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声乐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现代声乐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曲唱美学和声乐演唱理论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形成于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之后,散见于诸如《梦溪笔谈》《礼记·乐记》及《乐府传声》等古代典籍之中。

第一篇:现代声乐论文范文

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

【摘要】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声乐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戏曲的精华,融入了西方声乐元素,渗透了时代的特征,形成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本文将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历程入手,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传承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特点的形成,希望能够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形成;特点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精华,将中国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演风格,展现出自身特有的美丽和鲜明的个性。

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形成的必然性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基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上,融入时代发展各类元素而形成的历史发展必然产物,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需求不断提升有着必然的联系。此外,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也朝向多元化发展,加快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演变[1]。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实现进步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生,人民思想和社会文化也摆脱了时代的束缚,来自西方的文艺形式逐渐走进了百姓生活,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开始不断挑战自我、推陈出新,进入到初期发展阶段。在此时期,我国陆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许多经典的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例如《外婆的澎湖湾》等。

(二)20世纪90年代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思想也更加开放活跃,对各类文化形式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开始逐渐出现在收音机、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上,引起了广大民众的较高关注,逐渐获得了百姓的接受和认可。在此期间,来自港台的通俗唱法和“西北风”演唱风格对我国民族声乐带来了重大影响[2]。

(三)21世纪发展阶段

21世纪,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们能够从多渠道获取各类信息,加快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国外的声乐元素不断融入,给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注入了新的声乐艺术细胞,使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中国的现代声乐艺术也被世界所认同,国内许多音乐家的声乐作品也走进了世界音乐殿堂,获得世界各国音乐界的普遍认可。

三、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

(一)气息与发声技巧的传承

首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气息运用方面传承了传统戏曲的技巧,讲究气沉丹田,并以此作为现代民族声乐发声气息的支点。传统戏曲的气息运用技巧为中国现代民族声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发声时喉形和共鸣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演变,既出现代民族声乐发声的科学性,又具有自身风格特色[3]。

(二)咬字技巧方面的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中,咬字吐字是重要的基本功,戏曲表演中,演唱者不仅要对咬字技巧灵活运用,还要根据戏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采用不同的咬字吐字方法,这样才能够使情感表达酣畅淋漓。传统戏曲与现代声乐艺术在咬字吐字技巧方面存在较多共性,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通过对传统戏曲咬字技巧的借鉴,让吐字更加清晰。

首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需要重咬字头,强调字头的口腔力量和用力后的声音发出效果,演唱者在平时的基本功训练中往往需要加强口腔肌肉的训练,提高摩擦力量,这样吐字才能迎刃有余;在吐字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对口腔闭拢位置进行调整,确保出字具有爆发力。

其次,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歌唱语言与日常发音有较大区别,字的韵母衔接起来构成了民族声乐声音的主线,韵母发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决定了声音的圆润程度。

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字腹要松开,让气息在演唱者口腔内能够自由流动,这样能够让声音得到延长,让吐音更加圆润具有共鸣的效果。在咬字吐字中,字头和字腹既能够拆开又能形成连贯,两者衔接流畅,实现平稳过渡,这样才能表现出演唱的自然流畅效果[4]。

(三)表现形式方面的传承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与传统戏曲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传统戏曲演唱将抒发演唱者情感作为表演的核心,在表演中讲究手、眼、身法、步伐技巧的综合运用,这种规范的动作要求对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表演带来了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演唱中,需要神形兼备,这样才能表现出演唱者的舞台感染力。

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特点的形成

(一)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文化风格特点的形成

1.中西声乐元素的融合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元素综合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五四”运动的爆发,带来了大规模的文化交融运动,其影响不单涉及文学领域,更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至关重要。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学院派音乐开始了全面西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时期内,我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演唱以及声乐作品创作近乎全盘西化,声乐教学工作者需要经过西方声乐唱法学习后才能任教。

