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指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并介绍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论文 篇1:

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改革思路。

关键词: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才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其培养目标和方向,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促进了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朝向市场需求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也对该课程提出了不同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分析和研究《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开展好《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相关知识欠缺、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其中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等方面,有关成果散见于少量期刊论文和调研报告。其分析思路主要是对现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部分改造”,也即根据专业需要取舍课程内容、安排教学体系,同时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真正适用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的高质量、通俗化、简明化,兼具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经济学》教材亟待建设。

经济学素养往往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短板”。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同时,对于提高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办学实力,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对经济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学是相对较新的领域。学生通常对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先导课程与相关基础知识,极易造成教师授课过程中因学生对学习内容生疏、理解掌握困难,讲授效果不佳。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0%左右的高校把《经济学》作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部分院校还没有开设。由此可见,我国多数高校至今尚未把培养和提高经济学素养列入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即使已经开设的院校,也在课程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经济学》课程的地位有待提高。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的氛围显著提升,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主要是参照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并不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现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可供参考。总体来看,现行授课方案及内容主要采取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使用教材,如《西方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等的简明或压缩版本,因此,在内容的广度、深度、专业普适度以及与专业建设方案中其他课程的配合上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集中授课的传统模式上,缺乏案例教学、实景教学、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无论是从《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还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的特殊需求,都迫切需要在相关领域推陈出新。

二、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从上述问题出发,以下分别从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充分认识《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竞争,缺乏经济学素养的非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此,应充分认识《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慎重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地制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是优质课程建设的核心。除引进高质量的外文教材与参考资料作为教学参考书外,应集中力量编写高质量、高水平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材。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应体现经济学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前沿性,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并兼顾不同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适性。在内容的撰写上,应把握通俗易懂、难易适中、面向实践、能力优先等原则。

(三)加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优质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胆尝试与创新,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与平台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展开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打造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课程必然要求具备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梯队。对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来说,应特别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对于从事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应具有较为宽广和深厚的经济学学术功底,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密切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授课,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任课教师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核心能力,例如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兼任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只能在自身专业范围内对课程内容做有限诠释。真正具备双专业知识的教师微乎其微。

改变这一现状的具体措施包括:为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提供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听课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到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拓宽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理论视野,积极邀请他们参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从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的行业或科研机构中选拔和聘任一批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学业导师;建立校际之间的“双师型”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应采取人才引进、继续教育、项目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通过合作开展教育教学项目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改革,拓宽教学思路、手段与办法。

(五)教学实践环节建设

教学实践环节是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经济学特点,加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重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配套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实习渠道,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2.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建议每年举办与经济学相关的学术节,开展辩论会、模拟交易等活动。

参考文献:

[1] 景维民.新形势下经济学课程设置思路的再思考[EB/OL].http://www.jingpinke.com.

[2] 马广奇.关于理工科大学生经济学素质的培养[EB/OL].http://www.jjxj.com.cn.

[责任编辑 仲 琪]

作者:郭鸿雁

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论文 篇2: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指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并介绍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经济管理类专业 人才培养 创新

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相对独立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315所,在校学生近200万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独立学院大多办学历史不久,所开专业多为举办高校已有专业,而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开设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第一大类,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开设的门槛较低,全国各独立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因此,对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全国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到15%以上。同时调查发现高等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口径过窄,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相关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部分课程过于理论化,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缺乏等。由于目前独立学院在多方面都移植了母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基本上仍由举办高校负责。独立学院从开始举办之初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受到举办高校的制约,在短期内,其人才培养模式都难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亦不可避免的存在上述问题。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例如,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需要共享举办高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在原本有限的资源约束下,独立学院的生均实践教学资源更加匮乏,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和制约。

另外,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也使得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不佳。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整体上学习成绩略差,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方面丝毫不亚于甚至更强。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的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大多社会性较强,很多专业知识很抽象,不像理工科专业那样直观、具体,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有些空洞,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或许只是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集中反映。

