7] 黄晓榕.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允当性及其应用特征[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10) .

[8]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7 (11) .

[9] 付爱军.对会计计量属性差异的探讨[J].财会研究, 2007 (4) .

上一篇:铝合金中高铁的无汞测定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