第二阶段在我国建国前后,我国与前苏联关系紧密,前苏联对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许多音乐工作者都接受过前苏联的文化影响。由于这段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许多声乐作品和题材均与红色革命有关,声乐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在这个阶段,声乐唱法逐渐向民间演唱风格靠拢,形成了自然嗓音特点的唱法,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

第三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当前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中国逐渐打开国门,西方文化和艺术思维在不断对中国文化进行渗透和冲击,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声乐艺术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融入了西方声乐元素,也饱涵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文化内涵,这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开放性在演唱中注重中国元素的展示。

2.各民族声乐的交汇

我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分布于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风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声乐风格的迥然不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更加紧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媒体信息传播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不同民族之间的声乐特色互相渗透与融合,不同区域的民族声乐差异也在逐渐减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民族文化互相包容,民族声乐风格交融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主要趋势。

3.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向着共性化发展的,也将有强烈的个性化并存。我国拥有广袤的疆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造就了民众不同的性格,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形式也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特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主要包括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同风格唱法的并存,原生态唱法利用原始的发声方法,表现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较为广泛流行的包括信天游和蒙古呼麦。不同地区民族声乐风格存在个性化,东部狩猎文化区域主要以质朴、豪爽风格为主,西部草原以及高原文化区域的民族声乐风格中带有宗教信仰的痕迹,北方草原文化区域演唱风格充满了热情与豪放。中国现代民众声乐风格在向着互相交融形势下发展的同时,存在多元风格并存的局面。

(二)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美学特点的形成

1.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音韵美的形成

音韵美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特殊魅力,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音乐创作者和演唱者追求的艺术核心价值。中国现代声乐演唱中,将字作为骨架,将音韵作为歌曲的血肉,在行腔中展示声乐饱满的音韵动态。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将音乐与语言相融合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综合表现,利用声乐的旋律、音色和发声力度以及各种表现手段和技巧对音乐旋律加以修饰,形成美妙的音韵。

2.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美的形成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唱腔传承了中国传统声乐唱腔的精华,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实现继承和发扬并重,在咬字吐字方面,中国现代民族聲乐继承了传统戏曲的技巧,依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展示出声情并茂的特点。不仅如此,中国民族声乐由于地域的不同,方言发音存在较大差异,能够表现出多种个性化的音色,展示出地方民族声乐的唱腔美。例如我国福建一带的民族声乐作品通常具有比较厚重的鼻音,采用吴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在发声中表现得更加轻快灵活[5]。

3.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意境美的形成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以表达作品意境作为核心内容,与演唱者音韵实现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民族声乐的艺术境界,能够让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鉴赏者在体验音韵美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拥有许多优秀作品,能够作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作,例如《枉凝眉》《在那遥远的地方》,通过意境与音韵的完美融合,体现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感染力。

五、结束语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华,借鉴了西方声乐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多元文化,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在演唱技巧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将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特有的魅力,中国元素受到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11).

[2]宋江东.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7(5):122-123.

[3]曹丽红.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及其发展研究——基于字韵的角度研究[J].明日风尚,2017(15).

[4]孙梦楠,靳宇.多元视角下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传承与传播[J].北方音乐,2019(16):1-2.

作者简介:郑霞(1998—),女,汉族,江西上饶人,本科,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作者:郑霞

第二篇: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意义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曲唱美学和声乐演唱理论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形成于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之后,散见于诸如《梦溪笔谈》《礼记·乐记》及《乐府传声》等古代典籍之中。如“丝不如肉”“绕梁三日”“字正腔圆”等一些精髓的论点,仍对现代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思潮东进的加快,西方声乐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也被大力引进我国中、高等音乐院校。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有更多的声乐教育家开始将西方声乐理论体系与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做横向对比研究。虽然西方声乐技术理论系统,但始终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层面;而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典籍中不仅记载了浩如烟海的古代优秀歌曲诗词和声乐艺术体裁,而且对歌唱的审美情趣和歌唱技术的论述和诠释也比现代声乐理论更加精炼和准确。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是文艺发展的产物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发展