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一方面,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必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方可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取得一席之地,并逐步发展壮大。而经济管理类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也是独立学院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类型,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整个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型办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即大量的毕业生失业与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同时并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经得起社会的检验。独立学院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举办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对于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的途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国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对目前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继续研究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目的就是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够的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径,其中通过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被认为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但是,由于独立学院采用的民办机制,投资者或者举办高校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所以光靠一味的增加投入的方法在目前独立学院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并非上策。如何寻求一种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又可以带来较好的办学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的模式,是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所在。根据我院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指在老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的相专业知识领域内的科技活动,包括各种专业社会调查活动、学术性竞赛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是一种群众性的学术活动。由它属于课外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范围,因此一般没有具体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是在实践教学功能。课外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专业领域内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专门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可以在一种十分接近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在专业教学方面的功能。大学生科技活动一般都是围绕参加学生所学的专业来开展。学生为了参加自己所学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科技活动,主动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强化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和行业发展动态。同时,在参加的过程中,他们会切身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涵义。特别是当取得好的成绩或成果时,他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从而最终极大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是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科技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通过在课外科技活动发现问题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了善于思考、追求创新、崇尚创造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终初步具备了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是在人格教育功能方面。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人沟通的人际能力。由于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较长的学术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性格。有的学生在参加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后感言:“大赛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巩固,也是对个人心理素质的考验。它让我明白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每个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同时从办学效益来看,亦具有较好的拖入产出效益。投入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如实验机房和相关软件等,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这些投入属于固定资产的投入,可以长期的高效利用;软件方面主要是师资队伍(主要是专业指导教师)建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教发现学生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再去调整课程体系、授课方法等理论教学,直接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课外科技活动,可以让独立学院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展示自己的实力,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招生宣传效果。

四、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实践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近几年来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崭露头角,并且初露锋芒。我院学子(主要是经濟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继2006在首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之后,又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取得了团体总冠军、股指期货组全国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这充分展示了我院学子的综合素质。同时,课外科技活动的效应逐步得到显现:通过大赛的承办方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推广活动,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参赛选手(尤其是获奖选手)亦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有些单位甚至提前预定参赛选手作为人才储备,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这种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为我们的创新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启示。总结我们的经验,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未雨绸缪,精心组织。我院经济管理系在最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还在学生当中倡导“无假期”计划(即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的一线岗位开展实习、实践),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加入“创业计划”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我院教务管理部门和经济管理系的老师就非常重视,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并将所有参赛选手分成小组,然后由具体的专业教师负责大赛的全程组织和指导工作。

二是重视过程管理,进行全面指导。由于此次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时间长,所以参赛学生在参赛期间难免会有怠懈情绪,甚至是遇到暂时的挫折后半途而废。而坚持不懈的品质正是当今很多学生所缺乏的,同时也是参加比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我们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同时,也密切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坚持不懈,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合理看待各种可能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积极的理财意识,帮助参赛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为了使参赛效应最大化,我们不仅在比赛过程中经常组织参赛学生一起交流经验体会,同时在比赛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及时地全面总结,写出相应的报告。

三是通过制度形成对参赛学生的激励。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学院于2007年专门制定了《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奖励办法》。另外,学院还颁布了其他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便为学生和教师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制度保证。

四是以参赛为契机,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由于此次参赛选手众多,而且是以网络远程参赛的方式,因此学院决定为了方便学生参赛,扩建了原有的实验室机房,并更新了有关设备,同时新建了参赛专用机房,从而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设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铸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3]孙利生:独立学院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的几个政策性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J].2005.6

[4]陈明: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6

[5]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6]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作者:罗继康 邓曦东 郭林峰

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论文 篇3:

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 文章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运筹学的班级进行跟踪研究,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分析,从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而得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 运筹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这门课程该如何教学,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针对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笔者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的切身感受与体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与汇总,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得出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的一般模式。

一、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其分析

1.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共48学时,由于课时比较紧,这48学时基本上是以授课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上机练习,没有案例的讲解。教学内容随着制定教学大纲的教师的情况不同,每年都有微小的变化。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数学专业背景,基本上是重理论的讲解,而轻实践的应用。学生一直认为运筹学同高等数学一样,是一门数学课。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和作业),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是一份试卷,在100分钟内完成。我校所有开设运筹学的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轻实际案例的应用讲解。

2.对我校经管类专业开设运筹学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1]

针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70份,收回255份,回收率94.4%。结果如下:

(1)你认为运筹学课与其它学科有联系吗?

回答有的207份,占81.2%,回答没有的48份,占18.8%,其中回答出具体与何学科有联系的有63份,占24.7%。

18.8%的学生不知运筹学课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解释清楚,或教学目的不清楚,教学效果不明显。81.2%的学生回答有,并不代表学生都非常清楚,大部分学生惯性地认为只要是学校开设的课就有用。真正回答出具体联系的只有24.7%。

(2)你认为运筹学教学模式可以如何改进?(可多选)

A增加多媒体教学B增加上机练习

C加强案例教学D加强集体讨论,大作业练习

E其它

加强案例教学与增加多媒体教学及增加上机练习所占的比例都超过50%,说明学生对这些方面都很期望或很认同。

(3)你对运筹学课有何要求?(自主发挥题)

有的学生要求考试形式以作业、案例,并与最后的考试成绩相结合来综合评定成绩;有的学生要求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弱化理论的讲解;有的学生要求使用和实际贴切的教材,即教学内容与后继课程能衔接上等。学生的要求其实就提出在教学目的上要明确、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考核方式上要多方面综合,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3.对我校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继课程作铺垫的,目前,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际应用的倾向。有的教师把运筹学当作数学来讲解,偏重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运筹学的应用本质;有的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流于书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思考,忽视运筹学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所学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际中又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教师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当作数学课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只会算题,而不善于处理面临的大量实际问题。

