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培养模式下基于项目管理形式的高校团学工作研究

2022-12-27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一些高校进行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新趋势。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 211大学超过半数都实行了按类招生和培养,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都有实施大类培养模式。2008年4月, 宁波大学也全面推行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化成长空间,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 大类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团学模式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 这需要创新相应的团学工作模式与之相适应, 从而弥补传统团学模式与大类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 又可以发挥传统团学模式在常规团学工作及大型活动中的阵地作用[2]。

一、传统团学模式与大类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 传统的按专业划分班级进行集体学习和生活, 以专业班级为载体开展团学工作的传统模式与大类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表现为:第一, 团学干部的工作热情缺乏持久性。大类培养模式下每届的新生都比较多, 如阳明学院每届新生就有近3000名, 这就客观上要求开展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都由学生干部负责或作为主体, 会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影响学业, 容易让学生干部产生倦怠情绪[3]。第二, 普通团员青年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有得到激发与培养。以往大多数学生只是团学活动的参与者, 感受不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 没有出谋划策的意愿或者机会[4]。第三, 大类培养模式下, 传统的团学组织活动缺乏针对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尽管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活动, 但是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基数大, 因此还是有些学生觉得活动开展少或者没有意义。第四, 活动参与度低, 由于大类多学科多, 传统的团学活动的主题很难照顾到各个大类, 就出现了类似于偏文科大类的同学参加团学活动多, 而偏理工科大类的同学参与较少的情况。第五, 限制了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科交叉优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与促进优势的发挥。尽管存在以上不适应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 传统团学模式的阵地作用是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的, 我们应该研究新的工作模式与之相结合, 相辅相成, 从而更好的适应大类培养模式。如果可以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工作与传统团学模式相结合, 就既可以弥补传统团学模式与大类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 又可以发挥传统团学模式在常规团学工作及大型活动中的阵地作用。

二、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工作的可行性

传统团学工作模式与大类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 不能适应高校团学工作从传统的单项、被动、以教育为主要手段的观念, 向互动、主动、以市场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这意味着需要新的团学工作模式与之相适应。而项目管理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模式与理论, 是和MBA并驾齐驱的两种管理模式之一, 是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及企业中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 这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伴随社会发展和项目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目前, 项目管理在国外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 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工作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 项目管理的定义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定义项目管理为应用项目管理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项目活动, 以实现项目定义目标的管理过程和模式。周鑫华等研究指出:项目管理作为一个临时组成的组织, 应用项目管理方法, 设计、组织、执行以及控制项目组, 应用科学的管理原理, 优化资源配置, 使项目各环节保持在高效运行状态, 实现协调项目管理全过程。

(二) 项目管理的特征

(1) 项目管理具有临时性的特征。项目本身大多是一次性的, 其组织管理活动整个系统围绕其也是成阶段性、一次性的, 体现出了临时性特征。每个项目从启动到完成, 伴随着管理工作的结束。 (2) 项目管理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 其主要围绕具体执行的项目展开, 通过“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将一个完整的系统项目, 分解成几个项目组作为小目标, 再进行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和协调, 要求相关项目组负责人,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组的目标任务, 最后通过综合实现执行成果。 (3) 项目管理强调可协调、可控制性的特点。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 要综合考虑项目组织结构, 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总体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因此, 项目管理者, 需要明确自己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的协调者身份, 合理分工和统筹分配资源, 注重协调各项目组之间的工作, 使之成为高效的系统, 为项目管理的具体执行和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4) 项目管理的内在特征即多专业融合性。作为项目管理者, 无法完全掌握各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包含着多层次管理目标的项目管理任务, 针对项目成系统性、项目组多、执行过程复杂的特征, 势必招募多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其完成本身就需要多专业人才的融合。

三、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工作与大类培养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通过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应用项目管理科学的原理, 将项目管理的特征有机地融入到高校团学工作中, 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活动, 从而更好的与大类培养模式相适应, 必将大大推动团学工作的纵深化发展。第一,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 与项目管理的临时性特征相吻合, 开展团学工作, 改变团学活动一直以学生会干部为主力的局面, 突破以往内容单一化, 人员特定化的弊端,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团员青年是一个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高素质群体, 其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活动必须与时俱进, 可以继续有效吸引和凝聚青年。在项目管理的形式下, 每一个团员青年, 在团章的规范下, 都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 通过申报具有独特性的活动, “百花齐放”开展可以满足不同大类学生兴趣的活动。第二, 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工作, 团员青年可以在特定的项目团队中做主要的负责人, 其想法可以被采纳, 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精神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项目的开展, 使更多的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找到了展示自己个人才能的舞台, 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组织意识, 拓展了团员青年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第三, 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的团学活动, 其本身强调活动的创造性和整体协调性, 具有综合性和多专业融合性, 适应性强。项目团队可聚可散, 可拆可建, 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强调团员青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形成开放式的工作格局, 为大学生拓宽自我发展空间, 不同的项目团队可以吸引不同爱好的学生, 通过多专业学生一起开展活动, 加强项目团队成员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复合型人才。第四, 项目管理的方法是开放的, 管理工具是先进的,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 基于项目管理形式开展团学工作, 有利于给学生们搭建能力展现的独立平台, 从而有利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党团组织宏观指导下的学生自治形式, 可以改变团学工作存在随意性大、重复建设严重、质量和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 提升高校团学工作实效的需要。

总之,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类培养模式, 有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明显优势, 但如何在新培养模式下开展团学工作, 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完善新的工作机制与之相适应, 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团员青年。

摘要:针对高校大类培养这一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传统团学工作模式与之不适应的研究, 探讨基于项目管理形式的高校团学工作模式, 从而与传统团学模式相互补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解决传统团学模式与大类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 创新大类培养模式下团学工作的开展, 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直接辅助实施大类培养模式的高校尝试基于项目管理形式的新的团学工作模式, 走出一条创新之路[1]。

关键词:大类培养模式,项目管理,高校团学

参考文献

[1] [美]项目管理协会著.卢有杰, 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第三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93.

[2] 甄嫒圆.基于项目化管理的民办高校团学工作研究[J].学理论, 2012, (18) :159-161.

[3] 胡志峰.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2) :83-84.

[4] 孔燕.项目型组织在高校团学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3 (2) :247-248.

上一篇:公路路基压实质量控制下一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