中国有着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声乐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秦朝开始声乐理论便开始有所发展。我国的声乐最早起源于戏曲、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声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现如今的声乐理论模式。即使现代声乐教学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仍对现代声乐教学和演唱有着重要的影响。

1.古代声乐发展初期

在最初阶段音乐主要以乐舞的形式存在,声乐艺术还未形成一种实际的形式,所以在声乐理论中还没有发展。直到秦汉时期,声乐理论才开始有所记载,但是由于并未普及所以大多以散论的形式存在。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曾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指的是声音洪亮,穿透力强。我国开始出现于古代声乐相关的论述是从《乐记》开始的,并且其中的一些声乐理论对后来的声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乐记师乙篇》中曾对声乐理论做出了这样的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钜,句中钜,累累乎端如贯珠。”这一段记录直接表达了声乐演唱的正确形式以及对演唱者的要求。在古代声乐发展过程中对声乐影响最大的便是汉朝乐府的成立,这使很多声乐理论能够更好地被收集、收藏起来,音乐机构的建立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底气,音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因此到汉朝时期声乐理论开始注重音乐与感情之间的关系。

2.古代声乐发展成熟期

纵观古代声乐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魏晋、隋唐时期,古代声乐处于逐渐成熟期。在魏晋南北朝相和歌辞、清商大曲开始逐渐流行,从流行的声乐中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声乐中情感的表达。到后来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以及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古代声乐艺术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声乐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隋唐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对气息以及声情方面的处理,这一阶段也是古代声乐发展的重要阶段。

3.古代声乐理论成熟期

到宋、元、明、清时期古代声乐理论已经彻底成熟,声乐地位在不断提升。在该阶段音乐爱好者开始注重声乐的配词,注重歌词代表的意义。这一时期声乐逐渐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人们开始注重音乐审美。宋朝时期很多与声乐艺术相关的人开始注重演唱者的咬字问题,并对声乐演唱中的咬字问题进行了理论总结。沈括认为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吐字清晰、圆润,将字融入声音中,这是古代声乐的演唱理论。到元朝时期开始注重声从于字,并且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第一部声乐演唱方法的专著,即《唱论》。《唱论》不仅对当时的声乐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现代声乐演唱也有着较大的教育意义。到后来的明清时期则是对声乐理论的细化完善。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分类简述

有关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唱论)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先古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到随之诞生的“风、雅、颂”“乐府诗集”及明清“俗曲”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态,几千年的文字记载了无数的传统美学和声乐技术理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

1.歌唱美学类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对声乐审美观念有丰富的论述,更有人在研究古代典籍之时,发现中国古代的声乐理论中有“人声至上论”之说。先秦之时“贵人声”“登(升)歌下管”“歌以咏德”等观点都体现出古人推崇“人声至上”,认为人声是音乐的本质。更有提出所有的丝竹乐器都不及人声之美,而且把“人声”称之为接近自然的音色。

2.歌唱技术类

在歌唱技术上,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有大量的论述和记载,但都零散记载于各类典籍之中,并未有专门的论著介绍歌唱技术理论。例如在歌唱语言与音质美的追求上,有明代魏良辅论著《曲律》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也是对声乐艺术中语言和唱腔的论述。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体现

西方声乐教学体系的建立较之国内早了几百年,相对于国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范例,而国内声乐教学体系至今尚未完全成熟。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虽然有丰富的文字记载,但是由于语言的苦涩难懂,古代人只在乎意会少于言传,令这些典籍处在不被现代人重视和钻研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不乏对歌唱气息的论述。清代陈彦衡在《说谭》中提道:“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显然,古人已经把声乐演唱时气息对歌唱的支持、用气方法对声音的影响分析得如此细腻、透彻。更有唱论著作中总结“换气、偷气、提气、歇气、缓气、收气,爱者有一口气”以及“音断意不断,字断气不断”等歌唱呼吸原则。虽然它们没有提到西方教学体系中“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但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所产生音色的差别却已有详细的区别。