(2)教学手段落后

运筹学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容量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借助于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有些需要演示的内容(例如图解法)就显得直观,理解得透彻。有些需要借助于软件的问题(例如单纯型法),省去了繁琐的计算过程。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有了多媒体就不用黑板,有些问题还要借助黑板将细节和过程讲清楚,演示清楚。怎样将黑板与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门艺术。这对任课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对教学效果就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力求以课件将所讲问题整理得清晰、条理、直观的基础上,还要求要有艺术性,要有美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主要对理论讲解,对例题讲解,有时间就讲解作业,与其它科目没有什么区别。怎样增强运筹学的实用性,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要将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即将背景知识介绍清楚,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解决,同种问题如何解决,还能解决哪些问题等都介绍清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再迷茫。追根求源,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我校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1.明确教学目的。

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等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大量的最优化问题。[2]

运筹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若我们目前不清楚其与哪门后继课程有关系,就无法确定讲哪些内容,无法确定选哪本教材。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学习运筹学有何作用,与哪些课程有关系并不非常清楚。明确教学目的,再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2.在教学手段上增加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手段是黑板加粉笔,虽有其优点:书写步骤清楚,学生看起来清楚,但也有其弱点。例如课堂知识容量小,有些书写过程浪费时间,需要演示的立体空间或图形难以形象表示出来,不直观。而所有这些弱点,多媒体教学都可避免,但多媒体要和黑板相结合使用,各自的优势互补,效果才能更加明显。要使教学效果明显,对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多媒体课件上功夫。

3.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和专业与现实相贴切。

运筹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与后继许多课程都有联系。而与哪些课程有联系,有哪些联系,这些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些教师都要清楚,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与之相适用的教材。只有在内容与教材上都与专业相贴切,才能真正将这门学科建设好。比如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选择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陈立等主编的《物流运筹学》,此教材既将运筹学的理论讲清楚了,又和物流管理的专业结合起来;既有具体的运用研究,又有优化软件的应用介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本非常合适的教材。

4.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案例教学[3]。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运筹学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选哪些案例,这个案例和教材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有联系,如何分析,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使学生加强了运筹学的应用意识,明白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上机练习。

运筹学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计算量大且复杂,有些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有些手工计算很复杂。对于运筹学问题,只要构造出数学模型,通过上机练习,利用数学软件,就可以很快计算出结果。同时,通过上机练习,通过数学软件的使用,我们也可以检验所构造的模型是否规范。

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集体讨论和大作业练习。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很短,有的学生对有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搞懂,即使懂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分组和布置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集体讨论。问题不辨不明,通过集体讨论,首先将知识点搞懂,然后就具体案例来建立模型来求解。整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讨论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而且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非常有好处。为了真正达到好的效果,分组可以以宿舍为单位,或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最后以作业形式打印一份上交。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不参加讨论,教师可要求对于所做案例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来讲解案例,根据回答情况定平时成绩等次。

7.加强应用环节,将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竞赛结合。

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是通过知识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以问题的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即讲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具体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检验,这一过程与数学建模竞赛是完全相吻合的。数学建模竞赛与运筹学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或运筹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建模竞赛,以检验学生的所学知识,加强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锻炼学生的耐心和韧性。近年来我校在苏北、江苏省、全国、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8.改革考核形式。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对学生如何考核更能客观地评价其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情况,靠在100分钟内一套试卷的最后成绩来评价显然不客观。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通过对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情况的分析,通过对相关兄弟院校的调查,我们采取了由出勤、作业、课程设计、试验报告、闭卷考试相结合来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的方式。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其它几项占40%。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我校近三年来的运筹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有:

1.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

我校运筹学的教师能经常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统一教案,教学过程中钻研教学和科研,在辅导学生建模竞赛的过程中,通力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几年来在教研和科研上有多项课题已结题,而运筹学课程是校精品课程。多年来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数学建模竞赛,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个一等奖,二个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一个一等奖,多个二等奖;在江苏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多个一、二等奖;在苏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多个一、二等奖。这些都说明我校运筹学教学效果显著,同时有一个团结、肯干的优秀教学团队。

2.学生学习热情大增,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体现得特别明显。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利用所学的内容解决问题,并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在培养了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如有的学生的论文已在相关的杂志上发表,对毕业班的学生针对运筹学中的有关知识,确定选题。实践证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校有两支队伍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

参考文献:

[1]Carl McDaniel,Jr.当代市场调研[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刑光军.经济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09,(2).

[3]张兵.案例教学在运筹学教学中的运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

作者:张 兵

上一篇:经济学视角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环渤海区域经济研究论文