汉语声乐艺术中“字正腔圆”“依字行腔”是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保留下来的经典论点。此外,前文提到的《曲律》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另外,在咬字部分的清晰准确,字音的清浊之分和口形的变化要求上,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要求:“腔必真,字必正……字有唇喉舌之异。抑分轻清重浊之声,必别合口半合口之字。”后人由此总结出汉语言的音韵规律“五音”“四呼”,在声乐艺术语言咬字规律上讲究“出声”“归韵”“收音”。且“收音”技巧中有王德晖所著《顾误录》中强调:“一字唱完,须交代清楚,再唱下字,方是本字之音。如出而不收,张而不闭,是仅有上半字,无下半字,欲其入听,不亦难乎?”很明显,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就在追求吐字清晰,字字干净,不拖泥带水,语气得当,感情充沛。就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的语言来说,虽然意大利语的元音只有“a、e、i、o、u”五个,但是同样要求辅音短促有力,元音饱满、明亮。在发声和歌唱时也需要达到“音律平正,音序均勻,发音清晰,音调和谐,发出的声音柔和而浑厚,音色优美……”

声乐的艺术借助语言进行传播。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声乐教学中,更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字正腔圆”和“依字行腔”的歌唱标准,它们在我国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中被反复要求和着重训练。虽然只有精炼的只言片语,但是却包含了大量的声乐技术和审美要求:“字正腔圆”对语言的“出声”“归韵”和“收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出声”时间短促,发音有力肯定,快速过渡到韵母;“归韵”要求气息通畅,母音响亮,歌唱时时值拉长,保持口型;“收音”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甚至只是一个交代而已。“依字行腔”则是对音色提出的审美要求:“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音音归正,字字了结”,还有“惟腔与板两工,唱得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节奏细体乎曲情,清浊立判与字面,久之娴熟,则四声不召而自来,七音启口而即是,洗尽世俗之陋,传出古人之神,方为上乘”。

三、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对现代声乐的意义

自先秦以来,我国的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夏禹治水之时听到的只有节奏和音高的情歌“候人兮猗,候人兮猗……”开始,经历了周、商及元、明时期的逐步发展,再到隋唐之繁盛。就声乐艺术形式和技术能力而言,古人已经开始从审美上去看待它们不同时期的艺术价值了。随着元、明时期的到来,声乐艺术已经逐步开始以戏曲和曲艺的声腔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和形式了,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声乐核心理论形成的主要时期。

现代声乐是以“字正腔圆”“依字行腔”为审美指导原则的,它们遵循着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出声、归韵、收音”的规律,按照“音韵十三辙”“五音”“四呼”的方法充分发挥韵母的共鸣作用,最终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声乐艺术和技术理论的发展是一种客观规律,由整个社会发展所决定,现代先进的声乐技术和声音理念正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古代声乐理论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不仅在声乐艺术和理论上有丰富的记载,在艺术审美、艺术品德、艺术情怀及价值取向上有深厚的积淀,这些是现代声乐所不能舍弃的宝贵财富。

四、结论

歌唱艺术根植于广袤的社会土壤,是人类自诞生便具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随之形成的声乐艺术理论典籍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也记载了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审美观念。虽然现代的声乐艺术与现代医学、物理声乐、美学、语言学及社会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审美观念的集成,它们不仅在声音技术要求和审美情趣上对现代声乐技术有指导意义,更在人生哲理、道德修养上对现代声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声乐的发展做好服务,这也是现代声乐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2]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乔新建,冯建志,何军.声乐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5]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余虹.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研究述评[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7]朱惠华.道可道,非常道:辨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现代意义[J].艺苑,2011(4).

◎编辑 马燕萍

作者:张国成

第三篇:解读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

摘要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必然,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体现出其“民族性”,并借鉴和吸取了西方国家“美声”艺术,形成了现代声乐艺术,这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中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与其同时所具有的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追求,并拥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当今中国歌坛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 现代 民族声乐 文化

作为一种现代声乐表演艺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仍保持着中国传统唱法的审美趣味,但在继承的同时,它吸取了西洋“美声”表演艺术的审美规范,注重声乐艺术共性。旨在将中国传统声乐发扬光大。

一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文化是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文化继承了中国根源文化的传统,它作为民众深深喜爱的声乐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浓郁的民俗风情中获得文化土壤,并孕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同时,还受到我国多民族、地域文化的熏陶,使其“民族性”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文化特征。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一种演唱艺术,通过具有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唱风格,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体现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完整的审美理想、独特的审美个性及富有追求的审美创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声乐艺术。

1 所表现的传统声乐风格及审美追求的共性

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积淀、悠久的文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根源,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则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延续。

从音乐起源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歌唱艺术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歌唱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成为一种声乐艺术传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中,创作出了优美的节奏和旋律,中国早期民歌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它是劳动人民热情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戏曲、曲艺和民歌等艺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饱含历代戏曲和说唱风格,凝结了乐府诗歌、诗经楚辞、唐代曲子、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的精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是我国古代声乐艺术历史积淀的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声乐艺术风格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使它在声乐舞台上独领风骚,成为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重多,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及语言,使中国传统声乐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多元化风格。因此,它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歌唱风格的交汇融和,是各民族文化艺术的智慧结晶,最终形成了具有共性的一个艺术整体,并展现出其文化共性。这种文化共性主要体现在“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神情兼备”、“讲究韵味”上,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文化的审美追求,如:《长江之歌》、《黄河颂》、《我爱你,中国》等作品,它们的音调和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风格、大气派,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品,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主要表征。

2 继承传统声乐语言特色构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声乐重视语言艺术,即它在歌唱中把音乐与语言进行融合,所以语言在歌唱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有史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化及其审美传统,是传统声乐理论的中心。如中国传统声乐艺术讲究“咬字归韵”、“以字行腔”、“字领声行”、“字正腔圆”、“以字带声”、“字领腔行”等围绕“字”形成的审美标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如我国老一辈的歌唱家郭兰英、马玉涛、李双江等都非常重视歌唱中的语言,充分体现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中的这些特点继续保持和发扬,并将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巧妙结合,歌唱者通过歌词抒发出内心的情感,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思想内涵。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延续了中国传统声乐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重音乐内涵的文化传统。强调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即要将歌曲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表达出浓郁的民族韵味。因此,可以说语言是声乐艺术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而歌曲则是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的升华。

我国地域宽广、民族重多,具有不同的语言及其独特的语言声调,使中国传统声乐体现出其鲜明的语言特色,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展示出歌唱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传统声乐的一条审美原则。语言能体现个性,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遵循了这条审美原则,展现出了特色,并将鲜明且富于变化的语言作为构成其艺术魅力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的个性完成了音乐的个性塑造,进而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3 吸取传统声乐的精华进行大胆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声乐饱含着历代才子文人的智慧与激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聚集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但也存在着保守和狭隘。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保持传统声乐神韵和底蕴的同时,还将中国传统声乐扬长避短,即紧紧把握传统声乐的风格和特色,而且还要不断满足时代的要求,展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如我国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其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她是对中国传统声乐进行大胆创新的典范。她所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既保持了传统声乐的风格和神韵,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声乐的精华。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摆脱了传统声乐艺术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勇于突破,追求演唱艺术的科学化,形成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新格局。如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他全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声乐艺术传统,使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了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和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娱乐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中国传统声乐在当代得以延伸,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民歌、戏曲、说唱艺术的风格,不同于西方国家“美声”风格的独特文化艺术。

二 “美声”艺术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作为现代声乐的一种文化艺术不但表现出了民族性,又表现出了时代性。它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吸取、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美声”歌唱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对科学发声方法艺术的运用,体现出对声乐艺术的共性追求。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和西方国家的“美声”具有共性的特点。中国传统声乐与西方国家的“美声”歌唱艺术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它们的演唱风格、艺术特征、审美规范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认同,它们都是声乐艺术,因此具有共性的特点。例如,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讲求“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而西方国家的“美声”艺术则将“声情合乐”、“语言清晰”作为它最主要的审美准则。这些共性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不脱离本土声乐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借鉴西方国家的“美声”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能够把中国传统声乐与西方国家的“美声”艺术相结合,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体现出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吸取、借鉴西方国家的“美声”艺术是非常必要的。中国传统声乐与西方国家的“美声”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因为,西方国家的“美声”艺术是在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之后产生和发展的,西方国家的“美声”理论是理性主义时代的产物,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科学性。“美声”作为一种歌唱艺术风格,在理论上溶入了各种自然学科的因素,具有科学性。因此,“美声”歌唱艺术理论把握住了歌唱艺术的规律性,体现出了声乐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而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却是基于感性或感觉,不是从科学理性出发的,因此,表现出轻视理性的特征,没有形成基于理性的思想传统。尽管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侧重语言,但在传统歌唱文化艺术中,语言是基于儒家的思想传统和审美原则的,没有将语言的发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缺乏“美声”那种对歌唱艺术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艺术的发展均离不开互相吸取与借鉴。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声乐要想继续发挥光大,就必须要运用科学理论进行改进。因此,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充分展现出了对西方国家“美声”艺术的借鉴,遵循声乐艺术文化的普遍规律,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特征以及审美原则进行融合,在中西声乐艺术交流中形成新观念,并以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科学性作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原则及民族风格。

三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所表现的文化特色

声乐艺术受文化的支配,是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完美结合的音乐表演艺术,涵盖着文化的特征。声乐艺术的形态随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文化通过具体的文化形态得以体现,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包含了文学、科学、音乐、歌唱等多元的文化因素,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文化本质。因此,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文化特征。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是个开放性的概念。民族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意识、个人生命存在的整体表现,即在民族发展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表现,并体现为独特的音乐风格特征。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和延续,其民族性的开放来自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现代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时代性非常鲜明。声乐艺术的时代性是声乐艺术与时代的适应性,表现了声乐艺术的时代创新风格,揭示了中国民族声乐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来说,其艺术的时代性跟自身的发展动力以及外来因素影响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鲜明的时代性来自于中国传统声乐的极大发展,它是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存在的基础;另外,西洋“美声”的影响对它意义重大,它揭示了中国民族声乐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已是强烈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声乐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受到了西方“美声”的影响,其时代性被理解为对“美声”的吸取与借鉴,并更具有本士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声乐走向现代的重要前提就是它的科学性。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而言,科学性是吸取和借鉴西方国家“美声”艺术的理性内容,是对声乐艺术共性的认识和把握。换言之,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中的科学性是对中西声乐艺术共性和普遍规律的认同,它体现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是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的交流,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性是它艺术魅力的表现,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声乐艺术的魅力产生于诸多因素,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是相对中国传统声乐来说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声乐相比,语言更美、音域更宽、更具有艺术文化的表现力,更适合于表现当代生活、当代题材,更具有适应性。

四 结语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是基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并借鉴了西方国家“美声”艺术的现代声乐艺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声乐艺术,它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表达出了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拥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更加有益于发展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夏小燕:《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眸》,《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 刘再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二十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4] 蒋菁、管建华等:《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权辉:《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取向》,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 翟社泉:《我国传统声乐与欧洲传统声乐的比较分析》,《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7] 薛强华:《试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南京艺术学院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1期。

作者简介:郭芳,女,1975—,江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工作单位: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郭芳

上一篇:职业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海外并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